第三章地基和基础工程质量事故与处理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处理程序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处理程序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处理程序,顾名思义,就是遇到工程中出现一些“意外状况”时,怎么去应对、解决。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儿“高大上”,其实就是我们平时碰到建筑工地上各种小问题、大麻烦时,如何做好应急处理,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不管你是在现场跑业务的,还是工地里当“监工”的,都会知道,地基和基础可真不能马虎。
它就像是建筑的“根”,你一不小心出了问题,那整个建筑就得“扭”得很厉害。
所以,问题来了怎么处理,得有一套流程,不能乱了阵脚。
大家肯定要问了:那问题来了,咱该怎么做?别急,得保持冷静。
很多时候,事故发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慌”。
唉,工程出点事,急不得,千万别让脑袋被门夹了。
得把现场的情况给弄清楚。
别瞎猜,什么数据该核对就核对。
比如土壤的质量、基础的深度、测量的误差,这些基本的情况都得拿出来仔细看看。
不是每一个“怪事”都得马上往严重的方向想,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时,现场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可就得出场了,他们就像那“扫雷专家”,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发现问题立马报告,不能等到“火烧眉毛”才着急。
然后,处理问题的时候别乱来。
很多人一看见问题,就“心急如焚”,非得马上采取措施,结果越改越乱。
大多数情况下,得先找出事故的“根源”。
比如是设计问题,还是施工问题?设计图纸出了差错,工人没照着图纸来做。
你看,图纸这东西,可是比咱看手机还得小心翼翼。
上面每一条线、每一个数据,都是和土壤、气候、施工条件息息相关的。
设计师和施工人员之间如果没沟通清楚,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得先查清楚是设计没做好,还是施工没跟上,再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问题解决起来是不是很复杂。
不复杂,分步骤、按程序来就好。
先是收集资料,得把事故发生的各项数据、状况都详细记录。
没有数据,怎么评估问题的严重性?你看看那些项目经理,拿个记录本,忙得不亦乐乎,分分钟把现场的情况“画”清楚。
然后,进行分析,看看问题的性质,是否影响到工程的安全。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讲解材料

定期安全检查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发 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可控。
质量检测与验收
严格质量检测
在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 对各道工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 范标准。
强化验收管理
建立健全验收管理制度,对完成 的工程进行严格的验收,确保工 程质量和安全性能达标。
该路段边坡因雨水作用失稳,造成路 基滑移、路面塌陷,影响交通通行。 经治理加固后恢复通行。
03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处理
事故处理原则
安全第一
在处理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时, 必须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 有效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预防为主
预防是处理事故的关键,应采取各 种预防措施,如加强监测、定期检 查等,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质量追溯与整改
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进行追溯 和整改,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05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处理 经验总结
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01
监测与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在处理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时,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导致事故恶
化。应建立和完善实时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应对措施。
建立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救 援程序和资源调配方案,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 进行处置。
施工过程监控
01
02
03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强化现场安全管理,确保 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 行。
实施过程监控
对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过 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 现和纠正不安全因素,防 止事故的发生。
裂缝处理
应急措施
针对结构中的裂缝,可以采用压力注浆、 表面封闭等方法进行处理,防止裂缝进一 步发展。
【7A版】《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复习题参考答案项目1建筑工程质量缺陷和事故一、单项选择题。
1~5:CBABD6~10:DCBCD二、填空题。
1、轻微缺陷、使用缺陷、危及承载力缺陷2、自然事故、人为事故3、伤亡事故、物质事故、险肇事故4、策划期事故、实施期事故、使用期事故5、一般建筑事故、重大建筑事故、特别重大建筑事故三、名词解释。
1、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2、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是指由于建设管理、监理、勘测、设计、咨询、施工、材料、设备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程、规范和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影响使用寿命和对工程安全运行造成隐患及危害的事件。
3、质量事故分析:是指消除安全隐患,以达到工程质量的安全可靠和正常使用各项功能及寿命要求,并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4、工程项目质量:是指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5、工程质量缺陷:由于人为原因或自然原因,致使出现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承载力,耐久性,完整性的种种隐藏的和显露的不足。
四、问答题。
1、区别建筑工程事故和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答:建筑工程事故包括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灾害性事故以及其他事故等诸多类别,主要是指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即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或施工等各个环节造成的质量事故和使用不当或各种灾害造成的工程毁坏事故。
2、区别建筑结构的缺陷和事故?答:缺陷表现为具有影响正常使用,承载力,耐久性,完整性的种种隐藏的和显露的不足;事故表现为建筑结构局部或整体的临近破坏,破坏和倒塌。
建筑结构的临近破坏,破坏和倒塌统称为质量事故,简称事故。
但是,缺陷和事故又是同一类事物的两种程度的不同表现,缺陷往往是产生事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事故往往是缺陷的质变或经久不处理的发展。
项目2事故分析与处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一、单项选择题。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二节 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 理
纠倾的建筑物视具体情况可采用迫降纠倾法、顶升纠倾法或 综合纠倾法。
4.事故实例 [例2-1]某工厂水电车间基础的扩大托换。 (二)地基失稳造成的 工程事故 1.地基失稳的原因 (1)对必须建于滑坡地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出现滑坡失稳,
则影响正常使用。若倾斜不断发展,重心不断偏移,严重的 将引起建(构)筑物倒塌破坏。
(2)墙体产生裂缝。不均匀沉降使砖砌体承受弯曲而导致砌 体因受拉应力过大而产生裂缝。长高比较大的砖混结构,若 中部沉降比两端沉降大可能产生八字裂缝,如图2-6所示;若 两端沉降比中部沉降大则可能产生倒八字裂缝,如图2-7所示。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基础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 理
(1)设计方面的原因:基础方案不合理、上部结构复杂、荷 载差异大、建筑物整体刚度差、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较敏感。
(2)地质勘测方面的原因:未经勘测就设计施工;勘测资料 不足、不准、有误等。
(3)地下水条件变化方面的原因: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地基 浸水;建筑物使用后,大量抽取地下水等。
地基事故,按其性质可分为地基强度和变形两大类。地基强 度问题引起的地基事故主要表现在地基承载力不足或丧失稳 定性;地基变形问题引起的事故常发生在软土、湿陷性黄土、 膨胀土、季节性冻土等地区。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 理
地基事故发生后,首先应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根 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基础托换 方法进行处理。
(4)施工方面的原因:施工顺序及方法不当;大量的不均匀 堆载;人为降低地下水位等。
(二)基础变形事故的处理措施 基础变形事故的处理措施如图2-19所示。
浅析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及处理方法

浅析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及处理方法发表时间:2013-03-22T13:32:35.12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淼郭微[导读] 冷热处理法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温度从而改变土体中水的存在及状态,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
刘淼郭微沈阳双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10000摘要:本文通过工程事故的具体实例,分析了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事故原因、分析、地基处理方法一、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1984年4月18日,“辽宁大连复县镇小学校舍倒塌案例”主要原因:基础置于冻土线以上,埋深仅50~60cm,开冻后因地基下沉造成房屋倒塌。
倒塌时间为;199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石湾东兴陶瓷厂球磨车间倒塌案例”主要原因:由桩基破坏造成的。
从倒塌现场上发现其部分桩承台厚度只有38cm,仅达设计厚度90cm的30%左右,承台配筋也不及设计的1/3,施工中明显偷工减料。
从现场挖掘查出有些混凝土柱已穿破承台底达1m多。
此外,勘察设计违反规范,设计桩长15m,而地质钻探深度也只有15m,违反了“一般性勘探孔应深入桩端平面3~5m”的规定。
在不知桩端以下是何种土质、容许承载力是多少的情况下,盲目设计桩长,造成工程桩承载力不够,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陷,促使房屋整体倒塌。
在建筑结构的建造的使用过程中,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可能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而这些因素中。
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
另一些因素可能导致消耗性逐渐发生的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
故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是减少甚至杜绝此类事发生的必然要求。
二、地基处理方法由于软弱地基特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许多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1、排水固结法排水固结的原理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通过布置竖向排水井(砂井或塑料排水袋等),使土中的孔隙水被慢慢排出,孔隙比减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形,地基土的强度逐渐增长。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范文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公司内部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维护施工单位和业主的合法权益,保障施工工程质量安全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的失误、疏忽、违法行为等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人员伤亡、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等情况。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所有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工作。
第二章质量事故的分类和等级第四条根据质量事故的影响程度和后果,将质量事故分为三个等级:重大事故、一般事故和轻微事故。
第五条重大事故是指有人员伤亡的事故,工程质量严重不符合要求的事故,或者给施工单位和业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六条一般事故是指有一定人员伤亡的事故,工程质量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事故,或者给施工单位和业主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七条轻微事故是指没有人员伤亡的事故,工程质量较小程度不符合要求的事故,或者给施工单位和业主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八条对于不同等级的质量事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措施。
第三章质量事故的处理程序第九条质量事故的处理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事故发现和报告:发生质量事故后,施工人员应立即发现并向相关负责人报告,包括明确事故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和工程质量问题。
(二)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由专门的调查组成立进行事故调查,并确定事故的原因和责任人员。
对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追究责任。
(三)事故处理和整改:根据事故情况和责任人员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整改方案,并进行实施和监督。
(四)事故报告和通报:对于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需要进行通报。
对于轻微事故,应在公司内部进行通报。
第四章质量事故的处理措施第十条对于重大事故,采取以下处理措施:(一)立即组织救援和抢修工作,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基本功能。
(二)暂停施工,通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并配合调查工作。
工程质量事故及处理制度

工程质量事故及处理制度一、引言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导致工程无法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或者出现质量缺陷,从而对工程造成损害的情况。
工程质量事故严重影响着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持续性发展。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安全,必须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
二、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1. 人为因素:人为操作不当、技术不过关、责任心不强等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
2. 设计因素:设计不当、设计错误、设计不严谨等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
3. 施工因素:施工不规范、施工过程管理不严格、施工现场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
4. 材料因素:采用劣质材料、材料存储、运输不当等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
5. 管理因素: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等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
三、工程质量事故的危害1. 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质量事故会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2. 损害工程商誉:工程质量事故会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影响企业的市场声誉和竞争力。
3. 造成经济损失:工程质量事故会导致工程重建或维修成本的增加,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4. 影响社会稳定:工程质量事故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四、工程质量事故的预防1. 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2. 严格执行标准: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工程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3. 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4. 强化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协调配合,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5. 定期检查评估:定期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制度1. 事故报告:一旦发生工程质量事故,企业应立即进行事故报告,明确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影响。
2. 调查核实: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对工程质量事故进行调查核实,查明事故原因和责任人。
基础工程事故处理

格控制沉降差,以免对建筑物的安全再次构成破坏。
(3)辐射井射水取土法
辐射井射水取土法是主动促沉法中相对来说应用广泛且安全 性较高的一种促沉纠偏方法。其原理是在建筑物沉降较小一 侧布置一系列辐射井,并在井壁上不同深度预留高压射水孔, 用高压水枪对建筑物地基土进行水平向冲孔。该方法通过冲
孔使地基土产生变形,从而达到促沉目的。辐射井最大的优
第三章 基础工程事故处理
第一节 基础错位事故
1. 基础错位事故类别
1) 建筑物方向错误 2)基础标高错误:包括基底标高、基础各台阶标高以及基 础顶面标高错误; 3)预留洞和预埋件的标高、位置错误; 4)基础插筋数量、方位错误。 5)基础平面错位:包括单向和双向错位两种;
2. 基础错位事故常见原因
2. 处理方法及选择
1)局部修补:基础内部质量没有问题,仅在表面出现孔洞, 可将孔洞附近混凝土修凿、清洗后,用高一个强度等级的 混凝土填实修补。
2)灌浆:当基础内部出现孔洞时,常用压力灌 浆处理。最常用的灌浆材料是水泥浆或水泥砂 浆。
3)扩大基础:已施工基础质量不可靠时,采用加 大或加高基础的方法处理。此时,除了以可靠的结 构验算为依据外,还应有足够的空间。应注意基础 扩大后对使用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基础或设备是否 冲突等。 4)拆除重做:孔洞严重,修补无法达到原设计要 求时,方采用此法。
2)不按规定的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漏振等;
3)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 畅通,不能充慢模板而形成孔洞 ; 4)模板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孔洞; 5)混凝土石子太大,被密集的钢筋挡住。
6)混凝土有泥块和杂物掺入,或将大件料具、木块混 入混凝土中。 7)不按规定下料(把吊斗直接注入模板中浇注混凝 土),或一次下料过多,下部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 到,形成松散状态,以至出现特大蜂窝和孔洞。 8)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者砂、石、水泥材料计量 有误,形成蜂窝和孔洞; 9)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发生 模板位移,造成蜂窝及孔洞。
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处理制度模版

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处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及时处理工程质量事故,并保障生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体施工人员,包括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施工队长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
第三条工程质量事故定义及分类:1. 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不良事件。
2. 工程质量事故按事故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第二章报告程序第四条施工人员在发现工程质量事故时,应立即向上级汇报,并编写工程质量事故报告。
第五条工程质量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1. 事故发生地点、时间和经过。
2. 事故原因及责任人。
3. 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情况。
4. 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后续处理方案。
第六条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应及时提交给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同时,需要同时报送公司质量安全部门。
第三章处理程序第七条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和公司质量安全部门收到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启动事故处理程序。
第八条应急措施:1. 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处置,保障安全和稳定。
2. 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抢修。
第九条后续处理:1. 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和公司质量安全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查清事故原因和责任人。
2. 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做好事故记录及报告,逐级汇报至公司高层。
第四章处理结果第十条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 一般事故:责令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
2. 重大事故:给予相关责任人以辞退或降职等处分,并对事故进行公开通报。
3. 特大事故: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并对事故进行公开通报。
第五章审查、评估和总结第十一条进行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后,应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审查和评估。
第十二条应根据事故的原因和处理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提高施工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技能。
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单元一 机动车的分类
• 根据我国现阶段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 乘用车又可以细分为普通乘 用车、活顶乘用车、高级乘用车、小型乘用车、敞篷车、舱背乘用车、 旅行车、多用途乘用车、短头乘用车、越野乘用车和专用乘用车等。
• 1.普通乘用车 • 普通乘用车具有封闭式车身, 侧窗中柱或有或无, 固定式车顶, 硬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单元一 机动车的分类
• 10.越野乘用车 • 在其设计上所有车轮同时驱动(包括一个驱动轴可以脱开的车辆),
或其几何特性(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最小离地间隙)、技 术特性(驱动轴数、差速锁止机构或其他形式的机构) 和性能(爬 坡度) 允许在非道路上行驶的一种乘用车。 • 11.专用乘用车 • 专用乘用车为载运乘员或物品并完成特定功能的乘用车, 它具备完 成特定功能所需的特殊车身和/ 或装备。 • (二) 商用车
• 4.小型乘用车 • 小型乘用车为封闭式, 通常后部空间较小, 固定式车顶, 硬顶, 有
的顶盖可部分开启;具有2 个或2 个以上座位, 至少一排; 具有2 个侧门和2 个或2 个以上侧窗, 也可有1 个后开启门。 • 5.敞篷车 • 敞篷车具有可开启式车身。车顶可为软顶或硬顶, 至少有两个位置: 一是遮覆车身, 二是车顶卷收或可拆除。敞篷车具有2 个或2 个以 上座位, 至少一排; 具有2 个或4 个侧门,2 个或2 个以上侧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单元一 机动车的分类
• 2) 城市客车 • 城市客车是一种为城市内运输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这种车辆设有座
椅及站立乘客的位置, 并有足够的空间供频繁停站时乘客上下车走 动用。 • 3) 长途客车 • 长途客车是一种为城间运输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这种车辆没有专供 乘客站立的位置,但在其通道内可载运短途站立的乘客。 • 4) 旅游客车 • 旅游客车是一种为旅游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这种车辆的布置要确保 乘客的舒适性, 不载运站立的乘客。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摘要:古语有云: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时建筑工程的基础部分,故而祁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大量涌现,对基础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同样随之而来的地基事故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可能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这些因素中,可能会有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
也可能是消耗性逐渐发生的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
所以,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性。
地方性和经验性,对它的分析后得到的经验教训,更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积累的知识财富。
总而言之,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的分析和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是一个应该提上日程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地基基础事故事故分析处理方法防治前言:随着中国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大量涌现。
有限的城市地面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高空和地下寻求发展空间。
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来,基坑工程数量急剧增加,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国国内只在少数大型工程项目中有开挖深度在10m以上的基坑工程,而且处在较少或没有相邻建筑或地下结构物的地区。
多数高层建筑都有1到3层的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通常为6到15米。
进入21世纪后则出现了更多的超高层建筑和大型的地下工程。
而现在各类地下工程诸如越江隧道、地下商场、地下民防等已随处可见。
事实上,人类土木工程的频繁活动促进了基坑工程的发展。
这些工程的共同特点是都要进行大规模地下开挖,必然导致大量的基坑工程产生。
基坑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具有划时代特点的综合性的岩土工程课题, 放坡开挖和简易木桩围护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的强度和变形问题,又涉及到土体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建筑基础都必须满足地下埋深嵌固的要求。
建筑高度越高,其埋置深度也就越深,对基坑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给建筑施工、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单元3基础基坑工程事故与处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教学课件

4)土钉的作用机理 土钉在复合土体内起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土钉对复合土体起箍束骨架作用,制约土体变形并使复合土体构成一个整体。 (2)土钉与土体共同承担外荷载和土体自重应力,土钉起分担作用。由于土钉有很高的抗拉抗剪强度,所以土体进入塑性状态后,应力逐渐向土钉转移,土钉分担作用更为突出。 (3)土钉起着应力传递与扩散作用,推迟开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4)在坡面上设置的与土钉在一起的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板限制坡面开挖卸荷而发生膨胀变形,加强坡面变形的约束作用。
3.2 基坑工程事故
土钉墙施工流程
3.2 基坑工程事故
3.水泥土墙
水泥土墙主要依靠自重和刚度保护坑壁,一般不设支撑。水泥土墙是利用水泥材料为固化剂,采用特殊的拌和机械(如深层搅拌和高压旋喷机)在地基深处就地将原状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具有一定强度、整体性和稳定性的加固土圆柱体,将其相互搭接,连续成桩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整体结构的水泥土墙,用以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由于水泥土墙的材料强度比较低,主要是靠墙体的自重平衡墙后的土压力。其主要类型有深层搅拌水泥土桩墙、高压旋喷桩墙等。其适用条件为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二、三级;施工的地基土承载力不宜大于150 kPa;基坑深度不宜大于6 m。
3.3 基础孔洞错位事故
(6)混凝土有泥块和杂物掺入,或有大件料具、木块落入混凝土中。 (7)不按规定下料,或一次下料过多,下部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以致出现特大蜂窝和孔洞。 (8)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砂率过小,或者砂、石、水泥材料计量有误,形成蜂窝和孔洞。 (9)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发生模板移位,也会造成蜂窝及孔洞。
3.2 基坑工程事故
1.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3.1.1 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1.地质勘查深度不足或者根本不勘察2.基础设计不调查、不计算3.软弱地基不处理4.忽视寒冷地区地基土的冻胀5.基础埋置深度不足6.地基基础缺乏防护、防水、排水措施7.不按图纸规范施工,粗制滥造3.1.2 地基失稳事故地基失稳破坏的原因,是由于地基中各点的剪应力随着荷载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地基中局部范围内的剪应力达到土的抗剪极限强度时,便会产生局部剪切破坏。
如局部破坏的范围扩大而连成整体,则地基将失去稳定性,并可能引起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地基的失稳破坏属剪切破坏,有以下3种情况1.整体剪切破坏当荷载大于某数值时,基础急剧下沉。
同时,在基础周围的地面有明显的隆起现象,继而,基础倾斜,甚至倒塌,地基发生整体剪切破坏。
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受载后,地基发生滑动严重倾斜,是地基发生整体滑动、丧失稳定性的典型例子(见图3•1)。
该谷仓建在较厚的软黏土地基上,受荷后谷仓西侧突然陷入土中8•8m,东侧则抬高1•5m,但该谷仓的整体性很强,仓身完好无损。
2.局部剪切破坏与前类似,滑动面从基础的一边开始,终止于地基中的某点。
只有当基础发生相当大的竖向位移时,滑动面才发展到地面。
破坏时,基础周围地面也有隆起现象,但基础无明显的倾斜或倒塌。
软黏土和松沙地基易发生这一类型的破坏。
如广东海康县7层框架结构的旅馆建造在淤泥质软土地基上,设计人员在无地质勘探资料的情况下,盲目地按照100~12OkPa的承载力设计,并错误地采用独立基础,造成因地基失稳而倒塌的严重事故。
事故发生后,实测地基承载力仅为40~5OkPa,又由于少算荷载,柱的承载力也远达不到要求。
基础的严重不均匀沉降,使上部结构产生很大的附加内力,导致结构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
3.冲切剪切破坏压缩性较大的软黏土和松沙,由于弱土层的变形使基础连续下沉,产生过大的沉降,基础就像切入土中一样。
故称为冲切剪切破坏。
在建筑工程中,地基失稳事故比变形事故少,但失稳的后果是严重的,有时是灾难性的。
3.1.3 地基变形事故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湿陷性黄土呈黄色或褐黄色,粉土颗粒含量常占土重的60扒以上,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可溶盐类,天然孔隙比在1左右,土中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在覆土层的自重压力和建筑物的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其强度也迅速降低,并发生显著的附加沉降。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1)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1) 湿限变形特点只出现在受水浸湿部位,其特点是变形量大,常常超过正常压缩变形几倍甚至几十倍,发展快,受水浸湿后1~3h就开始湿陷。
湿陷的出现完全取决于受水浸湿的概率。
(2)外荷湿陷变形特征发展迅速、湿陷稳定快。
(3)自重湿陷变形特征产生与发展比外荷湿陷要缓慢,稳定历时长。
且其发展是有一定条件,如浸水面积小时,自重湿陷就很不安分,甚至完全不产生湿陷。
2)湿陷变形对上部结构产生的效应:(1)基础及上部结构开裂湿陷性黄土地基引起房屋下沉量大,墙体裂缝大,并开展迅速。
(2)倾斜湿陷变形只出现在受水浸湿部位,而没有浸水部位则基本不动,从而形成沉降差,因而整体刚度较大的房屋和构筑物,如烟囱、水塔等则易发生倾斜。
(3)折断当地基遇到多处湿陷时,基础往往产生较大弯曲变形,引起房屋基础和管道折断。
2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1)软弱土地基变形特征软土一般是指抗剪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渗透性较小的淤泥、淤泥质土、某些冲填土和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层。
软弱土地基的变形主要有以下3个特征。
(1)沉降大而不均匀软土地区大量沉降观测资料统计表明,砖混结构的建筑物3层房屋的沉降量约为15~2Ocm,4层房屋一般为20一5Ocm,5~6层房屋的沉降可达到7Ocm。
有吊车的单层工业厂房沉降约为20~4Ocm。
如果上部结构各部分荷载的差异较大,建筑物的体型又较复杂,或者土层不均匀,将会引起很大的不均匀沉降。
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造成建筑物裂缝损坏或倾斜等事故的重要原因。
(2)沉降速率大软土地基的沉降速率较大,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活荷载较小时,竣工时沉降速率大约为0·5~15mm/d,活荷载大的工业建筑(构筑)物,最大沉降速率可达45mm/d。
约在施工期0·5~1a的时间内,是建筑物差异沉降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建筑物最易出现裂缝的时期。
(3)沉降稳定历时长因软弱土的渗透性低,孔隙水不易排除,故沉降稳定历时记在比较厚的软土层上,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往往持续几年乃至十几年。
2)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产生的效应(1)砖墙开裂。
不均匀沉降使墙体受弯或受剪而开裂。
(2)砖柱断裂。
砖柱断裂产生水平和垂直两种裂缝。
前者是因不均匀沉降使柱产生纵向弯曲所致,多出现在柱中部,沿水平灰缝发展,使砖柱受压面积减少,严重时可使局部压碎。
垂直缝一般因承压强度不足所致,发生在强度薄弱处。
(3)钢筋混凝土柱倾斜或断裂。
因沉降差别大使柱倾斜,并在柱顶产生较大的水平力,使柱身弯矩增大而开裂,且集中在柱身变形截面处及地面附近。
(4)高耸建筑物倾斜。
建立在软土地基的烟囱、水塔、筒仓、立窑、油罐和储气柜等高耸构筑物,如采用天然地基,则产生倾斜的可能性较大。
3膨胀土地基膨胀或收缩1)膨胀土地基涨缩变形特征膨胀土是指黏粒成分主要由强亲水性矿物组成,具有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且胀缩性能较大的黏性土。
膨胀土地基的变形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性和可逆性。
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反复吸水、失水,会使地基变形不均匀,且长期不稳定。
膨胀土是种高塑性黏土,一般承载力较高,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浸水承载力衰减、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极不稳定。
常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的竖向或水平的胀缩变形,造成位移、开裂、倾斜甚至破坏,且往往成群出现,尤以低层平房严重,危害性很大,裂缝特征有外墙垂直裂缝,端部斜向裂缝和窗台下水平裂缝,内、外山墙对称或不对称的倒八字形裂缝等;地坪则出现纵向长条和网格状的裂缝。
一般于建筑物完工后半年到五年出现。
(1)胀缩变形的不均匀性与可逆性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反复吸水,会使膨胀土地基变形不均匀,而且长期不能稳定。
中国膨胀土多位于亚干旱和亚湿润区,土的天然含水率多在塑限上下波动。
如安徽合肥地区某平房,经过5年观测,每年4—8月份下沉,其他月份上升,随着季节出现周期性变化。
(2)坡地变形特征现场观测表明,边坡不但有升降变形,还有水平位移。
升降变形幅度和水平位移量都以坡面上的点最大,睡着离坡面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位于斜坡地段的膨胀土地基问题,较平坦地更为复杂。
在斜坡上建筑时,整平场地必然有挖有填,土的含水率也必然不一样,因而使土的膨胀变形不均匀。
在斜坡整平后,场地前缘形成坡陡或土坡,这时地面蒸发加快,既有坡肩蒸发,也有临空的坡面蒸发,其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坡面部分高出1~2倍,致使房屋临坡面变形增大。
2)膨胀变形对上部结构产生的效应膨胀土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效应,主要是使结构开裂,且开裂有如下特点。
(1)建筑物的开裂破坏某区域范围内的房屋大部分出现开裂现象,一般在建成后三五年出现开裂,也有少数在施工期就开裂的。
(2)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引起墙体开裂(3)在地质条件相同情况下的房屋开裂破坏在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层房屋开裂较为普遍(4)外墙与内墙交接处的破坏(5)室内地坪开裂,特别是空旷的房屋或外廊式房屋的地坪容易出现纵向裂缝。
事例:多栋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级公寓楼是上述4栋7层砖混结构高级公寓楼建造园区的后续工程。
为了总结前期4栋砖混结构楼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设计安全水准方面,不仅工程人员所参考的规范已从“89规范”晋级到“02规范”,还不惜工本,特意放大了安全储备,将浅埋的素混凝土带型基础一律改为深埋的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并放大了基底承压面积,还按标准与规范要求,在基底增加了黏土垫层和碎石垫层,放大了梁、柱断面和钢筋含量。
这样一来实际的抗震设防水准显然超过了8度设防的规范要求。
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室外散水坡与室内地坪的设计与施工质量。
他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遗憾的是工程建成不到一年,结构裂缝现象就逐渐出现,最初出现的是楼板面裂缝。
裂缝产生在板支座附近,走向与框架梁平行。
显然是因为独立柱基由于膨胀土压力引起水平位移导致了框架柱倾斜,楼板受扭折的结果。
4.季节性冻土地基冻胀1)季节性冻土地基变形特征(1)有规律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冻结、夏季融化,每年冻融交替一次。
(2)与气温有关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土温随大气温度而改变。
2)冻胀、融陷变形对上部结构的效应(1)墙体裂缝一、二层轻型房屋的墙体裂缝很普遍。
(2)基础拉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不采暖的轻型结构砖砌基础中,主要因侧向冻切力作用所致。
(3)外墙因冻胀抬起、内墙不动、天棚与内墙分离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农村单层住宅采暖房屋里。
(4)台阶隆起、门窗歪斜冬天由于冻胀,台阶隆起导致外门不易推开,来年开冻以后台阶又回落。
3.1.4 斜坡失稳事故1.斜坡失稳的特征1)斜坡失稳常以滑坡形式出现,滑坡规模差异很大,滑坡体积从数百立方米到数百万立方米,对工程危害极大。
2)滑坡可以是缓慢的、长期的,也可以是突然的发生,以每秒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速度下滑。
2.斜坡上房屋稳定性破坏类型1)房屋位于斜坡顶部时,从顶部形成滑坡,发生土从房屋下挤出,地基土松动,如图3-5所示。
2)房屋位于斜坡上,在滑坡情况下,房屋下的土发生移动,部分土绕过房屋基础移动,如图3-6所示。
图1图23)房屋位于斜坡下部,房屋要经受滑动土体的侧压力(见图3-7)。
图33.滑坡整治1)消除或减轻地下水的危害俗话说“无水不滑”,可见滑坡与地下水和地表水存在着紧密联系。
因此,治理滑坡首先着眼于对水的处理,特别是作用于滑动面的水。
排水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个方面,地表排水通常包括在滑坡体外修建截水沟,及在滑坡体内修建树枝状排水沟,以拦截流向滑坡的地表水及排引滑坡体范围内的地表积水,以避免地表水下渗,增大滑体重量,软化滑动带,降低其强度,减小滑坡自身的阻滑力。
地表排水作为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措施被普遍采用。
排除地下水,最好是在查清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的条件下,在滑体之外进行截流。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常用的是排除边坡浅层滞水的支撑渗沟,一般适用于土质路堑坍滑、路堤坍滑的整治。
某高速公路K253+000~K253+190滑坡治理工程,采用疏干孔排出地下水;急流槽、截水沟排引地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