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为三苏 苏轼是什么之一

历史趣谈: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为三苏 苏轼是什么之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为三苏苏轼是什么之一
导语:苏轼苏洵苏辙合称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之为“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不仅是“三苏”,这三位还都是“唐宋八大家”,在八个人里就占了三位,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之为“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不仅是“三苏”,这三位还都是“唐宋八大家”,在八个人里就占了三位,可见苏洵、苏轼、苏辙的有多么的厉害。

都是姓“苏”那么这三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呢?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三苏”就是一家子。

“三苏”这个称呼是在宋朝开始的,有个名叫王辟之的人,写了一部《渑水燕谈录》。

在这本书中的卷四里有个“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这就开始有了“三苏”。

“三苏”中的苏洵的文章写的很有气势,他的代表作《六国论》。

苏轼是一个在多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些。

苏轼还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散文也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北宋文学一个巅峰的成就。

苏辙是个散文家,有人这么称赞过苏澈的文章:“汪洋澹泊。

深醇温粹,似其为人。

”苏澈的风格和苏轼是比较相近的。

苏洵、苏轼、苏辙有了“三苏”这一个简洁明了的称呼,可以让更多人不费劲的记住了他们,还可以表明他们之间是有某种关系的。

“三苏”中如果有一个人的名声出来了,那么其他两个也是受益的,还可以以此来激励自己进步。

从后世来看,苏轼的成就是“三苏”中最大的。

生活常识分享。

三苏是谁_古诗大全

三苏是谁_古诗大全

三苏是谁_古诗大全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同时苏洵、苏轼、苏辙三位同时位列“唐宋八大家”。

三苏也兼擅作诗,尤其是苏轼,在文、诗、词各方面都有突出的开创性的贡献。

苏洵代表作品:《谏论》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洵。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翻译: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

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

”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

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

”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

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

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

《九日和韩魏公》作者为宋代文学家苏洵。

其古诗全文如下: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六国论》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洵。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父子 是指谁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父子 是指谁

“一门三父子”是指谁“一门三父子”是指北宋时期的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他们都以文学著称于世。

“三苏”被后人称为“一门三杰”“一门三文豪”。

“三父子”的共同特点是散文(当时称为“古文”)创作上成绩斐然,都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如此成就与影响力,不仅在北宋时期是第一无二、无与伦比,就是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也是极其少见的。

在其故乡,今有“三苏祠”,就是为了三苏父子而建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其名及其事迹被后人写入《三字经》,就是那句“苏老权,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成为后人学习励志的典范。

苏洵擅长散文创作,尤其擅长政论。

苏辙的成就与苏轼相比稍微逊色。

相较而言,苏轼的总体成就高于其父、其弟。

诗歌上苏轼成就最大,特别是在宋词中占据重要位置,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书法上,苏轼成也有重要成就。

他曾经偶遇论书法的诗句:“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

端庄杂流利,刚健蓄婀娜。

”苏轼的成就最大,与其坎坷的官场经历密切相关。

由于历经磨练,形成了达官性格,随遇而安。

到达海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还声称“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入乡随俗,与当地人一样吃起了老鼠。

关于他的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与佛印的相处中,他们之间流传了许多相互打趣的故事。

比如,苏轼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八风吹不动”的句子,送给佛印看。

可佛印却评为“放屁”。

苏轼便过江去找佛印理论。

一到佛印门前,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叫做“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轼一看对联便顿悟了。

这似乎显示了苏轼的胸襟狭隘,而其实正是表现了苏轼在与佛印的交往中逐渐开悟,在官场失意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民间还流传他与其妹妹苏小妹之间的逗趣故事。

苏小妹额头比较高,苏轼就和妹妹开玩笑说,“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而苏轼脸的形状属于长脸,于是,苏小妹就反唇相讥说其兄是:“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方流到口边”。

其间流露出和谐融洽的气氛。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三苏是指哪三个人苏洵,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号老泉,字明允,1009—1066,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十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姚县令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有政治抱负。

他的文章主要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他提出整套政治革新主张。

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审势”、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进取,使宋王朝振兴。

苏洵较了解社会实际,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不少观点是切中时弊。

苏洵“颇喜言兵”,在《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贿敌政策实是残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见解精辟,反对浮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探讨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风格和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精深有味,语不虛发,正类其文。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历史上一门三名人:三曹、三苏、三班、三谢

历史上一门三名人:三曹、三苏、三班、三谢

历史上一门三名人:三曹、三苏、三班、三谢历史上一门三名人:三曹、三苏、三班、三谢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家国这片神圣的九州大地上,曾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才德兼备之人,他们曾为中华文明的推动和演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这些伟大的人物中,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他们同宗同源,却同为当世豪杰。

有副对联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里的一门三父子便指的是四川眉山的苏门三父子。

三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谓家喻户晓。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是否还有如三苏父子这样的一门豪杰呢?答案是肯定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浩瀚的历史中,那些一门三父子富有传奇色彩的壮阔人生!1、亳州三曹父子三曹是汉末魏初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曹家父子三人在政治、文学上都对当时影响很大,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在文学、书法、音乐等方面均有深厚的修养和造诣。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的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蓬勃发展、影响后世,与曹操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后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曹丕是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苏轼父子三人简介

苏轼父子三人简介

苏轼父子三人简介我们常说的苏轼父子三人是指苏轼和其父亲苏洵及其弟弟苏辙。

父子三人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合称“三苏”。

苏轼父子三人简介如下,供大家参考:1.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

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中国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年稍长入学,学习句读、属对、声律,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

27岁又开始读书。

在考取进士和茂才时,都未中。

不久,苏洵之父去世,其归家守丧。

服除后,仍居住在乡里,闭门读书,文章一新,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

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

嘉祐五年(1060年),苏洵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完成《太常因革礼》100卷。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卒。

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议论文,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

其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

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权书》《衡论》诸作,纵谈古今,议论圆转,纵横恣肆,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

苏洵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

2.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洵、苏轼和苏辙成功背后的三个女人

苏洵、苏轼和苏辙成功背后的三个女人

苏洵、苏轼和苏辙成功背后的三个女人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被人们称之为“三苏”。

因苏家父子三人都成了一代文豪,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故“三苏”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在“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仅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由此看来,“三苏”的雅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那么,“三苏”到底是怎么样取得了如此功成名就的呢?按照现代流行说法,“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而三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的那个好女人又是谁呢?据记载,苏洵、苏轼和苏辙这三个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好女人就是程氏,即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

苏家三个男人的成绩斐然,与他们背后的程氏这个贤妻良母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据载,程氏生于公元1010年,眉山人,系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

程家在四川眉州是一个望族大户,家境非常富有,使程氏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而通经史,有气节。

司马光在为程氏所写的墓志铭中,也赞美她“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程氏在18岁时嫁入苏家,当时苏洵年仅19岁,还是一个未知世事的懵懂少年样子。

《苏主簿夫人墓志铭》载:“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

生十八年,归苏氏。

程氏富,苏氏极贫。

”程氏嫁入程家后,两人婚姻生活曾一度过得十分艰难。

于是,有人建议程氏求助于自己的娘家,但却被有志气的程氏一口拒绝了,她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丈夫靠她家维生的闲言碎语。

据说,苏洵从小就很不喜读书,不知自强和上进。

婚后依然没什么改进,照旧到处游荡,不懂得挣钱养家,一度使得从富家嫁过来的程氏抑郁不乐。

苏洵后来自己也承认“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也许是在婚后妻子程氏的百般苦劝之下,还是受到了艰难时世的客观逼迫,苏洵忽然在他25岁那年幡然醒悟了过来,决定“治学”发奋读书自强自立。

三苏

三苏

相关作品
相关作品
搭搭撒撒 兄弟于一堂,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 牟董贾扬班之巨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成文。 远景楼。谠论句:《宋史·苏轼传》:“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 无出其右。”董贾扬班:指汉代学者董仲舒、贾谊、扬雄、班固 静者所怀,相与无与; 贤哉真乐,自然而然。 远景楼 从岭海间拥节南来,每怀鹤观游踪,画图笠屐空千载; 向纱豰行驱车西去,喜挹蟇颐秀气,忠义文章萃一门。 马维骐题远景楼。岭海间:指两粤之地,岭指五岭,海指南海。鹤观:指苏轼晚年谪贬为宁远军(今广西容 县)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县西)安置时在古白鹤观地基上所构白鹤峰新居。画图笠屐:苏轼晚年从惠州 再贬
三苏
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合称
01 基本简介
03 相关作品
目录
02 相关评价
基本信息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 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 (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基本简(1009):苏洵生。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有“君以疾卒,实治平二年(1065)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语,治平三年上 推五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苏洵二岁。 妻程氏生。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夫人以嘉祐2年(1057)4月癸丑终于乡里……年四十八”。本此, 当生于此年。 苏洵始大发愤,刻苦读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 为文辞。” 苏洵幼女八娘生,其《皇家大观园》有“壬辰之岁(1052)而丧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语,自壬辰上推 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景祐三年丙子(1036):苏洵二十八岁,苏轼生。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苏门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美名历代传扬。

而其中,又以苏轼苏东坡最令人称道,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艺,更是因为他穿越岁月而依旧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优美情操。

苏门三父子“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皆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

青少年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精研“六经”百家之书,稽考古今成败之理。

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举荐,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并上《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二十二篇。

文章一出,轰动京师,天下学者竞相仿效。

后经举荐,破格录用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即卒,享年五十八岁,加封为光禄寺丞,赠太子太师,世称“文公”。

苏轼(1037-1101年),苏洵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兵部和礼部尚书。

先后出任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政绩卓著。

晚年被贬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

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全能作家。

其散文标志着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称“苏诗”,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创立了“尚意”书风,史称“苏字”,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其绘画理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在农业、水利、医药、军事、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亦著述甚丰,创造极广。

殴打三苏顺口溜

殴打三苏顺口溜

殴打三苏顺口溜摘要:一、前言二、三苏简介1.苏轼2.苏辙3.苏洵三、殴打三苏顺口溜的来源四、顺口溜的内容及寓意五、顺口溜在当代的启示六、结语正文:【前言】“殴打三苏顺口溜”是一句在中国流传已久的谚语,源于对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赞誉。

这句顺口溜不仅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肯定,还蕴含了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三苏简介】1.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散文、书画皆精,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四大家”。

2.苏辙(1039-1112 年):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与兄苏轼并称“二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苏洵(1009-1066 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三人并称“三苏”。

【殴打三苏顺口溜的来源】关于“殴打三苏顺口溜”的来源,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苏轼、苏辙小时候跟随父亲苏洵在京城读书。

有一天,三苏在街头闲逛,看到一个醉汉在殴打一个书生。

苏轼、苏辙想上前制止,但醉汉却指着他们说:“你们读书人有何用?还不是被我打得满地找牙!”这时,苏洵走上前,笑着对醉汉说:“我三个儿子都是读书人,你要打就一起打吧。

”醉汉听后愣住,随后大笑离去。

从此,“殴打三苏顺口溜”这句谚语便流传开来。

【顺口溜的内容及寓意】“殴打三苏顺口溜”的内容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若是遭殴打,该不该还手?”这句顺口溜表达了对三苏文学成就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文人的尊敬。

在宋代,文人地位崇高,这句顺口溜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体现。

【顺口溜在当代的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这句顺口溜中汲取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文人、尊重知识。

无论是哪个时代,文化人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这句顺口溜提醒我们,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当面临挑衅和侮辱时,我们应当保持冷静,寻求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地还手。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关系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关系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关系苏洵、苏轼、苏辙并称的“三苏”,是父子关系。

父亲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有文章闻名于世,且同时入选八大家之列,可谓文学史奇观了。

1、苏洵的《六国论》苏洵,苏轼和苏辙的父亲,大器晚成的典型。

青年游荡于世界当中,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四十多岁时才名扬天下。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文人,写出了振聋发聩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在文章的一开始,苏洵就直接点出了主要论点,那就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在苏洵看来,秦国之所以灭六国,完成一统天下,是因为其余六国仅仅为了自保而拿土地贿赂秦国,这样使得秦国占据主动权,可以从容的各个击破。

当然,苏洵之所以抛出这样的论点,是因为当时的宋朝面临的和战国时六国所面临的是同样的遭遇,苏洵以史为鉴,希望今日的宋朝不要犯错。

作者直接指出: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到了最后,苏洵给宋朝朝廷敲了警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暗喻宋朝统治者,在“六国下矣”。

结合当时宋朝所面临的边疆危机,这篇散文瞬间广为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2、苏轼的《赤壁赋》三苏当中,成就和名气最大的,都是苏轼。

苏轼是个全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还差点拿了状元。

在他的散文当中,最有名气的可谓是他的《赤壁赋》了。

这篇赋体散文,很有骈文的色彩,诸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谓字字珠玑,词意畅达,读来让人精神一振。

尤其是后面几句,不光是语言描述很有特色,还富有哲理性,当属绝世好文。

然后,作者根据赤壁的历史,谈起人生无常: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一代枭雄,曾经在这里雄心万丈;周瑜一代俊杰,曾经在这里成就一世英名,如今,这些都在哪里呢?世事无常,人生无常,只能感叹“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三苏关系_精品文档

三苏关系_精品文档

三苏关系三苏关系是指北宋时期的三位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之间的家族关系和密切的学术交流。

这三位苏氏父子对中国文化史、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苏洵,字子瞻,号西山。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苏氏家族的第一代代表人物。

苏洵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才华横溢的才能而著称,他致力于研究古典文学和历史,并且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理解。

苏洵的学术成就为后来的苏轼和苏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苏轼继承了父亲苏洵的学术传统,但他更加注重文学的创作和文化的传承。

苏轼以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作品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其中不乏代表作品如《赤壁赋》、《滕王阁序》等。

苏轼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苏辙,字子由,号农牧主。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散文家,也是苏氏家族的第三代代表人物。

苏辙在文学创作上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其作品风格和思想深受苏洵和苏轼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苏辙的文学成就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之间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互相启迪的关系。

尤其是苏轼对父亲苏洵的学术影响尤为显著。

苏洵早逝,但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苏轼在后来的学习和写作中深入挖掘和发展了这些遗产。

苏轼尤其注重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在其文学创作中频繁引用和模仿古代诗词,力图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传统和历史感。

苏辙作为苏轼的弟弟,也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苏辙在读书和写作上都深受苏轼的指导和启迪。

苏辙的作品也有自己的风格和思想,但他在文学创作中仍然尊崇古代文学的传统,与苏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关系。

三苏关系不仅体现在他们之间的家族关系和学术传承上,还体现在他们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关注和参与上。

苏洵、苏轼和苏辙都对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腐败感到不满,并以自己的文学才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呼吁。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和苏澈这三个人,苏洵是苏轼和苏澈的父亲,苏轼和苏澈为兄弟,其中苏轼是兄长,之所以会有三苏的名号,除了三人都是苏姓之外,主要是为了突显着父子三人在北宋文坛上的文学成就。

扩展资料
三苏,也就是苏洵、苏轼和苏澈他们三人均位列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苏这一叫法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渑水燕谈录》这部史料笔记当中。

苏氏父子三人当中的苏洵非常善于散文、政论,他的`作品风格往往笔势雄健,代表作品有《仲兄字文甫说》、《上田枢密书》、《颜书》、《答二任》等等。

苏轼是苏氏父子三人当中成就最高,名声最显赫的人。

他作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成就,并且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建树,他的代表作品有《贾谊论》、《平王论》、《留侯论》、《赤壁赋》等等。

唐宋八大家,苏家有3人,苏轼的母亲是怎样一个女人?

唐宋八大家,苏家有3人,苏轼的母亲是怎样一个女人?

唐宋八大家,苏家有3人,苏轼的母亲是怎样一个女人?苏轼、苏辙、苏洵,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们的家乡在毓秀山水的眉州,那里人文厚重。

苏氏父子的成功,除了得天独厚的养人山水,还得益于苏轼的母亲——程氏。

她喜欢读书,深明大义,重情重义,一直在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

程家是书香门第、宦官之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

嫁给苏洵时,苏家经济状况“极贫”。

非但如此,苏洵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像一个“废柴”青年。

结婚后,苏洵没有丝毫改变,依旧热衷户外活动,跟朋友游山玩水。

对家庭没有责任感,也不去考取功名。

程氏没有哀怨和哭泣,也没有找娘家人扶持,她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

经过深思熟虑,她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她值钱的嫁妆(衣服、首饰等)典当,做起丝帛买卖。

经营有方,买卖不断壮大,家里的所需基本能顾得上。

二是温情包容丈夫,认为他只是没有开窍,不去苦苦相逼让他学习,也不唠叨丈夫不学无术。

程氏就是这样一位贤惠、大度、智慧、能干、知性的女人,家庭里有这样的妻子,还用担心培养不出好丈夫、好儿子吗?苏洵27岁前“不思进取”指的是,只凭兴趣、凭爱好、凭心情读书,读的书不在应试与科举之列。

在妻子的“调教”下,发愤图强,开始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经过近10年的闭门苦读,苏洵才学激进,收获颇丰。

程氏不仅是苏洵背后成功的女人,她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得心应手,很有办法。

程氏能读书写字,自然承担起苏轼兄弟的启蒙学习。

教育过程中,除了死记硬背知识点,她注重拓展方法和技巧,形式灵活多样,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多思考、主动学习。

《宋史·苏轼传》记载了一个苏轼学习的情景:程氏给孩子读东汉史中的《范滂传》,发出一声感慨。

苏轼询问:“母亲允许我做范滂那样的人吗?”程氏回答:“如果你做范滂那样的人,那我就做范滂母亲那样的母亲!”范滂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是反对宦官的忠烈之士,被捕后,母亲为其送行,大义凛然的说:“你为正义牺牲,这是热血男儿应该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苏洵,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
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号老泉,字明允,1009—1066,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有政治抱负。

他的文章主要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他提出整套政治革新主张。

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审势”、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
下人进取,使宋王朝振兴。

苏洵较了解社会实际,善于总结历史经
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不少观点是切中时弊。

苏洵“颇喜言兵”,在《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
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贿敌政策实是残民。

《兵制》提出
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地研究战
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疑兵、打速决战、突击
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见解精辟,反对浮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探讨不同文体的共
同要求和不同写法,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风格和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精深有味,语不虛发,正类其文。

《石林诗话》、《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
《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为佳作,总的略逊
于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

苏轼,是欧阳修以后北宋中期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诗、词、书、画等,文才颇高。

词作多是怀古伤今,史物
诗怀,风光抒情……等等,冲破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而容
纳丰富社会内容,扩大词的领域。

形式力图不受音律约束,使词离
开音乐而独立存在。

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越,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

苏轼成长在社会矛盾渐趋尖锐的时代。

表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发展,实质有辽、夏入侵的外患,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


轼在家庭与社会熏陶下,早已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主张针对
现实弊端进行改革。

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
欧阳修的赏识,仁宗(赵祯)嘉佑年间(1057)与弟苏辙同科及第。


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
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赴杭州,颖州,扬州,
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
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
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思想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
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气象。

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

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
“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善工以木竹石之类。

此外,
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
都有重要成就。

★苏辙,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又有“小苏”之称,(1039-1112)。

苏辙,仁宗(赵祯)嘉佑年间(1057)进士.神宗(赵顼)时,王安石
行新法,轼、辙力言不便。

又尝罢蔡确、韩缜、吕惠卿等,累官尚
书右丞门下侍郎.后以事忤元丰诸臣,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

苏辙为文与兄轼齐名.著
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

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

《上皇帝书》
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

史论同父兄一样,针
对时弊,古为今用。

《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
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
的现实。

《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
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

情态描述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也不少,但较逊色以苏轼,诗作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

风格淳朴无华,
文采少逊。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抒写个人生活
感受及反映现实生活较深刻。

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
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
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
终不可没”。

著有《乐城集》。

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