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失】追赶远去的记忆----渡口市与攀枝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失】追赶远去的记忆----渡口市与攀枝花
2014-04-21 攀枝花楼市网1987年之前,攀枝花市的旧称。

新城市名因兰尖铁矿附近的攀枝花村而得名,一说村前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攀枝花树(后毁于火灾)而得名。

渡口市- 二、历史沿革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

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

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

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把云南省永仁县的平地、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

1978年7月,四川省决定将会理县的红格、新九、猛新三个公社和和爱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渡口市辖。

同年10月,四川省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昌专区的米易县和盐边县划为渡口市辖县,市辖区域面积增至7434.4平方公里。

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攀枝花市。

2002年3月,攀民政[19]号文核定,行政区域面积为7440.398平方公里。

印象中的渡口之--当年的信箱渡口一号信箱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总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5年2月。

主要承担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的领导工作,对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实行全面的指挥调度。

由冶金工业部和四川省抽调干部组建而成。

实行“政企合一”,受冶金部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冶金部为主,四川省为辅。

1965年变革为渡口市委、渡口市政府,1987年更名为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渡口二号信箱冶金建设指挥部代称,成立于1965年3月。

主要承担攀枝花钢铁厂和矿山的勘测设计建设任务。

由当时驻武汉的冶金工业部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大部分职工及解放
军014部队、02部队、建字851部队组建而成。

1966年6月正式成立冶金工业部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2006年9月,变革为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

渡口四号信箱煤矿建设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4年11月。

主要承担攀枝花工业基地宝鼎山矿区煤矿建设和煤炭开采任务。

由四川嘉阳煤矿、辽宁阜新、本溪、抚顺矿务局,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抽调干部职工,与来自广东、湖南、浙江等地的地质勘探队伍组建而成。

以后更名现为渡口矿务局、攀枝花矿务局,现为川煤集团攀煤公司。

渡口六号信箱电力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5年3月。

主要承担攀枝花工业基地的渡口、河门口、新庄三个火电厂的勘测、设计、施工、机组安装、输变电建设等任务。

由水电部从全国先后集中调入云南电力建设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国家建委第五土石方公司、华东电建一公司、四川电建三公司、四川电建二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上海基础公司等单位人员为基础,并从西南电力管理局系统抽调干部职工组建而成。

1978年更名为渡口电业
局,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电业局。

渡口九号信箱交通建设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5年3月。

主要承担攀枝花工业基地公路桥梁建设、航道疏浚和公路运输生产生活物资任务。

由交通部公路二局、川交二处等单位成建制调入为基础,并从全国交通系统抽调干部职工组建而成。

1980年,变革为渡口市交通局,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交通局。

渡口十号信箱建工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5年3月。

主要承担攀枝花工业基地建材生产、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任务。

由建工部三局、成都市建二公司等单位成建制调入为基础,并从全国建工系统抽调干部职工组建而成。

2005年,变革为攀枝花市规划和建设局、攀枝花市城市管理局。

渡口十七号信箱林业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8年8月。

主要承担攀枝花林区的森工生产以及造林营林任务。

由林业部金沙江林区会战指挥部、林业部雅砻江林区会战指挥部与全国林业系统抽调支援攀枝花建设的干部职工和部份新招收工人
组建而成。

1987 年更名为渡口市林业局,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林业局。

渡口三十号信箱矿山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5年7月。

主要承担攀枝花铁矿的勘测、设计、建设和开采等生产任务。

由全国各大钢厂支援攀枝花建设的干部职工和部份新招收工人组建而成。

1973 年更名为攀枝花矿山公司,1993年更名为攀钢(集团)矿山公司。

渡口三四信箱东风钢铁公司(攀钢前身)代称,成立于1969年3月,
其信箱代号源自于毛泽东著名的“三四”批示。

主要承担攀枝花工业基地的钢铁冶炼、钢材轧制等生产任务,由本钢、武钢、马钢、鞍钢等全国各大钢厂支援攀枝花建设的干部职工和部分新招收工人组建而成。

1970年更名为攀枝花钢铁厂,1972年更名为攀枝花钢铁公司。

工地商店1964年11月,四川成都、重庆,云南昆明、楚雄等地商业职工先后共有1000多人进入攀枝花,工地商店由此遍布攀枝花山山水水,攀枝花商贸由此起步。

工地医院1965年初,四川省医疗队、上海医疗队、天津医疗队、辽宁医疗队、重庆医疗队相继抵攀,攀枝花工地医院由此诞生,攀枝花医疗卫生事业由此奠定。

大车队1965年7月,由国家计委抽调北京、辽宁、安徽、河南、山东职工组成五大车队,承担攀枝花建设物资设备运输任务,开创了仅靠公路运输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先河。

铁道兵五师
1965年12月,铁道兵五师4万官兵调防抵攀枝花,承担成昆铁路三堆子至米易段开工建设任务。

全体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1974年5月26日,铁道兵五师调防离攀。

西南钢铁设计院1964年8月,鞍山钢铁研究院整体搬迁至四川,改名西南钢铁研究院,主攻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应用研究,解决了攀枝花资源利用的技术难题。

1972年12月,西南钢铁研究院更名为攀枝花钢铁研究院。

参考资料:粮票上
的渡口市渡口市,翻遍最新的中国地理图册,也找不出这么个地名,可是面对别人拿过来请教的渡口市粮票,我只好去搜索一些历史资料,从中间找到了渡口市的来龙去脉。

渡口市,即现在的四川省攀枝花市,20世纪60年代,中国三线建设的时候,在四川南麓与云南交界处建立了钢铁厂等重要的战略产业,为了保密起见,就取名渡口,这个非常普通的名字有较好的隐蔽作用,不会引起注意。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

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

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为保密起见),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

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把云南省永仁县的平地、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

1978年7月,四川省决定将会理县的红格、新九、猛新三个公社和和爱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渡口市辖。

同年10月,四川省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昌专区的米易县和盐边县划为渡口市辖县,市辖区域面积增至7434.4平方公里。

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攀枝花市。

2002年3月,攀民政[19]号文核定,行政区域面积为7440.398平方公里。

由此说来,从渡口市改名叫攀枝花至今,业已有整整20年了,现今,问年轻人,大都已经对渡口市没有什么印象了,倒是这一套套渡口市粮票,真实地记载了四川南部这个重镇的历史变
迁,为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留下了难能可贵的资料。

渡口城市规划渡口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带,成(都)昆(明)铁路从此经过。

渡口北距成都757公里,南距昆明396公里,是中国60年代开始建设的一个冶金工业城市。

开发初期称攀枝花特区,对外称渡口市,后正式定名为四川省渡口市。

渡口城市规划- 渡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渡口地区蕴藏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优质的煤矿,还有大量的石灰石、耐火粘土等冶金辅助原材料矿,附近水能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冶金工业的有利条件。

1958年和1964年中央有关部门曾两次组织工作组进行中国西南地区钢铁基地的规划,最后确定了在渡口地区建设钢铁基地的方案。

1966年开始建设,1970年第一座高炉投产,1979年完成了钢铁冶金企业的第一期工程。

经过十余年建设,以钢铁冶金为主体,兼具采矿、煤炭、电力、林业等工业部门的一个拥有30余万人口的新型工业城市崛起在金沙江畔。

城市规划渡口市的建设一直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1965年,就编制了《攀枝花工业区总体规划》,确定人口规模为12万人。

城市按小城镇群的布局形式发展,分设5个片区。

这个规划对城市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生产建设的发展,1970年和1973年对城市规划作过两次修改。

1978年又对城市规划方案作了修改、补充和综合,确定城市性质为以冶金工业为主的城市,是中国西南的钢铁基地、钒钛基地和能源基地。

城市人口规
模控制在50万人左右。

规划布局渡口市的规划布局,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和山区建设用地比较分散的特点,确定以片区作为总体规划的单元。

每个片区是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的综合体,居民基本上做到工作和居住就地平衡。

各片区之间须有密切的联系,使城市成为有机整体。

根据规划,在东西长50余公里的金沙江两岸布置八个片区。

江北有攀枝花-密地、弄弄坪、河门口和格里坪4个片区,由37公里长的铁路支线串联起来。

江南有金江、炳草岗、大渡口-仁和及宝顶4个片区。

8个片区用城市道路和金沙江上的7座桥梁联系起来。

渡口城市规划攀枝花-密地片区是铁矿石采选和机修基地;弄弄坪片区位于全市最大的河谷阶地上,是钢铁生产中心;河门口片区是以石灰石采掘、焙烧、动力和建筑材料工业为主的小城镇;格里坪片区是铁路支线的终点,是一个以木材贮运和木料加工工业为主的小城镇;金江片区位于成昆铁路干线上,是渡口的门户,又处于河道下游,规划定为交通枢纽和以化学工业为主的片区;炳草岗片区位于渡口市的几何中心,是全市行政和文化中心;大渡口-仁和片区处于沿山沟的南北狭长地带,是以地方工业为主的片区;宝顶片区是煤炭生产基地,居民点随矿井分布而分散布置,矿务局在陶家渡中心居民点。

小的片区3万人,大的10万人。

市区范围东西距离拉得较长,片区布局分散,因此,在西部河门口片区规划了城市副中心。

道路和绿化
渡口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形复杂,规划上注意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

市区范围内的主要建设用地多选用海拔1000~1300米之间的河谷高阶地、台地或缓丘地,坡度一般在10~20%之间,有些地区超过30%。

城市的各种建筑均结合自然地形,分层筑台,高低错落地建在山坡上。

城市道路系统充分结合地形,主干道多沿河流选线,坡度比较平缓,交叉口较少。

为了克服垂直高差过大的困难,次干道和居住区支路采用斜交等高线迂回展线的办法,使道路纵坡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并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在规划中还安排了便捷的人行梯道系统,以便缩短步行距离,实行人车分流。

在市中心所在地炳草岗规划建设了一条步行商业街性质的林荫梯道
──攀枝花路。

梯道全长274米,两端高差30米,梯道宽30米,两旁建有全市性商业服务业网点和文化设施,有高耸的塔式住宅楼群。

梯道的一半面积布置绿地,种植富有地方特色的热带植物,中间布置各种建筑小品,使整个梯道成为环境宁静优美的公共活动中心。

渡口地区旱季气候干热,规划中重视绿化系统的安排,每个片区都有公园,利用坡度较大、不宜用于修建的地段,进行绿化建设。

整个城市以沿金沙江两岸、沿主干道的绿化带和两岸垂直于金沙江的冲沟绿化带相结合,形成鱼骨状绿化系统。

问题渡口城市规划因地制宜、不拘泥于现成的规划模式,比较符合实际。

但对在山谷地形和特殊气象条件下的环境保护问题认识不
足,工业污染比较严重。

由于一年有长达数月的静风和逆温现象,更加重了污染的程度,问题有待解决。

(见彩图)渡口城市规划渡口城市规划- 配图503地下战备电厂,是二十世纪60年代为适应战备的需要而动工兴建的。

1964年,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党中央果断决策“以备为纲”,集中力量建设战略大后方。

毛泽东主席1964年10月22日在一个报告中批示,“必须立足战争,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工业放在第一位,加强三线建设。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

”为贯彻党中央的这一战略,即靠山,隐蔽,分散的战略工业布局,渡口市三线建设指挥部选中了新庄小尖山南麓花窝子,动工兴建503地下战备电厂。

这里四周山高出洞室755——797米。

非常隐蔽,符合战备要求。

当时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以及主管三线建设的四川省委书记张国华等领导亲临
视察指导。

历时4年时间,1970年10月,洞穴竣工。

洞口由南朝北,深220米。

洞内三个叉道,由东向西依次为#1、#2、#3导洞,由南朝北依次为化学洞、电气洞、汽机洞、锅炉洞,洞内为平面“用”型布局。

总开凿石方量达36万立方米。

各大小洞室总长度达3700米,总面积达22400平方米。

是一个庞大人工开凿的整体花岗岩洞室,非常之坚固。

洞内最大跨度24米,采用当时的最新工艺——喷锚浇铸而成。

30多年过去了花岗岩洞体完好无损,滴水不漏。

1975
年4月26日,第一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开始试运行,1977年4月30日,第二台5 万千瓦发电机组开始运行,总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

503地下战备电厂的建成投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攀钢的电力供应。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2007年1月15日,第一台电机组停止运行,2007年3月15日,第二台电机组停止运行,结束了该电厂的历史使命。

现已闲置一年多的时间。

503地下战备电厂是全国唯一的地下战备电厂,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国防教育基地。

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为了保护工业文物,见证攀枝花市的历史发展,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已于2008年6月3日正式下文,将503地下战备电厂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攀枝花火车站,建造历史第一次改造:告别“干打垒”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时,攀枝花火车站叫做金江站,攀枝花市叫做渡口市。

作为重要的“三线”城市,渡口市除铁路外所有单位一律以信箱命名,比如公路交通系统叫“2号信箱”,这个系统的汽车修理厂就叫“2附11信箱”,长途客运汽车公司是“9附6号信箱”。

咋一看这些汽车的车门标识,就以为是保密单位。

当时有一种说法,说中国是世界革命的“延安”,渡口市就是“延安”的兵工厂。

作为一座“三线”城市,渡口市的城市居民分别来自鞍山、武汉、重庆、上海、安徽、四川等省市。

对渡口市的第一代移民来说,来到火车站,就意味着踏上归乡的探亲之路,他们的铁路情结表现在对火车站的无比
关心上。

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时,金江站只有四等站一般大小,车站的附属建筑还是油毛毡棚,但并不显得寒酸,因为当时渡口市所谓的市区,也不过是金沙江两岸杂乱无章的一片油毛毡“干打垒”建筑罢了。

成昆铁路通火车了,渡口市几十万移民欣喜若狂。

火车一昼夜就到成都,而在此之前,从渡口坐汽车到成都要四天:渡口车站-(沿雅砻江、安宁河)米易-德昌-西昌,出泸沽-(翻越大凉山的拖乌山:一山四季热冷雨雾不同天)石绵-(沿大渡河)汉源-(翻越小凉山的泥巴山:一山四季热冷雨雾不同天)九乡-(大丘陵地区)雅安-成都。

遇上雨季或冬季,被水害和冰雪堵在路上十天半月是家常便饭。

对于这些,攀枝花的第一代建设者,是有深情体会的。

我在1972-1980年乘坐汽车通过这些地方时,道路的条件都好的多了,当年铁路未通,全国五大公司汽车跑成攀的困难情景,人们返家、探亲,行路就是大困难!更是让人难以忘怀......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金江站于1991年9月更名为攀枝花站。

这一年,攀枝花站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造。

攀枝花站改造工程,是成都铁路局和地方政府共同改造火车站的系列工程之一,当时四川境内这样的工程还有广元、绵阳、自贡等火车站的改造。

与这些火车站不同的是,攀枝花站站房改造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市民的捐款。

这时候,攀枝花市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大多已经参加工作,两代攀枝花人自愿捐款改造火车
站,是因为他们将铁路看做联系故乡的精神桥梁,返乡探亲之旅应该有一个美丽的起点。

铁路没有辜负攀枝花人的期望,继1991年完成第一次改造,后来攀枝花站又开行了直达北京的旅客列车,相当一部分攀枝花人回老家不用在成都转车,也不用在露天候车了。

攀枝花站与攀枝花市同时结束了金江站和渡口市时代“干打垒”的历史,“金沙江第一城”撩开面纱,开始向世人展示她的风采。

第二次改造:为“阳光城”添彩攀枝花以资源富集出名,钒钛磁铁矿储量中国第一,煤炭储量四川第二。

攀枝花还有中国已经建成的最大的水电站和中国第二大林区——横断山脉林区。

过去人们看重攀枝花市是因为她的资源,历史发展到21世纪,人们开始欣赏攀枝花的美丽:从旅游的角度看,攀枝花最大的资源是阳光——在四川盆地内居民难捱阴冷的冬天时,在艳阳高照的攀枝花,人们穿一件单衣足矣。

从卖资源转向“卖阳光”,铁路配合攀枝花市发展旅游业,又一次改造攀枝花站。

2005年,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大会(以下简称冬旅会)在攀枝花市召开,成都铁路局投资930万元,再次改造攀枝花站。

改造后的攀枝花站,候车厅面积从1970年的278平方米增加到1669.4平方米,可以一次性容纳1500多人候车。

改造后的售票厅有售票窗口12个,能满足客运高峰时的旅客需求。

火车站的改造为攀枝花市迎接盛大的冬旅会创造了条件。

2005年当年,攀枝花站发送旅客152.4万人,比1990年翻
了一番,车站成为四川省“文明窗口示范单位”。

今天乘火车来攀枝花的旅客,大多是来“晒太阳”的游客。

一进入冬春季节,成昆线就大量开行“阳光之旅”旅游专列。

来攀枝花旅游,一下火车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天然去雕饰的阳刚之美: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岸,火红的攀枝花衬托着浩荡浑黄的江水。

攀枝花站显得挺拔壮观,堪称“金沙江第一城”的美丽门户。

与国内同等火车站相比,攀枝花站的广场不大;但与同在金沙江畔的“弄弄坪”上,只有2.5平方公里的全国十大钢厂之一的“微雕钢城”相比,火车站的广场又显得够大了。

尽管离市区还有20多公里,攀枝花火车站从早到晚很是热闹。

广场上排列着公共汽车、出租车和供“驴友”包租的车辆;周围有批发攀枝花热带水果、蔬菜的市场。

炎热的夏季里,市场和车站都荫翳在凤凰树下。

攀枝花站37年的变化,正是攀枝花这座“阳光城”历史的缩影。

有时候,人会无端地产生想发些感叹的情绪,这种感叹的过程,大多数是对过去的留恋或怀念。

俗话说:“人老了,近的记不住,远的忘不了”。

我虽中年渐逝,但离老年还尚有时日,近的不至于记不住,倒是最近一段日子以来,时常沉浸在对自己年轻时刚参加工作那个年代的回忆里,甚至有向人述说的欲望。

前一阵子,和几个同事聊天,都提起想重游那个让我们终生难忘和留下割舍不了青春情结的――渡口市。

渡口,是我刚参加工作就远征一千多公里到渡口市工作和生活的地
方。

在那片热土上,我无悔地留下了饱浸青春活力的汗水、无我地付出了青春年少被蛊惑了的激情、在艰苦的环境中每夜思乡的泪……渡口,在如今的中国地图上,标明四川省攀枝花市。

追溯到四十多年前,是于1965年3月20日正式成立渡口市特区人民委员会,同年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同意渡口市成立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

她是为建设攀枝花钢铁钒钛工业基地而设的,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特区。

这里,地处蜀南滇北横断山脚下的金沙江畔。

攀西大裂谷是一条蜚声中外的“金峡谷”,渡口市区就处于大裂谷中南段,是多种矿产资源高度富集的地区,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近100亿吨,占全国的20%,其中钒储量占全国的64%,钛储量占全国的93%,位列世界第一。

在市周围不到50公里范围内,还有丰富的煤矿、石灰石矿。

当时国务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去考查后曾惊叹:“这里真是天仙配呀!”。

渡口建设,是党中央当时为加强备战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三线建设”也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建渡口市钢铁厂开始的。

毛泽东主席当时强调:“西南地区蕴藏着大量的铁矿,为什么不建钢铁厂,打起仗来怎么办?你们不去,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

周恩来总理也曾讲:“三线建设,渡口很好”。

于是,由中央13个部委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的一支支建设队伍汇聚金沙江畔。

当时的水电部在副部长张彬和电力建设总局局长何纯勃的带领下,遵循水电
部制定的“近期靠火电,远期靠水电,确保渡口五十年不缺电”的建设方案,组织上海、北京、云南、四川等地建设者们开始了渡口电力建设历程,抒写着渡口电力建设的史诗。

四十年的时光,在记忆中并不遥远。

时光如能倒流,我还能看见在前行者的大道上,清晰地印着创业者的脚印。

令我欣慰的是:有幸作为渡口电力建设的一位创业者,在回望那艰苦而超凡脱俗的年代、思念那铁马冰河的岁月时,仍是无怨无悔。

岁月如歌......在1968年那个特殊年代的国庆节过后不多几天的下午,我们一行八十几名新分配在华电一公司的同事,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看着窗外送行的亲人同学,伤感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现在周杰伦和费玉清先生的这一首《千里之外》,仿佛就是对我当时心情的再现。

列车一路上追着夕阳望西而去,寓意着我们“老三届”这一代人,只能永远望眼和追随短暂的美好时光。

那时到渡口,火车到了贵阳后还要转去昆明的火车,到昆明后再坐三天的长途汽车,走昆明到成都的公路才能进去。

由于西南腹地地势险峻,当年日本侵略军也没有能够越过的广西独山以远的地方。

火车经过富饶的浙江,“红色”的江西,秀丽的广西,翻越云贵高原,再蜿蜒穿行于十万大山的崇山峻岭。

从没有走进过大山,连续几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