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红外辐射和辐射源-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合集下载

地球大气透过率及辐射率计算.

地球大气透过率及辐射率计算.
第9卷1期
应用气象学报V o l .9,N o .11998年2月QUA R T ERL Y JOU RNAL O F A PPL IED M ET EOROLO GY February 1998
地球大气透过率及辐射率计算
Ξ
吴 晓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提 要
文章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地球大气的光谱透过率和到达大气层顶的红外辐射率的
w 3=w p z
p 0(8
p 0=740mm H g ,w是CH 4、N 2O的实
际含量,经验系数Γ取值:CH 4,Γ=0.
46;N 2O ,Γ=0.48.
气溶胶消光的透过率函数如下[4]:
Σ=e -r ∃L
(9∃L是大气路径(km ,r是气溶胶消光
系数.
r =b +k
(10b是气溶胶散射系数,k是气溶胶吸收系数
5
211期 吴 晓:地球大气透过率及辐射率计算
穿过地球大气到达外界的辐射率B (r ,T ′
由辐射传递积分方程表示:B (r ,T ′=B (r ,T 0Σb t +∫1Σa B (r ,T Σs d Σa (12
Σa是分子吸收透过率,Σs是分子散射和气溶胶散射透过率,Σb t是总透过率:
Σb t =Σa Σs
计算模型,光谱波长从4Λm到∞Λm ,吸收气体H 2O、CO 2、O 3的吸收计算采用E lsasser带模式及其经验参数,H 2O的连续吸收公式是美国LOW TRAN 26计算程序的水汽连续吸收经验公式.透过率的计算结果与LOW TRAN计算结果相一致.以这种透过率简化模型为基础,
建立了辐射传递正演计算模型,开发了相应软件,并用于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的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结果.

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的中波红外相机设计

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的中波红外相机设计

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的中波红外相机设计陈凯;孙德新;刘银年【摘要】For urgency and significance of forest fire monitoring, infrared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ame wa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and appropriate observation wave band was found based on the spectral curve of the flam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 a set of MWIR camera used in forest fire monitoring was designed. Infrared image data was obtained by experim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imulating forest fire spot in the outfiel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camera's excellent performance.%针对森林火灾监测的迫切性及现实意义,对火焰红外辐射特性进行分析,根据火焰的光谱曲线,得出观测火焰的适宜波段。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设计了一套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的中波红外相机,并在外场模拟森林火灾现场,进行成像实验,得到了红外图像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监测效果良好。

【期刊名称】《红外技术》【年(卷),期】2016(038)006【总页数】5页(P514-518)【关键词】红外辐射;火焰光谱;中波红外;森林火灾【作者】陈凯;孙德新;刘银年【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 20008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 200083;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 2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16森林火灾是林业主要灾害之一,会造成严重的森林资源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森林火灾监测意义重大。

同步辐射实验安全知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同步辐射实验安全知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同步辐射实验安全知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辐射安全防护1.防护屏蔽:在辐射源周围设置特殊材料构成的屏蔽壁,以阻挡和吸收X射线和电子辐射。

材料的厚度和质量要根据实验室辐射强度进行合理设计。

2.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合适的防护设备,如铅玻璃眼镜、铅衣、铅手套等。

同时,对人员进行辐射剂量监测和定期体检,确保其辐射剂量不超过国家标准。

3.辐射区域划分:将实验室划分为不同区域,根据辐射强度设置相应的工作区域和存放区域。

对不同区域的人员和物品进行限制,确保辐射安全。

4.辐射监测:安装辐射监测设备,对实验室内的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并设置报警装置,一旦辐射超标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5.安全培训: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辐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

二、设备安全管理1.设备检修:定期对加速器和X射线束发射器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性能稳定和安全可靠。

2.设备保护:设置设备运行参数的限制,防止出现超出安全范围的操作。

同时,设备周围设置防护装置,防止人员误入或接触到高能辐射。

3.应急预案:制定设备故障和事故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4.设备培训:对使用设备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减少设备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三、环境安全保护1.废弃物处理: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污水、碎片等进行分类处理,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安全的处理和处置。

2.环境监测:定期对实验室周围环境进行辐射水平和污染物的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3.紧急预案:制定环境事故的紧急预案,包括污染物泄漏、事故处理等内容,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同步辐射实验是一项高风险的实验研究,为了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应严格按照辐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实验操作,并加强设备管理和环境保护,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在实验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同步辐射实验的安全进行。

基于复折射率的偏振模型及其应用

基于复折射率的偏振模型及其应用

m e c h a n i s m o f p o l a r i z a t i o n h a s j u s t b e g u n .I n o r d e r t o s t u d y 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I R p o l a r i z a t i o n a n d r e l a t e d i n l f u e n c i n g
第4 3卷 第 1 0期
2 0 1 3年 1 0月
激 光 与 红 外
LAS ER & I NFRARED
Vo 1 . 4 3, No. 1 0 Oc t o be r , 2 01 3
文章编号: 1 0 0 1 — 5 0 7 8 ( 2 0 1 3 ) 1 0 — 1 1 3 8 的偏 振 模 型及 其 应 用
马利祥 , 李 范鸣 , 牛继 勇 , 丁 雷
( 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上海 2 0 0 0 8 3 ; 2 .中国科学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 0 0 0 8 3 )

要: 红 外偏振 成像技 术近 年来 发展迅 速 , 但 偏振 机理 等方 面 的研 究仍处 于起 步 阶段 。为深
入 研 究红外辐 射偏振 特 性 的产 生机 理和 影响 因素 , 本文提 出 了一种 基于 复折 射率 的偏 振模 型 。 模 型基 于空 气 一光 滑介 质表 面建 立 , 适 用于 吸收 性介 质 和 非 吸收 性介 质 。偏 振模 型 以介 质 的 复折射 率为 参数 , 观 测 角为输 入 , 可 以输 出红 外辐 射 水平 分 量 和垂 直分 量 的反 射率 和 发射 率 , 也 可 以输 出反 射 辐 射和 自发 辐 射 单独 作 用 时的偏 振 度 。基 于 提 出的模 型 , 结合 MA T L A B仿 真, 文 中分析 了反 射辐 射和 自发辐 射偏 振性 的产 生机制 , 以及 反射 辐射和 自发 辐射对 目标 偏振 特性 的影 响。偏 振模 型 的建 立 , 有助 于深入理 解 红外偏 振 , 并为偏 振探测 提供 理论 支持 。 关 键词 : 红 外偏振 ; 偏振 机 制 ; 偏 振模 型 ; 复折 射率 ; 反射辐 射 ; 自发辐 射 中图分 类号 : T N 2 1 9 文献标 识码 : A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5 0 7 8 . 2 0 1 3 . 1 0 . 1 2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由上海光机所、上海辐射所和上海应物所合并而成。

成立于1958年,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广泛,涵盖了光电技术、辐射探测与控制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探测与测量技术、新材料与器件技术等多个领域。

该研究所以解决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为己任,致力于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光电技术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重要的科研成果。

“明眸全息人脸防伪技术”、“微弱光源定位测量技术”、“新型相位遣除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同时,该研究所还开展了激光聚变、精密光学、激光与光电材料、光电检测与成像等多个重要领域的研究工作,涉及到国家的重点研发项目和实际应用需求。

另外,在核技术方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该研究所承担了很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核爆炸辐射与核爆炸地震检测、核穗合装置技术研究等。

通过研究和开发核物理探测、核分析技术、高能辐射治疗等先进技术,该研究所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核能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还注重培养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该研究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吸引了众多国际优秀
科学家来访、合作和交流。

总之,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深厚的科研实力和多领域的研究方向而享誉国内外。

它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致力于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大型红外辐射面源的设计

大型红外辐射面源的设计
us e d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n ra f re d d e t e c t i o n,c o n ro t l l i n g a nd g u i d i n g e q u i p me n t S o u t e r ie f l d t e s t .Th e p e r f o r ma n c e
2 .Ke y La b o r a t o r y o f I n f r a r e d De t e c t i n g& I ma g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C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c i e n c e s ,S h ng a ha i 2 0 0 08 3,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I n f r a r e d r a d i a n t p l a n r s a o u r c e i s us e d t o s i mu l a t e c e r t a i n i n f r re a d c h ra a c t e is r ic t t rg a e t ,wi d e l y
关类号 : T N 2 1 6 ; T N 2 1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 2 2 7 6 ( 2 0 1 3 ) 0 1 — 0 0 3 l 一 0 5
De s i g n o f l a r g e s i z e i n f r a r e d r a d i a n t p l a na r s o u r c e
( 1 .S h a n g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i c a l P h y s i c s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S h ng a h i a 2 0 0 0 8 3 , C h i n a ;

红外光学领域的探路者一一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黄志明研究员

红外光学领域的探路者一一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黄志明研究员

红外光学领域的探路者一一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黄志明研究员作者:王珍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第11期红外光学领域的探路者——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黄志明研究员文/王珍黄志明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被评为研究员,2005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目前,他担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红外与太赫兹专项负责人。

黄志明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10余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并担任首届“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析仪器分析技术委员会(SAC/TC/SC6)”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光物理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市激光学会”会员。

1999年博士毕业后,黄志明一直从事红外光电子物理和技术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在红外光学性质准确测量、全波段热敏红外探测和太赫兹光源与探测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他在Advanced Materials、ScientificReports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篇,授权和受理中国专利33件,参加国际大会特邀报告6次,论文被他引1000次以上。

他的研究成果被写入((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中国材料工程大典))、《Trends in Semiconductor》,《Physics and Properties of Narrow GapSemiconductors》.《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等学术著作中。

他的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黄志明首次实现了2~12.5微米单色仪分光红外椭偏仪器和方法,解决了红外材料介电函数的准确测量问题,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他所提出的测量理论被现代椭偏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D.E.Aspnes作为有关椭偏测量理论30年来发展的唯一代表性进展工作。

上海光源辐射安全管理规程

上海光源辐射安全管理规程

附录A:上海光源辐射安全管理规程(第一版试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09年4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组织体系及职责 (1)第三章剂量限值 (2)第四章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与个人剂量监测 (3)第五章放射性工作区 (4)第六章教育与培训 (4)第七章上海光源的安全运行 (5)第八章辐射监测 (5)第九章放射性废物收集贮存 (6)第十章紧急措施 (7)第十一章附则 (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保障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保护上海光源所在园区周围环境,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结合上海光源的辐射安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在上海光源工作、学习和参观的人员在实践和干预中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防护和实践中源的安全。

本标准不适用于非电离辐射(如微波、紫外线、可见光及红外辐射等)对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的防护.第三条奖惩制度所有在上海光源人员有义务自觉遵守本规程。

凡在辐射安全方面有显著成绩者,给予表扬或奖励。

凡违反本规程者,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教育、停止放射性工作或行政处分。

第四条运行装置等部门或个人,应优化操作程序、改进工艺流程、促进材料、部件及设备等的合理再利用,尽可能减少放射性废物的发生。

第二章组织体系及职责第五条上海光源的辐射安全管理体系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由以下成员组成:(1)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2)辐射安全主管副所长或辐射安全协管所长助理;(3)科学研究处主管技术安全的处长;(4)技术安全技术部正副主任;(5)各部门第一负责人。

所长是辐射安全的最高责任人。

第六条基本职责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以下事宜进行调查、协调、审议、建议和决策:(1)辐射安全基本方针的制定;(2)辐射安全规程的修改和更版;(3)放射性相关装置或设施的安全审查;(4)向上级审管部门申请、汇报或提交相关资料;(5)异常或事故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措施和事故调查;(6)其它辐射安全相关重大事项。

空中飞行目标尾焰红外辐射信号的建模与仿真

空中飞行目标尾焰红外辐射信号的建模与仿真

第34卷第8期 光电工程V ol.34, No.8 2007年8月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Aug, 2007文章编号:1003-501X(2007)08-0025-03空中飞行目标尾焰红外辐射信号的建模与仿真高思莉,汤心溢(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 200083 )摘要:本文通过对空中飞行目标高温尾焰的流场分布进行研究和对飞行目标尾焰的红外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以圆对称尾喷管尾焰的温度分布和各组分压强的分布理论为例,对其红外辐射强度进行了计算。

首先,根据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公式计算出尾焰的等温线;然后,考虑了谱线的碰撞展宽效应和多普勒展宽效应,利用谱带模型C-G 近似法,计算了尾焰各部分的吸收系数。

最后,根据前面的计算得到了尾焰的红外辐射分布,建立了较准确的定量分析模型,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关键词:高温尾焰;流场分布;等温线;辐射特性中图分类号:TN215 文献标志码:ABuilding model of the plume released fromthe flying machine and simulationGAO Si-li,TANG Xin-yi(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83, 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flow field of the plume released from the flying machines and analyz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its infrared radiance in detail. Taking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plume released from the circularsymmetrical nozzle and the theor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nents’ pressure intensity as an example, its infrared radiance is calculated. At first, based on the distributed formula of the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extent, the isotherm of the plume signals is figured out.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collided-broaden effects and the Doppler-broaden effects of the spectrum,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gas of the plume’s different part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G approximate model of channel bands. At last, by making use of the previous results, the plume’s infrared radiance is worked out, a relatively exa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supplied.Key words: high-temperature plume; flow field; isotherm;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引 言在空中目标的红外特性研究中,其飞行中喷射出的高温尾焰是一个重要的红外辐射源。

红外探测新技术——量子级联探测器

红外探测新技术——量子级联探测器

见光仅为整个电磁波谱中很小的一部分。要感知可见光 之外的其他电磁波,必须借助外界手段如光电探测器来 实现。红外光,也被称为红外线,是英国
科学家赫歇尔于1800年在实验室中发现的。它是波长比 红光更长的电磁波,具有明显的热效应,使人能感觉到 而看不见。专业术语如是说——所有
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存在红外辐射。通俗来讲 就是,目前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物体都在源源不断的向外 发射红外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红外探
目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陆卫研究团队在 国际上首次研制了量子级联探测器红外焦平面阵列,该 探测器基于GaAs/AlGaAs材料
,峰值探测波长为8.5微米,位于素),并初步进行了红外成像实 验。 量子级联探测
器红外焦平面阵列对电烙铁的红外成像光的本质是电磁 波,人类肉眼可感知的电磁波被称为可见光,也就是众 所周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可
的光子可以将E1能级上的电子提高至E6能级,然后输运 区的能级设计成下台阶的样式,使该电子能够定向移动。 这个爬上去又滑下来的光电过程是
不是有点似曾相识?没错,与大家都玩过的滑梯有异曲 同工之妙!这种多个量子能级联合组成的体系就称为 “量子级联”。此时有人或许要问,能级不
是被限制在两个“墙”之间的吗?那么电子又怎么能够 “穿墙而过”的呢?这里又牵涉到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有 趣的概念:量子隧穿效应。用量子力学的
外探测器大多是基于光电效应而设计的,十分类似于可 见光波段的CCD或者CMOS探测器,也就是广泛用于相机 中的感光部件,差别仅仅是红外探
测器中的光电转换像元是由能够感受红外光波的光电材 料制成。由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常可将光波称为光子。 光子可直接作用于红外探测器中的电子
,使得红外探测器输出的电流或电压发生直接的变化, 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测试,可根据其转化效率直接推算 得到入射光的强度。这种方法基于光电效

远红外辐射加热增强红外探雷技术

远红外辐射加热增强红外探雷技术
边界 条件 : ①侧 面绝 热 :

假 设远 红外 辐射 源能 流密度 均匀 , 大小 为 1 0 0 0
表 面 的能流也 为 此值 。其 次 远 红 外 穿透 深 度 很 小 ,
只有微 米到 毫 米 数 量 级 , 面 吸 收 全 部 能量 , 面 表 表
0 () 2
以下 以热 传 导 形 式 传 热 , 合 第 1节 中建 立 的模 符 型 j 。共 做 四个仿 真 , 射 时 间 分 别 为 4 ,0S 照 5S6 , 9 ,8 。沙 子 和 地 雷 的 初 始 温 度 均 匀 1 ℃ 。 0s10 s 5
第1 2卷
第 1 2期
2 1 4月 0 2年








Vd. 2 N . 2 Ap .2 1 1 o 1 r 02
17 — 1 1 0 2 1 —9 50 6 1 85 2 1 )2 2 9 —5 r
Si c eh o g n n ne n c neT cn l yadE  ̄ ef g e o i
果 表 明此 技术 是 可行 的 , 后 讨 论 了该 技 术 的 进一 最
步 研究 方 向 。
图 1 掩 埋 地 雷 几 何 模 型
1 雷场 的热 传导模型
1 1 几 何模 型 .
12 边界 条件 .
如果 雷场 表 面与 外 界交 换 的热 流 密 度均 匀 , 当 土壤 半径 大到 一定 程度 时 , 圆柱 型 土壤 的侧 壁 在 只有 竖直 方 向的 热 流 , 直 侧 壁 的方 向 是 绝 热 的。 垂 深度 h 足够 大 时 , 土壤 底 面 的温 度在 一段 时 问内将
中图法分类号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培养方案(理论物理学科)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培养方案(理论物理学科)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研究生达到:1. 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品德。

2.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能熟练运用第一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听、写、说能力。

第二外语要具备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3. 身心健康二、研究方向(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加速器物理2.光子科学3.核物理与计算物理4.核分析与交叉学科(二)无机化学1.放射化学与放射性药物2.辐射化学与辐射材料3.分子标记与检测4.纳米生物学(三)核技术及应用1.加速器技术及应用2.同步辐射束线技术及应用3.核分析技术及应用4.核电子学及探测技术5.辐射技术及同位素技术6.信号处理与控制技术三、学习年限研究生学习年限实行弹性管理。

一般为三年,在职研究生可为四年,最长不超过六年;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

四、学位课程和必修环节(一)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

分学位课程和必修环节两类。

学位课程总分不低于1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不低于7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7学分。

必修环节总分不低于5学分。

(二)学位课程分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1.公共学位课程:研究生部统一组织开设2.专业学位课程:(1)所开设课程:●所开设课程由研究生部填写《研究生专业学位课开设申请表》,交所教学小组审批。

所教学小组审批并经主管所长批准后方可立项、开课。

●所开设课程由研究生部管理(包括聘请教师、考勤和组织考试)(2)部门开设课程:●由部门预先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研究生专业学位课开设申请表》)交研究生部初审,研究生部初审合格后提交所教学小组审批并经主管所长批准后方可立项、开课。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关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购买22Na放射源实行豁免管理的复函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关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购买22Na放射源实行豁免管理的复函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关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购买22Na放射源实行豁免管理的复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公布日期】2016.05.18
•【字号】沪环保辐〔2016〕186号
•【施行日期】2016.05.1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核与辐射安全管理
正文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关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购买22Na放射源实行豁
免管理的复函
沪环保辐〔2016〕186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你所《关于22Na放射性标准源实行豁免认定的申请报告》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
你所拟从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购买22Na 放射源1枚,活度为
7.4×105Bq,鉴于你所上述放射源活度低于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规定的豁免活度,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
许可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我局同意上述放射源实行豁免管理。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2016年5月18日。

上海光源用户辐射安全管理规定

上海光源用户辐射安全管理规定

附录B:上海光源用户辐射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版试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09 年4 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用户辐射安全登录管理 (1)第三章辐射安全培训与放射性工作区出入管理 (1)第四章密封源及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及管理 (1)第五章辐射巡测仪的使用及管理 (2)第六章放射性废物管理 (3)第七章附则 (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上海光源辐射安全管理规程》,对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用户辐射照射控制、辐射安全培训与教育、密封放射源及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存放、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安全处置等事项进行规范管理,保护用户及环境的安全。

第二章用户辐射安全登录管理第二条上海光源用户在开始使用上海光源前,需根据上海光源用户办公室(简称“用户办公室” )的管理规定和程序进行用户登录。

第三条上海光源用户须向用户办公室提交辐射安全必要的用户信息。

第三章辐射安全培训与放射性工作区出入管理第四条所有上海光源用户完成用户辐射安全登录后,开始实验前,须接受上海光源辐射安全培训。

持有有效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用户,可以只接受上海光源特定内容的培训。

第五条技术安全技术部负责用户辐射安全培训教材内容的审核。

第六条用户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后,需参加考试。

考试合格后,发放用户卡和个人剂量计。

第七条用户凭用户卡和个人剂量计才能进入实验区。

用户只能进出入实验区,不得进入加速器隧道。

第八条用户有义务妥善保管用户卡和个人剂量计,不慎遗失或损坏时,须及时通报用户办公室,办理补卡或补办个人剂量计手续。

第九条用户不得将个人剂量计带出工作园区外。

第十条实验结束后,用户离开上海光源前,须将领用的用户卡和个人剂量计交还用户办公室,并填写用户卡和个人剂量计归还记录。

第十一条技术安全技术部根据用户办提出的个人剂量计使用申请发放个人剂量计,并作好详细记录。

第四章密封源及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及管理第十二条上海光源不允许使用非密封性放射性物质或非密封源。

一种用于面阵地球敏感器半物理仿真的地球模拟器[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面阵地球敏感器半物理仿真的地球模拟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面阵地球敏感器半物理仿真的地球模拟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孙浩,金亚方,于远航,龚海建,田清,刘石神,韩开亮
申请号:CN201611077838.6
申请日:20161130
公开号:CN106643794A
公开日:
2017051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面阵地球敏感器半物理仿真的地球模拟器,该设备包括地球红外辐射模拟单元、姿态模拟单元、热辐射控制单元及系统控制单元组成。

其特征主要在于:地球红外辐射模拟单元通过调整热板和冷光阑的红外辐射差进行模拟;并通过更换不同孔径冷光阑模拟轨道高度的变化;姿态模拟单元通过带动红外辐射模拟单元平移进行姿态角度变化的模拟,进而为姿轨控分系统进行新型红外地球敏感器地面半物理仿真试验提供模拟测试手段。

本发明优点在于:模拟器通用性强、稳定性好,体积小巧轻便。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
地址:200083 上海市虹口区玉田路50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郭英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红外光电工程导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教育中心序言红外线是电磁波谱的一个部分,这一波段位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

早在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胥尔为寻找观察太阳时保护自己眼睛的方法就发现了这一“不可见光线”。

但是,红外技术取得迅速发展还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的几十年,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军事上的迫切需要和航天工程的蓬勃开展。

红外系统是用于红外辐射探测的仪器。

根据普朗克辐射定理,凡是绝对温度大于零度的物体都能辐射电磁能,物体的辐射强度与温度及表面的辐射能力有关,辐射的光谱分布也与物体温度密切相关。

在电磁波谱中,我们把人眼可直接感知的0.4~0.75微米波段称为可见光波段,而把波长从0.75至1000微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波段,红外波段的短波端与可见光红光相邻,长波端与微波相接。

可见光辐射主要来自高温辐射源,如太阳、高温燃烧气体、灼热金属等,而任何低温、室温或加热后的物体都有红外辐射。

通常情况下,红外仪器总被认为是一种无源、被动式的探测仪器,因为它主要探测来自被测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

例如:红外辐射计、热像仪、搜索跟踪设备等就不需要像雷达系统那样的大功率辐射源,红外仪器可对物体自身热辐射进行非接触式的检测,从中反演出物体温度或辐射功率、能量等。

由于,具有全天时、隐蔽性好、不易为敌方干扰,适合军事应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红外仪器都是无源的。

因为,除物体自身热辐射外,自然或人工辐射源与物质相互作用也能产生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反射、吸收、透射、偏振、荧光等多种形式,利用不同作用机理,可研制出门类众多的红外仪器。

如利用物体反射、吸收电磁辐射时的光谱特征,可测量分析物体的颜色、水份、和材料组分等。

这一类探测仪器是需要辐射源的。

习惯上,我们都是根据仪器自身是否带辐射源来划分被动式或主动式探测仪器。

仪器的命名也有所不同,如我们把被动式的辐射测量设备称之为辐射计,如红外辐射计、微波辐射计。

而主动式的辐射探测设备相应地称为红外雷达、微波雷达。

本课程主要介绍被动式的红外光电探测系统。

红外系统的信息流程通常包含辐射产生、传输、采集、光电转换、信号处理等环节。

红外光、可见光本质上都是电磁波,波段相邻,红外仪器与可见光仪器的工作原理、信息流程几乎相同,主要元部件(如光学系统、探测器)虽有差异,但其作用机理、设计方法相似之处甚多,许多遥感仪器也经常集成了可见光通道和红外探测通道。

由此,红外光电系统课程重点讲授红外技术,但许多内容对可见光系统也是适用的。

红外系统技术涉及红外物理、红外光学、红外探测器、信号检测与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可以用辐射、光谱、空间、时间等特性来描述一个红外系统的性能。

具体表现为:辐射特性:系统探测灵敏度、信号动态范围;光谱特性:波段、光谱分辨率;空间特性:探测视场、瞬时视场(空间分辨率);时间特性:扫描速率、扫描效率、电子带宽、数据率等;红外系统的综合性能受到光学结构、探测器、扫描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且各种特性相互制约,例如系统的光谱、空间、时间性能会限制系统的辐射能量。

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快速扫描辐射计,不可能获得较高的系统信噪比。

因此,设计红外系统必须从应用需求出发,合理设计系统的各个组成环节,使系统综合性能得以优化。

图1.2 红外系统的主要性能特征考虑到本课程的工程性较强,笔者力图尽量结合一些应用实例,以加深对红外光电系统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理解。

但是,红外系统应用领域又十分广泛,除军事、航空航天遥感外,在工业检测、医学诊断、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应用甚广。

本书不准备逐一详述,引用的应用实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辐射定量检测,如遥感辐射计。

另一类是目标识别与定位,如军用搜索跟踪设备、卫星姿态检测设备等。

前一类系统对遥感数据的定性、定位、定量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定时的要求则次之。

定性是指“何物”,要求系统具有足以识别物质属性的光谱分辨率和光谱定位精度。

定位是指“何处”,即准确的空间分布。

定量是指“多少”,应将仪器的输出反演为辐射源的温度或反射率。

定时是指系统的时效,即数据采集速度。

后一类系统虽然对定量的要求稍次,但要求系统有较高的实时性,即快速反应能力,它的定性、定位能力表现在复杂背景下弱小目标的提取,识别和精确测向。

本书各个章节大体安排如下:由于红外光电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可见、红外波段的电磁辐射,教材第一章主要介绍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和辐射计算、自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标准源,以及大气传输特性。

红外光电仪器是通过光学系统收集辐射能量的,光学系统性能主要反映在聚光能力和光学像质。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工程光学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包括几何光学基本定律、理想光学系统、光学系统对光束的限制、光学像质及评价,这些理论和设计方法对可见、红外光学系统是同样适用的。

由于受到光学材料、探测器的限制,红外与可见光学系统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

红外光学材料、典型红外光学系统、辅助光学系统等章节对此有阐述。

光学系统收集到的辐射能量通过探测器实现光电转换,探测器是红外光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光子探测器和热探测器是最常用的两类红外探测器。

第三章主要介绍红外探测器特性参数和常用探测器。

红外阵列探测器是近年来发展趋势,因此,阵列探测器的焦平面结构和读出集成电路在该章也占有相当的篇幅。

为获取更详细的光谱信息,红外光电遥感系统已经历了从多光谱、细分光谱到超光谱,以至高光谱的发展进程,光谱分割日趋精细。

图谱合一的成像光谱技术使同时获取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成为可能。

第四章主要涉及红外光电系统常用的滤光片、棱镜、光栅和傅立叶分光等分光谱技术。

红外阵列探测器虽有长足进步,集成的探测元数仍十分有限,因此,对红外系统,光机扫描至今不失为获得大视场和高空间分辩率的有效手段。

用扫描机构可获得多种扫描方式,利弊各有不同。

行扫描器可简化光机扫描机构,因为有一维扫描可利用搭载平台飞行来实现,但需要解决数据定位的难题。

第五章拟集中论述这些内容。

作者期望通过基本理论和典型应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初次涉足光电专业的研究生能尽快掌握红外系统设计的精髓,对今后开展课题研究有所裨益。

第一章红外辐射和辐射源1.1 红外光谱红外通常指波长从0.75至1000微米的电磁波,红外波段的短波端与可见光红光相邻,长波端与微波相接。

红外与电磁频谱的其他波段一样以光速传播,遵守同样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偏振等定律。

彼此差别只是波长、频率不同而已。

红外谱段可进一步划分为:名称英文缩写波长范围(微米)近红外/短波红外NIR/SWIR 0.75~3中红外/中波红外MWIR 3~6远红外/长波红外/热红外LWIR/TIR 6~15极远红外15~1000表1.1 红外谱段的划分1.2 辐射测量术语1.2.1 定义、符号和量纲在可见光范畴,已有完善的光度学术语和计量单位,如光通量的单位为流明(lm),发光强度单位为坎德拉(cd),以及光照度单位勒克斯(lx)。

光度学物理量主要根据光学引起观察者的视觉感知来计量,其度量单位不是由质量、长度和时间等最基本的物理单位构成的。

辐射学的物理量用辐射能量度量的,其辐射术语可应用于整个电磁频谱,包括微波、红外、紫外和X射线等谱段。

如要将辐射量转换为光度量,必须计入人眼视觉特性。

如1瓦辐射通量相当于多少流明的光通量,就与视见函数有关。

辐射术语的中文译名非常混乱,《红外系统原理》(Hudson著,中译本)所推荐使用的译名如表所列。

图1.3 电磁频谱表1.2 常用辐射术语的定义、符号和量纲辐射术语虽名目繁多,但命名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1)凡是冠以“辐射”前缀的术语,均强调它们是辐射量,不是光度量。

2)有“光子”前缀的辐射量不是用辐射能或辐射功率度量的(如用瓦、焦耳等),而是用入射的光子数来度量的。

这是因为有一类探测器的响应与能量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主要与入射的光子数有关。

3)带“光谱”前缀的辐射量是在特定波长上,单位波长间隔内测得的。

无“光谱”前缀的辐射量是在全光谱范围内或特定波段内测得的,两者的量纲明显不同。

4)表中发射本领、吸收率、反射率和透过率等项均定义为比值,无量纲。

它们主要与材料性质有关,如无说明,工程上将它们默认为红外仪器工作波ε即光谱发射本领。

段内的波段值。

如需强调它们是光谱值,也可加下标,如λ由于有些辐射术语有多个中文译名,需予说明:1)辐射通量P(Radiant Flux),也译作“辐射功率”。

“通量”和“功率”含义相同,均表示能量传递的时间速率。

本书采用“辐射通量”,以求与光度学的“光通量”相呼应。

2)辐射通量密度W(Radiant Flux Density),也译作“辐射发射量”或“辐射出射度”(Radiant Emittance)。

由于该术语的英文名就不一致,笔者认为译作“辐射通量密度”或“辐射出射度”均可。

“密度”一词能表达出“单位面积”的含义,而“出射度”较容易与“照度”相区分。

3)辐射亮度N(Radiance),也译作“辐射率”。

本书用“辐射亮度”,与光度学的“亮度”相对应,或按习惯简称为“辐亮度”。

4)发射本领ε(Emissivity),有“比辐射率”、“发射率”等其他译名。

本书用“比辐射率”。

1.2.2 辐射亮度和理想朗伯体辐射计算一个辐射源可以用辐射强度、辐射通量密度和辐射通量来描述其强弱和能量的空间分布。

辐射强度定义为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功率,反映了辐射能传递的空间分布。

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辐射面积发出的所有辐射功率,反映了辐射发射的面密度,而辐射通量则是整个辐射源向空间发射的功率,即发射的辐射能的时间速率。

辐射亮度定义是:辐射源在沿视线方向单位投影面积向单位立体角所辐射的功率。

可以用公式表达辐射强度、辐射通量密度和辐射通量与辐亮度的关系。

将辐射亮度对辐射源的面积积分,可得辐射强度:dA N J A ⎰=θcos (1.2.1)将辐射亮度对辐射所张的空间立体角积分,可得辐射通量密度:Ω=⎰Ωd N W θcos (1.2.2)取辐射亮度对辐射所张空间立体角和辐射面积的双重积分,可得辐射通量:Ω=⎰⎰ΩdAd N P A θcos (1.2.3) 上述公式中:N 为辐射源的辐亮度;dA 为辐射源面元的面积;θ 为发射方向与dA 法线的夹角;dA ⋅θcos 即辐射源面元在发射方向的投影;辐照度与辐射通量密度有相同的量纲(W/cm 2),但辐射通量密度是发射的功率密度,而辐照度是单位被照面积接收到的辐射通量,是指接收端的功率密度。

当用仪器接收辐射时,入瞳的辐照度按下式计算:⎰Ω=d N H θcos (1.2.4)此公式与(1.2.2)式形式上完全一致,但式中的辐亮度为接收端的辐亮度,对立体角的积分范围应是仪器的接收立体角。

下面将要讲到:如不计能量传递过程的损失,辐射源的辐亮度和仪器接收端的辐亮度是相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