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气道管理
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版本
掌握吸痰时机
详细描述
在患者出现咳嗽、痰鸣音或呼吸窘迫时进行吸痰。过度频 繁的吸痰可能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和低氧血症,因此应适度 掌握吸痰的时机。
总结词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吸痰管和 相关物品的清洁和无菌,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气道感染预防
总结词
保持呼吸道通畅
详细描述
通过有效的排痰技术和定期吸痰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 止痰液滞留和滋生细菌。
总结词
加强口腔护理
详细描述
定期为患者进行口腔清洁护理,以减少口腔细菌滋生和 下行感染的风险。可以使用口腔护理溶液或漱口水进行 清洁。
总结词
减少交叉感染
详细描述
加强病房的空气消毒和通风,确保病房环境清洁卫生。 对于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以 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详细描述
定期检查患者的痰液状况和呼吸情况,以评估气道湿化的 效果。如果发现痰液过于粘稠或呼吸困难,可能需要调整 湿化策略。
吸痰技巧
总结词
正确使用吸痰管
详细描述
选择合适尺寸的吸痰管,确保其柔软、光滑且无菌。插入 吸痰管时应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吸痰时应将吸痰管 缓慢插入,并控制负压,以免对气道造成过大压力。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和安全性,如开发更加智能、高效的通气模式,研究更 加有效的气道湿化技术等。
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症患者气道管理有望实现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同时,随着研 究的深入,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治疗服务。
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
体温:监测体温,了解患者 感染情况
尿量:监测尿量,了解患者 液体平衡情况
意识状态:监测患者意识状 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预防感染
01
保持气道清洁,避 免污染
03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 道,避免细菌滋生
02
使用无菌设备,避 免交叉感染
04
加强手卫生,避免 接触感染
患者舒适度
01
呼吸频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是 否正常,有无呼吸困难
02
气道管理可以降低呼吸机相 关性肺损伤的风险
03
气道管理可以减少气道阻塞 和呼吸衰竭的风险
04
气道管理可以降低气管插管和 拔管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04
气道管理可以降低医
疗费用和资源消耗
03
气道管理可以提高患
者的生存率
02
气道管理可以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
01
气道管理是危重症患
者治疗的关键环节
演讲人
目录
01. 气道管理的重要性 02. 气道管理的方法 03. 气道管理的注意事项 04. 气道管理的效果评估
保障患者呼吸
气道管理可以防止患者 发生呼吸衰竭
气道管理可以降低患者 发生气道梗阻的风险
气道管理是危重症患者 治疗的关键环节
气道管理可以减少患者 发生肺部感染
预防并发症
01
气道管理可以减少呼吸机相 关性肺炎的发生
减少并发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 02 炎、气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生存率: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 03 率,提高生存质量
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降 04 低医疗费用和资源消耗
并发症发生率
01
气道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并 发症的发生率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ppt课件
人工气道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人工气道的理念和实践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气道 技术和材料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型人工气道材料、技术和装置不断涌现,如可 塑性硬质插管、声门下吸引等,为危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治 疗效果。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
人工气道的并发症及处理
呼吸道出血
插管过程中可能损伤呼吸道黏 膜,导致出血。应使用止血药
物,必要时重新插管。
呼吸道梗阻
由于痰液、呕吐物等阻塞呼吸 道,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应及 时清理呼吸道,保持通畅。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长期使用呼吸机可能导致肺部 感染。应加强呼吸道护理,定 期更换呼吸机管道,预防感染 。
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教育
1 2
建立良好沟通
强调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及时 解答他们的疑问和解决他们的困扰。
教育方式与频次
根据患者的认知能力和家属的接受程度,选择适 当的教育方式和频次,确保教育效果。
3
反馈与调整
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 式,以提高教育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02
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症
对于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等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是必要的 治疗措施。
人工气道的建立方法
包括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人工气道的维护
定期检查气道的通畅度,保持导管固定,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预防感染等。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 理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人工气道概述 •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 人工气道患者的病情监测 • 人工气道患者的营养与康复 • 人工气道患者的教育与预防 • 人工气道管理的未来展望
ICU患者气道管理策略
ICU患者气道管理策略患者在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正确且有效的气道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至关重要。
气道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就ICU患者的气道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一、气道评估与预测在开始气道管理之前,对患者的气道进行评估十分重要。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气道管理干预。
同时,还可以进行预测,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气道堵塞或通气不足的情况。
二、气道保护和清洁正确的气道保护和清洁措施是保障患者气道通畅的关键。
首先,定期清洁口腔和鼻腔,避免沉积和感染。
其次,注重头部抬高,减少反流风险。
此外,定期更换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避免导管梗阻和感染。
三、气管插管和撤管对于需要气道管理的患者,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措施。
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和方式,并通过听诊或其他方法确认插管的正确位置。
此外,在气管插管后,需要定期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确保插管通畅和呼气道保护。
当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需要及时撤除气管插管。
在拔管前,需要进行拔管试验并评估患者是否有撤管困难的危险因素。
如果撤管风险较高,可以选择辅助通气或其他辅助手段来降低撤管失败的风险。
四、非侵入性通气随着技术的发展,非侵入性通气(NIV)在ICU患者的气道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NIV是指通过面罩或鼻罩等装置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
相比于气管插管,NIV具有更低的并发症风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使用NIV需要严格的患者选择和技术操作。
在应用NIV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合适性,并监测生命体征和气道压力。
此外,NIV的成功需要有合适的面罩或鼻罩尺寸,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适当调整。
五、气管切开管理对于患者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或存在撤管困难的情况,气管切开是一种常用的管理策略。
气管切开需要经过详细的评估和手术操作,并在切开后进行正确的固定和护理。
在气管切开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情况,并通过调整通气参数和设备来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 2016-10-26 Neurosurgery气道管理是所有重症患者基础治疗的重要内容,气道管理不当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包括气道评估、氧疗、人工气道的建立、维护和撤除、呼吸支持治疗及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防治等。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联合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共同发布了《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
人工气道的建立1.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出现呼吸中枢功能不全、气道不畅、呼吸功能不全时必须建立人工气道2.人工气道主要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也包括口咽通气管和喉罩等临时气道保护措施。
3.在建立人工气道前,应该对操作难度进行评估4.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操作导致的继发损害人工气道的管理1.需要定期对人工气道进行评估:人工气道建立并给予必要的呼吸支持措施后,患者呼吸、通气、氧合状况改善,缺氧得以缓解。
必须严密监测人工气道的通畅程度、固定是否妥善、气囊压力情况等。
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的固定状态并随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妥善固定。
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导管,都有移位甚至脱出的风险。
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人工气道的位置也会改变。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导管脱出和位置异常,威胁患者生命。
气管插管在口腔内可能打折或扭曲,如果不进行定期检查很难发现。
气管切开管相对容易固定,但在皮肤外固定良好的情况下,皮下段和气管内部分可能出现位置改变,如尖端脱出气管移位到皮下层或管口与气管成角造成气管局部压迫等,应及时调整。
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是否通畅,及时调整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人工气道的内壁常常因黏附痰液造成气道狭窄甚至阻塞。
痰液黏稠、气道湿化不充分和不充分的痰液引流是主要原因。
呼吸时可以听到人工气道口因气流流速明显增快增强的气流声,甚至可以听到哨音。
吸痰时吸痰管进入不畅和痰液黏稠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必要时可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
通过定期的评估并调整气道湿化和痰液引流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气道痰痂形成。
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人工气道湿化管理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至关重要的护理技术。
它能够保持气道通畅,提供合适的湿化气体,预防并缩减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最佳实践指南。
本文将在不
综合目前的证据,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起首,选择合适的湿扮装置,如加湿器或湿化瓶,并依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其次,依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调整湿扮装置的湿化水平宁气流温度,以保持气道湿化的稳定性;此外,定期检查湿扮装置的功能和维护,保持其正常运作;最后,密切监测患者的湿化效果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状况,准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
尽管目前缺乏统一的最佳实践指南,但以上措施可作为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参考,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效果和患者安全。
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成人危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是重症医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正确的气道管理可以确保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稳运行,同时能够避免气道和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气道管理方法包括气道开放、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本文将结合最佳证据,对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一、气道开放:气道开放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气道管理方法之一,适用于呼吸道梗阻的患者。
常用的气道开放方法包括头后仰、下颔提拉和垫高颈部等。
最佳证据表明,头后仰是气道开放的首选方法,通过颈椎后弯和张力解除,能够使气道保持通畅,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
二、插管:插管是一种常用的气道管理方法,适用于需要机械通气或氧气治疗的患者。
插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插管大小和适应症。
根据最佳证据,选择插管大小时应根据成人男性使用内径8-9mm的气管插管,成人女性使用内径7-8mm的气管插管。
此外,最佳证据还建议在插管前给予足够的镇静和肌松,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发生。
三、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气道管理方法,适用于插管失败或需要长期气道管理的患者。
最佳证据表明,使用直接喉镜或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气管切开是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在气管切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四、血气分析监测:术后,应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监测,以及时掌握其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情况。
最佳证据显示,正常成人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为pH7.35-7.4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45 mmHg,动脉血氧分压(PaO2)75-100 mmHg。
通过监测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可以调整机械通气参数,保持患者的氧合和通气状态。
结论:成人危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是重症医学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最佳证据的总结,气道开放、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方法在不同情况下可适用于成人危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
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是一篇旨在综合和分析当前关于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最佳实践的综述性文章。
气道管理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促进疾病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提炼出针对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以期为广大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
"Summary of Best Evidence for Airway Management in Adult Critical Care Patients" is a review article aimed at synthesizing and analyzing current best practices for airway management in adult critical care patients. Airway manage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nsuring patient safety and promoting disease recovery.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organizes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tract the best evidence for airway management in adult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clinical medical staff.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概述气道管理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分析气道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道湿化、气道吸引等内容;再次,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气道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总结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实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危重症患者呼吸道管理
给氧技术
氧疗目的:改善低氧血症,改善组织缺氧。
氧疗指征:一般患者 PaO2 <60mmHg 慢性患者 PaO2 <50mmHg 氧疗方法:鼻导管给氧 面罩给氧 简易呼吸器 呼吸机给氧
给氧技术
氧浓度计算公式:
Fio2(%)=21+4×吸氧流量(L/min)
低浓度给氧:<35% 中浓度给氧:<35-60% 高浓度给氧:>60%
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
医源性:导管大小不合适、固定不当、镇静剂 剂量、护理操作、 翻身移动患者、 约束带未使用。 患者原因:烦躁、躁动
气囊的问题:气囊发生破裂或气囊松弛。
非计划性拔管的危害: 轻者:气道痉挛、气管损伤 重者:呼吸、心跳骤停
气管导管脱出的急救流程
插管明显脱出
判断是否脱管
SaO2持续下降 呼吸机持续低压报警
气道吸引技术—并发症
低氧血症 肺不张 气道粘膜损伤 感染
心律失常 颅内压增高 支气管痉挛 人工气道堵塞
气道湿化技术
目的: 在一定温度控制下,应用湿化器(或特 殊装置)将水分散成极细的微粒吸入 增加吸入呼吸道的气体中的湿度 达到湿润气道粘膜、稀释痰液 保持呼吸道粘膜纤毛系统的正常运动
6.重新置管
气管切开导管脱出紧急处理
▲完全拔出导管:切忌将导管重新推回
气管导管安全管理—固定
妥善固定
• 保持气管内导管的合适位置 • 过紧:鼻粘膜、鼻翼、口唇、颈部、耳后出 现红肿、压迫性溃疡 • 过松:脱管
常用的固定方法
• 胶布固定法、绳带固定法 • 弹力固定带固定
气管导管安全管理—操作
人工气道并发症—急性并发症
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
其他参数设置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呼吸机的类型 ,还需设置其他参数,如压力支持、 呼气末正压等。
呼定、呼吸功能改善后,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 是否可以撤离呼吸机。
逐步撤离策略
在撤离呼吸机时,应采取逐步撤离的策略,逐步减少呼吸机的支持力 度,让患者逐渐适应自主呼吸。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
减少细菌在管路中的滋生,降低呼吸机相关 性肺炎的发生率。
保持气道湿润
通过气道湿化、雾化吸入等方式,保持气道 黏膜湿润,减少气道损伤和出血风险。
加强气道护理
定期清理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减少 气道阻塞和感染风险。
并发症处理流程与方法
气道损伤处理
根据损伤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局部止 血、气道修复等。
道管理培训体系。这些培训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等
多个环节,有助于提高医生的气道管理技能水平。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气道管理操作不规范
部分医生在气道管理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如未按照指南和规范进行操作、使用 不合适的气道管理工具等。这可能导致气道损伤、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需要加强 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指南和规范的掌握程度。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撤离呼吸机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 时处理。
撤离后继续监测
在患者成功撤离呼吸机后,仍需继续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和病情变化 ,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05
人工气道管理技巧
人工气道类型选择
气管插管
经口或经鼻插入气管,用于短期或紧 急情况下的气道管理。
气管切开术
喉罩
置于喉部上方,封闭喉部入口,与呼 吸机连接,适用于短期或紧急气道管 理。
重症患者气道管理
短期内不能撤出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尽早选择或更换为气管切开!!!
环甲膜穿刺
*
主要内容
*
人工气管的管理
管理目的: 是使病人气道通畅、进行有效引流和/或机械通气治疗,保证肺的氧合,防止肺部感染
*
人工气管的管理
01
02
03
04
05
吸痰
06
07
08
*
气道管理—气囊压力
气囊压力:25-30mmHg 推荐使用压力表测量气囊压力
使用持管钳将导管气管夹至破裂而需更换导管
易于固定且相对安全
不会发生病人咬住气管插管的危险
01
02
03
04
05
06
*
易于固定且安全 多能耐受,适于长期需要人工气道的病人 易于口腔护理 病人可进食 导管较短,管腔较大,易于吸痰 解剖死腔相对减少,气道阻力小 易于鼻咽部分泌物的引流
气管切开
操作复杂,创伤较大 局部伤口需特殊护理 痊愈后颈部留有瘢痕 并发症多 出血 皮下气肿 纵膈气肿 气胸 切口感染
概述
*
什么是人工气道?
*
建立人工气道的主要目的
预防和解除呼吸道梗阻,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01
为机械通气提供一封闭的通道。
04
对于意识不清、尤其昏迷的病人可预防呕吐物和口鼻腔分泌物的误吸入肺。
02
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引清除。
03
*
人工气道建立的适应症
手术麻醉
意识障碍及神经功能障碍
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着
吸痰管不能顺利进入人工气道: 导管打折:调整人工气道位置; 痰液或血痂堵塞:湿化痰液,若不能解除,更 换气管导管。
2023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2023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人工气道是指经口/鼻或气管切开部位的气管内插入导管建立通畅的气体交换通道,改善通气功能,从而纠正机体缺氧的状态口]。
人工气道的建立破环了气道原有的解剖结构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气道的防御功能,在临床实践中,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质量不佳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加重患者原有的病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气道的管理一直是重症监护病房所面临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本研究总结了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7个方面的最佳证据,共44条证据,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护理问题提供循证依据。
一、气道评估1、应定期/每天评估患者气管切开处皮肤及敷料清洁情况,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清洁。
如果该区域出现红色、触痛、肿胀、发炎、气味、皮温高、造口周围可见黄绿色分泌物或患者出现发热,则应通知临床医生。
如果有明显的感染迹象,建议提供培养/敏感性标本。
2、水泡音是需要吸痰的一个特定指标,建议每2h评估1次,但不推荐采用肺部呼吸音评估法判断是否需要吸痰。
二、气道吸引时机1、床旁听到呼吸道痰鸣音或听诊气道内有明显的大水泡音。
2、呼吸机使用中,容量控制的吸气峰压增高或压力控制的潮气量降低。
3、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氧分压下降。
4、出现频繁呛咳或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气囊管理1、每日气管导管护理包括监测和维持气囊压力,理想情况下为20~30cmH20(1cmH20=0.098kPa),以避免充气不足或充气过量。
2、每个护理班次在气管切开伤口换药后应至少监测和记录气囊压力1次。
3、无需机械通气且自主气道保护能力好的患者,可更换为无气囊套管或将气囊完全放气。
4、不能采用根据经验判定充气的指触法给予气囊充气。
5、无自动充气泵设备时,应进行手动监测且间隔6~8h/次,并清除气囊管内积液,测量时应高于标准值2cmH2Oβ6、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应采用聚氨酯材料的圆锥形气囊导管,可有效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X7、当患者自主呼吸较弱、气道压较低、体位改变后、吸痰时,应重新测量气囊压压力。
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导言:成人危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是重症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临床工作。
正确的气道管理可以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维持氧合和通气功能,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对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旨在提供规范的临床操作指南。
一、气道评估与管理气道评估是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关键步骤。
在评估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格特征等因素。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 Mallampati 分级、喉挡住指数、口腔开张度等。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气道管理方式,可以是自主呼吸、插管、喉罩通气等。
二、气道插管与拔管1. 插管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插管的最佳证据表明应尽量选择经口插管。
常规的选择是通过视觉插管或喉镜指导插管,因其能提供更好的插管成功率和气道保护。
在选择气管插管尺寸时,一般建议选择内径为8.0-8.5毫米的插管。
此外,应用剂量适宜的肌松药可提高插管成功率。
2. 拔管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拔管的最佳证据表明,拔管时应严格按照拔管指征进行,尽量减少拔管后的再插管率。
常见的拔管指征包括患者意识状态好转、呼吸机支持减少、气道梗阻解除等。
拔管前应早期评估患者的咳嗽反射、自主呼吸功能,确保拔管后的一切顺利进行。
三、非侵入性通气成人危重症患者的非侵入性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适用于患者在短时间内需要,且无明显呼吸窘迫的情况。
最佳证据表明,非侵入性通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在应用非侵入性通气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主呼吸能力调整合适的通气参数,保证氧合和通气的有效性。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气道管理ARDS 是成人危重症患者中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之一。
最佳证据表明对于 ARDS 患者的气道管理,早期保护性通气策略是关键。
低潮气量通气(6ml/kg)和较高的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是常用的策略。
此外,在 ARDS 患者气道管理中,应尽量避免应用高浓度氧气,以减少氧毒性。
《危重病人气道管理》课件
• 危重病人气道管理概述 • 危重病人气道的评估与诊断 • 危重病人气道管理技术 • 危重病人气道管理药物与治疗 • 危重病人气道管理并发症与处理 • 危重病人气道管理案例分析
01
危重病人气道管理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危重病人气道管理是指对危重病人进行呼吸道的监测、评估、治疗和护理,以 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呼吸功能正常。
案例二: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结词
紧急处理措施
详细描述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以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在紧急处理过程中,应迅速 建立人工气道,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案例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护理
总结词
保持呼吸道通畅
人工气道建立技术是危重病人气道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两 种方法。
详细描述
气管插管是一种紧急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适用于紧急抢救和呼吸衰竭等紧急情 况。气管切开适用于长期需要人工气道的患者,能够提供更加稳定和持久的通气 支持。
气道湿化与排痰技术
总结词
气道湿化和排痰技术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能 够预防和解决呼吸道干燥、痰液堵塞等问题。
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导管 和插管方式,定期评估病人情况,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处理方法
肺部感染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抗生素,加强呼吸 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黏膜损伤
采用局部用药、雾化吸入等方法,减轻呼吸 道黏膜炎症反应。
气胸
根据气胸程度采取保守治疗或胸腔闭式引流 术等处理方法。
症状分析
危重患者气道的管理
据痰的粘稠度调整注入湿化液量或湿化温度,
3、痰液的粘稠度分度:
根据吸痰过程中痰液在吸痰管和玻璃接头处的性状 及在吸痰管壁上的附着情况,将痰液的粘稠度分为三 度。
Ⅰ度(稀痰):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吸痰管内壁上 无痰液滞留。提示气管滴注过量,要适当 减少滴注量和次数。
37°C
等温饱和界面 ( ISB ) 44mg/L, 相对湿度100%
湿化不足的危害
❖ 纤毛运动能力下降 ❖ 气道分泌物粘稠 ❖ 感染难以控制
充分湿化
增 加 小 细
湿化不足
(四) 人工气道的湿化
人工气道湿化的主要意义: 防止痰液粘绸或痰栓形成;有利于气道
防御功能的发挥,预防和降低肺部感染。
(四) 人工气道的湿化
减小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
(三)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
3、气囊压力的管理: 不主张定时放气, 每4-6小时监测、补气一次,
(四) 人工气道的湿化
22°C
室内空气 10mg/L, 相对湿度50%
气体温湿度的调节
32°C
鼻咽和口咽 31mg/L, 相对湿度90%
36°C
气管 42mg/L, 相对湿度100%
湿化的方法
2 雾化吸入加湿法
湿化的方法
3 人工气道内直接滴注加湿法: 即将湿化液直接注入人工气道内
(1)间断注入法:1次/ 30-60min,3—5ml/次,或
根据痰液的性质来决定湿化量及间隔时间。(取下 针头)
(2)持续滴入法:用精密输液器或注射泵,5-15ml/h, 每日 液体总量不大于250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主要内容
1.概述
2.气道评估
3.人工气道的类型 4.人工气道的管理 5.紧急情况的处理
28
人工气管的管理
管理目的: 是使病人气道通畅、进行有效引流和/或机械通 气治疗,保证肺的氧合,防止肺部感染
29
人工气管的管理
机械因素
呼吸机故障 呼吸机参数不合适 患者因素 疾病或病理状态导致呼吸频率增快、人机对抗
患者无咳痰反射、痰液聚集:镇静过深?原发病?
长时间未吸痰,或每次吸痰不充分,痰液堵塞 气道湿化不到位,痰痂堵塞
。。。。
47
气道高压报警处理
机械因素
机械通气参数不正确?吸气时间过短?潮气量过大?
压力报警限值过低? 导管打折?
有效咳嗽
叩击法(拍背吸痰) 震动排痰仪 体位引流 药物:氨溴索、溴己新
44
膨肺吸痰
气囊膨肺吸痰
呼吸机膨肺吸痰(肺复张)
注意:肺大泡、肺气肿、气胸、颅内压患者慎用
45
主要内容
1.概述
2.气道评估
3.人工气道的类型 4.人工气道的管理 5.紧急情况的处理
46
氧合下降的处理
10
气道评估
气道评估对重症患者十分必要!!!
1.立即建立人工气道:如呼吸、循环停止;
2.紧急建立人工气道:如呼吸功能衰竭;
3.比较急迫建立人工气道:如意识障碍伴痰液引流不畅。
11
气道评估内容
1.疾病诊断(呼吸衰竭病因重要) 2.呼吸状况(频率、咽反射等)
3.气道保护能力
4.气道阻塞程度 5.皮肤黏膜损伤 6.意识状态
气管插适应证:气道阻塞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消除气管内分泌物;
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和呼吸抑制者行机械通气; 呼吸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 气管内麻醉及气管内给药提供条件; 特殊部位手术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者。
22
经口气管插管
导管位置判断:直视下进入声门
压胸导管口有气流 人工通气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听诊 双肺可听到有清晰的肺泡呼吸音 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 “白雾” 如有自主呼吸,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运动 ETCO2可确诊
23
经鼻气管插管
易于固定且相对安全
病人多能耐受 易于口腔护理 不会发生病人咬住气管插管的危险 操作较复杂,不易迅速置入导管
使用持管钳将导管气管夹至破裂而需更换导管
24
气管切开 Nhomakorabea易于固定且安全
多能耐受,适于长期需要人工气道的病人 易于口腔护理 病人可进食 导管较短,管腔较大,易于吸痰
加湿器。
40
湿化液选择
无菌注射用水:低渗,保持呼吸道粘膜纤毛功能,主要用 于痰液极度粘稠、严重脱水、高热患者。
NS:等渗,维持纤毛功能,较常用。但因蒸发后形成高盐 环境,加重局部刺激及脱水,所以不作常规滴药。 0.45%氯化钠:低渗,失水后接近等渗,局部刺激性小, 现较常用。 1.25%碳酸氢钠:具有皂化功能,使局部形成弱碱性,可 软化痰痂,时痰液变稀薄,湿化效果可靠。
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引清除。
为机械通气提供一封闭的通道。
7
人工气道建立的适应症
1.上呼吸道梗阻
2.保护呼吸道以防止误吸
3.作为清除呼吸道内积聚分泌物与痰液的通道
4.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着 5.意识障碍及神经功能障碍 6.手术麻醉
8
人工气道应用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
要求近端气道温度达37℃,相对湿度100%。
机械通气是应实施气道湿化。
35
气道湿化重要性
气道湿化不足可引起:
破坏气道纤毛和黏液腺
假复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的破坏和扁平化
基底膜破坏 气道、支气管黏膜细胞膜和细胞质变性
36
气道湿化
有创通气患者均应进行气道湿化
主动湿化可以增加无创通气患者的舒适度
38
持续湿化法
持续气管内滴注法:输液管法、微量泵注射法、输液泵 法、密闭式吸痰管湿化
电热恒温湿化法:呼吸机上的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使吸 入的温度维持在32-37 ℃。
热量和温度交换器:即人工鼻、由吸水材料和亲水化合 物构成,氯化锂具有结合化学水和储热作用。
39
空气湿化
在室内放置大量热水任其自然蒸发,使湿气布满全病室 。 采用拖地、洒水等方式经常湿润地面,维持室内温度22 ℃,相对湿度60%。
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道和鼻咽气道;
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15
人工气道分类
口咽通气道
鼻咽通气道 喉罩 双腔通气道 气管内导管
经口气管插管
经鼻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环甲膜穿刺
16
口咽通气管
易插入,使用方便且迅速
可防止舌和咽部软组织松弛引起的呼吸道梗阻
患者因素 患者咳嗽?吸痰操作? 患者烦躁?人机对抗? 痰液堵塞?(气道峰压与平台压压差增大) 肺水肿?(气道峰压与平台压均增高,气道阻力增大,
气道顺应性降低)
48
气管插管、气切套管堵塞
吸痰管不能顺利进入人工气道: 导管打折:调整人工气道位置;
痰液或血痂堵塞:湿化痰液,若不能解除,更 换气管导管。
12
主要内容
1.概述
2.气道评估
3.人工气道的类型 4.人工气道的管理 5.紧急情况的处理
13
气道类型
开 放 呼 吸 道
人 工 气 道 的 建 立
根据患者选择合适的类型
14
人工气道分类
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 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
49
50
吸痰压力:吸引负压400-500mmHg,(小儿200-300mmHg)
以免损伤气道黏膜。
吸痰时间:一次吸痰时间<15s 吸痰顺序:气管—鼻咽腔 吸痰手法:关负压—植入吸痰管—开负压—吸痰—轻轻外提 注意:无菌操作 防止缺氧 吸痰管选择 气道湿化 吸痰负压
43
排痰吸痰
32
持续声门下吸引
长期进行机械通气患者中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减少呼吸机相 关肺炎发生;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
33
呼吸机管道的更换
呼吸机管路不必频繁更换,一旦污染则应及时更换。
34
气道湿化
气道湿化包括主动湿化和被动湿化:
主动湿化指在呼吸机管路内应用加热湿化器进行呼吸气体的 加温加湿; 被动湿化:指应用人工鼻(热湿交换器型)吸收患者呼出气 的热量和水分进行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
刺激咽后壁易引起恶心、呕吐,有吸入性风险 容易异位和滑脱 易引起喉痉挛 可引起舌和牙的损伤 放置不当可加重梗阻
17
鼻咽通气管
利于口腔护理,无恶心及呕吐
病人耐受性好,避免损伤舌牙 鼻粘膜溃疡坏死 导管易滑进食道造成胃胀气及换气不足 凝血机制障碍和脑脊液鼻漏者禁用
鼻咽腔感染禁用
鼻中隔畸形着禁用
1.位置不正确 2.气道出血、痰/血堵塞 3.湿化问题、局部黏膜坏死 4.气管食管瘘
5.套囊漏气、意外拔管
6.口腔溃疡 7.鼻窦炎
对人工气道进行管理重要性
8.院内交叉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 9.其它(语言交流及自尊)
9
主要内容
1.概述
2.气道评估
3.人工气道的类型 4.人工气道的管理 5.紧急情况的处理
解剖死腔相对减少,气道阻力小
易于鼻咽部分泌物的引流
25
气管切开
操作复杂,创伤较大
局部伤口需特殊护理 痊愈后颈部留有瘢痕 并发症多 出血 短期内不能撤出人工气 道的患者应尽早选择或 更换为气管切开!!!
皮下气肿
纵膈气肿 气胸 切口感染
26
环甲膜穿刺
紧急情况
3
概述
自然气道:自然气道有发音、湿润、防止误吸、咳嗽以及维 护气管的功能。
人工气道: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 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
4
概述
1543年Vesalius报道经气管造口处置入空心芦苇杆等以吹气 使肺膨胀的方法救治患者,首次提出了人工气道的概念; 1667年 Hooke进行的动物狗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经气管切开置 管吹气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人工气道的概念和意义应用于 危重症患者的复苏治疗; 1880年Macewen认识到经过声门进行气管插管替代气管切开术 ,可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而导丝的使用使气管插管难度降 低。 1909年由Jackson首先对气管切开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改良,标 志现代气管切开术的开始。
并发症: 咽喉部不适 语音障碍 返流误吸
20
经口气管插管
操作简单,可在紧急情况下直观导管,可置入相对较粗 的导管,吸痰容易并发症少
导管固定不安全,易移位、脱出 清醒病人不易耐受、牙垫增加病人的不适 口腔护理困难
影响吞咽功能,不能经口进食
气囊充气后会阻断发声,影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