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复习资料总结
康复评定技术知识点汇总(3)
康复评定技术知识点汇总(3)
21.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
22.感觉输入: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位置相互关系主要通过视觉、本体感觉及前庭觉的信息传入而被感知。
23.平衡反应的评分结果:a 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轮椅;b 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步行;c 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独立行走;d <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
24.常见的异常步态:偏瘫步态、脑瘫步态、蹒跚步态、前冲步态、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胫前肌步态、腓肠肌步态。
25.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20分以下者: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1-40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1-60分者:生活需要帮助;>60分者:生活基本自理。
Barthel指数得分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的效益最大。
26.Barthel指数十大项目:大便,小便,修饰(个人卫生),如厕,进食,转移,平地步行,穿着,上楼梯,洗澡(池浴、盆浴或淋浴)27.运动神经损伤:正中神经形成“猿手”畸形;尺神经形成“爪行手”;桡神经表现“垂腕”畸形。
28.颈椎病的分型:神经根型(好发于C5-C6、C6-C7)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
29.颈椎病特征性检查:压顶试验臂丛牵
拉试验前屈旋颈试验低头试验仰头试验。
30.腰椎间盘突出按病理分类: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韧带下型脱出后纵韧带后型游离型。
康复评定学学习资料
康复评定学学习资料康复评定学总论第一节概述一、康复评定的定义康复评定(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
(功能评定综合性跨学科性)二、康复评定的作用康复评定是正确的康复治疗的基础。
是形成和实施康复治疗方案是一个临床决策的过程。
康复评定;设定康复目标;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计划;评定康复疗效。
三、康复评定的工作内容功能障碍:是指生物器官系统水平的障碍。
能力障碍:是指个体水平的障碍。
社会不利:是指社会水平的障碍。
康复评定的内容•运动功能评定•感觉功能评定•脑高级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评定•社会功能评定•神经电生理检查运动功能评定•肌张力评定•肌力评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步态分析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心肺运动试验四、康复评定的目的(一)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种类、和程度。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1、功能障碍评定:确定患者在人体测量学方面的特征、关节功能、肌肉功能、运动功能控制、姿势平衡、步态、反射与感觉、认知或有氧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障碍评定:患者在实际生活中各种能力(自理能力、工作、学习、休闲活动能力)在哪些方面受限及受限的程度。
3、环境障碍的评定:对社区、家庭、工作、社会环境评定,找出影响患者的外界环境因素。
(二)确定康复治疗项目康复评定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的障碍、种类、程度选择药物、手术、运动、理疗、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治疗、文体治疗及康复工程疗法。
(三)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设定康复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生物力学疗法、神经发育疗法、康复性技术。
四)判定康复疗效阶段性评定后再评定结果可判定治疗方法是否正确,调整治疗方案修改治疗计划。
(五)判断预后通过对障碍的全面评定,治疗人员对患者的恢复进行预测判断,为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也使患者及家属对未来有恰当的预期值和心理准备,能积极配合治疗。
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学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1.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康复评定学是研究患者有关身体、心理、社会及其所处环境的功能状况的一门医学学科2.康复评定的对象主要是功能障碍。
ICIDH:残损(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结构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残疾(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不能在正常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残障(由于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充当正常社会角色并使之处于不利地位)ICF:损伤(身体功能或结构问题,有显著的差异或丧失)、活动受限(个体在进行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参与限制(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经历到的问题)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3.康复评定的意义(1)从患者角度:通过评定,可以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活动能力的了解,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对治疗的积极性,促使患者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主动地参与治疗。
对一些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将会鼓励他尽早地向康复医生反映有关情况,以预防和减缓疾病的恶化和功能的减退。
(2)从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角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定,可弥补病史和一般临床检查的不足,容易早期发现问题,具体了解患者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如何才能提供和得到帮助,鼓励他制定出更为全面合适的康复治疗计划,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功能变化,指导我们的康复医疗工作。
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康复的后果,从而控制康复治疗的质量。
(3)从社会角度:通过评定,发现在社会康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对提供资助、改进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以及政策法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为社会对残疾人提供帮助提供依据。
此外,评定还可以就残障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新的发病资料。
4.康复评定的作用(1)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了解功能障碍的范围、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2)制订康复治疗计划(3)评价治疗效果:评定治疗效果、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4)帮助判断预后(5)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5.康复评定的内容主观资料(S)、客观资料(O)、功能评定(A)、制定康复治疗计划(P)(1)病史:主诉、现病史、功能史(核心)、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社会史、职业史、家族史(2)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皮肤和淋巴、头和五官、颈、胸部、心脏和周围血管系统、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和直肠、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3)功能评定:四个功能(认知、言语、躯体、社会)、三个障碍层次(损伤、活动受限、参与限制)6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方法:1.建立治疗目标:(1)依据:①在评定中发现的问题②心理状况③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希望④家庭护理、身体和情绪环境、家庭反应⑤患者的职业计划和目标(2)治疗目标的组成: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个将要实施的目标应包括:①有可测量的结果②使用具体的检查③希望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2.康复目标的描述:(1)下肢的功能可根据假肢和支具的有无和种类设定不同的目标:①不能步行:卧床不起、靠物坐位和独立坐位②能乘轮椅:自己驱动、外力驱动③在平行杠内:起立、平衡、步行④用拐杖步行:能否独立起立⑤用手杖步行:有辅助、完全独立⑥无手杖步行:有辅助和完全独立(2)上肢的功能完全失用手:不能主动或被动地用手指固定物品,放在桌子上面的手不能向下推动,但可以上臂、前臂或躯干固定物品候补辅助手:呈握拳状态的手指可被动地使其张开且能够握物体;桌上的物体被动地挂在手指上可以拉到靠近身体并使其固定于腹部与桌子之间;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用健侧手可将放在桌子上的手向下压辅助手:不是实用手,但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抓东西,固定,放开实用手:(左)吃饭时虽然不集中注意力也能端端正正地拿饭碗;(右)吃饭时,匙、叉、筷子可以较正常的使用,可以写出能读的字(3)整体功能:两侧上下肢同时障碍①全面辅助②部分辅助③完全独立完成(4)劳动能力除日常生活活动以外,最好还应预测劳动能力:①恢复原职②恢复工作,改变原职③改变职业,可劳动④帮助家务3.制定康复治疗方案:⑴治疗安排和医嘱的书写⑵常用的康复手段PT、OT、ST、PSY、RE、TCM第二章人体形态的评定一.人体形态评定(一)身体姿势的评定被测者在直立状态下,两足跟靠拢,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颌,两眼平视前方,使头部保持眼眶下缘与耳屏点成水平的“眼耳平面”姿势。
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docx
第一章总论1.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康复评定学是研究患者有关身体、心理、社会及其所处环境的功能状况的一门医学学科2.康复评定的对象主要是功能障碍。
ICIDH :残损(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结构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残疾(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不能在正常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残障(由于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充当正常社会角色并使之处于不利地位) ICF: 损伤(身体功能或结构问题,有显著的差异或丧失)、活动受限(个体在进行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参与限制(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经历到的问题)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3.康复评定的意义(1)从患者角度:通过评定,可以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活动能力的了解,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对治疗的积极性,促使患者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主动地参与治疗。
对一些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将会鼓励他尽早地向康复医生反映有关情况,以预防和减缓疾病的恶化和功能的减退。
(2)从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角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定,可弥补病史和一般临床检查的不足,容易早期发现问题,具体了解患者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如何才能提供和得到帮助,鼓励他制定出更为全面合适的康复治疗计划,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功能变化,指导我们的康复医疗工作。
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康复的后果,从而控制康复治疗的质量。
(3)从社会角度:通过评定,发现在社会康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对提供资助、改进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以及政策法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为社会对残疾人提供帮助提供依据。
此外,评定还可以就残障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新的发病资料。
4.康复评定的作用(1)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了解功能障碍的范围、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2)制订康复治疗计划(3)评价治疗效果:评定治疗效果、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4)帮助判断预后(5)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5.康复评定的内容主观资料(S)、客观资料(O)、功能评定(A)、制定康复治疗计划(P)(1)病史:主诉、现病史、功能史(核心)、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社会史、职业史、家族史(2)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皮肤和淋巴、头和五官、颈、胸部、心脏和周围血管系统、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和直肠、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3)功能评定:四个功能(认知、言语、躯体、社会)、三个障碍层次(损伤、活动受限、参与限制)6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方法:1.建立治疗目标:(1)依据:①在评定中发现的问题②心理状况③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希望④家庭护理、身体和情绪环境、家庭反应⑤患者的职业计划和目标(2)治疗目标的组成: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个将要实施的目标应包括:①有可测量的结果②使用具体的检查③希望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2.康复目标的描述:(1 )下肢的功能可根据假肢和支具的有无和种类设定不同的目标:①不能步行:卧床不起、靠物坐位和独立坐位②能乘轮椅:自己驱动、外力驱动③在平行杠内:起立、平衡、步行④用拐杖步行:能否独立起立⑤用手杖步行:有辅助、完全独立⑥无手杖步行:有辅助和完全独立(2 )上肢的功能完全失用手:不能主动或被动地用手指固定物品,放在桌子上面的手不能向下推动,但可以上臂、前臂或躯干固定物品候补辅助手:呈握拳状态的手指可被动地使其张开且能够握物体;桌上的物体被动地挂在手指上可以拉到靠近身体并使其固定于腹部与桌子之间;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用健侧手可将放在桌子上的手向下压辅助手:不是实用手,但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抓东西,固定,放开实用手:(左)吃饭时虽然不集中注意力也能端端正正地拿饭碗;(右)吃饭时,匙、叉、筷子可以较正常的使用,可以写出能读的字(3)整体功能:两侧上下肢同时障碍①全面辅助②部分辅助③完全独立完成(4)劳动能力除日常生活活动以外,最好还应预测劳动能力:①恢复原职②恢复工作,改变原职③改变职业,可劳动④ 帮助家务3.制定康复治疗方案:⑴治疗安排和医嘱的书写⑵常用的康复手段PT、 OT 、 ST、 PSY、 RE、TCM第二章人体形态的评定一.人体形态评定(一)身体姿势的评定被测者在直立状态下,两足跟靠拢,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颌,两眼平视前方,使头部保持眼眶下缘与耳屏点成水平的“眼耳平面”姿势。
康复评定知识点总结
康复评定知识点总结康复评定是指对受伤或患病的个体进行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评估,以确定其康复需求和目标,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的目的是帮助个体重建身体功能和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总结康复评定的相关知识点,并探讨其在康复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知识点一:康复评定的定义和目的康复评定是指通过系统的评估和测试,了解个体的康复需求和潜力,以确定适当的康复目标和计划。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个体的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参与及环境因素,以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点二:康复评定的内容和要素康复评定包括对个体身体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和行为、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评估。
其中,身体功能评定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和协调能力等;认知功能评定包括注意力、记忆、语言和执行功能等;情感和行为评定主要涉及焦虑、抑郁、自我概念等;社会参与评定包括工作、教育、休闲等方面的功能。
知识点三:康复评定的工具和方法康复评定的工具和方法多样,包括了医学影像学检查、生理功能测试、认知测验、心理量表、社会参与问卷等。
在进行评定时,需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康复需求选择合适的评定工具和方法,以获取准确和全面的评估信息。
知识点四:康复评定的标准和指标康复评定需根据国际和国内的康复标准和指标进行评定,如国际残疾人功能分类评定(ICF)等。
这些标准和指标包括了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等,可帮助评定者全面了解个体的康复需求和潜力。
知识点五:康复评定的重要性和意义康复评定对于个体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它能帮助评定者了解个体的康复需求和潜力,明确康复目标和计划,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并评估康复效果。
同时,康复评定也可帮助决策者优化康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知识点六:康复评定的应用领域康复评定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康复工程、康复心理学等领域。
它可用于评估各种疾病和损伤的康复需求和潜力,如中风、脑损伤、脊髓损伤、运动损伤、关节疾病、心脏病等。
康复评定总复习
• 肢体关节
• 关节肿胀、畸形、皮温 • 活动范围、压痛,关节脱位 • 肱二头肌抗阻试验(YergAson征) • Mills征,Tinel征 • 髋关节Harris评分(附量表) • 膝关节HSS评分(附量表) • 腿围,抽屉试验,侧扳试验,磨髌征,髌征。
健康状况(障碍或疾病)
• 通用型ICF • ICF核心组合(疾病版)身功能和结构活动参与
个人因素
环境因素
脑卒中病例举例
•患者,男,56岁,“四肢活动不利伴 交流障碍、进食障碍3月余” •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提示脑干出血
评定内容
神志、言语、认知(MMSE、MoCA、RMT、偏侧忽略) 颅神经、吞咽功能 整体运动能力(Brunnstrom, Fugl-Meyer运动能力评定量表)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肌张力(改良Ashworth) 肌力(MMT) 感觉: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
摄食吞咽过程 不同食物性状 摄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
吞咽失用
无言语提示 口头提示下或模仿吞咽动作
影像学
VFSS:吞咽造影 FEES:纤维内镜检查
躯体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综合评定
• 神经功能综合评定量表
脑卒中:NIHSS、Fugl-Meyer、 Brunnstrom、上田敏 脊髓损伤:ASIA评估量表
诊断:
• 一般性诊断
•特点:(1)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 (2)突发出现局灶性局灶临床神 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头痛呕吐, 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 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
• 头颅CT:头颅CT检查是检查脑出血最迅速最有效 的方法。 • MRI. • MR A CTA DSA • 腰部穿刺脑脊液检查。 • 必要的血液各项检查:如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 • 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升高,及血糖升高表现
康复评定重点资料
康复评定重点资料
康复评定的重点资料如下:
- 功能评定:以整体人有意义的任务水平为基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可以反映伤、病、残者的功能状态。
ADL包括进食、洗澡、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环境控制、沟通、娱乐、家务等项目,是伤、病、残者最基本、最具有共性和反复进行的活动。
- 强调综合评估:康复医学不仅关注单个的器官系统,还关注全人。
康复医师的目标是使伤、病、残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躯体、精神、社交和经济上的独立性。
因此,必须分析多种信息,以达到上述目标。
这要求康复医师不仅要对疾病本身进行评定,还要评估疾病的影响方式以及患者受到的家庭、社会环境、职业职责、经济状况、业余爱好、愿望和梦想的影响。
- 跨学科评估:病史与体检是综合性康复评估的一部分,也是进一步评估的前提,但有局限性。
言语障碍可妨碍交流,患者及其家属对有关事实的主观解释,也可妨碍对功能进行客观评估。
交谈不能很好地评估患者的功能活动情况。
康复团队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患者评估,也适用于患者的处理。
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对于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康复评定的信息,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康复评定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笔记,制作良苦,点个赞,加个关注呗~( ̄▽ ̄~)~)康复评定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一致的描述是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并对其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它是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相关信息,使用客观的方法,有效和准确的评定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愈后以及制定康复计划和评定疗效的过程。
定义:康复评定是临床的评定。
康复评定是功能和障碍的评定。
康复评定是综合性的评定。
康复评定是多专业的评定。
康复评定与临床检查的区别:对象不同,病情不同,目的不同,检查手段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测量:是用公认的标准去确定被测对象某一方面的量值的过程;评估: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去确定一种或多种测量结果的价值方法。
评定:是根据测量和评估的结果对被测对象做出最后判断的行为。
康复协作组:康复医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专业,在康复评定和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参加,如由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假肢和矫形器师,特殊教育工作者等组成康复协作组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治疗训练和教育,以争取最大的康复效果。
康复评定会:康复评定会是由康复医师负责组织的,针对某一位患者具体的功能障碍和康复计划进行讨论的康复协作组会议。
(ICIDH)残损:不论何种病因,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节构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
1智力残损2其他心理残损3语言残损4听力残损5视力残损6内脏残损7骨骼残损8畸形9多种综合残损残疾: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不能在正常的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
1行为残疾2交流残疾3生活自理残疾4运动残疾5身体姿势残疾6环境适应残疾7特殊技能残疾8其他活动残疾的因素),并使之处于不利的地位。
1定向识别残障2身体自主残障3行为残障4就业残障5社会活动残障6经历自立残障7其他残障。
第五十四届卫生大会于2001年5月22日通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残损:身体功能或结构问题,有显著差异或丧失。
康复评定个考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考点一康复评定概述注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个考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考点一康复评定概述注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估,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康复评定不仅可以识别患者的功能缺陷,还可以监测康复治疗的效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康复评定,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功能状况,确定康复治疗的目标和方案。
其次,康复评定有助于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
通过对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后的评定,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治疗成果。
最后,康复评定可以预测患者的康复潜力,为康复计划提供参考。
康复评定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临床检查、心理评估、社会功能评定等。
其中,临床检查主要针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如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等;心理评估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如情绪、认知、行为等;社会功能评定则着眼于患者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这些评定方法相互补充,共同为康复治疗提供全面的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康复评定涉及多个领域,如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等。
在不同领域,康复评定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在神经康复中,评定重点在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而在骨科康复中,评定关注患者的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此外,心肺康复评定则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评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现代康复评定不仅局限于传统的临床检查,还引入了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影像学等先进手段。
这些新技术为康复评定提供了更为客观、精确的依据,有助于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总之,康复评定在康复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康复评定,可以为康复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康复评定期末复习
康复评定复习提纲第一章:1、什么叫康复评定P1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
2.信度P7 效度P8 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P10信度:又称可靠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方法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
效度:又称准确性,指测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测量目的。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3.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第二章:一、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①关节面的面积差正相关②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越薄,越松,活动度越大③关节韧带的强弱和多少弱而少,活动度大④关节盘的介入关节盘越多,活动度越大⑤关节周围肌肉和其他软组织多少及弹性正相关⑥年龄性别及训练水平儿童>成人女性>男性训练过>常人⑦生理状态麻醉状态,由于肌肉松弛,活动度增大二、肩、肘、腕、髋、膝、踝关节正常活动度P23-25关节活动度图解P23—25(图标与下标有冲突的以下标为主)(一)、肩关节活动度屈曲:开始位置:立位;臂位于躯干侧方用手心朝下。
测量方法:矢状面。
避免连带动作:弓背。
转动躯干。
量角器:轴心位于关节侧方肩峰下方。
固定臂平行于躯干腋中线。
活动臂平行于肱骨中线。
屈曲0-50°伸展:开始位置:俯卧位;臂位于躯干两侧且手心朝下。
测量方法:矢状面。
避免连带动作:肩抬离台面。
转动躯干。
量角器:轴心位于关节侧方肩峰下方。
固定臂平行于躯干腋中线。
活动臂平行于肱骨中线。
外展0-180°外展:开始位置:仰卧位,上肢放在身体两侧。
测量方法:前面观(必须向外侧最大限度地旋转肩关节。
避免连带动作:躯干向侧方运动。
转动躯干。
量角器:肩峰。
固定臂平行于躯干中线。
活动臂平行于肱骨中线。
内收0-75°内旋:开始位置:仰卧位;臂外展至90°;肘关节屈曲90°且手心向下:前臂垂直于地面。
测量方法:横断面。
避免连带动作:伸展肩关节。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
康复评定与临床检查的不同;1.对象不同2.病情不同3.目的不同4.检查手段不同5.处理原则不同肌力:是指肌肉自主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肌肉收缩的类型: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2.肌肉的初长度3.运动单位的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4.杠杆效率5.肌肉收缩的类型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分级名称评级标准0 零未触及肌肉的收缩1 微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2 差解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 好能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 良能抗重力及轻微阻力,完成全关节范围的运动5 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范围的运动引起关节活动异常的原因:1.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疼痛2.肌肉痉挛3.肌肉无力4.关节内异常5.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1.体位:确定测量体位,保证体位舒适,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测量时关节活动不受限制;2.介绍情况:让受试者了解测量过程、测量原因,以取得受试者的配合3.量角器的放置:先确定量角器放置的关节活动面,然后确定其轴心(通常是骨性标志点),最后确定量角器的固定臂及移动臂;4.关节活动:在关节可能的关节活动范围之内,轻柔地移动关节,以确定完全的被动关节活动度,并注意观察受试者有无疼痛或不适感;5.记录:摆放量角器并记录主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及被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痉挛;一种由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超过正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痉挛的特殊表现:1. 巴宾斯基反射2. 折刀样反射3. 阵挛4. 去脑强直和去皮质强直僵硬: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肌张力迟缓的主要原因:1.影响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为暂时性肌张力迟缓,如脊髓损伤的脊髓休克阶段2.外周神经系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3.原发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分级评定标准0 无肌张力增高1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1+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 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感觉的分类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压觉深感觉:关节觉、振动觉、深部触觉,(本体感觉)综合感觉: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感觉、体表图形觉、实体觉、重量觉(皮质感觉)常见的感觉障碍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感觉错位、疼痛抑制性症状:感觉缺失、感觉减退协调:是指人体进行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常见的协调障碍: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常见的协调功能评定方法:平衡性协调实验:双足站立试验、单足站立、步行非平衡性试验:指鼻试验、指指试验、交替指鼻和对指、对指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腱试验、肢体保持试验、绘圆或横“8”字试验平衡: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
总论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与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与测量,对结果进展比拟、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与障碍诊断的过程。
二、康复评定的三个层面,障碍分为三个层面:① 残损② 残疾③ 残障三、康复临床决策模式――五个步骤:1.康复评定2.设定康复目标3.制定治疗方案4.实施治疗方案5.康复疗效评定四、康复评定的目的:1.发现与确定障碍的层面、种类与程度2.寻找与确定障碍发生的原因第二节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内容一、康复评定分为三个阶段: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与解释评定结果。
二、康复评定的时期1.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展的评定。
2.中期评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展的再次评定。
3.末期评定,通常在患者出院前完毕治疗时进展。
4.随访,指对出院后回归社区家庭的患者进展的跟踪随访。
第三节检查与测量方法的评估一、信度〔可靠性〕,指测量工具或方法的稳定性、可重复性与准确性。
包括:测试者内部信度:同一测试者;测试者间的信度:不同测试者间二、效度〔准确性〕,指测量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测量目的。
效度越高,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
三、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3.效度高,也必然高第四节康复评定的原那么与考前须知一、选择评定方法与评定工具的原那么二、康复评定的考前须知1.选择标准化评定方案时需进展严格的培训。
2.检查应从筛查开场,如有必要,那么应在筛查的根底上进展收入的详查。
3.防止滥用检查,尽量防止不必要的检查。
4.重视与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包括与患者,患者家属,其他专业人员的沟通〕。
关节活动度的测量第一节关节活动度一、关节活动度或关节活动范围,指一个关节的运动弧度,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的尺度。
二、各种关节活动范围及其概念关节活动范围分为:全范围、外侧范围、中间范围、与内侧范围。
康复评定学复习资料总结
康复评定学复习资料1。
人体形态:是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系统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及姿势。
2.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个部位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个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3。
直立姿势的评定:①前面观:双眼应平视前方,两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中点应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左、右髂前上脊应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②后面观:头后枕部、脊柱和两足跟夹缝线都应处于一条直线上;与脊柱相邻的两肩和两侧髂脊,也对称地处于脊柱的水平线上;③侧面观: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和踝应五点一线,位于一条直线上。
同时可见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即向前凸的颈屈;向后屈的胸屈;向前凸的腰屈和向后凸的骶屈。
颈屈和腰屈最大,胸屈次之,骶屈最小。
4.膝外翻: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其特点是,在膝外翻时,膝关节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线的内侧,两腿成X形。
5.膝内翻: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其特点是,在膝内翻时,膝关节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线的外侧,两腿成O形。
6.上肢长: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7.下肢长: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8.肌力: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9.耐力:肌肉持续性维持一定强度的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收缩的能力称谓耐力。
10.肌力分级标准:5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4级:能抗重力、抗中等阻力运动。
3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运动。
2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1级: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0级:无可测知的肌收缩。
11.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
因关节活动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所以关节活动范围亦分为主动的与被动的。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总论第⼀节概述⼀、概念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
⼆、康复评定的三个层⾯,障碍分为三个层⾯:①残损②残疾③残障三、康复临床决策模式――五个步骤:1.康复评定 2.设定康复⽬标 3.制定治疗计划 4.实施治疗计划 5.康复疗效评定四、康复评定的⽬的: 1.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种类和程度 2.寻找和确定障碍发⽣的原因3.确定康复治疗项⽬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5.判定康复疗效6.判断预后7.预防障碍的发⽣和发展8.评估投资-效益⽐9.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依据第⼆节康复评定的⼯作流程及内容⼀、康复评定分为三个阶段: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评定结果⼆、康复评定的时期1.初期评定,是⾸次对患者进⾏的评定。
2.中期评定,患者经过⼀段时间治疗后进⾏的再次评定。
3.末期评定,通常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
4.随访,指对出院后回归社区家庭的患者进⾏的跟踪随访。
第三节检查与测量⽅法的评估⼀、信度(可靠性),指测量⼯具或⽅法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
包括:测试者内部信度:同⼀测试者;测试者间的信度:不同测试者间⼆、效度(准确性),指测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即测量⼯具在多⼤程度上反映测量⽬的。
效度越⾼,表⽰测量结果越能显⽰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
三、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2.信度⾼,效度未必⾼3.效度⾼,也必然⾼第四节康复评定的原则与注意事项⼀、选择评定⽅法与评定⼯具的原则 1.选择信度、效度⾼的评定⼯具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评定⽅法 3.根据评定⽬的在同类⼯具中进⾏选择 4.评定与训练⽅法的⼀致性 5.根据障碍的诊断选择具有专科特点的评定内容 6.选择与国际接轨的通⽤⽅法 7.考虑时间因素⼆、康复评定的注意事项1.选择标准化评定⽅案时需进⾏严格的培训。
康复评定技术知识点汇总(4)
康复评定技术知识点汇总(4)31.腰椎间盘突出体征:阳性试验---如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跟臀试验阳性、咳嗽征阳性、仰卧挺腹试验阳性、颈静脉压迫试验、屈颈试验阳性。
32.脑性瘫痪的分型:痉挛性手足徐动型弛缓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
33.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的评定:第一阶段是弛缓阶段;第二阶段是痉挛阶段;第三阶段是共同运动阶段;第四阶段是部分分离阶段;第五阶段是分离阶段;第六阶段是正常阶段。
34.压疮的分期:⑴淤血红润期⑵炎性浸润期⑶浅度溃烂期⑷坏死溃疡期35.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肘关节:1.屈肘;体位:坐位,伸肘,前臂旋后。
5、4级:上肢做屈肘动作,阻力加于前臂远端向下压。
3级:肘部可做全范围屈曲运动。
2.伸肘;体位:俯卧位,肩外展,前臂下垂于床外。
5、4级:上肢做伸肘动作,阻力加于前臂远端向下压。
3级:肘部可做全范围屈曲运动。
(此题答案不完全,请见课本75页)36.关键肌代表的脊髓部位:C5屈肘肌(肱二头肌、肱桡肌)C6伸腕肌(桡侧伸腕肌)C7 伸肘肌(肱三头肌)C8 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T1小指外展肌 L2 屈髋肌(髂腰肌)L3伸膝肌(股四头肌)L4踝背伸肌(颈前肌) 15趾长伸肌(拇长伸肌) S1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37.脊髓损伤平面的确定:通过运动评分和感觉评分,可以判断神经平面的运动成分、感觉成分、部分保留区域和障碍的分级。
当一块肌肉肌力在3级以上时,该肌节的上一个肌节存在完整的神经支配,确定损伤平面时,相邻的上一个关键肌的肌力必定是4—5级。
所以确定运动损伤平面时,该平面关键性肌肉的肌力必须大于或等于3级,但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的肌力必须大于等于4级。
如C7支配的关键肌无任何活动,C6支配的肌肉为3级,C5支配的肌肉力量至少为4级,则该侧的运动平面在C6。
检查者必须确定肌力为4级的那块肌肉是否受完整的神经支配。
因一些患者在损伤后不同时期接受检查时,会有许多因素抑制其充分用力,如疼痛、体味、张力过高等。
康复评定技术知识点汇总(2)
康复评定技术知识点汇总(2)11.联合反应的定义: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相关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12.共同运动的定义: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关节时,不能作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称为共同运动。
13.康复评定的对象:残损、残疾、残障。
14.康复评定的作用:a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 b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c评价治疗的效果
d帮助判断预后 e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15.大脑皮质水平反射有哪些:a仰卧位平衡反应 b俯卧位平衡反应 c膝手四点位平衡反应 d坐位平衡反应 e双膝立位平衡反应f第一种跨步及跳跃反应 g第二种跨步及跳跃反应 h第三种跨步及跳跃反应 i足背身平衡反应 j跷跷板平衡反应 k猿位平衡反应。
16.肌肉收缩的三种形式: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
17.躯干感觉的分类: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18.深感觉包括哪些: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
19.非平衡性协调试验包括哪些:a指鼻试验 b指指试验 c交替指鼻和对指 d对指试验 e轮替试验 f跟膝胫试验 g肢体保持试验 h绘圆或横“8”字试验。
20.平衡功能的分类: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应性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评定学复习资料1.人体形态:是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系统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及姿势。
2.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个部位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个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3.直立姿势的评定:①前面观:双眼应平视前方,两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中点应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左、右髂前上脊应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②后面观:头后枕部、脊柱和两足跟夹缝线都应处于一条直线上;与脊柱相邻的两肩和两侧髂脊,也对称地处于脊柱的水平线上;③侧面观: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和踝应五点一线,位于一条直线上。
同时可见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即向前凸的颈屈;向后屈的胸屈;向前凸的腰屈和向后凸的骶屈。
颈屈和腰屈最大,胸屈次之,骶屈最小。
4.膝外翻: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其特点是,在膝外翻时,膝关节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线的内侧,两腿成X形。
5.膝内翻: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其特点是,在膝内翻时,膝关节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线的外侧,两腿成O形。
6.上肢长: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
7.下肢长: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8.肌力: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9.耐力:肌肉持续性维持一定强度的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收缩的能力称谓耐力。
10.肌力分级标准:5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4级:能抗重力、抗中等阻力运动。
3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运动。
2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1级: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0级:无可测知的肌收缩。
11.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
因关节活动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所以关节活动范围亦分为主动的与被动的。
12.影响关节活动度范围的因素:①构成关节两关节面面积的大小的差别②关节囊的厚薄及松紧度③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④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状况⑤年龄、性别、职业对关节位活动范围也有影响。
13.肩关节:屈曲:170 ;后伸:60 ;外展:170 ;水平外展:40 ;水平内收:130 ;内旋:70;外旋:90 ;14.肘和前臂:屈曲:135\150 ;旋后:80\90 ;旋前:80\9015.腕:掌屈:80 ;背伸:70 ;尺偏:30 ;旋转:4516.指间关节:外展:5017.髋:屈曲:120 伸展:30 外展:40 内收:35 内旋:45 外旋:4518.膝:屈曲:135 踝:背屈:15 跖屈:50 内翻:35 外翻:2019.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所必需的;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肌张力分类:1.正常肌张力分类: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2.异常肌张力分类:肌张力减低(迟缓)、肌张力增高(痉挛)、肌张力障碍20.痉挛(spasticity)是指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由于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使局部对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的一种状态。
(一)痉挛的益处:1.借助伸肌痉挛等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
2.活动过强的牵张反射可促进等长和离心自主收缩的肌力,但向心收缩力弱。
3.可相对保持肌容积。
4.在无承重和废用的情况下,可因此而预防骨质疏松。
5.降低麻痹性肢体的依赖性水肿。
6.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二)痉挛的弊端:1.由于阵挛、髋内收呈剪刀样或屈肌痉挛而损害站立平衡。
2.由于伸肌痉挛和阵挛损害步态的摆动期。
3.导致缓慢的自主运动。
4.由于屈肌痉挛导致皮肤应力增加,这一现象也可发生在床位和轮椅体。
5.由于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或屈肌痉挛造成的挛缩危险。
6.自发性痉挛导致睡眠障碍。
7.由于髋屈肌、内收肌痉挛影响会阴清洁、损害性功能。
8.由于痉挛或阵挛干扰驾驶轮椅、助动车等。
9.虽然大部分痉挛可无疼痛,但持续的屈肌痉挛可导致疼痛。
10.可增加骨折、异位骨化的危险性。
21.痉挛的特殊表现:①巴宾斯基反射:为痉挛性张力过强的特征性伴随表现,巴宾斯基反射阳性时足大趾背屈②折刀样反射:当被动牵伸痉挛肌时,厨师产生的较高阻力随之被突然的一致发动而中断,造成痉挛肢体的阻力突然下降,产生类似折刀样的现象③阵挛:在持续牵伸阵挛肌时可产生,特点为以固定频率发生的拮抗肌周期性痉挛亢进。
常发生与踝部,也可以发生于其他部位④去大脑强直和去皮层强直:去大脑强直表现为持续的收缩,驱赶和四肢处于完全伸展的姿势;去皮层强直表现为持续的收缩,躯干和下肢处于伸展姿势,上肢处于屈曲姿势。
22.僵硬: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
各个方向的关节被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23.肌张力异常的常见形式:痉挛、僵硬、肌张力障碍、肌张力迟缓。
24.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一)反射介导机制(二)非反射介导的机制(三)痉挛的神经递质变化反射介导机制中的牵张反射可分为腱反射和紧张性牵张反射。
紧张性牵张反射是肌紧张产生的基础。
25.Ashworth分级法评定:分01234级?。
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突然出现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表现为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26.人体平衡: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27.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踝调节机制、髋调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
28.特殊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
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29.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坐位前方、侧方、后方平衡反应建立时间分别为6、8、10个月;立位前方、侧方、后方平衡反应建立时间分别为:12、18、24个月;跪位平衡反应建立时间为:15个月。
30.平衡种类:①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②自我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
③他人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31.稳定极限:人体在能够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32.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33.共济失调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34.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
35.正常步态:事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此时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36.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37.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
38.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
39.步幅(stride length)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
40.步宽(stride width)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
41.足角(foot angle)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
42.步频(cadence)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步频,又称步调。
43.步速(walking velocity)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表示。
44.步行周期(gait cycle)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表示。
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45.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
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
46.支撑相是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
47.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
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
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
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48.摆动相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
49.常见的异常步态模式:①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偏瘫步态(提髋型、膝过伸型、瘸拐型、划圈型)、脑瘫步态(马蹄内翻足、蹲位步态、剪刀步态、舞蹈步态)、截瘫步态、其他神经疾病(蹒跚步态:小脑病变者,由于共济失调,行走时,步宽加大,步幅长短不一,速度快慢不等,东倒西歪,呈鸭子状或蹒跚状。
行走时,重心上下、左右移动幅度大,稳定性差,能量消耗大;前冲步态: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躯干前倾,双上肢缺乏摆动,步幅短小,越走越快,呈前冲或慌张步态。
行走时,重心上下。
左右移动风度答,稳定性差,能量大,)②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步态: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胫前肌步态、腓肠肌步态;③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疼痛步态、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短腿步态、假肢步态、平足、老年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