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达标测试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阖,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人才等诸多方面探究原因,总结经
验,警示统治者借鉴,还有的擅长对比分析,层层深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
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不仅观点鲜明,议论有力,气势充沛,能给我们学习
写作议论文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也能使我们从中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
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点评: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
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
《春秋》。
提醒你夯实基础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弃甲曳
.兵
yè
数罟
.
gǔ
洿
.池
wū
豚
.
tún
彘
.
zhì
庠
.序
xiáng
孝悌
.
tì
饿莩
.
piǎo
数
丧
数
.罟
cù
数
.口之家
shù
养生丧
.死
sāng
灰心丧
.气
sàng
好
畜
好
.战
hào
友好
. hǎo
牲畜
. chù
畜
.牧
xù
2.识通假
无失其时(“无”通“毋”)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
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作业含解析3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演练]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属予作文以记之C.数罟不入洿池D.才美不外见解析:A。
“涂”通“途”,B.“属”通“嘱”,D。
“见"通“现”.答案:C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B.邻国之民不加.少C.勿夺.其时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解析:A。
古义:庄稼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暴躁。
B。
古义:更加.今义:增加。
C。
古义:耽误、错过。
今义:抢、强取。
答案:D3.下面各项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B.河内凶.凶:庄稼收成不好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D。
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罪:罪过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读shǔ,计算)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副词)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抗)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没有)解析:A。
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5.下列各句中,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C.则移其民于.河东(在)D.寡人之于.国也(对于)解析:于:到。
答案:C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7.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A.非我也,兵也B.申之以孝悌之义C.未之有也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8.名句填空。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3教时一、导入由孟子的三句话导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武威不能屈!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播放《寡人之于国也》朗读。
二、合作探究字词整理1.给下列字注音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è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衣帛yì鸡豚狗彘t ún zhì庠序xiáng 饿莩piǎo2.词语讲解凶:(1)不吉祥,不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2)庄稼收成不好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1)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2)考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考察后推荐察臣孝廉(《陈情表》)(4)明智、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兵(1)兵器、武器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军事、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3)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直(1)与“弯”相对木受绳则直(《劝学》)(2)正确的、正直的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面对、遇到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4)价值,后写作“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副词,仅,只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6)副词,径直、一直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数Shù(1)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Cù(4)密,与“疏”相对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Shǔ(5)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ò(6)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例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例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例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⑤/③/④/②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例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引出论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鸡豚(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无(wú,同“毋”)失其时数 (cù) 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谨庠( 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三、《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文寡人之于国也
⾼中⼈教版语⽂必修3课⽂寡⼈之于国也 ⾼⼆语⽂的学习,是⼀个重要的阶段。
下⾯是店铺⽹络整理的⾼中⼈教版语⽂必修3课⽂《寡⼈之于国也》的内容以供⼤家学习。
⾼中⼈教版语⽂必修3课⽂《寡⼈之于国也》: 梁惠王⽈:“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如寡⼈之⽤⼼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对⽈:“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
或百步⽽后⽌,或五⼗步⽽后⽌。
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 ⽈:“不可!直不百步⽿,是亦⾛也。
” ⽈:“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不可胜(shēng)⾷也;数(cù)罟(gǔ)不⼊洿(wū)池,鱼鳖不可胜⾷也;斧⽄以时⼊⼭林,材⽊不可胜⽤也。
⾕与鱼鳖不可胜⾷,材⽊不可胜⽤,是使民养⽣丧(sāng)死⽆憾也。
养⽣丧(sāng)死⽆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者可以⾐(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失其时,七⼗者可以⾷⾁矣。
百亩之⽥,勿夺其时,数⼝之家,可以⽆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者⾐帛⾷⾁,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不知发,⼈死,则⽈:‘⾮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杀之,⽈:‘⾮我也,兵也。
’王⽆罪岁,斯天下之民⾄焉。
” 《寡⼈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题: 1. 给加点字注⾳ 移其粟( ) 弃甲曳兵( ) 数罟( )( ) 洿池( )鸡豚狗彘之畜( )( )( ) 庠序( ) 孝悌( )饿莩( )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B、数罟不⼊洿池C、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不知发 3.下列句⼦当中不含实词活⽤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冷僻字词的音 ||,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
2.理解孟子的“德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
4.建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背诵课文 ||。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平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期间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 ||,他是子思(孔后代 ||,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 ||,以攻伐为贤” ||,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 ||,被诸侯以为迂阔、远离实质 ||,不被采用 ||。
所以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
后代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同称“四书” ||。
⑶孟子的德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医生 ||。
”《孟子悉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
”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研究案合作研究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愁?如何对待今日的人口国策?学生议论并沟通 ||。
2.孟子的“德政”思想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包含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 ||,思虑 ||。
发问:如何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修业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发问:当采纳了这些合剪发展生产的举措后 ||,产生的成效是什么 ? 发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纳哪些举措 ?3.归纳归纳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2024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① 民本思想的核心
- 重点知识点:民为贵,君为轻
- 词句阐述:孟子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② 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
- 重点知识点:民有恒产、民有恒心、王道
- 词句阐述:
- “民有恒产”和“民有恒心”: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保障百姓的财产和思想道德建设,以维护社会稳定。
- 学术数据库和期刊文章,用于拓展阅读
4. 教学手段:
-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创建
- 写作练习和口头报告
- 互动式白板和投影演示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行“王道”,即以德服人,以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国家,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
3. 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寡人”、“国也”、“民为贵”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理解孟子的论证思路。
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孟子在文章中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通过对比“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来阐述仁政的重要性。
2024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语文班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使学生能够:
人教版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 1段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 2-4段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 5-7段 阐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仁政。
分析第一部分
梁惠王
于国 移其民 尽心 移其粟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无如寡人之 用心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分析第二部分
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孟子比较了什么? 百步而后止
为中心 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
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 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猛 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 治者所采用。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 成《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 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 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 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 更具体,描画也更细致。《孟子》富于雄辩, 善用比喻和寓言。(比喻准确形象,语言锋利 酣畅,感情充满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层
推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动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分析第三部分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 孟子提出的使民加多的措施是什么?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效果
不可胜食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结果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是使民 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
弃甲兵走者 五十步而后止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 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 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本段写什么内容?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非我也,岁也
错 误
正确
王无罪岁
态 度
态度 斯天下之民至焉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涂有饿殍而 • 检:束缚;
不知发。人 • 涂:通“途”,
死殍:饿死的人 • 发:开仓赈济 • 岁:年成
是何异于刺 • 是:这
人而杀之, • 异:区分
曰:‘非我 • 兵:武器
也,兵也。’ • 罪:名→动,归
王无罪岁, 罪
斯天下之民 • 斯:那么,就
至焉。”
• 至:到,归顺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 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 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 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 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 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 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 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 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辞 的责任。
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 有怎样性情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 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 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 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 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 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 坑民害民的暴政。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 第3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
8 寡人之于国也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曳.兵( ) (2)数罟..( ) (3)洿.池( ) (4)鱼鳖.( ) (5)鸡豚.( ) (6)狗彘.( ) (7)庠.序( ) (8)孝悌.( ) (9)饿,· ( ) (10)粟.米( ) 【答案】 (1)yè (2)cù gǔ (3)wū (4)biē (5)tún (6)zhì (7)xiáng (8)tì(9)piǎo (10)s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 (1)“无”通“毋”,不要 (2)“颁”通“斑”,斑点 (3)“涂”通“途”,道路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2)兵⎩⎨⎧①非我也,兵.也( )②穷兵.黩武(《三国志》)( )③草木皆兵.(成语)( )(3)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 )(4)于⎩⎨⎧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5)以⎩⎨⎧①请以.战喻(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 【答案】 (1)①cù,形容词,密 ②shù,数词,几、若干 ③shǔ,动词,计算 (2)①名词,兵器 ②名词,战争 ③名词,士兵 (3)①副词,尽 ②动词,承受 ③动词,超过 ④形容词,优美的 (4)①介词,对于 ②介词,到 ③介词,比 ④介词,在 (5)①介词,用 ②介词,凭着 ③介词,按,按照 ④介词,把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填然鼓.之( ) (2)树.之以桑( ) (3)七十者衣.帛食肉( )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6)王无罪.岁( ) (7)请以战.喻( )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9)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10)谨.庠序之教( )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3)名词用作动词,穿 (4)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名词用作动词,吃 (6)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 (7)动词用作名词,战争 (8)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动词用作名词,死去的人 (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 (10)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2021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课时练pdf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沧海一粟(sù)洿池(wū)鸡豚(tún)孝悌(dì)B.庠序之教(xiánɡ)数罟(ɡǔ)饿莩(piǎo)衣帛(bó)C.养生丧死(sànɡ)狗彘(zhì)粳米(jīng)供养(gōng)D.弃甲曳兵(yè)畜牧(chù)遗憾(hàn)宅院(zhái)【答案】B【解析】A项,“悌”应读tì。
C项,“丧”应读sāng。
D项,“畜”应读x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颁发斑白班师全般人马B.申述伸张深谙身受其害C.孝悌不肖啸傲哮聚山林D.检获俭约简洁精兵减政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兵.而走兵:武器B.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夺取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开仓救济百姓【答案】C【解析】夺:耽误。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A.秦王还柱而.走B.拔剑切而.啖之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承接;D项,连词,表递进。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谨庠序之教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C【解析】A项,“颁”同“斑”;B项,“涂”同“途”;D项,“无”同“毋”。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D7.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时期以来,叙利亚政府军加大了对反政府武装的攻击力度,在霍姆斯地区甚至动用了坦克等重武器,在政府军的强力打击下,反政府武装弃甲曳兵、溃不成军,纷纷撤出了占据的地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鱼鳖.(biē)数.罟(shǔ)庠.序(yǎng)王好.战(hào)B.曳.兵(yè)颁.白(bān)鸡豚.(tún) 涂.有饿莩(tú)C.洿.池(wū)狗彘.(zhì)衣.帛(yī)养生丧.死无憾(sàng) D.饿莩.(fú)孝悌.(tì)胜.食(shèng)然而不王.者(wàng) 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鳖不可胜.食也胜:尽B.数.罟不入洿池数:密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①请以战喻②以五十步笑百步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斧斤以时入山林⑥皆以美于徐公A、①②B、③④C、⑤⑥D、③⑤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谨.庠序之教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对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0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ppt课件
——孟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 子
(前373—前289),名轲, 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 (子思,名彶)的再传弟 子。但在孟轲本人的心目 中,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 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 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 个人道德的“仁”,推演 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均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意思是孟子是仅次于孔子 的圣人。曾游说齐、宋、 滕、魏等国,是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听录音 一、注音或写出汉字
• • • • • • •
(1)弃甲曳( yè)兵 (2)涂( tú)有饿piǎo (莩) (3)鸡豚( tú n )狗彘( zhì)之畜( xù ) (4)数( cù)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5)无( wú)失其时 (6)谨庠( xiá ng )序之教 (7)颁( bān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
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雄辩艺术
• 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 系列措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 ③关心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
c、理想人格: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告子下》);“宝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故里 邹城市,位于 山东省南部, 与孔子的故乡 曲阜毗邻,很 早就被人们合 称为“邹鲁”。
学习重点
•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 2、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 • 3、归纳多义词“数”、“发”、 “直”、“兵”、“胜”的义项 • 4、了解某些特殊句式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达标测试一、基础考查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直.不百步耳:只有,不过C.王无罪.岁:罪过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发F.非我也,岁.也:年成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A.是.亦走也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无乃尔是.过与谷不胜.食也C.弃甲曳兵.而走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齐兵.乃出虎求百兽而食.之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
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7.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9.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以.桑A.王好战,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金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12.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A.未之有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是社稷之臣也。
D.是亦走也。
13.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A.无乃尔是过与。
B.又何求焉。
C.夫晋,何厌之有。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14.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1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B.王好战,请以战喻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D.豫州今欲何往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饥不寒。
D.然而2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走.21.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三、课外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安慰。
B.徯.我后,后来其苏徯:等待。
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固:通“故”,所以。
D.反其旄倪.倪:小孩。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齐人伐燕,取之.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24.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2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26.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参考答案1.A(B项中“庠”应读为“xiáng”,它与“痒”形似易误渎。
C项中“莩”应读为“pi ǎo”,声调易标错。
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2.D3.CD(罪:归罪;发:打开)4.D(食:吃)5.D(例句与A、B、C项的划线词均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生、死”是动词作名词,译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6. D(D项“河东”,在文中指“黄河以东”,“河”的意义现已扩大,泛指河流。
)7.B(A项“无”通“毋”,C项“颁”通“斑”,D中“孰”通“熟”。
)8.D(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9.C(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10.C(A项的“于”作“对于”讲;B项作“到”讲;c项作“比”讲;D项作“在”讲。
)11.D12.A13.D14.C(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A项为介宾后置句,包含了一个固定句式“孰与……”,可理解为:“我与城北徐公(比),孰美?”B项为定语后置,D项是介宾短语后置,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15.D(国:指诸侯国的封地;家:指卿大夫的封地)16.B(题干与A、C、D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17.C(A句用“是”把宾语“尔”提前。
B句和D句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题干中的句子和C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
)18.【答案】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
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9. 【答案】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20.【答案】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21.【答案】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22.C(解析:“固”应为“本来”的意思。
)23.B(解析: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
A项代商汤;C项代诸侯;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4.A(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25.A(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26.(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参考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
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
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
《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
(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百姓非常高兴。
《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