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精讲课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容。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 中发展。
感性认识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 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 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 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 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 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 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 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 加工制作。
• “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 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 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 性认识。”——毛泽东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作用
•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 1、实践主体。 •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具
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 2、实践客体。 •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
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3、实践中介。 •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分为两个子 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 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 智力方法的工具系统。
实践与认识
•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观点。 • (一)实践的本质 •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
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终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在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中自始自终渗 透着价值关系
• ★认识关系既是实践关系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是实践关系的必要条件
•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
• 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
• 实践主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 方案
• 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 反馈和调节。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 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知觉
表象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事物
知觉 苹果=红+甜+ 硬+……
感觉: 硬! 红! 甜!
• 理性认识
• 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高级阶段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 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 上实现的。
• 理论意义: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
• 实践意义:
• 其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 其二,先调查,后作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 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 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 感觉经验、先于实践 的东西,是先天就有 的。它坚持从“思想 和感觉到物”的认识 路线。
• 2、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本质的 回答。
•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 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它有 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 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 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 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 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 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张三李四
体的人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
阶段 反映的内容 特点
感性认识 初级 现象 外部联系
直接性 具体性
理性认识 高级 本质规律 内部联系
间接性 抽象性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 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 性认识。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 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是对客 观事物表面的个别 属性、个别特征的 反映。
硬! 红!
甜!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 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 形象。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 在记忆中的再现。
• 其三,善于总结经验。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的错误
错误
理论上
实践上
唯 理
夸大理性认识重要 性,否定感性认识
论 作用
教 条 主

经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

验 要性,否定理性认

论 识的作用


•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而 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 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 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 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 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 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
类型: • 1、物质生产实践。
• 2、社会政治实践。
• 3、科学文化实践。
•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
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1)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 • (2)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 B、既要刻苦学习,又要注重亲身实践
• B、主体反映客体只有通过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 才能实现
• 实践关系:主体Leabharlann Baidu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 A、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
• B、实践不仅改造客体,同时也改造主体
• C、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 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即客体所具有的 能满足主体需要和利益的特性
认识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分为两个子 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 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 智力方法的工具系统。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判 断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推 理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间接性
水果


抽象性
男 人
抽 劳动语言 象 思维意识
社会关系 总和




友 人
众 人

男人女人
多种具
情感
驱动
兴趣
诱导

特殊情感和经历
激发

主体的内在尺度
参照
思维定势
调节
真、善、美
升华
• (三)从认识到实践
•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 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 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 界。
•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第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 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客观 世界的目的。
认识工具: A、物质工具 B、观念工具
物质工具
观念工具
•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 第一,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 关系。
•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 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 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 A、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
•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 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 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 ※人的认识能力,如观察、记忆、想象、判 断能力,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 逻辑性和敏捷性等都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 提高的。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 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反映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 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 ※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季节、 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 天文学;
• ※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 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
• ※适应建筑工程、农业灌溉以及战争的 需要,产生了力学;
• ※对蒸汽机的研究和改造,进一步推动 了动力学、热力学和机械学的发展。
• 毛泽东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 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 化学的实验,就得变革原子。”这些话的 非常清楚地说明:人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 的,认识是依赖于实践的。
• 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是反 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 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 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
• (二)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 感性认识 • 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
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
• 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示子聿》中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 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人们提出 新的认识课题,对新课题的探索和回 答,形成新的理论
• (2)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 益完善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
• (3)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 提高
• ※鲁迅:“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 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是一 首好诗”。
•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任何 一种理论知识,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实 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究竟是不是 正确,不能靠主观来判断,只能靠实践 来检验。
•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 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本 质的不同回答。
•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 路线
•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体 实践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回答。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 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
理性认识中
判断
有感性认识
这花是红的
概感 念觉
那树是绿的
感性认识中
语言
有理性认识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表面的、外部的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内部的、本质的 概念、判断、推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