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整理21-30,40-41)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分析4

公共政策分析4

公共政策分析4 1[单选题]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政党政策我的答案: D解析:2[单选题]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政策效率政策效益政策效能国应的充分性我的答案: D解析:3[单选题]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渐进主义模型理性主义模型规范最佳模型政治系统模型我的答案: A解析:4[单选题]公共政策一旦(),便意味着它取得了政治系统的承认,获得了正式的公共性和权威性。

可行合法化合理化系统化我的答案: B解析:5[单选题]现代公共政策制定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是应用()。

硬技术软技术韧技术高新技术我的答案: C解析:6[单选题]集权制与分权制划分的依据是()。

行政领导体制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经济体制属性国家结构属性我的答案: B解析:7[单选题]政策评估的价值分析对象确定的总原则是()。

实事求是有利于提高政策方案的价值便于操作有利于政策实施我的答案: B解析:8[单选题]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

正式评估内部评估政策监控非正式评估我的答案: C解析:9[单选题]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阶段性周期功能性周期反复性周期结构性周期我的答案: C解析:10[单选题]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

系统议程政府议程公众议程社会议程我的答案: B解析:11[单选题]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林德布洛姆西蒙德洛尔戴伊我的答案: C解析:12[单选题]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沟通功能管制功能监督功能平衡功能我的答案: B解析:13[单选题]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拟定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确定政策目标择定政策方案我的答案: C解析:14[单选题]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一)政策分析(二)公共政策功能(三)公共政策评估(四)政策变迁二、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10分)(一)简述公共政策体制的稳定性特征(二)简述中国政策问题的特点(三)简答政策失真的表现形式(四)简述政策终结障碍因素中的心理障碍因素三、论述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一)试论述确立政策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二)试论述中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卷别A-8-1公共政策学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一)政策分析广义的政策分析是指公民、专家、组织或政府就相关政策问题所进行的分析;狭义的政策分析仅指专家和专业团体就相关政策问题进行的分析。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狭义上使用政策分析概念。

(二)公共政策功能公共政策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因其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和性质而对政策客体发挥的影响作用,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实现特定影响效果的能力。

(三)公共政策评估所谓公共政策评估是指一定的政策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和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政策的方案、政策执行的过程以及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是否满足需要的一种专项研究。

(四)政策变迁政策变迁是对现行政策进行的变革活动。

政策变迁意味着,由于受到外在条件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很少有政策一直维持不变的形态,而是在持续不断的变化。

政策变迁不仅是政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本身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主题是变革现行不合理政策。

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以下要素:政策变迁的原因、变迁经历的结果阶段,以及变迁的结果。

二、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10分)(一)简述公共政策体制的稳定性特征一国的公共政策体制与其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密切相关,且这些从根本上都受制于该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

由于一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决定的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公共卷别A-8-2政策体制也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作者:————————————————————————————————日期:一、单选1.公共政策的主体 ( B )A,就是国家行政机关B,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C,包括利益集团和政党 D,全体公民2.对公共政策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制度是.( A )A,决策制度B,议会制度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3.传统的政策决策往往较多地依赖.( D )A,政治系统自身因 B,智囊团 C,理性原则 D,领导人的个人直觉和预见能力4. 利益集团一般代表了 ( B )A,"大众"的利益B,集团成员的利益 C,"弱势群体"的利益 D,政策决策者的利益5.设计政策方案时应该 ( C )A,不遗漏任何可能的方案B,只要找到少量的方案就行了ﻫC,达到"满意"的程度 D,以上选项均错6.政策评估过程也是一个 ( D )A,辩护过程 B,展示过程C,整合过程D,反馈过程7. 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意志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

( A)A.国家机构B.行政机关C.立法机关D.司法机关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D )A.选举B.监督C.罢免D.立法9.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 B )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B. 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C. 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D. 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10.政策分析需要 ( A )A,多元的评估标准 B,简单的评估标准 C,唯一的评估标准 D,以上选项均错11.设计政策方案需要 ( A )ﻫ A,让更多类型的方案进入视野 B,简化方案C,统一方案的类型 D,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ﻫ12.政策分析的步骤是. ( A )14.市场A,灵活的B,不变的 C,必须严格遵循的D,可以完全忽略的ﻫ与政府最大的区别在于( B )A,市场缺乏独立决策的能力B,市场相对缺乏强制C,市场没有约束和限制D,市场总是带来效率15.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 )A.政策的制定 C.政策的监控B.政策的执行D.政策的评估17.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上是( B )的体现。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答: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悠久的历史现象,是最古老的人类现象之一。

作为公共权力,公共职能,公共责任的伴生物,自公共权力(政府)产生起,公共政策事实上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凡由国家公权力主体制定,同时对一定的社会行为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的法律,法规,战略,规划,计划,条例,规章,政令,声明,指示,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等,都可以被视为主体的某种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亦称为公共政策研究。

在规范意义上,公共政策分析构成了公共政策的方法论或技术工具,贯穿于公共政策的全过程。

其基本功能或价值基点,在于应用人类社会一切可能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直觉,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及潜能,正确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

两者区别:1主体不同。

2责任不同。

3选择不同。

2.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系络?答:公共政策分析并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学科的简单的集合,发展或更新,而是一个几乎全新的研究领域。

由于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点,并被广泛应用也各个行业和领域,因而迄今为止它所涉及的学科边界线是模糊的。

但它主体理论,主要技术方法以及基本的学科范畴却是清晰可辨的。

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研究范畴?答:就本体理论而言,公共政策分析已经大致发展形成了一个学科体系。

一般来说有6个组成部分。

一公共政策原理。

二公共政策基本理论。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

四公共政策的方法论。

五政策制定系统及其改进。

六公共政策的发展。

4.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点与公众利益?答:(一)公众的政策表达。

公众利益无疑应当是一切公共政策出发和最终目的,但公众的利益需求在现实过程中既存在一致的方面,又存在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方面。

因此针对公众利益的不同情形区分界定公众。

(二)公众利益的确定。

公众利益的确定作为一种政策行为,其中心命题诗如何有效地平衡公众的利益需求,使尽可能多的公众接受蒸发的政策选择。

(三)公众利益与公众代价5.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标准?答:1政治公正标准。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

基本题型:一、简答题考4题,共60分。

考试范围如下:1、简述政策研究中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面答: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技术、法律与伦理的可行性。

政治可行性是指方案在政治上与国家的性质、政治制度和目前的方针政策相符合,以求得政权的支持,如果不一致,则不具备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是指该政策方案在经济上合理,即效益与成本的差额最大。

技术可行性是指政策实施有技术上和保证,如果没有,则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

法律的可行性是指政策方案的内容与现行国家法律没有冲突和矛盾。

伦理的可行性是指政策方案与现行社会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相一致,否则,则没有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是指政策方案能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认同、接受、拥护和支持。

可行性分析实际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是实践层面的分析。

有些政策的实施进行上述内容的分析外,可能重点是国家安全层面、环境层面的分析,三峡工程就是一例。

2、简述规范分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答:1.简单代表2.盲目攀比3.挪用或照搬4.用语含混3、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答:政策问题的特征: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相互依存性。

1.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

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到其他领域的问题。

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

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它们是通过分析从问题情势里抽取出的要素。

因些我们所遇到的,是问题情势而非问题,问题就像原子和细胞一样是观念的产物”。

在政策分析中特别重要的是,切忌将问题混在一起,因为后者是精神的产物,由人类通过判断将经验转换而来。

3.政策问题的人为性。

只有当人类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做出判断时,才可能产生政策问题。

问题不能脱离对它们进行定义的个体和群体而存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其内部和自身就构成政策问题的“自然的”社会状态。

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对一个特定问题有多少种定义,就有多少种解决方法。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1.公共政策的主体( B )A,就是国家行政机关 B,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C,包括利益集团和政党 D,全体公民2.对公共政策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制度是.( A )A,决策制度 B,议会制度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3.传统的政策决策往往较多地依赖.( D )A,政治系统自身因 B,智囊团 C,理性原则 D,领导人的个人直觉和预见能力4. 利益集团一般代表了 ( B )A,"群众"的利益 B,集团成员的利益 C,"弱势群体"的利益 D,政策决策者的利益5.设计政策方案时应该( C )A,不遗漏任何可能的方案 B,只要找到少量的方案就行了C,到达"满意"的程度 D,以上选项均错6.政策评估过程也是一个( D )A,辩护过程 B,展示过程 C,整合过程 D,反应过程7. 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意志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纵横交织的组织网络。

( A )A.国家机构B.行政机关C.立法机关D.司法机关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公共政策的根本形式是( D )A.选举B.监视C.罢免D.立法9.以下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 ( B )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B. 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C. 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D. 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10.政策分析需要( A )A,多元的评估标准 B,简单的评估标准 C,唯一的评估标准 D,以上选项均错11.设计政策方案需要( A )A,让更多类型的方案进入视野 B,简化方案C,统一方案的类型 D,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12.政策分析的步骤是. ( A ) A,灵活的 B,不变的 C,必须严格遵循的 D,可以完全忽略的14.市场与政府最大的区别在于 ( B )A,市场缺乏独立决策的能力 B,市场相对缺乏强制C,市场没有约束和限制 D,市场总是带来效率15.在公共政策学的开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 )A.政策的制定C.政策的监控B.政策的执行D.政策的评估17.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上是〔 B 〕的表达。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公共政策?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科学角度: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专业角度: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政治角度: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2)管制功能: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

(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6、怎么样区分公共问题和私人问题?7、什么是公共利益?8、公共政策如何分类?分类法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抓捕恐怖分、禁止酒精饮料零售等。

实质性政策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造成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和支付必要成本。

程序性政策:与实质性政策相比,程序性政策则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完整)公共政策复习题(答案)

(完整)公共政策复习题(答案)

公共政策的复习题一、简答题1、如何科学把握政策的内涵答:第一,公共政策主体。

任何公共政策都有特定的主体,公共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第二,公共政策的目标取向.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第三,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是一个客观过程,具有阶段性。

第四,公共政策体系.任何公共政策都不是孤立的。

第五,公共政策功能.不同性质的公共政策具有不同的功能,国家的大政方针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和社会事务,既解决局部性问题,也解决全局性问题。

第六,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体制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答:中国社会的三大变化、两大转变,客观要求公共政策重新定位。

(1)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所固有的本质特征。

(2)与市场经济体制向适应。

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应当是以市场为基础,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政府应当从计划经济时代资源配置方式的主体地位退出来。

(3)与国际惯例、世界贸易规则接轨。

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体制转型攻坚阶段的时候,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全球化、跨国集团的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经济的兴城,引发了二战以来新一轮更大的公共行政改革和公共政策调整的浪潮.3、何理解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间的关系?答:1)总政策在公共政策的层级系统中,总政策是最深层的政策。

总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是“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其基本用途在于“如何正确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

2)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的政策方案。

总政策侧重于价值陈述,它为所有的政策提供价值评判的标准;基本政策则侧重于目标陈述,为相关范畴内的所有的具体政策规定总目标。

3)具体政策凡是在元政策和基本政策的范畴以外的政策,都可归入具体政策.它的具体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具体政策是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2)具体政策表现为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和行动方案。

(最新整理)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

(最新整理)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

(完整)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的全部内容。

公共政策导论1公共政策的概念: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2公共政策的特征:政治性,价值选择性,层次性,阶段性,权威性,功能多样性,合法性,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相对稳定性3公共政策的创始人:拉斯韦尔,乐纳4公共政策的类型:元政策(改革开放,民主集中制基本政策(基本的法律,法规。

如:劳动法)具体政策(如何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5公共政策的作用:导向,调控,分配和管制6公共政策主体的概念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控,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和组织7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官方主体和非官方主体官方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法院非官方主体包括:利益集团,政党(执政党是官方主体),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8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分别:①目的不同:公共政策是分配资源和利益,社会政策是增进公民福利②取向不同:社会政策更多是个人和群体政策,公共政策更多是整体取向③制定主体的性质有差异:公共政治主体有更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社会政策主体的公益性特征更为明显④内容不同:传统的国家福利和政策包括社会保障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医疗政策和社会工作五个方面,这部分既属于公共政策又属于社会政策,但是新的一些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社会福利不在公共政策的范畴10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孟德斯鸠11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代表人:西蒙基本观点:12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代表人:托马斯.戴伊基本观点: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性作用,与之相反,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治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13系统理论: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代表人:基本观点:公共政策的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要求与支持的输入时社会团体与个人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表现14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①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②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③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15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布坎南丹尼斯.C。

公共政策分析B卷复习题

公共政策分析B卷复习题

《公共政策分析》B 复习题一、单选题1. 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的是( B )A.德洛尔B.拉斯维尔C.安德森D.邓恩2. 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 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3. 政策科学家在进行政策研究时的起点一般是( A )A.界定政策问题B.发现因果关系C.确定政策目标D.明确利害相关者4. 外推预测的基本假设前提是( C )A.未来是可预测的B.人是有推导能力的C.过去的趋势会向未来延续D.政策的既有信息是可延续的5. 公共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制定者和生产者是( D )A.行政机构B.司法机构C.立法机构D.国家机构6. 政策调整的原因中不包括以下的( B )A.决策者的价值取向B.政策目标C.政策环境D.政策资源7. 现代公共决策的主要方法是( C )A.感性分析方法B.领导者的个人直觉C.理性分析方法D.超理性分析方法8. 在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中,互动理论模式是由以下哪位政策学者所提倡的( C )A. 美国学者T•B•史密斯B. 美国学者M•雷恩C. 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D. 美国学者P•萨巴提尔9. 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兴起于( C )A.20世纪30~40年代 B.20世纪50~6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 D.20世纪70~80年代10.提出渐进主义决策模型的是( B )A.西蒙B.林德布洛姆C.德洛尔D.伊斯顿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分析中理性过程模型的主要缺陷。

(6分)答:(1)社会上没有一致公认的价值存在,许多价值彼此冲突。

(2分)(2)决策者环境影响对社会价值的衡量以及其本身的动机和目标难以捉摸。

(1分)(3)决策者个人能力限制其理性决策。

(1分)(4)现行决策的沉积成本影响到考虑其他决策方案的机会。

(1分)(5)现有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人全面了解政策方案的后果。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题型:多项选择判断正误(只判断对错)简答题(只答条目)论述题(自己在答案最后联系实际)案例题(看清题目)本提纲分为这五个部分,时间仓促,难免疏漏,请对照课本复习。

各部分考点可以混用。

选择题(多项选择)1.1968—1971年,政策科学家德洛尔出版了数部专著,对政策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些著作是:(P5)答:政策科学家叶海卡.德洛尔在1968—1971年短短的几年里,出版了所谓的政策分析“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

2.政府在市场运作中主要扮演的角色。

答: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收入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3、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答:1951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拉纳和拉斯维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被人们当作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

4、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P8)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人自由与社会原则存在矛盾。

第二,现实中的经济运行不能满足完全竞争的假定。

第三,外在效应的存在是市场无法解决的。

第四,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造成“市场失灵”。

第五,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形成“市场失灵”。

5.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P10)答:一是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存在差异。

二是现有的决策体制及方式(投票规则)本身有缺陷的。

三是信息不完全。

四是政府机构效率低下。

五是政府角色错位。

政府干预范围和力度过大。

六是政策的滞后效应。

七是寻租活动。

6、公共政策的本质答: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得权衡,在减少公众主观差距和减少公众客观差距之间做出选择,进而及时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维护社会的有效运行。

7.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P19)答:答:⑴导向功能(如西部大开发);⑵规范功能;⑶协调功能;⑷控制功能(如计划生育);⑸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一、单选1、政策制定的主体是:()A.国家 B.人民 C.政党 D.国家与政党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A.公共事务B.社会事务C.社会公共事务D.公共活动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权利B.价值C.利益D.规范4、公共政策是针对()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A、社会利益关系 B.政府利益关系 C.群众利益关系 D.阶级利益关系5、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

A.公共政治事务B.公共经济事务C.公共文化事务D.社会公共事务6、下列属于分正式部门的是:()。

A政府 B社区 C市场 D非政府组织7、社区的优势不包括;( )A信息优势 B激励充分 C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 D权威的广泛8、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

A判断市场资源分配的标准 B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存在缺陷C人们的福利不可能完全均等 D社会效益不可能最大化9、下列是正外部效益的是()。

A环境污染 B私人采矿导致资源浪费 C种花花香扑鼻 D 排污水10、在我国政策实践中,()经常成为替代社会福利的价值标准。

A综合国力 B GDP C效率 D公平11、效率的衡量标准()A劳动的分配率 B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C帕累托最优 D工资的差异率12、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基本的途径()A政府 B市场 C社区 D第三部门13、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A)的角色不断被政府、市场(企业组织)和第三部门侵蚀的过程。

A分正式部门 B政府 C市场 D国际性组织14、下列不是第三部门的优势的是()。

A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具有相对较大的垄断性C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D能够增加社会参与程度15、全球公共政策表现的公共趋势不包括()A 政府越来越重要 B市场化趋势 C 第三部门重要性增强 D社区角色变迁16、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保罗·萨巴蒂文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B.本尼·杰恩C.J·佛瑞斯特D.本尼·杰恩和J·佛瑞斯特17、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J·佛瑞斯特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B.保罗·萨巴蒂文C.本尼·杰恩D.本尼·杰恩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18、下列属于“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的有:( )A、效益分析B、条件分析C、经验分析D、利益分析19、下列属于“选择方案的具体方法”是:( )A、效益分析条件分析B、经验分析抽象分析C、比较分析因果分析D、试点分析经验分析20、除(D)以外,其他的都是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的方法A、期望值法B、最大可能法C、等概率法D、小中取大法21、除()外,其他的都是解决“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A、最大可能法B、后悔值法C、乐观系数法D、大中取大法22、“支持联盟框架”是由谁提出的()A、弗兰克.鲍姆B、布赖恩.琼斯C、伊斯顿D、萨巴蒂尔23、以下属于公共政策分析模型的()A、外部竞争威胁模型B、价值链模型C、循环评估模型D、数学模型24、系统内部各部分不可分割,内部任何一个要素改变都会引起其他要素改变,这体现了()A、系统的相关性B、系统的整体性C、系统的目的性D、系统的适应环境性25、主要任务是采集评价信息与分析评价,做出评价结论,是整个政策评价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阶段的是()A、评价准备阶段B、评价实施阶段C、评价总结阶段 D 、确定评价对象26、以下是理论模型的特点,除了()A、直观性B、近似性C、假设性D、客观性27、国内学者强调,系统方法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除了()A、整体性B、综合性C、最优化D、动态性28、()是公共政策分析最基本的工具;A、模型方法B、逻辑方法C、理论方法D、实践方法29、()是基本的研究方法;A、可行性分析B、价值分析C、利益分析D、事实分析30、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是()A、公共价值B、公共利益C、公共产品D、公共服务31、以下不属于构建公共政策问题方法的是( )A、观察法B、边界与类比分析C、兰德式的问题分析法D、决策树法32、选取一个可实施法案的小区域进行试验,这个试验法案基本上已被决策者认可,然后对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分析,推断其实施的可行性,这一备择方案分析方法叫做( )A 经验分析 B、抽象分析 C、试点分析 D、比较分析33、以下不属于预测的原理与方法的是( )A、一致性原理 B:连贯性原理 C:类推性原理 D:相关性原理34、以下各选项中属于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的是( )A、赖特·米尔斯B、帕累托C、米歇尔斯D、阿瑟·本特利35、关于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特征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政策方案的优劣;B:寻求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C: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用“目的—方法分析”的途径来规划政策;D:它植根于启蒙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36、渐进决策模型不包括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除了()A、按部就班原则 B:稳中求变原则 C:目标导向原则 D:积少成多原则37、政策创新和传播的主要解释矿井爱是()A、内部决定模型 B:传播模型 C:数学模型 D:内部决定模型和传播模型38、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有联络的子系统,即()A、强制性制度和诱致性制度B、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C、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D、正式化内在规则和非正式化内在规则39、理性方法可以帮助政策分析者()A、简化对象、理清关系B、增加不确定性C、消除各种局限D、确定唯一的结果40、外推预测的基本假设前提是()A、未来是可预测的B、人是有推导能力的C、过去的趋势会向未来延续D、政策的既有信息是可延续的41、理论模型预测是一种()A、数字化理论预测B、唯象描述C、分析预测D、推导性预测42、下列说法中体现了林德布罗姆的“渐进主义精神”的是()A、新政策应力求尽善尽美B、优先考虑“保守疗法”C、政策分析应当依赖于理性分析D、政策过程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43、下列关于线性回归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方法以时间序列里的观察到的变量值为基础,判断这些数值是否存在线性趋势B、该方法以空间序列里的观察到的变量值为基础,判断这些数值是否存在线性趋势C、该方法以空间序列里的观察到的变量值为基础,判断这些数值是否存在非线性趋势D、该方法以时间变量的不可确定性为基础,判断这些数值是否存在线性趋势44、预测工作的任务是,对政策所依赖的()作出判断,同时预见政策对未来社会状况的作用后果。

公共政策分析题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题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A.利益集团B.公民个人C.大众传媒D.代议机关2.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A.工具学习( B )B.概念学习C.社会学习D.组织学习3.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A.公众的支持( D )B.执行人员的精神状态及领导策略C.监督机关的支持D.明确而一致的政策指令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说明( C )A.政策变动都是必要而且正确的B.政策变动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C.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D.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变动5.下列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公共政策无法实现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B.公共权力机关代表公众制定政策,不存在自身利益C.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D.政策的确立和改变完全由民意决定6.政策成本评估就是评估政策投入与与产出之间的( A )A.比例关系B.叠加关系C.扩散关系D.互动关系二、多项选择7.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是公共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 ABCDE )A.人力资源B.财物资源C.信息资源D.权威资源E.制度资源8.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 ABCE )A.政策目标B.政策方案C.政策措施D.政策环境E.政策主体和客体8.属于公共政策间接主体的有( CDE )A.执政党B.领袖人物C.在野党D.利益集团E.选民9.当代中国,具体的行政决策程序包括( ABC )A.法制部门的审查B.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C.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D.通过议案E.公布政策10.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为( ABC )A.公共问题的形成B.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C.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D.公民的参与E.社会价值的分配三、辨析题1.官方政策活动者就是政治家。

答:错。

官方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政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关、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类(按章节顺序)1、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经由政治过程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方法、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2、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及其相关部门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3、公共利益: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

它不同于国家利益和集团(体)利益,也不同于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

4、政策工具:是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等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政策讨论,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7、公共政策制定:指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订、评估、选择、决定政策方案的过程。

8、公共政策目标:指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9、政策方案规划:指政策议程确立后,为实现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拟定和评估政策措施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10、政策方案抉择的合法化:指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进行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11、公共政策执行:指政策主体(或机构)为实现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将政策内容贯彻落实于政策对象的行动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监控:指对公共政策过程(制定、执行等)进行督促、检查、指导、纠偏的过程。

二、简答题(按章节顺序,或与论述题在类型区分上有所偏差)1、公共政策的本质——1)公共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2)公共决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3)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互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复习题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1、如何科学把握政策的内涵答:第一,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第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第三,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第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体制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答:中国社会的三大变化、两大转变,客观要求公共政策重新定位。

(1)公共性;(2)与市场经济体制向适应;(3)与国际惯例、世界贸易规则接轨。

3、何理解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间的关系?答:(1)总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任务、总政策、基本路线等;(2)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一般可以将基本政策成为基本国策;(3)具体政策处于政策金字塔的底部,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者说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4、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答:(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协调功能;(4)控制功能。

5、循序渐进、“摸着石头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答:(1)注意摸索、大胆探索;(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从点到面、协调发展。

6、制定公共政策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社会公正的原则;(2)连续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预测性原则;(5)信息完备原则。

7、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答:(1)所有的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法律和其它形式的政策,都有其合法化过程;(2)政府合法化是有目的的活动;(3)政策合法化是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实施的活动;(4)政策合法化是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过程。

8、解析浴盆模型中政策失效率变化的基本状况答: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三个阶段:(1)早期失效;(2)偶然失效;(3)耗损失效。

(完整word版)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

(完整word版)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一:选择题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B )。

a.拉斯韦尔b.伊斯顿c.戴伊d.安德森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 )。

a.渐进主义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c.规范最佳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D )。

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c.结构取向d.目标取向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B )。

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d.自发模型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D )。

a.合议制b.合议、三权分立制c.民主集中制d.合议、民主集中制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C )。

a.拟定政策方案b.评估政策方案c.确定政策目标d.择定政策方案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D )。

a.象征式政策执行b.残缺式政策执行c.替代式政策执行d.附加式政策执行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D )。

a.政策效率b.政策效益c.政策效能d.国应的充分性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C )。

a.阶段性周期b.功能性周期c.反复性周期d.结构性周期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 C )。

a.学校b.工会c.行政机构d.妇联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C )。

a.脚本写作b.头脑风暴法c.博弃论d.个人判断法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B )。

a.政策评估b.政策制定、c.政策执行d.政策终结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C )。

a.利益表达b.利益综合c.政策制定d.政策执行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D )。

MPA3公共政策分析考试复习题

MPA3公共政策分析考试复习题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复习题简答题一、简要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答:效率与公平是公共政策中最常用的两种价值标准。

1)尽管效率标准中包含了一种平等观念,但这是一种过程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即,一个经济是有效率的,但在收入分配结果上却表现出巨大的不平等。

2)旨在降低结果不平等程度的政策可能会对效率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出现了一种流行的看法:效率和公平两种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3)在使用再分配措施来实现结果的公平性时,公平与效率的确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4)过程的平等与效率基本没有冲突,过程的平等无非是要求建立并维护规则,相反,如果过程的平等受到损害,则可能出现“既无效率、也无公平”的局面。

5)社会公平受到损害可能最终导致效率受到损害。

二、请简要说明直接民主制下的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在直接民主制下,民主体制的程序和投票的规则可能导致帕累托无效率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

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3)其它。

如:民主投票过程的高成本等。

三、简要说明代议制下影响代表行为的三种主要因素。

答:代议制是指选民不直接投票进行最终决策,而是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这些代表进行投票来进行最终决策。

三种因素影响着代表们的实际行事方式:1)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职位、津贴的提高、再次当选、选票最大化。

因此,为了个人利益而远离社会福利。

从而出现选票收购,导致政府失灵。

2)个体监管代表们的行为具有一定成本。

从而,真正愿意监管的主体往往是具有强烈政策偏好的主体,比如,利益集团。

3)为了服从所属政党的压力而偏离自己的偏好。

四、简要说明代议制下政府失灵的主要方面。

(23--25总结)答:代议制下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寻租:分散利益和集中利益,在多数人不怎么关注其代表的情况下,少数政治积极份子就得到一个机会,从而施加与其人数不相称的影响。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

25、科学家明确地把……(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社会组织层级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11、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
14、(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
7.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决策目标:所谓决策目标,是指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决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选择好决策目标是公共决策的主要内容。
9.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1、思维就是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公事公办)……需要提倡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下、启迪下,……(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或能够从实用主义……)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ABC )。
A.核心主体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政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政策执行领域的委托—代理难题与科层制的后果1、政府机构的长线委托—代理特征:层级太多,距离太远。

2、科层制后果:机会主义其一;执行效能递减。

其二;责任分散化模糊化。

其三;越到基层越流于形式和应付,大多数人善于投机,且能成功 其四;机会主义普遍化二、信息不对称与监控不力1、信息不对称:2、政府与民众之间,政府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政府自利性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区分政府自主性与自利性2、中国政府缺乏自主性,被过多权力所牵制。

3、合理限度的政府自利性与膨胀政府的自利性。

4、政府自利性后果其一;政策不执行其二;虚假执行其三、扭曲执行其四;私自执行2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1、政府内部科层间博弈:2、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官民游戏的类型;23、政策评估的意义政策评估的意义(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4)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24、政策评估的标准(1)经济性标准(帕累托最优、效率性)(2)社会政治性标准(公平、合法性、政治可行性)(3)其他标准(适应性、可管理性)25、政策监控的功能1、保证政策的合法化2、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3、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4、促使政策终结26、中外政策监控机制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1、政策监控的基本依据—分权与制衡原则2、社会舆论在政策监控中的显著作用3、司法审查对公共政策的有效监控4、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张与政策监控手段的更新27、政策终结的原因1、财政困难2、政府的低效率3、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4、行为理论的变化5、学习试错。

真理更多是话语权的问题,不是真相本身。

28、政策终结的类型1、功能的终结2、机构的终结3、政策本身的终结4、项目的终结29、政策终结的障碍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3、行政机关的联盟4、利益集团的阻碍5、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6、社会舆论的压力7、高昂的成本30、政策终结的策略1、重视说服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2、旧政策的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3、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4、力场分析、传播性试探与闪电策略5、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关系。

31、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包括哪些?32、简述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33、政策方案比较的内容和方法34、政策效果及其类型35、简述方案比较中的绩效标准36、公共政策经济学分析的原因37、什么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38、公共政策价值分析的难点39、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建设40、试析我国现行公共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一、决策内容“越位”与决策主体的“单调”1、政府行政决策包揽大量的应由市场、企业、社会来作出的决策——决策内容“越位”公共管理决策应着眼于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服务于公共利益,只有社会、市场、企业、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通过公共管理来决策。

政府应从“越位”之处“退位”,从而达到“适位”。

2、党与政府仍然是当代公共管理的“主力军”——决策主体“单调”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比较小。

二、决策系统中枢机构不健全1、主体之间职权不清,党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

党政不分——党应将纯属政府管理职能的行政权力归还政府,即不管具体的行政事务,从一个“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方针、路线、政策和研究党和国家的宏观发展计划等方面。

政事不分——人民把“政府”理解成广义的政府,既包括了党、政府,又包括了这些事业单位甚至非政府公共组织。

政企不分——大量非政府公共组织“官办性”色彩较浓,政府对他们又没有严格的规范和制约。

2、行政决策中枢机构的综合协调中心地位没有确立。

中国政府职能还处在转变之中,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政府各部门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相推诿、互相扯皮、互相封锁,彼此牵制,造成行政协调难度加大,任务加重。

3、政府部门内部决策与执行高度统一,难以有效控制违背公共利益的决策。

决策是利益的划分,执行是利益的实现,自己订立原则,然后自己执行,难以有效控制违背公共利益的决策。

决策与执行相对分开应成为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的一条不可替代的原则4、责任追究制度刚开始起步。

公共决策的失误,与责任机制不健全有关。

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压力,对错误决策的追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

责任追究制度刚开始起步,要成熟和发挥最大作用还需经历一些时日。

三、信息、咨询机构比较薄弱1、信息机构还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作用。

公共决策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流动和转换的过程。

信息是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依据。

信息来源和信息质量受局限。

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执行系统提供信息。

目前我国信息处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在信息处理上存在着慢、粗、乱的问题。

2、思想库实际发挥作用有限。

普遍存在行政性太强而自主独立性和学术性偏弱的弊端。

政策研究就丧失了应有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四、监控机构作用不到位根据法律的规定,公共决策既有外部的监督,也有内部的监督。

外部监控机构是政党、人大、司法机构、社会团体(也就是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和人民群众。

内部监控机构是上级政府机关、行政监察机构和内审部门。

监督机构监督作用的发挥极其有限的原因是:专业监督机构与专业监督人员数量有限,而且没有相对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人民群众没有养成监督的意识,也没有养成监督的习惯。

五、决策程序法定化程度低公共决策涉及社会各方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只有一套完整的利益表达、提取、吸纳、协调等决策规则和程序才能确保各种利益主体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有序性。

没有法定的决策程序,就没有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但是我国公共决策程序法定化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41、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一)积极推动决策程序和方法的科学化1、严格规范决策程序2、加强信息管理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决策(二)努力实现决策组织系统的科学化1、明确职能归属,理顺各种决策主体的关系必须明确执政党、人大、政府三者各自的决策权限、职责和范围,重新界定政府、社会和市场分工的界限,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和职能,理顺各决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合理分权。

2、构建科学的决策体系,体现高度分化的结构特征要改进公共决策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促使公共决策体制各个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分化和独立,把参谋与决断分离,把决策、执行与监督分离,使其各司其职,相互制约,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决策系统的决策能力,提高决策质量。

同时要加强决策体系的自我审查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防止各个决策主体产生出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决策。

三)大力提高决策主体的素质与能力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优化决策主体内部结构,强化决策者的内在道德约束机制,提高决策者的理性认识,使其树立公共决策的公共利益取向,树立正确的公共决策价值观,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扩大公共决策民主化的程度决策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决策的过程,在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一)健全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的观念渗透到决策机制建设的各个环节,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范围和渠道,缩小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政府与公众的零距离互动。

增加民间社会团体的利益聚合和利益表达功能,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信息传播和民意直接表达的作用,逐步提高其对公共决策过程的影响度。

二)保证公众对公共决策过程的“知情权”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行政务活动公开,尤其是要推进公共决策过程的信息公开化、做出公共决策的背景、资料和理由的公开化、公共决策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公开化,以提高公共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三)提高公共决策的社会自治程度提高非政府组织、社会自治组织、社会公民对于某些社会公共问题自主处理的能力与水平,拓宽公共事务社会解决的渠道,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积极推进公共决策制定和执行的社会化。

加强公共决策法制化的建设(一)政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决策权力,公共政策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法治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它在政治上表现为宪政和依法行政,在社会管理中则体现为严格遵守规则的精神。

在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这就要求公共决策必须是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框架下进行的,而且要对公共决策权力的行使进行法律的约束,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二)公共政策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决策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只有将公共决策程序法制化,决策体制的构成要素才能合法地介入决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公共决策才能在程序中得到“刚性”过滤,才能更好地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因此要把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决策程序通过法律法规固定下来,制定决策听证制度、咨询制度、评估制度和责任制度等有关决策程序的法律法规,实现决策过程的法制化。

(三)公共政策必须接受法律的监督,并实现决策机构内部的分权制衡为了防止公共决策权力滥用,使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决策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公共决策权力和公共决策过程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公共决策的监控机制。

从决策酝酿、制定、执行和终结,整个过程都要受到有效的广泛监督和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