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
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摘要:近年来,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导致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大大超过当地环境背景值,成为河流水质二次污染的“源”和“汇”。
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已成为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就此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河道清淤;底泥重金属;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1概况重金属元素与河道底泥结合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恶劣影响。
因此,对河道底泥污染情况进行试验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情况,本文以某河道区域为例,对此展开了分析。
某河湖水域占据区域面积的四分之一,且在示范区三地中水域面积最大,现有河道2600多条,湖泊320多个。
然而,区域河湖碎片化程度较高,物理连通性不足,纲目欠合理,集约化、组团化的高效河湖生态功能没有凸显[1]。
一方面,改善河道联通状况,恢复河道生态流量,放大重点河湖清水、蓄水、行洪等生态功能,彻底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实现等量河湖产品供给的最优生态效能;另一方面,水岸同步、高效优化区域空间,一体贯通、提升岸线景观品质,为一体化发展赋予新的空间和动能。
由于吴江区存在较多大型工厂及垃圾废物处理站,因此,及时清理区域内河道污染底泥,对提升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2.1样品采集与室内检测本次研究选取某河道段进行研究,试验段全长4000m,对该试验段选取41个测试点进行河道底泥取样,每个测试点间距100m。
河道底泥取样按照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中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将试样妥善保存后送回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
针对某河道底泥试样展开重金属污染情况,遵照CJ/T221—200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检验方法》等相关标准,对Hg、Cd、As、Pb、Cu、Zn、Cr和Ni共计8种重金属元素成分及其含量展开了检测,其中,Hg和As元素采用原子荧光法检测,Cd、Pb、Cu、Zn、Cr和Ni元素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检测。
太湖沿岸湖区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太湖沿岸湖区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秦红【期刊名称】《净水技术》【年(卷),期】2024(43)6【摘要】为进一步探究太湖底泥污染状况及环境治理措施,研究以太湖各沿岸湖区底泥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29个样点底泥中8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特征、来源及生态风险。
结果显示,太湖表层底泥中Zn、Cr、Ni、Cu、Pb、As、Cd、Hg的平均值分别为(126.86±73.31)、(90.25±47.66)、(44.62±24.30)、(39.36±28.46)、(36.86±7.84)、(11.65±5.33)、(0.86±1.31)、(0.08±0.04)mg/kg,除Hg外,其余7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背景值。
地积累指数评价表明,Hg、As、Cr、Cd整体上呈清洁状态,Cu、Zn、Pb、Ni整体上呈轻度污染状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除在0~30 cm深度内,西北沿岸区为重度潜在生态风险和竺山湖为中等生态风险外,其他湖区在0~100 cm内均为低潜在生态风险。
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Zn、Cu、Ni、Cr、Hg和Pb间具有很强的同源性,为污染物的第一主成分,多为工业污染源;Cd为第二主要污染物,和其他组分同源性小,与农业污染源有关。
相较2003年,太湖表层底泥各沿岸湖区平均的Cr、Cu含量上升,Hg、Pb含量降低。
【总页数】9页(P161-168)【作者】秦红【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水文勘测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相关文献】1.竺山湖及太湖西沿岸北段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2.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3.安徽省怀宁城区排污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4.太湖沿岸区浅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5.“十三五”期间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湘江株洲段为例
中图分类号 : 8 04 X 2 .
Pol t n a d Po e t lE o o ia s s s me to a y M e a s i v r S d m e t l i n t n i c l g c lRik As e s n f He v t l n Ri e e i n s u o a
属 污染的潜在生 态风险看 ,湘江株洲段各监测断面潜在生 态风险都很 高;各重金属 元素对生 态风 险影响程度从 大到 小
的顺 序 为 :H >C g d>A >P Z C 。 s b> n> r
关
键
词 :河流底 泥;重金属 ;生态风险 ;湘江株洲段 ;评价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0 134 (0 10 140 10 -64 2 1 )6 0 - 4
漆
燕 ,成 应 向 ,刘 湛 , 肖亚琼
( 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长沙 4 0 0 ) 10 4
摘要 :通过对湘江株洲段 6个监测断面左右两岸共 3 2个底泥样 品重金属 P ,zI d s g和 c 质 量比进行 分析 b r ,C ,A ,H r
研 究,并进行潜在 生态风 险评价 。结果表 明:霞湾断 面是 重金 属 富集 最严 重 的断 面;C ,H d g和 A s的含 量 均超 过 G 1 6 8 95三级标准和长沙 一湘 潭 一株洲 3市土壤背景值 ;重金 属含 量大部分分布特征 为右岸 高于左岸 ;从 重金 B 5 1 —19
重金属污染的状况¨2 .。这些污染物及其生物降解 J
1 9 dteb c gon v l f ol h ie f h n sa 9 5 a a k ru dl e i i tect so a gh ,Xi ga dZ uh u h eh a t sdsr ue ster h n h e o s sn i C n n n a t a h zo .T ev mea tb tsa h g t y l i i i b n ih rta h et a k h ep tni c lgclr ko e v tl a eyhg ta emo i r gs osi h z o a khg e n telf b h n .T oe t le oo ia s f a meas r v r iha l t nti p t nZ uh u a i h y e lh on
中国北方某湖泊底泥污染分析及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中国北方某湖泊底泥污染分析及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韩继博;张晟瑀;周昊;田宇;冯立民【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22(41)1【摘要】以中国北方某湖泊(以下称A湖)为例,开展了底泥中氮磷污染及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探讨多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并分析底泥中氮磷元素向上覆水迁移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选取A湖中心区域的10个底泥监测点位数据,对其总氮、总磷及重金属(Pb、Cr、As、Cd、Ni)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评价总氮污染,单因子指数法评价总磷污染,SEM/AVS比值法、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结果表明:10个底泥监测点位的有机氮指数介于0.0037~0.1116之间,平均值为0.0674,总氮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磷污染指数介于0.86~1.64之间,平均值为1.24,总磷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底泥中氮磷元素较为丰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较大;SEM/AVS值均<1,地累积指数值均<0,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均<150,SEM/AVS比值法与地累积指数法显示无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最低级。
【总页数】9页(P227-235)【作者】韩继博;张晟瑀;周昊;田宇;冯立民【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白山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P820.4【相关文献】1.江苏省重金属防控区河流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2.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3.安徽省怀宁城区排污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4.青海某水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5.宁夏黄河流域湖泊湿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杭州城区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有效改善水体水质 ,已成为污染河流、湖泊修复和 综 合 整治 的重 要 措 施 ,被 越 来 越 多 的 地方 政 府 采 用 J 已有 学 者 对 京 杭 运 河 ( 州 段 ) 沉 积 物 中 。 杭 重 金属 分 布及 生态 风 险 的研 究 ’ ,但 对杭 州 市 区 。 J
其 他河 道 沉 积 物 中重 金 属 的 研 究 却 未 见 报 道 。因
量 ,并进行污染及潜在生 态风 险评价 。结果表 明,监测点位的底泥为 中性偏碱 性 ,重金属含 量分布不 均,且范 围波动 很 大,部分河道底 泥重金属 中汞、铅 、镉、铬、锌、镍 等有不 同程度 的超标 ,少数河道镉 、铬 、锌 污染严重 ;按 《 农
用污泥 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 t 8 4 ,超标的河道有 1 ,分别为沿山港、电厂 河、西塘 河、下塘 河、上塘河 、 GM2 4—8 ) 3条
t gr e , asi abr Ma i a o, i f vr Y nj vr B i n vr G a vr S iai vr n ame a vr B i ro , i a h b r Xn ur e, ogi f e, e ag e, u f e , h iqa f e dN n i hh m o r g i ui t f i ni j oi a n n
港的汞污染和 沿山港 、官河、史家桥河及 南门江的镉污染 问题 ;对于潜在 生态风险危 害程 度轻微或 中等 ,且达 到 《 农
千岛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千岛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千岛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污染.千岛湖不同监测点底泥Cu、Zn、Mn、Pb、Cd、As、Hg等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大坝前、毛竹源和三潭岛监测点Mn、As和Hg含量较高.不同采样点,底泥重金属污染度有差异,表现为毛竹源>三潭岛>航头岛>茅头尖>大坝前>排岭水厂>街口,毛竹源测点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最高,街口重金属污染风险最低.
作者:文军骆东奇罗献宝方志发 WEN Jun LUO Dong-qi LUO Xian-bao FANG Zhi-fa 作者单位:文军,骆东奇,罗献宝,WEN Jun,LUO Dong-qi,LUO Xian-bao(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5) 方志发,FANG Zhi-fa(淳安县环境保护监测站,浙江,淳安,311700) 刊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2006 13(1) 分类号:X524 关键词:千岛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太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A b t a t Co c n r t n d srbui n a d e rc me tO s r c : n e ta i s。 it o i t n n i h n ±he v eas i h ot m u ±La e Tahu o a y m tl n t e b to m d O k i
> Pb> As> Cu > Zn > Cr 。
关键 词 : 太湖 ; 重金属 ; 泥 ; 态危 害评 价 底 生 中 图分类 号 : 5 3 2 X 0 . 文献 标识 码 : A
Po l to f He v e a s i h to u f lu i n o a y M t l n t e Bo t m M d o
mea o t n s a p a e i n ld srb tv h r c e , . .te m e n c n e t fh a y me as a e r l- tlc n e t p e r a r go a iti u ie c a a tr i e h a o t n so e v tl r e a s
a e i v si ae . e meh d o o e ta c lg c lrs n e r s n e y La s Ha n o su e o a - r n e t t d Th t o fp tn ile o o ia ik i d x p e e td b r Ka s n i s d t s g s s h c l gc lrs fh a y mea ol to . e r s lsi d c t h tt iti u in o a o she v e s te e oo ia k o e v tlp lu i n Th e u t n i ae t a he d srb to fv r u a y i i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城市河道底泥是由于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经水流沉积在河床上形成的。
底泥中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细菌和病毒等,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对城市河道底泥进行修复和治理十分重要。
城市河道底泥的污染物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重金属污染:城市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如铜、镉、铅、锌等。
这些重金属在废水中被吸附于颗粒物表面,随流水沉积在河道底泥中。
重金属的积累会导致底泥中的重金属浓度超标,对环境和生物造成危害。
2. 有机物污染:城市废水中含有各种有机物,如石油和化学工业废水中的石油类物质、苯、酚等。
这些有机物对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
3. 细菌和病毒污染:城市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些微生物会随废水排入河道,对水体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针对城市河道底泥的污染特点,可以采用以下修复技术进行治理: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将底泥中的污染物与底泥分离,并移除废泥。
通过机械挖掘、吹刷和抽吸等方式,将污染物浓集区的底泥挖掘出来,然后进行处理和处置。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化学试剂改变底泥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毒性或溶解性,或使其转化为无毒、稳定的物质。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添加剂固化、还原剂还原和氧化剂氧化等。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生物体对底泥中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吸收作用,通过植被修复将底泥中的污染物转移至植物体内,并通过植物的吸附、吸收和代谢作用将其降解或转化为无毒物质。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表明,底泥污染是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采取适当的修复技术来保护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各种修复技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结合其他治理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还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和非点源污染控制等工作,以减少底泥的污染。
青狮潭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改变 , 污染 物会 从库 底底 泥 中重新 释放 出来 , 导 致水 体
“ 二次 污 染 ” ¨ 。底 泥 中 的 重 金 属 污 染 物 难 以 被 微
收 稿 日期 : 2 0 1 6—1 2—2 9
基金项 目: 国 家“ 十二五 ”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项 目( 2 0 1 2 B A C 1 6 B 0 2 ) ; 桂 林 市科 学研 究 与技 术 开 发 计 划 项 目( 2 0 1 4 0 1 1 7— 4 ) ; 广西矿 冶
生物 降解 , 并 可通 过化 学 和生 物作 用 与有 机物 结合 , 形
成 毒性更 大 的有 机金 属 化 合 物 , 通 过 生 物 富集 作 用 破 坏 生态 系统 平衡 。 目前 , 有关 青 狮 潭 水 库 的研 究 主
西桂 林 市重要 的备 用 饮 用 水 源 地 , 在 桂林 市社 会 经 济
第4 8卷 第 1 0期 2 0 1 7 年 5月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4 1 7 9 ( 2 0 1 7 ) 1 0— 0 0 2 4— 0 6
人 民 长 江
Ya n g t z e Ri v e r
Vo 1 . 48, No. 1 0 Ma y, 201 7
青 狮 潭 水 库 底 泥 重 金 属 污 染 特 征 及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闰 雅 妮 , 程 亚 平 , 康 平2 , 陈 余 道 , 蒋亚 萍
( 1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广 西 环境 污 染 控 制 理 论 与技 术 重 点 实 验 室 , 广 西 桂林 5 4 1 0 0 4 ; 2 . 桂 林 市 灵 川 县 科 技 情
报所 , 广西 桂林 5 4 1 2 9 9 )
金沙江上游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金沙江上游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赵祖军【摘要】对金沙江上游河段4个监测断面底泥中Cr、Pb、Zn、As、Hg、Cu和Cd 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Cd和As 外,其他重金属的含量均符合GB15618-1995一级标准.Cd的富集程度最高,各采样点底泥中Cd含量均超过三级标准.臧曲河和相古底泥中的As含量高于三级标准.各监测断面的潜在生态风险都很高,Cd的潜在危害指数远大于其他金属,Cd是导致金沙江上游底泥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不同底泥的潜在生态风险依次为:臧曲河>相古>奔子栏>河坡.【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3(032)001【总页数】4页(P91-94)【关键词】底泥;重金属;地质积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评价;金沙江上游【作者】赵祖军【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昆明65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其主源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
沱沱河由南向北出唐古拉山后折向东流,从右岸汇入当曲后称通天河。
通天河流至青海玉树附近汇入巴塘河后称金沙江,其中玉树 (巴塘河口)至石鼓为金沙江上游河段。
本次调查区域为金沙江青海玉树的巴塘河河口至云南迪庆的奔子栏河段,河段长约772km,天然落差1516m,河道平均坡降1.96‰。
金沙江干流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流,是我国能源规划战略布局的一大水电基地。
调查和了解该区域重金属的总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对该地水电资源的开发和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大部分会迅速转移到悬浮物和沉积物中,并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可以反映河流重金属的污染状况[1,2]。
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以金沙江上游的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3~6]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7~9],对金沙江上游河段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和评价,旨在为该地的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底泥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及环境风险评价
底泥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及环境风险评价底泥作为水体底部的沉积物,通常富含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也是重金属的富集和储存地。
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作用下,底泥中的重金属可能被迁移转化,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
因此,对底泥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
一、底泥中重金属的来源和迁移转化1.1 来源底泥中的重金属来自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因素:底泥来源于悬浮物、沉降物和生物残体等,其中悬浮物和沉降物中的重金属大多是自然形成的,如矿物质的风化和侵蚀。
(2)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活动等,会导致大量的重金属排放到水体中,其中一部分落入底泥中。
例如,工业区附近的河流和湖泊的底泥中往往富含铅、镉、铬等重金属。
(3)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如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也会导致底泥中重金属的变化。
1.2 迁移转化重金属在底泥中的形态多种多样,其中有两种形态较为常见:还原态和氧化态。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重金属的还原态和氧化态之间可能会发生转化,这对于底泥中重金属的迁移和风险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还原条件下,铁锈和硫化物等能够还原铁、锰、铜等金属离子,从而促进重金属的迁移和释放。
此外,底泥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还可能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pH值:底泥的 pH值会影响重金属的溶解度和离子态,从而影响它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
(2)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对重金属形成螯合物,降低其毒性和生物有效性。
但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会被分解,从而产生电子受体,促进底泥中重金属的还原。
(3)温度:底泥水体温度升高会加速有机质的降解和重金属的还原。
二、底泥中重金属的环境风险评价重金属在底泥中的形态、分布、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环境风险。
因此,对底泥中重金属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和控制是必要的。
2.1 暴露途径底泥中的重金属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对人体和环境造成风险:(1)直接暴露:如直接接触底泥、呼吸底泥挥发的气体和吸食底泥中的重金属。
咸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污染评价
咸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污染评价作者:赵明芳薛东剑黄美华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3期摘要:为研究分析咸阳湖底泥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采集其底泥沉积物样品100个,对其中9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统计分析,包括铜(Cu)、铅(Pb)、锌(Zn)、锰(Mn)、钴(Co)、镍(Ni)、铬(Cr)、镉(Cd)、钒(V),并利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咸阳湖底泥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最后再应用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推测判断其污染来源。
得出咸阳湖底淤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积累污染指数的大小顺序为:Cd>Co>Pb>Cr>Mn>V>Zn>Ni>Cu,潜在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Cd>Pb>Co>Ni>Cu>Mn>Zn>Cr>V,其中Cd、Co、Pb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高,均值轻度及以上,其他元素污染程度都很轻微。
尤其Cd,污染程度极严重,是风险指数偏大的主要贡献者。
关键词:重金属;咸阳湖底泥;地积累指数;生态风险;来源分析1 引言重金属的危害是持久的、易富集且生物毒性强,这些使其成为自然界中危害较重的一类污染物。
河流、湖泊底沉积物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够为水中各种生物提供生活场所基本营养物质,而且能够为各种环境污染物提供稳定的接收存储地。
这些吸附于河流和湖泊底泥中的重金属在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后会再一次释放在水中,从而会间接或直接对水生生物生存甚至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底泥污染物的浓度是可以间接反映水环境污染程度。
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一些持久性污染物入湖,湖泊污染趋向于复合污染。
胡必彬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在我国大部分流域内已经存在,局部水域污染严重;周楠楠等人分析了东平湖底泥重金属质量比及形态分布,来探究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郭泌汐等人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18个湖泊的沉积物样品,发现西藏的大部分湖泊生态风险处于中等以上。
大纵湖(兴化片区)底泥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大纵湖(兴化片区)底泥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作者:朱冬冬黄晨悦周莉尤晓慧杭小帅孔明韩天伦崔益斌丁程成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10期摘要为探究大纵湖(兴化片区)底泥重金属时空分布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铜(Cu)、锌(Zn)、铅(Pb)、镉(Cd)、铬(Cr)、镍(Ni)、砷(As)、汞(Hg)8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评估重金属污染风险等级,探讨潜在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地累积指数法得出Cd是研究区污染程度最高,达到偏中度污染程度;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得出,Cd达到强生态危害,Hg在入湖河口和湖内达到强生态危害,出湖河口达到中等生态危害。
底泥重金属时空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底泥重金属主要在秋冬两季累积,外来污染源主要来源于鲤鱼河、中引河,而西孤河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时空分布;生态风险;大纵湖(兴化片区)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0-0054-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0.014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Lake Dazong (Xinghua Area)ZHU Dong-dong, HUANG Chen-yue, ZHOU Li et al(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Nanjing, Jiangsu 210042)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 Dazong (Xinghua area) and their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 method and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hazard index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8 heavy metals (Cu,Zn,Pb,Cd,Cr,Ni,As,Hg), assess the risk level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explore poten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 method shows that Cd had the highest degree of pol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reaching a moderate degree of pollution.According to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hazard index method, Cd reached a strong ecological hazard,Hg reached a strong ecological hazard, the estuary of the lake reached a moderate ecological hazar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heavy metal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ediment heavy metals in the study area mainly accumulated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 external pollution sources mainly came from Liyu River and Zhongyin River, while the influence of Xigu River was relatively small.Key words Sediment;Heavy metals;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Ecological risk;Lake Dazong (Xinghua area)基金項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8ZX07208006-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90715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191110)。
河道底泥重金属的含量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
净水技术 2020,39(10):162-167,172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王磊,向甲甲,殷瑶,等.河道底泥重金属的含量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J].净水技术,2020,39(10):162-167,172.WANG L , XIANG J J , YIN Y , et al.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of heavy metals in river sediment[ J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0, 39( 10) : 162-167,172.Water扫我试试河道底泥重金属的含量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黑臭水体治理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 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
水体中内源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是清淤疏浚[l ]o河流底泥是水环境中污染物重要的源和汇,经过工 农业废水排放、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吸附、络合、沉淀等作用由王 磊,向甲甲,殷 瑶,段妮娜,徐 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摘 要 对上海某区100条河流共采集271个底泥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底泥中8种重金属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Zn>Cr>Ni>Pb>Cu>As>Cd>Hg,分析表明,多数重金属的来源具有一定相似性。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Hg>Cd>As>Ni>Pb>Cu>Cr>Zn,Hg 和Cd 的含量虽然较低,但其潜在生态风险却最高,两者对潜在生态 风险指数的平均贡献分别达到46. 99%和30.31%,属于中等到强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均属于低生态风险。
南通市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Pollution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river sediments of Nantong
JIANG Qing feng, YOU Zhen, NI Li ming, QIAN Peng (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ediment samples from five urban channels in Nantong City and analysis of the heavy metal mass ratios in the sediment , the distribut ion characterist ic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were revealed and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All the heavy metal mass rat ios exceeded the background soil value, and the pollution was serious, with Hg pollution being the highest . ( 2)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wa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was normal deposit sediment unaffected by dredging measures, wherein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was high in the upper layer and low in the lower layer; the other was abnormal deposit sediment affected by dredging measures, wherein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was lower in the upper layer and high in the lower layer.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had the characterist ics of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being high in the river of the central city, lower in surrounding rivers, higher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stream of rivers, and lower downstream. ( 3)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of heavy metals, the Hao River and Falunsi River were heavily polluted, the Yaogang River was moderately polluted, and the Rengang River and Nanchuan River were light ly polluted. The influence degrees of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of heavy metals were as follows: Hg> Cu> Zn> Cr> Pb. Key words: Nantong; heavy me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 river sediment 城市河流主要是指发源于城区或者流经城市区 域的河流或河流段 , 也包括历史上虽属人工开挖但 经多年演化已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运河和渠系[ 1] 。 城市河流虽然在城市防洪排涝、 水路运输和景观美 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但相对封闭 , 自净能力及水 体更新速度不及大江大河 , 因而易受沿岸排放的污
人工湿地底泥中特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人工湿地底泥中特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马永玲;王勇;梁仁君;邱继彩【摘要】采集武河湿地沉积物,采用四酸消解法(HCI-HNO3-HF-HCIO4)对样品进行处理,测定武河湿地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As、Cd、Cu、Hg、Pb和Zn)的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ERL/ERM评价法评价重金属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武河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大多高于环境背景值,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小.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按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As,Zn、Cu、Pb,Hg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最大为3.74,综合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湿地沉积物中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743.91,属V极强生态危害.ERL/ERM评价结果显示,湿地沉积物中Cu、Hg含量高于ERM值,对水生态系统有很强毒性;As、Zn的含量介于ERL和ERM之间,可能会对水域生物产生一定的毒性.%The study collected Wuhe wetland sediments and used four acid digestion methods (HCL-HNO3-HF-HC104) to process samples,content of 6 kinds of heavy metals (As,Cd,Hg,Pb,Zn)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diments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The environment risk of heavy metals further was evaluated by the method of the Nemerow Pollution Index method,Potential Ecological Harm Index and the ERL/ER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vy metal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Wuhe Wetland content were mos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environment background values,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was 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from high to low wasCd,Hg,As,Zn,Cu,Pb.The Pollution Index of Hg element was 3.74,the most serious pollution degree.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showed that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Harm Index RI was 734.91,belonging to the very strong ecological harm V.ERL/ERM evalu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Cu and Hg element in wetland sediments was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ERM,which has a strong toxicity to the water ecological system.The content of As and Zn element was between the ERL and ERM,which may produce certain toxicity to water organisms.【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13【总页数】5页(P59-62,95)【关键词】武河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作者】马永玲;王勇;梁仁君;邱继彩【作者单位】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临沂大学校长办公室,山东临沂276005;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重金属具有难降解性和易累积性,并且具有显著的生物毒性和持久性,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现已成为沉积物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1-3]。
洞庭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第37卷第4期 2018年8月四川环境S IC H U A N E N V IR O N M E N TV o l. 37 ,N〇. 4A u g u s t 2018•环境评价•洞庭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樊娟&’2,吴文晖&’2,胡树林&’2,潘海婷&’2,廖岳华&’2(1.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长沙410014$ 2.国家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14)摘要:对洞庭湖表层底泥样进行了Cd、PG、Cu" Zn、As" H g和C等7种元素含量分析,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首次对各河流入湖口和各子湖区(段)表层底泥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洞庭湖各子湖区(段)表层底泥中以C d污染最为严重,所有样点Cd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三级标准限值;其次为PG、Cu和Zn’各子湖区该三种金属含量均属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再次为As和Hg’东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等湖区As、H g均属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而C对洞庭湖表层底泥的污染最轻。
主要河流入湖口中,湘江和资江入湖口表层底泥的Cd、PG、Zn和As污染最为严重’ a江入湖口表层底泥的H g污染最为严重,资江和汨罗江表层底泥的Cu和Cr 污染最为严重。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西洞庭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对生态潜在危害极高,南洞庭湖、东洞庭湖、城陵矶和大通湖的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级为高。
根据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值大小,洞庭湖各子湖区(段)重金属复合污染程度由重到轻次序为:西洞庭湖>大通湖>城陵矶>东洞庭湖>南洞庭湖。
关键词:表层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洞庭湖中图分类号:P343.3+X5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644 (2018$04-0162-07Ecological Risk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uperficial Sediment of Dongting LakeFANJuan1,2,W U W e n-hui1,2,H U S h u-l in1,2,P A N H a i-ting1,2,LIAOYue-hua1,2(1.H unan Provincial Environm ental M onitoring C enter,Changsha410014,China;2. S tate Environm ental P rotection K ey Laboratory of M onitoring for H eavy M etal Pollution,Changsha410041,China)Abstract;H eavy m etal concentrations o f H g,A s,C d,C r,C u,PG and Zn in the su p e rficia l sedim ent o f D ongting Lake were q u a n tita tiv e ly analyzed in this p a p e r,and referencing the national environm ental q u a lity standard fo r s o ils,the p O lu tio n degree ofheavy m etals in the sedim ent o f stream in le t section and sub -lake areas were analyzed Gy the po tentia l ecological ris k index (R I) m ethod . The results s h o w th a t Cd p o llu tio n was most serious in the su p e rficia l sedim ent o f D ongting L a k e,the averageconcentration o f Cd i n a ll sam pling sites exceed the standards o f Class I I I o f environm ental q u a lity standard fo r soils in China.The second serious po llu tants were PG,Cu and Z n,w h ich Gelong to Class I I o f environm ental q u a lity standard fo r soils in C h in a,follow ed Gy As and H g,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 f As and H g in east and west D ongting lake areas Gelong to Class H o f the stan dard,and C r p o llu tio n was slightest in the sedim ent o f D ongting Lake. Am ong the m p o llu tio n were most s erious in X ia n g jia n g and Z ijia n g riv e r in le t se d im e n t,H g p o llu tio n was most serious in Y u a n jia n g riv e r in le t su p e rficia l se d im e n t,Cu and C r p o llu tio n were most serious in Z ijia n g a nd M ilu o riv e r in ecological ris k in d e x eva lu ation results in d ica te that the po tentia l ecological ris k o f W est D ongting Lake G is extrem ely h ig h,and that o f South D ongting L a k e,East D ongting L a k e,C h e n g lin g ji and DA cco rd in g to R I v a lu e s,the degree o f heavy m etal inte grative p o llu tio n o f su p e rficia l sthe fo llo w in g o rd e r,W est D ongting Lake > Datong Lake > C henglin g j i > East D ongting Lake > South D ongting Lake.Keywords ;S u p e rficia l sed im ents;heavy m e ta l; po tentia l ecological r is k; Lake D ongting收稿日期:2G18-05-02作者简介:樊娟(1983-),女,湖南望城人,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工作。
南通市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次 为 : g>C H u>Z n>C >P 。 r b
关键词 : 南通 市 ; 重金 属 污染 ; 态风 险评价 ; 流底 泥 生 河
中图分 类号 :8 X2
a g. a u e ,w een te h a t l t n w s lw r i e u p r ly ra d h g n t e lw rly r , ig me rs h r i h e v mea p l i a o e n t p e a e n i i o e a e .  ̄ s y l o uo h h h e
o no g fNa t n
JA G n - n ,Y U Z e ,N i I ,Q A e g I N Qigf g O hn IL・I e li l I NPn
(colfGor h a Sic , at gUimt, at g260 ,C i ) Sho ga i lc ne N n n n e i N n n 207 h a o e pc e o v y o n
n ui a sr u , i g l tnb i ehg s.( ) h e i d tb t no hay t l i adtepl t nw s e os wt H o u o e gt i et 2 T evrc ir ui f ev e l l tn h o o i h p li n h h ta s l i o m ap uo o
第 2 卷第 5期 6 21 年 9月 00
水
资
源
保
护
C 0 T1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重金属具有毒性强、易累积、不可降解等特性,是当前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了我国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力度,这从一个层面说明了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迫切性。
底泥对重金属具有极强的累积作用,湖泊中重金属多通过各种生物和物理化学作用富集于底泥中,底泥中重金属浓度往往远高于水体,但随着上覆水环境条件的改变,累积在底泥中的重金属会释放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底泥污染状况是衡量湖泊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对开展水环境中重金属内源污染释放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衡水湖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是华北平原上第一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并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衡水湖分为东、西2个湖,水面面积为75km2,最大蓄水量为1.88亿m3。
衡水湖水源主要来自西南部汇水、引蓄卫运河和黄河水。
衡水湖是南水北调调蓄工程的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北京的必经之路。
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衡水湖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上污染较重,底泥中存在重金属富集风险。
关于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方面的系统研究较为鲜见,难以良好支撑当前衡水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管控要求。
笔者对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浓度进行分析,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以期为衡水湖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及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1.1 采样点设置及样品采集根据衡水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在衡水湖湖区设置了11个采样点(图1),分别为大赵闸(S1)、南李庄村(S2)、大湖心(S3)、顺民庄(S4)、王口闸(S5)、梅花岛(S6)、道安寺(S7)、前冢村(S8)、小湖王口闸(S9)、小湖心(S10)和小湖碧水湾酒店(S11)附近水域。
用抓斗式采泥器采集表层(0~10cm)底泥,密封保存于聚乙烯塑料袋中,低温储存运回实验室。
1.2 样品处理及测试将底泥样品冷冻并经真空冷冻干燥机处理,除去其中的沙石、动植物碎片等后混合均匀。
样品用玛瑙研钵研磨后过100目尼龙筛,装入聚乙烯塑料自封袋,放入冰箱中于-4℃保存备用。
采用微波消解法彻底消解底泥样品,稀释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仪测定消解液中重金属浓度。
其中,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体积比3∶1)回流提取法测定As、Cu、Pb、Cd、Cr、Mn、Zn、Ni、Co和Tl浓度,采用H2SO4-HNO3-KMnO4消解法测定Hg浓度,用HCl-HNO3消解法测定Sb浓度。
1.3 评价方法1.3.1 地累积指数法地累积指数(indexofgeo-accumulation,Igeo)法由德国学者Muller于1969年提出,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水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
Igeo计算公式为:式中:Ci为底泥中第i种重金属的浓度,mg∕kg,Bi为第i种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本研究采用河北省A层土壤背景值作为参比值,k用于校正区域背景值差异,一般取1.5。
根据Igeo将重金属污染程度分为7级(表1)。
1.3.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侧重于地质背景的影响而未考虑重金属污染对生物的毒害。
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于1980年提出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
该方法根据重金属的特点及对水体产生的影响,综合且定量地划分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RI为底泥中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Cni为第i种重金属浓度参比值,mg ∕kg,本研究以河北省A层土壤背景值作为各重金属浓度的参比值,Tir为第i种重金属的毒性系数,Eir为第i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
Hakanson提出了以下重金属的毒性系数:Cu为5,Pb为5,Zn为1,Cd为30,Cr为2,As为10,Ni为2。
在Hakanson的基础上,徐争启等提出了其他几种重金属的毒性系数:Mn为1,Co为5,Sb为40。
由于无相关参考文献提出Tl的毒性系数,故不对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
Eir、RI与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关系如表2所示。
1.4 数据统计分析试验数据均采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Origin8.5软件进行图表制作。
二、结果与讨论2.1 底泥中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浓度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底泥中Cr浓度为24.70~88.80mg ∕kg,低于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Ni浓度为15.70~28.80mg∕kg,低于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Cu浓度为3.46~13.30mg∕kg,其中S1~S3和S11采样点浓度低于检出限,其他采样点浓度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Zn浓度为29.10~87.20mg∕kg,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As浓度为6.10~11.70mg∕kg,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d浓度为0.09~2.23mg∕kg,其中S5、S7、S8采样点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S1、S3、S4、S6、S9~S11采样点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低于风险管制值,S2采样点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但低于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Pb浓度为8.07~28.90mg∕kg,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Hg浓度在各采样点均低于检出限,因此后续不对Hg浓度进行分析。
由于GB15618—2018中无Sb和Co浓度相关的标准,所以采用GB36600—2018对Sb和Co浓度进行分析:Sb浓度为0.020~0.458mg∕kg,低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o浓度为7.39~25.70mg∕kg,其中在S1、S2、S5和S8采样点低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在S3、S4、S6、S7、S9~S11采样点高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低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
在上述2个标准中均未有Mn和Tl浓度的相关要求,因此采用河北省A 层土壤背景值进行分析:Mn浓度为334~524mg∕kg,在各采样点均低于土壤背景值,Tl 浓度为0.280~0.562mg∕kg,在S1~S5采样点高于土壤背景值,在其他采样点低于土壤背景值。
采用河北省A层土壤背景值评价底泥中12种重金属污染情况,Cr、Ni、Cu、Zn、As、Pb、Mn、Sb和Tl浓度平均值低于土壤背景值,Cd和Co浓度平均值分别为土壤背景值的8.19倍和1.63倍,表明衡水湖底泥中Cd和Co污染较严重,尤其是Cd污染应引起重视。
2.2 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Igeo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各采样点Cr、Ni、Cu、Zn、As、Pb、Mn、Sb和Tl这9种重金属的Igeo均小于0,可视为无污染,Cd的Igeo较大,污染最为严重,总体为偏中度污染,其中在S1、S4和S10采样点达到中度污染,在S2和S9采样点甚至达到偏重度污染,Co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在S1、S2和S5采样点可视为无污染。
可见,Cd和Co是衡水湖底泥中主要富集的重金属元素。
对衡水湖进行拦闸,除引黄河水入湖补水以外,并无其他河流流入。
据报道,Cd是黄河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衡水湖的Cd污染可能是黄河水引入所致,衡水湖底泥中Co污染分布较均匀,可能与衡水湖周边的人类活动相关。
2.3 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衡水湖各采样点底泥中重金属Eir和RI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从Eir来看,衡水湖底泥中Cd污染最为严重,除在S5、S7、S8采样点为低或中污染外,在其他采样点均为较重或重污染,在S2、S9、S10采样点甚至达到了严重污染,而底泥中其他重金属元素均为低污染等级。
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RI为48.26~734.05,在各采样点均存在生态危害,其中在S5、S7、S8采样点为轻度生态危害,在S1、S3、S6和S11采样点为中等生态危害,在S4、S9和S10采样点为强生态危害,在S2采样点为很强生态危害。
10种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贡献率为:CdCoAsSb≈PbCuNiCrMn≈Zn,其中91.18%的生态风险由Cd所贡献,其次为Co(3.01%)和As(2.44%)。
已有研究表明,Cd几乎对所有水生生物都具有毒性,Co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浓度过高时会使植物受到毒害作用,As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由于水生生物无法主动离开水体,所以Cd、Co和As会在水体中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因此,衡水湖底泥中这3种重金属的污染应引起重视。
2.4 底泥中重金属浓度相关性分析通过对底泥中重金属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大致了解底泥中重金属的来源,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浓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底泥中Cr-Zn(0.831)、Ni-Tl(0.755)、Zn-As(0.762)和Mn-As(0.784)呈极显著相关(P0.01),Cr-As(0.730)、Ni-Cu(-0.653)、Zn-Mn(0.701)、Cd-Tl(0.704)和Pb-Mn(0.731)呈显著相关(P0.05),而Sb及Co与其他重金属之间无相关性。
Cr、Ni、Cu、Zn、As、Cd、Pb、Mn、Tl浓度之间均存在相关性,说明这9种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或相同的地球化学过程。
衡水湖周边无重工业,但居民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人类活动对衡水湖的影响日益加大,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可能是由于历史上湖周居民生活污水及农田地表径流排入湖造成的。
此外,历史上冀州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后排入衡水湖,曾是衡水湖最大的污染源,重金属排入衡水湖后在底泥中积累,这也可能是造成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Cd的污染可能是由近年来定期的引黄河水入湖和湖区周边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
三、结论(1)衡水湖底泥11个采样点中,除Cd和Co外,其他9种重金属(Cr、Ni、Cu、Zn、As、Pb、Mn、Sb和Tl)浓度平均值均低于河北省A层土壤背景值,Cr、Ni、Cu、Zn、As和Pb 浓度在各采样点均低于GB15618—2018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而Cd浓度有8个采样点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中S2采样点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Sb 浓度在各采样点均低于GB36600—2018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o浓度虽有部分采样点高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均未高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