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城群上
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
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地区。
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地区成为了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会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现状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现状可以用朝阳群众中常说的“涨势如虹”来形容。
随着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持续发展,许多城市迅速崛起。
这些城市不仅规模逐渐扩大,且城市建设质量也大大提高。
例如南京和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它们的人口和GDP都在不断攀升。
此外,长江经济带地区的苏州和无锡等城市也在迅速崛起。
可以说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一些传统的产业正在转型为新的产业类型,这不仅对地方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收入。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而且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在长江经济带城市规划方面,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城市规划能够使城市的建设有序进行。
长江经济带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混乱。
城市规划的存在,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合理利用,而且可以根据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来规划城市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城市规划能够帮助城市实现转型升级。
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空间发展,还要结合地方生态、经济、人口、产业等各方面因素来进行规划。
在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落实规划使城市的转型升级变得更加有序和高效。
三、长江经济带城市规划的特点长江经济带城市规划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着眼于产业转型。
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传统产业正在整体升级中,城市规划以产业转型为主要目标,为支持和加强新产业而进行规划。
此举可以使城市在转型中实现更高效的利用。
其二,注重生态环保。
长江经济带地区是一个生态敏感地区,城市规划要真正做到“人文地域生态和谐”,要使城市的发展同时落实保护大自然的各项措施。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长江经济带概述 •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 •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调发展 • 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 •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保障措施 •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前景展望
01
长江经济带概述
长江经济带的概念与范围
长江经济带是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 成的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 、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 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
03
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
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导致资源无法有效
整合,市场分割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推进流域合作
加强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跨区 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水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整体发展。
长江经济带将重点发展以长三角 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 城市群为核心的城市群,通过城 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
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 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 境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资金投入,确保重点领域和
项目的资金需求。
引导社会资本
02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
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加强资金监管
03
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
人才保障措施
01
加强人才培养
鼓励高校和培训机构加强人才培 养,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充足 的人力资源。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若干问题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若干问题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长江流域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重要区域,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其流域内的长江经济带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之一。
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快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过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若干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水污染问题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一个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但随着长江经济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多种因素导致了长江的水质下降,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饮水安全,还威胁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治理亟待加强。
应加大对各类排放污染源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从根源上杜绝污染源。
应推动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推广节能环保技术,降低排污量,减少对长江水质的污染。
应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升污水处理的覆盖率和处理水平,确保所排放的污水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保障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开发,环境破坏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和减少。
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如江豚、白鲟等,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要保护长江经济带的生物多样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应加强对重点物种的保护和恢复,建立健全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严厉打击盗猎、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应加大对湿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管理,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应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教育,提高大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来。
三、岸线生态恢复问题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城市化建设对江岸带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及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科技·经济·市场
④计算各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
。
⑤计算各项指标熵值的冗余度:
⑥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
经济研究
下游三大区域内部及其之间的 CV 变化趋势。整体上 看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城镇化发展差异并不是沿着“倒 U 字”的趋势变化,而是呈螺旋上升的变化趋势。11 年 间,长 江 经 济 带 城 镇 化 发 展 呈 现 波 动 上 升 的 特 点, 在 10 年间出现了一个波峰与一个波谷;2007~2011 年 11 省市间的城镇化差异逐渐缩小,在 2011 年达到最小 值 -0.857。2011~2013 年变化幅度较大,11 省市之间城 镇化发展质量差异逐渐扩大,在 2012 年达到 1.209。具 体而言,虽然城镇化发展差异逐渐扩大,但是整体发 展趋势趋于平稳。
经济研究
科技·经济·市场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及
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罗腾飞 1,肖良武 2*
(1. 贵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 3 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 化发展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变差系数、系统聚类、ESDA 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与 GIS 技术相结合,对长江经济带新型 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发展差异和局部空间异质性的演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其结论为:①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城镇化发展差异呈螺 旋上升的变化趋势。②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较高或较低的区域在空间趋于集聚,并且趋势逐渐加强。③通过对城镇化发展 质量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分为高质量地区、中等质量地区和较低质量地区。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质量;熵值法;空间差异
2024 --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24 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您的得分95/100答对题数19/20答题解析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长江经济带的“两翼”的是()。
[ 单选题:5 分]A 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B 沪昆南翼和沪蓉北翼C 沿江发展轴D 三大城市群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 回答正确2长江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借鉴()模式,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禁止污染型产业转移,切实防止出现污染转移和环境风险聚集。
[ 单选题:5 分]A 负面清单管理B 合同能源管理C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D “智慧+”环境监管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 回答正确3划分功能区就是适合开发的地区(),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而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加强保护,减少人类活动,限制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 单选题:5 分]A 加快发展B 加强服务C 注重GDP指数D 强调工业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 回答正确4()就是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的生态保护边界。
[ 单选题:5 分]A 生态功能区B 生态保护红线C “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D 产业布局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 回答正确5长江经济带的面积约()万平方公里。
[ 单选题:5 分]A 150B 205C 301D 508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 回答正确6下列选项中,属于长江经济带的“多点”的是()。
[ 单选题:5 分]A 三大城市群B 沪昆南翼和沪蓉北翼C 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D 沿江发展轴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 回答正确7()是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而且主导作用还在进一步强化。
[ 单选题:5 分] A 三大城市群B 沪昆南翼和沪蓉北翼C 沿江发展轴D 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 回答正确8长江经济带的规划范围,包括()个省市。
[ 单选题:5 分]A 12B 15C 9D 11试题解析您的答案:D 回答正确9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社会探索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陈家敏王知桂[内容提要]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6个层面构建长江经 济带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采用 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其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良好,且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 度水平居于中间位置,且各省份的差距不大;西部地区除了重庆之外,其他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处于落后状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熵值法耦合协调度中图分类号:F015, F0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670(2021)1-0090-10— '引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最早在2007年由学者张荣寰提出来的。
由于当时正处于我国经济 社会的“快速发展期”,而传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能有效拉动经济快 速增长,所以新型城镇化并不是经济研究的重点。
一直到2013年中央关于城镇化工作会议的 召开和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关文件的发布,新型城镇化才逐渐受 到各界学者们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升级改造,其核心是在不牺牲生态环境 为代价的前提下,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促进城乡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如何构建指标体系科学有效地评价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以便 出台实施相关政策,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
王新越等(2014)认为“以人 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并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活方式、创新研发、生态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发现东部新型城镇化 发展较快,中、西部普遍发展较慢w。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5-3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说课稿
第一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2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内部资料免费交流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2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2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2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内部资料免费交流知识结构设计思路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选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2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这一节中的第二个框题。
教材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为例,通过对其发展优势、发展规划和发展成效的分析,让学生认识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学会对区域发展的全面分析,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好的教学一定是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下面我来谈一谈学生的情况。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人文地理的学习方法,对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发展战略的目的和优势难以从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知识之间也缺乏系统的联系。
因此需要教师呈现新闻、政策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结合相关材料,说出我国主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并能分析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
2.通过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认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及取得的成效,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相关材料,认识到长江经济带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区域认知力。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四、说重难点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均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和发展规划。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蔓延的增长效应研究r——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蔓延的增长效应研究r——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李强;韦薇【摘要】城市蔓延式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显著特征.文章从劳动力、居民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四个方面阐释城市蔓延影响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2005—2015年104个市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分析城市蔓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表明:城市蔓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城市空间快速分散且低密度扩张即城市蔓延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因此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在注重土地城镇化同时加速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6)004【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城镇化;城市蔓延;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作者】李强;韦薇【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30022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1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并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具影响力内河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不论地理位置还是政治经济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极具代表性。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并提出协调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等积极措施。
然而,城镇化快速推进,引发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发展加快,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产生大量生产废料、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周围生态环境;同时政府过于注重城市区域土地规模扩张,使得人口城镇化速度跟不上土地城镇化速度,原本集中于城市中心的活动扩散至城市外围,城市空间呈现快速、分散、低密度扩张态势,土地过度扩张导致“鬼城”“空城”现象向各地蔓延,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蔓延是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
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作者:陈建军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15期2013年以来,中央决策层关于建设国家重点战略区域长江经济带的设想逐渐清晰起来,这一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
这样一个以长江水道为纽带,横贯东中西部的经济带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区域战略的出台和选择有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我国的国家区域战略越来越具有目标针对性和区域适应性中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和人口与产出水平分布的不均衡、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域性差异,以及由此导致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决定了中国的中央决策层必须针对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以便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
这就是国家区域性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国家区域战略基本上是二分法、对冲型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即参照经济地理学上所谓的黑河-腾冲线,将国土区分为沿海和内陆两大区域,在国家层面推行对人口分布相对稀少、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投资的区域分布都是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
80年代以后,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家推出了沿海发展战略。
1986年,为了进一步明确国家区域战略的区域差异性,全国人大立法区分了我国的政策性区域为东中西三个部分,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区域战略开始摆脱了简单的二分战略,而进入了一个分类指导的时代,这也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差异的多样化趋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针对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中央决策层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国家区域战略。
针对东北地区相对独特的改革和发展状况,又将在改革开放前属于沿海地区的东北作为一个独立的政策区域,推出了“东北振兴”战略。
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3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三、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方针 长江流域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 开发,走出一条__绿_色__低__碳_循__环__发__展__的道路。 2.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目标 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 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把__修_复__长__江__生_态__环__境__摆在首要位置。 3.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只有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有序推进长江流域的发展,才是一条真 正可持续的_绿__色__发_展__之路。
2.在长江流域自然环境条件中,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是( C ) ①地形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 ②四川盆地受山地阻挡,冬季气温高 ③东南丘陵红壤土质黏重,酸性强 ④长江中游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⑤上游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D ) A.渭河南岸缺少大的、长的支流——地转偏向力影响 B.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发源于高原 C.洛河含沙量小——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 D.泾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 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山区 ②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坡耕地和石漠荒山的治理
中东部 平原区
①加强湖泊、湿地保护; ②疏浚水道,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③建设各级自然保护区
①严格立法、科学治污;
长江下 ②坚持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齐抓并举;
游地区 ③坚持“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
④治理水污染
[应用体验] 2018年11月30日举行的“2018长江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国家发 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徐宪平认为:“长江病了!问题在水里、根子还在 岸上。”据此完成1~2题。 1.“长江病了”的“根子”主要是( D ) A.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B.自然灾害多样频发 C.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 进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让 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长江经济带未来的发展重点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 迈向中高端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提升城市治理 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近代转型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长 江经济带逐渐转型为工业 化、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现代崛起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依托 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 迅速崛起为中国的经济中 心之一。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
连接东西
01
长江经济带贯穿中国东西,是连接东部沿海地区与内
陆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
资源丰富
02 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
促进创新创业发展
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产业升级发展战略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 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江苏省的发展策略
战略定位
将江苏省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生态 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 作重要平台。
重点任务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产业转型 升级,提升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
优先领域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随着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资 源约束逐渐显现。沿江地区的 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或超过 极限,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 越来越明显。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思想共识。
但如何把思想共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落实到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具体发展实践中,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问题,急需在改革中加以推进解决。
一、困难问题(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尖锐在生态建设方面,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区与贫困地区高度契合,除了高原、干热干旱“硬骨头”地区之外,面临无地绿化的尴尬;中下游地区水体污染严重,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水污染的治理、水生态的修复、水资源的保护形势极其严峻。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域存在产业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各地市纷纷整航道修锚地建港口,搞园区引企业办工厂,圈地皮大拆建造城镇……一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饥不择食拉项目,高污染的矿产、钢铁、水泥、化工企业密集布局在长江边,部分企业无视长江水环境,污水直排、偷排问题突出,沿线水污染事件多发,水质不断恶化,长江生态系统不时敲响警钟。
“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与生态保护的巨大压力并存,怎样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同质竞争与松散合作之间博弈凸显沿江开发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主导,基本上以省甚至是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行政色彩浓厚。
沿江各地仍然存在着追求GDP 的倾向,加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诸侯经济”十分明显。
目前各省市出台的有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来看,更强调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给本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更强调如何以此为契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各省市往往共识多、协同少,商议多、行动少。
加上现有协调机制缺乏相应激励约束机制,往往协调多、落实少。
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资源同争市场同抢,狭路相逢互不相让,部分地市甚至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搞政策洼地,进行恶性竞争。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①水土流失、崩塌、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上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 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
游 灾害频繁,生态破坏; 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 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 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 毁林开荒和乱砍滥
伐;③围湖造田、湖泊 萎缩、河床抬高
D 2、下列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是( )
A.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B.形成东西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C.形成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D.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要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 能上做“减法”,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 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 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 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
成渝城市群
什么是长江经济带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 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 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 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 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 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 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 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 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 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即时训练
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 济带。读图完成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樊辰光摘要:经过30年的蓄势和呼吁,长江经济带终于在近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主体,同时伴随着沪汉蓉铁路大通道的打通,长江经济带将在促进“两头”开放开发,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为显著,本文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不同测度指标从动态和静态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国外,发达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依托沿岸沿线水路交通物流为基础的流域经济体系,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经济带和西欧的莱茵河经济带。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是美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其干流流经美国各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美的16.4%,加上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流经各州分别占11.9%和4.4%,三者合计共占29.2%。
而莱茵河则是西欧第一大河,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
它还哺育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区,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使其成为工业生产区域的主轴线。
现在有1/5的世界化工产品是在莱茵河沿岸生产的。
在国内,坚持稳步推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指导下,提出以重要水陆交通为依托的“两横三纵”国土开发格局,而长江经济带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横,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
然而,包含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9省2市在内的长江经济带尚处在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发展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同,区域协调机制尚处于薄弱阶段。
由此,全面剖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现状,理清区域经济发展脉络,对于以后的协同发展显得格外突出且重要。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解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解读 《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保护和修复长江⽣态环境、建设综合⽴体交通⾛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等。
以下是⼩编整理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解读,欢迎阅读。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标和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国家领导⼈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道。
2014年12⽉,国家领导⼈作出重要批⽰,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道作⽤,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撑。
2016年1⽉,国家领导⼈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
此后,⼜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态优先、绿⾊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态环境为前提,共抓⼤保护、不搞⼤开发,共同努⼒把长江经济带建成⽣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机制更科学的黄⾦经济带。
⾛出⼀条绿⾊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战略布局,牢固树⽴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态优先、绿⾊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
⼀是江湖和谐、⽣态⽂明。
建⽴健全最严格的⽣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态修复,尊重⾃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流⽀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态服务功能,⾛出⼀条绿⾊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城群上
规模较小 的城市群
环长株潭 城市群
滇中 城市群
黔中 城市群
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
• 规模比较小,城市数量也比较小。 • 贵阳和昆明这两个省会城市的带动能力不大。 • 未来首先应该形成一个都市圈,需要很长时期的
培育过程。
• 环长株潭、环鄱阳湖、江淮城市群也存在和 黔中、滇中同样的问题。
• 长江经济带把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纳入到了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把江淮城市群纳入 到了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集聚了相 当数量的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 位,能吸纳周边区域的农业劳动力。
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也是结构 调整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高 度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它的 一体化过程。
形成城市群之后,城市群的各 个城市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分工,合作 就会从分力变成合力,能够提 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武汉市的首位度为 3.66。2012年,武 汉市常住人口为101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人口20万人。
重庆市区土地面积5476平方公里,常 住人口7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94万人
万州区被称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2012 年常住人口仅为175万(其中包括一大部分 农村人口),为重庆主城区的五分之一。
(三)大量地级市规模小,吸引集聚人口能力不足
长江经济带只有 25个城市的建成区 面 积 超 过 100 平 方 公里,其他城市建 成 区 面 积 小 于 100 平方公里。
这些城市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是承载人口的主要载体。
由于产业发育不良,不足以 吸引区域内农村人口的进入, 导致了全省人口奔省城、上 中游人口奔下游的局面,造 成大量的人口候鸟式迁徙。
(三)三大城市群与六核多极的城镇体系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对黄石、荆州等地的实地调研
由于 地 理 自然 条 件 的 限 制 和 长 江 防洪 的 需要 .湖 北省 长 江 沿 岸地 区 . 普
遍 在 市 域 空 间 层 面 上 存 在 城 镇 分 布 不
的 镇 只 占 4 .% .加 上 农 业 废 水 和 生 活 94
废 水 废 物 总 量 增 加 . 成 城 镇 周 围 的 大 造 部 分 水体 质 量 在 三类 水 以下 。大气 、 土
个 方 面 : 是 小 城 镇 的 迅 速 崛 起 , 批 一 一
重 点 镇 规 模 偏 小
1 . 行 政 区 划 变 动 频 繁 . 心 城 镇 带 动 2 中
作 用 不 强
服 务业 、 品 零售 业 等第 三产 业仍 处 于 商
落 后 状 态 , 息 咨 询 、 术 服 务 、 教 卫 信 技 文 生 、金 融 保 险 等 高 层 次 的行 业 比重 偏 低 农 产 品 加 T 率 不 足 5 % . 于 全 国 0 低 平 均 水 平 农 产 品 加 _ 值 仅 相 当 于 江 苏 1 =
剧. 严重 污 染环 境 . 响居 民的健 康 在 影
建 制 镇 中 . 业 废 水 有 专 门 处 理 装 置 的 工 镇 只 占 3 .% .居 民 生 活 垃 圾 及 时 清 运 37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 是 城 镇 面 貌 有 较 大 四 改观 但 是 . 目前 湖 北 长 江 沿 岸 地 区 城 市 化 进 程 大 多 还 处 于 初 级 阶 段 . 存 在 还
特 色 城 镇 成 长 为 新 的 区 域 中 心 : 是 城 二
乡融 合 . 进 了农 村经 济 发 展方 式 的 转 促
变 : 是 城 镇 的 园 区 建 设 , 纳 了 大 量 三 吸
长江经济带发展路径探索
长江经济带发展路径探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江河流域经济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城市到区域或省份的集群式发展,再到现在的沿江城市群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其中,长江经济带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带,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脊梁”,将南方和北方、东部和中西部联系起来,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如何探索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路径,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进行探讨。
一、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近几年来,长江经济带地区在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健全交通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长江流域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大力发展合作共赢,加强产业互补,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区域经济联系和合作,形成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局面”,这是当前重要任务。
二、建设城市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建设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抓手。
城市群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具有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城市群发展,应注意引导产业转移和投资分布,完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梯度和优质资源流动空间。
三、推动绿色发展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
当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绿色经济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借助长江经济带这一发展平台,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手段,推动全流域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让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四、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优化科技创新链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加快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
同时,可借鉴海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
五、优化布局结构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后发优势”地区,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发展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比较优势转化为绝对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城市群(上)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所所长/研究员各位学员好!我来自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大家都比较关注,那么这是国家新推出的三大区域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有经济带一路。
作为长江领域,这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
它上边起源于青海,然后到上海入海。
但是我们所说的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区域,不是按照流域来划定的。
那么作为区域,根据国务院的指导意见,明确的是九省二市,九省就是上游的四川、云南、贵州;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再加上上海和重庆,正好是九省二市。
大家知道我们的省级行政区一共34个,长江经济带就占了11个,所以基本上是三分之一。
它的区域面积应该说是二百多万平方公里,但是GDP占全国的40%,人口也基本上占40%,可见长江经济带在我们国家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主要讲的是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问题和城市群的问题。
一、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特征在长江经济带指导意见前期研究中,我们重点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问题。
那么我们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空间特征,我们概括了这么几条。
(一)城镇化水平沿流域自上而下逐渐提高第一条是城镇化水平,流域自上而下逐渐提高。
那么作为流域作为上游地区,比如说从宜昌以上我们成为上游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它的城市化水平我们实际上是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下游的城镇化水平是比较高,长江中游正好在中间。
我们统计了一下数据,长江上游的城镇化水平是47.8,这是2012年的数据,长江中游是48.5%,长江下游是67%,从这三个数据来看,长江下游是高于全国的平均的城镇化水平。
全国平均的城镇化水平是2012年是53.57%,实际上下游是高于平均水平,是四个点还要多,而长江中游低于全国的平均的城镇化水平,长江上游比长江中游还要低将近一个点,所以从这里来看城镇化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二)城镇化推进的动力不同第二个我们发现长江的上中下游推进的动力不同,因为我们说城镇化,也就是说城市人口,城市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它是说明城市的二三产业提供了就业岗位。
所以才有条件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那么我们发现,下游的很多的转移人口,很多是从外区转移过来的。
基本上流入人口占的比重比较大。
比如我们统计了一下,下游跨省流入的人口占城镇的常驻人口52.1%,那么中游是流出的,他是流出的,跨省流出的人口比重为9.1%。
说明那个中游的农村转移出来,并不完全转移到本区域的城市和城镇,而是转移到了省外和区域之外,它的比重是将近10%,9.1。
上游四省市跨省流出的就比较大,所以占的比重是13.9%,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上中下游城镇化推进的动力是不一样的,下游主要是增加分值,所以它的分值变化比较大,而中游和上游基本上是人口是净流出的,它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一部分是转移到本省的城市和城镇。
那么有一部分是转移到了长江下游和其他的省份,三个省份。
而它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一部分贡献是分母的减少,也就是总人口的减少,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我们上中下游,它在城镇化的动力方面是有不同的。
(三)三大城市群与六核多极的城镇体系那么第三个特征,我们发现三大城市群,就是长江经济带有三大城市群,一个是长三角城市群;第二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三是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那么我们国家在全国新型城镇化规划里边,点出了七大城市群,有京津冀、有长三角、有珠三角,长江中游成立于中原和哈长,那么这七大城市群里边有三大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上,所以这也是长江一带的重要特征。
就是说三大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上,这对长江经济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未来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重要的载体,那么除了长江三大城市群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上有六个大城市,或者叫大都市,比如是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重庆、成都,我们把它称为六核,就是六个核心城市,那么还有几个省会城市,比如说合肥、南昌、长沙,省会城市,城市规模也不小,所以我们说有若干个大都市和省会城市,另外沿江和它的重要支流也有一些城市规模比较大,比如说南通、芜湖、九江、岳阳、宜昌、襄阳,还有遵义。
此外在长江一带里边还有两个,比如贵阳和昆明,这两个省会城市,对于当地的支撑作用也比较大,所以我们说作为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特征,是三大城市群和六核多级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
那么在长江经济带规划里边,或者长江经济带的指导意见里边,还有几个城市群规模较小的,比如说江淮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
那么作为在研究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五个城市群正在形成过程中,在指导意见里边,江淮城市群纳入到了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里边。
环鄱阳湖和环长株潭纳入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里边,那就剩下了黔中和滇中,我们认为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规模比较小,城市数量也比较小。
其中像贵阳和昆明这两个省会城市,它的城市规模,城市的带动能力不是很大,未来首先应该形成一个都市圈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贵阳和昆明发展成规模比较大,质量比较高的大都市,那么它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比较强的话,城市群才能够形成。
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城市群还有很长一定时期的培育过程。
那么作为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那么这两个,实际上也存在和黔中、滇中存在同样的问题,也就说长沙和南昌规模也不是很大,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是很强。
所以也出现要把自己发育成为一个规模比较大、质量比较高的大都市。
那么它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形成两个都市圈,这样和武汉都市圈形成一个互动关系,这样长江中游城市群才能够最终形成。
但是作为规划,我们说可以展望,可以比如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所以我们说长江经济带把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纳入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
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周边有八九个城市。
这八九个城市和合肥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但是由于合肥的规模还不够大。
质量也不够高,所以它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够强。
所以皖江城市带主要是和长三角联系比较密切。
所以这次,长江经济带的指导意见里边就把江淮城市群纳入到了长三角城市群,当然这个规划是把纳入了,但是真正的一体化,和真正的融为一体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我们认为也需要一个过程,这样我们说这是三大特征。
(四)三大城市群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值得重点说明的就是这个三大城市群,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作用更为突出,我们说作为重要载体,那么什么意义?我们说一个城市群,它一定中间有相当数量的城市。
其中有若干个大都市,大都市它是经济规模比较大,人口数量比较多,那么它的产业结构在高度化,它的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它的服务对象是面向整个城市群。
那么第二产业,一般就像二级城市,在二级城市聚集,一些零部件产业,像小城市和小城镇聚集,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一个产业结构,这样我们说城市群就是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那么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包括小城镇在城市群里边获得了发展的机会,那么产业会向中小城市聚集,那么这中小城市就能够通过产业的聚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也能吸纳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
所以我们说城市群对城镇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那么长江经济带未来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的人口的流向应该说向三大城市群,向三大城市聚集,大家可能想这三大城市群有没有这么大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我们认为,长江经济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三大城市群将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将要成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那么为什么城市群能成为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城市群有相当数量的不同规模的城市。
那么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包括小城镇都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很多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会向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聚集。
他们会创造很多的就业岗位,所以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
所以我们说城市群能够吸纳劳动力。
城市群能够使不仅是本区域的农业转移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而且可以是城市群体之外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群来。
随着产业向上游转移竞争力加快,产业的分布向上游延伸,所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现在我们认为它的范围是在以武汉为中心,北到湖北的边界;东到九江;西到荆州这样一个范围,那么未来会扩展到长株潭,扩展到南昌,这样形成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城市群。
在这个城市群扩大的过程中,会聚集更多的产业。
也会吸纳更多的人口。
使这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能不断的提高。
那么长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现在包括了重庆的一大部分地区,包括了四川的四川盆地的十几个城市。
那么这些城市数量很多,但是规模还不够大,所以随着规模的扩大,它的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城镇化水平也会不断的提高,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说城市群将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那么在研究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问题上,我们觉得在长江经济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哪些问题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和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有这么几大问题。
(一)长三角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第一大问题是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入的压力较大,资源环境超载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们知道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超过了70%,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也是人口流入压力最大的地区。
我们知道长三角有五十多个城市,建制镇的数量更多,每个建制镇都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产业,和外来转移人口。
那么城镇的密集,也导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
也就是到了长三角、到了苏南、到了浙江,我们发现这个城镇一个连一个,中间几乎很断开,你只看到了每一个城镇的名字,你很难看到这个城市的边界。
我们感觉到这个城镇密集度太高。
中心城市的规模像苏州、像无锡、常州、像宁波、绍兴、大兴这样的城市,和周边的城镇也基本上连为一体。
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实际上应该是优化空间布局,应该有留下一定的生态空间,通过规划,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农田,这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我们的生态不至于恶化。
这样就需要长江三角洲在未来的发展上,有些产业就要向外转移。
那么转移的方向是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
因为我们发现长江中游、长江上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所以在长江经济带的规划上,我们也强调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该是优化开发,或者说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那么举个例子,比如说上海,上海市的土地面积6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了2302万,这是2012年的数据。
现在可能还有所增加,与第五次人口的普查相比较,十年增加了六百多万人,曾经每年增加63万人。
这个其中外省流入上海的是55万,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42万人,超过了东京每平方公里1.45万人和1.65万人的水平。
那么我讲这些数据,想说明上海市人口密度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