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源于生活科学回归生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源于生活的科学回归生活

摘要:教育起源于生活,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同时回归生活也是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的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关键词:科学;生活;学以致用;迁移创新

一、科学围着生活“转”——着眼生活,让生活为新知架梯

科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实践,利用各种生活化的材料,拉近与学生心理距离,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1、从生活中来,课堂导入生活化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它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为新课讲授而说的话,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适教学气氛,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导入,我是通过展示“死海”神奇的自然景观,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很多学生都为“死海不死”这一奇观感到惊叹,此时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接着就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在课的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节课的探索

带来了良好的开端。

2、从生活中挖掘,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地域差异、风情差异、生活差异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1)排一排。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如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2)添一添,减一减。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将较抽象、繁杂、学生难懂的内容删除。

3、在生活中寻找,探究材料生活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探究材料的选择一旦脱离学生的生活,一容易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可能导致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这些材料学生不容易找到找全。因此,探究材料应当源于生活,它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1)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2)从学生周围的环境中选择;(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4)在学生经验范围内选择。

就拿学生身边最易找的文具铅笔来说吧,在“光”单元的学习,可以利用铅笔光影的长度、方位等的变化测量,探究光影的变化规

律。通过铅笔的长度、角度变化数据探究,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二、科学随着生活“变”——用于生活,让科学为生活做解

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成为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最终能实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如果我们能鼓励学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有很大帮助。

1、利用科学眼光,观察自然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有自己生活的栖息地,那里就是它们的家。学习了“动物”单元后,让孩子们留意观察小动物们生活在哪里,平时吃些什么,它们是怎么躲避敌害的。学习了“植物”单元后,让他们留意观察植物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花期有多长,观察开花结果的过程。学习了“人体”单元后,要学生思考、体验人为什么要长一双手、两只眼睛,为什么要有眉毛等。让学生感悟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生物进化理论。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科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2、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科学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最终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用结合。例如在学习了《水珠从哪里来》

一课,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之后,我提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汽车里的窗玻璃上会有细细的小水珠?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都看到过,但没有想过为什么,而在今天的科学课上结合刚刚所学的科学知识,学生能马上进行解答,并还提出了相关的生活问题,有一个学生说:“我带着眼镜去洗澡时,镜片上经常会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见,现在我知道是为什么了。”还有同学由此延伸到雾的形成。可见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3、利用科学理念,迁移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创新,就如一潭湖水没有新鲜的活水进行补充,成为一潭死水,只有给它源头活水,这潭湖水才能充满生机。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唯有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迁移创新才能使学校充满生机,才能使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

进行六年级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最后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个建议,用同样的材料:一张报纸、几根吸管、一些棉线和胶带纸搭建一座宽大于10厘米,承重400克的桥。任务有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根据课本所学和生活所见,都大显身手,有的搭建成拱型桥,拱在桥面上;有的搭建成斜拉索大桥;有的达成平桥……不管学生的作品怎么样,他们都能结合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创新,虽然这种创新还达不到发明和创造的程度,但如果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多动脑、多思考,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慢慢提升,而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参与文献:

1、《陶行知教育言论集》(1998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2、《课程与教学》(2008年第4期)

3、《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现代教师与教学》(2009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