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示范文本
初中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因素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物理实验室实验者:张三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2. 探究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3. 学习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物体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所受合力成正比。
当物体下落速度增加时,空气阻力也会增加,直至与重力平衡,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实验器材1. 小铁球若干2. 长度尺3. 秒表4. 纱布5. 平衡小车6. 电磁铁7. 导线8. 电源四、实验步骤1. 将小铁球放在平衡小车上,用长度尺测量小铁球的直径。
2. 将小铁球用纱布包起来,测量包好纱布的小铁球的直径。
3. 将小铁球放在平衡小车上,调整电磁铁的电流,使小铁球刚好能克服空气阻力做匀速直线运动。
4. 用秒表记录小铁球下落的时间,测量距离。
5. 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高度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
6. 改变小铁球的重量,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重量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小铁球直径:D = 5cm2. 包好纱布的小铁球直径:D' = 7cm3. 不同高度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单位:秒):- 高度1m:t1 = 1.2s- 高度1.5m:t2 = 1.5s- 高度2m:t3 = 1.8s4. 不同重量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单位:秒):- 重量100g:t1' = 1.5s- 重量200g:t2' = 2.0s- 重量300g:t3' = 2.5s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小铁球包上纱布后,下落速度变慢,说明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有影响。
2. 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小铁球下落时间逐渐增加,说明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有影响。
3. 随着小铁球重量的增加,下落时间逐渐增加,说明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有影响。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改变小铁球的重量和形状,探究了重力、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与要点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与要点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了解质量的概念,并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物体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和受力情况下加速度被恒定而不变的属性。
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
质量的测量是通过比较待测物体和已知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确定待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器材和材料:1. 弹簧测力计2. 实验平台3. 待测物体4. 已知质量的物体5. 塑料容器6. 清水实验步骤:1. 将塑料容器放在实验平台上。
2. 往塑料容器中注水,直至水面与容器口平齐。
3.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实验平台上,并让其示数归零。
4. 将待测物体放在容器中,浸入水中,确保不浸泡到容器的底部。
5. 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下来。
6. 将待测物体取出,再将已知质量的物体放入容器中,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并记录示数。
7. 根据示数的差值,计算待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一:待测物体质量的测量示数1:10.5 N示数2:5.2 N已知质量物体:0.5 kg计算待测物体的质量:示数差值:示数1 - 示例2= 10.5 N - 5.2 N= 5.3 N因为示数和浸入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相等,所以示数差值即为待测物体所受重力。
已知已知质量物体的质量为0.5 kg,将其示数差值带入以下公式中计算待测物体的质量:质量 = 已知质量物体质量 * 示数差值 / 示例差值= 0.5 kg * 5.3 N / (10.5 N - 5.2 N)≈ 0.5 kg * 5.3 N / 5.3 N= 0.5 kg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测量和计算,待测物体的质量为0.5 kg。
与已知质量物体的质量相同,证明本次实验结果准确。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在物体静止状态下读取,避免其受外力干扰。
2. 待测物体和已知质量物体在测量前应先擦干,以避免水滴的影响。
3. 待测物体在水中的测量准确性与其相对密度有关,如果待测物体的相对密度较大,需要校正公式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 探究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天平;3. 铁块;4. 铝块;5. 铜块;6. 水。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分别测量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2. 使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 将铝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铝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铝块排开水的体积;5. 将铜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铜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铜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数据1. 铁块质量:50g;2. 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0ml;3. 铝块质量:30g;4. 铝块排开水的体积:30ml;5. 铜块质量:20g;6. 铜块排开水的体积:20ml。
五、实验分析1. 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分别为50g、30g和20g;2. 铁块、铝块和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40ml、30ml和20ml;3. 通过计算可得,铁块、铝块和铜块的密度分别为2.5g/cm³、1g/cm³和1g/cm³;4.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密度有关;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探究欧姆定律。
二、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源;5. 导线。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中,调节电阻值;2. 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记录电压值;3. 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电流值;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和3,记录多组数据。
四、实验数据1. 电阻值:10Ω;2. 电压值:2V;3. 电流值:0.2A;4. 电阻值:20Ω;5. 电压值:4V;6. 电流值:0.2A;7. 电阻值:30Ω;8. 电压值:6V;9. 电流值:0.2A。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一、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实验目的。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两个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根据电流的定义,通过测量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电路图。
[此处画出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两个灯泡串联,在电路的不同位置(如灯泡L1之前、两灯泡之间、灯泡L2之后)标注出测量电流的位置]六、实验步骤。
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
2. 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灯泡L1之前的位置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断开开关,把电流表从A点拆下,再串联接入两灯泡之间的位置B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记录数据。
4. 再次断开开关,把电流表接入灯泡L2之后的位置C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3,记录在表格中。
七、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测量位置电流表示数(A)A点(L1之前)I1 = [具体数值1]B点(两灯之间)I2 = [具体数值2]C点(L2之后)I3 = [具体数值3]八、实验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1 = I2 = I3。
九、误差分析。
1. 电流表的读数误差:在读数时,由于人的视觉误差可能导致读数不准确。
2. 电路连接时的接触电阻: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可能存在接触不良,产生接触电阻,影响电流大小,但在本实验中,这种影响较小。
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上述内容,如果还需要其他实验的报告单,请告诉我具体的实验名称。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观察和验证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重力加速度,并探究其与物体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 物体自由下落实验仪器:包括滑轨、计时器、起始装置、终止装置等。
2. 物体样本:不同质量和形状的实验小球。
三、实验步骤1. 将滑轨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并调整好水平度。
2. 将起始装置与终止装置固定在滑轨的两端,确保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一定值。
3. 选择一个实验小球,并将其放置在起始装置上方。
4. 按下计时器的启动按钮,同时将起始装置松开,使小球开始自由下落。
5. 当小球通过终止装置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下落所经过的时间。
6.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实验结果。
四、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通过多次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实验样本下落时间t (s)小球A 0.67小球B 0.83小球C 0.97小球D 1.10小球E 1.21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每个小球的平均下落时间,然后使用公式a = (2h) / (t^2) 来计算每个小球对应的重力加速度a。
其中,h为滑轨高度(单位:米),t为小球下落时间(单位:秒)。
使用此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如下结果:实验样本下落时间t (s) 重力加速度a (m/s^2)小球A 0.67 9.71小球B 0.83 7.81小球C 0.97 6.46小球D 1.10 5.64小球E 1.21 5.04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小球质量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增大,呈正比关系。
这与牛顿第二定律(F=ma)相吻合,即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受到的重力力更大,加速度也更大。
2. 随着小球下落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呈反比关系。
这与位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规律相符,即下落高度越高,小球的位能转化成动能越多,导致重力加速度的减小。
六、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人的反应时间、起始和终止装置的不精确、空气阻力等。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方向的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观察和研究光的传播方向以及光线的折射现象,提高对光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装置:透明容器、水、半圆透镜、手电筒。
实验步骤:
1. 在透明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其达到一定的水位。
2. 将手电筒的光源对准半圆透镜的一面,并使光线通过半圆透镜,照射到水中。
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3. 对于入射光线,观察光线在水中的传播方向以及折射方向,记录实验现象。
4. 对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线重复步骤3,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5.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
1. 光线在水中的传播方向是直线传播,但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光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光线由空气进入水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向水的法线方向偏折。
3. 光线传播方向的偏折程度与入射角度、介质的折射率以及光线在两个介质之间的传播速度有关。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光线在空气和水等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2. 光线的传播方向会根据不同的介质和入射角度发生改变。
3. 光线从光疏介质(如空气)进入光密介质(如水)时,光线会向法线方向偏折。
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原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光学设备和光学现象的解释中。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自查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均匀的小木块,并使用天平测量了它的质量。
然后,我们用尺子测量了木块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它的体积。
最后,我们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计算出了木块的密度。
实验结果,我们测得木块的质量为75g,体积为25cm³,计算得出密度为3g/cm³。
自查报告:
1. 实验过程是否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进行?是的,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依次进行了测量和计算。
2. 实验中是否出现了误差?在测量木块的体积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我们使用的尺子可能不够精确。
3. 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物理规律?根据我们的测量和计算,木块的密度属于正常范围内,符合物理规律。
4. 实验中是否有改进的地方?在测量木块体积时,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来减小误差。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木块的密度,并且得出了符合物理规律的结果。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会更加注意测量的精确性,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初中物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初中物理的实验报告范文实验名称:测量电阻的变化与电压的变化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电阻器的电压变化与电阻值的变化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电阻和电压的关系,熟悉电阻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1.电源2.电压表3.电流表4.电阻器5.导线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电压(V)与电流(I)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为V=IR。
在实验中,通过改变电阻器的电阻值,测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探究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将电源连接到电阻器的两端,通过导线将电流表和电压表与电路连接,并调节适当的刻度来保证准确测量。
2.先将电阻器调至最小值,记录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记作电流A1和电压V13.分别将电阻器的电阻调至不同的值,重复步骤2,记录下相应的电流和电压读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4.根据测得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计算出电阻,将数据整理并作图。
5.分析图像,并总结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数据记录表:电阻值(Ω)电流(A)电压(V)--------------------------------1 0.5 0.52 1.0 2.03 1.54.54 2.08.05 2.512.5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图片插入]从图像中可以观察到,电压与电阻呈线性关系,即电压正比于电阻。
这与欧姆定律的理论预测相符。
实验结果证明了欧姆定律在本实验中的适用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能够得出电压与电阻呈线性关系的结论。
这意味着在一定电流条件下,电压和电阻的变化具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这个比例常常被称为电阻的电阻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经典15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经典15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温度(℃)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5、实验结果分析: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20某某年X月某某日初中物理实验报告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实验步骤:1、按上图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On the model of physics experiment report in the secon d grade of junior high school编订:JinTai College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2、篇章2: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3、篇章3: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4、篇章4: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5、篇章5: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文档篇章1: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苏教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苏教版)
实验目的
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实验原理
光线在空气和水、玻璃等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
的传播遵循折射定律,即入射角、折射角和光速在两个介质中的比
值为一定值。
实验中使用光盒和光板进行观察和测量。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光盒、光板、直尺、标尺等。
2. 将光盒置于实验台上,插入电源并打开开关。
3. 用直尺在光盒前方放置一个光板,使其与光盒平行。
4. 用标尺测量光板的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5. 调整光盒的角度,观察光线通过光板时的折射现象。
6. 用直尺测量入射光线的角度和折射光线的角度,并记录下来。
7.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比值。
8. 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并计算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
9.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得出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比值为一定值。
实验结论
光线在空气和水、玻璃等介质之间传播时遵循折射定律,即入射角、折射角和光速在两个介质中的比值为一定值。
实验意义
这个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非常重要,有助于解释其他光学现象,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一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
(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
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
(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实验名称: 用滑轮系统探究物体的运动学特性实验目的: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滑轮系统,探究牛顿定律、运动方程等物体的运动学特性。
实验材料和设备:1. 滑轮系统2. 牵引绳3. 测量尺4. 倒计时器5. 铅笔和纸6. 单车轮和木块实验原理:滑轮系统由一个固定在桌子上的滑轮和一根穿过滑轮的牵引绳组成,一端挂着一个单车轮,另一端挂着一个质量可以调整的木块。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改变木块的质量和牵引绳的张力来研究牵引绳对单车轮的牵引力。
实验步骤:1. 将滑轮系统搭建好,并调整单车轮和木块的位置,使得牵引绳可以顺利通过滑轮并施加恰当的张力。
2. 测量木块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 在牵引绳上施加恰当的张力,使得单车轮开始运动。
4. 启动倒计时器,并记录下单车轮的运动时间。
5.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牵引绳对单车轮的牵引力,并画出张力与木块质量的图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牵引绳对单车轮的牵引力与木块的质量成正比关系。
2. 牵引绳对单车轮的牵引力与牵引绳的张力成正比关系。
3. 单车轮的运动速度与牵引绳的张力成正比关系。
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牛顿定律适用于滑轮系统中的牵引绳和单车轮的运动。
2. 牵引绳对单车轮的牵引力与木块的质量和牵引绳的张力成正比关系。
3.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牵引绳对单车轮的牵引力的数学表达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滑轮系统的运动学特性,并掌握了牵引绳对单车轮的牵引力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们也探讨了牵引绳和单车轮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牛顿定律的理解。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运动学特性的认识。
实验感想:本次实验让我对物理学的一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亲自动手操纵实验设备,我对牛顿定律、运动方程等理论知识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实验目的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焦距已知)、蜡烛、光屏、火柴四、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 u 不同时,像距 v 和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也不同。
五、实验步骤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火焰的像。
记录此时的物距 u 和像距 v ,以及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3、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步骤 2,多做几次实验,记录不同情况下的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
六、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次数|物距 u(cm)|像距 v(cm)|像的性质|||||||1|30|15|倒立、缩小、实像||2|20|20|倒立、等大、实像||3|15|30|倒立、放大、实像||4|10||正立、放大、虚像|七、实验数据分析1、当 u >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 f < v < 2f 。
2、当 u = 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 v = 2f 。
3、当 f < u < 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 v > 2f 。
4、当 u <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八、实验结论1、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取决于物距 u 与焦距 f 的关系。
2、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九、误差分析1、测量物距、像距时存在误差。
2、蜡烛火焰的晃动导致像的清晰度不稳定,影响观察和测量。
3、光屏的位置可能没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完全垂直,导致像的位置不准确。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5篇()实验一: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实验器材:压强计、水、盐水、酒精、U形管压强计。
实验步骤:1. 在压强计的金属盒上分别放入相同深度(如:10cm)的水和盐水中,观察压强计左右两管液面高度差的大小。
2. 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压强计左右两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实验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浮力的应用。
实验器材:鸡蛋、食盐、玻璃杯、水槽、水。
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中倒入清水,将鸡蛋放入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2. 在水中逐渐加入食盐,同时不断搅拌,观察鸡蛋的浮沉变化。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实验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
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点燃蜡烛并使其中心与凸透镜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 将光屏移动不同的位置,观察并记录在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和位置。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不同位置成像情况不同,需要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调整。
实验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加深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
实验步骤:1. 画出串并联电路图,将小灯泡按照电路图连接成电路。
2. 连接完成后,将电压表分别连接在各支路两端,测量各支路和总电压。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在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相等。
初中物理必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初中物理基础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初中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涉及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以下原理:1. 力学: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等。
2. 热学:热传递、热胀冷缩、比热容等。
3. 光学:光的反射、折射、透镜成像等。
4.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
四、实验器材1. 力学实验:弹簧测力计、滑轮、砝码、斜面等。
2. 热学实验:温度计、烧杯、酒精灯、水等。
3. 光学实验:光源、透镜、平面镜、光具座等。
4. 电学实验:电源、开关、电阻、电表等。
五、实验内容1. 力学实验:(1)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2. 热学实验:(1)测量水的比热容。
(2)探究热传递的方式。
(3)观察热胀冷缩现象。
3. 光学实验:(1)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探究透镜成像规律。
(3)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4. 电学实验:(1)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观察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六、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
2. 熟悉实验操作,确保安全。
3.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2. 实验器材要摆放整齐,防止碰撞和损坏。
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避免误差。
4. 实验过程中,如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八、实验报告撰写1. 按照实验报告格式,编写实验报告。
2. 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
(3)实验结果分析、结论。
(4)实验心得体会。
九、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实验一:简单机械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简单机械实验,探究摩擦力和力的平衡。
实验步骤:
1. 将一块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
2. 在物体上加上一块具有一定质量的重物,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3. 将物体放在平衡辐射光滑斜面上,调整斜面的角度,直到物体静止不动。
4. 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斜面的角度增加时,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斜面的倾斜角度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另外,实验中测得的力值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以及力的平衡情况。
实验二: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电路实验,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电阻器连接在一起,并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
电压的数值。
2. 将两个电阻器改为并联连接,并再次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串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同,而电压的数
值相加;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加,而电压的数值相同。
这说
明电阻器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有影响。
这些结果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非常重要。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报告和分析)。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写作范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写作范例引言本实验旨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通过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转折现象来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通过本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方法1. 准备材料:小长方形容器、直尺、半透明纸、毛笔、直射光源等。
2. 在小长方形容器中倒入少量水,并固定好直尺。
3. 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作为光的入射线。
4. 将纸张固定在容器的一端,并将容器紧贴光源。
5. 观察光线从空气进入水的情况,并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
实验原理当光从空气进入水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在入射界面上的入射角与折射界面上的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所谓的斯涅尔定律。
斯涅尔定律表明,入射角、折射角和媒介的折射率之间满足下列关系式: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其中n₁和n₂分别为光在两种媒介中的折射率,θ₁和θ₂分别为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测量和计算,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变大,则折射角也变大。
而入射角变小,则折射角也变小。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光线弯曲的现象,这正是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转折现象。
实验讨论1. 对比不同媒介,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较慢,这是由于光在介质中与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光的传播速度变慢。
2. 根据试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光线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发生从向较少折射率的介质转向较大折射率的介质的折射现象。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斯涅尔定律在实验中得到了有效验证。
3.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测量的不准确性和环境因素。
测量角度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人为误差。
此外,环境因素如光源的强度和光的波长也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折射现象,并验证了斯涅尔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当光线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光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比值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成正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示范文
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
,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
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
容器底部有压强。
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
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
如果再拧
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
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
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
灯加热一钢针。
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
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
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
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
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
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
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
强特点形成对比。
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
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
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
(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
)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
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
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
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
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
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