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无线电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a475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1.png)
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对网络容量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技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研究SDR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了解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SDR是一种基于软件和硬件结合的通信技术,它通过软件来实现无线电信号的调制、解调和处理功能。
传统的无线电设备通常使用硬件电路来完成这些功能,而SDR通过将这些功能移植到通用处理器和软件中来实现。
SDR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通信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二是增强移动终端设备的性能和能力。
首先,SDR技术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传统的通信系统通常使用定制的硬件设备,具有固定的功能和协议。
而SDR技术可以将所有的通信功能都集中到一个软件中,通过对软件的修改和更新,可以非常灵活地改变系统的功能、协议和参数。
这使得通信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和网络环境。
其次,SDR技术可以增强移动终端设备的性能和能力。
传统的移动终端设备通常具有单一的无线接口和固定的功能。
而SDR技术可以将多个无线接口集成到一个设备中,通过对软件的修改和更新,可以实现不同无线接口之间的无缝切换和协同工作。
这使得移动终端设备能够同时支持多种无线通信技术,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和覆盖范围。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SDR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SDR技术可以用于实现无线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功能。
传统的通信系统通常使用硬件电路来完成这些功能,而SDR技术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这样,通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信号特性和网络需求,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调制和解调算法,提高了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SDR技术可以用于实现自适应无线网络。
传统的无线网络通常使用固定的频率和功率设置,无法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用户需求。
而SDR技术可以根据网络环境和用户需求,实时调整通信参数,提高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和容量。
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和新发展
![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和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5590a1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8.png)
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和新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最初的无线电报到现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电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为人们的通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普及。
一、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无线电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例如:1. 电视广播和电台广播无线电技术可以将信号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到接收器,从而实现音频或视频的传输。
电视广播和电台广播就是一种常见的应用。
2.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现代无线电技术的代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通信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短信、电话,到现在的社交软件、在线支付等等,无线电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或飞机等远距离设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无线电技术在遥感技术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通过卫星将获取的地球表面信息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的过程中,无线电技术就是一个必须的环节。
二、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新发展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新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5G技术的全面普及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将会为人们的通信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5G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更高的网络速度和更广泛的覆盖范围,还可以支持更多的设备连接和更低的延迟等。
2. 物联网技术的推广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连接各种物理设备,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和互动,从而实现智能化控制的技术。
无线电技术在物联网技术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3. 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可以通过卫星网络直接获取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数据,这对于世界各地的通信和遥感任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和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电视广播、移动通信、遥感技术等方面,还是在5G 技术、物联网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前沿领域,无线电技术都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4eae4dd84254b35eefd34f5.pn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摘要:由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通信体制层出不穷,软件无线电是第3代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在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在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实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一、软件无线电的概念软件无线电通常指采用固定不变的硬件平台而通过软件的改变实现灵活性的无线电系统通信功能。
换言之:同样的无线电系统硬件可在不同的时候完成不同的功能。
无线电系统能够接收完全可编程的业务和控制信号,并且支持大范围的频率、空中接口和应用软件。
用户可快速从一种空中接口切换到另一种空中接口。
软件无线电只需要改变软件就可以变换系统的功能和标准,从而使得天线体制具有更好的通用性、灵活性,并使系统互连和升级变得方便。
软件无线电要求在尽可能靠近天线处进行信号的数字化,从而在数字域获得完全的灵活性,或者可用灵活的射频前端处理大范围的载频和调制方式。
二、软件无线电在3g中的应用分析及实现1、软件无线电在3g中的应用由于3g标准不统一,在现阶段甚至较长的时间内,2g与3g多标准共存,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基站的共站共址问题,即存在多频多模多业务的基站问题,软件无线电是解决基站问题的关键所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3g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3g手机与基站提供一个开放的、模块化的体系结构;(2)智能天线结构的实现,空间特征矢量包括doa(来波方向)估计的获得、每射频通道权重的计算和天线波束赋形;(3)名种信号处理软件的实现,包括各类无线信令规则与处理软件、信号流变换软件、调制解调算法软件、信道纠错编码软件、信源编码软件算法等。
开放的、模块化的体系结构是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核心,对于3g是非常重要的。
软件无线电为3g提供了通用的系统结构,功能实现灵活,系统改进与升级方便;利用统一的硬件平台,可实现不同标准问的互操作与切换;体系结构的一致性便于实现模块的通用性,可在不同的系统及升级中复用;由于系统功能主要由软件实现,实现的智能天线更能满足2g与3g共址共站的需要,解决多频多模问题。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移动通信基站接收单元的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移动通信基站接收单元的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f4acfd27e2bd960590c6774e.png)
天线接收的上行信号经混频变换为中心频率为fo、 带宽
为B。 的宽带中频信号, 经放大送到 A/ D 变换器进行采样数 字化。 该软件无线电基站前端电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宽带化 , 即它把基站所需接收的整个上行频段同时变换到中频,实现 宽带处理。至于对带宽内位于某一特定信道上的信号进行的 解调、 分析、 识别等处理 , 将由后续的信号处理器及其软件来 完成。 显然这种处理方式对 A/ D 变换的要求也比 较高, 例如 A/ D 的采样速率要高、 动态范围要大, 特别是如果 A/ D 的
后处理 。
f,>2+ n1
(6)
不同n 值时的采样频率如表 2 所示。由表 2 可见, 可选 取 n=2 和 n=7 时的两个采样频率 270MHz 和 90MHz 作为对
18 Hz
采样频率。多频段基站前端的组成框图如图4 所示。由图4 可见, 这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多频段宽带基站前端只需由4 个点频本振源,2 个采样时钟、个混频器以及若干个滤波器、 l 放大器等组成, 其结构非常简单, 该前端几乎适用于所有移动 通信系统( GSM,AM PS,TACS, DCSI800 ,PCS1900 等)。另外 只需增加前端滤波器和本振源就可把工作频段扩展至 400 -
基 于软 件 无 线 电的移 动通 信 基 站接收 单元 的实现
张进华
(江西省邮电学校 330032) 摘 要: 本文基于软件无线电 技术, 针对 目 前市场上的 A/ D 转换器件的产品性能,深入研究了移动通信 系统中通用 基站接收单元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A/D 转换;移动通信 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及计算 机技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无线电技术。它最初是在军事通 信中提出的。 在军事方面, 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指挥自动化体系 要求通信保障具备协同、 机动、 保密、 抗干扰和抗毁五种能力, 而现有的无线电台都是根据特定用途进行设计的,因此存在 着工作频段、 调制方式的差异 , 导致不同部队以及同一部队内 部不同军事目的的电台无法实现互通, 形成了军事通信装备 品种杂、 系列多、 互通差、 协同难的局面。而在民用方面, 移动 通信发展非常迅速,已从第 1代模拟蜂窝系统发展到第 2 代 数字蜂窝系统(GSM, CDMA) , 目前正在向第 3 代移动通信系 统发展, 并且第 4 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已悄然问世。 随着越来越 大的通信需求, 一方面使通信产品的生存周期缩短, 开发费用 上升; 另一方面, 新老体制通信共存, 各种通信系统之间的互 联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的通信 体制与标准不断提出, 通信产品的生存周期减小, 开发费用上 图 1 软件无线电基站宽带前端电路
(完整版)基于软件无线电QPSK调制解调实现的研究毕业论文
![(完整版)基于软件无线电QPSK调制解调实现的研究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4d17e1aef8941ea76e0561.png)
摘要软件无线电在无线通信领域被称为是自模拟通信过渡到数字通信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
它是一种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基于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平台,把尽可能多的通信功能用软件实现,从而使系统的改进和升级都非常方便,容易实现不同通信系统之间的兼容。
调制与解调是整个数字通信系统基带处理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基本上构建了数字通信系统的总体性能框架。
其中,QPSK调制与解调是一种性能较好,易于实现且已广泛应用于实践的调制解调方式。
本文在深入地研究了国内外有关软件无线电调制解调方面论文的情况下,以现代移动通信最常使用的QPSK调制解调模式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具体的调制解调实现的方法,Matlab仿真。
关键词 : 软件无线电,QPSK,调制解调,matlab仿真。
ABSTRACTSoftware radio has called another revolu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after transition from analogue communication to digital communication. It has vast use in both of military and civil. Software radio is a nove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which is based on a versatile programmable platform to realize all kinds of communications criterions and to meet the need of many increasing new molds and function. When doing this, the change and upgrade of the system are convenient, and different systems can communicate effectively.Modem i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whole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he performance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influenced easily and has been used in the projects widely. QPSK is a linear narrowband modulation, which has the features of high spectrum utilization, better spectrum specification, and stronger ability of anti-fading and applicability of non-coherent detection.This article by thoroughly studi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software radio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aspect papers , Take QPS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Produced the detailed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realization method .Implement and test the QPSK using MATLAB.Key words: Software radio, QPSK,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matlab Simulation.第一章绪论1.1引言回顾通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现代通信技术之软件无线电论文
![现代通信技术之软件无线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8c5e3c240c844768eaeedc.png)
--现代通信技术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摘要软件无线电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TD-SCDMA 特有的TDD双工模式使得数字信号处理量大大降低,软件无线电把系统的功能模块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实现软件化,实现了系统整体的可编程性。
二者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必定会使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本文从3G系统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入手,重点论述在TD-SCDMA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软件无线电 TD-SCDMA TDD DSP1 引言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经历了从单工通信到双工通信、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FDMA到TDMA以及CDMA系统通信、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历程。
但现代的无线通信系统仍存在许多局限性:互不兼容的多种通信体制的并存造成互联的困难;不同制式的存在造成信源编码与解码、信道调制与解调、加解密、网络协议、通信组网等方式的差异;不同频段的使用既造成频率资源的紧张又造成相邻频道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移动环境的动态范围的非优化,导致物理层上处理器的不灵活等。
软件无线电作为实现通信的新概念和新体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它被视为继模拟和数字技术后的又一次电子技术革命,是当今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无线电通信中应用的产物,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其中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访问技术。
它作为目前主流3G标准中惟一由我国自行提出并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随着3G产业的发展日益引起通信行业的重视。
TD-SCDMA的发展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融合对改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现状,提高移动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813261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a.png)
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摘要:随着⽆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络技术的⾼速发展,对发展中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代移动通信系统将实现不同通信技术及通信体制间的“⽆缝”连接,提供更具个性化和更⾼质量的个⼈服务业务。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软件⽆线电;空中接⼝;数据安全⼀、引⾔近⼗⼏年来,第⼆代移动系统得到了迅猛发展,通信主要采⽤GSM、CDMA、cdmaOne 等体制,实现语⾳通信和低速率数据传输,并取得了巨⼤的商业成功,同时也推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
当前第三带移动通信技术主要解决和实现⾼速数据传输,主要采⽤的技术包括GPRS、IMT-2000、Bluetooth、WLAN等。
由于以上技术是由不同的组织、公司和部门针对移动通信中不同的应⽤对象、传输速率及⽤户独⽴开发的,缺乏统⼀的技术标准和⽆线接⼝,新⼀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应⽤中应摆脱现有具体技术和体制的束缚,结合新业务的需求和技术突破领域的⽅向,分析当前系统向新⼀带移动通信系统过渡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提出和把握技术发展的⽅向和重点。
新⼀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解决系统应⽤中的便易性、多媒体业务、个性化、综合服务等问题,使⽤户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移动终端,在不同⽆线⽹络系统间实现个⼈通信;在具备传统的语⾳服务外,应提供基于⾼速数据传输能⼒的多媒体服务业务;能够为不同职业、不同环境和消费层次的⽤户提供满⾜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获取所需的任何公开信息。
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发展重点涉及到移动通信终端、⽹络系统、⼯作模式、业务服务和系统安全等领域,本⽂将分别讨论。
⼆、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1.移动终端的设计现阶段的移动通信终端多为单模式,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适⽤于与之相适应的通信⽹络系统。
为满⾜在不同通信⽹络系统中的⼯作要求并能处理多种不同业务,新⼀代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应能够在不同的⽆线通信⽹络中使⽤,实现的⽅法是在设计移动终端设备时采⽤软件⽆线电技术。
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51ef37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1.png)
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摘要:随着同Internet的结合以及IP化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4G技术成为高容量以及高传输速率的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有着成本小以及安全性高的优点,可以同时满足多种业务传输。
本文简要介绍4G通信技术的特点,并着重分析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关键词:4G移动通信 MIMO OFDM 特点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通信市场的增长,为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提供多媒体服务,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应运而生。
一、4G通信技术的特点4G系统的最高能够达到100M/s,同时可以做到全球无缝的漫游。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逐渐从语音通话转向数据、图像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对传输速率要求日益提高,从而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也提出更高要求。
带宽是移动通信的稀缺资源,所以要使用先进技术有效利用频率资源,从而满足大容量高速率业务的需要。
4G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保证用户在任何地点以及任何时间通过任何方式接入网络当中,能够自由选择应用、业务以及网络,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高数据传输速率。
对大范围出于高速移动中的用户(250km/h)来说,4G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Mbi/s;对于中速移动的用户(60km/h)来说,数据传输速率能够达到20Mbi/s;低速移动中的用户在数据速率方面能够达到100Mbi/s。
第二,真正实现无缝漫游。
4G通信技术全球统一标准,确保各类媒体以及通信主机在网络间能够实现无缝连接,一部手机可以在全球任何地点通信。
第三,高度智能化。
4G通信使用智能技术,是高度自治以及自适应网,通过智能信号处理对信道条件各不相同的复杂环境相结合实现正常发送接收,有适应性、智能性以及灵活性特点。
第四,覆盖性良好能。
4G通信技术有着优异的覆盖性能同时可以实现高速可变速率的传输。
第五,基于lP网络。
4G通信技术采用IPv6,可以在IP网络上进行性话音以及多媒体业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caa3897a1c7aa00b42acb2b.pn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摘要]:软件无线电技术是90年代新技术之一,它已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推动了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又促使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更加灵活的实现。
本文分析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并总结归纳了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推动作用,软件无线电系统呈现出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软件无线电;虚拟无线电;认知无线电;拓扑;模块化1 引言软件无线电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实现无线通信的新概念和体制[1~3]。
它的核心是:将宽带A/D和D/A变换器尽可能地靠近天线,而将电台功能尽可能地采用软件进行定义。
软件无线电把硬件作为无线通信的基本平台,而把尽可能多的无线通信功能用软件来实现。
这样,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很好的通用性、灵活性,使系统互联和升级变得非常方便,这很可能使软件无线电成为继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和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之后的无线通信领域的第三次突破[4]。
软件无线电在通信系统中,特别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是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例如欧洲的ACTS(Advanc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计划中,有三项计划是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Unm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中的。
FIRST(Flexible Integrated Radio Systems Technology)计划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到设计多频/多模(可兼容GSM、DSP1800、W-CDMA、现有的大多数模拟体制)可编程手机。
这种手机可自动检测接受信号以接入不同的网络,且适应不同接续时间的要求;FRAMES(Future Radio Wideband Multiple Access Systems)计划目标是定义、研究与评估宽带有效的多址接入方案来满足UMTS要求,技术方法之一是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SORT(Software Radio Technology)计划是演示灵活的有效的软件可编程电台,它具有无线自适应接入功能,并符合UMTS的标准。
软件无线电在移动通信基站设计中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在移动通信基站设计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073d31952d380eb62946d21.png)
字信 号处 理 ( S )芯 片 ,眦软 件 为 核心 的结 构 。 DP 其 优 势 表 现 在 :① 结 构 通 用 ,功 能 实 现 灵 活 。 不 同 的通 信 系统可 由相 对一致 的硬 件利用 不 同软件 来实
现 ;② 提 供 不 同 系 统 间 互 操 作 可 能 性 只 要 在 硬 件 平 台 上 加 载 相 应 软 件 并 配 备 相 应 射 频 部 分 就 能 够 顺
维普资讯
软 件 无 线 电在 移 动通 信 基 站 设 计 中 的应 用
师 骋 王 莹
( 防 科 技 大 学 北 京 10 9 国 0 0 4)
摘要 软 件 无线 电 时硬 件 的 依 鞘 程 度 小 ,具 有 高 度 开放 性 乖 可鳊 程 性 ,可 迅 速 融 凡 到 不 同的 通 信 系统 。本
行 处 理 结 构 才 可 能 实 现 。 因 而 D P须 满 足 :① 运 S
成架 构 中心是将 宽 带 A D和 D A转 换 器 尽可 能 靠 / / 近 天线 ,尽早完 成信 号的数字化 ,从 而使无 线 电 台
的 功 能 尽 可 能 用 软 件 定 义 和 实 现 。 它 是 一 种 基 于 数
利 实 现互通 ;③ 降低更新 换代 成本 。通常 软件 开发 的周 期短 于硬 件 ,因而 软件 无线 电技术 能更快 跟踪 并满 足需求 变换 ;④ 系统 主要功 能 由软件 完 成 系 统频 带监控 、可 编程信 号波 形 、在线改 变信 号调制 方 式 等 的也 可 能 实 现 。 总之 软件无 线 电通 过对 软件 模块重 构 ,调整 改 变 电台 的工 作 频段 、调 制 解 调 、编 解 码 、业 务 种 类 、数 据 速 率 及 格 式 、 加 密 模 式 、 接 人 控 制 协 议 等 。通过加 载 软件模块 实 现业 务功能扩 展 和采用 新 标准。 传统蜂窝基 站 收 发 信 机 ( R )结 构 的前 端 采 Tx 用 模拟制 ,采样处 理 仅在 基带 部分 的数字 信 号 处理 前 进行。每个收信 机 中都 有一 套相 同 的从 射 频 到基 带 的设备。每个 基 站有 多个 T X R ,增加一 路 载 波就 要重 复掭加一 套设 备 这 种 结构 的调 制样 式 、信 号 体 制 固 定 系 统 复 杂 性 随 信 道 数 增 加 而 增 加 ,不 便
软件无线电在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在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3891063a98271fe910ef98a.png)
应 与 移 动 通 信 系统 的 网 络 结 构 设 计 联 系 起 来 ,这 样 可
以建 立 一 个 在 未 来 研 发 过 程 中通 用 的结 构 框 架 和 系 统 平 台 , 大 增 加 了 系 统 设 计 的 灵 活性 和创 新 性 : 大
2 1 多 种 接 入 方 式 .
第三代 移动通信 系统 的主要 目标是要将 包括 卫星
沈 元隆 南京 邮 电学 院 电子工 程 系教 授 。 9 9年 毕 业 于北 京邮 16 电学 院有 线 电 通信 工程 系, 18 9 2年在 北 京 邮 电 学院 信 号 、电路 与 系统 专 业获工 学硕 士 学位 。 目前 主要 从 事 系统 可靠性 、 图论 及应 用以及 电路理 论 的教 学与 科
随 着 移 动 和 个 人 通 信 市场 的 发 展 ,用 户 的 需 求 也 日益 多 样 化 ,现 在 的 通 信 系统 也 必 须 平 滑 过 渡 到 下 一 代 系统 ,这 对 未 来 移 动 通 信 系统 的 灵 活 性 和 创 新 性 也 提 出 了 更 高 的要 求 。 技 术 和 市 场 的 发 展 ,促 进 了软 件 无 线 电技 术 在 未 来 移 动 通 信 系统 中 的应 用 。
计 原 理 , 有 开 放 式 I O/ I体 系 结 构 、 具 S OS 良好 的 软 件
度适 应 性 和 灵 活性 的未 来 移 动 计 算 平 台 。 我 们 可 从 以
下 三 个 层 面 来 看 广 义 的软 件 无 线 电技 术 : ( )无 线 物 理 层 的 软 件 无 线 电技 术 ; 1 ( )支 持 软 件 无 线 电 的 协 议 结 构 ; 2 ( )移 动 终 端 支 持 的业 务 与 应 用 。 3
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
![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493a93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c.png)
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在铁路运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铁路运输提供了更加高效、安全、便捷的通信服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
一、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基站、交换机、基站控制器、网管等设备组成。
其中,基站是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设施,负责无线信号的覆盖和传输;交换机负责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基站控制器负责基站的管理和控制;网管则负责整个系统的监控和维护。
二、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1、覆盖范围广:我国铁路线路遍布全国,为了满足旅客和工作人员的通信需求,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覆盖广泛的区域。
目前,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实现了对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覆盖。
2、高速移动性:在列车高速运行的情况下,乘客和工作人员需要能够随时进行通信。
因此,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具备高速移动性,以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3、安全性高:铁路运输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要求,因此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保证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4、兼容性强: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与其他通信系统进行兼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例如,需要与公共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互联互通,实现语音和数据的互通。
三、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1、5G技术的应用: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将逐渐引入5G技术,提高通信速度和稳定性,满足更高速度的列车通信需求。
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设备、物体与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未来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将逐渐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铁路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3、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存储,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
软件无线电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与实现
![软件无线电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0eab18e9910ef12d2af9e744.png)
软件无线电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与实现苏小妹,黎福海,汪 浩(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摘 要:近年来,软件无线电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解决通信体制兼容性问题的重要方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其中高性能、高频谱效率的调制解调模块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他的软件化也是实现软件无线电的重要环节。
本文讨论了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比较关键的16Q A M 调制解调技术的原理,并给出了用美国EL A N IX 公司的动态系统设计、仿真和分析软件System View 进行系统仿真的具体设置,分析了仿真结果。
同时,在分析了用FP GA 实现软件无线电的优势后,提出了用F PG A 技术实现这种系统的详细方法。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16Q A M ;SystemV iew ;FP GA中图分类号:T P 393.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 (2005)1605604Simul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Software Defined Radio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System in SDRSU Xiao mei,L I Fuhai,WA N G Hao(Co l leg e o f Electric a l and Inf ormat i o n Engineering,Hunan U niversity ,Changsha,410082,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 ears,Soft war e Defined R adio (SDR )is pr opo sed as t he impor tant met ho d for compatibility of th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y stem in the thir d g ener 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s pay ed close attention to by many countr y and instit ution.T he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 ion module of high per for mance,high spectr al efficiency is the key technolog y of the mo 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ts realization using softw ar e is an impor tant link o f realizing SDR .T his paper ma inly discusses t he principle of o ne o f t he key mo dulatio n (demo dula tio n)t echnolog ies of 16Q AM in the fut ur e.I t Car ries o n simulatio n w ith the dynamic system design,Simulat ion and ana ly ses soft war e U .S.A.EL AN IX Co mpany ′s SystemV iew and ana ly ses the simulation r esult.A t the same t ime,after this paper is analyse the adv antage of realizing SDR with F PG A ,puts for w ard t he method to use F PG A techno log y fo r achiev ing the 16Q A M mo dulatio n and demo dulatio n sy stem .Keywords :SDR(Softw ar e Defined R adio);16Q A M ;Sy st emV iew ;F PGA收稿日期:200505161 软件无线电及其调制解调系统近年来,软件无线电作为解决通信体制兼容性问题的重要方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通信工程毕业生论文选题参考_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题目
![通信工程毕业生论文选题参考_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6048600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d.png)
通信工程毕业生论文选题参考_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题目安装通信设备、调试、排障能力,管理通信系统与运行维护能力是通信技术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关于通信技术的论文怎么进行选题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通信工程毕业生论文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1、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浅探[J]2、试述我国通信工程发展现状与前景[J]3、网络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4、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问题探析[J]5、探究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6、探讨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J]7、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研究[J]8、结合3G/4G网络与GPS定位技术实现通信工程现场监理[J]9、通信工程的风险管理探讨[J]10、如何解决通信工程管理中的问题[J]11、通信工程设计单位标准化管理研究[J]12、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解析[J]13、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14、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J]15、通信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J]16、探析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J]17、浅谈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J]18、项目管理方法在移动通信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19、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20、通信工程光缆施工的质量控制探讨[J]21、试论在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J]22、浅谈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J]23、浅谈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策略[J]24、信息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有效应用[J]25、铁路通信工程中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探究[J]26、试论通信工程的特点及发展现状与前景[J]27、浅谈通信工程发展前景[J]28、以华为公司为例探析通信工程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J]29、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30、通信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研究[J]31、关于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32、基于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研究[J]33、强化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J]34、通信工程存在的经济问题和发展分析[J]35、通信工程管理在项目中的应用[J]36、探讨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方式[J]37、传输技术对通信工程的作用[J]38、浅谈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J]39、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J]40、刍议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41、浅析我国通信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J]42、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关键点的标准化研究[J]43、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44、探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45、如何提高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的竞争力[J]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题目1、基于61单片机的语音识别系统设计2、红外遥控密码锁的设计3、简易无线对讲机电路设计4、基于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5、甲醛气体浓度检测与报警电路的设计6、基于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7、设施环境中二氧化碳检测电路设计8、基于单片机的音乐合成器设计9、设施环境中湿度检测电路设计10、基于单片机的家用智能总线式开关设计11、篮球赛计时记分器12、汽车倒车防撞报警器的设计13、设施环境中温度测量电路设计14、等脉冲频率调制的原理与应用15、基于单片机的电加热炉温16、病房呼叫系统17、单片机打铃系统设计18、智能散热器控制器的设计19、电子体温计的设计20、基于FPGA音频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21、基于MCS-51数字温度表的设计22、基于SPCE061A的语音控制小车设计23、基于VHDL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24、基于VHDL语言的数字密码锁控制电路的设计25、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26、基于单片机的八路抢答器设计27、基于单片机的安全报警器28、基于SPCE061A的易燃易爆气体监测仪设计29、基于CPLD的LCD显示设计30、基于单片机的电话远程控制家用电器系统设计31、基于单片机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设计32、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设计33、基于单片机的可编程多功能电子定时器34、基于单片机的空调温度控制器设计35、数字人体心率检测仪的设计36、基于单片机的室内一氧化碳监测及报警系统的研究37、基于单片机的数控稳压电源的设计38、原油含水率检测电路设计39、基于AVR单片机幅度可调的DDS信号发生器40、四路数字抢答器设计41、单色显示屏的设计42、基于CPLD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43、基于DDS的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44、基于EDA的计算器的设计45、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子钟设计46、基于EDA技术的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47、基于FPGA的18路智力竞赛电子抢答器设计48、基于USB接口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49、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智能小车的设计50、基于单片机的脉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51、一种斩控式交流电子调压器设计52、通信用开关电源的设计53、鸡舍灯光控制器54、三相电机的保护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55、信号高精度测频方法设计56、高精度电容电感测量系统设计57、虚拟信号发生器设计和远程实现58、脉冲调宽型伺服放大器的设计59、超声波测距语音提示系统的研究60、电表智能管理装置的设计61、智能物业管理器的设计62、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数字滤波及频率测试63、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软件64、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构件表面缺陷特征提取移动通信论文题目1、 FDD LTE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影响预测2、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R检测技术研究3、 5G移动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4、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教学方法改革5、产业模块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考察——基于移动通信业的实证研究6、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发展7、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及防护研究8、谈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移动通信测试领域的应用9、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研究10、 5G地面移动通信技术在低轨星座的适应性分析11、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12、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研究13、大数据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运用分析14、基于5G移动通信网络的绿色通信关键技术15、营改增对电信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为例16、移动通信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SEED绩效体系17、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的地震灾区人口快速处理系统研究18、移动通信实验箱GSM模块的3G/4G升级改造19、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0、云计算下舰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敏感数据防泄露技术研究21、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线的故障点定位DTF方法22、一种基于MSISDN虚拟化的移动通信用户数据拟态防御机制23、基于北斗和移动通信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设计24、移动通信网络下通信最优节点自动选择方法研究25、大数据分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研究26、移动通信中基于LCR-DSR技术的信道参数估计算法分析与改进27、 5G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综述28、基于分布式架构的船舶移动通信中间件研究29、基于模糊聚类的移动通信信道多状态Markov模型30、新型级联码在移动通信中的性能仿真分析31、改进CPM的移动通信用户关系圈挖掘32、探究5G移动通信技术下传输未来发展趋势33、融合移动边缘计算的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34、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与计算融合35、浓雾天气下下一代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研究36、移动通信中固定终端远程信息实时获取仿真37、 5G技术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式的影响38、 5G移动通信核心网关键技术39、下一代移动通信环境下多天线信道建模的研究40、一种空中智能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7faaeea76e58fafbb00372.png)
浅析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二级学院:应用电子系专业班级:通信3070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摘要在21世纪,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正向着高数据率、高度移动性和大范围覆盖方向发展。
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4G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
关键词:4G移动通信,OFDM技术,智能天线,ITU目录引言 (1)第一章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 (1)第二章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2)(一)4G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2)(二)4G移动通信系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2)1. 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2)2. 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 (2)3. 高度智能化的网络 (2)第三章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一)OFDM技术 (3)(二)软件无线电技术 (3)(三)智能天线(SA) (3)(四)MIMO技术 (4)(五)全IP技术 (4)第四章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进程 (4)标准化组织对于4G的技术研究情况 (5)结束语 (7)参考文献 (7)引言在移动通信领域,每10年就发生一次革命性变化。
80年代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和90年代的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话音业务和支持电路交换类型的业务,这两代系统的空中接口速率只有几百kbit/s。
将在21世纪初投入使用的3G系统IMT-2000在室内环境下能提供2Mbit/s的速率,在车载情况下速率至少为144kbit/s。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
当今移动通信系统正向高数据率、高度移动性和大范围覆盖方向发展。
尽管3G系统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临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
无线通信基本技术课件
![无线通信基本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db6d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0.png)
技术原理
TDMA将时间划分为多个小段,每个用户使用一 个小段进行通信的多址技术。
特点
TDMA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但需要精确的同步 和定时控制。
3
应用场景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GSM和IS-136,以及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UMTS。
码分多址接入(CDMA)
技术原理
CDMA使用不同的码序 列对用户进行区分,多 个用户可以在同一频段 上同时进行通信。
无线通信发展
无线通信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末,从最初的无线电报开始,逐 渐发展到现在的移动通信、卫星 通信、微波通信等领域。
无线通信的种类和特点
无线通信种类
无线通信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 微波通信等,其中移动通信是最为广 泛使用的无线通信方式。
无线通信特点
无线通信具有灵活、便捷、无需线路 等优点,可以实现在不同地点之间的 信息交换,同时也有着易受干扰、稳 定性较差等缺点。
03
无线多址接入技术
频分多址接入(FDMA)
技术原理
FDMA是一种将无线电频 谱划分为多个小段,每个 用户使用一个小段进行通 信的多址技术。
特点
FDMA具有实现简单、稳 定性高的优点,但频谱利 用率较低。
应用场景
早期的移动通信系统,如 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 系统。
时分多址接入(TDMA)
1 2
应用场景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MIMO和Beamforming 技术。
04
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简介
智能天线是一种基于信号传播方向和相位信息进行信号处 理的技术,能够实现对无线信号的定向接收和发射。
技术原理
智能天线通过在多个维度上接收信号,并利用信号处理算 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合并,以增强所需信号、抑制 干扰信号。
软件无线电技术特点及其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特点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6ec126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7.png)
构系统最早是由美国的Joe Mitola 在1992年5月提出的。
它的基本思想是使宽带A/D 转换尽可能靠近射频天线。
这意味着尽快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数字化,并通过软件充分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
软件无线电可以运行不同的算法来实时配置信号波形,因此它可以提供各种无线通信服务,例如语音编码,信道调制,载波频率,加密算法等。
一个软件无线电站不仅可以与其他现有的无线电站进行通信,而且还可以充当两个不同无线电系统之间的“无线电网关”,从而使两个无线电系统可以相互通信。
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无线电结构框图2 软件无线电技术特点与常规无线系统相比,软件无线系统的结构有很大不同。
在传统的模拟无线电系统的情况下,射频部分,滤波等均采用模拟方法,并且特定频带和特定调制方法的通信系统对应于特殊的硬件结构。
随后开发的数字无线系统在低频部分使用数字电路,例如用于本地振荡器的数字频率合成器,源编码解码器和调制和解调由专用芯片完成,而射频部分和中频部分仍然是模拟的,它不能和模拟电路分开。
软件无线电系统的A/D 和D/A 转换从中频开始,并尽可能靠近RF 端,从RF 端开始,对整个系统频带进行采样,甚至进行数字处理直至射频。
也就是说,除了射频滤波以外,低噪声放大和功率的能相对独立,从而可以基于相对通用的硬件平台通过软件来实现不同的通信功能,以及工作频率和系统频率可以调整的频宽,调制模式,源代码等均受到编程和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大大提高,这是软件无线电的突出特点。
通过预先分析传输信道和相邻信道的干扰特性,不仅可以传输信号,而且可以检测和确定最佳传输路径。
选择并确定最适合信道传输的调制和编码方法。
它确定宽带天线的位置,以便使传输波束获得最佳方向,并且可以自动调整适当的传输功率,以避免不必要的功率损耗。
它还可以分析在传输信道和相邻信道上接收到的信号的分布特性,自动调整接收天线的方向,并识别接收到的信号的调制模式和编码模式。
通过在硬件平台上安装其他软件,软件无线电可以完成各种功能,因此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实现系统功能,而无需更改硬件设备。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9c5010890c69ec3d5bb7583.png)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移动通信测试领域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移动通信测试领域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1e6b412e3f5727a5e96230.png)
中 图分 类号 :T P 2 文献 标 识 码 :A 国 家 标 准 学 科 分 类 代 码 :5 1 0 . 5 0 1 5
电
子
测
量
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术
第 3 6卷 第 3 期
2 0 1 3年 3月
ELECTRONI C M EAS U REM ENT TECH NOI 0GY
软 件 无 线 电 技 术 在 移 动 通 信 测 试 领 域 的 应 用
张 鹏
( 美 国 国 家仪 器 公 司 北 京 1 0 0 0 8 0 )
d e t a i l s &f e a t u r e s . A t y p i c a l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S DR me a s u r e me n t i n s t r u me n t i s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F i n a l l y, t h i s p a p e r
r e us e d ha r dwa r e p l at f o r m, whi c h he l ps t o i m pr o ve t he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t e s t i ng a n d r e du c e de v e l op me nt c o s t s dr a ma t i c a l l y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现软件 无 线 电的关键 技术 三
实 现 软 件 无 线 电的 关 键 技 术 主 要 有 射 频 天 线 、 宽 带 A C D 转 换 、 高速 数 字 信 号 处 理 和 高 性 能 的 总 线 结 构 等 方 面 。软 件 无 线 电 的 射 频 段 应 具 备 接 入 多 个 波 段 甚 至 覆 盖 全 波 段 的 功 能 ,它 具有 频率高和带 宽大两 大特 点。我们可 以采用 多频段 组 合 式 天 线 和 智 能 天 线 来 实现 。 多 频 段 组 合 式 天 线 是在 全 频 段甚至 每个 频段使用几副 天线 组合起来 以形成 宽带天线。智 能 天 线 的 思 想 是 : 线 以多 个 高 增 益 的 动 态 窄波 束 分 别 跟 踪 天 多个用 户,窄波束对准 期望用户 ,波瓣零 点对准 期望信号以 外 的干 扰 信 号 , 以达 到信 噪 比最 大 。 软 件 无 线 电 的发 展 方 向是 A O和 D C尽 量 靠 近 R D A F端 ,这 样 , 高 频 宽 带 信 号 的 数 字 化 对 采 样 频 率 、位 数及 动 态 范 围 就 提 出 了较 高 的要 求 。 目前 可行 的方 法 是 考 虑 在 I 进 行 A D F上 / 转 换。我们可 以采用多个高速采 样保 持电路和 A C 通过并 串 D, 变 换 ,将 量 化速 度 降低 , 以提 高采 样 分 辨 率 。 由于软件无线电需要进行 高速 A D D A变换及数字信号 /,/ 处理 ,同时数字信 号处理的数据要 高速 交换 ,因此系统总线 必 须 具 有 极 高 的 IO传 输速 率 。 在符 合要 求 的 系统 总线 中 , / V E总线 技术 最成 熟 、通 用 性 最 好 、得 到 的 支 持 最广 泛 ,是 软 M 件 无 线 电的 首 选 总 线 方 式 。 M VE总 线技 术 的 总线 结构 采 用 时分 机 制 , 实现 起 来 比较 简 单 ,但 在 无 线通 信 系 统 中各 个 相 邻 的 功 能模块 间的数据流是一种接 力机 制,应用总线结构就显得 带 宽 过 窄 和 控 制 复 杂 ,吞 吐 率 较 低 ,其 可 扩 展 性 也 受 到 限 制 。 软 件 无 线 电 的 高 速 网络 交 换 方 式 是 重 要 的 发 展 方 向 。清 华 大 学在 国家 “ 6 ”软件无线 电项 E 中提 出了一种基于交换 的硬 83 l 件 平 台 , 其 结 构 采 用 适 配 交换 网 为 各 功 能 模 块 提 供 统 一 的数 据通信服务 ,各个功能模块都是 由 D P组成的功能板,遵循 S 相 同 的 通 信 接 口和 协 议 。 它们 之 间 的 藕 合 很 弱 , 能够 极 大地 提 高平台的灵活性 ,可 以适应于多种无线 电通信系 统,并 已 证 明 具有 更好 的 吞 吐率 和 实 时性 能 。
状 况 以及 用 于移 动 通 信 系统 设 计 中 最 终 可 能 产 生 的 重 大 影 响 。 【 键 词 】软 件 无 线 电 ;射 频 天 线 ;D/ 变 换 关 A 【 图分 类号 】T 3 30 中 P 9. 2 【 献标 识码 】A 文 【 章编 号 】 10 — 112 1)5 05 — 2 文 08 1 5 ( 00 — 0 8 0 0 通 ,要 传 输 包 括 视 频 数 据 在 内 的 多 媒 体 信 息 ,对 系 统 各 方 面 的要求将相当高 。
【 摘 要 】 年来软件 无线 电发展 迅速 ,为了使 移动 手机适应各种 不同制 式的网络 ( GS C 近 如 M,DMA) ,解决 3 G的过渡 问题 , 已经逐步应 用到移动通信 系统设 计 中了。文章介 绍 了软 件无线电的概 念及基本思想、 实现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 术、 当前的发展
而用软件 实现尽可能 多的无线及个人通信 功能。灵活性和开 放性是 软件 无线 电的主要特 点 。其灵活 性是指软件无线 电系 统 可以与其 它任何 电台进 行通信 ,可 以作为其它 电台的射频 中继 ,可 以通过无线加载的方法来增加软件模块或更新软件 。 开放性 是指软件无线 电系统 由于采用 了标准化 、模块化 的结 构 ,其 硬件可 以随着器件 和技术 的发展 而更新或扩展 ,软件 也 可 以 随 需要 而 不 断升 级 , 实现 不 同 体 制 、 电 台 的 兼 容 。
21 0 0年 第 5期 ( 总第 1 9期 ) 2
大 众 科 技
DA ZHONG I KE J
N .。 0 0 o5 2 1
( muai l N . 9 Cu lt ey o1 ) v 2
软 件 无线 电装备 部 6 9 1 队 ,北 京 10 1 总 36 部 0 0 2)
( )引言 一
软件无线 电是实现通 信的新概念和 新体制 ,它被视 为继 模拟和数字技术后 的又一次 电子技 术革命 。软件无线 电采用 模块化设计原则,具有开放的 I0 0 I体系结构、 良好的功 S/S 能可编程性和软件可 移植性 ,支持 宽频段 、高速 率、多模式
的无线通信。 软件无线 电强调 体系结构 的开放性和全面可 编程 性 ,通 过 软 件 更 新 改变 硬 件 配 置 结 构 , 实 现 新 的功 能 。 软 件 无 线 电 采 用 标 准 的 、 高 性 能 的 开 放 式 总 线 结 构 , 以利 于 硬 件 模 块 的 不断升级和扩展 。 软 件 无 线 电 (S f w r a i ) (o t a e R d o 的概 念 是 由美 国科 学 家 J e io a于 19 年 5月在美 国电信系统会议上首次 明确提 o tl M 92 出 的 。其 基 本概 念 是 将 硬 件 作 为 无 线 通 信 的 基 本 通 用 平 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