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经济生活的变迁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方式非常原始简单。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进行农耕生产,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逐渐增加,社会分工也开始出现,人们开始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到了商周时期,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人成为社会上的重要阶层,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秦汉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田的规模扩大,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丝绸、陶瓷、铁器等手工制品成为重要的商品,商业交流也日益频繁。

到了唐宋时期,经济繁荣达到了巅峰,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二、政治生活的变迁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最早的中国政权出现在夏朝,此后历经商、周、秦、汉等朝代的更迭。

这些朝代的政治制度各有特点,但都以君主专制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

到了封建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的政治权力由皇帝掌握,各地设立了州、县等行政机构,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

同时,封建社会中的官僚制度逐渐形成,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也日趋规范。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化。

三、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也十分显著。

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小型的部落中,社会结构比较简单。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加,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产生了贵族、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的社会群体。

到了秦汉时期,社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贵族成为统治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劳动人民。

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样化,士人阶层的兴起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

必备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社会生活的变化

必备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社会生活的变化

必备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必备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
知识点总结:社会生活的变化,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
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面貌。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制度落后,国际地位较为封闭。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物资匮乏、供不应求是常态。

衣食住行都有很大的困难。

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十分匮乏,衣服、鞋子等日用品需要排队购买,并且数量有限制。

住房问题也很突出,在城市里居住条件十分拥挤狭小。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推进,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并且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服装、家居用品等,住房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城市化进程加速,房屋建设不断推进。

二、教育改革开放前,中国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学校和大学,为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且,在教育领域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医疗卫生改革开放前,中国医疗卫生条件比较落后。

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医疗领域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先进的医院和诊所,医疗设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医护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并且,在医疗领域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文化娱乐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娱乐活动十分有限。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缺乏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文化娱乐活动逐渐丰富起来。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戏剧等文艺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

文明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线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提倡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社会史观
※ 题组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1】有关右图中心第一代
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
误的选项是 ()
D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
山装
B.表达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的更新
⑥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⑦火车:19C末20C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进展时期

⑧飞机:20C20年月民航事业起步,30年月中期形成航空网

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快速进展
通 信
⑩特点: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显著,在乡村缓慢

①19世纪中叶仍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邮路通信
具 的 进 步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确定的进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进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2】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 欺诈,噪声等。
※ 题组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例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上海争论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A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中国生活变迁总结

中国生活变迁总结

中国生活变迁总结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经历了许多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

这些变迁大大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总结中国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包括居住、饮食、交通、教育和娱乐等方面。

一、居住变迁1. 传统住宅在过去,中国人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传统的房屋结构,如四合院和土木结构。

这些住宅多数集中在城市的老城区或农村地区。

传统住宅通常具有局促的空间和简朴的装饰。

2. 高楼大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开始兴建高楼大厦。

高楼大厦提供了更多的居住空间,并且具有更现代化的设施。

许多人选择居住在公寓大楼中,以便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

3. 新型住宅社区近年来,为了提高人们的居住品质,中国开始兴建新型住宅社区。

这些社区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空间、绿化和休闲设施,以及更舒适和便捷的居住环境。

人们可以在社区中方便地购物、社交和娱乐。

二、饮食变迁1. 传统饮食习惯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传统的饮食习惯包括米饭、面条、豆制品和蔬菜等。

人们通常会选择自己种植的农产品来制作食物,强调健康和均衡的饮食。

2. 外来饮食文化影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人接触到了更多的外来饮食文化。

西餐、日韩料理、快餐等外来饮食逐渐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

同时,国际快餐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人的用餐习惯。

3. 健康饮食的兴起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增加,健康饮食的概念在中国得到了推广。

人们开始注重食物的质量和新鲜度,追求更加健康的饮食方式。

有机食品、素食和功能性食品在中国市场逐渐兴起。

三、交通变迁1. 传统交通工具过去,中国人主要使用传统交通工具,如步行、自行车和人力车。

这些交通工具适用于城市狭窄的街道和农村地区。

2. 机动交通工具的普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交通工具开始普及。

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车逐渐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

这导致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3. 公共交通发展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和环境问题,中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统编版(2024)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25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内容。

(一)教材地位本课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上承中国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下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感受中国人民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二)教材内容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介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近代交通通信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方面。

(三)教材特点1.内容丰富:涵盖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全貌。

2.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和史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根据2022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兴起的背景、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如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3.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4.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人民不懈努力和探索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在1978年,中国启动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的转型期,引领着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1.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然而,改革开放推动了对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实践。

引进外资、发展私营经济、开放对外贸易等措施,全面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作为结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迅速增长,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收入增加,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人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福利服务,购买更好的商品和消费品,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文化和娱乐活动。

2. 城市化和农村改革改革开放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和变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着集体经济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的限制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之后,土地承包制度的引入,使得农村的农民能够依法承包土地,并享受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

这鼓励了农民的努力和投入,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

这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3. 文化多样性和开放程度增加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保护。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文化主要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其他文化形式受到限制。

然而,改革开放后,文化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得到了更大的空间。

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其他形式的文化创作,并且可以更自由地进行文化交流和展示。

国际交流和合作也得到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这些变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和接触的机会,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汇总(可直接打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汇总(可直接打印)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前后变化:从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到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改革开放前后变化3、问题思考:过去人们觉得难以下咽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

人们的感觉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过去物资比较质乏,人们可以选择的食物品种较少。

改革开放后:食物琳琅满目,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健康饮食。

4、绿色食品是“绿”色的吗?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知识点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一、交通的发展1、成果: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2、归纳交通发展的表现:3、影响: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列表归纳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在改革开放前与当今社会变化的表现,并说出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影响:缩小距离行程,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6、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制度,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使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通信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强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步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成就:①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②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高中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学习目标】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知识概述】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

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

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

(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14课1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①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2物质生活的变化①近代:断发易服、中山装、西式食品。

②现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启动“菜篮子”工程。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3社会风俗的变化①近代: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变化。

②现代: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5课1交通的发展①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②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2通讯的发展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④现代互联网得到发展。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5课1报刊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③共产党创办的:解放前:《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解放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2影视①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式)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式)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清末传统婚礼
民国时期的婚礼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照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1939.9
中国几大主要菜系
粤菜是以广 州、潮州、 东江三地的 菜为代表而 形成的。粤 菜的用料达 数千种。
鲁菜咸、鲜、脆嫩 ,风味独特、制作 精细,用料广泛、 选料讲究、刀工精 细,注重用汤,精 于制汤,尤其讲究 “清汤”、“奶汤 ”的调制
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学生
国人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中西合 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 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 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宽松肥大的旗袍
改良旗袍
晚清旗袍
民国旗袍
近代服饰:中西合璧、多元化与新旧并存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2)鸦片战争后: ①西餐传入 ②面包房、咖啡店等 ③西式糖、烟、酒、饮料等
在近代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对中国的掠夺在现代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能源紧缺等负面影响1邮政事业的发展时间时间成就成就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正式办理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1896年辛亥革命后1949年11月二通讯工具的进步时间时间成就成就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的发展1877年1906年1932年时间段时间段成就成就电话传入中国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2电话的发展1882年民国成立后20c80s后截止2002年4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社会生活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生活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与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围绕农业展开,农民是社会的支柱,他们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制度,统治阶层和平民百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

同时,古代中国也是一个重视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许多变革。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迎来了繁荣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革,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同时,中国社会也在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生活历经千年,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已经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一些变化。

本课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
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需要对历史的基本知识准确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三、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为话题导入新课。

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了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等等。

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

2、讲授新课: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电影。

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

全班分成4组,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四个方面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请其将新旧事物进行对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着,每组派两名学生,其中一人介绍近代之前的社会生活某个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则介绍近代以来该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其他人可以及时进行补充或者纠正,教师则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加以演示。

这样,学生的身心都融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我们已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一一指出。

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

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电车、飞机。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得出结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或内燃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这样,学生就明白为何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无不充满好奇”了。

第二组:通讯工具(传递信息)
——近代之前:烽火台、驿站、书信等。

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在此,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新式通讯方式有何优点,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是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其社会进步观。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评书,戏曲等。

近代有:照相、电影、报刊等。

展示慈禧照片,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剧照,并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请学生评价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组:社会习俗
——由于该方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故将社会习俗进行对比的时间界限划为“辛亥革命”前后,与前三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变礼仪等。

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之后,教师展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照片,又介绍了中山装的内涵,加深学生印象。

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设计了“火眼金睛”环节,请学生为剧本纠错,剧本如下:“1921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声音很大。

突然有人进来说,从南京来电报了,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还照了一张照片做留念,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了本总统还不下跪?”
最后我鼓励大家:“相信我们一定能拍出高质量的电影”。

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其实践能力。

3、合作探究:
(1)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变化的特点。

“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马车、、戏曲等一些近代之前的事物到近代乃至现在依然存在?这说明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中山装的来历又说明了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们讨论回答之后,我总结其特点为:中西并存、土洋结合。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讲解法突破此教学难点,火车、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等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些变化都是随着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相继出现的;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

变化的原因为: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②辛亥革命的冲击。

(3)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之前和近代社会生活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这些变化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

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为:①变化有限,且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②这些变化却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本探究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再次指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板书设计为结构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

5、课堂练习(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