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576ecf0b4c2e3f56276347.png)
1、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他是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代表作有《秦腔》、《白夜》、《废都》等。
2、生字词
葡萄蔓(wàn指植物的枝茎)撩(liāo指掀起、掀开)捶(chuí)
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孩子们天性活泼可爱,看待任何事情都充满童真童趣,哪怕是这场肆虐的暴风雨都可以成为快乐的游戏,因此他们才会将纸船放到门外的积水中去。
作者在文章结尾,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也给文章带来欢喜的情调。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六、课堂小结。
教学
重点
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教学补充
一、 导入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某某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同感受这瑟瑟的秋风秋雨。
《风雨》
课 题
《风雨》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积累优美语句。
过程
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X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七年级语文课文《风雨》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课文《风雨》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652df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2.png)
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 《风⾬》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了作家敏锐,精细⼊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 《风⾬》教学设计 教学⽬标:1、朗读课⽂,指导学⽣概括课⽂内容。
2、引导学⽣体会侧⾯描写的句⼦妙处,并让学⽣练习运⽤。
3、培养学⽣赏析优美语句的能⼒。
4、和学⽣⼀起认识⼤⾃然的威⼒,勇敢的⾯对⼤⾃然。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侧⾯描写风⾬及妙⽤⽐喻的写法 2、培养学⽣赏析优美语句的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风⾬,却不着字“风⾬”的妙处 教学过程: 情景导⼊:风⾬的图⽚引出学⽣的⽣活感受,由“⼭⾬欲来风满楼”引出课题。
强调作者名字“凹”的读⾳和写法。
出⽰学习⽬标: 1、朗读课⽂,梳理⽂章内容。
2、理解并赏析运⽤⽐喻、夸张等修辞⼿法的句⼦ 3、理解侧⾯描写⼿法的运⽤及其作⽤。
4、认识⼤⾃然的威⼒,勇敢⾯对⼤⾃然。
三、⾃主学习 任务⼀:了解作者 结合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任务⼆:朗读课⽂,勾画字词 ⼤声朗读⼀遍课⽂,勾画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词语,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课下掌握字词的⾳形义。
教师巡视,了解学⽣勾画圈点程度。
任务三:速读课⽂,梳理内容 本⽂是⼀篇写景散⽂。
请再快速默读⼀遍课⽂,⾃⼰试着分别概括⼀下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学⽣完成后,按照段落分别概括每个段的重点内容。
教师引导学⽣将⽂中所写事物分成三类:植物、动物、⼈ 提问:标题为《风⾬》,却写了这些内容,没有出现⼀个“风”或“⾬”字。
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侧⾯衬托。
教师举例解释侧⾯烘托的内容和作⽤。
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 教学⽬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中的⽣字词。
2、分析⽐喻、夸张的修辞⼿法及侧⾯描写的⽅法,品味⽂章精美的语⾔。
3、认识⼤⾃然的神奇威⼒,勇敢⾯对⼤⾃然,增强信⼼。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c7ef6dfd0a79563c1e72df.png)
风雨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暴风的暴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咱们展示出了风雨夹攻的景象。
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多处运用,语段精彩,是写景散文的模范之作。
经过本单元前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开始把握了写景散文的一些办法,但关于美文的赏析和鉴赏能力却有待进步。
学习《风雨》对学生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补,又可得到审美的熏陶。
激起学生酷爱美酷爱大天然的思想爱情。
1.有爱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3.培育酷爱天然、赏识天然的思想爱情。
1.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2.培育酷爱天然、赏识天然的思想爱情。
品尝本文生动精确的言语。
1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指点法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求一、激趣导入说起暴风雨,咱们忍不住联想到“暴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跟着暴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片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今日,咱们学习闻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触他笔下的暴风骤雨吧。
(板书课题、作者)二、查看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片刻(chà)蜷曲(quán)倏忽(shū)栅门(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liáo)2.解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片刻:极短的时刻,瞬间。
栅门: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相似篱笆而较巩固的东西。
蜷曲:曲折(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遽然,很快。
3.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世,陕西丹凤人,今世闻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今世文坛寥寥无几的文学咱们和文学奇才,是一位今世我国最具背叛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国际含义的作家,也是今世我国能够进入我国和国际文学史书的为数不多的闻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雨》](https://img.taocdn.com/s3/m/76babec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8.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准确识记《风雨》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形式,理解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风雨》中所描绘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风雨》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理解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风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地引入新课。
2.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注意讲解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运用。
同时,教师通过范读、领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欣赏与课文相关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法:教师采用讲解、启发、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难点知识。
2.教学手段: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PPT演示文稿、视频等,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引导方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设计: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风雨》优秀教案
![《风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78ff1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b.png)
《风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风雨》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风雨的感受。
2.揭示课题,板书《风雨》。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指名学生回答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风雨的描绘。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第二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第四段,体会作者的人生观。
三、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特色,交流心得。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面对风雨。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交流心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课文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指名学生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三、课后作业讲解1.教师讲解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3风雨》word教案 (1)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3风雨》word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6d2d3481b84ae45c3a358c2c.png)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整体感知1.范读全文。
(可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范读)2.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牵羊的姑娘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片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狂风暴雨。
(3)在这场狂风暴雨中,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描摹了各种景物(景象)和人的变化状况,以自然段为单位进行概括。
(提示:注意概括简洁全面,抓住对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 教师示例:第1段:默读全段,发现本段只写了狂风中“树林子”的状况,第一句话“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是总起句,后面的描写都是表现这块“面团”在狂风中不规则的变化,所以可以概括为: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2段:本段写了三种景物的变化状态:柳条、杨叶和芦苇。
第一句话写柳条乱得像麻团;第二句写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最后描写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的样子。
学生讨论概括: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ea74fbde80d4d8d05a4fb1.png)
13.风雨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朗读课文,理解、品味优美的语句。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语言描写和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是出自名家之手,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特点。
3.中招考点“赏析语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1分的居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能学会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通过品读语言,能学会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几幅图片。
欣赏过后,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此刻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贾平凹,某某丹凤人。
原名贾平娃。
某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曾多次获文学大奖,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别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风格。
偌大蘑菇刹那蜷曲倏忽栅栏屋檐鸟巢撩起锥形捶打芦苇槐树攀附弧形(四)当堂训练描写一段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的优美文字,运用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ed665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b.png)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风雨》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本单元主要涉及课文《风雨》,是一篇以故事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农村的自然环境和民众的生活状态的作品,是一篇描写生活的文艺作品。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农民在生活中艰苦奋斗的场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形式,强化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故事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同情关爱农民的生活,树立大公无私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以图片来引入文章学生们已经学过了一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到的相关生词,在这里我们可以为他们进一步构建一个切入点。
将一些农村生活典型的图片呈现出来,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展开思考,进行全面的构建。
2. 故事阅读将文章分段读给学生听,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予连贯的概括,了解文章讲的是农民的生活,体会故事中的些许细节描写,学习情境表达。
3. 细节审读读完文章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发现故事中的各种暗示和隐喻,并进行思考。
例如,粒粒皆辛苦,针锋相对的场景。
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劳动都应该被尊重,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就算是再微小的事情也不能被忽视。
4. 讨论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提问,考虑问题观点选取。
例如,故事中的那个乡村,说的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呢?为什么人们还要忍受这样的苦难和艰辛呢?社会公正和两性之间的问题等等。
5. 作文或者口头语言表达为了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故事中的情境为基础,写一篇感人肺腑的作文。
或者在口头表达中,让学生便于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能够更好的将自己的情绪借助语言表达出来。
四、师生互动式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如让学生在比较某一段经典小说中的情节或者某一部电影与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比对,或者通过对叙事方法的对比和分析等思想,来加深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https://img.taocdn.com/s3/m/df8afe665901020207409c8b.png)
13《风雨》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2.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也分很多种,阴天、晴天,下雨、下雪…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老师比较喜欢下小雨的天气,看着非常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掉到那个小水洼散开一圈圈的水晕,非常漂亮。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的《风雨》,是我喜欢的那种细密小雨呢,还是狂风大作的暴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建议:可以请课代表或值日班长将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
二、先学(一)自主学习1.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拓展材料,简介本文作者贾平凹,提取关键信息写在课文题目下面。
(提示:名字、国家、称号、作品、成就)拓展阅读: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熟读课文,小组内解决生字词,边读边勾画文中精美的语句并试着批注。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856a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2.png)
七班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5篇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头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外形、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连续呈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几篇七班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期望能帮到你哟。
七班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概括风雨的特点。
2、分析写景方法。
3、借鉴写法进行写作。
一、引入新课:2分钟处处留心皆学问,清风雨雪亦文章,风雨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话题之一,让我们踏上今日的语文早班车,共同领会古人笔下风雨,齐读并积累这些描写风雨的诗句。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古人笔下的风雨如此,当代作家,素有文学鬼才之称的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又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风雨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5分钟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用词语概括风雨的特点。
同学自由发言概括,老师随机板书特点词语。
过渡:题目为风雨,全文写了这些景物,没有一个“风〞字一个“雨〞字,是怎样通过这些景物突出风雨的特点的下面我们研读赏析写景的方法。
三、研读赏析:1、出示合作探究内容1分钟选择自己宠爱的语段认真研读品析,并在组内沟通探究以下问题:题目为风雨,全文未着一个“风〞字,一个“雨〞字,借助,景物写风雨的,好处是。
②你宠爱哪些精彩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提示:可以从精彩的细节描写角度赏析,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赏析)合作探究要求:各组通力合作,全员参与,边探究便做好批注,预备呈现汇报。
2、各组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3分钟3、老师安排呈现任务,各组板演关键词预备呈现。
一组1题,二组2题,三、四组三题。
4分钟4、各组按要求进行呈现(要求:呈现时做好组内及组际同学的互动,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组内补充以及组际的补充质疑。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8600e431126edb6e1a1061.png)
《风雨》一、教育方针:1、领会作者高超的办法,感触文章生动的旁边面描绘。
2、堆集文中生字词。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言语,赏析作者是怎样逼真描绘现象的细节及其改变的。
二、教育重、难点:⑴教育要点:赏析作者是怎样逼真描绘现象的细节及其改变的。
⑵教育难点:把握用旁边面烘托来体现风雨的办法,学会运用修辞并留意准确用词来逼真表达事物的神态的办法。
三、教育办法:赏读法四、教育课时:一课时五、教育流程:㈠菲特图片展现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风雨现象?请两位同学说说.这是同学们眼中的风雨,接下来让咱们看看一位名家的《风雨》是怎样的?介绍作者贾平凹,弥补介绍“凹”的字音,贾平凹奶名平娃。
㈡初感风雨景1.执行字音偌大(ruò ) 蜷曲(quán)倏忽(shū )容貌(mú )葡萄蔓(wàn )撩起(liāo)槐树(huái) 栅门(zhà)片刻(chà )锥形(zhuī)2.朗读课文,开始感知风雨,并逐段在书上划描绘的现象。
3.清晰每段现象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给你的榜首感觉是什么呢?这篇文章不着风字不着雨字,又是怎样让你们感触到狂风暴雨的呢?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池水鱼儿木架油灯老头孩子们……清晰:作者在狂风暴雨中,能调查到这么多的现象,告知咱们,必定要有一双详尽调查的眼睛。
这种不是直接描绘风雨而是经过其它现象在风雨中的现象烘托风雨的写法,叫旁边面描绘。
㈢共赏风雨奇请找出你以为写得最逼真的一个现象进行细细品读,并和同学共享。
预设:①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 …… (比方办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在劲风下的狂乱。
)②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门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 …… (直接描绘现象细节,调查十分细心.动词比较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在劲风中的微小,旁边面写出了风之大.)③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 …… (从听觉,视觉视点,写出了落叶在风中的狂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https://img.taocdn.com/s3/m/9a07a7c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0.png)
语言风格和特点
语言风格
指文章的整体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如平实、华丽、幽默、严肃等。选择适合文章主题和情感的语言风格,能够 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语言特点
指文章中独特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等,如成语、俚语、长句、短句、排比、对仗等。运用独特的语言特点能 够增加文章的辨识度和阅读体验。
文章结构分析
风雨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分析 • 写作技巧探讨 • 课后练习与拓展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风雨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对 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风雨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应对天气变化,减少灾害
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风雨现象也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需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风雨的威力、气势和破坏力,同时也描绘了人们在风 雨中的反应和应对方式。
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 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风雨的震撼和影响。
重点词汇和短语
重点词汇
暴风雨、闪电、雷鸣、狂风、惊恐、 混乱、救援、感激、重建。
重点短语
突然袭来、席卷一切、奋力挣扎、安 然无恙。
在风雨中,作者也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 的珍视。
作者在风雨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展现出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的主旨
01 文章通过风雨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
02 作者强调在风雨中坚守信念、勇敢面对,才能找 到人生的真谛。
03 文章呼吁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 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段落结构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个段落应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段落的划分要 合理、清晰,段落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
中学七年级初中语文《风雨》教案
![中学七年级初中语文《风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ff201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8.png)
中学七年级初中语文《风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叙事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提高阅读理解、翻译和赏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关注。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风雨》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内容:●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风雨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风雨中的场景。
●提问:“在风雨中,你有过哪些经历?有什么感受?”●引入课文《风雨》。
(二)初读课文●时间:10分钟●内容:●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提问:“文章讲述了哪些生命在风雨中的故事?”●讨论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时间:20分钟●内容:●选取关键段落,重点分析不同生命在风雨中的反应和命运。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细节:●“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等植物在风雨中的表现如何?”●“羊和女孩在风雨中的处境是怎样的?”●“鸟巢、鸟儿、猫、鱼儿等动物在风雨中的遭遇如何?”●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命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结果。
(四)拓展延伸●时间:10分钟●内容:●讨论文章标题的意义。
●提问:“为什么文章最后提到老人和孩子们?”●分析不同生命在风雨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内容:●回顾文章的主要思想和情感表达。
●强调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渲染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关注。
五、作业布置●书面作业:摘抄并赏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说明它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夸张。
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比喻。
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同意这种说法。
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
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
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一、预习:1、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在文中勾画出来,并熟记。
2、熟练的朗读全文。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节省课堂时间,为了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铺垫。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春》,朱自清笔下的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贾平凹,感受他笔下不一样的风雨。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师:注音,这一列同学,一人一个请同学们齐读,一个两遍,加深记忆。
(三)介绍作家作品本文作者,贾平凹,请大家齐读做部分内容(目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3分钟)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散文集《月迹》、《心迹》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等。
贾平凹地位作品通常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接下来,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四)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迅速浏览屏幕上的要求并开始操作。
1.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用笔勾画出作者分别通过哪些景物来写风和雨的?明确:风:树林、垂柳、杨叶、芦苇、断绳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瓦片。
雨:猫、老人、孩子、纸船(五)精读细品通过课前导读,我们可以知道:课文题为“风雨”,却不着“风雨”二字,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描写知识卡片请大家齐读。
侧面描写,是描写手法的其中一种。
也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迅速笔记活动一:赏析句子反复朗读,比较两个句子,试着分析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提示:可以分析侧面描写中的修辞手法、动词运用、细节描写等,角度自选。
反复读,默读,自由读,细细品味课文中的句子妙在何处?1.大风把树林子吹得时鼓时陷,左摇右摆,毫无方向,不能固定。
树林子想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明确:本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风力之大。
其中“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并回环着使用“鼓”“陷”二字,渲染强调了风的时强时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林子随风飘摇的场景。
而“鼓”、“陷”、“倒”、“行”、“腾”、“聚”、“散”等动词更是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了风之大,风之猛,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
“完全没有了方向”看似写“树林子”随风飘摇没有方向,其实是从侧面写风没有方向,时强时弱,变化莫测。
这些丰富的侧面描写无不激发了人的想象,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在突出风的特点方面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4.雨越下越大,老人的腰腿又疼了,孩子们通过门缝惊喜地将纸船放入门外的水洼中。
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老人年纪大了,难免有眼腿疼的毛病,一到阴雨天气,便会发作。
作者却不直接写阴雨天气,而是通过老人捶腿来暗写屋外风雨大作的天气。
而相较于老人,风雨天气却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他们叠纸船朝门外放去,含蓄地说明了屋外雨势很大,低洼处已经聚满了水,让孩子们去享受放纸船的快乐。
本句从人的活动着手,侧面写风雨大作的天气,气氛不甚紧急,行文节奏也有所舒缓,引起读者无尽的回味与遐想……(六)举一反三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侧面描写,试着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大家试一下?(七)学以致用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风雨的特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3、欣赏自然界中各种景物的情态,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二、导入(从“凹”入手,吸引学生注意里,同时加如对作者的评论,让学生更深入全面了解作者)今天上课前呢,老师想请大家一起猜一个字谜。
“恰似一件小背心”打一个字。
(师答:对,同学非常的聪明,凹凸的凹字。
)凹(āo)凸不平意,!周围高,中间低,但这个字还读作“wā”,同“洼”多用于地名。
而且我们的作者贾平凹的“凹”wā字也取自此音。
(ppt同步)贾平凹在《我的小传》中写道“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
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
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平娃,娃娃平平安安。
那么,我们以后的头脑中就要记住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非常著名的一个名字,叫做贾平凹(wā)。
那我们现在一起来进入作今天的学习《风雨》贾平凹了解一下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腊月•正月》等,长篇小说有《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小说《我是农民》等。
贾平凹先生的《我的小传》)1987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
除此之外,他的许多作品都被选入《中华散文珍藏本》中,我们今天来学习的这篇《风雨》就是其中之一。
(ppt同步)三、1字词检测:(先我来看下大家的字词预习的怎么样?请同学依次朗读,然后齐声朗读两遍)弧形()撩起()锥形()偌大()攀附()蜷曲()倏忽()屋檐()2记一记①倏忽:忽然,很快。
②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③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④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四、整体感知(ppt同步)《风雨》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随机叫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第一段:树林子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第三段:羊、女孩第四段:葡萄蔓、苍蝇第五段:鸟巢、鸟第六段:废纸、猫、瓦片第七段:浮萍、鱼第八段:老头、小孩五、重点品析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虽然本文的题目是“风雨”,并且描绘了很多景物,但是文中却唯独不见风雨二字,是不是我们的作者贾平凹先生一不小心跑题了呢?答:但是老师通过阅读,找到了风雨的影子,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看看第一自然段。
【老师示范赏析】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
鼓了又陷,陷了再鼓”。
答:这句话作者将树林子比喻成了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陷”字,生动的写出了树林子被风刮的样子,突出了风力的强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时鼓时陷,就是写风的时强时弱。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面团这个比喻,题材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的作者来自陕西,他的主食就是面条。
所以呢同学在写作时也要学会取材于生活,这样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真实。
总的来说呢,作者直奔主题,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场疾风面前。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学习老师刚刚的分析方法,找找文章中“风雨”的影子。
(讨论三分钟,老师下台查看讨论情况,任选三组,大概五到八分钟)刚刚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跑题,还是在写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