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田中央村古建筑群的特色_保护与开发_邱涌添

合集下载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作者:郑维明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4期摘要:闽南侨乡传统大厝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成为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

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以闽南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闽南侨乡大厝风貌文化内涵一、概述闽南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泛指厦门、泉州、漳州地域。

境内山峦起伏,江海交错,是我国著名侨乡,为东南亚华侨、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闽南地区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通用闽南语,台湾称台语,南洋称福建话,闽南语保留部分古汉语的发音,如他称为伊,喝茶称吃茶。

这里民间信仰浓厚,保留奉祀地方神祇习俗,如供奉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宋代神医——保生大帝,他们因善良正直,扶贫济困,解救危难,由真人演化为神明,深受百姓的崇敬。

这里海上对外贸易发达,古代著名的港口有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厦门港,远方的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在此交汇。

这里内地人勤劳,讨海人彪悍,历史上抗倭名将俞大猷、驱荷抗清英雄郑成功、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均是闽南人。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尤其近代以来,华侨所兴建的传统民居更为华丽,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谨以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二、闽南侨乡大厝风貌1. 建筑特点闽南典型传统民居为合院式建筑,前埕后厝、中庭宽阔、护厝比肩、红砖白石、硬山式双翘燕尾脊风格组成闽南传统建筑风貌。

燕尾脊因一进、二进屋脊弯曲,中脊两端双曲高高起翘,形似燕尾,故而得名。

闽南语把房屋或家称为厝,闽南大厝外观方正中直,建筑体制庞大,有的规模达到“九十九间”、“百二间”,几十户人家共处一院,红砖赤瓦,一落落的古民居群,规整对称形似皇宫,又称“皇宫起”。

闽南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初探--以浦西城堡为例

闽南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初探--以浦西城堡为例

福 建 建 筑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2019年第09期总第255期No 09 - 2019Vol - 255闽南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初探----以浦西城堡为例王鑫刚王梓晨李2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摘要:福建漳州的浦西城堡历史久远,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更具有极为宝贵的人文价值%首先,归纳了浦西城堡传统村落的风貌特色,包括规划布局、建筑样式、人文魅力3个方面;进而,对风貌特色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系统分析。

最后提出了风貌特色保护的可行策略,包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构建学术研究体系以及建立保护与传承的动态机制等3个方面%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浦西城堡;闽南传统建筑;闽南传统村落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6135(2019)09 -0019 -03A Preliminary Stedy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Puxi CastleWANG Xingang WANG Ziehen LI Sunhan(Xiamen University , Tan Kah Kee Colleee , Zhangzhou 363105 )Abstract : Puxi Castle in Zhangzhou , Fujian Provincc , has a long histoiy. It has unique social and economic ralue , and has extremety velu-ablo human value. First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Puxi Castle, including planning, layout , architectue- al style and human charm , and then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features. Finagy, the feasible seeaeegiesooeehepeoeeceion oooeaeueesaeepueooewaed , incaudingunioied paanning , unioied conseeuceion , conseeuceion ooacademiceeseaech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dynamic mechanism fo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Keyworls :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 Puxi castle ; Traditional iiano 引言闽南地处福建之南,通常指厦、漳、泉三地。

闽南红砖古厝保护利用例子

闽南红砖古厝保护利用例子

闽南红砖古厝保护利用例子一、引言闽南红砖古厝是我国南方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间技艺。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砖古厝见证了闽南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红砖古厝面临着破损、废弃甚至拆除的危险。

如何在保护红砖古厝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价值,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保护利用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红砖古厝的保护与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保护方面,积极开展修缮、加固等工作,确保红砖古厝的稳固和安全;在利用方面,注重挖掘红砖古厝的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

然而,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上,仍存在一定的困扰。

三、例子分析1.厦门鼓浪屿:通过对红砖古厝的修缮和改造,将原本破败的建筑变为特色民宿、咖啡馆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岛屿的旅游品质。

2.泉州西街:政府投入资金,对红砖古厝进行整修,同时鼓励居民参与保护和利用,发展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产业,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3.漳州古城:以红砖古厝为载体,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古城知名度。

四、问题与挑战1.资金不足:红砖古厝的修缮和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目前政府投入仍难以满足需求。

2.技术水平:红砖古厝修缮技艺传承困难,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成为挑战。

3.人才短缺:红砖古厝保护与利用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市场上供给不足。

4.商业化过度:部分红砖古厝保护利用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文化内涵减弱。

五、对策与建议1.增加政府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红砖古厝保护与利用的资金需求。

2.技术创新与传承:鼓励研发新型保护技术,同时加强对传统修缮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3.人才培养: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培育红砖古厝保护与利用的专业人才。

4.加强监管:制定合理的商业化政策,防止过度开发,确保红砖古厝的文化价值。

5.拓宽合作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红砖古厝的保护与利用,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古厝保护乡村振兴

古厝保护乡村振兴

古厝保护乡村振兴古厝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厝面临着被拆除或者废弃的命运。

为了保护古厝,重振乡村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对古厝进行保护修复。

古厝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是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代表性。

通过对古厝进行修复、翻新和保护,不仅可以保留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为当地旅游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和奖励,吸引专业机构和个人来进行古厝保护工作。

其次,注重古厝的利用和功能开发。

古厝作为文化遗产,除了具有历史价值外,还可以成为旅游和民宿的热门地点。

可以将一些古厝改造成民宿、咖啡厅、书店等特色文化街区,吸引游客和旅居者前来体验古厝文化。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例如古厝展览、传统手工艺体验等,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古厝的保护和传承。

再次,加强古厝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培养。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产业的兴盛,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古厝进行考察和学习,了解古厝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同时,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乡村讲座,开展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居民对古厝的认知和关注度。

最后,加强古厝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制定。

在保护古厝方面,必须加强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制定,明确保护责任和权限,加大违法拆除古厝的惩罚力度。

同时,也要加强对古厝保护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相关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总的来说,古厝保护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厝的保护修复、利用开发、文化教育和法规政策制定,可以保护古厝的独特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

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74 由中原走来向台海而去—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漳州传统民居传承中原建筑技术和艺术,然而又“入乡随俗”,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并大胆创新,既保存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

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乃至建筑理念源于中原,又传播海峡彼岸,对台湾的民居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院落对称的布局特点漳州的传统民居在布局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遵循中轴对称式的布局原则。

整个建筑结构以中厅为轴线,左右对称地建有左、右厢房,加上门屋组成四合院。

一般都以天井为中心,围成一个方形院落,天井前是门厅,后是正屋,左右是连接门厅与正屋的回廊。

每个相对封闭的院落就是“一进”或“一落”。

纵向延伸就形成“日”字形或“目”字形,多进或多落的大厝。

横向则采用递增护龙的方法,渐次扩大住宅。

漳州民居常见的有“三间起”和“五间起”。

“三间起”,就是闽南俗话说的“一厅二房二伸手”,走进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是庑廊,与大门正对的是厅,厅左侧为大房,右侧为二房;进入房间的门规格较大的一般正对庑廊的小走廊,规格较小的也可以安排在厅的两侧;厅的内侧设木屏风,安放祀桌,摆祖先神位,祀桌前放八仙桌。

左右两庑可以敞开,也可以是木板墙,做厨房或做小房间。

“五间起”,是两房外再增加二间耳房,呈一厅四房的格局,这一格局次间的门通厅堂,稍间的门正对庑廊,一旦作为五间起,厅的规格便可以是三开间的,即厅中立有四根柱子,或称四点金,四根柱子把厅分为并列的三间,中称为明间,两边称为次间。

漳州祠堂建筑的保护探索和研究——以漳浦蓝氏种玉堂为例

漳州祠堂建筑的保护探索和研究——以漳浦蓝氏种玉堂为例

□王丰丰漳州祠堂建筑的保护探索和研究一、漳州祠堂建筑源流和特点祠堂作为族人敬奉祭祀本宗族祖先牌位的场所,后逐渐扩演为各宗族的礼法、议事、聚会以及办学之地。

其根据本族中是否出过较高名望的先贤,又可分为家庙和宗祠。

作为我国乡土社会宗法制度下重要的建筑类型,祠堂不仅发挥着宗族载体的重要功能,而且见证着家族族群一生中婚丧嫁娶的各个重要阶段。

祠堂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宗庙,历史上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

从河南殷墟发现了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到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宋代之后受到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的推崇,于《朱文公家礼》中立祠堂之制,到明中后期“许民间皆联宗立庙”,至此祠堂在全国范围内已普遍盛行。

漳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奏请于泉、潮二州之间设制漳州,州治最初设立于云霄县西林。

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

开元四年(716年)漳州治移至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唐贞元二年(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

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给福建传播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也迅速摧动了福建宗族社会的传播和交融。

明清时期,福建成为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宗族组织也较为发达,家庙祠堂建筑分布十分密集。

漳州位于福建的南部,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作为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居地,漳州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

除外,台湾移民多属漳州和泉州两地,尤其漳州许多祠堂与台湾存在十分紧密的血缘和地缘联系,使漳州更具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其祠堂文化不仅数量众多,且影响深远。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显示,漳州市共有文物点4731处,其中古建筑有3505处,为总数量的74%,其中古建筑中家庙祠堂就占有1167处,占古建筑类型中的33%,其大多建于明清时期。

由于宗祠在族人心目中的特殊意义,使诸多宗祠汇集了营造中最精粹的技艺。

漳浦土楼也神奇

漳浦土楼也神奇

漳浦土楼也神奇作者:何葆国来源:《闽南风》2009年第09期涵括永定、南靖、华安三地土楼的“福建土楼”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在2008年7月7日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惊艳天下,媒体和镁光灯关注的目光霎地聚焦而来。

其实,漳浦也有土楼,而且很神奇,很独特,别具一格。

只是在田螺坑土楼群、二宜楼、振成楼等等著名品牌过于炫目的光芒之下,漳浦的土楼们不免显得落寞与冷清。

史称漳浦“处八闽之极地,为漳潮之要冲”,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漳浦土楼在明清两朝的大量涌现,有着其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历史条件。

明末清初,漳浦一直备受倭寇的蹂躏,清朝中期,所谓红旗和白旗两大阵营之间的封建械斗,又把漳浦一半以上的村寨和宗族卷入了旷日持久的深重灾难之中,具有强大防御功能的土楼包括一些城堡,在这块面朝大海的土地上悄然兴起,也就是迫切而又紧急的头等大事了。

与永定、南靖等地的土楼相比,漳浦土楼的防卫设施更齐全,更突出。

此外,漳浦许多土楼有着明确的建造纪年,这在永定、南靖的土楼里殊为少见,其中一德楼,匾额上有“嘉靖戊午年季冬吉立”二行纪年款,即表明土楼在明嘉靖37年(1558年)建成,这也是目前所能确定的最古老的土楼了,另外还有建于明嘉靖39年(1560年)的贻燕楼、明隆庆3年(1569年)的庆云楼、明万历13年(1585年)的晏海楼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漳浦现存土楼一百五十多座,其中圆形六十余座,方形五十来座,另有万字形7座。

如果说方圆两种形状的土楼是一种常态,那么万字形土楼则是一种异数了,这实际上为福建土楼增加了一种饶有趣味的类型。

当你走进土楼,你首先感觉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家族之城,然后你才看到一个个单独的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楼是一个扩大的家,又是一个缩小的国。

在漳浦土楼里,最独特的莫过于深土镇锦东村的锦江楼了,这是一座犹如金字塔形的圆土楼。

众所周知,永定、南靖、平和等地的圆土楼,不管是双环式还是三环式,都是外高内低,唯独这座三环式的锦江楼正好相反,第一环平房,第二环二层,第三环三层,从外到内一环比一环高。

我的美丽家乡-漳浦 15页PPT文档

我的美丽家乡-漳浦 15页PPT文档

1.漳浦美景
天福茶博物院
福茶博物院 位于漳浦县盘陀镇天福茶庄内, 国道324线旁,占地80亩,是目前世界上最 大的茶博物馆。博物院内有四大主馆,八大 景观,主展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两层 中式仿古。 展出了茶叶科技、茶叶发展
史、世界茶情、世界茶文化、现代茶艺、各 式各样的名贵茶壶、茶与诗、茶与画、茶与 人类健康及茶叶多元化利用等有关的茶知识, 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天福的发展史,不 仅可以了解茶文化史,而且还能欣赏到天福 独有的陆羽“无我茶会”、台湾“四序茶 会”、“唐宋煮茶听诗”、“清朝宫廷茶 礼”、“云南少数民族茶礼”及“日本茶道” 等茶艺表演。
2.漳浦美食
霞美镇黄埔杨梅,属晚熟品种, 粒大籽小,色泽紫红,肉嫩汁多, 甘甜微酸,风味独特,俗称“大 乌杨梅”,维生素C含量极高, 是夏令特佳品。鲜食有止渴生津、 消暑解闷、化痰开胃等功效。还 可制作果汁、果酒、果酱、果干 和罐头。
黄埔杨梅
2.漳浦美食
乌石荔枝
乌石荔枝种植历史渊源悠久。据漳浦县 志记载:明嘉靖12年(1532)年,漳浦 乌石人当朝进士林功懋在任广东东莞知县 时,开始引进荔枝良种在故乡乌石试种, 结果该品种的品质比原产地更佳。该品种 成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肉呈乳 白色,色泽艳丽,果大核小肉厚,质软味 甜弹性好,剥皮壳不流汁,掉地不粘沙, 成熟单果重20-26克,含可溶性固形物 16.5-20%。《福建通志》记载:“漳州 荔枝极盛,而漳浦为最,紫薇山(旧镇乌 石)中产‘相袍紫’,‘马上娇’味甘丽、 实大核小,啖两颗则肺腑清虚,滓秽荡尽, 两腋生风,飘然欲仙矣!”由于该品种品 质优良,成熟期适中,在荔枝品种中,乌 石荔枝仍然居于数十个荔枝品种之上,属 上乘之品,被称为“荔枝
漳浦填鸭是采用人工填喂催 肥的鸭,肉质细嫩,瘦肉率高, 简单的制作方法是将填鸭去内 脏,洗净,放入汤锅内煮熟, 捞起,然后抹上盐、味精,就 可以食用了,口感油而不腻, 这是漳浦大小宴席上必不可少 的一样菜哦,食用时还可沾些 酱油醋味道更好。

漳浦县城这个地方太牛了!步步都充满历史……

漳浦县城这个地方太牛了!步步都充满历史……

漳浦县城这个地方太牛了!步步都充满历史……漫步在漳浦县城街头有一处地方古迹新景环绕几步就是一段历史文庙、旧县衙、蔡新府第、高东溪祠城隍庙、南门妈祖庙、仙脚川土地公庙、准提佛母寺等聚合这里就是漳浦府前唐街唐郡文化街区盛景在此重现文脉传承,古韵遗风文庙来到漳浦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照壁,上书“万仞宫墙”。

绕过照壁,走过状元桥,两边是泮池。

再往前是位于文庙中轴线上的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这是文庙的第一道门。

再穿过第二道门——戟门,两边是漳浦历史名人馆和漳浦史迹馆。

最正中的位置就是古色古香、壮观挺秀的大成殿,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殿内复原的孔子像神态俨然,两侧立着孔子的四大弟子“四配”像。

大成殿后面是启圣公祠,东侧是明伦堂,这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的场所。

明伦堂前院子回廊,花团锦簇。

再往前经过道义门,两边是文昌宫和日新斋。

据悉,漳浦文庙始建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

明初洪武年间建大成殿,塑孔子及其学生“四配十哲”像,每年春秋仲月各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近年来,漳浦文庙多次举行祭孔典礼,重现礼乐文明魅力。

旧县衙漳浦旧县衙是闽南地区最古老的政府办公场所,它作为漳浦县署衙门沿用了一千二百多年。

依据原有的格局和建筑风格,修缮过的旧县衙重焕光彩。

县衙正堂抬梁木结构,悬山顶,上悬清康熙十二年知县乔甲观书“亲民堂”匾。

正堂内还放有案桌,“肃静”、“回避”的牌子,气势威严庄重。

旧县衙内还有戒石亭,两座石狮子。

戒石正面镂刻“民之父母”四个篆字,背面镂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小楷字。

许多书画、剪纸等作品在此展览,旧县衙也成了漳浦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县衙的前面是附属建筑谯楼和净凉阁。

谯楼,现在是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的新址。

走过宽阔的大埕,就是“净凉阁”戏台,配有演出的灯光、音响等设备,现在已经有多场戏曲等文艺演出在此上演。

欣赏文化展览、观看文艺演出,漳浦旧县衙越来越“接地气”,让人们置身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威武的蓝廷珍府第

威武的蓝廷珍府第

威武的蓝廷珍府第作者:林跃奇来源:《闽南风》2019年第05期一座回字小城,在群山包围中,在蓝天下,显得老成、骄傲、威武、独特,它就是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

这座城堡幸运地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春风吹拂下,这座城堡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了旅游热点,成了新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向往秀地。

“蓝廷珍府第”是武将建造的建筑,必然带有武将的性格。

这一座府第,是蓝氏家族显赫家势的见证,隐藏着漳浦畲族人的榜样力量,更是海峡两岸乡愁的明证。

300多年前,从漳浦县赤岭迁居到湖西新城的蓝氏家族先后有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日宠、蓝瑶、蓝瑗等十多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他们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的早期开发、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蓝廷珍、蓝理、蓝元枚官居一品。

这在福建省是唯一的,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正是这种显赫才催生出了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又称提督府,是蓝廷珍修建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元枚的故居。

蓝廷珍府第坐西向东,规模庞大,布局严谨。

府第前有石条砌成的宽阔广场,条石纵横交错,气派恢宏。

府门前有一大塘,清水涟涟,有白鸭浮于水面。

祥云缭绕于山间和府第上空,颇具浪漫情调。

主建筑台基勒脚为大面积花岗石,外墙面是红砖、灰砖,有些地方是白粉墙,红灰白花四种对比色调,使得建筑好像一幅色彩古画。

大门两侧立一对青石鼓,鼓面是麒麟、荷花、水草浮雕,栩栩如生,让人不由感叹建筑师雕艺的高超。

大门门柱镌刻一副楹联:复鹿耳于崇朝,韬略溪似管乐;定东都以七日,戍机可比孙吴。

这对联是对蓝廷珍平定、治理台湾的历史功绩的歌颂。

府第建筑群纵向五落对称,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皆是木穿斗构架,梁柱粗壮,双手合抱不满,木梁架上以“员光”“托日”“吊筒”做雕饰,雕刻技艺让人叹绝,住惯钢筋水泥速成房的人们不由感叹过去那种慢生活的精致与高雅,喟叹现代生活的浮躁。

福建土楼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保护开发探析

福建土楼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保护开发探析

福建土楼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保护开发探析作者:陈芳玲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丰富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福建土楼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去,观看福建的土楼建筑。

本文首先对福建土楼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其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开发和保护福建土楼的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福建土楼;文化内涵;保护;开发探析一、福建土楼建筑的特点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在福建省西南部的永定、南靖、华安等县就有3 000多座。

福建土楼以生土夯筑的外墙为承重墙,内部为穿斗式为主的木构架,两层以上的封闭式围合楼房,在保证基本的生产、生活等功能的同时,突出了其良好的防御功能,是一种聚族而居的大型民居建筑。

福建土楼的主要特点有:(1)源远流长; 从11世纪(宋代)产生,一直延续至今。

(2)形式多样; 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及其變异形式等多种类型。

在群落布局上更是依山傍水,融合自然,宛若天成。

(3)规模宏大; 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高3层以上的土楼超过80%,最高的达6层,圆形土楼直径最大的为80多米,房间最多的有402间。

(4)结构奇巧; 全部土楼以生土墙承重。

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中间祖堂部分则多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

圆楼屋顶多为悬山顶,五凤楼多为歇山顶,方楼、多边形土楼等或为悬山顶、或为歇山顶。

(5)功能齐全; 满足聚族而居、安全防卫、教化育人的要求,具有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等良好性能,各种生产、生活、防御设施一应俱全。

二、福建土楼的保护和开发现状福建土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福建省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对福建土楼进行保护。

例如2009年的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2011年的福建省对“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的意蕴之美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的意蕴之美

〔摘要〕闽南传统古厝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具生活性的院落式住宅,是闽南人居住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是闽南建筑装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体现。

闽南传统古厝分布于历史上闽南地区文化最活跃的地区,门窗作为其装饰的主要位置也多反应出闽南文化独特的审美特性。

相对于宫庙类建筑的过于华丽,作为普通民居的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反而更能体现闽南人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闽南文化;民居建筑;门窗;装饰艺术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0)02-0067-03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地俗称为“厝”的院落式住宅。

在土楼获得普遍关注前,闽南传统古厝曾长期被视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唯一代表,如曹春平于2006年所著《闽南传统建筑》一书中的研究,即全部围绕此类建筑展开。

从分布上看,闽南传统古厝集中分布在闽南地区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是最能承载闽南历史文化的建筑载体。

时至今日,闽南传统古厝依然在闽南地区广泛存在,并随着闽南人的迁徙影响了台湾等地区的建筑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位置。

一、闽南传统古厝门窗的概念闽南传统建筑以俗丽绚烂为人所熟知,其造型夸张的剪瓷雕、花彩斑斓的水车堵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刺激,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特点虽然在闽南传统宗教建筑或宗祠家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在普通民居上则较有收敛[1](P 50-58)。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闽南传统民居的门窗上,尝试解读闽南建筑文化在追求华丽的表面下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的追求。

闽南人将整座房子称为“厝”,本文在名称上也保留闽南语中“厝”的习惯叫法,将闽南地区常见的这类院落式民居建筑称为闽南传统古厝。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是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

“闽南民居与祠堂的基本布局是两落大厝,两落即两进,指下落(大门)和顶落(正房)”[2](P283),尤其重视大门的门窗装饰。

闽南传统古厝常在前厅正门处内凹一定空间,称为“塌寿”,或将使前檐墙后退,形成一个檐下的空间,这两种方式均能有效增加正面门窗装饰的装饰空间。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埭美)村保护规划的批复-闽政文〔2015〕75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埭美)村保护规划的批复-闽政文〔2015〕75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埭美)村保护规划的批复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埭美)村保护规划的批复闽政文〔2015〕75号漳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申请批准龙海市东园镇埭尾(埭美)村保护规划的请示》(漳政〔2014〕4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埭美)村保护规划(2014—2030年)》(以下简称《保护规划》)。

二、埭尾(埭美)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悠久,是闽南传统村落山水格局与村落选址的典型代表。

村内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类型丰富,历史建筑众多,是闽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厝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村落在演化变革、聚落结构、建筑形制、环境遗址等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芗剧和锦歌重要的传承地,是以红砖建筑为代表的闽南建筑文化典范,对研究闽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好埭尾(埭美)历史文化名村,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要高度重视埭尾(埭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发掘和继承优秀的“闽南水乡古村”文化内涵,彰显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

三、同意《保护规划》确定的埭尾(埭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层次和范围。

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头前河,南至港内河,东至万丁河,西至港尾铁路,总面积约10.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北至村界,东至万丁河以东水系,南至埭美自然村村界,西至头前河分支水系,总面积约23.91公顷;环境协调区为建设控制地带边界之外200~800米范围,北至笔架山脚,西至南溪沿岸,东至沈海高速,总面积约168.25公顷。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细节服务邱涌添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细节服务邱涌添

第34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3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细节服务邱涌添(漳浦县博物馆,福建 漳浦 363200)摘 要:博物馆向社会全部免费开放后,如何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保证为观众提供优质的人性化的服务,成为新的课题。

文章从做足展览功夫、完善服务设施、为残障群体提供特色服务、重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充分扩展博物馆的延伸服务功能等方面加以考察和论述,主张抓好细节,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细节服务中图分类号:C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1-0096-02一引言2008年1月,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明确规定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向社会全部免费开放。

这是政府 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

实践证明,博物馆免费开放,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但是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目前多数博物馆的经营模式陈旧,加上相关配套设施如指示标志、线路图等比较缺乏,其服务便显得捉襟见肘,很难满足群众需求。

博物馆作为政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应确立“以人为本、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思想,树立“观众至上”的服务意识,为观众提供优质的人性化的服务。

二细节服务的策略“细节服务”的概念来源于经济领域,是指“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的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通过对服务进行周密的计划、执行和控制并不断创新的一种服务理念与服务过程”[1]。

细节服务的本质就是个性化、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

因此,博物馆要扎实地抓好细节服务,才能保证为观众提供优质的人性化的服务,才能保证满足现代社会对博物馆发展的需求。

彰显特色历史文物资源 助力文化旅游新业态

彰显特色历史文物资源 助力文化旅游新业态

彰显特色历史文物资源助力文化旅游新业态作者:黄桂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9期【摘要】历史文物蕴含着其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文化之根,是乡愁之印记,是各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和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物,是传承文明、感悟历史、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和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历史文物;管理保护;合理利用;旅游新业态【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游也越来越趋向发展的今天,如何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已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问题。

正确处理历史文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助力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产业态势。

一、当前历史文物的现状漳浦县深土镇位于闽东南沿海,总人口54000多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文化积淀丰厚,自然和人文景观优越。

古村落、古民居、古城堡、古遗址、宗祠庙宇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折射出祖先智慧的劳动成果。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深土镇普查文物点66处(复查22处、新发现的4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涉台文物保护单位6处。

66处文物点中,古遗址14处,古建筑50处,古墓葬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深土镇的文物点呈现如下主要特点:从年代看,多以明清时期为主,只有两处属于近现代;从构成来看,发现的文物点涉及各种文物类别,其中尤以古建筑居多,古遗址也不在少数,其他的只有零星几处;从分布来看,发现文物点分布较为均衡,各个村均有文物点,无空白村;从影响度看,锦江楼、八卦堡、瑞安楼、下埔古民居群、西丹“五落官厅”、皮定均将军陵园影响较大,已成为旅游名片。

二、历史文物的管理与保护措施近几年来,深土镇以“一点两线”(丹鼎山文物点、深六线和漳东线文物点)为主轴,按照“尊重传统历史,修旧如旧,改新如旧”的原则,全面制定文物管理保护措施,形成完整的管理保护机制。

漳浦县旧镇石牛尾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漳浦县旧镇石牛尾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漳浦县旧镇石牛尾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展开全文晨报讯(通讯员王中成黄文彬)目前,由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漳浦旧镇石牛尾村榜上有名,荣获“中国传统村落” 称号。

石牛尾村古民居群是漳州市漳浦县古民居建筑群。

石牛尾村开基祖后壁公于清朝嘉庆年间开基石牛尾村,后壁公由后垄林氏迁居至石牛尾,为林氏单姓村落,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其中开基祖在剿除土匪之后才建成了村落。

石牛尾村是目前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清时期的闽南古民居村落,是闽南荔林水乡选址的典范。

石牛尾村(秀才村)位于漳浦县中部的旧镇镇后垄境内,地处旧镇镇西北部,距旧镇镇8公里,距离漳浦县高速入口7公里,村内面积4.8平方公里。

村落有巨石如蜗牛,故名为石牛尾村,又因乌石地区81个秀才有5位在村内,故得名“秀才村”。

石牛尾村地处海云山东蔍山脚台地,台地海拔20多米,西靠海云山,东面浯江溪,境内主要山峰是海云山(海拔546米),马割山(海拔54.2米),浮山(海拔59米),岩子山(113.2米)。

常年处东南沿海亚热带季风区,属海洋性气候、气温高、日照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无霜期达350天以上,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22℃。

石牛尾村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且保存较好, 村落布局体现了浓郁宗族伦理文化, 建筑类型多样, 现存主要是词堂、民居、还有宫庙等公共建筑, 组成了功能完善的聚落体系, 其结构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石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典型特点, 民居多以单层为主, 木构架主要以梁架木为主, 其建筑木构材料为杉木, 做法比较注重表现材料质感, 同时重视建筑端部、构件接头、收头处的艺术处理, 其手法简洁、朴实得体。

村内有多了文物古迹,其中石牛尾村的四组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厝保护的重大意义

古厝保护的重大意义

古厝保护的重大意义
古厝保护具有重大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意义,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古厝保护的重大意义:
文化遗产的保护:古厝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保护古厝有助于维护和传承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建筑体现了历史、艺术、建筑技艺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对于后代了解历史、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记忆的保存:古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城市或农村的历史记忆之一。

保护古厝有助于保存过去的社会风貌、人文历史,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古厝是传统建筑技艺的典范,包括木构建筑、雕花工艺、瓦作技术等。

通过古厝的保护,可以促进这些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维护和发展相关的手工艺产业。

城市风貌的保护:古厝是城市或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古厝有助于维护城市和农村的传统风貌。

这有助于塑造城市的独特性,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

旅游资源的开发:保存和修复古厝可以使其成为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吸引游客。

这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地方的知名度。

社会文化活动场所:一些古厝经过保护和修缮后,可以成为举办文化、艺术、教育等活动的场所。

这有助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凝聚力。

总体而言,古厝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些建筑本身,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0 /古建研究漳浦县田中央村古建筑群的特色、保护与开发◎邱涌添(漳浦县博物馆 福建漳浦 363200)一、田中央村概况 田中央村,位于漳浦县东北部前亭镇的东部,东隔睏牛山余脉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的白塘村交界,北隔小溪与洛运村为邻,西邻过港村,南邻崎沙村。

田中央别称青田,明清时属二十三都,清代设青沙保(包括崎沙),民国初年属以佛昙为中心的外东区。

田中央村现辖田中央、顶后坑、盐田尾、长北内等4个自然村。

全村以王姓为主,祖上来自青阳社。

“青阳”俗称“青洋”,今属隆教乡径内村。

据漳州“青阳衍派”族谱记载,青阳王姓始祖出自河南固始县,在隋末唐初,聚族南移谋生,初入漳州海澄,继移浮宫际都,再移港尾石埠,最后到太武山青阳聚族开发,至今已有1300多年,比陈政入闽开漳还早近百年。

田中央王氏祖祠称“紫云堂”,祠中灯号为白底黑字的“开闽第一”“三省粮道”。

始祖王弥寿于明洪武年间自青洋社入赘田中央村何千户家为婿,生大有、大元二子。

其中大有生添养、添德二子,传裔田中央,后世又从田中央分衍到西南侧桥仔头村的上王村、田仔村、楼【提 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砖木质结构,其对称精美,而建筑群体更是规模宏大,布局合理。

通过对漳浦田中央古建筑群的观察,可以发觉其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的优越性和科学、艺术价值。

对田中央村古建筑群,应加强保护,合理开发。

【关键词】田中央 古建筑群 保护 开发仔村,佛昙大坑的寮下村;清咸丰四年(1851)有一支从寮下播迁入台,定居于宜兰。

大元生一子添泗,迁居湖西后溪,后裔分衍于赤土乡姑婆云(即下云),转传赤土乡前坂村岭脚社、新社。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祖居前亭田中央,出生于赤土下云的王应显以进士出身,官至云南左右布政、户部主事、南京太常卿,世称“王太卿”。

二、村落布局与建筑特色 通过调查,发现该村落共遗留清代至民国期间的古建筑包含街巷、祖厝、民居等类,约为85座,近600间(图一)。

(一)街巷 田中央村古街道中多数还保留着原有的乱石铺筑的路面,淡雅朴素。

沿路设置露明的排水沟渠,且相当部分仍沿用至今。

村落内部古建筑高度密集,纵横交错的街巷空间布局是田中央村落肌理的组织结构,也是古村落建筑布局的直接体现。

(二)宅第民居 1.观音兜式民居平面呈长方形,观音兜式屋顶,覆红瓦。

门厅呈开放式,中间留有通道。

墙体为灰黑色火山岩及灰黄色土坯块混砌而成,并涂抹白灰。

2.燕尾脊式民居平面呈长方形,护厝屋顶前部为观音兜式,堂屋为燕尾脊式。

门厅呈开放式,天井自高而低分为三级,一二级天井红砖铺砌,三级天井以火山岩及花岗岩混砌。

3.门楼式民居 平面呈长方形,主厅及门厅燕尾脊式屋顶,明间皆抬梁式木结构。

墙体为灰黑色火山岩及灰黄色土坯块混砌而成。

4.代表性民居——长春栈 位于前亭镇田中央村前厝27号。

始建于清代,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935平方米,建筑面积575平方米。

硬山顶燕尾脊,前后两落,自南向北依次由前埕地、前厅、天井、过水廊道、主堂组成。

前厅明间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无梁架,山墙承檩。

天井红砖铺墁。

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二柱,后檐墙承檩,前廊抬梁式结构,遗留有座狮及座象斗。

明间内檐遗有花卉纹及人物图案等(图二)。

(三)宫庙祠堂 1.王氏家庙 王氏家庙始建于明代,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362平方米,建筑面积252平方米,面阔12.4、进深20.37071福建文博/约60平方米。

庙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配祀王妈、仙螺妈(丁七仙姑),辅胜将军朱伯瑶、马仁、张赵胡(均陈元光部将)、水仙王。

威惠庙为田中央、过港二村共同祭祀,每年的主要祭祀为二月十六王公诞辰,三月初九辅胜公诞辰。

三、村落的价值分析 1.田中央村历史悠久,历经明清发展,逐渐形成以村之间横直大街划片、内部巷道交错的居民区,传统街巷格局完整,风貌齐备,是闽南地区目前已知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

2.田中央村各历史时期建筑遗存较多,各个发展阶段特征清晰,是田中央村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闽南山区和沿海传统建筑的典型实例。

田中央村传统建筑以民居为主,包括单进合院的普通民居和多进合院的大厝。

面阔多为三间,少数五间;单进或两进合院,单体进深多五柱、七柱。

早期民居朴实无华,后期民居有的华堂敞厅。

3.田中央村自王氏开基拓殖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米,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

面宽三间,其中正堂深三间,青石柱础或作鼓形,或作双层鼓形,正堂前轩卷棚式,斗拱木瓜完备,雕刻彩画亦称精细,屋面悬山式(图三)。

大门为凹窝式,立青石浮雕门鼓,门上悬匾“王氏家庙”及左下角“乙酉年仲秋”。

明间设长方形镂空福禄寿字雌虎窗,次间设圆形镂花木窗,设“斜阶吊莲”,大门前有砖埕,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埕前设照壁,并立二组旗杆夹板。

家庙里又有一通石碑,是明崇祯间漳南分守道立的“院道府县禁革私抽碑志”,原立于家庙前,也说明家庙建造年代早于明崇祯间。

明间正中设祖公龛,为双层细木栅门,外作透雕花卉,各具图案。

龛中奉一世祖、二世祖及祖妈的牌位。

又于家庙右次间设奉祀明太常寺卿王应显的神龛和牌位。

正堂明间中悬“状元及第”匾,两边落款“光绪丁丑科,王仁堪立”。

王仁堪,字可庄,号公定,福州人,光绪三年(1877)状元,官至苏州知府。

前进中悬“太常寺卿”匾。

落款“嘉靖庚戌赐进士历任云南左右布政,户部主事南京太常卿乡贤王应显立”。

“光映儒林”,两边落款“赐进士及第翰林院检讨历任巡道提督学政蒋允君为贡生王朝辅立”。

又有“垂荫闽南”匾,无落款。

家庙柱上均有旧联,其中有:“凤田源流远,鸿江庆泽长”、“由澄迄浦,宗祖贻谋,不外鱼盐作活;自北逾南,子孙燕翼,无非孝悌为先”等。

2.前厝私祖 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清代建筑风格。

座东南向西北,观音兜式屋顶。

自南向北依次由前埕地、前厅、天井、过水廊房、主堂组成。

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无梁架,山墙承檩。

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二柱,后檐墙承檩,明间外敞,两次间各辟为耳室,为传统的“一明两暗”式格局。

3.五公庙 五公庙位于王氏家庙前方,建于清代,原为土木结构,近年重建,主建筑已失去原来的风貌,唯庙前石雕土地庙为原物。

石雕仿瓦坡顶,占地约1平方米。

五公庙主祀天台山志公、化公、朗公、唐公、宝公五公菩萨。

五公祭祀日为农历四月廿四日,当日,乡民于五公庙外四角钉“五公符”,庙前唱戏,各家各户均要到庙前敬将(五公手下),因五公吃素,故只祭拜水果等素食。

4.九皇大帝庙 位于田中央村北侧,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九皇大帝诞辰为九月初九。

但有部分村民参与正月十五上元敬天官尧,七月十五中元敬地官舜,十月十五下元敬水官禹的风俗。

5.威惠庙 位于田中央村南侧,建筑面积图一 田中央古民居群(局部)072 /古建研究差异、互补的优势,通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开发、挖潜和合作,田中央村的乡村文化旅游业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

第四,发展田中央村的乡村旅游业,在创收经济的同时也为文物保护找到一条真正能落实经费保障到位,使文物资源保护付之实际的路子。

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罗哲文老先生的基本观点是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并且曾经用16字箴言概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因此,对田中央村古建筑群合理保护,开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是大有主要参考书目:1.漳浦县政协《漳浦村社要览》编委会:《漳浦村社要览》,2002年。

2.政协漳浦县委员会编:《漳浦文史资料》合订本,2007年。

3.漳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漳浦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

4.罗哲文:《对古村落保护深情“三建言”》,《今日国土》2006年第Z4期。

王氏主要聚居地,宗族文化发达,代有人才,各领风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大量的文物文献遗存得以保存传递至今,为探讨传统中国乡土社会提供翔实案例。

四、保护性措施与开发目标 田中央村古建筑群“藏在深闺人未识”,淳厚、浓郁的乡村古建筑群体俨然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不可多得的天然旅游资源,是极具优势的发展条件和依托,也正符合时下回归自然、崇尚传统的旅游消费市场需求。

针对田中央村的总体格局与历史特征,采取从点到面区域整体分层保护的原则,实现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保护相结合,在不破坏古村落文化特质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古村落旅游文化的开发,增强传统古村落的现代活力。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以提供视听等感官消费为产品的特殊生产方式,通过视听等感官介质完成消费。

包括古建筑物在内的农村,丰富又奇特的旅游资源必将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感官冲击和震撼。

田中央村应保护和延续村落传统的道路格局,维持原有道路的空间形式。

对建筑群根据其保存状况对之进行分类保护。

按完整保护、更新、改造等方案处理。

对宫庙祠堂等宗教民俗类建筑,加以维护和利用,结合当地“穿灯脚”等非遗项目,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活力。

其次,旅游业本身是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必能为田中央村广大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发展田中央村的旅游业将促进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由此受益的当地村民必将提高、加深认识,更加爱护、珍惜这些能为他们发展致富带来经济效益的古建筑群体,进一步加强资源、文物保护的观念,自觉保护文物安全。

第三,按照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的指导思想,通过开发旅游业,田中央村这些不为人知的文物资源必将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文物保护、传承、开发、发扬中来。

在田中央村周边有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福石雕园、六鳌抽象画廊、湖西五里三城等著名旅游景区、景点,田中央村独特的古建筑群体同这些景点存在着资源图二 长春栈图三 田中央王氏家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