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主要学习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2、解析:本课教学,其核心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色,理解它关键是要作者在诗歌中式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在诗歌中又是怎样来表现的,是女的又怎样来理解诗歌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呢?《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两句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归园田居》诗歌中,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的那种“外膏而实庾”的艺术特色。
学生已经学过《古诗十九首》中《青青园中葵》,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等诗歌,本节课的内容三首诗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因为这篇课文时学生进入高中来第一次接触古诗,所以在本学科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意象的分析,诗歌语言的赏析进行。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解析: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方法。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涉江采芙蓉》诗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抒情主人公的性别的模糊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短歌行》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语句是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特别是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句,引用这两句又起什么作用?《归园田居》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三首诗歌。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诗歌进行分析,后两首诗歌还必须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是补充讲解一些古代常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生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
因为使用PPT,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帮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涉江采芙蓉问题1: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怀人问题2:“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明确: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 周勇李欢欢审核:高一备课组编写时间:2014-12-23班级组名组号姓名【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三首诗。
2、抓取《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把握思想感情。
3、体会用典手法在《短歌行》诗中的运用。
4、抓关键字和意象,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它非一人一时之作。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游子思妇相思之苦,对社会动荡之不满,时光短暂之感……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艺术上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浑成”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一字千金”。
2、《短歌行》(1)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诗》的教学设计《诗三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第2册必修,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单元前有说明文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修教材2第13页)2、从诗歌深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强化审美感受力。
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教参朱光潜《〈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藉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的本质。
3、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写作中。
(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与九年义务制教学目标的衔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
以下预习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
九年义务制教育教材(苏教版和人教版)中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陌上桑,曹操的《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陶潜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诗三首》(涉江、短歌行、归园)
(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 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些 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明确:引用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 《诗经•郑风•子衿》,意思是你那青 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 嫁接到这里,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意思是:但是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 到现在.爱你在心口难开! 本来在《诗经》 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 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 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 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的思念对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 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 才。
第三课时
导(3分钟)
【学习重点】 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 的能力。
思(13分钟)
完成学案上“思”部分内容
议
1、“议”自己学习过程中没有把握 正确的知识点。——和别人沟通, 证实。 2、“议”自己学习过程中根本不会 的知识点。 ——向小组或者老师 请教。 3、“议”别人不会的知识点。 —— 向其他成员解析答案分享思的成果, 帮助他人。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 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 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相爱 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 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 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 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 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 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 产生距离产生美。
(五)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这两句给文章奠定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 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 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 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 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 洁,清幽的意境。
优秀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8 诗三首从容说课课文选了两首五言诗,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五言诗创作的特色。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教授课文时,把握哀怨基调,读出层次感,体会抒发的感情。
课外拓展,应着重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代表作,如《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等。
《短歌行》感叹人生短促、流年易逝而大业未成之情。
朗读时要体会诗人执著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及时努力、建功立业的豪气干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之“忧”,在于生命短暂,在于功业未就,在于对人才渴望而难得,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忧。
《归园田居(其一)》写归隐田园之乐。
朗读时,应读出农家生活的悠闲、农村风光的静谧,从容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乐趣所在。
教授课文时,可以适当补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理解陶渊明之所以执著于田园生活的原因。
本课教学,除了把握课本外,还应适当补充诗作,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讲解《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
《涉江采芙蓉》主要要求学生体会诗歌感情的抒发。
《短歌行》要求学生明白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第二课时,讲解《归园田居(其一)》。
简介陶渊明的生平有助于学生了解他的诗歌。
体会诗歌多描绘的田园风光之美,明白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著,其实是源于现实的无奈。
高蹈自由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哀伤和苦闷。
鉴赏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应抓住其中的名句进行鉴赏。
此外,还应当补充讲解《古诗十九首》里面的一些代表作品,曹操和陶渊明的其他诗歌。
要求学生应当背熟他们的代表作品。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诗三首-- 归园田居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备课资料
诗三首-- 归园田居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备课资料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内容赏析】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1.字音辨识青衿(jn) 掇取(du) 譬如(p)三匝(z) 契阔(qi) 暧暧(i)吐哺(b) 樊笼(fn) 狗吠(fi)2.通假举要契阔谈(通宴)3.一词多义(1)顾(2)当(3)故4.词类活用(1)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2)鼓瑟吹笙(名词用作动词,弹奏)(3)天下归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5.古今异义(1)同心而离居古义:感情深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意象分析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短歌行》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主题;《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三首诗与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三首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和三首诗的相关知识点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同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课堂训练大全Word解析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第一课时整体感知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芙蓉.(róng)呦.呦(yōu)子衿.(jīn)对酒当.歌(dānɡ)何时可掇.(duō)2.写出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①契阔谈讠燕·,心念旧恩通______,释义________【解答】通“宴”,宴饮3.《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奸雄,你认为对历史上的曹操应该如何评价呢?【解答】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_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很多,_争论十分激烈,说明了曹操这一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我认为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
Z自主学习i zhu xue xi识记字音越陌.度阡(mò)吐哺.(bǔ)羁.鸟(jī)三匝.(zā)樊.笼(fán)暧.暧(ài)识记字义1.顾:①还顾望旧乡,动词,回顾,回头看;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问,拜访;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难道。
2.遗:①采之欲遗谁,动词,送给;②得遗金一饼,动词,遗失,丢失;③以光先帝遗德,形容词,遗留的。
3.适:①少无适俗韵,动词,适应,迎合;②始适还家门,动词,出嫁;③处分适兄意,动词,适合、依照。
4.归:①守拙归园田,动词,回到;②不图子自归,动词,回娘家。
词类活用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2.榆柳荫.后檐(名词作动词,遮蔽)3.守拙.归园田(形容词作名词,愚拙的本性)4.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名词作动词,弹奏)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归顺)6.去日苦.多(意动用法,以……为苦)7.山不厌高.(意动用法,以……为高)作家作品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
【重点难点】激发想象,学会思考,融入诗歌,品味诗歌。
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知识链接】简介《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的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
其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悲壮,如揭露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蒿里行》,写远征将士征战之苦和思乡之痛的《却东门行》,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短歌行〉〉。
其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成为领导一代风气的著名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家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后因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
其诗多为五言诗,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深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目标: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
教学重点:1、熟读、理解、背诵。
2、激发想象,学会思考,融入诗歌,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1、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1、诵读、讨论、拓展。
2、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品味《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新课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基本都是古体诗,如:《诗经》—古体诗(氓—卫风、采薇—小雅),《离骚》—楚辞,《孔雀东南飞》—乐府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汉魏晋的五言诗,也属于古体诗。
二、简介《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2、自由朗读3、指名朗读四、赏析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必修二7-1《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有关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中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歌的赏析和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勾画法、朗读法、体悟阐释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五千年诗歌历史,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做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称为“古诗”。
梁代萧统《文选》归为“杂诗”,共十九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官僚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中下层士子为谋求仕途,奔走交游,但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写游子失志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二、学生自学。
1、对照注释进行勾画,阅读《涉江采芙蓉》。
2、思考诗歌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三、诗味品读。
1、个别朗读。
2、听朗诵录音默读。
3、集体感情朗读。
四、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思考问题探究。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其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认为呢?明确:抒情主人公可以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游人思乡怀人。
大家知道,在古代“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文人多借此喻志。
加之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使文人士子为了理想和仕途,远离故乡和亲人,踏上了漫长的的征程。
前途未卜和路途的劳顿使士子们像一只候鸟,对家的思念更增添了内心的煎熬,离家逾远,思念愈深,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想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思念故乡、亲人的心痛。
女子思夫。
《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教学设计主备人:章明星张明童孝文审稿人:袁厚霞时间:2013年12月2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背诵诗歌(重点)(2)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涉江采芙蓉》(一)作品介绍《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
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
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吊起学生好奇心,询问同学们可知道)。
想听么?若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我才能讲这个故事。
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
高中语文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逐字稿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3、了解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
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
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
如:菊花代表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元稹(zhěn)【唐】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李商隐:【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朗读诗歌,思考问题: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种理解1、采芙蓉者为何人?她为何要采芙蓉?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
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明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
“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明确:是男子。
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心上人。
——从此种角度分析,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第二种理解1、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
“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2.分析三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涉江采芙蓉”这一意象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短歌行》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短歌行”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首以“短歌行”为题的诗歌。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归园田居”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表现《归园田居》意境的画。
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背诵诗歌(重点)(2)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涉江采芙蓉》(一)作品介绍《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
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
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吊起学生好奇心,询问同学们可知道)。
想听么?若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我才能讲这个故事。
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
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
偶见一个长相十分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
二人便谈起了佛家的经义。
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便跟踪到了草庵。
二人又就佛家经义深谈而不舍。
从此以后,萧统便多次去草庵找慧如。
但可惜,两人身份太过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出家人,根本没有可能结成连理。
后来《文选》编著完成,萧统受皇帝的诏命回宫。
可是慧如却因此相思成疾,忧郁而亡。
当萧统听说之后,日夜兼程的赶来,面对的只有一抔黄土。
他含泪地种下了一颗红豆,并把慧如住过的草庵题名为“红豆庵”,以为纪念。
萧统回去之后过了几个月,便也病死了。
后来,他种下的这颗红豆长成了树,红豆树因此被称为“相思树”。
萧统与慧如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所以,后人便常常用红豆代表相思。
当然,红豆代表相思的原因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以后有时间再为同学们讲述其他的几个故事。
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古人爱用花草等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在本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二)分析文本1.请听朗读,并思考本诗是以什么植物来寄托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请同学朗读(配乐)(可一人或几人)3.同学们,读了本诗,哪句让你印象最深刻,最能引起你情感的共鸣?(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A.(询问)“同心”什么意思?(感情深厚);B.你们怎么知道他们是“同心”的?(采花相送,思念)哪看出他想送花?强调:“采之欲遗谁?”遗(wâi):赠与、送给。
在古代,人们喜欢用互送花草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送“柳”,指挽留;送“红豆”表示思念;送“香草”,表示赞美对方等等。
C.那他的花能送到么?(不能)诗中原句“所思在远道”。
诗人采了花,直起身来,想着,这花送给谁呢?结果想送的人“在远道”,一个“远道”,把诗人采花的好心情全给搅黄了。
D.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E.那紧接着诗人是怎样做的呢?(“环顾望旧乡”)还顾:回头看,给人什么感觉?(孤单、寂寞、忧伤)主人公涉江去采莲,给我们的是一个背影,现在,满脸忧伤孤寂的回过头来,但他背后却是长得生机勃勃的满泽荷花香草,植物的繁茂和凄苦的表情这个画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诗歌笼上了一层厚厚的忧伤之色。
F.诗人还顾,看到的是家乡么?(不是)那是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无边无际。
路途遥远,一眼望不到所归之处。
天地如此广阔无涯,而我流落在外,如此渺小,若沧海一粟。
心中的孤独疯狂滋生,从而产生了“忧伤以终老”这样孤苦、没有安全感的感觉,把心中的思乡情绪从单纯的思乡升华到了因亲朋不在身边的一种对人生的恐惧之感、凄凉之感。
4.齐读诗歌5.讨论题:为何见热闹夏景却思乡?诗前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有什么作用?推进提问:(1)同学们刚才学习了诗歌,看来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了。
本诗是以什么植物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荷花表达思乡)(2)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的作品,讲到思乡,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伤春悲秋)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李白《静夜思》;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等。
(3)那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夏季)(4)那夏季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感觉?(热闹)(5)讨论:诗人干嘛在热闹的夏季写那么凄凉的思乡情怀呢?还有,诗前两句有什么作用呢?(言之成理即可)A:①用乐景衬哀情;②看到荷花,觉得美,想给自己最亲的家人,就勾起了思乡之情。
B:①营造清幽高洁意境;②用花草的美丽,给人欣欣向荣之感,与内心的忧愁形成强烈对比③以娇美花草赠亲友,暗含对亲友的思念及祝愿。
6.梳理全诗。
(板书)采花赠花望乡伤怀(三)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1 、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四)有感情齐读(可配乐)三、《短歌行》(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他,因为一个俗语,被现代人恶搞成“跑得最快的人”;他长的不咋地,身材也不高,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武全才,乱世枭雄;他不但自己杰出,还拥有良好的基因,生出了跟他同样优秀的两个儿子,父子三人不但在政治军事上成就突出,而且在文学上,更是可以跟后来的苏家三父子并肩。
他,就是曹操!请问,“三曹”和“三苏”分别指谁?(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我给大家扩展一个对联吧。
上联: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下联: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读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诵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研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明朝湖北公安派”)探三玄——《庄子》、《老子》、《周易》志求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温四史——“二十四史”前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魏•陈寿展四库——经(儒家及研究儒家的作品)、史(史书)、子(诸子百家)、集(文人文集)惜四孟——邹城:孟府、孟庙、孟林、孟母林度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心美四君——“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魏无忌、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曹操,虽没有真正坐上龙椅,但作为魏国实质上的第一代领导人。
在军事政治上的才华不用说,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中国北方。
难得的是,他忙于治国打仗,但在文学上,同样造诣深厚。
以“三曹”为核心,加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羽翼的建安文学,其慷慨悲、俊爽刚健的风格自成一家,被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二)分析诗歌1.把握生字读音。
(见导学案)2.齐读,在请同学配乐朗读(可一人或几人,或分组、分男女)3.本诗哪个字出现次数最多,也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忧)在文中哪里?(出现共三次,请同学说出来)1)诗人在忧什么?(人生短促、贤士不得;原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先看诗人第一个“忧”——人生之忧。
请同学读第一段前四句“对酒当歌……唯有杜康”①“对酒当歌……去日苦多”翻译: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露水,转瞬即逝,流逝时光,实在太多。
“岁月是把杀猪刀,一刀一刀割人老”,经过无数战火硝烟,诗人已不再年轻。
“对酒当歌”点出了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间,他是在参加宴会,正在喝酒。
“当”和“对”都是对着的意思;但在“长歌当(dàng)哭”中,“当”是代替的意思,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来抒发胸中的悲愤。
作者在这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是什么?(晨露比人生之短)为什么这样比喻呢?(露珠存在时间短)②“慨当以慷……唯有杜康”翻译:宴会歌声,慷慨激昂,抑郁之心,始终难忘。
以何排解,心中忧思,只有美酒,沉醉解脱。
“慨当以慷”,注解12;“何以解忧”是“以何解忧”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杜康”,传说中是发明酿酒的人,后来人们用来代指美酒。
心有垒石,需酒浇之。
诗人因为时光易逝,却还未达到心中理想而苦闷,只有用酒来让自己暂时忘记忧思。
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真能使诗人得到解脱么?殊不知,酒醒之后,问题依然存在,留下的,说不定是更大的空虚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