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

合集下载

泉州土楼

泉州土楼

长安堡土楼(3张)长安堡土楼位于泉州市永春县锦斗镇长坑村,其建于清乾隆年间(1769年),历经253年的 风雨洗礼,仍巍然屹立。修建者为恭侯公李士貌兄弟,取名长安堡,顾名思义,寓含族人对长治久安的渴望。
长安堡其呈长方形,二层楼式木石结构,古色古香。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楼高10余米,外墙一楼砌石, 有3米高,二楼垒土。
其中泉州安溪土楼(西坪土楼,包括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为国家保护单位。聚斯楼是福建省 发现的最早的、保存也最为完好的土楼。
泉州土楼不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还是游子们的“精神家园”。泉州的土楼建筑风格独特,大多结合 了闽南古大厝的传统建筑手法,土楼也属于闽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土楼的彩绘、雕花、斗拱等, 都饱含着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可以说,泉州土楼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一朵“奇葩”。
康安土楼 “土楼周长100米,高度10余米,每层原有22个房间,房前有环廊通道,二楼外墙筑有22个小窗, 作为瞭望防盗楼,坐落在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的一处山坡上,建于清咸丰三年 (1853年),现为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俊抗清土楼为方形土楼,占地530平方米,高两层共9米,每层14个房间共28间。土楼顺着山势而建,居高 临下,易守难攻。土楼一层由块石砌筑,厚1.6米;二层墙体由三合土夯筑,虽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雨,仍坚固异 常,由此可想当年土楼的坚固程度和建筑者技艺。与当地大部分土楼一样,林俊抗清土楼也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 只是数量更多,而且四面墙壁都有。
韩德楼位于安溪蓬莱镇温泉村汤边角落(即龙潭溪边),清乾隆年间由曾任陕西韩城知县、广西新宁州、西 隆州知州的进士唐桂生返乡时建。
该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350平方米,为四方形的石土木结构,人字形 大厝顶四面泄水。墙基由块石砌就,厚达3米,基墙往上逐渐缩小至三层为40厘米,通高10米以上。楼内正中有 天井,东西南北各置楼梯,上下方便。土楼共3层94个房间,西北向石拱门上方嵌石上书“韩德流长”;东北向 置石门1个,前有大埕。该土楼外观基本保持原貌,1998年10月被县文管会在此树立文物保护标志。

南安蔡氏古民居

南安蔡氏古民居

南安蔡氏古民居篇一:蔡氏故居闽南一带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

它位于南安市官桥镇著名的清代建筑群——蔡氏古厝它是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红砖墙、白条石、燕尾脊,一字排开的红砖建筑有23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内涵丰富,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

当时,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

而西班牙在殖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闽商在菲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

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丼堂皇。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

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丼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其审美形式中,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夙愿。

篇二:泉州古民居和宗祠泉州古民居和宗祠古民居泉州的古民居泉州传统民居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继来泉考察,研究泉州古民居,对它们蕴含的丰富文化特质,以及较高的学术价值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简单原始的竹木结构的高台巢居,是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西周时代(始元前770年以前)泉州属七闽地,先秦以来,汉族人民逐步南移,到此定居垦荒,在漫长的岁月中泉州得到不断的开发,特别是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动荡,大批晋人纷纷南迁避乱,部份入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对泉州的土著民居建筑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开平碉楼是明清时期为了防范海盗而建造的一种高大的砖木结构的建筑,高达四层以上,外形宏伟壮观,内部装饰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开平碉楼分布在开平市区和周边的乡村,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开平市区的村落,包括有三层、四层、五层和六层的碉楼,共有183座,构成了开平碉楼的主要景观。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外观雄伟,内部精美,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明清两代的不同风格,如明代的平顶式、宝顶式、砖顶式和清代的圆顶式、拱顶式等。

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平顶式的碉楼外形简洁大方,内部装饰简单而精致,是明代碉楼的代表之一;宝顶式的碉楼外形华丽典雅,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是明代碉楼的另一种代表;砖顶式的碉楼外形稳重大气,内部装饰雕刻精美,是明代碉楼的又一种代表;圆顶式的碉楼外形独特奇妙,内部装饰华贵典雅,是清代碉楼的代表之一;拱顶式的碉楼外形古朴典雅,内部装饰繁复精美,是清代碉楼的另一种代表。

开平碉楼的内部装饰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碉楼的内部装饰丰富多彩,包括了绘画、雕刻、木刻、砖雕、石雕等多种艺术形式。

碉楼的一楼通常是厅堂,用于接待客人和举行活动,装饰较为简单;二楼是起居室,用于家庭生活,装饰比较丰富;三楼及以上是卧室,用于家庭休息,装饰更加精美。

碉楼内的各种装饰都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具有极高的价值和艺术价值。

除了开平碉楼,开平市还有许多古村落,如鹤山镇的古城村、大沙镇的麻步村、沙堆镇的梅塘村等。

这些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建筑风格与开平碉楼相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

这些古村落保存完好,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乡村风情。

总之,开平碉楼和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外观雄伟,内部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福建长泰县文化遗产收录

福建长泰县文化遗产收录

长泰县文物遗产收录奎璧齐辉楼:奎壁齐辉楼[长泰县枋洋镇林溪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乌烟楼。

清道光元年(1821)建,1941年维修。

楼两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面阔26.2米,进深23.8米,有四厅二十八房,硬山顶。

楼中央有天井和八角形水井。

外墙条石砌成,厚1.47米。

楼内隔墙以土坯垒砌。

朝北开券顶门,门额刻“奎壁齐辉”。

朝南开小门,门额刻“迎薰”。

古叉桥(孤星桥):孤星桥[长泰县坂里乡铁丁口内无名小溪上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古叉桥、古星桥,是长泰县坂里乡与华安县沙建乡的交通要道。

宋大观元年(1107)建。

石梁桥,西北-东南走向,长5.6米,宽1.42米。

桥面以四条宽0.35-0.4米、厚0.25米的石板架在两岸挑出的元宝石(拱石)上。

元宝石下有块石垒砌的金刚墙。

桥面两侧石条上刻楷书“弟子谢评奉为考妣二亲资超生界,及自身合家同乞平安。

大观元年丁亥岁十一月日造。

石匠戴生”和“劝首僧乃新林真”、“监造僧辨偕”。

“第一名山”石屋(曷山殿、曷山庙):曷山庙[长泰县陈巷镇吴田山顶峰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庙石仿木结构,占地面积23??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高4.37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

门楣上刻“第一名山”。

脊檩饰双龙戏珠。

明间用五架梁。

庙外立清乾隆壬辰年、嘉庆已卯年(1819)、咸丰三年(1853)重修碑。

五里亭:五里亭[长泰县武安镇珠坂村坂头社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此处距长泰县城五里,亭因而得名。

明代以前建,历经修葺。

亭占地面积980平方米,有官亭和观音庙。

庙由门厅、天井(两廊)、正堂组成。

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上绘有双龙戏珠,两侧墙上绘十八罗汉。

保存有“大尹洪公爱民父母碑”、“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长泰县界”,“南取州叁拾里”、“北取县伍里”碑,共5通。

玉珠庵:玉珠庵[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始建,清代重修。

庵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坐西向东,由门厅、天井、正堂、两廊组成。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

诏安土楼以在田楼为中心,附近还有12座土楼,即水美楼、石马楼、玉田楼、玉峰楼、庵边楼、田下楼、新 城楼、龙头楼、凤山楼、燕翼楼、凤鸣楼、光裕楼等。诏安土楼,主要分布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红星等 乡镇。现存的土楼有350多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有160多座。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其中较大的较出名的 有官陂大边村的在田楼、新坎村的溪口楼、秀篆陈龙村的龙潭楼、寨坪村的大坪半月楼等。在田楼被新加坡南洋 客属总会主办的杂志誉称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土楼”。1990年8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它为 “国内仍住居民的最大直径的生土楼”。

平和七星土楼群 平和县现存476座明清时期的土楼。 著名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土楼群、芦溪镇绳 武楼、丰作厥宁楼、大溪庄上大楼、霞寨榜眼府、五寨乡思永楼等。 平和县的西爽楼,是福建最大的方楼 。
七星土楼群
七星土楼群分布在平和县坂仔镇,镇区附近排列着的七座土楼:环溪楼、宾阳楼、庆阳楼、薰南楼、黄墘楼、 后厝楼和五美楼,呈北斗七星之状排列。坂仔的北斗七星土楼群是因其位置所定的,七座土楼分建在铜溪两岸, 从五美楼到环溪楼的建设,时间跨度80年,到兴建最后一座环溪楼时,其楼联即包含“北斗祥光”、“南山佳气” 等字眼,道出了北斗七星土楼群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
主要建筑
1
永定土楼
2
南靖土楼
3
华安土楼
4
平和土楼
5
诏安土楼
洪坑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区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由玉成楼、庆成楼、振成楼、永源楼、福兴楼、 景阳楼、阳临楼、朝阳楼、庆福楼、光裕楼、九盛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万盛楼、尚德楼、辉萼楼、庆 宜楼、永昌楼、永成楼、福兴楼、集源楼等组成。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 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 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奎聚楼、福裕楼、 如升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代表,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中国最大的单幢古民居宏琳厝

中国最大的单幢古民居宏琳厝

古民居---宏琳厝摘要:“皇宫当游紫禁城,民居应览宏琳厝”,虽然坐落在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的宏琳厝不能与北京故宫,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山西的乔家大院,丽江古城等中国国内著名的建筑和国外其他建筑相媲美,但其在闽清县,甚至在福州地区还是小有名气的,其建筑风格和特色也是别有韵味,值得建筑学家们研究和各地游客观光旅游的。

关键字:宏琳厝,古民居,建筑。

在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有一大片老式的房屋,内部陈设豪华,规模宏大,有人把它比作《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这便是宏琳厝。

宏琳厝由始祖黄作宾于清乾隆乙卯六十年(公元1795)始建,到1823年方全部落成,前后历时28年。

占地面积17000多平方米,有住房666间,建筑为土木结构,对称翼券仰,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是一座结构精巧的民居建筑。

这座房子的始祖黄作宾,是著名的中医和药材商人,而自己却体弱多病,他就用长子宏琳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房子。

宏林厝居住着黄姓家族,迄今已历11代了,族居上百户人家,形成一个自然村落。

我就是一个闽清人,我很庆幸我生长在坂东这块好地方,虽然坂东的经济不是很发达,但跟闽清县的各个乡镇来比坂东还是很有名气的,虽说与全国的有名城镇相比未能与其媲美,但我身为一个闽清人我还是很以自己的家乡为豪的。

坂东镇在以前是一个重要的商镇,在现代它仍为福州市的一个重要商镇,就拿每年一次的“闽清县坂东镇十八坂”来说,其吸引了来自闽清县各个乡镇的人前来赶集,甚至是其他县各个乡镇的人前来赶集,这已经成为了坂东这个地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时的镇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街上人山人海,车辆禁止通行,好不热闹,加上近年来“闽清县坂东镇十八坂”的持续时间从以前的三天延长到现在将近半个月,现在这时期的各类商品买卖已经拓展到了宏琳厝周围,这使的宏琳厝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旅游。

我在高中时就读于县里的闽清县第二中学,其与宏琳厝相隔很近,所以周末时经常和同学们到宏琳厝前的广场去玩,我曾两次买票进入到宏琳厝里面参观过,中央电视台曾在宏琳厝里取过景,这也就足以说明宏琳厝其本身有特别之处,其内部结构精细复杂,布局合理,有其特有的建筑风格,与其它的建筑相比有其特别之处。

洪氏宗祠对联大全.doc

洪氏宗祠对联大全.doc

洪氏宗祠对联大全洪氏宗祠位于中国哪个地区省份,始建于哪个年代朝代?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洪氏宗祠对联大全,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洪氏宗祠泉州洪氏大宗祠址在今泉州市鲤城区东大路旁,靠近东湖公园即温陵北路草埔尾。

是一处始建于清同治七年的汉族"家祠"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倡建者泉州市草埔尾人,清咸丰九年举人(洪皎之后裔)洪团老向龚氏购得三进旧厝一座(契据仍由洪团老后人珍藏),一进由族人捐助改建宗祠。

劝捐洪氏大宗祠序文曰:"夫敬宗收族,虽孝子慈孙事,然家不立庙,祖于何亨,宗不建祠,族于何聚,此我洪氏大宗之建所由汲汲欤。

"序文作者为清道光二年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按察使洪毓琛,山东临清人。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建筑格局为"前堂后寝"有明显的家祠风格,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泉州洪氏大宗祠为洪团老私人家庙(祠宇),清朝咸丰年间由洪团老向龚姓人家购得的一座旧宅扩建。

二进一天井,东西厢房,双护厝加后界(现左护厝和后界已废)的土石木结构,占地面积一千平方米左右。

宗祠建成后至今150多年一直由洪团老及其继承人居住。

清朝的产权登记人为洪团老,民国年间由其嫡孙洪秀山继承登记,解放后经50年代的土改由泉州市人民政府验契确权,80年代产权登记94年发放产权证,产权登记人由洪氏家族各祧联名。

宗祠建筑古色古香,肃穆壮观,体现了清代古建筑之精湛艺术水平,虽经历百多年的风雨侵蚀,部份墙壁有些剥落,但雄风犹存,现为市级"文保"单位,非一般"大宗"所能媲美。

大宗祠燕尾翘脊,前进倒凹寿三川步口伫立石柱四根,各书楹联,中门上缘高悬"洪氏大宗祠"五字。

门口大埕旗杆四座,以示威风,(现旗杆座已不存,改砌平面的花岗岩)。

从高门槛,大门旁的石螺和旗杆座的设置来看,非高官显爵,安得有此之饰。

古村旅游系列介绍

古村旅游系列介绍

古村旅游系列介绍古村旅游系列介绍导语: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里不仅有世界各地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还隐藏着许多古朴的村落。

这些古村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建筑风貌和文化传承,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系列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村,带您领略中国的古村风情。

第一篇:洪川古村洪川古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境内,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江南水乡之一。

它背依大别山,毗邻石門山,地势平坦,四周环水,形成了典型的水乡风貌。

这里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以米字形的布局为特色,由五条大街和十条小巷组成,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状道路系统。

古村内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宅,其中最有名的是邢氏宗祠和古花园,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典范,也是洪川古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邢氏宗祠是洪川古村的核心建筑,建于明代,占地面积达6500多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封建宗祠。

它包括正殿、东西厢房、东西配殿等建筑,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构思巧妙,是明清建筑的杰出代表。

宗祠内还陈列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邢公石书”,这是一块约30公斤重的巨石,上面刻满了8000多个汉字,被誉为“明万历年间第一碑”。

古花园是洪川古村另一座重要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修建于明末清初。

园内有假山、流水、亭台楼阁等,布局讲究,景色优美,展示了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精华。

每年的春夏之际,古花园中百花盛开,绿树成荫,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邢氏宗祠和古花园,洪川古村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如岟岩书院、揖楚洪门、惠安堂等。

这些古建筑用砖木结构,雕梁画栋,装饰精美,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而村落内的街巷犹如迷宫,弯弯曲曲,穿行其中,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水乡。

洪川古村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拥有壮美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风景如画,山清水秀,让人陶醉其中。

村落周围有许多山峦和溪流,四季如画,景色迷人。

特别是秋天,洪川的秋叶如火如荼,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秋色”,吸引了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红砖古建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红砖古建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红砖古建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 20 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

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顷(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

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

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到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这组建筑,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计大小房间近400间。

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

每座一至三进不等,左右或单边建有护厝。

东侧附建有一组书轩、梳妆阁、醉经堂等建筑。

除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的最大一座,是地处西端,且为坐西朝东外,其余各座皆坐北朝南。

其中兴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一座为其自用宅第。

在座与座之间前后相距10米左右,铺砌石埕相连,埕边凿水井1口,辅以井台,颇具匠心;左右两侧又各有2米宽的石路相隔,笔直贯穿。

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燕尾脊,红墙红瓦,穿斗式木构架,间有少量抬梁穿斗式,大多为三进、面阔五开间,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占地面积一般在350-1850平方米之间,有序地毗连分布在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的长方形区域中。

在山墙、门框、檐口、梁架、廊壁、隔扇、窗棂、栏杆、柱础、地袱等,到处饰有以人物故事、祥禽瑞兽、山水花树、水浪奇石等为题材的木雕、石雕、砖雕和灰塑、陶塑,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四处墙壁、门堵上的绘画,工笔、写意、水墨,争奇斗艳,情趣盎然;随处可见的题辞,篆、隶、行、楷、草,一应俱全,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到举人,不乏名家手笔。

2019年广州花都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导游词-word范文模板 (3页)

2019年广州花都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导游词-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广州花都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导游词洪秀全故居,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

故居始建于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间泥砖、瓦顶木结构平房,石砌墙基,总面阔16.5米,进深5.5米。

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单间小屋,泥墙,无间隔。

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

故居的附近还有洪秀全读书和教书的私塾、洪氏宗祠等。

故居原建筑曾被清政府焚毁,新中国成立后重建。

现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广州花都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导游词”,欢迎借鉴!广州花都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导游词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洪秀全故居参观!洪秀全是我们花都的骄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闪亮的名字,所以大家来到花都一定不能错过洪秀全故居。

大家都知道洪秀全领导的是一次农民运动,但洪秀全自己可不是一个农民,他是一个书生。

古时有一句老话叫做“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但是我们这位书生却是不同,不但造了反,而且造了大反,从广东直打到南京,还挥师北进,直攻北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昵?我带大家参观时慢慢给各位讲解,参观完之后大家就全明白了。

好,大家进门先向左转,这里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土屋,如果没有导游带领,散客们常常都漏掉它,但这才是真正的重点——洪秀全教书的私塾。

大家进来看一下,是一间土坯砖砌成的简陋小屋,里面光线暗淡,几排古旧的小桌椅,但这就是这官禄抪村一百多年前的私塾了。

当时叫“书房阁”,洪秀全5岁就开始在此读书,到了16岁起又接过教鞭,开始在这里教书。

不过,这已不是原来的房子了,因为在洪秀全金田起义之后,清朝政府曾与1854年和1864年先后两次到官禄抪“诛九族”,差不多所有的亲人都被杀光,村里所有的房屋都被烧光,什么都推平了,这所私塾当然更不能幸免。

古建旧居寻风物——义薄云天“后埔财”

古建旧居寻风物——义薄云天“后埔财”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文化建筑产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古建旧居寻风物——义薄云天“后埔财”核心提示:位于木兰溪上游的仙游县度尾镇后埔村的“后埔财”旧居,其翘起的檐角、轻灵的木雕斗拱、特制的砖雕、精美的石雕,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弥漫着风雅的气息,极具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清代古民居建筑的宝贵实物样本。

古民居建筑,是一个地方文化重要的载体,见证着悠悠的历史。

莆仙古民居风格尤为独特,基本格局是以厅堂为主轴,分单体建筑和以天井为中心的单元院落建筑,以及皇宫式的“双燕归脊”的特色。

尤其是莆仙古民居建筑的“红砖文化”,更是一大亮点,它们蕴含着本地土壤特有的红色,融入了雕技的艺术,凸显出独具一格的质感、粗犷和大气的古朴之美。

位于木兰溪上游的仙游县度尾镇后埔村的“后埔财”旧居,其翘起的檐角、轻灵的木雕斗拱、特制的砖雕、精美的石雕,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弥漫着风雅的气息,极具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清代古民居建筑的宝贵实物样本。

从杂役打拼出商界大佬“后埔财”,本名林梁财(1835-1920),又名林栋材,仙游县度尾镇后埔村人。

后埔村位于木兰溪上游,开族始祖林孟明于唐代自莆田定庄迁至仙游县文贤里鹤山(今度尾镇后埔村)定居,已有1500多年了,已历二十八代,繁衍全族4000多人。

这个村流传下了许多感人的历史故事,其中有唐朝正觉祖师在后埔观音山斩蛇的故事,至今当地还有“蛇岭”的地名;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入死的胡大海,曾在这个村里出没过,并遗留有胡大海的大刀迹象……尽管这些只是传说,却说明后埔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出生在这个村庄里的“后埔财”,少年时代因家道寒贫,早早就懂事,能帮父母做家务,而且还跟着父母在农闲的季节,当起了挑夫,穿越于白鹭岭。

白鹭岭,曾是仙游县度尾镇经过仙游山直通德化县邻近乡镇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仅一个白鹭岭就有四千多个梯级。

在“风雨一肩挑”的如晦年代里,陡峭且气势逼人的白鹭岭,经风历雨,已损坏严重,更是难行,偶尔有热心人进行修葺,却仍经受不了人来人往的踩踏。

洪园资料

洪园资料

杭州洪氏家族杭州洪氏家族,原居江西鄱阳。

南宋时期,爱国重臣洪皓因功封为魏国忠宣公,赐第杭州葛岭,赐田西溪,称为钱塘洪氏之始。

洪皓有三子(洪适、洪遵、洪迈)都官至宰执大臣,遂成钱塘望族。

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自宋太祖忠宣公皓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

”明代计有洪钟等一品宰相级官4位、二品尚书级官3位,清代则有大戏曲家洪昇。

洪氏一族在历史上声名远扬,对杭州自宋明以来的地域文化发展影响甚大。

洪皓,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

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扣15年,艰苦备尝,持节不屈,终得放还,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

朝廷有感于他的气节,赐官徽猷阁直学士、右朝散大夫,封鄱阳郡开国侯,并西湖葛岭赐建国公府。

死后谥号“忠宣”。

洪适,字景伯,洪皓长子。

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官至右丞相。

主要传世著作有《隶释》、《隶韵》、《砚说》、《壶邮》、《盘州文集》等。

其中前四部是研究金石和训诂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他作为金石大家对后世金石研究的一大贡献。

他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宋代金石学三大家。

洪遵,字景严,洪皓第二子。

擢秘书省正字,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

著有《泉志》、《订正〈史记〉真本凡例》、《翰苑群书》、《翰苑遗事》、《谱双》等。

《泉志》是一部研究中国历代钱币的著作,考疑证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洪迈,字景庐,洪皓第三子。

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官居一品。

他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流传至今,颇有影响。

洪钟,字宣之,自号两峰居士,洪氏族人在明代的杰出代表人物。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任右副都御史,官至刑部尚书,后以功进太子太保。

祁门城洪家大屋与两桥

祁门城洪家大屋与两桥

祁门城洪家大屋与两桥阊江由北向南穿过祁门县城,江右为老城,江左为新区。

连接两岸的两座古桥合称“阊江双虹”,两桥相距半里之遥,平政桥居上游,仁济桥居下游。

所住宾馆在平政桥边上,晨起看桥很方便。

平政桥始建年代不详,初为平梁桥,后圮。

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进士、初授祁门县令的晋江人尤烈在旧址上倡建为五孔拱桥。

桥长78米,宽7米。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建设慈(浙江慈溪)张(湖南张家界)公路时改为公路桥,1974年又在桥面两侧各增建人行道1米。

至今,该桥依然车水马龙,为阊江两岸往来不可或缺的公路桥。

仁济桥上远眺平政桥平政桥孔中管窥仁济桥仁济桥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五孔石拱桥,长79米余,宽7米,两桥首有石阶拾级而上,古韵较平政桥自是更胜一筹。

两桥区域早先曾为码头,是祁门县城最为繁华之所在。

如今这一带依然很热闹,只是由于近代公路的开通取代了水路的运输功能,往昔舟楫云集的景象不复呈现罢了。

城南凤凰山的明代文峰塔从平政桥西行过江不远,在中心北路一条叫敦仁里的巷子里,有一片连排的高墙深宅,这就是2013年新晋“国7”的“洪家大屋”。

这片宅院原为清代祁门一周姓人家所建,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941年)被祁门东乡万石里(又称檡墅里,今金字牌镇洪村)人洪炯连同周边屋宇一同买下,之后又事扩建,人们将洪家这一庞大建筑群统称为“洪家大屋”。

多少年风雨过去,现今这片古宅群仅剩四幢,均为二进二层建筑。

去时正赶上维修,只有两幢可以进得去,其中便有“承恩堂”,即当年曾国藩挥师祁门剿灭太平军时所设的两江总督行辕。

后进的花厅至今还有人居住,上前问了问,是一位退休老教师。

最西边的一幢也有人居住,其中有一户篾匠,依旧按部就班地忙活着,看来虽然进入了维修阶段,但“洪家大屋”的腾退安置工作仍有待时日。

底层架空地板的通风孔找了半天的“太平军题字”,一处锁在屋里,一处锁在墙上,都没看着。

另,“洪家大屋”主人洪炯系茶商,据说在广州的生意做得挺大,与英国人常有交往,很熟悉英国人的口味。

尤溪麻洋古建筑介绍

尤溪麻洋古建筑介绍

尤溪麻洋古建筑介绍尤溪麻洋,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尤溪县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

这个古老的建筑群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麻洋古建筑群位于尤溪县城东南部,占地面积约280亩。

这里的建筑始建于明朝,其后相继扩建与修缮,形成了独特的布局和建筑风格。

据历史记录,麻洋建筑群曾经是尤溪地方政权的所在地,是尤溪的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

整个麻洋古建筑群包括了宏伟的门楼、府邸、庙宇、园林和街巷等建筑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麻洋府和南园。

麻洋府是清代典型的传统官式建筑,由前厅、中厅、后厅和东西厢房组成。

府内布置精美,雕梁画栋,以及石雕、木雕等装饰精美,展示了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艺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园则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园林风格的私家园林。

园内有假山、池塘、回廊、花台等景点,景色宜人、独特美丽。

园内还保存着许多精美的建筑,如亭台、楼阁等,构成了一个高度精细化的园林景观。

南园的设计和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是一处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

在整个古建筑群中,除了麻洋府和南园,还有其他许多重要建筑值得一提。

例如,麻洋门楼是该建筑群的入口,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门楼建筑,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些庙宇供奉着古代的神祇,有些庙宇也是文化活动的场所,时常会举行祭祀和传统庆典。

除了建筑本身,麻洋古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古代家具、器皿、织锦等艺术品,展示了古代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同时,这里还保存了一些历史文献和古籍,记录了尤溪的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尤溪麻洋古建筑群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景点。

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古代建筑的庄严和华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博大。

同时,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史迹福清丨福清最美传统民居古建筑大盘点!有你的家乡吗?

史迹福清丨福清最美传统民居古建筑大盘点!有你的家乡吗?

史迹福清丨福清最美传统民居古建筑大盘点!有你的家乡吗?东关寨位于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后的山坡上,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当地何姓村民历经十载修建而成。

东关寨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宏,建筑风格与闽西客家土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总进深约76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寨墙基座和墙体的下半部分均用块石垒砌而成,高10米许。

石墙之上为夯土墙,墙厚2米多,寨内设哨廊,供跑马巡逻;外墙开有小窗,可作了望兼射击用。

寨前有宽阔的石铺大埕,自南向北拾阶而上,折东便进入寨门,门顶有出水口,防备大火烧门。

寨墙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大门,为石框木板门,板门用重阳木制成,门顶设数个出水洞,可防火攻。

寨房为土木结构,呈长方形中轴线对称三进布局,由门楼厅、正厅、后楼院及两侧附院组成,共上下两层,有99个房间,规模宏大。

寨内房屋用防火墙及防火通道分隔成若干个单元,防火墙高过屋面约1.5米,防止火势蔓延。

寨的中心点位于第二进正厅部分,面阔五间,有左右披榭、回廊,堂前游廊两端设门通左右附院,并通向南、北的侧寨门。

这里是全寨集中活动的场所,遇有婚丧嫁娶及祭祀活动,都在此进行。

后楼院紧随其后,独成院落,楼上后廊与寨墙间也设有廊道、瞭望口。

据考证,东关寨为典型的家族聚居式的山区古民居,寨内成员聚居场所规制严谨,主从有序,寨内家族人口又能以家庭为单位分住各个单元,日常生活互不干扰。

同时,各单元之间设有通道,又有上下廊道环贯全寨,便于生活照应和防火防匪。

寨内可住一个家族数代一百多口人,至今还有家族成员居住。

寨内尚存泉井一口,大旱不竭。

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东关寨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则徐祖居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他出生于福建候官(今福州),但他的祖籍地却是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

在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林则徐的五世祖林存素和林存素的父亲林榕山的旧居。

林氏祖居始建于明末清初,原为两进,现仅存一进。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
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9.11.16
•【字号】闽政文[2009]375号
•【施行日期】2009.11.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
护范围的通知
(闽政文〔2009〕37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宁化老虎岩遗址、浦城牛鼻山遗址等203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其保护范围,已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

请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
(共203处)
一、古遗址(6处)。

身边历史:洪氏源流

身边历史:洪氏源流

⾝边历史:洪⽒源流洪⽒是⼀个常见的姓⽒,约佔全国汉族⼈O.14%,居中国姓⽒⼈⼝排⾏107位。

以浙江、江苏居多,两省洪姓约佔全国汉族洪姓⼈⼝28%。

在闽南,洪⽒是⼀个歷史悠久,传裔眾多的望族。

仅晋江、⽯狮洪⽒就有68村,总⼈⼝6—7万⼈。

晋江洪⽒分佈主要在青阳镇(现西园)钱屿、莲屿、梅屿,及英林镇,⾦井镇,龙湖镇⼀带,称“五⼗三乡洪”。

洪⽒的起源有⼆,⼀谓起于“共”姓。

据《元和姓纂》,上古炎帝神农⽒之后⼗四世⽇勾龙,勾龙⽣垂,為尧共⼯之官,因命⽒列于诸侯,封于共国(在今河南省辉县),称為共伯。

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其后⼈称共⽒。

东汉灵帝时有⼤⾂共普,因宦官势张,弃官避祸,改姓為“洪”,迁居燉煌(今⽢肃凉州)⽽族姓昌⼤。

故洪⽒以“墩煌”作為郡望。

⼀谓洪⽒来⾃宏、弘、翁等⽒之后改姓⽽成。

《通志·⽒族略》载,豫章有弘⽒(⼀说宏⽒),因避宋朝讳⽽改為同⾳的“洪”字。

⼜据《六桂堂族志》谓:五代时有由莆⽥⽵啸庄迁泉州的翁乾度,“官⾄郎中,娶夫⼈陈⽒,⽣六⼦”,因避乱将六⼦分别改姓:长⼦处厚,字伯起,分姓洪;次⼦处恭,字伯虔,分姓江;三处易,字伯简,本姓翁;四处朴,字伯悖,分姓⽅;五处廉,字伯约,分姓龚;六处休,字伯容,分姓汪。

⾄宋初,六⼦先后俱中进⼠,居官显荣,⼈称“六桂联芳”,其苗裔振振绳绳,分佈⼴泛,故闽南乃⾄东南亚⼀带华侨,俱以“洪、江、翁、⽅、龚、汪”六姓為同宗,称“六桂堂”。

洪⽒⼈闽南先后有下列⼏⽀派:⼀是唐末乾寧年间由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闽,经三迁后肇居於晋⾢南关外⼗四都英林乡的⼗四朝奉;⼀是南宋初年,洪皓、洪皎昆仲之后裔,由江西乐平⼈闽分居於同安、晋江等地,钱屿洪⽒属於这⼀⽀派;⼀是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洪仁璲任职漳州府长泰知县,携眷迁居长泰,传裔分佈于漳州、龙海、漳浦、东⼭⼀带。

英林洪⽒是最早⼊闽,传裔眾多的⼀⽀。

据《英林洪⽒族谱》记:“⼀世始祖⼗四朝奉,妣郭⽒恭⼈。

福建永定土楼(7)(洪坑光裕楼.福兴楼.庆成楼)

福建永定土楼(7)(洪坑光裕楼.福兴楼.庆成楼)

福建永定土楼(7)(洪坑光裕楼.福兴楼.庆成楼)1光裕楼洪坑光裕楼.福兴楼.庆成楼是洪坑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七座土楼中的后三座,前四座我已经在前面博文中介绍了。

(一)光裕楼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大楼为四层建筑,面阔11间,深近9 间,总计102间。

祖堂设在内院中间,内院两侧设浴室,楼内石门窗精雕细刻,尽显昔口辉煌。

清初,林氏十六世祖林福成经营烟刀,家资万贯,遂建光裕楼及书斋(萃豫斋)。

此楼是洪坑村最早、最完整的正形土楼,旧称城内。

由于重视教育,自迁进此宅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功名显达。

清朝期间,有大夫9人、进士4人、秀才40余人、武秀才2人。

(二)福兴楼坐落在洪坑村土楼群中部,振成楼西北侧。

长方形土楼,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坐北朝南,占地约800平方米。

高3层,面阔7间,进深4米,中为天井,内通廊式。

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两道楼梯,1个门,内有1口水井。

后厅为祖堂。

(三)庆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东南部,振成楼的东南侧,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正方形土楼,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1100平方米。

高3层,面阔7间,进深6间,中为天井,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4道楼梯,1个大门,1口水井,后厅为祖堂.以上这三座土楼在洪坑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七座土楼当中没有另外四座(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 名气大,因为时间所限,我也没详细拍摄.除了这七座,我还拍摄了其他土楼有十一座之多,其中很多完全不亚于这七座.我将继续介绍.谢谢各位分享!2光裕楼3光裕楼大门4光裕楼内门5光裕楼祖堂6光裕楼内景7福兴楼8福兴楼大门9福兴楼内景10庆成楼11庆成楼夜景12庆成楼大门13庆成楼内14庆成楼内照片名称:15庆成楼内16庆成楼大门。

清代民居

清代民居

第二节 清代民居、祠堂 一、西递村清代民居建筑群西递村清代民居建筑群,位于黟县城东8公里的东源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黟(县)东(源)公路与休(宁)兰(田)公路相接处。

《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始祖昌翼为唐昭宗后裔,因遭朱温之变而从婺源胡氏。

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壬派五世祖胡仕良去金陵途经西递铺(离村1公里多),因见这里地势“东阜前蹲,罗峰遥拱,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产青石而如金,对霭峰之似笔;土地肥沃,泉水甘甜”,遂举家从婺源迁居西递,休养生息,逐渐成为胡姓聚居的山村。

村名的由来,明嘉靖(1522~1566年)《新安名族志》中说是因这里山多拱秀,中有二水环绕,水势西流,故名西递。

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古黟山水记》中则说是“西递在府西,旧为铺递所,因此即所谓西递也”。

西递,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122幢富丽多姿的清代民居建筑,充分显示了古徽州石雕、砖雕、木雕艺术的极高水平,被国外学者赞誉为“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东方文化的缩影”。

村前矗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胡文光刺史石坊,建于明万历六年(1587年),雕刻精湛古朴、造型富丽堂皇。

清代民居,鳞次栉比,层楼叠院、高脊飞檐,门罩、漏窗的砖、石雕花纹图案、无一雷同。

高大的平阶型马头墙,昂首云天;形制特殊的大门,有的砌成贴墙牌楼,气势宏伟,门楼的砖、石雕刻,形态各异。

民居中的庭院、因地制宜、大小不一,花坛、水池比例和谐。

室内则画栋雕梁、油漆粉光、富丽堂皇、设计巧妙。

村中有正街、横路街、后边溪3条街和40多条胡同,所有街巷,全铺淡青石板,前后两股溪水,在石砌的溪床中,沿村流去,小溪两旁的高墙深院、隔溪相峙,用成块长条石板,砌桥相通。

村庄中央的敬爱堂,是一座跨度30米的砖木结构建筑,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

下厅2根6米高的黑色大理石柱与上厅2根巨大的白果木柱相对衬,承托着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

溪水似带,成弧形绕祠堂而过,整个村庄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
本文由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洪美根整理有需要更改可以联系本人
南安官桥漳里村有一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蔡启昌、蔡资深父子。

南安英都坂埔村也有一片十三座洪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洪光乘,洪开泰父子,坂埔洪氏古民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比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早100多年,说起来也有一番不寻常的来历。

清朝康熙年间,南安英都东三房有个农民叫洪承雅,住在坂埔,拓荒垦地,十余年过去了,靠着勤劳致富,成为当时一个殷实人物。

洪承雅生有二子,长子洪毓秀,次子洪光乘,子承父业,勤耕苦耘,加上洪光承头脑灵活,上山植树种果,产业更添一筹,成为英都一带的“地富”。

“二富”者,闽南话为靠农耕致富。

在明清期间,英都一带官介如云,高官如明清两朝军政重臣洪承畴,至于州县一级官吏比比皆是。

洪承雅发家之后,临终前对儿子说:“目光不要只盯在田地上,要培养儿孙读书识字,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兄弟俩谨记在心,大哥洪毓秀成家之后,久未生子,偏偏又染疾身亡。

小弟洪光乘娶了陈家女,先后生下三个儿子,都送到学馆攻书。

洪光乘每每想到父亲临终的嘱托,想到大哥与自己开辟家业,不幸英年早逝,心中痛苦不己。

不能让大哥无后,他想把自己一个儿子过继给大哥,继承香火。

不料娘子说:“我们只有三个儿子,并不算多。

我年老体弱,不能在生育了。

你要给大伯过继香火我不反对,你就再纳小妾吧,生下儿子,全归大伯,我绝不反对。


娘子虽然生性固执,但心地颇好,亲自托人做媒,洪光乘只好答应。

择日又娶了杨家女为小妾,称为小娘子,生下一子,过继给大哥做儿子。

大哥总算有香火了,他心头一块石头也落地了,对内又称四子,后来他衍后裔称四房,继承顶房洪毓秀的香火,因此住宅又称“顶点金”
且说洪光乘四个儿子,惟有第三子洪开泰天资聪明,文章写得好深受塾师赞赏,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科乡试,高中第六十一名举人,授个广东嘉应州正堂,携家眷前往赴任。

洪光乘见其它儿子不能往仕途发展,便量材而用,或协助他经营田产果园,或出处贸易经商。

家中收入日益增多。

洪开泰在嘉应州任职颇有政绩,父以子贵,圣上嘉奖,敕封其父洪光乘儒林郞、嘉应州司马,并追赠己故祖父洪承雅儒林郞。

从此,乡人都称洪光乘为“封君公”
随着家中人口增多,洪光乘越感到住居狭窄,非建新房不可,便修书给三子洪开泰征求意见。

开泰认为,要建就要建得体面,用闽南常见的皇宫体汉式五开间建筑,兄弟侄儿各建一座,砖石、木结构,一定要讲究质量,百年大计,不可含糊,并寄来一笔银两。

接到三子的来信,洪光乘心中更有底了。

其实洪光乘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早就做番盘算,准备建十三座房屋。

当然仅工匠、小工伙食费用就要花许多。

为此往年收成的稻子雇船远往英墟、三州、泉州市场出售。

自从决定建房屋,他己三年没有卖粮食了。

如此一来,家中己经贮蓄上千担粮食了。

洪光乘这么多粮食,还另有企图,他跟塾交情甚深。

这塾师上观天象,下知地理,知道三年过后必然闹灾荒。

他本人也研读天文之书,盘算一番无差。

果然,三年之后千里赤地,一片旱灾。

市场上粮价暴涨,纷纷找上门,自愿到洪家建房,只图三餐,不要工钱。

因此,泉南一带大闹变荒之际,洪光乘却觉得时机己到,大兴土木,开始建筑大厝。

常言道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要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洪光乘找了塾师,择了地,选吉日动土。

今日,我们所见的十三座汉式五开间古民居,最先建的三座坐北朝南大厝与山坡上坐东看西的“顶点金”大厝连成一条线,而另外七座大厝,或坐西朝东,坐北朝南的大厝连成曲尺,或星星点点分布在小山坡后头,有点呈弓形之状,组成一个洪氏古民居建筑群。

洪氏古民居建筑群墙裙不一,初为乱石砌成。

后来三子洪开泰来鸿,要讲究些,之后改为白花岗岩墙裙,墙壁上叠筑红砖,飞檐走脊,甚为壮观。

大厝均二进双护厝,内铺石天井,外铺大石埕,均为上品。

洪光乘的主张是“结实耐用,质量为上”。

持续建了多年,己有六七座大厝落成了。

因洪光乘患病,嘉州正堂洪开泰告假还乡,他乘船了运来粮食,还从广东移植一株铁树,据说栽了铁树不怕火灾。

回家月余,他不仅给父亲治好病,又留下一大笔钱。

他指令要给父亲建一座最华丽的住居,乡人称“封君居”,洪光乘去世之后改为祠堂,称为“封君祠”。

今日我们所见的“封君祠”,近年为其后裔华侨洪恭兰重修,厅堂供奉洪光乘神位,成为坂埔祠堂。

此外还建了“下点金”与“顶点金”两座大厝,分别给大娘子陈氏母和小娘子杨氏母居住。

至今,“下点金”和号称“洋厝”的两座大厝因遭火灾湮没了,不知是否因铁树被砍伐了地失火?洪氏古民居十三座大厝剩下十一座了。

但号称“顶点金”的大厝凝集十三座大厝精华,保存最完整的了。

从建筑的风格看,这座大厝坐东朝西,两旁连户厝,左侧另建书房,右侧建棋盘厝,面对青山,门前有石埕、水井,竖有旗杆,
远看一派宏伟壮观!近看大厝,白石墙裙,红砖砌壁,大门匾上红底金字“顶点金”三个大字,屋檐下有倒吊筒,两侧有边门,门堵凹秀雕花塑卉。

步入大厝厅堂,但见梁柱粗大,辉绿岩的柱基雕塑精美绝伦,大厅两侧大房没有砌墙与大厅边成一体,使大厅显得更为宽敞,厅堂壁上均用精美木制花格墙壁,犹如一道屏风,堂上供奉洪毓秀夫妇画像。

表明四子是继承大哥毓秀的香火,是他的后裔。

左右木板壁上绘着山羊、麒麟、飞鹿、骏马四图,显得典雅壮观。

据说当年“顶点金”是洪光乘的小娘子杨氏与四子所居。

外围墙壁也是闽南常见的砖石结构建筑。

因就地取材,墙壁用乱石而砌,半墙上出砖入石,外墙周围至窗户下砌有石板壁,意在防御盗贼挖洞入室抢掠财物。

厝内房屋门连着门。

入屋搜人,看得见进去,不知他从哪里溜出去了。

更有护厝半壁连着厕所,家人在室内大小便,室外有取尿便的洞口,可
取肥料挑到农田施用。

“顶点金”厝布局如些周密,考虑如此合理,在二百多年前的古建筑,实属罕见。

当时大娘子住的“下点金”设施比“顶点金”简陋多了,陈氏宽怀大量,并不计较小娘子的居住比自己好,两位娘子相夫教子,和睦相处。

坂埔古民居占地数十亩,规模大,红砖青瓦,花岗岩石裙石埕,一派红光闪耀,气势堂皇。

当时英都一带流传这么一句话:“有人洪光乘的富,没有人坂埔的大厝。

”洪开泰父子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兴建而成。

洪开泰的儿孙有的回故里居住,连同其他三位兄弟衍传的后代,在国内有一千多人,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二千多人。

洪开泰在广东梅县的后裔也有一千余人。

二百多年过去了,而今,十三座大厝除“下点金”与“洋厝”因遭火灾湮没,其他不同程度损坏,但基本保存完好。

近年“顶点金”四房的后裔,旅居海外侨胞洪恭兰先生重修“封君祠”与“顶点金”两座。

“封君祠”修葺一新,供奉洪光乘夫妇三人及三房子孙的神位。

“顶点金”恢复昔日的风采,大厅上县挂三个匾额,一匾“拿督斯里”,为洪恭兰先生获马来西亚联邦表彰的称号,二匾为新加坡政府颁给洪恭兰先生的“公共服务星章”,三匾为澳大利亚联邦总督颁发给洪恭兰之子洪
永裕“太平绅士”的匾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