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观课有感

合集下载

颐和园观后感20xx字

颐和园观后感20xx字

颐和园观后感20xx字篇一:《颐和园》观后感《颐和园》——观后感通过看《颐和园》,我充分感受到了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的华丽雄伟,气势磅礴。

颐和园—北方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苑,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

在广阔的昆明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湖岸建有秀美建筑,其中湖西北岸的清晏舫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

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

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

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造型奇特。

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20xx年9月28日篇二:颐和园观后感颐和园观后感如果说:只有笑过,才会痛;只有记得,才怕忘;只有经历了,才会懂。

那么,很庆幸的,我是一个平凡的看客。

——题记三月十八日,对于我这种足不出户的人而言,真是个很特别的日子。

今天,由学校组织全年级去游玩,费用公家报销,只需自备食量,乐得我一路上都没睡安稳。

这种??不劳而获”的激动,倒也随着天气在升温。

好热!这种燥热仿佛要把我的耐心融化了!看着四周比我高出一头的同学们,和“远在天边”的颐和园的大门,心中更是无由的烦闷。

当一声令下时,我早就快步移入园门,倚在一棵古树下,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了。

优质课《颐和园》听课心得体会通用三篇

优质课《颐和园》听课心得体会通用三篇

优质课《颐和园》听课心得体会通用三篇优质课《颐和园》听课心得体会 1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制作课件时我考虑到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如果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你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来学习的话,课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习。

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虽然使得教学流程清晰,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__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

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

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__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__,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适时引导学生。

颐和园听课心得体会

颐和园听课心得体会

合阳讲师团——《颐和园》听课心得体会本周有幸观摩了袁灿英老师执教的《颐和园》,听后感受颇深。

《颐和园》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让我钦佩的是:袁老师有很强的全局观念,她发现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的结构很相似,都是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一处景物,于是她就将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整合起来。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授学生阅读游记的方法,再将这种阅读方法整合到第五单元的课文中加以巩固和运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探究和学习。

一、紧扣单元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袁老师对教材进行了较好的解读,抓住了课文特点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字词教学仍然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打好字词基础对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字词的处理上,在读音、字义、词意几个方面,袁老师既有主次,又有先后,有的直接理解,有的放在课文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例如:课文第4段“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的很好。

袁老师将“滑”和“划”两个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能否互换。

一名学生联系上下文说道“昆明湖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用第一个“滑”,滑过之后不留一点痕迹,用第二个“划”,就会将“镜子”、“碧玉”划破。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在心里暗暗叫好,心想袁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是高明,既解决了难理解的词句,也在潜移默化中教授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二、充分体现了读想结合,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本节课袁老师设计了两处读想结合点,既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注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第一处是第二自然段“……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袁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老师为它取名为‘春暖花开’,你们看到了什么呢?”老师的引导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毫无疑问学生的回答妙语连珠。

第二处读想结合设在课文的第5自然段。

《颐和园》反思总结(通用13篇)

《颐和园》反思总结(通用13篇)

《颐和园》反思总结(通用13篇)《颐和园》反思总结篇1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

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

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颐和园》反思总结篇2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颐和园游玩的心得总结(精选18篇)

颐和园游玩的心得总结(精选18篇)

颐和园游玩的心得总结(精选18篇)颐和园游玩的心得总结篇1自从学了《颐和园》这篇课文,我就对它充满了向往。

今年暑假,我终于零距离领略了它独特的美。

走进颐和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昆明湖。

湖面上波光粼粼,著名的十七孔桥就架在昆明湖上,连接着南湖岛。

桥墩上雕刻着许多石狮子:有的端坐着,似乎在望着桥上的游客;有的低着头,好像在聆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趴睡着,好像在懒洋洋地晒太阳……真是形态各异!过桥向前走,就来到了长廊。

这条长廊长728米,一眼望不到头,它一共分为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彩画,共有一万多幅,而且没有哪两幅彩画是相同的。

彩画中绘画着《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一些名著中的故事情节。

看着这些彩画,我不禁赞叹起画这些彩画的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半山腰上那座高大的八角宝塔形的建筑就是佛香阁。

旁边古色古香、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极目远眺可以看见颐和园的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朱红色的宫墙、碧绿的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白塔……颐和园不愧是首都北京一颗璀璨的明珠!颐和园游玩的心得总结篇2北京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也是一个有很多小吃,胡同的地方。

在周末的时候,妈妈第一次带我来到颐和园轻松的游玩,在家里常听大人说颐和园很美。

我们乘坐地铁来到颐和园,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我放眼望去,只见宽阔的大河展现在我们眼前,河面很平静,微风一吹,就能看见何好像有烦恼似的,皱起眉头,我们向前走着,我见河面有一只大鸭子,带着五只小鸭子,它们的叫声回荡在我耳边。

我笑呵呵,谈论着他们,这事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壮观的大桥,我跳起来说,那是不是神经,17孔桥,妈妈回答,那就是17孔桥。

17孔桥横卧在湖上,即使通往湖的道路,又是一处叫人过目不忘的景色,造型十分优美,原来只有皇帝能在上面走,别人就不能,而我现在却在这走,是多么难得呀,我们边聊天边走。

我们穿过一道拱门,一片荷花,映入眼帘时,亭亭玉立的荷花和底下的补水,让人感到一片生机,妈妈给我照相后,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我们又来到了长廊,哪个天花板绘上了各种图画,而且一条下去绝不重复,穿越这条长龙,可以进入那意境,就这样熬着走,不知走了多久,却觉得意犹未尽。

颐和园参观观后感10篇

颐和园参观观后感10篇

颐和园参观观后感10篇颐和园参观观后感1在即将离开北京的最后一个早上,我们迈着急切的步伐又来到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面积为两百九十公顷。

我们从东边,进入颐和园,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

一见昆明湖我就想起苏轼的诗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边的昆明湖晶莹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涟漪,可是现在的昆明湖被层层叠冰块给覆盖了。

那边的万寿山满山古柏苍松,掩映着雄伟的宫殿、秀丽的楼阁。

啊!人间仙境!这里让我流连忘返。

看完昆明湖,我闪来到了玉澜堂,是慈嬉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乐寿堂――慈嬉太后住的地方。

乐寿堂的上有一个电灯泡,据说是中国最先用电灯的地方。

出了乐寿堂,来到了著名的长廊。

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有佛香阁,这些建筑的顶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导游先生和我们说道,美丽的颐和园不仅仅展现给了我们一副美丽的景色画卷,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讲述了启迪人心的历史故事。

慈禧太后闭关锁国,在国内修颐和园,大兴土木,这也惊醒了我们不要重复历史的错误。

最后我原路返回,卖出了沉重的门槛,我真的还有些留念,留念这园中的美景,留念这园子里发生的太多的历史上的故事。

颐和园参观观后感2暑假到北京旅游的第一景点,我选择了颐和园。

因为我要亲眼见见课文中那美丽的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

这可是我期盼已久的心愿啊!颐和园门口游客如云。

导游姐姐告诉我,颐和园是皇帝的御花园,也是给母后祝寿和游玩的地方。

昆明湖是模仿西湖挖成的,挖出的泥土就堆成了万寿山。

所以,进门的大殿就叫仁寿殿,殿前有三尊铜铸的龙、凤和四不像的麒麟,个个栩栩如生。

在乐寿堂前也有铜铸的鹤和鹿,形态逼真,象征着福禄寿。

在堂前有巨大的“败家石”,在绿树成阴的院子里,座落着许多房屋,据说是王妃的住宅。

走进邀月门就是有名的长廊。

颐和园心得体会感想(精选10篇)

颐和园心得体会感想(精选10篇)

颐和园心得体会感想(精选10篇)颐和园心得体会感想篇1清朝末年,中国仿佛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伤痕累累,苟延残喘,慈禧太后专权,她挪用了海军的一半来重建颐和园,并在后来将光绪皇帝囚禁在此园内。

行走在这规模庞大的皇家园林内,帝都遗存的斑驳在脚下掠过,一寸又一寸地被磨平。

宫殿浮雕大都有些褪色,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累于在人群中穿梭,我在昆明湖边找了块石头歇脚。

湖边很是热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川流不息,还有湖上不知名的鸟儿。

享受着迎着湖面吹来的暖风,远处山上的佛香阁在朦胧的雾气和树木的掩映中,给人似近非近的神秘感。

环顾湖周,大小楼阁林立,配合着横跨水面的玉带桥和游船轻拍水花的声响,给人以一种美感。

不远处林荫大道的尽头,便是当年囚禁光绪皇帝的“玉澜堂”。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在此,不得与外界有所往来。

迈过高大的门槛,能看到屋内极少的家具,可悲可叹一代帝王竟然被囚禁于此,哪还有一丝皇帝的威严,仅存的只有荒凉,如此,怎能不叫外国人轻视我国呢?小小的玉澜堂虽然禁锢了皇帝的脚步,但怎能阻挡中国人骨子里的自强不屈?与玉澜堂相比,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就多了几分祥和与奢华。

清漪园内,被称为“败家石”的青芝柚屹立在园内,据说明朝太仆米万钟不惜代价想把这块石头搬入家中,却终落得个败家的下场。

清朝乾隆不顾皇太后阻拦,执意将巨石搬入园内,但后来的清朝,不正是走向了衰败没落吗。

这一块石头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讽刺啊!昨日的皇家园林,今日的旅游胜地,颐和园承载了太多的荣辱兴衰。

每一阵风吹过绿叶的沙沙声都哭诉着封建王朝的腐朽;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苍白无力的过去,一切都在警示我们“勿忘国耻”。

深吸口气,我踏出了颐和园大门。

车行驶了好远却仍心有不舍,因为我在憧憬着灿烂辉煌的明天!颐和园心得体会感想篇2今天我们要去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早就闻名,此行可要好好去领略一番。

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游船缓缓地驶入了一个多世纪前的慈禧水道,心里没有太多起伏,只有默默的崇敬。

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

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

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_公里,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优秀心得,希望能帮到各位.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优秀心得1颐和园,是清朝时期建成的一座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的皇家园林.之前,我去过故宫和恭王府,但是当时买票就画了很长时间,进去之后也是人山人海.于是,这一次我和爸爸六点多就到了颐和园门口,当时除了我们便没有别人了,买票也是非常的快.进到里面,也是没有人,但是,却有了满目苍翠.记得那石阶之上,有着一座大殿,大殿的后面有着佛塔.想必,那大殿便是皇上忙于政务的地方.过了大殿,便是树,几百年的古树,三四百年的树依然挺立着,树底下便是草了,生机勃勃焕发着光彩.仿佛,此时此刻我正傲游在生命之海中.顺着路牌,我们来到了西提.这里是仿照西湖而建的,一地绿茵,配着古风栏杆,中间是一个小池塘,里面满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菡萏.风轻轻的吹动柳枝,柳叶飘落在水上.但是这还不是最美的.我和爸爸买了船票,小舟静静的漫步在万寿山前,我趴在栏杆上极目远眺.万寿山充满了威严,那佛塔熠熠闪光,神圣端庄.万寿山充满了生命,一片绿芒覆盖其上,山上树可许千万棵.万寿山充满了神奇,仿佛是神来之笔.船继续地向前行驶,仿佛每一秒都是一副完美无缺的国画,一张世界级的照片船停在了十七孔桥前,它建于昆明湖上,链接湖中的山,十七孔桥上雄狮百头,洁白无瑕.在桥上望去,好似这里已不再是京城,而是乾隆帝心心念念的江南啊.脚下,水清如玉,两岸,杨柳微斜,闪出一片苍翠,一片和谐淡雅.万寿山顶,便是一座佛塔.太阳被佛塔顶在了顶上,望上去,不知是佛塔之神圣,还是太阳之耀眼.佛塔的最上面还有一座塔,里面是一个观音像,神圣不可及,四面红墙,金银祭品.从那里往下望去,可观颐和园之碧波如洗,但仍不可尽观昆明湖.山上尽是佛塔,大大小小的,绿色的顶子,更显和谐.这里给人的感觉比故宫舒服多了,这里没有高大而不可及红墙,也没有那严肃到令人窒息的大殿,这里没有拘束,只有自然.比起那紫禁城,这里便没有那个〝禁〞,倒是多了〝闲〞.恭王府呢也是很严肃的,然,也还是有一些自然的情趣所在的,不像紫禁城写满了无情.但是呢,它的湖中亭又怎能比颐和园的湖中青山.它的情趣也不过是压抑的释放,终究是有拘束的,人为的,是低微的.不像这里,山水相依,自然而成,充满了贵气,充满了生气,充满了自然之气,充满了和谐.我呢,拿着手机到处跑,到处照,也没有了严肃.但是当时在故宫的时候可是不敢这样的.可能是,这里没有那么多的金碧辉煌吧.可能,真正的美丽是自然吧.可能吧,这里真正让人赞叹的是自然,是〝道〞是〝佛〞……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优秀心得2暑假里,我们组团去了北京.第二天,导游带我们游览了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我们乘船经由慈溪水道前往颐和园.只见水面波光粼粼,载着船儿缓缓前行,荡起一圈圈涟漪.两岸风景秀丽,栽种着一排排柳树,柳条温柔的下垂,她们像一个个未出阁的姑娘,温婉似水.眼前一片绿色,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沿途出现几处绿瓦红柱的亭子,几处宫殿,我感觉自己就像在画中游一样.耳畔传来导游讲故事的声音,娓娓动听,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遥远的古国.一阵清风吹来,让人神清气爽.船慢慢的前行,载着我们来到了罗锅桥,这座桥只有一个半圆形的桥洞,桥洞的拱度很高,桥面看去坡度很大.下了船,我们来到小岛上,小岛内绿树成荫,古木参天,像给小岛罩上了一个天然的绿树屏障.炎热的阳光透过这绿树屏障,已变得像一层柔和的轻纱,轻轻地笼罩在地上.岛上鸟语花香,让人赏心悦目.继续前行,经过几座桥洞,水面变得越来越宽,我们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湖边青山连绵不断,此起彼伏.十七孔桥就横跨在昆明湖上,它因十七个桥洞而得名.桥栏上雕刻着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狮子,它们个个张牙舞爪,威风凛凛.而且这么多狮子,没有一只相同的.下来十七孔桥,湖的另一边有一座断桥和几座小桥,小桥上建有凉亭,远远地还可以看到北海公园的白塔,这些和西湖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值八月,湖边的荷花开得正旺,粉红色的花朵星星点点地分布在绿油油的荷叶上,有的荷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迟迟疑,半开半闭;有的已欣然怒放,毫不吝啬地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美.荷花在玉盘般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新脱俗.沿着河堤往前走,来到万寿山脚下,一排排宫殿排云殿和佛香阁映入眼帘,基本上都是金色的琉璃瓦和红色的柱子,雕梁画栋,独具匠心.还有一条无尽的长廊,有273间,每间都有四根红色的柱子,蓝色的护栏,每个横梁上都画着人物.故事和花鸟,惟妙惟肖.更神奇的是,这几千幅画没有一幅是相同的.颐和园风景秀丽,又有精美别致的宫殿和别院,不愧是美丽的皇家园林.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优秀心得3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颐和园:波光粼粼的昆明湖.壮丽的十七孔桥,构思巧妙的长廊.,我,迫不及待地朝东门飞奔而去.登上楼梯,映入眼帘的是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昆明湖是仿造西湖的.湖水清而凉爽,红色的蜻蜓在湖面上轻盈地飞着.〝哗!〞一只灰白色的水鸟划过水面,又低下头,把嘴〝伸〞进湖水时在,一条小鱼被它吞了进去,四周洋起一片水花,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出去,最后消失在水中.走上了十七孔桥,旁边的小石狮;有的保护小狮;有的大发雷霆.特别是其中一只在睡觉的小狮闭着眼睛,小手挠挠脑袋趴在大狮的背上晒日光浴,可爱极了.往右看山上有一座塔,那是仿造雷锋塔建成的.十七桥孔桥对着那座塔,从上往下看,桥孔由小变大,最中间的最大,然后足逐渐变小,传说那时只有皇帝能从中间走过呢!过了十七孔桥来到慈嬉避暑馆--佛香阁,在阁里,感觉如秋天一样凉爽,里面的物品十分豪华.有一个纯金的水壶,上面嵌红色和蓝色的彩钻,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出金色的〝灯光〞.还有银色的手链,上面有着白色的大珍珠,好看极了.可想而知慈禧的生活是多么奢华.出了佛香阁,就是颐和园的长廊,也是全中国最大的画廊,廊上面全是精美的雕刻:有婀娜多姿的有高大强壮的骏马;有手拿铁叉的神仙;琮有壮丽的山峰和流水,总共1_4幅画中,没有一幅是相同的.我惊叹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最后我乘船来到颐和园买卖街,这个街完成仿照苏州而建,取名〝苏州街〞,是当年皇上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能拿钱来购物的地方.买卖街两边是小路,中间有一条小河,河中开满了深粉色的睡莲,可爱的像一个小女孩红扑扑的小脸.我东挑西选,最后选中了一个精美的微雕.这是一块只有指甲四分之一大小的石头,上而刻了我的生肖--羊,那羊正抬头叫唤,栩栩如生,旁边还写了〝幸福快乐.〞我挑了一个桃花的〝鸡蛋形〞盒子把它放进去.颐和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让我流连忘返!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优秀心得4颐和园在北京市海淀区,我曾几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幼时,一到地方,就与带着花香和土地的气息的微风撞了个满怀.阳光透过那翠绿的叶子照耀在我的脸上.来到那宽阔的昆明湖,昆明湖上清新的风,让人凉爽.再加上那湖边的垂柳像到了仙境一样.昆明湖不像黄河一样波涛汹涌,不像长江波澜壮阔.昆明湖是平静的,是明亮的.站在佛香阁顶层看昆明湖,一面又大又明亮的镜子,在镜框周围是植被的影子,湖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在蓝天和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姿.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二者相融.看一看湖光山色,听一听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嗅一嗅土地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在湖边有一个小池塘,碧绿碧绿的荷叶挤满了整个池子,就像一把把小伞浮在水面上.池塘里开满了千姿百态的荷花,每一朵荷花都有它们独特的姿态,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完全绽开了笑脸,它那粉红色的花瓣中镶嵌着星星点点的金色花蕊,时不时会吸引几只蜻蜓.一阵微风拂过,一池的荷花都在摇摆,有些还在翩翩起舞呢!就好比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第二次去时比第一次年长不少.这回去,我不再站在佛香阁上看昆明湖.在昆明湖的北岸是一条雕梁画柱的长廊,这长廊长达700多米,有1万2千幅画,并且每幅画都没有相同的地方.我站在长廊旁边,放眼望去,看见了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与龙王庙之间.它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桥长_0米,像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又像是一条蛟龙浮游在湖面上.这令我赞叹不已.导游介绍,昆明湖面积约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这回去还正好碰上了雨季,刮起了阵阵风.天逐渐阴了,豆大的雨点掉了下来.一滴一滴雨水跌落在宽广的昆明湖中.昆明湖仿佛被一滴滴雨水扰了清静,一浪拍着一浪水逐渐翻滚起来.湖上满是波纹,游船和画舫静悄悄的待在湖边.虽说是人工湖,这生起气来丝毫不输自然湖.雨中的昆明湖就像一幅灵动的画,让我不得不佩服画家高超的画技.看着这么美的昆明湖,不禁想起了历史._00年,八国联军的枪炮摧毁了曾经亭台楼阁的颐和园,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也在帝国主义的冲击下走投无路土崩瓦解.站在颐和园,脚下是新生的土地,但无心去浏览烟波浩渺.红花掩映的颐和园胜景,仰望历史匆匆踏过的痕迹,仿佛看到,每一座亭台楼阁上都镌刻着伤痕累累的历史,每一阵风吹绿叶的沙沙声都哭诉着封建王朝的腐朽,每一块土地见证着苍白无力的过去,我仿佛听到来自历史的呻吟.曾经的颐和园金碧辉煌,在_00年历经三天的大火变成了废墟,如今到颐和园的重修.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沧桑,才有了今天的蜕变.不管是狂风骤雨还是大风大浪,中国人民永远团结一心.从98年抗洪到_年非典,到如今的战疫.有困难,中国人都能在一起携手并进,万众一心.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优秀心得5今天是我们暑期北京游的第三天,妈妈说:〝我们今天将前往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已经去过颐和园的外婆说:〝颐和园内非常美,那里绿树成阴.碧水萦绕,尤其是满湖里的荷花,仿佛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碧绿的荷叶间比美.〞妈妈告诉我,颐和园是历代皇帝避暑的临时住所,在这里皇帝还会处理政事.听了这么多有关颐和园的介绍,我真对颐和园充满了期待.清晨,我们乘车来到颐和园景区外.导游告诉大家要改乘龙船前往颐和园.原来当年慈禧老佛爷,从故宫至颐和园避暑,都会乘坐龙船.这条水道,也被后人称做〝慈禧水道〞.登上龙船,船行驶在〝慈禧水道〞上.我看着河岸两旁垂柳依依,感觉仿佛人在画中游一般.船途经两个码头后,我们就远远的看到了著名的〝十七孔桥〞.十七个拱形的桥洞构成的桥墩,真是绝无仅有.刚过〝十七孔桥〞,天空突然就变得黑沉沉的,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就砸满了湖面,原本平静的湖面上霎时间泛起无数个涟漪.看着蒙蒙的大雨,我心中不禁暗暗窃喜,这雨中乘船的经历我可还是头一回呢!下了船,我们步行了一会儿,终于来到了颐和园的东门.首先,映入我眼帘是仁寿殿.据说这里是皇帝夏季到颐和园避暑时,临时处理政事是地方.穿过仁寿殿,我们来到的是玉澜堂.听导游介绍,这玉澜堂可是当年慈禧在颐和园避暑时,用来软禁光绪皇帝的处所.走进玉澜堂的正殿,你会发现正殿的两边都筑着一道厚厚的砖墙,据说这两堵墙是慈禧设计的.它不仅使光绪皇帝无法与外界联系,而且也无法欣赏到东西两面的风景.更重要的是,这两面墙会不断提醒光绪皇帝,他是一个失去自由的人.听到这儿,我觉得慈禧好坏,她作为一国的母亲,应该宽容大度,怎么会使用这么恶毒的手段呢?再走,就是慈禧的住所——仁寿堂了.离仁寿堂不远,是一个长廊.长廊全长728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梁柱上都绘有图案,色彩鲜明,美不胜收!据说,这长廊可是乾隆皇帝特意命人为母亲设计建造的.因为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饭后散步,但遇见雨天,散步就不方便了.于是,便了有了这个长廊.啊,乾隆皇帝不仅勤政爱民,还这么孝顺呀.这就是我参观到的颐和园.因为是跟团旅游,所以还有很多美景没来得及好好参观.那我就期待下次再来北京喽!游览颐和园的个人观后感优秀心得。

读颐和园观后感二百字左右

读颐和园观后感二百字左右

读颐和园观后感二百字左右篇一《读颐和园观后感》走进颐和园,仿佛踏入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

那昆明湖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涟漪,似乎在对着天空梳妆。

长廊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梁上的彩绘好似它身上绚丽的鳞片。

我曾幻想自己是古时的宫女,在这园子里漫步,可又觉得这园子虽美,却似一个华丽的囚笼。

慈禧太后在此尽享奢华,而百姓却在园外苦苦挣扎,这是历史的无奈与悲哀。

这颐和园到底是皇家的乐土,还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它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如今静静矗立,像是一位老者在默默诉说着往昔。

篇二《读颐和园观后感》颐和园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大到我像只小蚂蚁在里面乱转。

万寿山巍峨耸立,像个沉默的巨人守护着园子。

我在园中游览时,看到一些外国游客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心里就琢磨,他们是不是在想象当年八国联军在这里的情景呢?这颐和园遭受过侵略的创伤,如今却成为中外游客共享的美景。

它的存在像是一种讽刺,又像是一种包容。

也许它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智者,不管过去的伤痛,只把美好展示给世人,可我还是会为它曾经的遭遇而愤愤不平,这情绪就像湖中的水草,在心底缠绕。

篇三《读颐和园观后感》踏入颐和园,湖边的垂柳依依,好似多情的少女在轻舞。

十七孔桥像一串精美的项链横跨在昆明湖上。

我本以为这只是个普通的园林,可当了解到建造它花费的人力物力后,不禁咋舌。

这么多工匠耗费心血,难道只为了满足皇家的私欲?但它又确实是艺术的瑰宝,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

我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的湖水,心中五味杂陈。

这颐和园是封建帝王的“天堂”,却是劳动人民的“炼狱”,可如今它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又让人对它爱恨交织,真让人纠结啊,这历史的遗产到底该如何评判呢?。

听《颐和园》有感

听《颐和园》有感

听《颐和园》有感
听《颐和园》有感
上一周,“国培计划2013”城市优质资源进村校项目在我校正式启动,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既有校内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也有专家的示范课,我有幸聆听了吴慧霞老师讲的《颐和园》,感触颇多。

一、有感于吴老师良好的心理素质
快要上课了,因为来听课的老师太多,四二班的教室太小了,老师坐不下,我们学校的几个老师只好组织学生把课桌往一块靠,教室里的吵声特别大,但吴老师镇定自若,在专心致志地调试课件,等大家都坐好了,他开始向学生介绍自己,没有丝毫的紧张。

吴老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我佩服。

二、有感于她对课题中的“颐”的解释
在语文课上,我们常常也引导学生解题,但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她却能把“颐”的意思和一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让学生对“颐”的理解更到位,这是我值得特别学习的地方。

三、有感于课文的朗读
吴老师展示给学生的朗读不但配乐,而且有视频,朗读的内容和课文中的景点相吻合,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和文本接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吴老师课前考虑地周到,准备的充分。

四、有感于抽查词语的与众不同
她出示的让学生读的词语都是课文中的景点,可见她备课时构思的巧妙。

五、有感于她扎实的语文功底
单就从她对“殿”和“廊”两个字的分析中,就可以感受他扎实的语文功底,可想而知她在业余时间是很重视学习的。

《颐和园》观摩课心得体会

《颐和园》观摩课心得体会

《颐和园》观摩课心得体会昨天听了我校陈老师执教的《颐和园》,整堂课给我的印象是思路非常清晰,获益很多,也有点滴感想。

下面我就从六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导入简单明了,直接切入主题在板书课题时,对颐和园的“颐”字的字型作了强调,因为这个字的左边很多同学会把它写成“臣”。

对开头的颐和园简介安排得也很好,引起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注重字词教学对字音、字型、字义讲得很到位,用了近15分钟。

但是我想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字词的学习。

教师只要对几个典型的、难以理解的字词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三、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对于理清课文的脉络,陈老师做得很好。

陈老师在学生找到描写游览路线的句子后,进一步出示了一段口头填空:作者先来到(),接着到了(),然后来到(),最后到了()。

学生对课文的脉络了解得很清楚了。

陈老师如果能在这时适时地进行这种写作方法的指导就更好了。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对语文学习的深远意义是认识不到的。

推动他们学习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学习兴趣。

所以,陈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颐和园》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观赏颐和园长廊上的画的美丽景色。

学生看到这些人物花草时,既惊奇又兴奋,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并能直观感受颐和园的美。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既要组织学习活动,又要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辅导。

在出示走廊上的画后,陈老师提问:“看了这些画,你有什么想法?想说点什么?”学生只说出了辛苦,没有深入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更不会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了。

其实,在讲到“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完全相同的。

听《颐和园》有感

听《颐和园》有感

上周,国家北京方案2013年城市素质资源入村学校项目正式在我校启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既有教室老师的教室展示,也有专家在示范课,我很幸运听吴惠夏老师说起颐和园,感觉很多。

一,感觉好老师吴心理素质
关于班,因为老师听太多,四两个教室太小,老师不能坐,我们学校的几个老师不得不组织学生到办公桌去一块,课堂噪音特别大,但吴老师冷静,专注于调试课件,所以我们都坐得很好,他开始向学生介绍自己,没有丝毫的紧张。

吴老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我佩服。

二,我觉得Yi解的话题
在语言课上,我们经常还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只能留在字面意义上,她能够将彝族和一些历史事件联系到学生身上,使之理解到位,这是我应得的地方特别研究。

第三,感受阅读的文字
吴老师不仅展示学生的配乐,而且还视频,阅读文本的内容和文字的匹配,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面对面和文字接触,极大地动员了学生的兴趣,这可以看出吴老师周到,周到,准备充分。

第四,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一种猜测的感觉
她制作的单词让学生阅读的地方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课设计聪明。

五,感受她固执的语言能力
单独从她在大厅和画廊分析的话,你可以感觉他的固体语言技能,可以想象在她的业余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

课文颐和园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课文颐和园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课文颐和园读后感想心得感悟课文颐和园读后感想心得感悟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也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

读完颐和园这本书,你都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颐和园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颐和园的读后感篇一北京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

风景秀丽的它,向世人展示中国皇家园林的美。

我们刚进颐和园,一座极有园林特色的,由白玉汉石砌成的拱桥就出现在眼前:石拱桥护栏雕着许许多多的龙,栏柱上雕刻着一只只威武的,形态不同的小石狮子。

经过石拱桥,便看见了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一个大湖,从高处向昆明湖望去,昆明湖就像一个寿桃。

昆明湖,是一个人工湖,我想,那该要用多少人力物力呀!昆明湖周围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湖水清澈,真令人心旷神怡。

在昆明湖的北岸是一条雕梁画柱的长廊,这长廊长达700多米,有1万2千幅画,并且每幅画都没有相同的地方。

走到长廊尽头,就看见一座倚山而建的阁楼——香阁。

香阁是慈禧太后游玩颐和园,在颐和园休息的地方。

那里红漆梁柱,金漆木雕,金壁辉煌,里面还有不少奇珍异宝。

最后我们来到了颐和园的一个景点:苏州街。

它是将江南民居生活浓缩到园内,苏州街环形而建,街的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商铺,地是用花岗岩石建成的,另一边是水道,中间有小拱桥,好像回到古时。

颐和园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真不愧为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读后感篇二我站在颐和园,仰望历史的天空。

清朝末期,打仗、失败、签约,仿佛成为定势。

旧中国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不堪重负,伤痕累累,苟延残喘。

就在这危急时刻,慈禧太后竟挪用每年海军经费的一半,重建了颐和园。

戊戌变法,似乎给中国带来新希望,然而短短一百零三天后,变法夭折,而这次维新派和守旧派的主战场,便是颐和园。

维新派失败后,光绪皇帝也被囚禁在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清漪园内,有一块巨石,名叫“青芝岫”俗称“败家石”,它本在大房山群峰中,明朝太仆米万钟发现后,不惜财力,要将此石移到自己的花园中,为搬此石,米万钟倾其所能却终未成,巨石弃于乡间小道中,“败家石”也因米氏家败而得名。

颐和园读后感(共6篇)

颐和园读后感(共6篇)

颐和园读后感(共6篇)第1篇:颐和园读后感颐和园读后感(一)昨天的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学了语文书18课,让我认识到了颐和园的美。

作者使用了浏览顺序来观赏颐和园,从前门走到大殿,作者只看大殿的外表,所以直接绕过大殿,来到长廊,作者把长廊的颜色说给我们听,长廊的柱子是绿色的,栏杆是红色的,这和其他的古物一样,很传统,加上两种原色很配,长廊特别长,一眼望不到尽头,它长700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都画着许多漂亮的图画,周围也有许多花草,显得特别长,特别美。

作者观赏了长廊,又来到了万寿山脚环。

作者抬头一望,只看见许多佛香阁和宫殿,等到山上却看见了许多东西:茂盛的树木,玻璃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很绿,船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还能看见古老的建筑城里的白塔。

看见了昆明湖,作者把十七孔桥描写下来,又说小狮子。

结尾:作者觉得御和园很美,所以把颐和园写得很美,非亲身体验过,又怎么知道呢?你一定很想去吧!颐和园读后感(二)今天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一课,我仿佛也走进了颐和园,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大公园吧!走进了颐和园的大门,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长廊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为273间。

每一间的横栏上都画着画,有人物,风景,花草等,共几千幅,没有那两幅画是相同的。

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是万寿山。

万寿山上面是排云殿。

从万寿山下来是昆明湖,湖中心有个小岛,游人走过石桥可以到小岛上玩。

桥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

每个桥洞栏杆上都有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狮子,形态不一,没有那两只是相同的。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都有一种想冲过去看看的感觉,真的好美呀!你想去吗?我们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吧!颐和园读后感(三)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叫做《颐和园》,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颐和园观后感100字

颐和园观后感100字

颐和园观后感100字篇一颐和园观后感嘿,朋友们!我刚从颐和园回来,这一趟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一进颐和园,我就被那恢弘的气势给震住了。

那古建筑,也许是历经了太多的风雨,也许是承载了太多的故事,看着就让人觉得神秘又庄重。

我觉得吧,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讲述着过去的辉煌。

我沿着长廊漫步,可能心里想着这长廊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建成啊?走着走着,来到了昆明湖边,那湖水波光粼粼的,像不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哎呀,我当时就想,古代的皇帝们可真会享受!不过呢,我又在想,这么大的园子,维护起来得多费劲啊?也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既有让人惊叹的美,又有让人思考的难题。

你们说呢?篇二颐和园观后感哇塞,颐和园,这地方可真是绝了!我一进去,就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就好像自己成了个格格或者阿哥,在这园子里溜达。

那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简直美炸了!我不禁问自己,古代的工匠们是怎么做到这么精细的活儿的?难道他们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可能是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吧。

看着那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我就在想,当年的皇帝是不是也像我这样,被这美景陶醉?也许他们更多的是在思考怎么治理国家,怎么保住自己的皇位。

我走到万寿山脚下,抬头往上看,妈呀,这山可真高!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蚂蚁,在这巨大的宫殿面前显得那么渺小。

这颐和园,到底是荣耀的象征,还是劳民伤财的见证呢?我有点纠结,你们觉得呢?篇三颐和园观后感颐和园,真不愧是皇家园林啊!当我踏入那扇门,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那曲折的长廊,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湖边,我都怀疑它是不是能带着我飞到天上去。

湖边的柳树,随风飘舞,像不像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在跳舞?我觉得像极了!还有那座座古老的建筑,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让我忍不住想去探究里面的秘密。

可是,当我想到这背后可能是无数百姓的血汗时,心里又有点不是滋味。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两面性吧。

我站在那里,望着远处的山和水,心想,要是能一直待在这里该多好啊!但又一想,这也只是个美好的幻想罢了。

颐和园观后感二百字左右

颐和园观后感二百字左右

颐和园观后感二百字左右篇一颐和园观后感哇塞,颐和园,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进去,我就被那宏伟的建筑和绝美的风景给震住了。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个园子嘛,能有多牛?可当你真的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那亭台楼阁,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美到离谱!我觉得那长廊上的一幅幅画,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还有那波光粼粼的昆明湖,像不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我一边走一边想,古代的皇帝可真会享受啊!但也许正是这种享受,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遗产。

这一趟,真值!篇二颐和园观后感颐和园啊颐和园,你到底有啥魔力?让我逛了一天都还意犹未尽!走进颐和园,我就像穿越到了古代。

那雕梁画栋,难道不是巧夺天工?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一堆古建筑罢了,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柱子,都好像有着灵魂。

你看那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高耸立,难道不像一位高傲的王者在俯瞰众生?昆明湖的水啊,平静得让人心醉,也许它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

我在想,要是能一直住在这园子里该多好,不过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啦!但这一趟游览,足够让我回味好久好久。

篇三颐和园观后感嘿,颐和园!我可算见识到你的厉害了!一踏入这地儿,我就忍不住“哇”出声来。

这景色,简直绝了!那些古建筑,像不像一个个穿着古装的美人儿,在向我招手?我觉得那十七孔桥就特别神奇,那么多孔,难道是为了让风钻过去玩耍?还有那石舫,静静地停在湖边,也许它在回忆曾经的辉煌。

我一边看一边琢磨,这颐和园到底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建成的呀?这得是多大的工程!不过,能有这么个好地方让咱们后人欣赏,也算是值了!这一趟下来,我心情那叫一个激动,难道还有比这更棒的地方吗?我看很难咯!。

电影颐和园 观后感

电影颐和园 观后感

电影颐和园观后感篇一电影《颐和园》观后感《颐和园》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我来说,它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说真的,刚看开头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懵,这啥呀?画面晃来晃去,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

但慢慢地,我好像被它“吸”进去了。

影片中的女主角余虹,她的那种迷茫、那种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也许让很多人觉得她太“作”。

可我觉得,这难道不是我们很多人的影子吗?谁没在青春年少时迷茫过,谁没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过?也许我们没她那么疯狂,但那种内心的纠结和挣扎,我懂。

影片中的那些场景,破旧的宿舍、热闹的舞会,都让我觉得特别真实。

特别是余虹和周伟在颐和园划船的那一段,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美是美,可我总觉得这美好背后藏着什么悲伤。

我在想,我们的青春是不是也像这部电影一样,充满了冲动、迷茫和无奈?可能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可到头来却发现,命运这东西,谁能说得准呢?这部电影真的好吗?我觉得很难简单地说它好或者不好。

它可能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有点不敢面对。

但也许正是这种真实,才能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做过的选择,到底值不值?《颐和园》,哇塞,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是被朋友强烈安利去看的,说什么特别深刻,特别有内涵。

我心里还犯嘀咕,能有多厉害?结果一看,好家伙,直接给我整懵了!这剧情,这节奏,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

余虹这个角色,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她那种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劲儿,我真服!但有时候又觉得她是不是傻啊,把自己搞得那么惨。

可反过来一想,谁在爱情里还没犯过傻呢?也许这就是青春的代价吧。

还有那些个大尺度的镜头,哎呀,看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许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吧,虽然有点大胆,但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里的音乐也很绝,有时候欢快得让人想跟着跳起来,有时候又悲伤得让人想哭。

就像我们的生活,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阴云密布。

我一直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的无奈?还是青春的迷茫?可能都有吧。

颐和园观后感800字(万能3篇).doc

颐和园观后感800字(万能3篇).doc

颐和园观后感800字(万能3篇)颐和园观后感800字篇1除了上次说道的叙事人选择的特殊,鲁迅使用了小伙计的角度,这样就略去了很多关于孔乙己的介绍,以及他的悲惨命运的了解,就在这小伙计的眼中,也没有对于孔乙己的出场做面面俱到的描写。

在表现方法上,《孔乙己》没有描写,没有渲染,只有平淡的叙述,这一点和鲁迅的其他名篇是很有些不同的。

在表现方式上,《孔乙己》一文中没有渲染,只有平淡的叙述。

文中写到“没有他,人们也一样快活”这里后,小说接着写在酒店里,人们发现,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回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他总是仍旧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了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帐。

从字面上看,好像并没有任何文字直接写到人们的“快活”。

然而从对话的语调中,仍然可以看出那个提供消息者的心态。

对于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这样野蛮的人身伤害,说话者没有半点保留,相反给人一种理所当然、津津乐道的感觉。

特别是,传孔乙己可能已经死了的时候,说话的和听话的都没有震惊。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欢笑的人的厄运,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

这就充分显示出鲁迅在对话描写中潜在量的巨大——有意不去直接点明说话者那种津津乐道的神态甚至以消息的传播者为荣的情绪,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

唯其平静、平常、平淡,才显得诸如此类的残酷无情,由于司空见惯,而没有感觉,没有痛苦,而鲁迅的笔墨,就是要揭示这种无形的精神虐杀的可怕。

颐和园观后感800字篇2去年暑假,我同爸爸妈妈一起坐飞机来到了北京颐和园玩耍,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一进颐和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澄碧入镜的昆明湖。

风轻轻拂过,湖面漾起了粼粼的波纹。

观看韩春梅《颐和园》心得范文

观看韩春梅《颐和园》心得范文

观看韩春梅《颐和园》心得范文清朝末年,中国仿佛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伤痕累累,苟延残喘,慈禧太后专权,她挪用了海军的一半来重建颐和园,并在后来将光绪皇帝囚禁在此园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心得1颐和园在北京西北的海淀区。

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古代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颐和园依山傍水,有万寿山和昆明湖,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入春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景色诱人。

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桥。

湖畔有佛香阁、石舫。

佛香阁建在万寿山上,是全园的中心,登上佛香阁,不仅可以饱览昆明湖上的风光,而且周围数十里的景色也尽收眼底。

昆明湖北岸建有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到石丈亭,共273间,全长728米。

整个长廊依山面水,随山势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像根彩带把万寿山南麓的建筑群贯穿起来,并在湖光山色间严谨而自然地起了承接作用。

这条彩带般的长廊,把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建筑连缀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

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精美的绘画,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草木花鸟等。

这些精美的绘画描述了许多人们熟悉的故事,有《西游记》、《水浒》、《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彩绘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树木惟妙惟肖,蝴蝶在花草中翩翩起舞,小鸟在树林中欢快地歌唱。

知春亭虽不大,却是观景的好地方。

德和园是慈禧听戏的地方。

颐和园里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色,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令人们留连忘返。

颐和园心得2早就听说颐和园的景色美不胜收,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去了我多次在书里,梦里见到的颐和园.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

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的时候修建的皇家园林。

在1760年的时候完工,1860年的时候,英法联军侵入中国,把颐和园毁于一旦。

1886年的时候慈禧贪图享乐,挪用海军经费重建。

后改名为颐和园。

1900年的时候又遭八国联军的严重破环。

1902年的时候再次修复。

于1924年正式批为公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节公开课,台下多少功
——听晓清老师执教《颐和园》有感
今天听晓清上《颐和园》一课,深深地体会到要想真正上好一节公开课的不易。

晓清老师是有一定经验的青年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进步着。

从今天的课堂中能够看到她努力的影子。

首先,我们会发现,晓清老师上课时,语调从容,仪态优雅,在引导学生时不急不慌,这表现她一个老师长期积淀下来的基本素质。

其次,课件制作也很精美,说明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较大。

但总体上来说,存在问题仍有不少。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年段的学段目标体现在识字写字与阅读方面的要求如下:
识字写字方面: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姿势正确。

阅读方面: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能借助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

而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教师参考书上是这样写的: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参中,课文简说这样引导我们: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按照以上要求,执教老师更注重阅读能力的指导。

忽略了识字写字的教学
及朗读指导,尚不能激发学生对我们的文化遗产的热爱。

我发现学生在生字部分已留有预习痕迹,证明学生课前预习过。

那么何不从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方面入手呢?这样做既能使学生的预习效果得到检验,也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扫清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朗读指导确实不够,有很多环节其实可以顺着学生的发言直接指导读一读的,但都被老师直接跳过了。

这点儿等一会儿再逐一点出,请晓清自己琢磨。

课的教案是很有思路,也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但操作过程中完全忘记了应该以学生为主,直接牵引学生接自己课件的内容一步步走。

老师的教案中教学过程第二部分是:自主选读,感受美景。

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最想在哪儿留影,为什么?这本来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说到哪儿,我们就可以相机学哪儿,但实际的情形是:学生汇报完了,老师才按照自己的课件逐一学习。

这样就受了课件的牵制……我认为,课件可以做成超级链接形式,学生说到哪里,出示哪里,学习哪里,就更能体现以生为本了。

1.关于朗读:教师一定要有朗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意识。

预习过了,正式学习全篇课文前就应该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展示朗读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浏览课文后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展示读,读的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边评价边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一开始就说到想在十七孔桥留影,还想看看那里是不是真的像书中说的那样美,完全可以顺势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自己的向往之情。

另一个学生说想在昆明湖留影,因为昆明湖的水多么美,老师可顺势接一句:那就请你把昆明湖的美景先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2.开头课件中展示的画面非常美,但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把握机会,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热爱,仅仅是静默之中看图片,看完后说两句感受,这样似乎对颐和园这个“我国的文化遗产”还没有真正热爱起来。

老师如果准备充分,可以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在画面逐一出现时,进行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自豪之情。

3.关于课前准备部分,让学生读了两次第五组的导读,这个内容非常好,对师生的学习是起引导作用的,但读完后再做简单指导,比如说说这段文字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注意什么: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4.关于词语的理解。

“耸立”的意思学生说不明白,写出了什么?词的本义是高高地直立,那肯定是写出了建筑物的高大了,要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意思去,他们说不到点子上的话,老师就要适时指导了。

“滑”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在什么地方才会滑?滑字用在这里到底说明了什么?说明水非常平静啊。

引导得当学生是不会说出“硬梆梆”类的词语的。

这说明老师本人对这些词语的精妙之处尚未体会到。

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老师首先应查查字典,看怎样解释更恰当,更顺畅。

5.板书部分:课文标题“颐和园”,老师把最关键的一个字的左边写成了“大臣”的“臣”。

这是不应该的。

不仅不应该,还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认识这个字。

6. 关于课文写作的顺序,其实就是游览的顺序,是空间顺序的一种。

为什么非说是地点顺序呢?不规范。

请参阅教参内容: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7.关于“像……又像……”的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个比喻是把一种事物做了两次比喻,写出了昆明湖水的静和绿的特点。

而学生所举的例子:“弟弟捏的泥人又像猴子又像人。

”并不是比喻。

对照比喻的性质,我们可以发现,小作者的意思是弟弟捏的猴子是四不像,并不美观。

是与猴子比较,与人比较,既不像人,也不像猴子。

你可以追问一句,那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了?学生肯定会说,把泥人比成人和猴,写出了泥人的什么特点?学生肯定没法回答了,说是写出了泥人很像人,又很像猴?肯定是说不通的。

所以可借此告诉学生这个还不是比喻句。

当然,这样说的前提是你必须对比喻等修辞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整体上来说,这节课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但准备的还是不够。

上一节课,可能要准备十节课的时间,在充分准备的过程中,要多查阅一些资料,尤其是课标、教参、甚至课前导读、课后练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本班学生的
内容去用。

其实,从这节课中,我自己也受到很多启发。

自己有所意识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多加注意,这也是我们要深入评课的意图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