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观课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节公开课,台下多少功
——听晓清老师执教《颐和园》有感
今天听晓清上《颐和园》一课,深深地体会到要想真正上好一节公开课的不易。
晓清老师是有一定经验的青年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进步着。从今天的课堂中能够看到她努力的影子。首先,我们会发现,晓清老师上课时,语调从容,仪态优雅,在引导学生时不急不慌,这表现她一个老师长期积淀下来的基本素质。其次,课件制作也很精美,说明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较大。
但总体上来说,存在问题仍有不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年段的学段目标体现在识字写字与阅读方面的要求如下:
识字写字方面: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姿势正确。
阅读方面: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
而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教师参考书上是这样写的: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参中,课文简说这样引导我们: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按照以上要求,执教老师更注重阅读能力的指导。忽略了识字写字的教学
及朗读指导,尚不能激发学生对我们的文化遗产的热爱。
我发现学生在生字部分已留有预习痕迹,证明学生课前预习过。那么何不从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方面入手呢?这样做既能使学生的预习效果得到检验,也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扫清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朗读指导确实不够,有很多环节其实可以顺着学生的发言直接指导读一读的,但都被老师直接跳过了。这点儿等一会儿再逐一点出,请晓清自己琢磨。
课的教案是很有思路,也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操作过程中完全忘记了应该以学生为主,直接牵引学生接自己课件的内容一步步走。老师的教案中教学过程第二部分是:自主选读,感受美景。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最想在哪儿留影,为什么?这本来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说到哪儿,我们就可以相机学哪儿,但实际的情形是:学生汇报完了,老师才按照自己的课件逐一学习。这样就受了课件的牵制……我认为,课件可以做成超级链接形式,学生说到哪里,出示哪里,学习哪里,就更能体现以生为本了。
1.关于朗读:教师一定要有朗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意识。预习过了,正式学习全篇课文前就应该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展示朗读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浏览课文后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展示读,读的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边评价边指导朗读。比如学生一开始就说到想在十七孔桥留影,还想看看那里是不是真的像书中说的那样美,完全可以顺势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自己的向往之情。另一个学生说想在昆明湖留影,因为昆明湖的水多么美,老师可顺势接一句:那就请你把昆明湖的美景先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2.开头课件中展示的画面非常美,但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把握机会,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热爱,仅仅是静默之中看图片,看完后说两句感受,这样似乎对颐和园这个“我国的文化遗产”还没有真正热爱起来。老师如果准备充分,可以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在画面逐一出现时,进行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自豪之情。
3.关于课前准备部分,让学生读了两次第五组的导读,这个内容非常好,对师生的学习是起引导作用的,但读完后再做简单指导,比如说说这段文字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注意什么: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4.关于词语的理解。“耸立”的意思学生说不明白,写出了什么?词的本义是高高地直立,那肯定是写出了建筑物的高大了,要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意思去,他们说不到点子上的话,老师就要适时指导了。“滑”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在什么地方才会滑?滑字用在这里到底说明了什么?说明水非常平静啊。引导得当学生是不会说出“硬梆梆”类的词语的。这说明老师本人对这些词语的精妙之处尚未体会到。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老师首先应查查字典,看怎样解释更恰当,更顺畅。
5.板书部分:课文标题“颐和园”,老师把最关键的一个字的左边写成了“大臣”的“臣”。这是不应该的。不仅不应该,还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认识这个字。
6. 关于课文写作的顺序,其实就是游览的顺序,是空间顺序的一种。为什么非说是地点顺序呢?不规范。请参阅教参内容: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7.关于“像……又像……”的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个比喻是把一种事物做了两次比喻,写出了昆明湖水的静和绿的特点。而学生所举的例子:“弟弟捏的泥人又像猴子又像人。”并不是比喻。对照比喻的性质,我们可以发现,小作者的意思是弟弟捏的猴子是四不像,并不美观。是与猴子比较,与人比较,既不像人,也不像猴子。你可以追问一句,那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了?学生肯定会说,把泥人比成人和猴,写出了泥人的什么特点?学生肯定没法回答了,说是写出了泥人很像人,又很像猴?肯定是说不通的。所以可借此告诉学生这个还不是比喻句。当然,这样说的前提是你必须对比喻等修辞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整体上来说,这节课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但准备的还是不够。上一节课,可能要准备十节课的时间,在充分准备的过程中,要多查阅一些资料,尤其是课标、教参、甚至课前导读、课后练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本班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