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培训手册39页PPT
合集下载
艾灸培训ppt课件
艾灸常用穴位
1.大椎
取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 陷处 2.定喘 取穴:大椎旁开0.5寸 以上两穴功能:防治感冒、 治落枕及颈肩不适
3.肩井
取穴:大椎与肩峰连线中
点 功能:治疗肩周炎、颈椎 炎、头疼、落枕 4.曲池 取穴:屈肘,肘横纹外侧 端 功能:肩肘关节疼痛、感 冒、急性胃肠炎
5.合谷
取穴:手背虎口处,于第一 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 功能:万能止痛穴。镇静止 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
6.三阴交
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 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能:为肝、脾、肾三者经 脉交汇处,经常按揉此穴对肝、 脾、肾有保健作用。
7.足三里
取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 前嵴1横指 功能:“足阳明胃经”的主 要穴位之一,能调理脾胃、补 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 扶正祛邪
为施灸结束穴!!!
艾灸的作用
1 2 3 4 5 6 温散寒邪 温经通络,活血散瘀 回阳固脱 消瘀散结 预防保健 美容
艾条灸法
悬 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1、温和灸
2、雀啄灸
3、回旋灸
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部位
先上后下 先阳(背)后阴(腹)
(二)施灸的禁忌
1.暴露在外的重要部位 、 多汗 、 毛发多的地 方不可灸
2.孕妇不要施灸
3. 皮肤病患者、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 醉、大汗淋漓、发烧、女性经期不灸 4.灸时注意集中,及时抖灰,防止落火烫伤
(三)其他注意
1 . 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 ,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 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 ; 如水泡较大,可用 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 烫伤油等,保持创面洁净 2. 灸后注意保暖,半小时内不要饮用冷水或 洗冷水澡
艾灸 艾灸疗法自学(共30张PPT)
③ 连续灸3~7壮,以皮肤轻度红晕为度。
④ 灸5~7壮至皮肤潮红。
适应症:慢性病、虚证。
(二)灸法的特点 艾炷灸 间接灸:隔姜、蒜、盐、药
根据施灸部位有无灼伤化脓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两种。
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2、实按灸 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点燃药条一端后,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使热力透达到深部的灸法。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 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
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穿 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透达 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艾绒的制作
①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②曝晒干 燥,捣碎去杂梗、泥沙;③晒、捣筛反复 多次,形成艾绒。
粗艾绒:间接灸
间用针穿数孔;
② 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
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
③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 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
④ 灸5~7壮至皮肤潮红。
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艾炷灸-间接灸
艾炷灸-间接灸
(2) 隔蒜灸 ① 制作蒜片:将独头蒜切片厚0.2~ 0.5cm ,
中间用针穿数孔; ② 定穴,把蒜片放在穴位皮肤或肿块与艾炷之
传播中医传统文化
弘扬国学瑰宝针灸
学习针灸联系电话:(肖老师) (肖老师)
(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病情好转为止。)
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艾条灸
(二)艾条灸 用艾条在穴位上灸灼的方法。
1、悬起灸
指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约2~3 cm的 施灸方法。施灸时间10~20min,以皮肤温热红晕 为度。
操作方式:① 温和灸 ② 雀啄灸 ③ 回旋 灸
2、实按灸 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点燃药
艾灸技术操作ppt课件ppt课件
26
26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痛经 1
•1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 失养,复因情志不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 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 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 现。
• 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 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 医的原发性痛经。
14
14
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1
•1 ③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
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 • ④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 • ⑤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 ⑥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
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
15
15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感冒 1
•1 (一)感冒 •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 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 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 可按照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 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 通感冒病。 • 治 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 灸法、隔姜灸法。
25
25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泄泻 1
•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 1 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 者感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 燃尽,易灸。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 程。
• 特别提示: 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 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29
29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痛经 1
•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 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 1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0.4 然后置于穴位上,以艾炷放置于姜 片上点燃施灸。 •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 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 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以 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4天开始 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 周期。
26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痛经 1
•1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 失养,复因情志不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 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 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 现。
• 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 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 医的原发性痛经。
14
14
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1
•1 ③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
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 • ④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 • ⑤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 ⑥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
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
15
15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感冒 1
•1 (一)感冒 •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 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 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 可按照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 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 通感冒病。 • 治 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 灸法、隔姜灸法。
25
25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泄泻 1
•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 1 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 者感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 燃尽,易灸。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 程。
• 特别提示: 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 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29
29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痛经 1
•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 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 1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0.4 然后置于穴位上,以艾炷放置于姜 片上点燃施灸。 •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 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 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以 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4天开始 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 周期。
夏季养生三伏灸知识科普艾灸培训PPT模板
为什么做三伏灸?
最阻祛三阳是时是候三
大经除重(利候人阳伏
为
程络一合艾用,体气天
什
度,切力灸“这自最,
么
获此寒,)天时身盛不
做
得时湿固、之做阳的仅 治艾,本人阳艾气季是 疗灸打扶之、灸最节外 效可通正阳地,旺,在
三 伏 灸
果以瘀,”之就的也气
?
。
YOU RLO GO
冬
病 , 孔 出
改开汗
夏 善 放 排
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天艾灸疗法
三伏天艾灸疗法(简称三伏灸),是依据中医学“天 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 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进行温热刺激,起 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三伏灸不仅可以祛除表层的寒湿之邪,还可以祛除体 内深层、潜伏已久的寒湿之邪,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贰
“夏治”是指在夏季气温最高、阳气最旺之时,运用针、灸、敷 贴、汤药等方法来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为夏季天 气炎热,人体阳气浮于体外,腠理开放,适合于体内寒气外散。
叁
“冬病夏治”是传统医学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对于一些在冬季容 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 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
天灸非人人适宜
天灸非人人适宜
尽管三伏天灸适应症广泛,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宜天灸,只有中医辨证为阳气不足、气血亏虚、 肝肾亏虚等虚寒者才对症。
一般人如何自己初判? 虚寒症疾病在感觉变冷时、体质变弱时,会加重、进展。
天灸非人人适宜
以下人群不宜天灸
热性体质、湿热症、阴虚发热或火旺、肝阳上亢、痰湿内蕴化热 等人士就不适宜天灸,如口气很大、局部有红肿、感冒时喉咙红 肿、痰黄稠、潮热盗汗等。
中医艾灸疗法培训ppt课件
禁忌症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和心 脏部位不可瘢痕灸;乳头、外生殖器官不宜直接灸;中暑、高血压危象、肺结 核晚期大量咯血等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02
CATALOGUE
常用艾灸操作方法及技巧
温和灸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将艾条的 一端点燃,对准应灸 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约距皮肤2-3cm左右 ,进行熏烤,使患者 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 痛为宜。
过敏处理
立即停灸,一般轻者无需处理,数日后可自行缓解;重者 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如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情况 ,应立即就医。
病情加重处理
立即停灸,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学员模拟演练及问题解答环节
模拟演练
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学员分组进行艾 灸操作模拟演练,包括异常情况的处 理和应急措施的实施。
注意事项
雀啄灸时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应随患者的 感觉而调整。
回旋灸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后, 在穴位上方约3cm处施灸 ,艾条一般顺时针方向旋 转,如蚊香一样。
注意事项
回旋灸时艾条与皮肤的距 离应适中,避免烫伤。
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障 碍者等应慎用回旋灸。
回旋灸时间一般为20-30 分钟。
注意事项
保持艾条与皮肤的距 离,避免烫伤。
温和灸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每次10-15分 钟。
孕妇、高热、昏迷等 患者禁用。
雀啄灸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 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 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面部、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雀啄 灸。
雀啄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5-10分 钟。
详细讲解了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 等多种艾灸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的 注意事项和技巧。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和心 脏部位不可瘢痕灸;乳头、外生殖器官不宜直接灸;中暑、高血压危象、肺结 核晚期大量咯血等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02
CATALOGUE
常用艾灸操作方法及技巧
温和灸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将艾条的 一端点燃,对准应灸 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约距皮肤2-3cm左右 ,进行熏烤,使患者 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 痛为宜。
过敏处理
立即停灸,一般轻者无需处理,数日后可自行缓解;重者 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如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情况 ,应立即就医。
病情加重处理
立即停灸,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学员模拟演练及问题解答环节
模拟演练
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学员分组进行艾 灸操作模拟演练,包括异常情况的处 理和应急措施的实施。
注意事项
雀啄灸时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应随患者的 感觉而调整。
回旋灸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后, 在穴位上方约3cm处施灸 ,艾条一般顺时针方向旋 转,如蚊香一样。
注意事项
回旋灸时艾条与皮肤的距 离应适中,避免烫伤。
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障 碍者等应慎用回旋灸。
回旋灸时间一般为20-30 分钟。
注意事项
保持艾条与皮肤的距 离,避免烫伤。
温和灸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每次10-15分 钟。
孕妇、高热、昏迷等 患者禁用。
雀啄灸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 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 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面部、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雀啄 灸。
雀啄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5-10分 钟。
详细讲解了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 等多种艾灸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的 注意事项和技巧。
大气简约艾灸知识培训PPT模板
灸后病情加重是怎么回事
• 中医认为,人体患有疾病的一些症状都是邪气入侵或正邪相 搏的表现,这里我们就从感冒说说正邪消长的过程。
• 一般来说,感冒患者先是感觉疲倦、发冷、鼻塞、颤抖, 这叫“邪进正退”。接着,患者的痛苦体验加剧,会出现发 热、出汗、面赤等症状,这叫“正邪相搏”。最后,汗出完 了,感冒也好了,但会感觉身体非常虚弱。这是因为在“正 邪相搏”的过程中,人体消耗很大。
(十一)肢体冰凉
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 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同时配合患处的刮痧,或按摩 等辅助治疗的方式,使寒邪尽快排出。一般到了夏季伏天的时候,这种反应可以消失。但是如果体内寒邪没有排尽,这种反应在其 他季节还会有,所以坚持艾灸很重要。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对于寒邪较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三年甚至更久。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病的原因是“正不胜邪”。 而疾病有一个自然的生长化灭过程,因此治疗时要顺应这个 自然的节奏。
灸后出现失眠这正常吗
如果出现失眠也不要紧张,这也是正常反应,伴 有 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 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 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 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 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 是否充足,如果长时间出现失眠还可以加一些穴 位,如:神门、心俞、足三里、太溪、百会、肾 俞为主穴。
一、概述
(一)作用原理:
• 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
艾灸疗法ppt课件【90页】
晋\唐 宋
明
直接灸 → 间接灸 → 天灸 → 艾条灸
筒灸
桑枝灸 灯火灸 阳燧灸
最初灸法多采用直接灸,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则采用小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各种 各样丰富多彩的灸疗方法。
.
21
.
22
钻木取火 “燧人氏”
▪ 燧人氏,又称“燧人”,远古人“茹毛饮 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 取火的发明者。
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
法。
.
38
艾灸作用
▪ 温通经脉,驱散寒邪; ▪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 温肾益气,回阳固脱; ▪ 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 内调外养,促进代谢; ▪ 平衡阴阳,抗衰延年。
.
39
《医学入门·针灸》
“药之不及,针之 不到,必须灸之”
.
40
施灸的主要原料
艾叶
艾绒
.
.
16
灸法的起源
▪ 根据现代考古研究发现,灸法的运用 起源于大约距今170万年前,人类掌握 使用火之后。
灸法就正式产生了
.
17
艾灸的起源
▪ 艾灸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 养生、保健、治疗术之一。
▪ 在民间广为流传,源远流长。
.
18
古人在围火取暖时,由于 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 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 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 法的起源。
.
19
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灸法古称“灸焫”
《说文》:“灸。灼也,从火音‘久’ ,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刺以石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当人类开始用
火以后,便产生了灸法,灸法所用的材料
,从开始的树枝到后来专门用艾绒。在春
中医艾灸疗法ppt课件2024新版
艾灸对免疫分子影响
艾灸能够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使其处于平衡状态,既不过度激活也不抑制,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艾灸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
05
CHAPTER
安全注意事项及副作用处理措施
选择合适的艾灸工具和材料
确保使用高质量的艾条和艾灸器具,避免使用劣质或过期产品。
立即停止艾灸
Hale Waihona Puke 01在出现过敏反应或不适情况时,立即停止艾灸,并观察症状变化。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学员甲
我以前对中医持怀疑态度,但通过学习艾灸疗法并亲身实践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疗效,现在我已经成为中医的忠实拥趸。
学员乙
通过学习艾灸疗法,我不仅掌握了一门实用的技能,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进步。
学员丙
艾灸疗法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度增加,艾灸疗法将会更加普及,成为家庭保健的常用方法之一。
禁忌症
02
CHAPTER
常用艾灸方法及操作技巧
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待艾炷燃尽后,再易炷重燃,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又称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艾灸能够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使其处于平衡状态,既不过度激活也不抑制,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艾灸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
05
CHAPTER
安全注意事项及副作用处理措施
选择合适的艾灸工具和材料
确保使用高质量的艾条和艾灸器具,避免使用劣质或过期产品。
立即停止艾灸
Hale Waihona Puke 01在出现过敏反应或不适情况时,立即停止艾灸,并观察症状变化。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学员甲
我以前对中医持怀疑态度,但通过学习艾灸疗法并亲身实践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疗效,现在我已经成为中医的忠实拥趸。
学员乙
通过学习艾灸疗法,我不仅掌握了一门实用的技能,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进步。
学员丙
艾灸疗法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度增加,艾灸疗法将会更加普及,成为家庭保健的常用方法之一。
禁忌症
02
CHAPTER
常用艾灸方法及操作技巧
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待艾炷燃尽后,再易炷重燃,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又称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中医艾灸养生培训课件PPT模板
艾灸后的排毒反应
二.外排邪气 出现的反应:风、寒、凉、湿、痒、 热 通过艾灸阳气把阴邪排除体外,如果 身体过寒会感觉冒凉气,湿气过重局 部会有水珠出来,像出汗一样,手心 或者脚心是常见的部位。
三.艾火循经 艾火循经是做艾灸时最好的表现形式。有扩 热、透热、传热三种体现。感觉做艾灸的穴 位附近一片都发热,或者感觉温热之气顺着 经络蔓延全身,就是艾火循经了。说明艾灸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素问 调经论) 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艾叶性温, 加之点燃熏灸,可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 行血。因此,灸法具有良好温通经络,散 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灵枢 官能篇)说,上气不足,推而杨 之。灸法对气血运行能起”推而上之 “的引导作用。如灸百会穴既有补中益 气,又有升阳举陷之功。
艾灸概述—艾灸疗法的功效
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 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运用灸法的 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以达调和阴阳之效。
3)行气活血,
消淤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气温则血滑。灸法为温热刺激,可使 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收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
2)温通经脉,驱散寒邪,
面对灸花,恰当处理至关重要:微小的水泡通常可自然吸收;若遇到较大的水泡,则应采取无菌注射器轻 轻抽出液体,并涂抹专用烫伤膏进行护理,以促进愈合。
施灸常见问题
出现晕灸了怎么办?
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 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 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 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 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 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 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 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 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 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
艾灸疗法培训手册
艾 灸 疗 法
保健篇
疾病篇
养 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 大 穴
△ 气 海 穴
△ 关 元 穴
△ 命 门 穴
△ 足 三 里
△ 中 脘 穴
△ 关 元 穴
又名丹田, 位于脐下三寸,人 体重要补穴之一。
45%
阳痿早泄、梦精遗精、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妇科常见病; 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
△ 气 海 穴
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 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等。
△ 足 三 里
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 、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 驱邪防病的功效,养生保 、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健第一要穴。
疾病养生穴位
△ 失 眠
△ 头 痛
△ 记 忆 力 减 退
△ 神 经 衰 弱
△ 困 倦 易 疲 劳
△ 免 疫 力 低
△ 腰 肌 劳 损
△ 颈 椎 病
△ 肩 周 炎
△ 恶 心 呕 吐
△ 感 冒 咳 嗽
△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 腹 痛
△ 慢 性 腹 泻
△ 口 腔 溃 疡
△ 扁 桃 体 炎
△ 胃 痛
△ 便 秘
△ 痛 经 月 经 不 调
△ 乳 腺 增 生
△ 更 年 期 综 合 征
△ 高 血 压
△ 糖 尿 病
△ 高 血 脂
△ 中 风 偏 瘫
△ 冠 心 病
△ 心 绞 痛
保健篇
疾病篇
养 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 大 穴
△ 气 海 穴
△ 关 元 穴
△ 命 门 穴
△ 足 三 里
△ 中 脘 穴
△ 关 元 穴
又名丹田, 位于脐下三寸,人 体重要补穴之一。
45%
阳痿早泄、梦精遗精、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妇科常见病; 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
△ 气 海 穴
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 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等。
△ 足 三 里
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 、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 驱邪防病的功效,养生保 、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健第一要穴。
疾病养生穴位
△ 失 眠
△ 头 痛
△ 记 忆 力 减 退
△ 神 经 衰 弱
△ 困 倦 易 疲 劳
△ 免 疫 力 低
△ 腰 肌 劳 损
△ 颈 椎 病
△ 肩 周 炎
△ 恶 心 呕 吐
△ 感 冒 咳 嗽
△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 腹 痛
△ 慢 性 腹 泻
△ 口 腔 溃 疡
△ 扁 桃 体 炎
△ 胃 痛
△ 便 秘
△ 痛 经 月 经 不 调
△ 乳 腺 增 生
△ 更 年 期 综 合 征
△ 高 血 压
△ 糖 尿 病
△ 高 血 脂
△ 中 风 偏 瘫
△ 冠 心 病
△ 心 绞 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