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叩问课堂》读书心得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叩问课堂》是杨东平教授的著作,书中介绍了他多年来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作者认为现有的教育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来改进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和体会。
首先,教育应该是引导思考而不是灌输知识。
作者提到了教育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另一种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而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更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提到了美国的“体验教育”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立即在实践中应用。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而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和机会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作者提到了很多关于兴趣和个性发展的案例,如钢琴学习的例子。
有些学生对钢琴非常感兴趣,他们乐于去学习和练习,而有些学生对钢琴没有兴趣,强制他们去学习只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但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兴趣和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本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本《叩问课堂》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作者是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郑重。
这本书通过对目前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教育改革的探讨,提出了一种叩问式教学的理念。
阅读《叩问课堂》,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叩问课堂》首先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叩问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叩问课堂》中,作者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叩问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并引导他们去主动寻找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实践。
学生学会了提问,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追求深入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本质。
学生学会了怀疑,他们不再盲目地相信权威和传统,而是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
学生学会了创造,他们不再只是依赖教师的指导,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和创新。
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而《叩问课堂》所提倡的教育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另外,《叩问课堂》还提到了教育评价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叩问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叩问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叩问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当品看完一部著作后,坚信大伙儿都是有许多非常值得共享的物品,现在是时候抽出来時间写写读后感了。
如何写读后感才可以防止写出“流水账单”呢?下边是我用心梳理的叩问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仅作参考,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叩问课堂教学阅读感想1课堂教学充斥着性命魅力,有秘决吗?阅读文章《叩问课堂》,好像就能找到答案。
杨老师说:课堂教学不仅是老师的颜面,或是学员的颜面,是老师与学员一同的颜面。
正由于课堂教学拥有这般关键的功效,因此教学课堂品质的优劣,变成老师能不能存活的关键性能量。
为了更好地让教学课堂这张脸有活力,有魅力,青春永驻靓丽,大家会想方设法去装饰、去打扮。
我们知道脸蛋儿白里透红漂亮,只靠装饰是无法保持的,要靠人体营养成分均衡。
教学课堂也是这般,教学课堂真真正正的美是一种人与环境,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美。
近期一直在学周彬教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叹很深。
创作者从避开课堂教学的一个监视者的与众不同视角讲解了现阶段教学课堂中的诸多缺点。
读后你迫不得已钦佩创作者那客观的思索、从入门到精通的分析、生动形象的形容及其高—瞻远瞩的眼光……书里交给我印像深刻的几个方面便是:1、与众不同的角度,要我那样一个当局者由“迷”逐渐到“清”。
说句实在话,老师这一份工作中我已经做了十二年,但看了这本书以后一个真正的课堂教学才慢慢闪过于我的眼下。
原文中那样一段话的确非常值得令人思索:“跳出来课堂教学看课堂教学,使我们离课堂教学远一点,再远一点,大家就可以把课堂教学看得更为清晰与搞清楚;跳出来课堂教学看课堂教学,使我们清除对课堂教学早已充满的理性,培养大量的客观,也许那样才可以把课堂教学从理性的深海中解救出去。
很怕为了更好地教学课堂品质,而把教学课堂作为生命中的一切,尽管它是一种文化教育理想化,但则是一种真诚的执着,是一种并不令人钦佩的固执。
”2、生动形象的形容,令人读起來一点也不费劲。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叩问课堂》是一本由尼尔·波特曼所著的教育类书籍。
这本书从教育的本质、学习的目的以及教育的未来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了现今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思考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现今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考试和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并引导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这种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使我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作为一个学生和将来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
其次,这本书还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
作者认为,现今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课堂的讲授和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学生们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感和互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而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的学习过程。
这种“个性化教育”的观点让我认识到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潜力,也让我思考了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另外,这本书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作者认为,学生应该学会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只是消化和记忆知识。
他提出了“反转教育”的概念,即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研究和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主动学习”的理念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控制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主动学习的乐趣和挑战性,也认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师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是一本研究教育问题的著作,作者对传统的课堂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质询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课堂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教师的发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导致教育变成了机械化的传授知识,没有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通过提出问题和思考,来推动教育转变为更加开放和探索的方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产生了许多疑问和思考。
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何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相同的标准,学习相同的东西?”这让我反思,教育的目的是否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呢?难道教育不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吗?这让我意识到,课堂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其次,作者提到了传统的课堂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细致地分析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深有感触地认为,这些能力在当代社会是尤为重要的,学生应该通过课堂教育来培养和发展这些能力。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放弃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多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担当和有情怀的人。
教师应该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教室的布置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作者认为,传统的教室布置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注重教室的布置和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总的来说,《叩问课堂》这本书让我有了对传统课堂教育的新的理解和思考。
2024年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
2024年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叩问课堂》一书是一部颇为引人深思的作品,作者通过剖析当今教育体制的弊端和问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在____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叩问课堂》在指出教育问题方面非常准确和犀利。
作者通过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剖析,指出了学生过度应试化、被教育机构束缚的问题。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不再对知识有真正的渴望和求知欲望,而是只追求分数和升学机会。
这导致了学习的目标变得功利化,学生们抱着应试的心态去学习,而非真正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损害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叩问课堂》在提出改革方案方面也非常有见地。
作者认为,应该逐步改变教育体制,从灌输式的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的教育。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堆砌和记忆。
学生应该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开放式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另外,《叩问课堂》还在细节方面给予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
例如,教师需要放下权威形象,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教室应该成为一个充满互动和分享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此外,教材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应该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动力。
在我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这些观点和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我尽量积极发言和提问,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也会尝试着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和挑战,不再将学习视为一种枯燥乏味的任务。
此外,我还从《叩问课堂》中获得了一些教育方面的启示。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叩问课堂》这本书是教育学家李战博士的著作,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我个人的读后心得和体会。
首先,《叩问课堂》的核心观点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导师。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叩问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在书中,李战博士提到了一种被称为“问课”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
教师的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引导性的,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激情。
另外,《叩问课堂》还强调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听众,而在叩问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这样的课堂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在阅读《叩问课堂》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叩问课堂》还提到了评价的重要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注重考试成绩和单一的知识记忆,而在叩问课堂中,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模板(四篇)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模板《叩问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书籍,它向读者提出了很多关于课堂教学的疑问和问题,并试图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如何改进教育方式提出了一些思考。
下面是我在读完《叩问课堂》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叩问课堂》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疑问。
作者指出,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以考试和分数为导向的,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容易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
同时,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作者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和建议。
他呼吁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要提供一个积极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同时,他还强调了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改善教育方式和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读完《叩问课堂》后,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意识到,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者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永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也更加关注了教育的公平问题。
作者提出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问题。
在我们国家,尽管教育是义务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和学校之间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叩问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畅销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书作者以他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观察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程度有了进一步提升,也明白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手段。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而非简单的传授知识。
作者认为,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源泉和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因此,作者呼吁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多样性和潜能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书中列举了很多案例和实践经验,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其中一个例子是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
传统上,老师通常提问的方式是封闭性的,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且往往是事先预设好的。
这种提问方式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相反,作者提倡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并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交流。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除了提问的方式,作者还强调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学习方式。
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听从,这种模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叩问课堂》则提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这种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样本叩问课堂创建高效科学课堂—《叩问课堂》读后感这学期读了《叩问课堂》,感慨之余,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课堂。
高效的课堂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和理想,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教育对象,使得高效课堂成为变化的,动态的,没有统一模式的,鞭策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调整心态。
面对现在的学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渐渐认识到要想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获得较大容量的真正有效的知识,只有提高课堂效率。
高效的科学课堂也绝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跟风之举,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科学课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科学教学和对《叩问课堂》的理解,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第一、课前备课要充分。
教学过程的设计力求“条理、清晰、科学”。
教学有目标、有系统,内容清楚明确,这是高效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极高的清晰度,科学课堂教学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高的收效,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更能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接受所学科学知识,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同时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能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第二、课堂气氛要活跃。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和兴奋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科学课,是一节成功的好课。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1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在____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这是最佳学习途径。
第三、学法指导要科学。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过多的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文(4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叩问课堂》这本书激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尽管只是一本虚构的小说,但其中呈现的教育场景和教育理念,让我深感思索。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质疑。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师,他在一个虚拟的教育世界中开设了一堂特殊的课堂,他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度,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思考和质疑。
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充满了热情和探索的精神,他们开始思考那些以前从未关注过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互相讨论。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
我曾经上过那种只注重死记硬背和应试的课堂,老师们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学生们只是机械地接受和记忆。
回想起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那些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叩问课堂中的老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指示,而是主动地思考问题并找寻答案。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他们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
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领导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
阅读《叩问课堂》一书,我深感其对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作者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对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书中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人。
同时,《叩问课堂》也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如过度应试化、忽视素质教育、缺乏创新思维培养等。
这些批判使我警醒,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此外,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叩问课堂》是一本深度反思和探索教育本质的力作。
它不仅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也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我相信,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是一部关于教育改革和教师成长的书籍,通过讲述作者亲身经历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学生是教师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使我开始思考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
总的来说,读完《叩问课堂》后我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激励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样本标题: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引言:《叩问课堂》是一本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开放式教育理论著作,它提倡的授课方式将学生置于知识的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
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叩问课堂》的理解、体会以及对于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对《叩问课堂》的理解1. 基于合作式学习的教育方法在《叩问课堂》中,作者通过讲述一系列教育案例,强调了合作式学习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知识,并通过团队讨论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认为,合作式学习是《叩问课堂》所倡导的教育方法的核心。
2.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叩问课堂》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学习知识的积累,而对于思考和质疑则较少关注。
因此,《叩问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二、对《叩问课堂》的体会1. 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在以往的教育体制中,老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
而《叩问课堂》中的教育观念将学生视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2. 知识和能力的并重《叩问课堂》中提倡的教育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3. 跨学科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叩问课堂》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认为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种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对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1.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改革《叩问课堂》提倡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和主动参与者。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本____年的秋天,我读到了一本名为《叩问课堂》的书,这是一本世界教育界知名学者著述之一,由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的。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期待和思考。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读后心得和体会。
《叩问课堂》这本书的基本立意是要探讨教育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叩和思考这些问题,进而改进和完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这本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一章都涉及到不同的教育问题,比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等。
我觉得这种问叩的方式非常有启发性,因为只有不断地质疑和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
在阅读《叩问课堂》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课堂教学的重新思考和理解。
作者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信息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我深深地认同这种教学模式,因为我自己就是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取知识的。
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很少有机会去亲自实践和探索。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既无趣又无效,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另一个我觉得很有意义的章节是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导致他们的教学水平无法提升。
作者呼吁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叩问课堂》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比如,作者质疑了对分数的过度依赖和评价的单一方式,提出了更加综合和多元的评价方法;他还提出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读了《叩问课堂》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仿佛在教育的迷宫中找到了新的出口,心中涌起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课堂,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承载着知识的传递、思维的碰撞和灵魂的塑造。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课堂的本质?是否真的让课堂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书中提到,如今的课堂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曾有过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思维游离的经历。
那时候,我渴望老师能多一些互动,多一些启发,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塞给我们。
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首先它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场所。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有趣的案例引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比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不要只是枯燥地罗列时间、地点和人物,而是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
其次,课堂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速度和能力。
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另一部分学生又觉得不够有挑战性。
因此,教师需要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再者,课堂应该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往往被要求遵循标准答案,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然而,正是那些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思维,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也能在讨论和纠正中得到成长。
另外,课堂的评价方式也需要改进。
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让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不断地思考和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叩问课堂 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引言概述:《叩问课堂》是一本教育类图书,作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少启示和思量,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享我的读后感受。
一、提问的重要性1.1 提问是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提问是引导学生思量和探索的重要手段。
惟独通过提问,学生才干深入理解知识,激发对问题的兴趣。
1.2 提问促进思维发展通过提问,学生可以不断思量问题,拓展思维边界,培养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提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提问,学生可以主动寻觅答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二、问题设计的技巧2.1 问题要具有启示性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兴趣,让问题具有启示性,引导学生主动思量。
2.2 问题要具有层次性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量,形成完整的认识。
2.3 问题要具有针对性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角色转变3.1 从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灌输者,而《叩问课堂》提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知识。
3.2 从答疑者转变为启示者教师不应该只是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应该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3.3 从评判者转变为辅导者教师不应该只是评判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应该成为学生的辅导者,匡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进步。
四、学生的角色定位4.1 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而应该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量,主动学习。
4.2 从依赖性转变为独立性学生不应该依赖教师的答案,而应该独立思量,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3 从单一思维转变为多元思维学生不应该惟独一种思维方式,而应该多角度思量问题,拓展思维边界,培养多元思维的能力。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在阅读完《叩问课堂》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它给我带来的深刻启示。
这本书旨在反思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探讨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阅读书中的真实案例,我深感教育的缺陷和不足,也深感教育的力量的伟大。
作者通过多个实践案例成功地揭示了现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权威主义、试图掌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科研成果的实用化、传统教育的僵化以及对多元化人才的不认可等。
这些问题被作者有力地呈现出来,引人深思,不禁让人想问,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如何改变?书中提到了许多具体做法,例如学生主导学习、课程无界限、理性学科、多元评价等。
这些做法完全解决了作者制定的教育问题,同时也引导了读者思考更多可行的改变方式。
与此同时,书中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问题,即教育是为了什么以及如何进行教育的深度探讨。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勇气和行动力,而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呈现。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到一个更加实践的教育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变革。
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反思现有的教育模式,并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模式。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理论思考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只有通过有力的探索,我们才能走向一个更加美好、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时代。
在写作本文时,我尽力排除所有语病和错别字。
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准确表达我的心情,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教育改变的热情与信心。
在文中,我尝试用朴素的语言阐述我的观点,并通过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手法,使文章的重点充分呈现。
最后,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有所启迪,让更多的人共同关注教育改革的问题,为推动教育变革出一份力。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暑假期间我仔细读了周彬博士的《叩问课堂》,书中说:“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脸面而已”,对此我思考很多。
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经常就课堂而看课堂,周彬老师告诉我们:要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地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
当我们用更远的视点来审视我们每天都要走进的课堂,我们真正体会了周老师说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脸面而已”。
我们只有改变了我们自身,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改变我们的课堂。
课堂重要吗,这是肯定的。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
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生存与否的决定性力量。
要让教师上好课,让教师守住自己的脸面,我们就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不等于让教师在脸面上大做文章吗?这种只重脸面,而不要内在品性的事情,是达不到目标的。
相反,长此以往,反而会让人变得更加的虚伪――只要课堂上过得去,课堂背后的东西就不再重要了。
可是,人能够只需要脸面吗?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就课堂谈课堂,这种研究课堂的模式,与人类只研究美容,而放弃内在品性的塑造,是何等的相似!如果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去听教师的课,并对他的课堂提出具体的意见,教师就能够有所改善与优化吗?比如,当我们发现一位教师,他上课最大的问题,是自身逻辑混乱,这既表现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也表现在对于具体例题的讲解上。
我们对他提出这个问题:以后上课要注意逻辑。
等到我们下次再去听他的课时,问题依旧。
于是,我们就抱怨这位教师,说他不接受我们的意见,这位教师也特别自责,因为他在课堂上已经尽力了,发现自己还没有取得进步。
慢慢的,我们对这位教师就丧失信心了,当我们对他丧失信心的时候,他对自己也就丧失信心了。
可事实上,教师课堂上逻辑混乱,这是个人逻辑能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课堂外培养教师的逻辑能力。
叩问课堂读后感(通用7篇)
叩问课堂读后感(通用7篇)叩问课堂读后感(通用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叩问课堂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1关于教育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喜欢读的好书实在是太少了,今天我读到了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深思,充满的理性的思考。
也许很多语文老师会觉得太理性,其实中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小学老师缺少的不仅仅是读书,更缺少的是理性的思考。
刚读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
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
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
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成为学生的帮手,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当好一个帮手。
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
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
我们应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实,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让他们自己去总结。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什么好的方法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
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
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
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打扮。
但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
放假了,心里一下放松了,休闲的时候看了一些教育类的书,当然少不了周彬老师写的一本《叩问课堂》,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或许……
“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习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
“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资源枯竭?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平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
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
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而忘了“差异的发展”;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
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
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其实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
或许我们的要求应该是:做最好的自己!
“置身于课堂”,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要进行会考,去折磨学生也折磨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公开课”当作“作秀”,总之,我们有许多的“不得不……”。
“真的有许多疑问、许多问题难以直面,不过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从而认识到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
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
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
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
“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
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
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
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最近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慨很深。
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叩问课堂》之叩问教师。
作者告诉我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
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
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
对照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实还远远地躲在课外呢!
《叩问课堂》之叩问学生。
周教授从“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谈起,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
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
从周教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之责任还在于教师。
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
学生当不上导演,如果也无法成为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
尤其对于公开课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问课堂》之讨伐分数。
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与家长的命根。
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
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第二辑当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最让我感触。
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
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
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
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
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
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