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8卷第4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李金玲,温春卉(内蒙古财经学院高教研究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基本条件。
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入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趋势[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44{2010)04-0045一04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距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但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纵观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并结合众多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化分为七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1862—1894年),这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酝酿时期。
此时出现的多是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最典型的代表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同时这类学校也成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
第二个阶段(1895—1911年),这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从理论上、制度上还是实践上,主要都效法日本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
典型的代表是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
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规定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模式为榜样的。
第三个阶段(1912—1927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近代中国大学的改革之路——读《中国的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
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与发展
并 重 , 能 实 现 “ 以 为 质 , 以行 之 , 以 出 才 义 礼 孙 之 , 以诚 之 ” 即以 道 义 为 做 人 的根 本 , 礼 仪 蔑 视 政 治 来 求 得 学 术 的 独 立 和 自 由 是 不 可 能 信 , 按
2 O世纪初 , 伴随着科举 制度 的废除 , 实行 了一千多年的书院教育制度基本退 出了历史 舞 台, 新式学堂一统天下。面对这种情况 , 就连 现 代大学制度 的倡导者蔡 元培也认为 “ 合吾 国书 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 ,其诸可 以为各 省新设 大学之模范者 与?”近代大学研究 院的 设置 , 即是将书院精神引进现代大学体制 , 当 使 时探讨 的协调东西方教育理念 的思路 ,在办学 实践中得到了真正落实 。 在现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之 中,也保留着研 究院 ,同时也将书院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精神 继承下来 , 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 非 功利性 的理论研究 、 与大学紧密的联系、 提倡 团 队攻关 、 讲求严肃 的研究精神 , 所有这些都使得 研究院( ) 所 在当代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占据着 独特的地位 , 起着相 当重要 的作用 。 4坚持国家责任与人文关怀并重 孔子说 ,仕 而忧 则学 , “ 学而 优则仕 ”恪 守 , “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的金科玉 律 , 以 服务政 治为己任 , 其教育传统体 现着“ 人世 ” 精 神和以天 下兴衰 为己任的使命 感。 同时 , 从孔子 开 始, 中国儒 家学 说就讲究人文关怀 , 强调 “ 己 所不欲 , 施于人”“ 勿 、 己欲 立 而 立 人 , 欲 达 而 己 达人” 正是这种国家责任与人文关怀并重的 等。 精神 ,使得中国的传统文人在做 学问之中不忘 将 国家社稷 与人 民百姓相联 系 , 讲求 “ 民为 贵 , 君 为 轻 , 稷 次 之 ” 社 。 这种精神也使得中国近代 高等教育 从成立 之初就不同于西方的“ 象牙塔” 。特别是 中国现 代 大 学诞 生 于 民族 危 难 之 际 ,使 得 中 国 大 学重 视“ 学术报 国”讲 究“ , 书生报 国无他 物 , 唯有 手 中笔如刀” 。从鲁迅弃医从文到陈寅恪彰显 “ 民 族独立之精神 , 自由 之 思 想 ” 中 国 知识 分 子 充 , 分 表 现 出 了 中 国教 育 传 统 下 以 “ 天下 为 己 任 ” , “ 为 天下 先 ” 勇 气 和 胆 略 . 敢 的 这与当今国家将大学纳入创新体制 ,强调 学术思想独立并没有直接的冲突。我们讲究 学 术为政治服务 ,是指大 学要成为党和 国家政 策 咨 询 和理 论 创 新 的 思想 库 。想 要 完 全 脱 离 政 治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其未来发展之思考
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其未来发展之思考摘要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大学起源并发展于清末,先后主要学习借鉴了日本、德国、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特点。
历经百年,中国大学已经具有了庞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办学水平,在新的时空,中国大学要想健康发展,须摆脱路径依赖,重视自力更生;既要博采众长,更要文化自信;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大学自主;避免急功近利,敬畏大学精神。
这些可能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
关键词中国大学发展思考关于中国大学的起源与发展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一种观点是中国大学应从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算起,或起源于商代,或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大学的源头在清末,中国的大学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只有百多年历史。
从现代意义上理解中国今天的大学,我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思想智慧为中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而且,在今后的中国大学发展历程中,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将会受到高度重视,这是中国大学基本完成了借鉴学习后继往开来,取得与西方文明平等对话的必然选择和文化自信。
本文讨论的是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未来发展的思考,所以带着无比遗憾和复杂的心情穿越历史时空,站在中国近现代的大门口,深感恐惧和悲伤,一场暴风雨将席卷华夏大地,封建时代的教育将灰飞烟灭。
东方的天朝大国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值得骄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未曾受到来自外部的根本挑战。
但天有不测风云,清朝末年,政府腐朽,经济衰退,列强欺凌,内困外患,国运逆转,传统的文化教育内不能自强,外不能御敌。
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新式人才,成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迫切要求。
此时,西学东渐与西方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传入为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参照,中国的高等教育被迫转型和变革,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大学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路。
一、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梅贻琦曾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作者:赵慧敏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6期摘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很晚,它不是中国教育的自主演变,是在国外的炮火中借鉴与模仿的道路上艰难起步的。
在这漫长的历史路程上经历了借鉴与照搬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到取自美国的借鉴,最终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的全部模仿和当代以美国引领时代的发展路程。
无论这个路程是对还是错,在这当中都伴随着历史特定原因的选择,我们要总结经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近代;高等教育;借鉴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154-0219世纪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逐渐起步,它并不是中国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外矛盾的冲突中艰难起步和演变过来的。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总结学习外国高等教育的经验,以利于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与选择。
一、起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1840年是中国历史一个跨时代的年份,逐渐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特征。
殖民扩张击开中国大门,清政府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
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外来的资本主义侵略进行了强烈的抵抗,然而“富国强兵”的理想使得思想先驱们放弃了单纯的民族“排外”,“拒外”情结,把目光投向教育,使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艰难前行。
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强烈地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洋务学堂虽然开启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但却只是中国新教育的萌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可以认为是中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教育便开始了以日本为发展模式的历史路程。
这种选择源于民族危机下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做出的主动性选择。
日本明治维新教育的成功,启迪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近代教育意识。
黄遵宪的一部《日本图志》开阔了现今中国人的视野,对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日本观产生了启蒙作用。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百年借鉴之路
纵观百年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对
西方 现代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体 制 模 式 的 借 鉴 、学 习 历 程 ,中 国 现 代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中 分 别 在
19 8 5—1 1 9 1年模 仿 日本 模 式 ,1 1 9 1—12 9 0年 学 习
维新 运动 时期 ,清政府 参照 1本模 式设立 一些 3
现代 意义 上 的高 等教 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 。天津 海关 道盛 宣怀在
德 国模 式 ,12 90—14 99年 借 鉴 美 国 模 式 ,14 99— 15 9 8照搬 前苏 联 模 式 ,15 9 8年 以后 反 思 苏 联 模 式 并积 极探 索 新 的 管 理 体 制 ,17 9 8年 党 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则 逐步走 向世界 ,借 鉴世界 各 国高等 教
第1 3卷 第 3期 21 0 2年 7月
集 美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i i iest o r a me v ri oJ Un y
V0. 3 No 3 11 .
J L2 1 u 0 2
我 国现 代 高等 教 育管 理体 制 改 革 的百 年借 鉴 之 路
严 丽 纯
育 的发展 经验 。
19 85年创 办 的天津 中西 学 堂和 在 19 86年创 办 的上
海南 洋公 学均是 以 日本 学校 模式 为蓝本 。盛 宣怀在
《 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 中说 : “ 本 自明治 3 1 维新 以来 ,按 照西法 ,广开 学堂 ,各类 专 门人才 均
中国高等教育变迁与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变迁与启示导言:目前在我国内地分布着8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75所,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院校几十所,其余大部分院校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这些高等学府中,有许多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
这些历史绵长的百年学府屹立于象牙塔林,一直都是学子和家长们竞相向往的圣地。
下面就请跟随本专题的脚步,追寻历史的回音,探寻现实的发展,去拜访这些百年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核心提示:大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现代教育发展起步较晚。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有着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情境和路径,本质上是在一个反传统与否定过去的循环之中,而非立基于经验的传承。
它不是中国社会内部和中国高等教育自身演进的逻辑结果,而是在借鉴外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转换而成,由于政治动荡、社会急剧变革等外在因素,高等教育频繁变化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突出特点。
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难免疑惑:为何今日中国的大学会有如此布局;为何某个大学的某个特定专业具有难以匹敌的办学优势;为何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很多院校忙着更名、合并,甚至理工科大学开始兴办文科,打出“恢复传统”的旗号?布局、优势、传统,这些和各大高校休戚相关乃至决定中国高等教育命运的关键问题,我们只有到历史中寻求答案。
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
”或许这句话,用来描述我国百年高校的发展变化,再恰当不过。
中国近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这种教育的现代化并不是直接由传统教育的内部需求自然演变而来的,而是在外力的压迫下强行生成的。
我国大学的历史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维新运动”,前者创建的主要有由著名“洋务派”领军人物盛宣怀创办的“北洋公学”(天津大学前身)和稍后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后者创建的主要有“京师大学堂及其师范馆”(今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外来性与本土化
生考试和教育管理等方 面形成新的特征。认识 【 曰近代 高等教育演变的 双蘑特 征, } l 有助于探索 高等 教育发展规
律, 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 的历 史借鉴 关键词 : 近代中国 ; 高等教育 ; 外来性 ; 本土化
中 图分 类 号 :, 9 2 ( 4 .9 2 6
收 稿 日期 :1 7 ) 2 20 …I 8 ) 9
近代高等 教育制 度 引 入后 发 生 一 系列 演 变 , 橘逾 淮 而为枳 , 成本 土 化 特 征。考 察 近代 高 等 教育 变 革 形 的双重趋 向 , 可加 深 对 中国高 等 教 育教 育 近代 化 特
征 的认识 。
一
、
清末高等教 育制度 的变革
清末 高等教 育变革 包括 教育思 想 、 体制 、 教育 教
学 内容 与方法 、 考试 评价制度 等诸多 方 面 , 其发生 机
制 与演变进 程受社 会 因素 的制 约 和 影响 , 映 了政 反 治、 经济 、 文化变 革 的必 然 要求 。“ 育变 革 总 是社 教 会变革 的结果 和 征 兆 , 前者 要 从后 者得 到福建 厦 门 3 10 ) 厦 6 I 5 )
摘
要: 外来性 与本土化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两大特征 , 穿于高等教 育变革过程 。在清末新式教育创 并贯
始阶段 , 外来性 主导地位。随着民国时期新式教育的发展 , 外来高等教育制度渐趋本 土化 , 在教育指 导思想 、 招
在高 等敦育思 想观 念 、 校 制度 、 学 培养 目标 、 学 内 教 容与方 法 、 理体制 、 管 教育 途径等 方面 发生一 系列变
革 由于受西 方文 化 教育 的影 响 , 中国近 代 高 等教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
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变迁摘要: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等教育学制、女子大学和私立大学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时期。
关键词:北洋政府高等教育变迁影响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军阀混战的时期,在这一期间内,是由当时有这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北洋军阀长期把持着中央政权,故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但是从整个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来看。
对北洋军阀几起证政权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而对北洋政府的文化发展的研究,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研究更少。
事实上北洋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以其独有的特色,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这独特的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者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北洋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不是中国传统或古代高等教育体制自然演变的结果,中国历史上没有现成的、完备的模式,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在当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时期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的。
所以,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受到很多的外国教育模式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模式现实学习德日,后来又学习美国。
因为日本主要也是德国模式的翻版,所以,北洋政府时期的高度呢个教育模式主要的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民国社会。
社会政体的改变,要求文化教育业随之改变。
北洋政府就是在这么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承担起教育改革的重任。
1912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在北京召主持开了“中央临时教育会议”,集中讨论民国的教育改革问题。
在蔡元培等一批教育家的推动下,中国迈开了教育改革之路。
二.北洋政府高等教育的发展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正式诞生,由于这时的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无暇顾及。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与中国近代化道路问题_兼评_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_
2009年5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y,2009第32卷 第3期 Jour nal of Shanx 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 l Sc ience) Vo.l32 No.3 书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与中国近代化道路问题兼评 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田 明,岳谦厚1840年的鸦片战争尽管将内发而迟滞的中国近代化之路置于开放的世界潮流中,但中国内部各系统的稳定性与惯性却仍抵抗着外部的强力催化。
因此,在19世纪后半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对西方近代化的学习基本限于技术层面。
不过,由于中国旧有制度所引发的内生性矛盾难以自解,国人对近代化的渴求乃逐步由基层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开始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各层次的实际操作,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与发展即是这一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王李金所著 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 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的考察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 路径 )一书,正是将近代化的基点进一步细化、并以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酝酿与发展为视点对山西大学(堂)进行个案研究,梳理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基本面相。
路径 上篇以时间为维度,详细叙述了1902-1937年间山西大学(堂)的历史沿革及各个时期的基本面貌。
在先前的研究中,洋务派兴办的各式学校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教育之滥觞,然正如梁启超所言: 今之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自强学堂、实学馆之类,其不能得异才何也?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
其所谓艺者,又不过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不揣其本,即尽其道,所成已无几矣。
于是,建立以西方教育体制为模板的新式学堂成为当时中国在教育层面的诉求,而对西方教育模式的完全吸纳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进程的基本面。
不过,作为中国当时三所官办大学之一的山西大学堂并非单纯的 舶来品 ,它既秉承了 中学 脉络又借鉴了 西学 精髓 1902-1911年间中西两斋的设置即是其开办初始的办学特点。
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
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潮和西方高等教育的不断传入而逐步形成的。
我们虽不赞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完全照搬西方的”这一观点,但西方高等教育的实践与思想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全面的,而且是相当深刻的。
一西方高等教育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在当时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有关著作里,就有描述西方高等教育的内容。
如艾儒略的《西学凡》(1623)和《职方外纪》(1623)就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西方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大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考试等方面的情况。
只是此时有关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还比较有限,也没有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为学习“西学”,开始改革旧教育,建立和发展适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需要的新教育。
自此,西方高等教育随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传播进来,并对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以一般性介绍西方高等教育为主的阶段自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以前,西方高等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关于西方高等教育情况的一般性介绍。
在这一阶段,魏源的《海国图志》(1843)是一部较早的含有关于西方大学情况的著作,但资料十分有限。
19世纪中期以后,一些专门介绍西方教育情况的著作(主要是译著)相继问世,其中关于西方高等教育方面的内容比较丰富。
据初步统计,在1850-1899年翻译的书中,教育类的有12种,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花之安的《泰西学校论略》(1873)、丁韪良的《西学考略》(1881)、李提摩太的《七国新学备要》(1892)、林乐知的《文学兴国策》(1896)等。
1880年,颜永京翻译了英国社会学家、科学教育的倡导者斯宾塞的名著《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当时译名为《肄业要览》)。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变迁
三、取法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国家绝不应指望大学同 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 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 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 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 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 是远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因而在 办学思想上主张学术自由,主张教学与科研相 结合,主张在大学确立哲学院的中心地位。
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计划和专才教育的 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 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教育实行高 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按产业部门、 行业、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如 农机学院、坦克系、发动机专业),教 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 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这是一种与计划 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同构的教育制度。
张伯苓:“考察与中国需要最宜之教育制 度,结果获得两种需要者:一则英法美 之制度,一则日德之制度。前者转为计 划各人之发达,后者性尽专制,为造成 领袖及训练服从者之用(是即服从纪 律)。敝校南开,多半以是二者为圭 臬。”
张伯苓:“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 曰德,今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 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 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言立 宪故取日、英、德学制,言共和故取法、 美学制,此今昔所以不同。”
1949年10月5日,刘少奇:“我们要建国,同 样也须‘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的建国经 验。”
1954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进一步 加强向苏联专家学习》:“只有各部门的领导 干部把向苏联专家学习的工作当作自己领导活 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各部门党的组织密切 关心这个工作,把向苏联专家学习作为自己经 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才能带领全 体人员更加珍惜苏联专家们所带给我们的无比 丰富的财宝。”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适应与现实的超越——中外近代高等教育演变的比较及反思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高 教 研 究
M( E N E U A I N S I N E ) R D C T O C E C D
20 0 6年第 2 期
中国高等 教 育传 统 的适 应 与现 实 的超 越
— —
中外近代高等教 育演变的 比较及 反 思
对西方高等教育的借鉴、模仿 、融合所导致的发展
模 式 的不 断转换 ,就 成 为 中国高 等教 育近 代化过 程
中一 个突 出的 特点 。 1 .近代 高等 教 育发展 中的渐 变与 突 变 从世 界范 围 内看 ,近代 高等 教育 的发 展模 式大 致上 可 以分为 两种 :渐 变与 突变 。在 总体 上 ,欧美
有 “ 前近代 ”与 “ 近代 ”之说 。而在 中文 语 境下 , 后 由于中 国传 统文 化 中强调 “ 日新 、又 日新 、 日日 苟 新 ” 近代 化在 通常 意义 上只 是一 个相 对 的概念 。 , 在
社会 发展 的宏观 层面 上 ,它可 以泛 指社会 从 一种低
国家 ( 除法 国以外 )近 代高 等教 育 的发展 基本 上是
变而来 的 ,而 是在外 力 的压迫 下强行 生成 的 。中国
国的高等 教育 要想达 到 世界 一 流水 平 ,也必 须走 有 中国特 色 的教 育之路 。这就 要求 高等 教 育处 理好 传
统 与移植 的关 系 ,使 移 植 的现代 化 根植 于广 阔深 厚
的 中国文化 传 统之 中 。这一 过 程将 是极 其复 杂和 漫
[ 作者 简介]王飞,湖北大学教 育学院教科所 ( 湖北武昌 406 ) 3 0 2
中 国是 世 界 上历 史 最 悠 久 的 国家 之 一 ,拥 有
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3-01-18〔作者简介〕王凤玉(1965-),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教育学硕士。
2003年第3期第27卷(总第117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S heny ang N 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2003V ol.27G ener al,№117【教育学论丛】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王凤玉1,宋志海2(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系,辽宁沈阳110034;2.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31) 〔摘 要〕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
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有一些模糊认识。
要弄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西方教育对它的影响,首先必须解决“三个如何”的问题,即如何界定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如何划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界限;如何认识教育交流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是探讨问题之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近代化与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 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3)03-0046-03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史,既是中国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学习、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使之融入中国传统教育并逐步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历史。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并开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到1898年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创建;从清末癸卯学制到1922年奠定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基础的壬戌学制,以及建国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都难以排除或否定西方高等教育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就使得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带有鲜明的“后发外生型”特征。
立足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探讨西方高等教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至今仍然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中国大学发展中的制度模仿与借鉴
中国大学发展中的制度模仿与借鉴郭丽娟吴庆华[摘要]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相同的理念和组织特性使各国大学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会移植其他国家大学的模式,在模仿中建立新的大学体系或变革旧有的大学模式。
中国的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对日本大学制度、德国大学模式、美国大学制度和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模仿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关键词]中国大学;制度模仿;大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53(2012)08-0072-03阿什比曾从生物学进化的视角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中世纪大学流传的大学理念和大学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如同遗传基因被继承吸收,同时大学又在各民族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孕育适应和变革的种子,以维持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相同的理念和组织特性使各国大学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会移植其他国家大学的模式,在模仿中建立新的大学体系或变革旧有的大学模式。
但移植不等于照搬,如同生物有机体随着环境的转移,会在适应过程中发生新变化一样,大学在移植模仿的基础上,会依据本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进行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在模仿其他国家大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渐完善自身的大学体系。
一、20世纪之初对日本教育体制的学习与借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伴随着西方势力入侵,西方现代教育也随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潮而传入我国。
然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却使中国自此之后至本世纪20年代走上了全面模仿日本教育的道路。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明治维新,发展近代教育制度是日本民族迅速富强的根本动力,于是,师日本之长以制日本,师法日本以改变局势成为各方面的共识。
洋务派领袖张之洞认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论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向西方借鉴
论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向西方借鉴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learn from Western【摘要】当今社会处于不断高速的发展之中,各个国家都席卷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社会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带动,特别是大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中西方大学教育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彼此互相影响。
不同的问社会文化也孕育着不一样的大学教育,两者的教育各有优势。
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西方大学教育进行去粗取精,顺应时代的发展,壮大国家的软实力。
[Abstract] Nowadays in continuous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ll countries are sweep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ide, the social education have been driven in this process,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experienced a tortuous development, west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receiv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ut also in the glob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influence. Different social culture also have asked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not the same, their education have respective advantages. Therefor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necessary to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tial west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trengthen national soft power.【关键词】西方;大学教育;借鉴[keyword] West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erence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的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在政府的指导下运作,其工作方针、目标任务和人员经费均由政府控制,大学实质上是政府的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很晚,它不是中国教育的自主演变,是在国外的炮火中借鉴与模仿的道路上艰难起步的。
在这漫长的历史路程上经历了借鉴与照搬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到取自美国的借鉴,最终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的全部模仿和当代以美国引领时代的发展路程。
无论这个路程是对还是错,在这当中都伴随着历史特定原因的选择,我们要总结经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标签:近代;高等教育;借鉴19世纪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逐渐起步,它并不是中国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外矛盾的冲突中艰难起步和演变过来的。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总结学习外国高等教育的经验,以利于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与选择。
一、起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1840年是中国历史一个跨时代的年份,逐渐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特征。
殖民扩张击开中国大门,清政府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
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外来的资本主义侵略进行了强烈的抵抗,然而“富国强兵”的理想使得思想先驱们放弃了单纯的民族“排外”,“拒外”情结,把目光投向教育,使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艰难前行。
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强烈地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洋务学堂虽然开启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但却只是中国新教育的萌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可以认为是中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教育便开始了以日本为发展模式的历史路程。
这种选择源于民族危机下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做出的主动性选择。
日本明治维新教育的成功,启迪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近代教育意识。
黄遵宪的一部《日本图志》开阔了现今中国人的视野,对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日本观产生了启蒙作用。
维新变法战胜了妄自尊大的文化心理,提出“不妨以强敌为师”的口号,朝野上下把学习目标指向了日本,走上了建立中国近代教育之路。
日本的强大给了中国先进人士莫大的触动。
清政府出于压力建立起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创立了许多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学习方向明确--向邻国日本学习。
一直到辛亥革命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制度还是实践等层面,都弥漫着“以日为师”的氛围。
京师大学堂的章程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我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虽然已经萌芽50多年,近代大学也具有雏形,但是到19世纪末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高等学校并没有形成。
一直到近代学制建立,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才初步形成,中国近代高等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大学)才正式形成。
学习日本的最好表现就是现代学制的建立。
1902年模仿日本学制系统建立《壬寅学制》(没有实行),把高等教育分成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学制。
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基本上保留了《壬寅学制》的相关内容。
学制中对属于高等专门学校的机构进行了规定。
大学堂是大学的机构,下设8科,京师大学堂中设立通儒院(相当现在大学的研究生院),各种大学堂和大学堂的教育机构都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的,和中等教育系统相贯通,这种教育就是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基于此,中国近代高等学校伴随学制的制定与建立就此形成。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一直沿用到1922年新学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在纵向上分为三级:一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二级分科大学,三级通儒学院。
1905年科举制废除,模仿日本文部省,设置了学部,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专门管理学校的教育机构正式成立。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模仿日本的过程中就此产生和完善。
二、取自美国的借鉴辛亥革命后“壬子癸丑学制”出台,使中国高等学校向近代化迈出了更进的一步。
提出高等教育设置的新规定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学校体制的发展基础。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兴起了一股仿美热潮。
当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了明显的发展,进步的文化思想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伴随当时美国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制和美国对华的政策指导,以及留美幼童的归国,中日关系的淡化等诸多因素都促使中国高等教育从模仿日本转变为美国向学习。
这次的教育改革有人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的美国化改革”[2]。
在新文化运动与美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放弃了古老的封建教育传统,走上了学习模仿美国的道路。
当时中国的许多大学都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以国家需要为宗旨”,引入“教授治校”进行管理,设立校长和各科学长,教师分教授,讲师,引进“讲座制”等等。
大学在高校各个方面都透露着美国的印记。
1922年中国颁布了大体上参照美国教育体制制定的《壬戌学制》,高等教育体制由集权转向分权。
《壬戌学制》的颁布,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对日本的模仿,转向了美国。
以后除了做出适合我国教育的调整与修改外,《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我国解放。
虽然中间也有小插曲,但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在校内管理上也借鉴美国,学校内设立各种会(教授会、行政委员会、评议会等),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主管理,使师生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些措施使得近代中国高校管理体制得以逐步完善,使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具有了国际视域。
美国开放式的教育办学体制模式,使得我国大学行政管理走入世界近代大学管理的范畴。
在学习模仿美国的过程中,同前期学习日本相比已有很大的进步。
没有不假思索地盲目照搬和模仿。
当时在学习美国之余,并没有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而且还意识到了要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符合,满足国家需要。
这一历史时期,在如何借鉴外国经验和继承历史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然而从本质上讲照搬和套用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依附性的特点依然明显。
三、俄国的借鉴(苏联时期)新中国成立,日本退出中国领土,美国也开始对中国冷淡。
中国教育的处境与新教育兴起时极为相似,已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为目标,教育再次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
新中国的教育面临两大任务,扩大人民的受教育权利,普及教育和使教育正规化、制度化,为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移植苏联教育模式。
对此,朱九思教授曾认为:“在教育科学上没有任何依据,纯粹是政治上的原因”。
政治上的倾向促使教育上出现了照搬苏联模式“一边倒”的现象。
苏联专家为教育顾问,参与高等教育的设计与改革。
1949年在华北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
在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坚决肃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影响,对高校进行整顿,私立高校全部改成公立,取消所有教会学校,确立了同苏联一样由国家办学的高等教育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存在地区结构和学校类型结构不合理、系科庞杂等许多问题。
为解决问题,向苏联学习,对高等学校进行“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
”为院系调整的方针。
调整后,大学分为综合大学(文理科)和师范院校,统一由教育部门管理;单科与多科性的院校通常由中央业务部门管理,少数为教育部门管理。
经过院系调整,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重新予以组织。
1952年下半年开始教学改革:学习苏联高等学校模式设置专业,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同苏联一样高校制定统一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成立教学研究室;通过苏联专家的“言传身教”各级院校的教学研究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模式全部苏联化,虽然不能与套用日本模式,以及“美国式的无计划性的通才教育”相提并论,在借鉴的动机、执政者对教育的认识,投入和国民热情等方面,与以前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但这种苏维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却非常长远。
四、总结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学习他国经验的现象普遍存在。
吸取经验,不断学习,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文化。
中国古代有太学、国子监以及众多的书院。
从这一方面上看,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产生最早且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却没有直接孕育出近代的高等教育,更与现代大学没有直接渊源。
舶来之物不可能对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可能“上溯古制”对传统教育所遗赠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被高悬云端,特别是中国传统书院的黯然退场,胡适先生特发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3]。
这种外来移植的结果,使得中国的大学制度是“旁采他国”而不是追根溯源,成功的移植别国,却没有很好的继承我国的传统大学之道。
这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是把中国固有的高等教育传统遗赠的资源抛至一边,令人惋惜。
在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抛弃中国的古老教育,应该在继承中不断发扬,成为他国的借鉴之物。
参考文献:[1]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26.[2]蔡克勇.高等教育简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42.[3]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曲恒昌等.比较高等教育50年回顾[J].高等教育论坛,1999(2).[5]刘泰洪.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及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6]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