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一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知识点概览】八年级上上册第一章主要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包括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等。

本章内容详细、综合性强,需要同学们耐心学习。

一、平面图形1. 五种基本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2. 图形的性质:对称性、相似性、全等性等。

3. 角度的认识:角度的度量、角平分线等。

4. 图形的周长计算。

二、立体图形1. 三棱锥、四棱锥、三棱柱、四棱柱、圆柱、圆锥的概念和特点。

2. 空间图形的投影。

3.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三、图形的面积计算1.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2. 梯形的面积计算。

3. 梯形与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关系。

四、图形的体积计算1. 空间图形体积计算公式。

2. 立体图形组合体积计算。

3. 空间图形表面积计算公式。

五、知识点归纳1.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2. 计算图形面积和体积的基本方法和公式。

3. 小结。

【学习建议】1. 认真阅读教材,学习概念和性质。

2. 练习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3. 培养对图形的美感和欣赏能力。

4.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5. 敢于提问,勇于表达,发扬探究精神。

【总结】八年级上上册第一章包含了丰富的几何图形知识,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1.勾股定理的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注: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勾股定理又叫毕达哥拉斯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常用勾股数:3、4、5; 5、12、13;7、24、25;8、15、17。

4.勾股定理常常用来算线段长度,对于初中阶段的线段的计算起到很大的作用例题精讲:练习:例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解析:可知三边长度为3,4,5,因此周长为12(变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解析:可知三边长度为6,8,10,则周长为24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长.解析:第一种情况:当直角边为3和4时,则斜边为5第二种情况:当斜边长度为4时,一条直角边为3,则另一边为根号7例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斜边长为25B.三角形周长为25C.斜边长为5D.三角形面积为20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知斜边长度为5,选择C数学学习方法诀窍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

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

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基础。

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八上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上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1章 分式一、分式的概念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3、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4、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而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

即,使的条件是:A=0,B≠0。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

(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三、分式的符号法则:(1);(2)四、分式的乘除法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即:应用法则时要注意:(1)分式中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乘除法中的符号法则相同,即“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多个负号出现看个数,奇负偶正”;(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进行因式分解,以便约分;(3)分式乘除法的结果要化简到最简的形式。

八上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定义:任何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即a°=1(a≠0)。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1.数的性质:正数、负数、零,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和比较大小;绝对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整数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进一步应用和拓展,包括负数的运算规律。

3.乘方:乘方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乘方的运算法则,如乘方的乘法法则、乘方的除法法则等。

4.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运算、比较大小等基本操作。

5.约数和倍数:约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解方法。

6.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如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规律。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数轴、计算方法、运算法则和数的运算特性等方面,是数学八年级上册的基础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汇总(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一、整数与实数
1. 整数与实数的概念
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0组成的数集,用Z表示。

实数是包括整数、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所有数字的集合,用R表示。

2. 整数的大小比较
当整数的绝对值相等时,正整数大于负整数;当整数的绝对值不相等时,绝对值大的整数大于小的整数。

3. 整数的运算
整数的加法、减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 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实数
的除法是除数不为0的实数之间的运算。

5. 整数的绝对值
整数a的绝对值表示为|a|,当a≥0时,|a|=a;当a<0时,|a|=-a。

答案:
1. 整数与实数的概念:
- 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0组成的数集,用Z表示。

- 实数是包括整数、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所有数字的集合,用
R表示。

2. 整数的大小比较:
- 当整数的绝对值相等时,正整数大于负整数;当整数的绝对
值不相等时,绝对值大的整数大于小的整数。

3. 整数的运算:
- 整数的加法、减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 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 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实数的除法是除数不为0的实数之间的运算。

5. 整数的绝对值:
- 整数a的绝对值表示为|a|,当a≥0时,|a|=a;当a<0时,|a|=-a。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一、辽阔的疆域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从大洲大洋位置上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由五带划分看,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

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两国。

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纬度相差约50度,相距5500千米;最东端与最西端经度相差约62度,相距5000千米,我国陆上疆界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海上疆界长18000多千米。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缅、老、越。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南是曾母暗沙,最北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北纬度相差49度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节差异),最西是帕米尔高原,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③东部濒临的四海一洋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省东部直接濒临太平洋。

台湾海峡属东海。

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两个内海。

东海有我国的舟山渔场。

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

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包括自1河北省邻省级行政区——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北京和天津。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完整版)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完整版)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地理位置优越(一)地理位置:(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位置的优越性:(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二、疆域辽阔:(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陆上边界线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①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南北跨纬度约为50度,南北最大距离约为5500千米,因而冬季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绿意盎然。

)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④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东西跨经度约62°,东西相差约4个小时,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因而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3)我国的临海与岛屿:自北向南依次为: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内海:渤海、E琼州海峡;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4)中国的陆上邻国:(14个):F朝鲜,G蒙古,H俄罗斯,I哈萨克斯坦、J吉尔吉斯斯坦、K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N印度、O尼泊尔、P不丹、Q缅甸、R老挝、S越南。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 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 细胞质:包含各种细胞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 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进行呼吸作用。

- 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

-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后期加工和分泌。

- 溶酶体:含有酶,分解废物和细胞内的有害物质。

-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

3. 细胞的功能:- 保护和支持:细胞膜和细胞壁提供保护。

- 遗传信息的传递:细胞核控制遗传信息。

- 能量的产生: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 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参与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 光合作用: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二、细胞的分裂与生长1. 细胞分裂的概念: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2. 有丝分裂的过程:- 前期:染色体凝聚,形成可见的染色体。

-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

- 后期: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

-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新的细胞。

3. 细胞生长的概念:细胞生长是细胞体积增大的过程,通过合成新的细胞器和细胞物质实现。

4. 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细胞分裂后,新细胞逐渐发展出特定形态和功能的过程。

三、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概念:遗传是生物体将其特征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2. 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鳞氨酸)组成。

- 基因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控制生物体的特定性状。

3. 变异的概念:变异是生物体遗传信息发生改变的过程,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4. 遗传与环境:生物体的性状不仅受遗传信息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生物的适应性1. 适应性的概念:适应性是生物体为了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而发展出的特征。

数学八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八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八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 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 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 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2. 三角形的分类。

- 按角分类:-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表示,直角所对的边叫做斜边,夹直角的两条边叫做直角边。

-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 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 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只要判断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最长的线段即可。

4.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 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 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5. 三角形的稳定性。

-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位置优越【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辽阔的陆地领土】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º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º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ºE)【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

【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三、34个省级行政区【三级行政区划】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地理中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重点)

地理中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重点)

(八上)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位置范围1、中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中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临海国)。

中国的纬度位置:(4°N—53°N)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多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与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

3、我国领土四端: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端:海南省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南北(纬度差50°)产生气候差异。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东西(经度差60°)产生约4小时的时间差异。

(头顶黑龙江,脚踩曾母暗沙,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4、我国陆上国界线长2.2万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印尼、马文菲日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日本、韩国。

5、我国濒临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我国的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

6、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和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7、教材P4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邻国:①俄罗斯②蒙古③哈萨克斯坦④印度隔海相望的国家:⑤日本⑥菲律宾海域:⑦东海⑧南海大洋:⑨太平洋⑩印度洋我国有两个内海,分别为_渤海_和_琼州海峡___行政区8、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9、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简称:云、桂、粤、台)全部位于热带的省:香港、澳门和海南省。

(简称:港、澳、琼)10、(1)纬度位置最高、最先看到日出的省是黑龙江省;纬度位置最低的省是海南省。

(2)跨纬度最广的省是海南省(管辖南海);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八上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上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位置)1、半球位置:半球、半球2、海陆位置:东部,西岸,是一个的国家。

3、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小部分在,没有带。

4、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5、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会做选择题):(1)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最北:;最南:;最西:;最东:。

2、陆地面积:平方千米。

居第位。

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海、海、海、和海。

海岸线长1.8万千米。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岛。

内海有和。

领海宽度海里。

三、众多的邻国1、陆界线:2.2万多千米;2、陆上邻国: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个;3、读图,完成下列各项要求:(1)填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我国邻海、岛屿名称① (邻海)② (邻海)③ (邻海)④ (岛屿)(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A B C 哈萨克斯坦D E缅甸 F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划:、、三级。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和个特别行政区3、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区简称是;跨经度最广的省区简称是;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区的简称是;完全位于热带的省区的简称是;4、P8省、简称、行政中心。

5、写出各省的名称。

A_ ____, B____ _, C__ ____,D___ __, E__ _,F _ __,G__ _, H___ ___,I_ __,J _,第三节中国的人口1、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八上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上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上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2.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的边AB可用边AB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

三个顶点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注意:(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3)△ABC是三角形ABC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

3.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2)按角分类:4.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②∠1=∠2=∠BAC.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注:这一点角三角形的内心。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③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C上的高线②AD⊥BC于D③∠ADB=∠ADC=90°.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垂心)③由于三角形有三条高线,所以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就有三种(因为高底不一样)5.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表示法: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表示法:如图1,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表示:①AD是DABC的角平分线;②AD平分ÐBAC,交BC于D;(2)三角形的中线表示法:如图1,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表示:①AE是DABC的中线;②AE是DABC中BC边上的中线;(3)三角线的高的表示法:如图2,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表示:①AM是DABC的高;②AM是DABC中BC边上的高;③如果AM是DABC中BC边上高,那么AM^BC,垂足是E;(图2)在画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时应注意:(1)如图3,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交点都在三角形内部.(2)如图4,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点一点,交点都在三角形内部.(图3)(图4)如图5,6,7,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上.(图5)(图67)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八年级上册第1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1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1章的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第1章是关于整数的概念和运算的学习,本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整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所有实数的一部分。

整数包括自然数、零和负整数。

一、整数的概念
整数是由零、自然数和负整数组成的数集。

自然数是正整数,包括1、2、3、4、5、……。

负整数是自然数的相反数。

二、整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同号为正;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为结果的符号。

2.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例如:5-3=5+(-3)
3.乘法
同号两数相乘,积为正;异号两数相乘,积为负。

4.除法
两个整数相除,商为整数时,结果是整数;商为小数时,结果是实数。

三、整数的绝对值
一个数a的绝对值是去掉符号后的数值,无论a是正数还是负数,其绝对值都为|a|。

四、整数的比较
两个整数的比较需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号。

同号比绝对值,异号
比符号。

五、整数的分数运算
两个整数相除,分数的分子是被除数,分母是除数,商是整数。

例如:5/2=2……1。

六、整数的应用
整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温度、海拔等概念都需要
用整数来描述。

七、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整数的概念、运算、绝对值和比较等知识点。

这些
知识点都是初中数学的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整数的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的方法,以及绝对值和比较的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知识点复习1、水在哪里(1)知道地球上主要的水体及分类①地球上的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内。

②海洋水是地球上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2.53%,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其中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2)知道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①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②水循环的原因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的状态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③水循环的类型a.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b.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c.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④海陆间水循环的5个环节: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⑤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2、水的组成(1)知道水的主要物理性质纯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无色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

实验结论,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3、水的密度(1)理解物质密度的含义含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形状、质量、体积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②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③两物体,体积相同,密度越大,质量越大;质量相同,密度越大,体积越小。

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或ρ=m/V(公式变形: m=ρV V=m/ρ)(2)利用密度公式的有关计算 b①已知物质质量和体积,可求出密度:ρ=m/V②已知物质质量和密度,可求出体积:V=m/ρ③已知物质体积和密度,可求出质量:m=ρV(3)知道密度单位的含义 a①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3,②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③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读作:1×103千克每立方米。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的质量是1×103千克。

(4)能运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常用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测量原理:ρ=m/VA测规则长方体的密度:仪器_刻度尺、天平步骤:_①用刻度尺测出长、宽、高并求出体积V;②用天平测出其质量m③利用ρ=m/v 求出密度。

密度的计算式子:ρ=m/vB测不规则固体的密度:仪器:天平、量筒、烧杯步骤:_ _①用天平测出其质量m②再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测出体积V1,③放入不规则固体后,测得总体积V2;④利用ρ=m/(v1-V2)求出密度。

密度的计算式子:ρ=m/(v1-V2)C测液体的密度:仪器:天平、量筒、烧杯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1;②倒出一部分水在量筒测出体积V;③测出剩余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④利用ρ=(m1-m2)/v 求出密度。

密度的计算式子:ρ=(m1-m2)/v4、压力和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互相挤压而产生的力。

其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

(2)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可以定量地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保持受力面积不变,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大小不变,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3)压强的计算公式和单位:①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或 P= F/S(公式变形: F=PS S=F/ P)②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 Pa1帕=1牛/米2,表示物体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1牛的压力。

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102),千帕(103),兆帕(106)(4)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②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2、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2)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越大。

(3)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①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②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③同一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④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⑤同一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5、压力、压强的注意事项(1)、正确理解压力的概念压力跟其他力一样,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压力区别于其他力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压力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积上的一种接触力,任何彼此分离的两个物体之间是不可能产生压力的。

二是压力总是是与物体的形变相关联的一种弹力,压力是由于物体之间互相挤压,彼此引起形变而产生的,从力的性质来看,压力属于弹性力。

三是压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接触面相垂直,且指向被作用的物体。

(2)、压强的简单计算(注意以下三点)①公式中的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

只有当物体静止放在水平面上时, F=G,但计算时,也不能直接写公式P=G/S,而应写成P=F/S=G/S。

②公式中的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底面积,解题时,应具体分析物体在多大的面积上受到压力。

③计算时,应注意单位的统一。

力的单位一定是牛顿,受力面积的单位必须是米2。

如果不是米2,一定要先换算成米2。

7、浮力、阿基米德原理(1)、浮力浮力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一切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①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受力物体是直径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②“浸在”的含义:“浸在”包括部分浸入的“漂浮”和完全浸入时的“浸没”两种情况,即物体的下表面要有液体。

当物体下表面与容器地步密合时不属于“浸在”液体中的情况。

③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液g v排。

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即只跟排开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3)、浮力的计算方法A、利用两次称量的变化,即称重法:F浮=G – G’B、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即原理法:F浮=G排液=ρ液g v排C、利用漂浮、悬浮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即漂浮法,F浮=G物=m物g(4)、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G和F浮的大小或者ρ液ρ物。

A、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②根据F浮=ρ液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B、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C、密度计:因为F浮=ρ液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常见的有水、酒精等。

8、知道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

(2)、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A、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A.加溶剂 B.升温饱和溶液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4).例举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一些因素(a)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性质、温度、气压。

9、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溶解度单位为 克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的 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如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三种情况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如 实验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如 熟石灰能用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进行简单计算 10、溶质的质量分数(1)概念: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比例(2)计算公式: A% = 溶质质量 /溶液的质量A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 百分数 表示,它是个 比值 ,没有 单位 )B 、溶液中:m质= m 液 × A% =ρ液× V 液× A%C 、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11、 能按要求配制溶液,说明有关配制方案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 、 计算 (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 、 称量 (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 、 溶解 (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12.掌握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 :主要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饱和溶液13.知道混合物分离的主要方法(过滤、蒸发)及操作要点(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