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两岸文教研修交流活动(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两岸文教研修交流活动为主题,通过分析交流活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及意义,探讨了两岸文化交流在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背景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文化交流在增进两岸同胞感情、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两岸文教研修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为两岸学者提供了交流合作、共同探讨的平台。
在此背景下,举办两岸文教研修交流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的1. 加强两岸文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 探讨两岸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术问题,促进两岸学术研究的发展。
3.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4. 为两岸学子提供学术交流和研学实践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
三、内容1. 学术讲座:邀请两岸知名学者就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讲座,分享研究成果。
2. 学术研讨会:围绕两岸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
3. 研学旅行:组织两岸学子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文化园区等,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文化艺术交流:举办两岸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的展览、演出,增进两岸文化交流。
5. 教育论坛:探讨两岸教育改革与发展,交流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
四、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通过两岸文教研修交流活动,让两岸学者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 促进学术繁荣:为两岸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提升两岸学术水平。
3. 增进两岸感情: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基础。
4. 培养青年人才:为两岸学子提供学术交流和研学实践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
5. 推动两岸教育合作:通过教育论坛等形式,探讨两岸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动两岸教育合作。
总之,两岸文教研修交流活动在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学术繁荣、增进两岸感情、培养青年人才、推动两岸教育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 工作,该片是中国第一次如此自信而全面地把镜头 对准自己。该片是塑造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而设立 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 次有益尝试。
时视 报频 广: 场中 国 国 家 形 象 片 亮 相 纽 约
两岸文教交 流合作的 两岸文教交 现实意义 流合作的进 展与问题
深化两岸文 教交流合作 的积极因素 与复杂变数
两岸文教 交流合作 的前景
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在 “大选》中赢得连任。同一天, 福建永定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 编著的《永定客家台湾缘》一 书出版。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 该书作序强调:”两岸经济合 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 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 更为重要,两岸关系未来能否 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关键 在文化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与 融合。”
2010年2月12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 子学院举行的春节庆祝活动上,学生在 学习包饺子。
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
2006年12月27日,广 西大学与泰国川登喜 皇家大学合作创办的 素攀孔子学院揭牌仪 式在泰国素攀府成功 举行。
2012年7月14-15日, 我校素攀孔子学院 成功举办泰国中西 部地区校园演讲比 赛,拉开了2012年 中国文化大观园系 列活动的序幕。
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CCTV-E)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 工作,该片是中国第一次如此自信而全面地把镜头 对准自己。该片是塑造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而设立 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 次有益尝试。
时视 报频 广: 场中 国 国 家 形 象 片 亮 相 纽 约
北京
116 .3°E
39 .9 °N
24.9°N 正确认识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全面理解中央对台文教交流合作的方针政策
两岸关系和和平发展的现状及远景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及远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摘要: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极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
它从来就不是独立的,在与台湾分裂势力进行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要与台独文化作斗争。
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实现两岸统一,可以跨越目前的政治障碍,也可以有力地打击台湾分裂势力,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
关键词:两岸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后引申为指与自然、天然状态相反的东西,即指人为的产物。
通常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领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组成文化的有机整体,发挥着文化特有的功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饱经忧患,但依然凝聚不散。
这是由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无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保持民族特性、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
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参拜黄帝,同样以龙的传人自居,拥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以说总体上是一致的。
但台湾与大陆在近代又分开了几十年,又有了各自的发展差异。
在历史上,海峡两岸同胞同宗同源,血脉相连。
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海峡两岸同胞长期隔绝,台湾文化也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但是,与大陆其他区域性文化一样,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随着大陆先民对台湾的开发,大陆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技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制度等全面移植到台湾。
由于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的主要是福建闽南地区、广东潮汕地区人民,超过3/4的台湾人来自大陆闽南地区,台湾的方言主要是闽南话、客家话,台湾的民间信仰、饮食习惯、节日习俗等与福建、广东等地基本相同。
特别是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有着史缘久、地缘近、血缘亲等关系,所以闽台文化是同地域文化。
两岸教育交流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
公关探索理论版189两岸教育交流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文/吴萱烨(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由于两岸教育资源的互补性,两岸教育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两岸教育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两岸交流存在一定的瓶颈。
基于此,可以针对两岸教育在制度设计、语言环境、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评价制度方面的差异,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加强立法保障,以期未来能实现教育交流的体系化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两岸 教育交流 台生 陆生近年来,随着大陆与台湾地区各方面交流进一步加强,两岸教育交流也不断深入,其中以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尤甚。
随着交流队伍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推动了两岸教育交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两岸教育环境的差异,给交流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适应困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两岸教育交流现状目前两岸的教育交流主要的形式为“分段对接”“校企合作”等。
但就目前相关立法,尤其是校企合作方面的立法而言,不够完善,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形成完备体系和长效机制,现有的制度也不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笼统问题,对于教育交流的有效实施保障不足,难以取得实效。
(一)陆生赴台数量逐年增多受近年来“少子化”现象的影响,台湾地区高校生源短缺,教育资源逐渐供大于求。
因此,急需通过教育交流补充生源,进而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台湾地区自2011年起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攻读学位。
赴台陆生大部分来自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尤其是与台湾地区语言文化相通的福建省,这其中又以闽南地区的人数为最。
就读地不仅限于岛内,也有陆生赴离岛金门岛就读。
但由于台湾地区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了北部地区的教育水平高于南部地区,且南部的省籍情结较为明显,因此较少有陆生选择到台湾地区中南部就读。
(二)台生来陆数量逐年增多目前,两岸合作交流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省。
其次是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中西部地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极少。
由此可以看出,台生在就读地区的选择上,一方面会受到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当地的发展状况、教育资源水平的影响。
浅析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新进展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逐步深入,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下一个重点目标。
以住三届的国共论坛,都把经贸做为唯一重点,到了今年七月召开的国共论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也成为了重点之一。
它反映的是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
一经过30年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的融合已是十分的广泛和深入,也得到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人员往来也十分频繁。
然而,长期以来,两岸的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直接而且必然地带来两岸同胞的认同感差距的缩小。
造成这种矛盾现象固然有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在多年来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政治操弄下,“台独”文化大兴其道,两岸同胞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下形成的种种疏离、矛盾、对立、敌意。
二在历史上的中国,文化认同几乎就等同于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延绵至今。
因此,海峡两岸的交化交流、合作与整合,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两岸文化交流,可以深化两岸同胞的了解和理解,可以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逐步建构起共同的新中华文化,形成两岸新的共同的文化认同。
如果两岸只有经贸交流没有文化交流,或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跟不上经贸交流的步伐,两岸关系也将出现崎形的发展。
正是由于文化交流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意义,因此祖国大陆历来十分重视。
1995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促进当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中明确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中更进一步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主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当前深化两岸教育合作交流取得哪些新进展?目前,大陆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讲学、任教不断增多,一些台湾知名学者还受聘到大陆高校长期任教。
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取得的新进展
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新进展备受瞩目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分论坛在两岸专家学者的参与和研讨声中落下了帷幕。
本届论坛围绕“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的主题,就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三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达成19项共同建议.诚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该次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两岸的发展有两座桥梁,第一座桥梁是经济的合作追求共同的利益,第二座桥梁是文化的交流,这两座桥梁都非常的重要,经济的合作就像手搭手、手携手,我们要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
吴伯雄讲的多好呀!他道出了两岸民众的心声和期盼,也说出了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强化根缘的手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
贾庆林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讲话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增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认同。
要不失时机地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机制化的合作格局,进一步密切两岸民众感情。
”两岸共同拥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陆与台湾同文同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史缘、地缘、血缘关系。
台湾大多数民众祖籍来自大陆,这是不争的实事。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两岸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如同手携手。
在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的前提下,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成为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重要议题之一被提上两岸交流的日程,这也充分说明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前景
两岸⽂化交流的意义和前景2019-09-25在两岸交流⽇益频繁密切的⼤环境下,⽂化交流与经贸交流同样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关重要,但两岸⽂化交流的现状并不尽如⼈意,如何推动两岸⽂化交流的发展,⽂化交流对两岸关系有何重要性等,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本⽂将对之加以分析和阐述。
⼀、两岸⽂化交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加强两岸⽂化融合,增进两岸民众⽂化认同,消除“⽂化台独”的影响。
从1895年台湾被割让后,两岸隔绝近⼀个世纪,两岸⽂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两岸民众被隔离,相互缺乏交流和了解,产⽣了疏离感或误解。
就台湾⽽⾔,在⽇据五⼗年中,⽇本殖民者试图消灭中华⽂化,推⾏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产⽣了巨⼤冲击,甚⾄培养了⼀批以李登辉为代表的认同⽇本⽂化的“皇民”。
国民党统治台湾后,特别是1949年以来,虽然重建了中华⽂化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本⽂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极⼒培养台湾民众反共、反⼤陆的情结。
在两岸隔绝,同时处于军事、政治对峙的背景下,台湾民众对⼤陆的误解和隔阂进⼀步加深。
近⼆⼗年来,虽然两岸不再隔绝,各项交流逐步展开,但李登辉和民进党当局利⽤执政权,⼤肆推⾏“台独”政策,落实“台独”理念,两岸交流受到⼈为的阻扰,⽂化交流困难重重。
台湾民众⽆从了解⼤陆,甚⾄受“⽂化台独”思潮的影响,对中华⽂化的认同也出现了混乱。
如在李登辉时期,以乡⼟意识和地⽅意识为幌⼦,推⾏“⽂化台独”,编写《认以台湾》历史教材等活动,试图将台湾⽂化从中华⽂化切割出来,使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从对中华⽂化的认同独⽴出来。
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则全⾯推动“去中国化”,岛内“台独⽂化”⼤⾏其道。
李登辉和民进党⼤肆操弄“⽂化台独”意识,经过近⼆⼗年时间的灌输,对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产⽣了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伤害。
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后,停⽌了民进党推动的“法理台独”和⽂化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活动,并加强两岸在⽂化领域的交流。
国民党当局⼀定程度上重视两岸⽂化交流,马英九多次在重⼤场合强调要推动两岸⽂化交流和融合,宣称要从中华⽂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两岸争议的出路。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及阻碍因素[教学]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及阻碍因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名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涉和台独分子的有意挑唆,使台湾至今仍然和大陆处于既不统一,又不分裂的局面。
作为中华儿女,当然大部分人都希望台湾能和平回归。
作为祖国母亲的大陆当然也为回归台湾做了足够的努力。
首先,和平统一了香港和澳门,并且成功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治国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从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台湾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岸同胞多年企盼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基本实现,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
这种新局面的出现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1.祖国大陆形成对台新思维,两岸关系取得全面进展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六点意见”赋予了对当前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指明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方向与途径,初步形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
当前在“六点意见”的指导下,两岸关系取得新的全面进展,呈现出“平台多样化、交流全面化、成果显著化”等特点。
(1)两岸沟通平台多样化,双方互信逐渐增强随着两岸交往全面化发展,两岸建立了越来越多的沟通平台。
一是两会协商平台。
两岸两会作为官方授权的民间组织,是两岸制度性协商的重要平台,两会领导人分别在南京和台北举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商谈,达成多项协议。
二是党际沟通平台。
至今已举办五届的国共论坛(两岸论坛)是增进两党互信、引领两岸交流合作方向的推动器。
共产党与亲民党时隔4年之后二度举办的论坛——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论坛,达成12条“共同倡议”,实实在在为两岸基层民众特别是台湾中南部农渔民谋福祉。
浅析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及发展
浅析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及发展学号XX班级 XX姓名XX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国人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的焦点,两岸关系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共和国的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不仅是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同时也是攸关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在实现两岸统一之前,两岸关系的演变将直接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
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但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两岸双方要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
要积极推进两会协商,着力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如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知识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达成并签订一批新协议。
要大力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进而探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要继续推动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大“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
要大力推动扩大和深化两岸全方位交流,尤其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
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
要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
一、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主张1991年,马英九曾经担任过“陆委会副主委”,参与起草“国统纲领”,对大陆事务有深入的了解。
马英九本人曾经明确表示反对“台独”,认为“法理台独”是导致两岸关系紧张的关键。
他也曾经公开表示,国民党基于“一中宪法”和“国统纲领”的精神,以两岸在自由、民主、均富的前提下,将统一作为选项。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1.doc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两岸治权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件大事。
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
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
对于两岸的现状,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这些年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已经在逐步的开始深化,首先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政治沟通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大。
然后两岸在经济、制度、文教等发面都有重大的突破。
而且,两岸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化,往来频繁。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ECFA的签署,2010年6月29日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附件,是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重要突破,是两岸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将对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对岛内政经发展格局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大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选择,是30年来国际格局演变、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途。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也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有利条件加快累积。
总之一句话,我的两岸“现状观”,就是要把两岸“客观存在”的现状,也就是“一国两制”,转化为“主观认同”,即通过两岸平等协商,使之共识化,合法化,完善化,正常化,从而使两岸关系持续的和平发展和共创两岸人民的永久福祉。
两岸教育交流心得体会(3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岸交流日益密切,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近年来,两岸教育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两岸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作为一名参与两岸教育交流的亲历者,我深感两岸教育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将我在交流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两岸教育交流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教育交流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一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两岸教育交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两岸教育合作;另一方面,台湾教育界也积极响应,推动两岸教育交流不断深入。
2. 意义(1)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2)拓宽两岸教育资源和市场,提高教育质量;(3)推动两岸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创新;(4)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两岸教育交流的实践与体会1. 实践(1)参与两岸教育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与台湾教育界专家学者交流;(2)参加两岸学生交流活动,与台湾青少年共同学习、生活;(3)开展两岸教育项目合作,共同培养人才;(4)赴台湾高校交流学习,体验台湾教育特色。
2. 体会(1)两岸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台湾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两岸教育交流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4)两岸教育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岸青少年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三、两岸教育交流的展望1. 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享;(2)加强两岸教育政策沟通,促进教育改革;(3)拓展两岸教育交流领域,提高交流质量;(4)加强两岸教育人才交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四、结语两岸教育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两岸青少年成长、增进两岸民众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参与两岸教育交流的亲历者,我深感两岸教育交流的成果来之不易,未来应继续努力,推动两岸教育交流迈向更高水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_彭维学
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两岸文教交流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由于两岸文教交流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台独”势力强烈反弹,美国阻挠两岸文化整合,构建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机制仍面临复杂形势。
当前,我们应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凝聚两岸文化共同体夯实文化基础。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在“大选”中赢得连任。
同一天,福建永定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编著的《永定客家台湾缘》一书出版。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该书作序强调:“两岸经济合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
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更为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彭维学7月20日,来自台湾的学生与浙江奉化溪口的学生通过参加“海峡两岸青年成人礼”活动,加深对华夏传统文化的认识,增进彼此的友谊。
重要,两岸关系未来能否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关键在文化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经过30年发展,两岸文教交流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缺乏规划、总量有限、效果不彰等诸多问题。
由于两岸政经社会制度截然不同、长期隔绝对峙以及台当局反共宣传教育,两岸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文教台独”政策强烈冲击中华文化,导致岛内民众中国认同削弱。
20岁以下的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对中国的认同度在各年龄段中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前,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越来越紧密,但两岸社会对立却越来越明显,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朝不利两岸统一的方向发展。
即使国民党重新执政,也未能根本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现象。
这表明,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
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未来发展。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会议的举办方,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两岸教育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了解、促进两岸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我就两岸教育文化交流谈几点看法:一、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自古以来,两岸人民就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血缘关系。
在教育领域,两岸教育交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教育交流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教育交流日益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两岸教育交流呈现出以下特点:1. 交流规模不断扩大。
两岸教育交流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多个领域,交流项目逐年增加。
2. 交流层次不断提高。
从最初的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到现在的联合办学、人才培养,两岸教育交流的层次不断提升。
3. 交流内容不断丰富。
两岸教育交流涵盖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二、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1. 增进两岸同胞的了解与友谊。
通过教育交流,两岸师生可以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推动两岸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两岸教育交流有助于借鉴对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促进两岸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教育交流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通过两岸教育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化的学习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1. 深化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两岸教育交流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两岸教育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2. 拓展交流渠道。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工作总结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工作总结
近年来,海峡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取得了
显著的成果。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工作总结表明,双方在推动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海峡两岸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双方在贸易、投资、金融
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同时,两岸的产业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双方共同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双方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在文化交流方面,海峡两岸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双方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为两岸民众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
双方的文化交流也为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双方在政治上
的分歧依然存在,制约了两岸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
战和问题。
双方需要在政治上加强对话与协商,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两岸交流的现况与展望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拓展经济合作领域
加强两岸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深化文化交流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
04
两岸交流的未来展望
政治关系的改善与期望
政治互信的增强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双方应加强政治互信,减少误解和猜疑, 为更紧密的合作奠定基础。
制度化协商机制的建立
推动两岸协商机制的制度化,确保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的交流合作能够有序进行。
共同参与国际事务
期望两岸能够共同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与协调, 提升两岸的影响力。
经济合作的深化与拓展
01
贸易投资的便利化
推动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两岸经济的深
度融合。
02
新兴产业的合作
加强在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合作,共同把握全
球发展趋势和机遇。
0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两岸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经
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3
学术出版与合作
两岸学术出版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出版学术 著作,推动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共享。
民间交流
民间团体交流
01
两岸民间团体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与
友谊。
旅游交流
02
两岸旅游市场相互开放,推动旅游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民众
的互动与体验。
青年交流
03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发展前景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内容提要】台海局势越来越引人注目。
台海问题实际上是中美两国的问题。
台湾的得失对我国的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对美国的全球霸权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上讲,如果我国不能统一台湾,把它作为震慑他国的利器,那么它便会称为他国刺伤中国的凶器。
【关键词】台海形势两岸关系【正文】台湾岛,位于我国福建省东南方向,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省长期游离于祖国大陆政府,因其战略位置日显重要,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势力乘虚介入并影响着台湾政权,致使一个国家内政的问题,变得国际化和复杂化了。
台海形势自蒋介石败退台湾以来,台海局势出现过三种格局,一是中美建交前美国联台抗共,二是中美建交后美国以台制华,三是今天中美联合压独。
这三种格局昭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台独势力逐渐膨胀,已经成为当前台海和平的最大威胁。
台独势力从受强力打压,到逐步附着于民进党而还魂,已经随着民进党的壮大不断裹胁民意,并对台海局势产生不间断的冲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把台独养大的是美国,而如今,美国不得不面对养虎为患的后果。
第二,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始终存在。
由于外力涉入,台湾问题对中国始终是一个牵涉着复杂国际因素的内政问题。
中国和许多国家发表的联合公报都会谈到台湾问题。
中国领导人与外国领导人的双边会晤中,也要谈到台湾问题。
早有学者指出,台湾问题事实上已经牵扯了中国外交的很多精力,占用了很多资源。
第三,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主动权越来越大。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主动出招的情况并不多见。
但近几年,随着中美逐渐凝聚共识,达成默契,中国的主动权增强了。
除去美国因素外,能够干涉台湾问题的另一大因素就是来自扶桑岛国——日本了。
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二战战败后,一直受到美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严厉管制,其在国际上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国的影响。
日本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代表日本军事力量的自卫队尤其是来自海军方面的实力膨胀更是惊人,也再次引起了亚洲诸多二战受害国的强烈警惕!战败后所处的尴尬地位,始终是日本人难以掩饰的外交软肋。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是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我们希望两岸和平发展。
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增进互信,积累共识。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两岸关系的现状1.两岸政治上的互信如今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
两岸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极大地确保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
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协商成果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表现与推动力。
两会协商机制进一步深化,体现五大特色:一、权威性逐步提高。
二、专业程度稳步提升。
三、协商议题拓宽,更加注重民生。
四、过程更趋平和。
五、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多台湾民众的理解与肯定。
两岸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层进行沟通,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
两岸协商制度化,是两岸关系正常稳定的最具体表现,是为两岸交流构建基础的重要工程,目前,两岸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了解、累积互信、规划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才能克服“台独”势力的干扰于破坏,成功化解两岸之间的一些摩擦和不快。
2.两岸经济上的发展随着绿色通道的开启,作为ECFA的执行和监督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已全面启动了ECFA的后续协商,稳步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发展。
两岸现状与两岸发展前景浅谈
两岸现状与两岸发展前景浅谈一、现状:眼前互动良好,长远发展隐忧不少,应可“争朝夕”远近规划近两年来,台湾出现了许多良性互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旅游交通等进展显著。
但也必须看到, 在情感观念和意识形态上,在政治和军事层面上,双方关系的进展还不大。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长远目标看,隐忧不少。
综合台湾有关方面学者的看法,这里不妨试述一些隐忧如下:首先,民进党若干对中国离谱的描述,对台独教义的坚持,并没有受到官方和舆论有力度的牵制,以至于他们乐此不疲。
在以往历史因素影响和台湾目前的政风、舆论之下,在情感上对中国身份亲近的趋势尚不很明显,但却有不少令台湾民众对中国产生疏离乃至恐惧的宣传与话题。
执政的国民党,或可说目前还是在宣导形成一种“不与大陆交往很可惜;断绝来往很危险”的“机会主义心理”,并以此来牵制台独的民进党,来为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做注解。
国民党似乎并没有在台独的“教义”之外提供台湾人民不同的中国观,虽然其也在试图化解台独基本教义造成的台民众对大陆情感的疏离。
而仅仅“让台湾人民觉得,若不能与大陆交往很可惜,或若与大陆断绝关系则很危险”,是不够和有很大欠缺的,因为,这会在情感上不利于台湾人民回归自己在文化与历史上固有的中国的内在性,且可能会强化中国充其量是身外之物的倾向。
再者,目前两岸经济与社会的大交往大流通,以及大陆各界对台湾人民的各种示好,包括大陆来台进行大量采购,提供对台民各种政策优惠,对两岸都是有利、有益的,且经济是基础,政治乃是其的集中表现,但未必能很快改变相当部分的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排斥。
因为在现时台政局环境下,正如台湾学者估计的,也可能还是会“有愈来愈多”的台湾民众并未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甚至有产生“对中国身份的逃避”。
乃至也有人认为,当中国在世界各地得到重视,软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各种象征中国的现象,正在台湾"失去软实力"。
大陆方面如果只是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对台释放善意,将自己摆在一种物质吸引力的位置,对两岸已经发展的经济关系未做及时的提升和诉求,面对台独的软实力的无孔不入,其结果可能使“中国”对台湾民众来说,仍然是身外之物。
两岸文教交流现况思考与展望
以台湾青年为例,在事业上工作上稳定发展的同时,都会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社团,在台湾,社团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第二个再度成长学习的空间,社团之中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经验,建立起与自我工作领域以外的人脉与关系,为自己的未来找到长远的目标,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台湾青年商会也是一个这样的组织,提供个人机会、商业机会、训练机会以及国际机会给予青年们展现自我能力的一个舞台,去发展自我、去壮大事业、去回馈社会、去自我成长、去接触世界。
6. 立足中国展望世界
特别是国际社会这个部分,中国改革开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青年们与世界接轨。很明显的在开放之后的中国,呈现了跳跃式的进步,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吸取各国的经验,实现在中国的本土之上,进而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更新的创意与技术。近几年来更证明了中国两岸,不再仅仅是世界的工厂,转变为世界的市场,全球的焦点。我们的青年有能力主导世界的走向与未来,这是我们可以自豪的部分,同时我们两岸的青年的责任也更加的重大,在座的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同心,一同为我们两岸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吧!
2. 两岸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
从两岸青年的特色之中,不难发现,台湾的青年具有大胆创新冒险的精神,勇于表现自我的创意,大陆青年则是务实的学习执行工作,为完成理想而坚持进取。二者不同的表现,正是我们必须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因素, 能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的成长,能够在相互理解之下缩短双方的距离, 才能造就真正双赢的局面。
两岸文教交流现况思考与展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两岸的现况与差异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的交流日益频繁,从政治上的交流、经济上的交流、两党间的交流,以至青年间的交流,其范围一直扩大。特别是青年的交流,目前正以各种方式与形态在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摘要:经贸和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动力,也需要文化动力。
而从长远来说,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将触及基本价值观,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所可能带动的认识与价值观的趋同,将比经贸合作与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关键词;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和平发展
一、中华文化是两岸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
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引起两岸人士的强烈共鸣。
千百年来,随着大陆居民不断迁徙台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早已传播至整个宝岛,使中华文化深植台湾、茁壮成长。
根据台湾当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台湾寺庙及教会教堂计14841座;其中庙宇超过1.1万座,而寺庙最多的是道教,有寺庙9137座,排在第二位的是佛教寺庙,有2281座。
在台湾,所谓的“国语”广为流行,即使在偏僻落后的山区也是这样。
正是因为“国语”的存在,所以两岸之间毫无语言障碍,相同的语言成为加深两岸感情的纽带。
台湾流行的还有“闽南话”、“客家话”。
台湾居民中,说闽南话的约占57.1%,说客家话的约占21.4%,讲原住民方言的约为2%,其余则讲其它汉语方言。
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都是由大陆移民带到台湾并流行于台湾的。
在台湾,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台湾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
台湾的孩子从小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里长大,小学开始就已经有大量文言文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历史和哲学,而这种教育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中国的传统礼仪,民间的生活,民俗的传说和节庆,包括信仰,都和整个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有人开玩笑说,连鬼都是从大陆过去的。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脊梁,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拥
有的精神财富,是连接海峡两岸最牢固的心灵纽带。
两岸因为独特的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在传统中华文化基底之下,各自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因为这样的同质异貌,在中华文化传统的保存、维护与创新的课题上也各有心得与视野,从而形成在文化交流上优势互补的局面。
因其如此,两岸透过取长补短的频繁交流,更有助于刺激文化的新生与发展。
经过30年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融合已是相当广泛与深入,然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必然影响两岸同胞深层次的认同感,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化交流,就不能建构两岸同胞的共同认同,这必将有损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两岸交流如潮水从未停止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别是在两岸青少年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但长期以来,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具有很强的民间性,由于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成本高,有效性与动力不足,而“台独”势力对两岸交流的排斥、对台湾文化的反向建构——刻意建构“台湾作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国家”认同感,把台湾主体意识包装歪曲成“台独”意识,更使两岸文化交流全面化、正常化的步履艰难,使两岸同胞之间仍然存在着诸多隔阂和误解。
相对于两岸经贸交流的趋于正常化,逐渐走向制度化以及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所取得的一系列建设性成果,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还显得相当滞后。
贾庆林指出:“这种局面应当改变,需要两岸有识之士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
“共同建议”虽只是论坛交流研讨的成果,却反映出两岸各界的认知和期待,预示着两岸文教交流发展新的方向,国台办主任王毅指出,这对两岸双方研究和制订政策十分有益
三、两岸期盼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
“现在我们期盼两岸文化交流也能日益走向全面化、正常化和制度化。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朱新民说,这正是两岸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如何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此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的“共同建议”凝聚了两岸文化产业界对此的思考与智慧。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如果海峡两岸适时商讨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将有效地集中双方的资源、资金和
智慧,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阶段跨越。
”
中华文化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形塑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百多年来所经历的几度分离与回归,所受到的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多重外在环境的影响,又使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两岸文化交流的现实。
这种现实使两岸文化交流比经贸交流更为复杂,成效也将更为缓慢,因此需要我们更大的耐心和包容。
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不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海峡两岸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这个世界的宝贵贡献,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弘扬中华文化,把这种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汇集起来,势必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人民网2009年1月1日
《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
胡锦涛,新华网2011年7月12日《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贾庆林,中国台湾网201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