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第一、二课时
1、了解相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
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二、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能够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个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
三、了解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即使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
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四、朗读课文
五、学习字词
1、字音:
2、词语解释(整理书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解释)
六、翻译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词:
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词:
句: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词:
句: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词:
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词:
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词:
句: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词:
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词:
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词:
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词:
句:
曰:“天下无马!”
词:
句: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词:
句:
一、预习展示
二、有感情的课文,整体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第三课时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有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