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膜

合集下载

离子交换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技术分析

离子交换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技术分析

离子交换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技术分析简介: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水的处理和净化对于保障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离子交换膜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处理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离子交换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一、离子交换膜的原理和分类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材料,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性地允许特定离子通过膜的孔隙,从而实现水的处理和分离。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包括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两大类。

阳离子交换膜可选择性地吸附和传递水中的阳离子,如钠、钾、铵等,而阴离子交换膜则选择性地吸附和传递水中的阴离子,如氯、硫酸根离子等。

离子交换膜不仅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吸附离子来除去水中的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选择性吸附和传递离子来实现水质改良和物质分离。

二、离子交换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 去除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离子交换膜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铅、汞、铬等。

根据离子交换膜的特性,可以选择性地吸附和传递这些重金属离子,并将其从水中分离出来。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等领域。

2. 脱盐和去除无机离子离子交换膜在脱盐和去除无机离子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选择性地吸附和传递水中的无机盐离子,如钠离子、氯离子等,可以实现高效的脱盐和去除无机离子的目的。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和大型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

3. 浓缩和提纯离子交换膜还可以用于浓缩和提纯水中的溶质物质。

通过选择性地吸附和传递溶质物质,可以将水中的溶质物质浓缩到一定程度,并实现提纯的效果。

这在药物生产、化学工艺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4. 电子行业中的应用离子交换膜还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

在电子元件的制造过程中,离子交换膜可以用于去除水中的离子和其他杂质,以保证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离子交换膜在电子行业中的应用为电子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离子交换膜体积排阻和唐南效应

离子交换膜体积排阻和唐南效应

离子交换膜体积排阻和唐南效应1. 引言1.1 离子交换膜概述离子交换膜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力、环保、化工等领域。

离子交换膜可以通过吸附、离子交换等机制对水中的金属离子、有机物等进行高效分离与富集,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

离子交换膜通常是由高分子材料或无机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传递性能。

通过改变材料种类、结构以及表面功能团的设计,可以实现对不同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和传递,从而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离子交换膜在水处理、电解电池、药物传递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人们对离子交换膜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对离子交换膜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提高其分离、传递效率,拓展其应用范围。

对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 膜体积排阻和唐南效应简介膜体积排阻和唐南效应是离子交换膜中重要的现象,对于膜的分离和传输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膜体积排阻指的是膜中孔隙结构的阻碍效应,导致离子或分子在膜内传输时遇到困难。

唐南效应则是指在离子交换膜中,离子导致了溶液中的对流流动,进而影响了离子的传输速率。

这两种现象在离子交换膜的应用中经常需要考虑,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了膜的分离效率和传输速率。

在研究离子交换膜的过程中,了解和控制膜体积排阻和唐南效应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优化膜的设计和应用,提高膜的性能和效率。

【200字】2. 正文2.1 离子交换膜的研究意义离子交换膜在分离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实现离子的选择性传输,从而在化学工艺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离子交换膜具有高选择性和良好的传质性能,在离子交换色谱、电解、脱盐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研究离子交换膜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其传质机制,还可以优化膜的性能和结构,提高其分离效率和稳定性。

离子交换膜还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用于生物分子的富集和纯化、药物的传输和控释、生物传感器等。

电解水离子交换膜

电解水离子交换膜

电解水离子交换膜
电解水是一种通过电解作用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关键的组件,用于分隔阴极和阳极区域,并允许离子传输。

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只允许特定离子通过。

在电解水的应用中,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了电解效率。

离子交换膜必须能够阻止氢离子和氧离子通过,但允许水分子电解后产生的氢离子和氧离子进行迁移。

电解水过程中,离子交换膜的作用是维持电解过程的稳定性,提高电解效率,并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它能够控制氢离子和氧离子的迁移,从而控制电解反应的速度和产物。

此外,离子交换膜还能够减少电极上的结垢和腐蚀现象,延长电极的使用寿命。

目前,电解水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化工行业中,电解水技术可用于生产氢气和氧气;在污水处理领域,电解水技术可用于降解有机物和杀菌消毒;在食品行业中,电解水技术可用于消毒和净化。

然而,电解水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其中最主要的是能量消耗大、成本高昂。

因此,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降低电解水的能耗和提高电解效率。

这可以通过改进离子交换膜的性能、优化电解槽的设计、开发新型电极材料等方法来实现。

总之,电解水技术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技术。

离子交换膜是该技术的关键组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解效率和产品质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电解水技术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离子交换膜

离子交换膜

离子交换膜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工程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分离材料。

它以其独特的选择性吸附和交换离子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就离子交换膜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介绍。

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含有具有特定交换基团的聚合物膜。

交换基团的选择决定了离子交换膜的具体性能。

例如,强酸性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膜具有很好的酸性阻隔性能,适用于酸性溶液的浓缩和分离;而强碱性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膜则适用于碱性溶液的处理和离子分离。

同时,离子交换膜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功能化修饰,以提高其性能和适用范围。

制备离子交换膜的方法主要包括模板法、浸渍法、界面聚合法等。

模板法是最早应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交换基团引入模板分子中,然后再将模板与聚合物混合后膜化,最后将模板分子去除,得到带有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膜。

浸渍法则是先将聚合物膜制备好,然后再通过浸渍的方式引入交换基团。

界面聚合法则是将两种聚合物溶液分别涂布在两个介质界面上,形成双层膜结构,再通过交联反应将两种聚合物连接起来。

离子交换膜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电解池中的离子交换膜,用于对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选择性阻隔,实现电解池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分离。

此外,离子交换膜还可以应用于电力工业、电子行业、制药工业等多个领域,如电池分离膜、纯水制备膜、药品分离膜等。

在环境工程领域,离子交换膜可以用于水处理、废水处理、气体分离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离子交换膜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方面,人们对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科研人员不断改进和优化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

另一方面,人们还在探索新的交换基团和新的聚合物材料,以提高离子交换膜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此外,离子交换膜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离子交换膜与纳米材料的复合、离子交换膜与光催化技术的结合等。

总的来说,离子交换膜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离子交换膜

离子交换膜

1. 2. 3. 4. 5. 6. 7. 8.
高的离子传导率 低的燃料渗透率 良好的机械性能 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水解稳定性 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良好的尺寸稳定性 容易制备成MEA 题
PEM存在的主要 问题 高温低湿质子传 导率低
AEM存在的主要 问题
甲醇渗透严重
离子传导
电解过程的分割介质 扩散渗析 加压渗析、热渗析 电池 燃料电池 渗透汽化 亲水性 去湿 传感器 促进传递 固定载体 修饰电极
离子交换膜发展时间线
60年代质子交换膜燃 料电池PEMFC出现并 应用于航天 新型离子膜过程 ED的集成杂化过程 离子膜的大量工业 应用 杂化离子交换膜
倒极电渗析EDR 商业离子交换 电去离子EDI Donnan电势的 Nafion膜 膜和电渗析器 提出 Bacon首次制备两 氯碱电极 出现 第一个电膜过 性离子膜和镶嵌 膜 程 膜 双极膜
丰田公司PEMFC汽 车Mirai上市
1890
1911
1925
1932
1940
1950
1962
1970
1978
1988-2002
2010
2014
电膜的首次工 业应用 首次制备离子 膜 电渗析首次应用 于海水制盐 全球最大的质子 交换膜燃料电池 示范站落户华南 理工大学
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应用于燃料电池的离子交换膜应该具备的性质
A B C
跳跃机理 运载机理 表面机理
• Kreuer K D. Ion conducting membranes for fuel cells and other electrochemical devices[J].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3, 26(1): 361-380. • He G, Li Y, Li Z, et al.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4, 248: 951-961. • Park C H, Lee S Y, Hwang D S, et al. Nanocrack-regulated self-humidifying membranes[J]. Nature, 2016, 532(7600): 480-483.

2024年离子交换膜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离子交换膜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离子交换膜市场前景分析引言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率的分离材料,它在水处理、能源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离子交换膜市场前景愈发广阔。

本文将对离子交换膜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市场概述离子交换膜是一种能够选择性传递离子的高分子材料,通常是以聚合物为基本材料,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脱除水中的离子杂质。

离子交换膜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水处理、电力工业、化工和生物医药等。

随着环境监管的加强和水资源的短缺,离子交换膜市场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市场驱动因素环境保护需求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离子交换膜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离子杂质的分离材料,能够帮助保护水资源,满足环境保护需求,因此在水处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能源产业发展离子交换膜在能源产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例如,在电力工业中,离子交换膜可以用于制备纯净的水,从而提高发电效率。

此外,离子交换膜还可以用于能源储存领域,例如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源存储需求的增加,离子交换膜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生物医药领域需求离子交换膜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制备纯净水、纯化药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等。

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离子交换膜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市场挑战与对策虽然离子交换膜市场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高成本离子交换膜制备过程中的材料和工艺成本较高,导致离子交换膜产品价格较高。

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在材料和工艺方面进行创新,寻求更加经济高效的制备方法。

技术创新离子交换膜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

目前,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和传递效率仍有待提高,同时还需研发更加耐久和稳定的离子交换膜产品。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离子交换膜市场的发展。

市场竞争离子交换膜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离子交换膜供应商。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与作用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与作用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与作用离子交换膜是一种用于分离、浓缩和纯化离子的膜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化学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离子交换膜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对其分类和作用进行介绍。

一、按膜材料分类1. 聚合物离子交换膜: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如聚丙烯、聚苯乙烯等。

这种膜具有较好的耐酸碱性和机械强度,适用于广泛的离子交换应用,如水处理中的去除离子杂质、电解质浓缩等。

2. 硅橡胶离子交换膜:由硅橡胶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和电气性能。

主要应用于高温环境下的离子交换,如电力工业中的离子交换反应器、燃料电池等。

3. 无机离子交换膜:由无机材料制成,如陶瓷、玻璃等。

这种膜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适用于要求较高的离子交换环境,如电子工业中的离子选择性膜、有机合成中的离子分离等。

二、按交换机制分类1. 阳离子交换膜:具有交换阳离子的功能,能够去除水中的钠、钾、铵等阳离子。

主要应用于水处理中的软化、除碱、除硅等过程,以及电力工业中的离子交换器等。

2. 阴离子交换膜:具有交换阴离子的功能,能够去除水中的氯、硝酸根、硫酸根等阴离子。

主要应用于水处理中的去除阴离子、纯化过程,以及化学工业中的阴离子选择性膜等。

3. 混合离子交换膜:具有同时交换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功能,能够去除水中的各种离子。

主要应用于水处理中的全面纯化过程,以及化学工业中的离子交换反应器等。

离子交换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离离子:离子交换膜能够选择性地吸附或排斥特定的离子,从而实现离子的分离和纯化。

2. 浓缩溶液:离子交换膜可以通过交换离子的方式,将溶液中的离子浓缩,从而提高离子浓度。

3. 废水处理:离子交换膜能够去除废水中的离子杂质,使废水得到净化和回收利用。

4. 电解质制备:离子交换膜在电解质制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实现离子的选择性传输和分离。

5. 能源开发:离子交换膜在燃料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能够实现离子的传输和反应。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各种离子交换膜 课件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各种离子交换膜  课件
②电解过程中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主要为_____,其迁移方向是________ 。
K+
由a到b
【典例3】(2022全国乙卷·6)Li-O2电池比能量高,在汽车、航天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科学家研究了一种光照充电Li-O2电池(如图所示)。光照时,光催化电极产生电子(e-)和空穴(h+),驱动阴极反应( Li++ e-= Li)和阳极反应(Li2O2+2h+=2Li++O2)对电池进行充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阳极:放氧生酸
阴极:放氢生碱
稀NaOH
较浓H2SO4
电解Na2SO3得到NaOH,H2SO4
类型:分化型电解:盐→酸、碱
3-各类离子交换膜详解
单阳膜
(2)不允许阴离子通过进入阳极区,防止阳极产物与阴离子反应
(1)只允许阳离子通过
【典例1】(2020·浙江1月选考,18)在氯碱工业中,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正极 负极
MnO2 +2e- +4H+ = Mn2+ +2H2O, 消耗H+,则SO42-应该迁移出去;
Zn -2e- +4OH- = Zn(OH)42-,消耗OH-,则K+应该迁移出去;
离子运动方向:正正负负
只能做阴极,不被氧化
2H2O-4e- = O2↑+4H+
2H2O+ 2e- = H2↑+2OH-
H++HCO3- = C O2↑+H2O




无CO32-
1mol的C2H4转移12mol电子
B
铂为阳极
阴阳双模
(2)隔绝阴阳离子使之不发生反应,酸碱性分化更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与工业应用
摘要:简要介绍了离子交换膜的发展背景及工业应用,主要介绍了均相离子交换膜,也是未来离子交换膜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离子交换膜、发展背景、工业应用、均相离子交换膜
1 离子交换膜技术
1.1离子交换膜的基本概念
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含离子基团的、对溶液里的离子具有选择透过能力的高分子膜。

因为一般在应用时主要是利用它的离子选择透过性,所以也称为离子选择透过性膜。

[1]离子交换膜按功能及结构的不同,可分为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两性交换膜、镶嵌离子交换膜、聚电解质复合物膜五种类型。

离子交换膜的构造和离子交换树脂相同,但为膜的形式。

根据膜体结构(或按制造工艺)的不同,离子交换膜分为异相膜、均相膜和半均相膜三种。

无论是均相膜还是非均相膜,在空气中都会失水干燥而变脆或破裂,故必须保存在水中[2]。

1.2离子交换膜的原理[3]
和粒状离子交换树脂一样,离子交换膜中的功能团在水溶液中会发生离解,产生阳(或阴)离子进入周围的溶液,致使膜带有负(或正)电荷,为保持电性中和,膜就会吸引外部溶液中的阳(或阴)离子,通过膜的离解和吸引作用全过程,使得外部溶液中的阳(或阴)离子从膜的一侧选择透过到另一侧,而不会或很少使溶液中与膜带同性电荷的离子透过。

如果使用阴离子交换膜,因为膜孔骨架上的正电基构成强烈的正电场,就使得只准阴离子透过,而阳离子不会透过。

同时,阳极
2-)来说,区产生的H+不能进入阴极区。

对于溶液中各种不同的反电离子(OH-;S0
4
由于它们在膜中的扩散系数各不相同(例如水合离子半径不同),以及膜中空隙筛过离子的能力不同,因此,采用离子交换膜能够进行分离,正是利用这种选择透过性。

从以上膜的工作原理看,外部溶液与膜之间的离子传递,并不是真正的离子交换,而是选择渗析,这两者的工作原理差别很大。

粒状离子交换树脂在使用上需要分为吸附一淋洗(解吸)一再生等步骤。

而离子交换膜不需再生等步骤,可以连续作用,同时,两者在工业上的使用范围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要用于富集和分离相似元素,后者主要用于渗析、电渗析和作为电解过程的隔膜等。

1.3离子交换膜的发展背景
Juda[1]在1949年发明了离子交换膜,并于1950年成功地研制了第一张具有商业用途的离子交换膜,1956年首次成功地用于电渗析脱盐工艺上[4]。

从此离子交换膜成为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受到日本及欧美等国的充分重视。

50余年来,在应用过程中对离子交换膜做了很多改进,从初期性能差的非均相发展到适合于工业生产的、性能较好的均相离子交换膜,从单一电渗析水处理用膜发展到扩散渗析用膜、离子选择透过性膜和抗污染用膜.应用方面除了通常的电渗析外,还拓展到电解、渗透蒸发、质子燃料电池及其电渗析为基础的过程集成[6]。

我国离子交换膜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研制的是非均相膜,主要用于苦
咸水和海水电渗析脱盐制备饮用水[7]。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研制出了均相离子交换膜,随后又研制出了多种性能优良的均相阴、阳离子交换膜。

但均相离子交换膜的真正投入生产和实际应用很少,仅有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研制的涂浆法均相阴、阳离子交换膜在同位素分离、废水处理、直接从矿石中提取金属、酸碱制备等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

目前,离子交换膜不但被用于海水和苦咸水电渗析脱盐制备饮用水、电渗析海水浓缩制盐,而且被应用作电解设备的隔膜,离子交换膜是电渗析设备和电解设备的关键部件。

图1给出了离子交换膜的主要需求领域.可以看出离子交换膜在解决水和能源危机、环境保护和清洁化工生产等领域中有重要作用,以下简单加以说明.
图1
2 离子交换膜的研究
2.1 均相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阳离子交换膜活性基团主要有[8];磺酸基、羧基、磷酸基、亚膦酸、酚基、砷酸基和硒酸基,其中磺酸基是强酸性离子交换膜,用途最广泛,研究得也较多。

若活性基团与骨架与化学价相连,称为阳离子交换膜,反之称为异相离子交换膜,唯前者有很好的电性能、传递性能和分离选择性,因此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均相离子膜的开发是离子交换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目前均相膜制备主要采用两种方式[9]:一是从单体出发,通过交联聚合、切削、功能基化等过程制备,最常用的单体是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另一种是从聚合物开始,通过溶解、浸涂、功能基化等过程制备,过程得到了一定的简化,通常的聚合物有聚砜、聚醚砜(酮)、聚苯醚等.相对来说,后一种方法较为简练,通过对聚合物改性成膜或者成膜后改性可以获得多种均相阴(阳)离子交换膜。

2.2 有机阴离子交换膜
阴离子交换膜一般由3部分组成[10]:高分子基体、荷正电的活性基团以及活性基团上可移动的阴离子(反离子)。

就膜材料而言,发展最早的是有机膜,因为其具有柔韧性好、成膜性能好等优点,并且因为其种类多而获得大规模的开发和应用。

但是有机膜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机械强度不好,化学稳定性差,不耐酸碱、高温和有机溶剂以及容易积垢堵塞、不易清洗。

因而有机膜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但是使有机膜有无机膜的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有机阴离子交换膜最常见的制备方法有两种[11]:一是从单体出发,通过聚合成基膜然后功能基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以苯乙烯和二乙烯苯的共聚物为基膜,然后进行氯甲基化、季胺化反应;另一种是以聚合物为基材,通过相转化的方法制备基膜,随后的过程相同,如通过对聚砜进行氯甲基化和季胺化可得阴离子交换膜。

为了增加阴离子交换膜的品种,有时也为了达到特定目的,人们更关注的是对上述传统方法制备的阴离子交换膜进行各种各样的修饰与改性,例如改变阴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致密性,亲水性或者使膜具有热敏或光敏等特殊性能。

3.结论
我国虽然离子交换膜产量大,但品种单一,目前市场上95%以上是普通异相离子交换膜,在膜的性能上与日本、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开发新型离子交换膜是电膜过程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同其他膜过程一样,离子交换膜的开发要从两条路线出发,一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二是寻找新的成膜方法和新膜材料.均相离子膜的开发是电膜过程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均相膜的开发中膜组件构型的创新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在应用方面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从水体系向非水体系发展,目前很多体系如有机酸体系,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要实现离子交换膜的应用,必需使用水体系或者水一溶剂混合体系.还有一些醇盐参与的缩合反应也都是非水体系,目前这方面无论是在国内或者在国外,研究都比较少,主要是在应用本身以外,还要解决介质的电导问题、膜和组件的耐溶剂化等一系列问题,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徐铜文,黄川徽。

离子交换膜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葛道才均相离子交换膜在我国若干工业领域的应用[期刊论文]-膜科学与技术 2003(04)
[3]魏荣卿,王强,高展,刘晓宁一种新型季铵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会议论文] 2004
[4]王伟红;邢家悟离子交换膜技术在氯碱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期刊论文]-膜科学与技术 2002(06)
[5]董觉.CHEN Qi-yuan.尹周澜离子膜电解铝酸钠溶液制备超细氢氧化铝[期刊论文]-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8(7)
[6]梁成.陈启元.李洁.尹周澜硅在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的行为[期刊论文]-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07(5)
[7]曾青兰.李晓宏离子交换膜技术及其应用[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10(4)
[8]郎万中.许振良全氟磺酸离子膜的结构与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膜科学与技术 2005(6)
[9]Nemat Nasser S Micromechanics of actuation of ionic polymet-metal composites[外文期刊] 2002(05)
[10]Gottesfeld S, Pafford J. J. Electrochem. Soc. , 2006, 135: 2651
[11]Rohm ,Haas Co Electrolyltic convertion with permselective membrames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