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练案 10荆轲刺秦王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1.doc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1.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1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本文按时间及事件发展的顺序,完整的叙述故事的特点。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丁悲剧的基调。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题.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题.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题高中语文知识的记忆需要通过做题来巩固,通过做题才能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重点学习这些内容,下面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题。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 )督亢( ) 戮没( )淬火( )忤逆( )拊心( )瞋目( ) 箕踞( )目眩( )创伤( )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课后习题二)(1)偏袒(2)郎中(3)穷困(4)涕(5)币(6)提(7)股(8)左右既前,斩荆轲(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⑨进兵北略地( )五.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5.使工以药淬之( )6.日以尽矣( )7.皆白衣冠以送之(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9.使使以闻大王( )10.以次进( )11.以故荆轲逐秦王(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13.而乃以手共搏之(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5.遂拔以击荆轲( )16.箕踞以骂( )17.乃欲以生劫之( )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9.以其无礼于晋( )20.敢以烦执事( )21.越国以鄙远( )22.焉用亡郑以陪邻( )23.阙秦以利晋( )24.以乱易整( )七.填空。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课荆轲刺秦王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课荆轲刺秦王含答案

第5课荆轲刺秦王刺客荆轲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当属荆轲。

多少英雄像他那般高喊“一去不复还”血战沙场,为国捐躯。

多少人被他“独向虎狼秦”的大无畏而震撼,他的确是一个刺客。

面对必死的结局,他留下的,只是易水边那个模糊的背影。

荆轲凭一己之力,阻挡不了秦国扫六和而一统的历史大势,阻碍不了旦暮渡易水的虎狼之师。

历史的车轮在前进,荆轲如那只螳螂,奋不顾身抵住车轮,在霎时,他的生命终结了,他的身躯被碾压,化成粉,飘落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也许是螳臂当车,也许是飞蛾扑火。

但在那一瞬间,“飞蛾”得到光和热,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终不再留恋这个世界。

没有秦宫的刀光剑影,他留下的,也仅仅是那个易水旁的背影。

我真挚的怀念荆轲,我却不想为他高唱一首赞歌。

无疑,淡然走向死亡的人比淡然走向胜利的人更伟大。

荆轲不单是一个刺客,他更像一个隐士,他没有隐于山野,他大隐隐于朝。

也许有些牵强和片面,但我的确感受到了他勇士胸中难掩的心境,即不怜生、不惜死。

我认为荆轲刺秦的主要原因乃“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太子丹的厚禄与宠信没有消磨他的信仰与英勇。

看到心灵的真挚,他便没有眷恋地去了。

历史的神巧便是那个同行者秦武阳。

这不仅仅是一个助手,而恰恰是一个对比,两个人灵魂鲜明的对照。

没有信念,即使年十二杀人的秦武阳也会恐惧。

而微笑刺秦的荆轲更如一封郑重的国书,他的表现就是内容,他挥刀拼杀就是风骨的展现,他宁死不屈就是庄严的宣告,致壮士于死地的刀斧,又怎是仅仅砍在他自己身上的呢?斯人已逝,浩气长存!我真挚地怀念荆轲。

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

2.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3.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作者连线目录学之祖——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发人深省。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 《荆轲刺秦王》 同步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 《荆轲刺秦王》 同步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

5 荆轲刺秦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jiǎn)燕.国(yàn)拜谒.(yè)涕.泣(tì)B.骨髓.(suǐ)袒.护(tǎn)顷.刻(qǐnɡ)衣冠.(guàn)C.切.齿(qiē)慷慨.(kǎi)目眩.(xuàn)叱.责(chì)D.兴.兵(xīng)蛮.夷(mán)惶.急(huáng)箕.踞(jī)解析:A项,“燕”应读“yān”;B项,“冠”应读“guān”;C项,“切”应读“qiè”。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白天黑夜。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陵:被欺侮。

C.以试人,血濡缕..濡缕:沾湿衣缕。

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解析:A项,“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

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告别。

B.恐惧不敢自陈.陈:陈述。

C.比诸侯之列.列:行列。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终。

解析:D项,“卒”通“猝”,突然。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顺承。

③④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凭借,翻译为“用”。

答案:C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

②人不敢与忤.视忤:迎着目光看。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⑤给贡职.如郡县职,职任,职责。

⑥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

⑦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感谢。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答案不全)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答案不全)
课型 负责人
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新授课 撰稿人 朱力
审核人
曾杰
学生情况
小组情况
杨泗潮 朱 长许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
பைடு நூலகம்
学号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虚词,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 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3 、学会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多侧面多角度地衬托荆轲, 使其更加丰满、 鲜活。 试举例说明文中运用的衬托手法并分析其 作用。
5/5
→ 殒命秦廷
开端( 1---2):行刺缘起
发展( 3---9):行刺准备
高潮( 10-17):廷刺秦王
结局( 18):荆轲被斩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1) 深沉 ( 准备信物时行事周密,深谋远虑 )
(2)刚毅 (出发稍迟受到怀疑,因而怒斥太子)
(3) 机智勇敢 (在秦国朝廷上种种表现令人佩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秦王惊,自引而起
()
5. 引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
()
引而不发
()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函.封之
(
)
2.进兵北.略地
(
)
3.发尽上.指冠
(
)
4.箕.踞以骂曰
(
)
5.又前.而为歌
(
)
6.使使以闻.大王
(
)
7.其人居远.未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荆轲刺秦王 》 (2)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荆轲刺秦王 》 (2)含答案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明确: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正音.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字,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露出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及手段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2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2

人教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模拟试题】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人不敢与忤视()(2)而右手揕其胸()(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5)使工以药淬之()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3.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 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类型并解释。

(1)函封之()(2)太子迟之()(3)群臣怪之()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攻城略地()(2)略无慕艳意()(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4)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君既若见录()(3)乃遂私见樊於期()(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攀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今:(2)则秦未可亲也古:今:(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今:(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今:8. 从下列每组中分别找出两个词义相同的加点词。

(1)A. 进兵北略地 B. 略无慕艳意 C.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D. 攻城略地E.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答:()与()(2)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莫我肯顾 C.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D. 顾计不知所出耳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答:()与()9. 翻译下列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乃今得闻教!(3)乃为装遣荆轲。

(4)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5)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荆轲刺秦王》教案小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二课时)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

(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

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概括段落:(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二、分析讨论: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

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秦军压境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准备信物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怒叱太子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易水辞别重义轻生英雄气概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课时2)(课后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课时2)(课后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

荆轲刺秦王(课时2)课后练习【基础过关】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与例句中的划线字的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发尽上指冠A.进兵北略地B.函封之C.樊於期乃前曰D.箕踞以骂曰2.给下面句子中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A.忽微B.即使没有C.微小D.略微(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A.穷苦困难B.贫穷困苦C.走投无路D.处境危险(3)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A.提出B.携带C.提着D.掷击(4)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捉拿B.携带C.提拔D.掷击3.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4.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B.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金钱)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放弃)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

私见樊於期取得信物的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语文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5荆轲刺秦王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揾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你是一名剑客。

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

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

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

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坚定信念:刺杀秦王,别无选择。

你正是循着这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英勇地捍卫着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皆白衣冠”为荆轲君送行,亦可见荆轲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轲君,你凛【课内挖掘】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荆轲背负着燕太子丹的期盼进入强大的秦国,他明知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仍在易水边诀别众人。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机智英勇,虽最终失败,却名传千古。

有人赞扬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适用话题]①人生的选择;②不畏强权;③认清历史;④命运与时代;⑤性格决定命运等。

【课外运用】示例一: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

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轲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

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叱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

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

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轲还说“恐不足任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轲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

高中语文必修1新人教案习题: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1新人教案习题: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Word版含答案.doc

《荆轲刺秦王》练习( 一 ) 下列各组对加点词本义和引申义判断有误的一组是1 . 不得持尺兵 ( 武器,引申义 ) 不及召下兵 ( 士兵,本义 )秦兵旦暮渡易水 ( 军队,引申义 )2 . 图穷而匕首见 ( 穷尽,本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3 . 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 陈列,本义 )恐惧不敢自陈 ( 陈述,引申义 )4 .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自己的,私人的,本义 )乃遂私见樊於期 ( 私自,引申义 )5 . 至陛下 ( 台阶下,本义 )窃为陛下惜之 ( 对皇帝敬称,引申义 )( 二 ) 阅读《荆轲刺秦王》的选择完成下面1 — 6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 下列句中加点字,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异读字 ( 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 ) ,请按多音字和各种异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荆轲和而歌b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c . 汝识之乎d . 为变徵之声e . 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f .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g . 沛公欲王关中h . 君子生非异也i .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 a / bde / cfh / giB . ac / bf / deg / hiC . ad / be / cfh / giD . ag / bc / edh / fi2 .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前而为歌A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 .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A . 又前而为歌。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案:10荆轲刺秦王(2)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案:10荆轲刺秦王(2) Word版含解析

练案10荆轲刺秦王(2)本练案共2页,共10题,满分为49分,用时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导学号42454131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

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鞠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俛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燕太子丹患.之患:担心。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起来看看吧!《荆轲刺秦王》课文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案10荆轲刺秦王(2)本练案共2页,共10题,满分为49分,用时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导学号 42454131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

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鞠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俛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燕太子丹患.之患:担心。

B.丹终不迫.于强秦迫:被胁迫。

C.太子丹跪而逢迎..逢迎:讨好。

D.所善荆轲,可使.也使:出使。

【解析】逢迎:迎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B.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C.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D.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解析】正确标点为: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B)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刎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解析】原文为太傅谏太子“急遣……”;也不是“借匈奴之手杀掉樊将军”,而是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5分)译文: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5分)译文: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

【解析】(1)“以”“委”“振”各1分,文意2分。

(2)“足下”“言”“明”各1分,文意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导学号 42454132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

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灊(qián):水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说以伐楚之利.利:好处。

B.吴兵不得还.还:还击。

C.光伏.甲士于窟室中伏:埋伏。

D.而具.酒请王僚具:准备。

【解析】还:撤回。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顿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B.“丙子”是干支纪日,丙子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十三天。

C.“亲戚”古代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D.“上卿”上卿是古代高级长官名,在上卿之上的是中卿和下卿。

【解析】在上卿之下的是中卿和下卿。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

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派兵讨伐楚国是不恰当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吴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吴王僚,吴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解析】专诸帮助公子光是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的真正继承人以及吴王僚伐楚不当,选项中的分析无中生有。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5分)译文:伍子胥逃离楚国到吴国,了解专诸的才能。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5分)译文:现在吴国外面正被楚国围困,国内空无耿直的大臣,这不能拿我怎么样。

【解析】(1)“亡”“如”“知”各1分,文意2分。

(2)“困”“空”“如……何”各1分,文意2分。

【译文】专诸,是吴国堂邑人。

伍子胥逃离楚国来到吴国,了解专诸的才能。

伍子胥见到吴王僚以后,拿讨伐楚国的好处劝说吴王。

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伍子胥)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国害死而说讨伐楚国,是想为自己报私仇,不是为吴国着想。

”吴王就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僚,就说:“公子光心里有自己的事,不可以拿其他的事来劝说他。

”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

吴王僚九年,楚平王去世。

这一年春天,吴王僚想趁楚国国丧,让他的两个弟弟盖余、属庸带领军队包围楚国的灊水;派延陵、季子到晋国,来观察其他国家的变化。

楚国出兵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退路,吴国的军队不能撤回。

于是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时机不可丧失,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即位,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除我。

”专诸说:“王僚可以杀掉。

他母亲年老,儿子弱小,而且两个弟弟带兵讨伐楚国,楚国断绝了他们的后路。

现在吴国外面正被楚国围困,国内空无耿直的大臣,这不能拿我怎么样。

”公子光叩头说:“你身后的事,一切由我担当。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摆好了酒宴请吴王僚。

吴王僚派兵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门,门窗、台阶附近都是吴王僚的内外亲属。

站在两旁作陪的都手拿长矛。

喝酒喝到畅快时,公子光装作脚有病,进入地下室中,让专诸放匕首到煮好的鱼肚子中献给吴王,到了吴王面前以后,专诸掰开鱼肚,趁机拿出匕首刺杀吴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

旁边的武士也杀死了专诸,吴王的人乱作一团。

公子光放出埋伏好的士兵诛杀吴王僚的人,把他们全部杀了,于是自立为吴王,这就是阖闾。

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11分)导学号 42454348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CE)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解析】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E.“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心中悲苦。

10.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