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醉心围棋害高僧

合集下载

关于围棋的十三个历史小故事

关于围棋的十三个历史小故事

关于围棋的十三个历史小故事一尧造围棋教子丹朱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皇帝叫尧,他有一个儿子叫丹朱,丹朱小时候非常淘气,经常和小伙伴玩“打仗游戏”,身上弄出许多伤疤,尧帝很伤脑筋,于是就苦思冥想,终于想出来一个教育儿子的好方法。

一天,尧把丹朱叫到跟前对他说:“你喜欢玩打仗游戏,很容易受伤,现在我教你一种不会受伤的打仗游戏。

”丹朱听后很好奇。

二天尧让丹朱捡来一些黑色和白色的小石子,然后在地上画了很多小方格,对丹朱说:“黑石子给你,白石子给我,一个石子就是一个兵,你就是将军。

咱们轮流在方格线上摆放石子,一次只许放一个,看谁的兵能把对方的兵围住,围住的石子就被消灭掉,必须把它拿走,”丹朱听了很感兴趣,就与尧在地上打起仗来。

玩着玩着,丹朱发现自己的黑兵总被白兵消灭,急的抓耳挠腮,尧笑着对丹朱说:“你失败是因为你不爱动脑筋,这与战场打仗一样,必须排兵布阵学习方法,否则是不能取胜的。

”丹朱受到了启发,从此以后再也不和小伙伴们瞎打瞎闹了,而是向父亲学习这种游戏的本领,经常入迷的对着方格认真思考,悟出了许多打仗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逐渐变得稳重,聪明了。

当他长大以后,真正成为了一名能文善武非常优秀的将军了。

尧帝教丹朱玩的这种游戏经过不断发展便成为现在的围棋。

二有史以来第一位职业棋手弈秋是见于记载的第一位职业棋手,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由于棋艺高超,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

他有两个学生:一个诚心学艺学,十分专心;另一个大概只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能飞过来。

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

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这小故事说明了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三烂柯山的传说烂柯山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

而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476年)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异记》等诸多史科中都有记载。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南北朝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晚年痴迷佛教,三次舍身入寺出家,对中国佛教文化影响较大。

萧衍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他自己只吃素食,后来又下令全国寺庙和尚都效仿,形成只有中国和尚吃素的传统。

又下了一诏“断杀绝宗庙牺牲”,命令祭拜用的牛羊也用蔬菜代替,延续至今。

梁武帝萧衍萧衍在位共48年,在位初期,他接受南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每天五更起床开始办公。

也善于纳谏,广泛听取意见,下令在宫门门前设立两个信箱(当时叫函):谤木函和肺石函。

对国家政策有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信。

如果有人觉得功臣或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任用、提拔或赏赐,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信。

拜宝志禅师为师,修习苦行。

由于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提倡节俭苦修,禁绝一切浮费,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

由于宝志禅师可以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萧衍就学习出家人过午不食,每天只吃一顿饭。

经常只穿布衣,洗过好几次仍不换,达到“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在他的治理下,南梁出现了“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

萧衍笃信佛法,全国花费巨资兴建佛教寺庙已达五百多座,唐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些寺庙建得光鲜亮丽,全国出家的和尚尼姑达十万人。

《南史·郭祖深传》:“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到了晚年,梁武帝对佛教痴迷已经走火入魔,疏于法制,企图用佛教中的慈悲思想用于治国,纵容邪恶不法之徒。

光天化日都会有抢劫发生,晚上偷盗的事情越发严重,即便一些官吏疯狂敛财、敲诈民脂民膏,他对此也提倡宽容处理,而不是依法惩戒。

时常以出家人慈悲为怀多次大赦天下,以至于作恶之人不再害怕法度,从民间到官府都恣意妄为,官府随意欺压百姓,社会开始一片混乱。

更加荒唐的是,在公元527年,63岁的萧衍居然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才返回,然后大赦天下。

历史趣谈萧衍的成迷佛教导致后来的灭佛运动?

历史趣谈萧衍的成迷佛教导致后来的灭佛运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萧衍的成迷佛教导致后来的灭佛运动?
导语: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生于生于公元464年,卒于公元549年。

萧衍一生可谓传奇。

传说萧衍的母亲张尚柔怀他的时候因为吃了发光的菖蒲草,所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生于生于公元464年,卒于公元549年。

萧衍一生可谓传奇。

传说萧衍的母亲张尚柔怀他的时候因为吃了发光的菖蒲草,所以萧衍连出生都是带着寓意的。

萧衍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精通诗赋。

后来为王俭重用,开始向皇位攀登的历程。

永明十一年,也就是公元493年,萧衍看出了国中的形式,推算出了齐武帝会将想要把持朝政的王融赐死,将皇位传给玩世不恭的萧昭业。

果真如此,而后,萧昭业为萧鸾所废,萧衍辅佐萧鸾坐稳皇位,即齐明帝。

公元495年,萧鸾掌权两年后,北魏孝文帝出兵攻打南朝,萧衍随军出征。

在樊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人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为日后夺权谋划。

齐明帝萧鸾在位五年即病死了,他的儿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昏庸无道,暴虐成性,斩杀大臣,很快失去了民心。

萧衍借机征讨,各地官员纷纷归顺。

而后萧衍与南康王萧宝融联合,并拥护萧宝融做皇帝,也就是后来的齐和帝。

二人夺得天下,将萧宝卷贬为东昏侯。

自此,萧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公元502年,在萧衍的一步步精心布局下,南朝群臣请求齐和帝萧宝融退位让贤;公元502年四月,萧衍登记,成为南梁第一代帝皇。

萧衍成为皇帝后,勤于政务,日理万机,但是后期因为“侯景之乱”,失了国都,自己也死于台城,谥号武皇帝。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南朝梁武帝 被饿死的“和尚皇帝”

历史趣谈:南朝梁武帝 被饿死的“和尚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南朝梁武帝被饿死的“和尚皇帝”导语:梁武帝是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他有一个双重身份:“和尚”与“皇帝”。

这两个不同的身份在梁武帝身上奇妙地结合了。

他曾勤政爱民,却最终一梁武帝是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他有一个双重身份:“和尚”与“皇帝”。

这两个不同的身份在梁武帝身上奇妙地结合了。

他曾勤政爱民,却最终一心向佛,看破红尘。

他不是昏君,却被叛军活活饿死,落得个荒唐可叹的结局。

文武兼备的梁武帝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三个王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萧衍出生在南朝的“齐”国时期,相传是汉代名相萧何的后代;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

由于家庭背景优越,萧衍的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还被赐予了封地。

与一些出身官宦世家的纨绔子弟不同,萧衍具有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南齐建武二年(495),北魏孝文帝出兵数十万攻打南齐,齐明帝萧鸾派遣萧衍等将领率兵迎击。

两军对阵义阳,因北魏的军队兵强马壮,声势浩大,南齐的将领畏惧不前,没人敢去迎战。

此时,萧衍却主动请战,愿为先锋。

他带领部队趁夜色赶到距敌营仅有数里的山上遍插旗帜,虚张声势。

等天一亮,北魏的军队看到满山旗帜,以为中了埋伏,阵脚大乱;而南齐的军队见状以为援兵已到,士气大增,立即大举进攻。

萧衍带领军队从后方包抄敌军,使得北魏军队腹背受敌,被杀得大败而逃。

赫赫战功让萧衍独步朝中。

齐明帝死后,其子萧宝卷继位,即历史上著名的“东昏侯”。

萧宝卷荒淫无道,滥杀功臣,引得朝野不满。

萧衍。

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故事

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故事

《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皇帝叫梁武帝。

他特别喜欢佛教。

梁武帝建了好多好多的寺庙,还让很多人去当和尚、尼姑。

他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好事,一定能有很大的功德。

有一天,来了一个很厉害的和尚,叫达摩祖师。

梁武帝就高兴地跟达摩祖师说:“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是不是功德很大呀?”
达摩祖师摇摇头说:“你做的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不理解,心里还有点不高兴呢。

后来,达摩祖师就走啦,去别的地方传播佛法。

《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故事》
从前呀,有个梁武帝,他对佛教可着迷啦!
他花了好多钱,建了好多漂亮的寺庙。

还让好多人都去学佛。

有一次,来了个叫达摩祖师的高僧。

梁武帝就问达摩祖师:“我做了这么多,是不是很棒呀?”
达摩祖师却告诉他:“这不是真正的功德。


梁武帝觉得很奇怪,为啥不是呢?
达摩祖师就说:“真正的功德在心里,不是做这些表面的事儿。


梁武帝听了,想了好久好久。

虽然他不太明白,但这个事儿大家一直记着。

《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梁武帝,特别喜欢佛教。

他不停地盖寺庙,觉得自己可厉害了。

有一天,达摩祖师来了。

梁武帝赶紧问:“我做这么多,是不是功德大大的?”
达摩祖师说:“不是的。


梁武帝蒙了,咋不是呢?
达摩祖师解释:“真正的功德是内心的修行,不是靠这些外在的东西。

”梁武帝听了,有点失落。

但这个故事却一直流传下来,让大家思考啥才是真正的好。

围棋精神

围棋精神

杜甫、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黄庭坚、陆九渊、陆游、戴名世等文人儒者对围棋也是喜爱有加,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能看到对围棋称颂的辞章。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老范有诗“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范仲淹的围棋素养是很深的,他还说要著棋史。一个把围棋当作无可无不可的人,是不可能说这样话的。但是,这依然不能说儒家对围棋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欧阳修所谓“六一居士”中,谈到的有棋一局,也是在讲闲适之时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根本就不是儒家所谓经世致用的言词。范仲淹也终究没有去写棋史。这只能说明到了宋明以降,三教合流是很明显的,很多儒者本身受到佛道的影响。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为“坐隐”、“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至北宋,又有徽宗所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又称“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又有“烂柯”之名。看看烂柯的故事,从中可以细品出坐隐、手谈、忘忧、烂柯。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二童子本为仙人,而中国的隐士高人常常被以仙人来看待,那些人总是有限些仙味道的,对局间,只有棋局凸现,而无人事纠纷,是故坐隐。童子坐弈不语,全凭棋局中黑白相交,是谓手谈。世间苦乐全在棋局之外,童子不晓,王质不觉,所以忘忧。一局未竞,世易时移,斧烂柯矣,世间千回百转,竟然不如一局棋的时间长,故言烂柯。
----摘自网络文章
围棋是文人雅士的玩物,虽然包含了天地机理,但是儒者依然以闲情待之。虽说是闲情,但是由于围棋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风范,故而儒者也喜欢。这里可以说一下象棋。我们常常在市井街巷看到几个人围成一堆,棋子摔的啪啪乱响,呼喝喧闹,大叫将!将!将!吃了它!蹬了它!然而,你很少看到能有人在大街上摆出围棋摊子,去静雅地手谈几局。那些市井们的象棋举动,对文人而言,实在有辱斯文。围棋,只能和云雨、疏帘、烂柯、青山、绿水、红袖、鸟语、书画、琴箫等等连成一体,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图,而不是流于贩夫走卒之徒,构成市井图。围棋是雅士的玩物,象棋是普通人的玩物,文人们借此来表现超凡脱俗。这,也是儒者为什么喜欢围棋的原因之一了。这里,没有贬低象棋的意思,象棋,也是国粹之一,只是文人雅士的偏好,更甚于围棋罢了。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话说南北朝那会儿,有个皇帝,名叫梁武帝,他可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信佛,信得那叫一个虔诚,简直是佛教界的VIP大粉丝。

他啊,整天念经拜佛,比和尚还和尚,连国事都差点给耽误了。

可你别说,他这信佛啊,还真有点故事,特别是他那三世因果的传闻,说起来比戏文还精彩。

话说梁武帝的前世,据说是个大善人,叫张僧繇。

这张僧繇啊,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位了不起的画家,尤其擅长画龙。

据说他画的龙,只要点上眼睛,就能腾云驾雾,活灵活现。

有一次,他给寺庙画龙,刚画完龙身,就被人催着去喝酒了。

他临走前开玩笑说:“等我回来再点睛,不然龙跑了你们可别找我。

”结果,等他喝得醉醺醺回来,发现龙的眼睛已经被别人点上了,那龙果然破壁而出,飞上了天。

张僧繇虽然惋惜,但也因为自己的善举和画技,积累了无边的功德。

再来说梁武帝的今生,他继位之后,那叫一个勤政爱民,但又特别偏爱佛教。

他建寺庙,塑佛像,还亲自讲经说法,搞得全国上下都跟着他一块儿信佛。

他还经常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老百姓都夸他是位好皇帝。

可也有人私下里说,他这信佛啊,信得有点过了头,连国家大事都顾不上。

但梁武帝不在乎,他觉得自己是在积德行善,为来世铺路呢。

说到来世,那就得说说梁武帝的因果报应了。

据说他因为前世今生都积了大德,所以死后投胎到了极乐世界,成了个逍遥自在的佛门弟子。

不过也有人不信这个邪,说梁武帝晚年因为信佛误国,导致国家衰败,他这是自作自受。

可咱们老百姓啊,还是更愿意相信好人有好报,相信梁武帝那三世因果的传说是真的。

其实啊,这梁武帝的故事啊,就像咱们身边那些热心肠的邻居大爷大妈一样,他们一辈子做好事,虽然有时候也会被人误解或者不被理解,但他们的心是善的,他们的行为是正的。

他们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好人终有好报。

这种信仰啊,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房。

所以啊,咱们不妨也学学梁武帝那股子劲儿吧!不一定非得信佛念经,但一定要心存善念多做好事。

围棋励志故事

围棋励志故事

围棋励志故事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

看剧的时候会经常看到有人下围棋,一起来看看有关围棋的故事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围棋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围棋励志故事:唐太宗天元一子定乾坤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中,有人棋艺精湛,也有人只是小有兴致,但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却称得上是个特例。

与南朝皇帝对于围棋的一力推崇不同,隋文帝认为它的繁盛是亡国的征兆,所以很是反对。

当时的他肯定不会料想到,后来隋朝的覆灭居然还真和那小小棋盘扯上了点关系。

李渊建唐代隋可谓破釜沉舟,而他正是在对弈时下定决心的。

据《旧唐书·裴寂传》记载,李渊留守太原时,每有设宴必会邀裴寂对弈。

相传后来李世民欲劝其父起兵,正是请裴寂做了说客,在对弈时晓之以天下大势,说动李渊下定反隋的决心。

其实,李世民在棋盘上的“政绩”还不止于此,“一子定乾坤”的唐代传奇可谓愈发精彩。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当时有一个虬髯客张三,为人豪爽仗义,心有大志,也想伺机起兵。

他从朋友李靖处听闻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与其先见上一面再谋后计。

后来在李靖莫逆之交刘文静的府上,这一次颇具意义的会面终于达成了。

李世民应邀而至,虬髯客张三见其神采奕奕,气度不凡,心里争霸中原之念已经消减了不少,但终究他还是如提议般地邀李世民在棋盘上切磋一番。

张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虬四子占四方”。

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心知肚明对方的来意,他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艺远胜张三,虽然自动让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谓始终掌握主动。

中盘过后,张三所占的四个角已被吃掉其三。

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三托住了前者的手,嘴中道“中原大地已归公子所有,东南一隅,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托于我”。

后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张三自领十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扶余国的新王。

历史趣谈:南北朝时期一皇帝痴迷佛教 四次出家最后饿死

历史趣谈:南北朝时期一皇帝痴迷佛教 四次出家最后饿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南北朝时期一皇帝痴迷佛教四次出家最后饿死
导语:中国古代历史上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土兴起,有一个皇帝功不可没,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兰陵郡人(今江苏丹阳)
中国古代历史上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土兴起,有一个皇帝功不可没,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兰陵郡人(今江苏丹阳),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是前朝南齐皇族,在位四十八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除此之外,他还是佛教的超级信徒,素食主义者,不近女色,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奇葩皇帝。

奇葩皇帝的四次出家:
公元527年,梁武帝萧衍在做了二十六年皇帝之后,亲自到了位于都城建康东北的同泰寺,舍身出家侍奉佛祖,做了同泰寺的住持和尚,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住持,之后被满朝文武大臣接回宫内,宣布大赦天下,同年改年号为大通,这是梁武帝第一次出家。

大通三年九月十五日(公元529年),梁武帝去参加同泰寺举行的“四部无遮大会”,脱下龙袍,换上僧衣,再次舍身出家侍奉佛祖,第二天亲自讲解《涅槃经》。

这个期间,满朝文武大臣可急坏了,纷纷到同泰寺跪求梁武帝还朝,梁武帝不肯,并说“自己是舍身出家,必须有大量的钱财捐赠给寺里才能还俗”。

由于皇帝不是一般人的身价,赎金不是一般的高,群臣只好凑齐一亿钱,捐赠给同泰寺,并向“三宝”祈祷,祈求赎回这个荒唐的“菩萨皇帝”,梁武帝九月二十七日还俗,这是梁武帝第二次出家。

公元546年四月十日,梁武帝故伎重演,再次到同泰寺舍身出家,这次不仅自己舍身,连整个皇家土地产业都舍去,群臣们又凑齐两亿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围棋史话(十一)】唐代以前的围棋州邑及品棋活动和棋官制度

【中国围棋史话(十一)】唐代以前的围棋州邑及品棋活动和棋官制度

【中国围棋史话(⼗⼀)】唐代以前的围棋州⾢及品棋活动和棋官制度围棋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正是这四者的结合,才使围棋具有⼀种独特的魅⼒。

班固《弈旨》所谓“⾼下相推,⼈有等级,若孔⽒之门,回赐相服”,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际上已接触到围棋的竞技性问题,代表了当时⼀部分⼈对围棋竞技性的认识。

但是,总的说来,在两汉时期和两汉以前,⼈们主要注重的是围棋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对于竞技性则基本上没有给予注意,主要还是“志之空闲,玩弄游意”。

魏晋时期,这⼀情况发⽣了变化,⼈们在坚持“当⽆为之余⽇,差见玩于君⼦”(曹摅《围棋赋》)的观念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围棋的竞技性,有了通过⼀定范围的⽐赛,较量棋艺分出棋品的观念,邯郸淳《艺经·棋品》的出现即是其标志。

⽐较正式的范围较⼤的品棋活动开始于何时,现在⽆从考察,但从范汪《棋品》⼀书的出现,以及书中称江虨、王恬为第⼀品、王导为第五品看,可以肯定,⾄少在东晋时已经有了为棋界所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品棋活动。

南朝时期的帝王不仅爱好围棋,提倡围棋,⽽且⽐较注重棋艺的提⾼,再加上围棋⾃⾝发展规律这个根本因素,便⼤⼤的促进了⼈们对围棋竞技性的认识和围棋竞技性的发展。

在短短的⼀百多年⾥,出现了多次品棋活动和管理围棋事务的专门性的机构及官员,著名棋⼿不断涌现,棋艺⽔平迅速提⾼。

南朝时期的第⼀次品棋活动,⼤概是在宋⽂帝时。

那个赌郡得胜当了宣城太守的⽺⽞保,列为第三品。

有“五绝”之称的著名棋⼿褚胤,年⽅七岁便⼊⾼品。

后来他的⽗亲褚荣谋逆,褚胤亦牵连从诛,时⼈深为痛惜。

宋明帝时亦曾进⾏过品棋活动,最著名的棋⼿是王抗、褚思庄和夏⾚松。

王抗,琅邪(今属⼭东)⼈,官彭城丞,棋居第⼀品。

宋明帝好围棋,但棋艺甚拙,去格七⼋道。

因位居⼈主,⼈们捧他为第三品。

王抗曾与宋明帝对局,“依品赌戏。

抗饶借帝,⽈:‘皇帝飞棋,⾂抗不能断。

’”如此吹捧,未免过于媚上。

但从另⼀⽅⾯看,棋⼿的地位是很低的,须看皇帝脸⾊⾏事。

皇帝下棋时讲了一句“杀了”-侍卫把大师杀了-棋下完后:大师呢

皇帝下棋时讲了一句“杀了”-侍卫把大师杀了-棋下完后:大师呢

皇帝下棋时讲了一句“杀了”,侍卫把大师杀了,棋下完后:大师呢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力一直都是最大的,因为是皇权至上,所以皇上“言岀即法”,对于皇上所下达的命令对于下面的每一个臣子来说就像是法律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而杀人就是其中的一个,皇上随便的一句话就能够结束任何人的生命。

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就在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断送了一位学养深厚的高僧性命,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情呢?萧衍原来是南齐的一个臣子,在南齐中兴二年的时候篡位以梁代齐,成为南梁的开国皇帝。

并且在建国初期的时候,萧衍倡导儒家思想,所以,在做了皇帝之后的萧衍还专门亲自执笔写了《春秋答问》,但是到了萧衍年老了之后,就因为一些事情,逐渐对佛家起了很大的兴趣。

萧衍经常会请一些佛学渊博的大师专门前往宫中为他讲法,而他一直都是虚心接受的。

其中就有一次,萧衍又请了一个人到宫中陪他谈佛论道,但是在这个人进宫之前,萧衍在等待期间手又痒了,想要下棋,就找了一个臣子在那个讲道的人来之前陪他下棋打发时间。

因为萧衍对于围棋一直都是痴迷状态的,所以在下棋的时候经常会下到忘我,就像是这次一样。

棋盘山黑白两棋正在交锋着,而讲道的人也已经到了,护卫看见讲道的来了就赶紧进去通报,这个时候萧衍也看见了对方的破绽,就大叫一声“杀了”。

这名进来禀告的侍卫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是又不敢违背皇上的命令,所以就直接带着人就将外面等候着的榼头师给拖出去杀了。

而下完棋的萧衍一直等榼头师,一直没有到就询问侍卫大师怎么还没有来,让侍卫赶紧找人去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让下面站着的侍卫顿时就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侍卫回答道:“皇上,你不是说杀了吗?这下子就变成萧衍变得迷糊了,自己什么时候说要将大师给杀了的。

侍卫见皇上处于非常懵的状态就把事情的经过讲给萧衍听,后来萧衍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自己沉浸于棋盘上,在吃对方棋子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喊了一声,结果没有想到被进来通报的侍卫给误会了,这位无辜的榼头师也就因此送了自己的一条命。

梁武帝出家为僧的典故讲了什么

梁武帝出家为僧的典故讲了什么

梁武帝就是萧衍,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

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

那么梁武帝为什么会出家为僧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梁武帝出家为僧的典故讲了什么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

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

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

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

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

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

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

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么是佛学的真谛?”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

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

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

志公急切地问道:“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

南朝崇佛的典故

南朝崇佛的典故

南朝时期崇佛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时期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崇佛教,不仅舍身同泰寺出家,还撰写了《断酒肉文》坚誓素食,并下诏宗庙不得用荤食祭祀。

同时,他也是中国僧众素食之风的开创者。

2.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的一位皇帝,他笃信佛法,与玉琳国师的往来在历史上留下美谈。

他曾多次想出家未成,著名的《赞僧诗》表达了他对出世修道的欣羡。

3.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也是一位崇佛的皇帝,他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

他在康熙五十年于章嘉国师指导下连续禅坐,最后大彻大悟。

雍正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

这些南朝时期的崇佛典故充分说明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和影响力。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的体育皇帝 赵匡胤创立少林棍法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的体育皇帝 赵匡胤创立少林棍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的体育皇帝赵匡胤创立少林棍法
导语:围棋高手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高寿皇帝之一,活了86岁,在今天也算是高寿(另见《梁武帝40年不近女色真相》一文
围棋高手——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高寿皇帝之一,活了86岁,在今天也算是高寿(另见《梁武帝40年不近女色真相》一文)。

萧衍能活那么大岁数,大概与其中年以后事佛戒色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自小重视体育煅炼。

《梁书武帝本纪》(卷1)记载,梁武帝“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

帝及长,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时流名辈咸推许焉。


萧衍生下时,手心的纹路竟然是一个“武”字,这事真有点玄,但他“有文武才干”却是事实,其武术不凡,常人难敌。

而萧衍最擅长的还有一手——围棋。

《南史柳元景传》记载,“梁武帝好弈棋,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恽为第二焉。

”这里的“恽”是柳恽,为柳元景的侄子,是当时的诗人,超一流的棋手,萧衍常与之对弈。

棋逢对手,萧衍的水平可见一斑了。

马球皇帝——唐中宗李显
李显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女皇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因为母亲的权力欲极强,在他当了皇帝不久,便被废了。

武则天病死后,李显二度登基。

李显显得很软弱,但却喜欢体育运动,如打马球、拔河比赛什么的,李显都感兴趣。

李显擅长的是对抗性很强的马球运动,也是这项运动的热衷推广人,是位地道的马球皇帝。

马球,即古代的击球、打球,也称击鞠。

所用球与蹴鞠所用之球相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死 揭秘梁武帝饿死寺庙之谜

历史趣谈: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死 揭秘梁武帝饿死寺庙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死揭秘梁武帝饿死寺庙之谜导语:南北朝时期,民族混战,天下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一片混南北朝时期,民族混战,天下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贫民百姓将它当作乞求来生的期望和寄托,达官贵族将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托辞,朝廷更是屡屡将佛教定为国教,广建寺庙,重金资助,从而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盛局面,僧尼数量也大大增加。

其中,梁朝的萧衍皇帝堪称推崇佛教的典型,他不仅倾巨资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经常请大批和尚到宫中讲解佛法,一住就是几个月,期间连朝事也不再过问,甚至亲自出家做和尚,潜心研究佛法,成为历代皇帝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内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

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

萧衍夺取帝位后,曾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设立雅馆、士林馆等。

据《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广泛纳谏,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

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觉得自己的才能未尽其用,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还下令颁行新历《大明历》,此历由著名学者祖冲之于50年前刘宋大明年间制定,相当精密,直到此生活常识分享。

上下五千年片段

上下五千年片段

上下五千年片段《上下五千年》是一本记载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创造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书。

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片段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上下五千年片段,欢迎大家阅读。

上下五千年片段:“满城尽带黄金甲”"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歌咏菊花的诗.黄巢年轻时,到京城长安应考,没有考上.他在长安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愤慨地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决心.唐朝晚年,特别是唐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寻欢作乐.朝廷政治黑暗,民间赋税繁重.贵族、官僚霸占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却没有地种,只得到处流亡.有些地方发生了灾荒,农民靠吃草根树叶过活,官吏却照旧向他们催逼赋税.广大农民已经没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东地区就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868年,又发生了庞勋领导的桂林守军的起义.公元875年,濮州(在今山东鄄城北)人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在今河南新练)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很快攻占了曹州(今山东曹县)和濮州.附近农民纷纷参加,起义队伍一下子发展到几万人.黄巢是冤句(在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的家乡正是王仙芝起义军占领的地区.黄巢精通武艺,读过经书,贩过私盐,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他本来就想推翻唐朝,这时看到王仙芝起义,就也组织几千人,起兵响应,并加入了王仙芝的起义队伍.王仙芝、黄巢在山东、河南一带,到处攻打州县,声势越来越大.朝廷派兵去镇压,可是老是吃败仗.于是有些官员提议,把王仙芝招降过去.王仙芝官迷心窍,准备接受招安.这事给黄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愤怒地说:“当初我们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国害民的坏人扫清.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功,你却想去做官,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弟兄!”黄巢越讲越气愤,忍不住拔出拳头,朝王仙芝脸上狠狠打了一拳.黄巢不愿再跟从王仙芝,他带领一支军队,开始单独作战.两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当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员求降.唐朝官员见他已没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会他.不久,王仙芝兵败被杀,他留下的队伍也赶去投奔黄巢了.两支起义军重新会合后,大家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黄巢开始设置官职,管理起义军内部的事务.从此,起义军才算有了初步的组织.黄巢带领起义军,准备去攻打洛阳.唐僖宗急忙调兵遣将,增援洛阳.黄巢见唐军兵力强大,就渡过淮河,向唐军力量空虚的南方挺进.他们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一直打到了福州、广州.黄巢到了广州,没想到那里发生瘟疫.起义军将领劝黄巢离开南方,举行北伐.于是,黄巢休整了一下队伍,又带兵北上.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把各地的官军打得一败涂地,很快渡过了长江,随后又渡过了淮河.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打到了洛阳,洛阳官员马上开城投降了.黄巢进城以后,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洛阳城里商店照常营业,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样.黄巢又下令向潼关进军.他的前锋部队很快到达了关外.起义军都打着白旗,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尽头,简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会儿,黄巢来了,起义军高声大喊,好像晴天霹雳.驻守关外的唐军看到这声势,吓得各自逃命去了.潼关左面有个山谷,谷中有条小路直通关后.起义军通过这条小路,绕到关后,前后夹攻,一下子攻破了潼关.潼关一破,整个长安乱成一团.唐僖宗骑了一匹快马,由几百个士兵保卫着,慌慌张张地逃往成都去了.当天下午,黄巢带领起义军,开进长安.长安百姓兴高采烈地欢迎起义军进城,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黄巢部下的大将尚让,对欢迎的人说:“黄王起兵,都是为了百姓.我们决不像唐朝皇帝那样,不把你们当人看待.大家安居乐业,放心好了.”人们听了,都很感动.起义军对罪大恶极的官僚,捉到就杀,但看到路旁的穷人,却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们.就在这年年底,黄巢在长安当了皇帝,国号叫大齐.长安成了起义军的天下,黄巢也终于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的愿望.新政权建立了,但黄巢控制的地方却非常小,只有长安及其附近的几小块地方.原来黄巢一直流动作战,打下的地方,都没有派兵把守.他一走,这些地方又全给敌人占领去了.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后,就纠集军队,把长安包围起来.几十万起义军挤在这一小块地方,日子一长,粮食都吃光了.就在起义军出现严重困难的时刻,黄巢手下的一个大将朱温投降了唐朝.这时,唐僖宗又调来了沙陀族的酋长李克用的骑兵.李克用带领沙陀骑兵,和唐军一道作战,击败了起义军.黄巢见形势不利,撤出了长安.一路上,他作战又老是失利,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了.这次大起义历时十年,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没有多久,唐朝就灭亡了.上下五千年片段:梁武帝出家为僧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么是佛学的真谛?”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佛在心里,心即是佛.”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志公急切地问道:“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志公顿足道:“怎么能让他走呢!”“为什么?”“因为他的话说得妙极了,不是常人能说、敢说的.这位达摩大师能为我们解说佛教的真谛,皇上怎么能怠慢他呢!”听志公禅师这么一说,梁武帝懊悔莫及,派人去追赶达摩.但已经迟了一步,达摩已去了北魏,成为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梁武帝到了老年,决定舍弃皇位,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以显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谁说了算?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梁武帝才做了四天和尚,大臣们就把他接了回来,要他继续主持朝政.梁武帝回宫后,想想不对:“普通百姓出家后,要还俗还得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我是堂堂一国之君,还俗怎么能不出钱呢!”于是,梁武帝再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了.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大臣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化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寺院住持收到这么一大笔赎金很高兴,十分爽快地同意这位皇帝和尚还俗.过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虔诚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还把宫内的人以及全国的土地都“舍”了.梁武帝“舍”得多,为他“赎身”的钱也要化得更多.大臣们花了一个月,凑足了二万万钱,又把他赎了回来.过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又到同泰寺出家.大臣们只得又用一万万钱为他“赎身”.梁武帝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了.。

历史趣谈盘点史上出过家的“和尚”皇帝 梁武帝戒色40年

历史趣谈盘点史上出过家的“和尚”皇帝 梁武帝戒色40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盘点史上出过家的“和尚”皇帝梁武帝戒色40年导语:盘点:史上曾经皈依佛门的“和尚”皇帝。

自古三教,儒道释也。

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就概括盘点:史上曾经皈依佛门的“和尚”皇帝。

自古三教,儒道释也。

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就概括为儒、道、释(佛)三家。

其中儒、道两家属于土生土长,唯有释(佛)家为舶来品。

释家佛教自西汉末年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并受到中国3千多年文化的影响与熏陶而发扬广大,形成不同于其元祖--印度佛教以及其他分支流派(如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回鹘佛教等)的新生教派--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历史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释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存在诸多的曲折。

中国历史与佛门有缘,它既经历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四个时期的灭佛事件)这样的近乎灭顶之灾,但更多的时候也享受过荣耀辉煌的黄金发展时期,历史上甚至出现过不少和尚皇帝,他们有的崇尚佛学,研究至深,有的出身佛门,依佛治国,有的甚至以寺为家,疏于朝政。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中国史上那些曾经皈依佛门的“和尚”皇帝吧,希望您能喜欢!1、南朝梁武帝萧衍:沉湎佛学,佛化治国,戒色40年的和尚皇帝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南朝梁开国皇帝,在位时间:502~549年,南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萧衍同志自幼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位居“竞陵八友”之首。

史书称赞萧衍:“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可见:萧衍同志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棋坛生活常识分享。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梁武帝做和尚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梁武帝做和尚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梁武帝做和尚 梁武帝萧衍是梁朝的开国皇帝,他勤于政事情,不仅是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还是⼀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和⽂学家。

但是后期因为痴迷于佛教,⽽最终刚愎⾃⽤的,错失了统⼀北魏的好时机,并引发了⼀场叛乱。

下⾯⼩编精⼼整理了梁武帝做和尚的故事,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梁武帝做和尚 北魏发⽣内乱以后,南⽅的梁朝曾经⼏次起兵北伐。

但是梁武帝指挥⽆能,不但不能恢复⼟地,反⽽死伤了⽆数军民。

北魏分裂后,也没有能⼒再进攻南⽅,梁朝才有⼀个⽐较长的安定时期。

梁武帝看到宋、齐两个朝代都因为皇族之间互相残杀⽽发⽣内乱,他就对⾃⼰亲属格外宽容。

皇族中有⼈犯罪,他只好⾔好语教训⼀番,从不办罪。

梁武帝有个六弟临川王萧宏,是个贪得⽆厌的⼈,尽情搜刮财富。

临川王府内室后⾯有⼏⼗间库房,平⽇锁得严严实实的。

有⼈怀疑⾥⾯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发,说萧宏私藏兵器,准备造**。

梁武帝听说他弟弟要夺他的权,也有点吃惊,亲⾃带领禁军去搜查。

萧宏⼀见梁武帝,神⾊慌张。

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就命令萧宏把库房全部打开,让他挨间检查,打开库房⼀看,发现其中三⼗多间库房⾥都堆满了钱,共有三亿万以上,其他的库房⾥囤积着布、绢、丝、绵等杂货,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萧宏跟在梁武帝后⾯,⼼惊胆战,怕梁武帝发现了他的赃物,⼀定要办他的罪。

想不到梁武帝检查完了,转过⾝来,笑嘻嘻地对萧宏说:“阿六,你的⽇⼦过得不错嘛!” 打那以后,他知道萧宏不会谋反,反⽽对萧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对亲属和⼠族百般纵容,对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套,谁触犯当时的法律,就要严办。

如果⼀个⼈逃亡,全家⼈都要罚做苦⼯。

这样,贵族官僚有恃⽆恐,更加横⾏不法,有的甚⾄在⼤街上公开杀⼈,都没有⼈敢⼲涉。

有⼀个正直的官员贺琛上了⼀个奏章,对梁武帝提出四条意见,说现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残酷,百姓实在受不了:官员穷奢极侈,浪费太严重;奸⾂当道,作威作福,陷害好⼈; ⼤造官府,没完没了,百姓终年服役不得休息。

高僧下棋的故事

高僧下棋的故事

高僧下棋的故事
有一个传说,说有一位高僧喜欢下棋。

他的棋艺非常高超,常常能够一人独胜,无人能敌。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年轻人,年轻人自称是一名棋艺高超的棋手,希望能够与高僧一决胜负。

高僧欣然应允,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棋局。

棋局进行得非常激烈,两人都非常投入,眉头紧锁。

最终,年轻人下出了一步棋,让高僧陷入了绝境。

高僧看了看棋盘,苦思冥想,最终下出了一步让年轻人大吃一惊的棋,成功扭转了局势,最终获得了胜利。

年轻人非常惊讶,问高僧,你怎么能够下出那么高超的一步棋呢?高僧微笑着回答道:“我并没有下出高超的棋,只是顺着你的意思走了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成见,顺着对方的意思走,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梁武帝醉心围棋害高僧
作者:
来源:《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第12期
南朝梁武帝萧衍,这位爱好文艺的帝王将围棋的发展推向了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的顶点。

而在那些有关他与围棋的史料记录中,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当属他在棋盘旁废寝忘食的“劳模”表现,以及一个误杀的意外。

公元501年,南朝齐陷入内乱,雍州刺史萧衍发兵攻入建康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梁。

萧衍在南朝齐时便扬名文坛,与沈约、谢朓、陆机等人合称“金陵八友”,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代表。

而在登基之后,他对围棋的热衷也被史官记录了下来。

据《梁书》记载,梁武帝经常召集臣下进宫通宵对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对手难以招架,但碍于君臣之礼,那些棋艺颇受梁武帝“赏识”的人也只能有苦难言。

有一次,某位大臣与梁武帝一边下棋一边竟打起了瞌睡,于是皇帝金口一开,送了句“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给他。

作为一个围棋爱好者,梁武帝不仅身体力行弈棋不止,而且亲自主持了一系列的围棋活动。

先是效仿前朝(南朝齐)举办大规模的品棋活动,后来还亲自撰写围棋专著,著有《围棋赋》《围棋品》《棋评》各一卷。

只可惜,这些著作都没能流传下来。

梁武帝热衷围棋,每当拿起棋子,他就完全沉浸到了那棋盘世界的方寸之间,心无旁騖。

然而,这黑白棋子带给他的却并不尽是如意之事。

因为沉湎对弈,他就曾闹出误杀人命的事。

榼头师是当时有名的高僧,据说他道行已全,能知过去未来。

不过,也许他从没替自己预测过凶吉,要不然后来的误会也不会发生了。

一日,梁武帝在宫中和大臣弈棋,同时令人去召榼头师,说是对弈完了要听高僧讲佛。

榼头师得到召命马上赶到宫中,可惜他到的真不是时候。

当侍从进内禀报时,正巧皇帝落子大呼“杀却”。

于是,会错了意的侍从便召来卫兵,将榼头师绑至刑场斩首。

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见榼头师,左右侍从回答说已奉旨将此人杀掉了。

皇帝听罢,后悔不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