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学之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学之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68a702647d27284a73510b.png)
三、理论作用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 区位经济 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 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 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 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 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 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 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 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 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 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四、主要优点
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 题,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1)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佩鲁主张非 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 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置。这一点非 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 (2)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 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3)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 吸引力。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 制定者容易接受。
增长极理论 growth pole theory
一、增长极理论的提出 二、理论内容 三、理论作用 四、主要优点 五、主要缺陷 六、理论影响 七、如何培育增长极 八、案例——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增长极理论名词解释
![增长极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e09d5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9.png)
增长极理论名词解释增长极理论是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一个经济体系中,通过重点发展某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和人力资源等要素,达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佳效果。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效应来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增长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于某些特定的地理、经济或政治条件等,使得某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具有经济增长潜力和竞争力的现象。
增长极通常具有发展的先进性、辐射性和动力性等特点,可以成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2. 增长极的形成机制:增长极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集中和优化配置,可以形成区域内的经济集聚效应和利益共享,从而推动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 增长极的作用:增长极可以通过集中资源和投资,培养和发展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等,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同时,增长极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4. 增长极的政策支持:为了促进增长极的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制定优惠税收政策、培育产业集群、扶持科技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体系等。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区域协调,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区域失衡,促进区域间的互动与互补。
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中国的区域发展策略中。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了增长极,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而在西部地区,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以培育新的增长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增长极理论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发展增长极,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5b96fc489eb172ded63b792.png)
增长极理论1)产生背景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帕鲁(Francois Perroux)。
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 帕鲁在1950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经济空间”的概念,他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类, “增长极”是在第二类经济空间—作为力场的空间中出现的。
他主张,20世纪的经济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为了分析有支配效果发生的经济非均衡增长,帕鲁引入“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及“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
增长极概念最早由帕鲁提出时,并不是应用于产业区位理论,而是经济增长理论。
这一概念之所以被移植到区位理论中,因为在帕鲁195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增长极”概念》中,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特征,结果发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二是空间集聚,就是从这条思路出发,1966年保德威尔(J.Boudeville)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都市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从此,以保德威尔威代表的一派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使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由经济增长概念变成地理空间术语,并不断流传固定化。
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增长极理论就产生了(Gore,1984)。
2)主要论点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1966年,布德威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第六章 增长极理论
![第六章 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fd3ac25fbfc77da269b11c.png)
• 增长极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理空间无 关。因此,在佩鲁看来,增长极是经济空 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 部门,它不是一个区位,而是位于经济空 间极点上的一个或者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 • 增长极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 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间关联的乘数 扩张效应,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增长,因此 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
• 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 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佩鲁指出: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 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 上,然后通过不同过的渠道向外扩散,并 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在经济增长中, 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起因(行 业)在一些区域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技 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速 度较快,并且能对周围区域产生腐蚀推动作用 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的地区的先增 长,可以带动周围区域的共同发展。因此,佩 鲁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均衡的,存在着极化效 应。 • 在经济不均衡增长的过程中,创新将起到重要 的作用。
• 一、支配作用 • 增长极理论以“不平等的动力学”或“支 配说”为基础。 • 佩鲁指出,社会是一个不同质的集合体, 由于各种因素,社会集合体内部的各种组 成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支配关系”。
• 所谓支配就是指当存在着甲、乙两个经济单位 时,若甲对乙产生一种影响,而乙对甲不能产 生相反的影响或者乙对甲无法产生同等程度的 影响时,则称甲为支配单位,乙为被支配单位。 • 支配作用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形式。 • 支配作用可能产生于偶然的原因,也可能产生 于结构性的、制度性的因素。 •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支配单位起主导作用的 不平等的动态过程。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ec7ce3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a.png)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薛艳杰一,增长极理论概述1.增长极理论发展及其内涵增长极理论的思想基础及分析方法源自新古典至2O世纪4O年代末5O年经济学与古典区位理论,代初,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还是不平衡增长的论争,增长极理论作为不平衡增长的核1,5"观点被提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5O年代初先后发表着述,最早提出"增长极(growth pole)"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经济空间中的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 一些经济元素居于支配地位,称支配性元素.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支配性元素(增长点)上,这些点如同"磁极",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经济网络,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影响.佩鲁认为推进型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产业是增长的极核,具有支配效应和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将诱导, 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佩鲁提出的增长极基于抽象的经济空间,并且强调增长极产生的正效应而忽视了其负效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赫希曼,瑞典经济学家谬而达尔等人,其中布德维尔将增长极这一概念从经济空间引人到地理空间,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提出"区域发展极"的概念.现今对增长极资企业具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3.建设企业互动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产业群内企业的互动创新网络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式的学习制度和非正式的学习惯例及社会规则等社会文化因素使得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互动创新.对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区域来说,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贯穿人文环境的主线.通过开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文化活动不断促进人际交往,推动 ?4?的内涵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经济单元,即经济空间中的推动型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产业;一是空间单元,即地域上的增长中心.2.增长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作用可归结为两种:一是正效应,即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称为"扩散效应"(diffusioneffect)(谬尔达尔)或"涓流效应"(trickling—downeffect)(赫尔希曼);另一种是负效应,即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发展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称为"回波效应"(back— washeffect)(谬尔达尔)或"极化效应"(polarizing effect)(赫尔希曼).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增长极由于具有某些方面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而产生向心力, 吸引周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其集中,或优先利用区域内的稀缺资源(如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而限制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强大的前向, 后向,旁侧经济关联效应以及产业外迁,资金,科技, 文化,信息等"外溢"对周围地区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增长极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存,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强度不等.对二者在时间上的变化研究有突出贡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理查逊,他提出了增长极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及其叠加效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叠加曲线中,第一阶段,增长极处不同文化人群间的文化融合与观念趋同.?学习制度和学习惯例是产业群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各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及教育机构在推动制度化的学习和交流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受到多数企业的欢迎和支持.非正式的学习和交流惯例是一种随机的,非强制性的自由交流,其有赖于一种普遍存在的相互交流氛围.? 建设科学的法规和制度以维护信誉环境.科学的法规和制度可以有效约束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维护相互信任的信誉环境.完善的制度约束降低了由道德风险导致的损失,增强了企业间合作的诚意.于形成期,回波效应占主导并呈扩大趋势;第二阶段,增长极处于成长完善期,扩散效应增强.回波效应开始减小;第三阶段,增长极进入成熟期.扩散效应超出回波效应发挥主导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并到最高水平,区域经济也达到高度发达阶段.在空间上,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叠加,由增长极核向外扩散,当然,受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扩散强度和扩散距离在各个方向上是不等的,并可能是非连续的, 但在各个方向上都遵循距离递减规律.即随距离增大.强度减弱,直至消失.二,增长极理论在国外的应用绩效与问题 20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过度膨胀的"聚集不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国家内部区域不平衡也呈加剧趋势,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困境,作为对策之一,增长极理论被应用到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规划的实践中,并从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传到拉丁美洲,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增长极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如法国政府为抑制大巴黎地区过度膨胀,选定8个大城市地区作为"中型发展极"来控制巴黎地区的过度膨胀及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美国在西部开发时制定了"增长中心战略",西进运动中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等增长极;英国力图应用增长极战略来解决落后地区的恶化和萧条地区经济滞缓的问题; 意大利为解决南北经济差距,在南部划分出46个发展工业区,并从中精选出4个做为增长极的典型;日本政府运用增长极理论在满足条件的区域通过金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进行高科技园区建设,有力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增长极战略来解决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和现代化问题,也有用来解决首位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比较成功的典例如巴西和马来西亚.巴西通过建设和完善交通体系,开辟自由贸易区,新工业区,鼓励移民等多种措施激励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如玛瑙斯港,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和辐射极,带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马来西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经济曾高速稳定增长,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有效地应用了与增长极战略高度相似的发展政策.马来西亚东部落后,西部发达,政府即在西北条件好的帕朗地区重点投资并制定激励措施, 促进了该区快速发展,同时兼顾落后地区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增长放慢及其他诸多原因,很多国家树立的增长极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增长极本身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解决大城市过度膨胀或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目的.而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增长极并没有快速增长,但其极化作用又明显大于扩散作用,出现地区间差距扩大的现象.因此增长极理论遭到一些人的置疑和否定:如认为增长极与周围区域缺乏经济联系.形成"嵌在落后地区的飞地";增长极定位具有盲目性,增长极规划和抉择的政治性,计划性强,发展过分依赖外部力量等.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很多人对增长极理论失去信心.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两极分化战略",而对增长极理论存积极态度的学者们则开始反思问题的根源出自理论本身还是实践环节,在进一步研究中取得了较有成效的理论成果.如布赛尔在1979年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组织讨论会上提交了论文《增长极:他们死了吗?》,文中重新分析了增长极的战略目标.促进目标实现的关键,以及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增长极战略的不同形式.英国经济学家理查逊在这一时期提出增长极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随时问推移的变化过程,指出从回波效应占主导至扩散效应占主导约需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问,所以他指出增长极无效论提出为时过早.虽然15年的数字有待商榷,但认为增长极扩散效应居主导需要一定时间历程的观点不无道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随着增长极理论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增长极理论再度繁荣,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如有人主张依靠内力(创新)来取代单纯依靠外力(政府)来建立增长极,提出注意加强增长极与区域的合作与联系等.?三,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思考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空间发展战略转变后才开始引入并应用增长极理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实质上就是这一理论的运用,20 多年来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均已取得长足发展. 实践证明在经济基础较弱或投入能力有限的国家或地区应用增长极战略顺应丁经济发展规律,可以取得高速,高效的经济增长;同时,通过不平衡战略来实现平衡发展的观点也得到广泛认同.虽然也存在 ..争议和困惑,但目前增长极理论仍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理论模式之一,它与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圈层理论,梯度推进理论等相结合,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经济领域也得到重视和发展.借鉴国外应用增长极战略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我国在应用增长极理论时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1.增长极的内涵增长极的应用最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和思想,即将有限的投入放在最具优势的增长点上,促进它优先发展,进而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域的发展. 任何区域或经济单元,甚至任何领域的发展单元,不论发达还是落后,都可选育其内部的增长极.只要在所属区域或系统中水平较高,具有某些独特优势或极具潜力的点(经济的,空间的,文化的等),如果满足特定的条件和需要,都可确立为增长极,如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和产业群,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或大学科技园区,各种经济区,城镇, 都市区,都市连绵区,乡村地区的龙头企业,中心村, 镇等等.不应将增长极简单地等同于推进型产业或城镇,而应根据其应用目的和应用范围区别对待. 2,增长极的数量与布局一个区域增长极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虽然目前尚无能界定一个区域增长极合理数量的标准,但在实践中应遵循宜少不宜多的原则,以保证有限的投入或试点性的制度,政策改革等措施能发挥最佳效益,实现增长极的领先,快速增长.同时,宜比较增长极的空间效益和带动范围的合理分布.例如同一个增长极布局在不同区位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同等数量的增长极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分布形式也会出现不同的作用力.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 一个区域内应尽量避免出现辐射阴影区(区域内确立的所有增长极未来的辐射范围都不会波及的区域).如我国目前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增长极,但其辐射带动效应还仅限于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宜通过重点投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或制度改革与创新等手段选育具有大区辐射力的增长极. 3.增长极体系增长极是有等级和层次差别的,对于空间增长极而言,在全球范围内有国际性的增长极(国际城市,跨国公司等,其集聚和辐射范围跨越国界),在 ?6?国家范围内有全国性,大区性,省市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等不同级别的增长极;对于经济增长极, 同样根据经济规模,关联效应,重要性等可以列为不同的等级和体系.在实践中宜根据区域范围大小和实际情况确立增长极体系,针对不同等级和层次的增长极采取分类培育和引导的对策措施. 4.增长极的选育与扶持实践证明,增长极战略的应用必须符合国情和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的增长极可能是市场机制下自发形成的,也可能是自上而下通过计划培育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目前我国两种类型的增长极都存在,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尚以"自上而下" 型增长极居主导.因此,虽然一方面应鼓励和倡导增长极通过内力来实现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水平和体制下,政府的扶持对增长极的快速成长仍至关重要.而且从带动落后地区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我国培育的增长极尚以极化功能为主,扩散功能较弱,带动范围较小,也需政府采取适度有效措施激励和引导增长极与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对落后地区的扶持等,以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但扶持和引导的对策措施应符合增长极的类别,等级,性质,特征等实际情况.如在城市中,高新区是一个增长极,在高新区内部的增长极核是大学或科研机构, 因而研发设施,信息流和智力引进等是它的投入重点;而在农村地区,自然集镇,中心村,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等可能是其增长极,它的投入重点可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交通),市场的开拓,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构建等.5.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和完善虽然增长极战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同样的重视和发展,尚处于简单介绍和分析探讨阶段,而且增长极作为一个传统理论正被淹没在不断出现的新理论之中,关注者似乎越来越少.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增长极理论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应用中,源于发达的市场机制的增长极理论不能完全符合我国的客观情况,而且理论本身也有待完善.目前关于我国增长极的选育标准,战略目标,培育模式,培育手段,政府的作用与角色,增长极极化和扩散效应衡量的指标体系,两种效应的时空演变,如何推动和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等很多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
关于增长极理论的优点与缺陷
![关于增长极理论的优点与缺陷](https://img.taocdn.com/s3/m/4f2189c789eb172ded63b709.png)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1)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
新古典经济学学者信奉均衡说,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内出现偏离,长期内也会回到均衡位置。
佩鲁则主张非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置。
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
(2)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3)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
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
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管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进行补贴和规划。
主要缺陷有:(1)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域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是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
(2)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
扩散作用是极化作用的反向过程,两者作用力的大小是不等的。
缪尔达尔认为市场力的作用通常是倾向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在增长极作用过程中,如果不加强国家干预,回流效应(即极化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
但赫希曼认为,增长的累积性不会无限的进行下去,从长期看,地理上的涓滴效应(即扩散效应)将足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1979年,布赛尔在其论文《增长极:它们死了吗》中,提出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观点。
5-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5-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98044a6d1f34693daef3e7e.png)
多个国家增长极战略的核心
2014-5-19
日本:东京都增长极
2014-5-19
34
增长极成功的例子:日本
日本以东京都为核心的大经济区, 包含4个层次的小经济区:
①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也就 是这个大经济区的三大增长极; ②三大城市周围地区,它们与三大城市 融合为一体,成为三大城市圈; ③三大城市圈周围地区; ④其它地区。
7
增长极的演变
古典区位理论
马歇尔:工业区内生产的外部经济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克理斯塔勒: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划 分理论 廖什:市场网络 地区发展不平衡,倡导地区不平衡发 展战略
8
发展极理论
2014-5-19
早期增长极理论
1950,法国,佩鲁,Fransois Perroux
发展中国家一般资源有限,须优先发 展部分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选择优先发展产业时,考虑联系效应 大的产业优先发展。 联系效应大小可依据产品的需求收入 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衡量。
28
政府对长时期内区域差异进行干预。
2014-5-19
增长极理论第二次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
2014-5-19
由主导部门和创新企业在某些企业聚 集形成经济活动中心,具有生产贸易、 资金融通、信息交流和服务决策等多 种功能。 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空间,对其他经 济单位施加影响,迫使其他经济单位 发生相应变化。 并不是所有城镇,都能构成所在区域 的增长极。 14
增长极的误解:
2014-5-19
布代维尔的增长极理论
![布代维尔的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8b9225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1.png)
布代维尔的增长极理论是指一种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主要认为,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经济增长率会减缓,甚至会到达一个增长极限。
这个理论是由经济学家罗伯特·布代维尔在1956年提出的。
布代维尔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会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生产率。
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提高生产率的速度会减缓,直到达到一个增长极限。
这个增长极限是由于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的限制,以及环境和资源的限制。
布代维尔的增长极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增长的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该理论也受到了批评,因为它忽略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浅谈增长极理论
![浅谈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a851d681711cc7931b716a1.png)
浅谈增长极理论马志忠浅谈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在区位较好、资源独特的地区率先发展,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与之相关的前向、后向和旁侧产业的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的构成要素: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先导产业增长;产业综合体与增长;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
其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别城镇、产业、部门、新工业园区、经济协作区等。
增长极的两大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佩鲁认为,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如上游下游效应、集聚效应和互利效应等。
提出背景一、提出初期,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理论引入地理空间,用它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
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le)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成为了区域开发工作中的流行观点。
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指导与实践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指导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ab737c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0.png)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指导与实践增长极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地理学者佛罗斯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一个区域或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以某个中心为核心的发展极,称之为增长极。
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牵引和带动作用,通过集聚和积累各种资源和要素,形成一种经济规模效应,从而推动整个区域或城市的发展。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可根据增长极理论选择合适的发展核心。
将资源集中投入发展极区域,通过发展极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投资、产业和人才流入,促进区域发展的快速增长。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了一些沿海城市作为发展极,通过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对城市规划也具有实践意义。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增长极理论选择合适的发展核心。
将资源和功能集中在发展极区域,形成城市内的经济中心、商业中心或创新中心,通过发展极的聚集效应,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例如,纽约市通过金融中心的发展极作用,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硅谷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极作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然而,仅仅依靠增长极可能会导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增长极的资源和要素的集中可能会导致其他地区的资源匮乏,人口外流等问题。
因此,在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确保各个地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避免资源的单一集中和过度消耗。
总之,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发展核心,利用增长极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可以有效推动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然而,需要注意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只有在有效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增长极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实践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ba46a2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2.png)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1.1理论基础1.1.1增长极理论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20世纪50 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x),增长极理论被后来的学者缪尔达尔(G. Myradal)和赫希曼(A . Hirschman)等人借助地理空间概念,将其发展为经济地理层面的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提出经济增长会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条件、特殊政策获得优先发展机会,有创新能力的推进型产业在一些地区集聚,形成类似磁场极的增长中心。
它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还能形成经济网络,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将优势资源向外进行扩散,并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增长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们好比磁极之间的向心力与离心力。
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增长极不断聚集周边腹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吸引和拉动相关经济活动的过程。
扩散效应则是极化效应的反向过程,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外转移和扩散,对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佩鲁(Perrour)将这种极化和扩散归结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资本的集中和输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缪尔达尔(Myrdal)用极化和扩散效应来说明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强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当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就会造成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反之,区域差距就会缩小,进入均衡发展过程。
湖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中,进行据点开发,通过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增长极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1.1.2点轴理论1984年10月,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教授在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点-轴理论。
他指出我国建国以来为了追求平衡的区域工业发展,没有针对性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是各地区平分,资源回报率低,在我国生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区域经济学之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学之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3bf75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7.png)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在增长极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影响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实践中,增长极理论往往难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为增长极的强大吸引力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的资源流失,加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增长极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是增长极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2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长极理论可以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
03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增长极理论可以提高城市群的发展质量,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增长极理论的定义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和城市,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
此后,增长极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包括对不同类型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及对增长极形成机制、演化规律的探讨等。
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在区域发展中,应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条,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优化产业布局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政策引导与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极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04
CHAPTER
增长极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法国巴黎地区
三大理论的比较
![三大理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f32363cf111f18583d05a93.png)
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及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比较李毓敏土管一班20110607310017 概念:增长极理论: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点—轴渐进扩散模式: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
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样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
相同点:一是基本都是由单个区域点和周围受影响的区域构成的整体。
二是都受极化作用影响。
极化作用又称回波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
三是都受扩散效应影响。
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作用力相反的增长极效应。
其表现是,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边区域扩散的趋势。
生产的发展通过扩散而促进增长极周边所有地方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不同点:一扩散的方式方向不同。
增长极理论不强调扩散的方向,主要强调这个增长极点的作用。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一个区域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外围区受核心区影响,这是面上的扩散。
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线性发展推移。
二使区域连接的主要产业不同。
增长极和核心边缘理论大多指制造业受材料、技术影响而连接。
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主要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
增长极理论与西藏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构建
![增长极理论与西藏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9a219f62a98271fe910ef933.png)
增长极理论与西藏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构建圈吴玮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藏仍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产业建设刚刚起步,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人口与生产要素分散,建设和管理成本高。
经济关联度和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为了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我们有必要引进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1、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理论形成于20世纪5嘶0年代,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来的。
佩鲁认为,它是有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如政府所在地)等多种功能,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增长极”具有“支配单位”和“创新”的特征,即它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空间”,对周围的地区发生支配作用,或者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其他经济单位施加影响,迫使其产生相应的变化。
2、增长极对区域经济产生的作用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为了取得更高的收益,不断向增长极流动。
这种由于要素收益差距而产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和聚集的现象,就形成了“回波效应”。
但是“回波效应”不是无限的发展下去,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要素又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散,产生“扩散效应”。
事实上,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极化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
因而为防止区域差距过于悬殊,不应消极等待扩散效应而应该由政府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
3、打造增长极的必需条件(1)在—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
因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他们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能够进行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能通①佩鲁:<略论“增长极“的概念).见<应用经济学),1955(8)。
农业增长极理论
![农业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b9455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b.png)
农业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一、增长极理论(一)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理论引入地理空间,用它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
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成了区域开发工作中的流行观点。
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他借喻了磁场内部运动在磁极最强这一规律,称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极化为增长极。
佩鲁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
他主张经济空间是以抽象的数字空间为基础,经济单位不是存在于地理上的某一区位,而是存在于产业间的数学关系中,表现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
其次,佩鲁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与创新。
创新集中于那些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联效应较强的产业中,具有这些特征的产业佩鲁称之为推进型产业。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1d1bd45acfa1c7aa00ccfa.png)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薛艳杰一,增长极理论概述1.增长极理论发展及其内涵增长极理论的思想基础及分析方法源自新古典至2O世纪4O年代末5O年经济学与古典区位理论,代初,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还是不平衡增长的论争,增长极理论作为不平衡增长的核1,5"观点被提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5O年代初先后发表着述,最早提出"增长极(growth pole)"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经济空间中的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 一些经济元素居于支配地位,称支配性元素.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支配性元素(增长点)上,这些点如同 "磁极",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经济网络,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影响.佩鲁认为推进型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产业是增长的极核,具有支配效应和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将诱导, 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佩鲁提出的增长极基于抽象的经济空间,并且强调增长极产生的正效应而忽视了其负效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赫希曼,瑞典经济学家谬而达尔等人,其中布德维尔将增长极这一概念从经济空间引人到地理空间,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提出"区域发展极"的概念.现今对增长极资企业具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3.建设企业互动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产业群内企业的互动创新网络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式的学习制度和非正式的学习惯例及社会规则等社会文化因素使得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互动创新.对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区域来说,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贯穿人文环境的主线.通过开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文化活动不断促进人际交往,推动 ?4?的内涵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经济单元,即经济空间中的推动型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产业;一是空间单元,即地域上的增长中心.2.增长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作用可归结为两种:一是正效应,即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称为"扩散效应"(diffusioneffect)(谬尔达尔)或"涓流效应"(trickling—downeffect)(赫尔希曼);另一种是负效应,即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发展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称为"回波效应"(back— washeffect)(谬尔达尔)或"极化效应"(polarizingeffect)(赫尔希曼).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增长极由于具有某些方面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而产生向心力, 吸引周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其集中,或优先利用区域内的稀缺资源(如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而限制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强大的前向, 后向,旁侧经济关联效应以及产业外迁,资金,科技, 文化,信息等"外溢"对周围地区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增长极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存,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强度不等.对二者在时间上的变化研究有突出贡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理查逊,他提出了增长极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及其叠加效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叠加曲线中,第一阶段,增长极处不同文化人群间的文化融合与观念趋同.?学习制度和学习惯例是产业群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各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及教育机构在推动制度化的学习和交流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受到多数企业的欢迎和支持.非正式的学习和交流惯例是一种随机的,非强制性的自由交流,其有赖于一种普遍存在的相互交流氛围.? 建设科学的法规和制度以维护信誉环境.科学的法规和制度可以有效约束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维护相互信任的信誉环境.完善的制度约束降低了由道德风险导致的损失,增强了企业间合作的诚意.于形成期,回波效应占主导并呈扩大趋势;第二阶段,增长极处于成长完善期,扩散效应增强.回波效应开始减小;第三阶段,增长极进入成熟期.扩散效应超出回波效应发挥主导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并到最高水平,区域经济也达到高度发达阶段.在空间上,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叠加,由增长极核向外扩散,当然,受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扩散强度和扩散距离在各个方向上是不等的,并可能是非连续的, 但在各个方向上都遵循距离递减规律.即随距离增大.强度减弱,直至消失.二,增长极理论在国外的应用绩效与问题 20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过度膨胀的"聚集不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国家内部区域不平衡也呈加剧趋势,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困境,作为对策之一,增长极理论被应用到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规划的实践中,并从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传到拉丁美洲,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增长极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如法国政府为抑制大巴黎地区过度膨胀,选定8个大城市地区作为"中型发展极"来控制巴黎地区的过度膨胀及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美国在西部开发时制定了"增长中心战略",西进运动中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等增长极;英国力图应用增长极战略来解决落后地区的恶化和萧条地区经济滞缓的问题; 意大利为解决南北经济差距,在南部划分出46个发展工业区,并从中精选出4个做为增长极的典型;日本政府运用增长极理论在满足条件的区域通过金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进行高科技园区建设,有力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增长极战略来解决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和现代化问题,也有用来解决首位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比较成功的典例如巴西和马来西亚.巴西通过建设和完善交通体系,开辟自由贸易区,新工业区,鼓励移民等多种措施激励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如玛瑙斯港,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和辐射极,带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马来西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经济曾高速稳定增长,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有效地应用了与增长极战略高度相似的发展政策.马来西亚东部落后,西部发达,政府即在西北条件好的帕朗地区重点投资并制定激励措施, 促进了该区快速发展,同时兼顾落后地区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增长放慢及其他诸多原因,很多国家树立的增长极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增长极本身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解决大城市过度膨胀或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目的.而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增长极并没有快速增长,但其极化作用又明显大于扩散作用,出现地区间差距扩大的现象.因此增长极理论遭到一些人的置疑和否定:如认为增长极与周围区域缺乏经济联系.形成"嵌在落后地区的飞地";增长极定位具有盲目性,增长极规划和抉择的政治性,计划性强,发展过分依赖外部力量等.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很多人对增长极理论失去信心.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两极分化战略",而对增长极理论存积极态度的学者们则开始反思问题的根源出自理论本身还是实践环节,在进一步研究中取得了较有成效的理论成果.如布赛尔在1979年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组织讨论会上提交了论文《增长极:他们死了吗?》,文中重新分析了增长极的战略目标.促进目标实现的关键,以及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增长极战略的不同形式.英国经济学家理查逊在这一时期提出增长极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随时问推移的变化过程,指出从回波效应占主导至扩散效应占主导约需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问,所以他指出增长极无效论提出为时过早.虽然15年的数字有待商榷,但认为增长极扩散效应居主导需要一定时间历程的观点不无道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随着增长极理论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增长极理论再度繁荣,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有人主张依靠内力(创新)来取代单纯依靠外力 (政府)来建立增长极,提出注意加强增长极与区域的合作与联系等.?三,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思考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空间发展战略转变后才开始引入并应用增长极理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实质上就是这一理论的运用,20 多年来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均已取得长足发展. 实践证明在经济基础较弱或投入能力有限的国家或地区应用增长极战略顺应丁经济发展规律,可以取得高速,高效的经济增长;同时,通过不平衡战略来实现平衡发展的观点也得到广泛认同.虽然也存在 ..争议和困惑,但目前增长极理论仍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理论模式之一,它与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圈层理论,梯度推进理论等相结合,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经济领域也得到重视和发展.借鉴国外应用增长极战略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我国在应用增长极理论时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1.增长极的内涵增长极的应用最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和思想,即将有限的投入放在最具优势的增长点上,促进它优先发展,进而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域的发展. 任何区域或经济单元,甚至任何领域的发展单元,不论发达还是落后,都可选育其内部的增长极.只要在所属区域或系统中水平较高,具有某些独特优势或极具潜力的点(经济的,空间的,文化的等),如果满足特定的条件和需要,都可确立为增长极,如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和产业群,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或大学科技园区,各种经济区,城镇, 都市区,都市连绵区,乡村地区的龙头企业,中心村, 镇等等.不应将增长极简单地等同于推进型产业或城镇,而应根据其应用目的和应用范围区别对待. 2,增长极的数量与布局一个区域增长极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虽然目前尚无能界定一个区域增长极合理数量的标准,但在实践中应遵循宜少不宜多的原则,以保证有限的投入或试点性的制度,政策改革等措施能发挥最佳效益,实现增长极的领先,快速增长.同时,宜比较增长极的空间效益和带动范围的合理分布.例如同一个增长极布局在不同区位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同等数量的增长极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分布形式也会出现不同的作用力.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 一个区域内应尽量避免出现辐射阴影区(区域内确立的所有增长极未来的辐射范围都不会波及的区域).如我国目前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增长极,但其辐射带动效应还仅限于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宜通过重点投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或制度改革与创新等手段选育具有大区辐射力的增长极. 3.增长极体系增长极是有等级和层次差别的,对于空间增长极而言,在全球范围内有国际性的增长极(国际城市,跨国公司等,其集聚和辐射范围跨越国界),在 ?6?国家范围内有全国性,大区性,省市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等不同级别的增长极;对于经济增长极, 同样根据经济规模,关联效应,重要性等可以列为不同的等级和体系.在实践中宜根据区域范围大小和实际情况确立增长极体系,针对不同等级和层次的增长极采取分类培育和引导的对策措施. 4.增长极的选育与扶持实践证明,增长极战略的应用必须符合国情和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的增长极可能是市场机制下自发形成的,也可能是自上而下通过计划培育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目前我国两种类型的增长极都存在,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尚以"自上而下" 型增长极居主导.因此,虽然一方面应鼓励和倡导增长极通过内力来实现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水平和体制下,政府的扶持对增长极的快速成长仍至关重要.而且从带动落后地区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我国培育的增长极尚以极化功能为主,扩散功能较弱,带动范围较小,也需政府采取适度有效措施激励和引导增长极与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对落后地区的扶持等,以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但扶持和引导的对策措施应符合增长极的类别,等级,性质,特征等实际情况.如在城市中,高新区是一个增长极,在高新区内部的增长极核是大学或科研机构, 因而研发设施,信息流和智力引进等是它的投入重点;而在农村地区,自然集镇,中心村,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等可能是其增长极,它的投入重点可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交通),市场的开拓,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构建等.5.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和完善虽然增长极战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同样的重视和发展,尚处于简单介绍和分析探讨阶段,而且增长极作为一个传统理论正被淹没在不断出现的新理论之中,关注者似乎越来越少.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增长极理论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应用中,源于发达的市场机制的增长极理论不能完全符合我国的客观情况,而且理论本身也有待完善.目前关于我国增长极的选育标准,战略目标,培育模式,培育手段,政府的作用与角色,增长极极化和扩散效应衡量的指标体系,两种效应的时空演变,如何推动和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等很多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ccd2c1a50e2524de4187e91.png)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1、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过程,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 大的作用。
这种效应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 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 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 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数。
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 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汽车和到国外度假 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收 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
8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7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高
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 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m=(ΔQ/Q)/(ΔI/I)
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 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
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 作用机制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极化。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c8cf74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c.png)
增长极理论随着经济增长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企业家都将关注转向了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一种关注经济怎样从空间及时间上进行发展的理论。
增长极理论源于法国经济学家索尔瓦斯特拉尔关注经济发展的概念,他指出,一个经济体是由多个经济极点构成的,而这些经济极点是一个空间和时间上有关联的网络。
这种网络是联系着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极点,以及被推动经济增长的集聚处。
斯特拉尔的理论表明,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极点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那么它将会带动周围的经济活动不断地增长。
而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极点效能不够强,那么它就不能够有效地推动周围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反而会处于停滞或放缓状态,这也就是斯特拉尔对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建议:应当增强增长极点的经济效果,以促进经济发展。
实际上,斯特拉尔的理论也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时,增长极点是最重要的关键。
即,应当正确认识、准确判断一个经济体存在的增长极点,并采取措施强化它,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
综上所述,增长极理论对于全面发展经济非常重要。
首先,增长极理论认为,在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抓住发展机遇,把握经济增长。
针对不同的季节和地区,经济增长极点也会发生变化,企业家和政府经济决策者应该对这一变化加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估。
其次,增长极理论认为,要提高经济结构的灵活性,改善资源分配模式,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经济的效率。
此外,增长极理论强调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电力、市政设施和水资源建设,这对于对接经济发展增长极点非常重要,有赖于它可以有效地激活周边经济带来充沛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最后,增长极理论提出,要增强经济联系,积极开展国外贸易,实施出口促进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增进国家的外部经济竞争力,拓展市场,拓宽经济的融资渠道,以求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总之,增长极理论关注的是从空间及时间上推进经济发展的研究,就其提出的经济发展的分类原则来看,整合各个发展极点的作用,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473a9d1eb91a37f1115cf3.png)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一、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1.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
佩鲁最早提出以“增长极”为标志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在他看来,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在空间的某些点上集聚,于是形成了增长中心或增长极。
它们会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
佩鲁的发展极理论虽然涉及产业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但最终归结为城市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聚集和吸引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地理、区位和中心优势。
2.增长极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总体上看,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还有两大缺陷:一是过分强调发展极的正面效应而对负面效应不置一词;二是将发展极建筑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和赫希曼,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弥补了这二方面缺陷。
(1)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并使用“回波”和“扩散”的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极)对其他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2)赫希曼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希曼认为,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产业,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3)布代维尔的“地理性增长极”理论。
布代维尔把增长极概念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发展成具有更广泛的区域范畴,将地理学中的“增长中心”这一地理空间概念引入佩鲁增长极,并正式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区位经济。
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
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
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
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
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为了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应致力于发展推进型企业和以推进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
推进型企业和产业综合体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
创新是产生极化效应的动力,创新活动不仅使单个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通过创新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从技术方面看,增长极内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产出增长率、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落后地区同类企业,从而引起周围其他企业的学习和效仿;从社会结构方面看,创新使现有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更容易朝着变革方向转变,使之适应创新结果,并成为下一次创新活动的基础;从社会心理方面看,创新强化了社会群体的进取意识,同时推动了周边地区劳动力为改变自己进入增长中心的比较劣势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第一,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
新古典经济学者信奉均衡说,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内出现偏离,长期内也会回到均衡位置。
佩鲁则主张非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置。
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
第二,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第三,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
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
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管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进行补贴和规划。
然而,增长极理论也有其明显的缺陷。
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增长极的出现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回波效应。
即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成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
二是扩散效应。
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然而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
增长极的负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资本筹集困难。
增长极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投资利润以及需求日益扩大的市场,这些因素吸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经济落后地区的储蓄转化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而外围地区由于落后的经济基础和投资收益率低,资本外流,致使资本积累逐渐减少,资本日趋短缺和枯竭,任何现代化的产业都难于起步。
第二,增长极的经济发展使外围地区人才缺乏,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增长极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工
作环境、个人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些优势吸引着落后的外围地区的劳动者和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流向那里,结果在增强增长极发展能力的同时,却对外围地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三,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贸易状况恶化。
由于地域邻近,增长极与外围地区势必发生区域贸易活动,前者以输出工业品、资本品为主,并从后者输入初级产品;而后者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为主。
初级产品的价格低而不稳,且缺乏需求弹性,因而竞争形势和交易条件有利于前者而不利于后者。
总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是以牺牲外围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的。
旅游系统是由各种相互作用的旅游诸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不同层次的经济、
社会、生态复合系统。
[ 上次修改时间: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中午1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