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概况与展望

合集下载

[药用植物栽培学][1].郭巧生.文字版

[药用植物栽培学][1].郭巧生.文字版

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现代化示范教材药用植物栽培学
郭巧生主编
编审人员
主编郭巧生(南京农业大学)
副主编(按姓氏笔画为序)
孔令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建华(山东农业大学)
王康才(南京农业大学)
张重义(河南农业大学)
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秦民坚(中国药科大学)
谈献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郭玉海(中国农业大学)
梁宗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编者(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平(广州中医药大学)
孔令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文全(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长林(南京农业大学)
王建华(山东农业大学)
王康才(南京农业大学)
王朝梁(云南文山三七研究所)刘丽(南京农业大学)
刘合刚(湖北中医学院)
刘晓龙(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
学校)
孙启时(沈阳药科大学)
吴锦忠(福建中医学院)
张重义(河南农业大学)李云翔(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陈建伟(南京中医药大学)
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
武孔云(贵阳中医学院)
徐德然(中国药科大学)
秦民坚(中国药科大学)
谈献和(南京中医药大学)
郭巧生(南京农业大学)
郭玉海(中国农业大学)
梁宗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董诚明(河南中医学院)
缪剑华(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
魏胜利(北京中医药大学)。

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汇报

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汇报

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汇报
药用植物是指用于医药目的的植物资源,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
各地都有种植药用植物的情况,下面将对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地域上看,我国药用植物种植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
南方省份。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药用植物的生长。

其中,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种植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产量较高。

其次,从种植规模上看,我国药用植物种植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
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药用植物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许多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药用植物种植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种植药用植物。

因此,药用植物的种植规模逐年增加,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再次,从种植品种上看,我国药用植物种植品种多样。

除了常见的人参、黄芪、当归等传统中药材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种植一些新兴的药用植物,如藏红花、灵芝、冬虫夏草等。

这些药用植物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还有着较大的出口潜力,为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最后,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我国药用植物种植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对药用植物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因此,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需要加大对药用植物种植的扶持力度,推动药用植物产业的发展,提高药用植物的种植质量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总体来说是良好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
挑战。

希望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能够加大对药用植物种植的支持力度,推动药用植物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草药种植历史及现状

中草药种植历史及现状

中草药种植中草药种植品种的选择(一)概述中草药的种类很多,在药材市场上销售的常用中草药就有500多种。

其中大部分靠采挖野生资源,人工种植的有100-200多种。

有些品种野生资源匮乏,但人工种植的技术研究尚未取得突破,如冬虫夏草,不能种植。

那么从这众多品种中,选择什么品种种植呢?一般需要从如下几个因素来考虑:1.当地的生态环境首先考察该品种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和排水的条件,以及其他品种生长习性的特殊要求。

比如,西红花以球茎繁殖,球茎10克以上才能开花,8克以下一般不开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每年可以繁殖出较大的球茎作种,而且收花较多。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因温度低,露地栽培不能正常生长,必须在温室或保护地才能越冬,而且花产量非常低,种球越种越小,必须年年购种,效益很差,在北方地区种植西红花基本是不可行的。

西洋参、人参、大黄必须种植在冷凉地区,冬天有低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所以这些品种都不能盲目引进种植。

各个品种具体的生态气候要求参看"各论"部分。

引进种植品种的生态原则:尽量种植当地的地道药材品种,这些品种适应性没有问题,也有栽培技术和市场基础;对于新引进的品种,则一定要慎重。

2.中草药种植的收益这是种植中草药首要关心的问题。

影响种植中草药收入的因素较多,主要的客观因素有:种植成本、种源、栽培技术、市场价格。

栽培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草药的产量和质量。

相同条件,有人种植板蓝根每公顷产6000千克,而有的只有1500多千克。

前者每公顷地有15000多元的纯收入,后者则要亏本。

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在此不再赘述。

3.销售没有地方销售种植中草药就没有任何效益,因此种植前要看是否有销售渠道,能否卖出去。

(二)种植成本中草药种植成本由种子种苗费、肥料费、农药费、管理费等组成。

种子种苗费用是一个要仔细惦量的因素。

种子种苗价格不同年份间变化很大,如杜仲种子1994年、1995年每千克300元,现在几十元也不好销。

?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

?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

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中药是中国人民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大部分来源于植物和动物,自然资源丰富,常用药材历来多取之于野生资源。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中药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同时品种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因此,在充分利用野生药材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加强人工栽培,以扩大药源,保障供给,就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在既往的40年中,中药材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栽培生产,规模巨大,成绩斐然。

实践证明,栽培药用植物,不仅可以大大增加药材产量,对部分药材还有改善品种,提高质量的作用。

中药栽培学是一个新学科,学术内涵十分丰富。

研究和发展中药栽培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中国栽培药用植物,从药食同源观点而言,已有相当长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交通后,曾从国外陆续引进红蓝花、胡荽、安石榴、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既供食用,又可入药的各种植物到国内栽培。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述。

栀、茜在古时常作染料,姜、韭则为日常食物,但四者皆供药用,反映了这些可获厚利的药食兼用的植物,早就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栽培。

此外,《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古农书,记述各类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尤为详备,包括谷物、果蔬、竹木、花卉,以及桑麻棉葛之类,其中药食同用者也很多。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6世纪以前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更为系统全面,显示出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

到了隋代还出现了中药栽培专著,如《隋书.经籍志》着录有《种植药法》、《种神芝》各一卷,但两书均己亡佚作无存。

唐初,国家曾在京师建立药园一所,用以栽培各种药物,占地三百亩。

药园隶属于主管医疗和医学教育的太医署,并设置药园师职务,负责「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同时培训种植药材的专业技术人才。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则扼要介绍了枸杞、牛膝、合欢、车前子、黄精、牛蒡、商陆、五加、甘菊、地黄等近20种常用中药种植方法。

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与展望

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与展望

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与展望我国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有关中药材及其种植的记载可追溯到2600多年以前。

《诗经》(公元前11~6世纪中期)记述了蒿、芩、葛根、芍药等100多种中药材;贾思勰著《齐民要术》(6世纪40年代),记述了地黄、红花、姜、栀子、桑、胡麻、蒜等20余种中药材栽培法;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1593)在《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这部医药巨著中,仅“草部”就记述了荆芥、麦冬等62种中药材为人工种植,为世界各国研究中药材种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改进栽培技术、引种驯化野生药材、引进国外中药材以及规范化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各地积累了许多经验。

发展中药材生产已经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产业。

特别是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产品生产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生态、营养和保健,中药材生产及其加工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本次国际科技大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我向各位来宾简要介绍一下我国中药材生产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思路。

供参考。

一、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现状我国中药资源物种数已达12772种,除其中不足1%的矿物药材外,99%以上均为可更新的生物再生资源,尤以中药材为最,占全部种数的87%,涉及385科,2312属,计11118种(包括9905种、1208个种以下单位)。

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1000余种中药材中,主要依靠人工栽培的已达250多种。

各地在生产中将中药材种植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种植习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北药、南药、怀药、浙药、川药、云药等道地药材,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人工种植面积发展迅速我国自1957年开始对供应紧缺的中药材进行人工种养试验以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经获得人工种养成功的中药材500多种,所提供的商品量占药用总量的70%左右。

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引言:药用植物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既可以满足人们的药用和保健需求,又能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影响。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药用植物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药用植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和过度开发的局面。

因此,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面临着许多重要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

本文主要从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 药用植物资源短缺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药用植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短缺。

许多药用植物栽培单位面积产量低,无法满足人们对药用植物的需求。

2. 养殖技术不达标目前,有关药用植物的养殖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农民对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养殖技术了解不足,导致生产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一些养殖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了解药用植物的适宜环境和生长条件,对药用植物的养殖和管理方法掌握不全面。

3. 病虫害防治问题在药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目前,对一些常见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药物研究并不深入,导致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佳。

4. 药用植物品种选择问题药用植物品种的选择在药用植物的栽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品种选择主要依赖于个人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和系统研究,导致选择出来的品种在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适应环境、不耐病虫害等问题。

二、未来发展方向1. 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未来的药用植物栽培发展应当重点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

通过育种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生产力高的品种,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推广和应用新的栽培技术,提高药用植物的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2. 加强科学研究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药用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生长性状。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对人类健康的药用价值的科学领域。

本文将对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浅谈。

药用植物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药物的发现和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用植物学将继续发展并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一、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药用植物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植物资源的影响。

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30%的药物来自植物,其中大部份是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野生植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这对药用植物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进行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通过建立植物保护区、推广栽培和种植、开展植物资源调查等方式,保护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已成为药用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此外,随着份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通过研究植物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药用成份和药理作用,从而加速药物的发现和开辟过程。

二、药用植物学的发展趋势1. 多学科交叉研究药用植物学的发展趋势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密切结合。

例如,药用植物学与化学、生物学、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加速药物的发现和开辟过程。

同时,药用植物学与传统医学、中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促进药物的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

2. 绿色药物的研发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药物的研发将成为药用植物学的重要趋势。

绿色药物指的是来源于植物的天然药物,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和环境影响。

通过研究植物的药用成份和药理作用,可以开辟出更安全、更有效的绿色药物。

3. 人工合成和基因工程随着基因工程和人工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用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也将发生变革。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植物中引入外源基因,使其产生特定的药用成份。

同时,人工合成技术可以合成植物中的活性成份,从而避免对植物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中草药种植

中草药种植

中草药种植中草药种植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农业技术,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绝大多数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无论是预防保健还是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下面将从中草药种植的历史和发展、分类与特点、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中草药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关于中草药的记载,例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这些著作对中草药的药理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

由于中草药的广泛应用和有效治疗效果,中草药种植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农艺学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中草药种植技术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草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功效和应用范围等分类。

根据性味可以分为苦、辛、甘、酸、咸和涩六种。

根据功效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润燥、活血、补益等类。

不同的中草药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可以用于调理人体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等。

中草药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草药种植。

中草药种植技术是保证草药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草药的种植需要注意土壤选择、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诸多方面。

首先,土壤选择要质优肥沃,通透性好,有利于草药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对于中草药的肥料施用要根据草药的特性和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矿物质肥料,增加产量和品质。

同时,对于病害的防治,可以采用有机农药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中草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草药的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创业者和农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意识的提高,中草药的需求逐渐增加。

而且,中草药的价格相对较高,种植中草药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收益。

此外,中草药的加工和销售也有很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可以通过加工制成中草药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总而言之,中草药种植作为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农业技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概况与展望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概况与展望

(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a l Ma t e r i a l s , N a n j i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5 , C h i n a )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 。几 千年来 , 劳动人 民在生 元前 7世纪 ) 记载药物达百余种 , 其中多数是药 用植 物 , 当时
产、 生活 以及 和疾 病作斗 争 中 , 对 药物 的认识 和需求 不 断提 高, 药用植物逐渐从野 生植 物采挖转为 人工栽培 。在 长期 的
生产实践 中, 对于药 用植 物的分类 、 种 质鉴定 、 选育 与繁殖 、 驯化栽培 , 以及加 工贮藏 等都 有丰 富 的经 验 , 为 近代药用 植 物栽 培奠定 了良好基础 。
2 0 1 5 年 9 月l 第 4 o 卷 第 1 7 期
凰 曼 . 蒌 盎盍
V 。 1 . 4 o , N 。 . 1 7 I S e p c e m b e r , 2 0 1 5
我 国药 用植 物 栽 培 历 史 概 况 与 展 望
郭 巧 生 , 王 长林
( 南京农 业 大 学 中药材研 究所 ,江 苏 南京 2 1 0 0 9 5 )
[ 摘要 ]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 , 中药农业 文明源远流长 。该 文较为系统地总结 了我 国药用植 物栽培发 展历史 , 并 分析 了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 , 提 出了药用 植物 栽培 未来发 展应 注重 的几个 方 向 , 以期 促进 药用 植物栽 培研 究 的
发展。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引言概述:药用植物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学科,它对于药物的发现与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自然疗法的追求,药用植物学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1.1 传统药用植物的重要性- 传统药用植物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们治疗疾病的重要来源。

- 传统药用植物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许多药物的原料来自药用植物。

1.2 现代药用植物学的研究进展- 现代药用植物学通过对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特性的研究,揭示了其治疗作用的科学机制。

- 现代药用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化学分析等技术的应用。

1.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是药用植物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避免过度开采和滥用药用植物资源。

- 合理开发药用植物资源,通过研究药用植物的种植、采摘、提取和制剂等技术,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药用植物学的发展趋势2.1 多学科交叉融合- 药用植物学将与化学、生物学、药学等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模式。

- 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推动药用植物学的发展,加速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开发。

2.2 先进技术的应用- 先进技术的应用将推动药用植物学的研究进程,如基因工程、组织培养、代谢工程等技术的应用。

- 先进技术的应用将加速药用植物的高效筛选、提取和制剂等过程,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质量。

2.3 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利用- 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利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不同植物部位的利用、药用植物的组合应用等。

- 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利用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药用植物学的挑战与机遇3.1 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植物资源的保护是药用植物学发展的重要挑战,需要加强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 同时,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将为药用植物学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中药林下种植现状及展望

中药林下种植现状及展望

中药林下种植的建议中药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国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

受土壤和植被道地性影响,中药材资源分布于我国不同地区。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加,我国面临着野生林下中药材资源枯竭的问题,迫切需要人工对野生林下中药材进行驯化,推行生态种植模式。

基于此,分析了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大多数中药材具有喜阴、耐凉等特征,人工种植可模拟生态环境以保障中药材生产质量,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述,自然情况下42.53%的中药材适合林下种植。

一、林下种植的优点1、土壤养分、水分条件相对适宜土壤条件是影响中药材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药种植模式的林下土壤养分、水分等条件对中药材的生长发育相对适宜。

钟霞军等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对中药材生长发挥重要作用;罗也等研究表明,林下土壤较高的全磷含量和pH有助于提高林下参的保存率研究表明,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柴胡光合作用能力、叶绿素荧光参数、SOD活性等显著降低。

2、节约耕地资源中药材生态种植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布局,耕地资源布局是其中一环。

江维克等提出天麻田间种植土地利用率极低,田栽天麻使用的基质更换频繁,成本高。

中药材林下种植不仅符合我国当前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政策,且能改善中药材种植占用耕地的问题。

例如,结合中幼龄林抚育项目林下种植中药材能够节约耕地资源等。

二、发展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1 、可行性一是中药材林下种植可以减少对农田的占用。

中药材林下种植不仅不占用耕地,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丰富林木结构层次,而且还可以增加林地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生长,加快“林—药”协同发展,以药养林,兼顾林和药的经济、生态效益。

二是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潜能。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中药材物种有1.3万余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张玲等研究结果表明,林药模式能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肖良俊等研究结果显示,核桃—中药材林下复合种植能增加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魏嘉鸿等分析了湘南桐林药间作效益,得出桐林药间作的生态系统比纯林更具生物多样性。

简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谈谈药用植物资源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

简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谈谈药用植物资源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

简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谈谈药用植物资源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药用植物,是指具预防,治疗和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植物的总称。

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

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有关史料中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

虽都属于传说,但说明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

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

《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秦汉时代最古的医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种。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外国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相继传到中国。

历代学者专门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

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就有252种。

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其中《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家本草加以整理总结,收载植物类药达1100余种,有不少现已佚失的本草资料赖此得以保存。

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

我国地域辽阔,从寒温带直到热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植物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全国已知植物约有 25 700 种 ,其中很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20世纪80年代 ,我国曾经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 , 发现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包括 383 科 ,2 309 属 ,11 146 种,其中藻、菌、地衣类低等植物有 459 种 ,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类高等植物有 10 687 种。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成分和药用植物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的兴趣增加,药用植物学在药物研发和保健品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1. 药用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地球上有大量的植物物种,其中许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药用植物学通过对这些植物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效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紫杉醇等。

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千种具有药用潜力的植物,但仍有许多未被发现和研究。

2.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药用植物学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药用植物学的研究手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为药用植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

3. 药用植物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药用植物学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始来源是植物,通过对这些植物的研究,人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

此外,药用植物学还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启示,帮助科学家设计更有效和安全的药物。

二、药用植物学的发展趋势1. 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植物基因组学是研究植物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可以更快速、更全面地解析植物基因组,从而深入了解植物的遗传信息和生物合成途径。

这将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用植物和药用植物成分,为药物研发提供更多的选择。

2. 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药物研发的关键。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发现和研究这些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生物活性。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成分的作用方式,科学家可以更好地设计和改进药物,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寻找更加可持续的方法来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如植物组织培养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

药用植物育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药用植物育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制,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研究。
野生资源减少
02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许多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
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缺乏引进新品种
03
由于种种原因,新品种引进的步伐缓慢,限制了药用植物育种
工作的开展。
研发资金不足
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对药用植物育种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实 际需求。
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
药用植物育种的展望
未来药用植物育种将更加注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如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组学等,提高育种的精准度和效 率。
未来药用植物育种将更加注重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 科的交叉融合,从多角度综合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规律和生态适应能力。
未来药用植物育种将更加注重与医药学、药学等学科的 结合,研究开发新型药用植物品种和药物,为人类健康 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
01
02
03
收集种质资源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进行 分类、编目和保存。
保护珍稀资源
加强对珍稀、濒危药用植 物种质资源的保护,采取 有效措施防止其灭绝。
共享资源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共 享平台,推动种质资源的 研究和利用。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药用植物育 种的投入,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 与其中。
1 2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加强对珍贵种质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政策。
推广先进的育种技术
加大对药用植物育种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广先进 的生物技术手段,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3
制定系统性的育种计划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和药用植物资源的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和药用植物资源的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和药用植物资源的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处于中纬度和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和温带,少部分属于热带。

我国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6%。

综合我国自然条件的重大差异,可把自然区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

我国药用植物在三大区域的分布特征是: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最明显;西北干旱区域以经向分布最明显;青藏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最明显。

东部季风区域的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一)东北寒温带、温带区该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属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气候最冷,受海洋季风影响的自然区域。

该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是地道品种和珍贵、稀有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代表性药用种有人参、黄檗、五味子、细辛、黄芪、刺五加、桔梗和党参等。

(二)华北暖温带区该区西邻青藏高原,东至黄海、渤海,北面与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南界以秦岭北麓、伏牛山、淮河与华中地区接壤,西高东低,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部分。

这一地区盛产著名的地道药材,如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和菊花四大怀药,以及红花、禹白附、款冬花、补骨脂、忍冬等;河北的紫菀、薏苡、板蓝根、(三)华中亚热带区该区介于秦岭—淮河与南岭之间,西起青藏高原东侧,东至东南沿海,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浙江全省、福建大部和两广北部中亚热带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以栲、石栎、青冈和樟科、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的树种为主,针叶林有马尾松、杉木、云南松、柏木等树种。

(四)西南亚热带区位于华北、华中、华南和青藏地区之间,西南部毗邻缅甸,包括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部分横断山。

西南亚热带区的中药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在全国名列前茅。

民族药多为当地分布的特有种类,如青叶胆、火把花根(昆明山海棠)、灯盏花、青阳参、岩白菜、紫金龙、榜嘎(唐古特乌头)、船形乌头及羊耳菊等。

中国中医药种植

中国中医药种植

中国中医药种植中国中医药种植是指在中国地区栽培和种植中药材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

中医药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医药种植的历史传承、种植技术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医药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医学家从自然界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了许多中草药的疗效,并将其运用于疾病治疗中。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

为了保证中医药的质量和疗效,种植中草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中医药种植,为培育和保护中草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在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一些热性的中草药,如黄芪、当归等。

而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寒冷,适合种植一些寒性的中草药,如羌活、地黄等。

这些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为中医药种植提供了基础。

中医药种植依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方法,保证中草药品种的纯度和药材的质量。

在种植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土壤的肥沃和适宜。

不同的中草药对土壤的要求不同,所以种植地的土壤需要根据草药的特性来进行调整。

其次,要选择优质的种子或苗木。

选择良好的种质材料对于保证中草药的品质至关重要。

同时,监测和管理病虫害的风险也是中医药种植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保证中草药的健康生长。

最后,要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和方法。

在中医药种植过程中,一般以植物的根、茎、叶、花和种子为药用部位,不同部位的药效和功效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中草药种类来确定最佳的收获时间和方法,以确保药材的质量。

未来,中医药种植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成为了中医药种植发展的重要任务。

利用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等现代科学手段,通过种植优质的中草药品种以及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医药种植也需要强化标准化管理和认证体系,确保中草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广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科学。

药用植物学的任务主要是系统地学习植物学知识,用来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调查药用植物资源,整理中草药的种类,保证用药准确有效。

关键词:药用植物、药物价值、药物特征、药用植物的发展等内容:据统计,我国药用资源种类达12694种,其中药用植物383科233属11020种(含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4科879属1590种,药用矿物84种〔2〕.可见我国药用资源80%多的种类是中草药类,当今人类回归自然热持续升温,为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提供了广阔前景.“九五”期间对常用中药材进行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其成果对澄清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水平,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国际化,开发利用新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但中药材品种混乱和质量下降的局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先后对400多种中药材做了较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填补了一大批中草药化学成分空白,筛选出800多个生物活性成分.目前已完成500多种中药的传统炮制经验的收集整理及技术规范制订,在遵守古老炮制的基础上对近100种常用中药进行现代炮制技术,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较具民族特色和医学体系的藏、蒙、维等民族医药己相继制定了地方标准.牛黄麝香、虎骨、犀牛角、冬虫夏草菌丝等名贵中药的人工制品或代用品大大缓解了对其天然野生资源的压力,但中草药品种退化依然严重,生产管理粗放,名贵药材资源长期紧缺,不少品种已濒临灭绝.本着立中药材国际名牌,扬中医药世界美誉,我国已建立了一大批名优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全国约有200个品种,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已经启动.(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简史: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为“本草学”。

汉代:《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引言概述: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中所含有的药用成份及其应用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加,药用植物学在医药领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1.1 植物资源的广泛应用药用植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植物中的活性成份,这些成份可以用于制药、保健品等领域。

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如银杏、葛根等。

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1.2 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用植物学的研究手段也在不断提升。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中的活性成份,并且能够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改良植物的性状,提高其药用价值。

1.3 药用植物学的学科交叉药用植物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植物学领域,还涉及到化学、药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这种学科交叉的发展为药用植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植物中活性成份的发现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药用植物学的发展趋势2.1 提高药用植物的利用效率随着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恶化,提高药用植物的利用效率成为了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研究植物中的活性成份,并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取和纯化这些成份,可以提高药用植物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2 深入研究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份,研究这些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可以为药用植物的开辟和利用提供更多的思路。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调控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2.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药用植物学的发展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植物资源具有独特性,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推动药用植物学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三、药用植物学的发展挑战3.1 植物资源的过度开辟由于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导致一些植物资源遭到过度开辟,甚至濒临灭绝。

我国中草药栽培技术发展

我国中草药栽培技术发展

我国中草药栽培技术发展中草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视,中草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中草药栽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科研力量的推动下,我国中草药栽培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传统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我国古代对中草药栽培技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我国古代农民在长期农耕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草药栽培技术。

这些传统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施肥技术、灌溉方法等,为中草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传统栽培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中草药产业的需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中草药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的改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中草药进行遗传改良,提高了品质和产量;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实现了对中草药生长过程的精细监测和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益。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为我国中草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策支持的力量为了促进中草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中草药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政府对中草药产业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科研项目扶持等措施,为中草药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政府还加强对中草药市场的监管,保障中草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升了消费者对中草药的信心。

科研机构的支持与服务我国各级科研机构对中草药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机构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探索中草药产业的发展规律,为中草药栽培技术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科研机构还承担着中草药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培训等工作,积极推动中草药栽培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科研机构的支持和服务,为中草药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中草药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概况与展望作者:郭巧生王长林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第17期[摘要]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中药农业文明源远流长。

该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发展历史,并分析了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药用植物栽培未来发展应注重的几个方向,以期促进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药用植物;栽培;历史;展望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medicinal plants cultivation in ChinaGUO Qiao-sheng*, WANG Chang-lin(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Abstract]There is time-honored history and cultur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review, the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history in china was summarized,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ques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ospects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research were pointed out, with the purpose of accelerating the growth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research.[Key words]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history; prospectdoi:10.4268/cjcmm20151712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和疾病作斗争中,对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不断提高,药用植物逐渐从野生植物采挖转为人工栽培。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于药用植物的分类、种质鉴定、选育与繁殖、驯化栽培,以及加工贮藏等都有丰富的经验,为近代药用植物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

1古代药用植物栽培的萌芽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接触并了解到某些动植物对人体可以产生影响,进而逐步创造了原始医药。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则充分反映出祖先们从十分遥远的时代,便开始在实践中认识药物、应用药物。

这个时期没有药用植物栽培,也谈不上中药材质量,人们只是采挖野生植物资源供药用<sup>[1]</sup>。

在我国古籍中有关药用植物及其栽培的记载可追溯到2 600多年以前。

《诗经》(公元前11—公元前6世纪中期)记述了蒿、芩、葛、芍药等100多种药用植物,对枣、桃、梅等当时已有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药。

《山海经》(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记载药物达百余种,其中多数是药用植物,当时除供食用外,已兼药用。

《尚书禹贡》(公元前9—公元前6世纪)、《尔雅》(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都有关于北方的枣和南方的橘类等作药用的记载<sup>[1]</sup>。

我国第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对芸、桃、杏等的栽培已有记载<sup>[2]</sup>。

薏苡是我国栽培最早的药用植物。

赵晓明等<sup>[3]</sup>著《薏苡》考证:“薏苡这一特殊的禾本科作物在中国至少有6 000~10 000年的栽培驯化历史。

”书中详实考证了夏商时代甲骨文中有薏苡从沼田、湿地转移到上田种植,以及收获、加工、脱粒、选种、酿酒的描述,并且印证了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薏苡种子有6 000年以上的历史。

书中还考证了《山海经》记载的“木禾”即为薏苡的古名。

药用植物栽培与农作物栽培的发展是同步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论语》就记载孔子有“不撤姜食”的生活习惯,说明这时山东已有姜的栽培。

秦汉时期,出现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名医,同时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和世界上最古的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的鲜世,则标志着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的确立。

《神农本草经》载有252种植物类药材,并概括地论述了药材的生境、采集时间及贮藏等<sup>[4]</sup>。

张骞(公元前138年前后)出使西域,陆续将红花、胡荽、安石榴、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既供食用、又可入药的多种植物引种至关内栽培。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述。

栀、茜在古时常作染料,姜、韭则为日常食物,但四者皆供药用,反映了这些可获厚利的药食兼用的植物,早就进行了规模化生产栽培。

此外,《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古农书,记述各类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尤为详备,包括谷物、果蔬、竹木、花卉,以及桑麻棉葛之类,其中药食同用者也很多<sup>[5-6]</sup>。

魏晋南北朝时期,左思的“蜀都赋”更是讴歌了蜀都周围盛产药物,如川芎、黄连、当归、红花、辛夷、花椒等,“神农是尝,卢跗是料”,就是引神农来尝药,卢跗(扁鹊)来采购药材。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6世纪40年代),总结了6世纪以前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更为系统全面,显示出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

书中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姜、栀子、桑、胡麻、蒜等20余种药用植物栽培方法<sup>[7]</sup>。

隋代(6世纪末—7世纪初)在太医署下专设“主药”、“药园师”等职,掌管药用植物栽培,负责“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同时培训种植药材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药用植物引种园,用以栽培各种药物,占地300亩。

隋代还出现了药用植物栽培专著,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种植药法》、《种神芝》各一卷<sup>[1]</sup>。

唐代医学、本草学均有长足的进步,如苏敬等编著的唐《新修本草》(657—659年)全书载药850种,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流传达300年之久,直到宋代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开宝本草》(973—974年)问世以后才替代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

药用植物栽培也相应发展,《新修本草》中首载了四川绵州种植附子。

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收载了枸杞、牛膝、萱草、地黄等药物的栽培方法,其中枸杞就有4种栽培方法,详述了这些药用植物选种、耕地、灌溉、施肥、除草等一整套栽培技术<sup>[8]</sup>。

如百合的种植法:“上好肥地加粪熟莰砍讫,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于畦中种,如蒜法,五寸一瓣种之,直作行,又加粪灌水,苗出,即锄四边,绝令无草,春后看稀稠所得,稠处更别移亦得,畦中干,即灌水,三年后其大小如芋然取食之。

又取子种亦得,或一年以后二年以来始生,甚小,不如种瓣。

”文中涉及了百合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并指出有性繁殖生长缓慢。

宋代非常重视药材普查、本草编修,其中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载的药材达1 784种,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72种,如川芎、姜黄、百合、葫芦巴、山药、广藿香、地黄、茯苓、栀子等。

苏颂的《本草图经》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重要本草著作,书中除详述每一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药材形态、品种鉴别及其他相关内容外,对部分药物亦同时简介其栽培要点,或提示某药为人家园圃所种,某药在某地多种之<sup>[9]</sup>。

四川自古为中药重要产区,不仅品种众多,名优特产道地药材也不少,附子即是其中之一。

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彰明知县杨天惠,通过对该县附子生产实际的考察,写出调查报告性质的《彰明附子记》一文,比较系统地叙述了该县种植附子的具体地域、面积、产量,以及有关耕作、播种、管理、收采加工、品质鉴定等成套经验。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论采药一文,对各类药材适收期进行了科学总结。

韩彦直《橘录》(1178年)等书中记述了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数十种药用植物栽培方法<sup>[10]</sup>。

据统计宋代出口的药材至少有58种,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宋代药用植物栽培事业的发展。

元代历史虽短,但中外药材贸易很活跃,通过海上出口的大宗药材,如姜、肉桂、黄连、大黄等,大都是栽培的。

农学著作《王祯农书》记载了不少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如姜、莲、芡、乌梅、木瓜、山楂、皂荚、红花、紫草、枸杞等<sup>[11]</sup>。

其中姜在生长期刨出老姜出售、木瓜包花纸生产花木瓜的技术等,至今沿用。

《农桑辑要》还将药物栽培列为专卷“药草”门,表明对药用植物栽培的重视<sup>[12]</sup>。

明代药材生产又有较大发展,栽培药用植物已经达到200多种。

有关本草学和农学名著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1621年)、徐光启(1562—1638年)《农政全书》(1639年)等<sup>[13]</sup>都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作了详细论述。

特别是李时珍(1518—1593年)在其巨著《本草纲目》(1578年)中,记述了约180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仅“草部”就记述了荆芥、麦冬等62种药用植物为人工栽培,为世界各国研究药用植物栽培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sup>[1,14]</sup>。

此时药用植物的栽培已不拘泥于道地药材传统产地,而以药效为主要标准,重视栽培技术的创新。

清代药用植物栽培受药市兴衰影响很大。

当药市兴盛时往往会促进当地及其周边地区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而且会促进地区间引种,如四川安县的山茱萸是清代从陕西引种的,四川中江的白芍是清乾隆年间从渠县引种,渠县白芍又是从浙江杭州引种。

清代赵学敏、赵楷兄弟皆为医药学家,在其所居养素园中曾“区地一畦为栽药圃”。

赵楷著有《百草镜》8卷,书中收载之药,有的即是其在养素园中亲手莳栽的品种。

赵学敏撰著《本草纲目拾遗》时,曾选用《百草镜》资料,“草药为类最广,诸家所传亦不一其说,余终未敢深信,《百草镜》中收之最详,兹集间登一二者,以曾种园圃中试验。

”说明养素园所栽的多为民间药,其栽种目的乃是实验研究。

另外,陈扶摇的《花镜》(1688年)、汪灏的《广群芳谱》(公元1708年)、吴其濬<sup>[15]</sup>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等都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作了详细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