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课程设计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单片微型计算机是指把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时钟等核心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
单片微型计算机具有价格低廉、体积小、功耗低、易于编程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智能控制系统中。
因此,对单片微型计算机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编程;3.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及其编程技术;4.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中断响应和计时计数技术;5.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现状。
三、课程内容1. 单片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1.1 体系结构概述 1.2 内存管理单元 1.3 输入/输出系统 1.4 系统时钟和定时器 1.5 中断系统2. 单片微型计算机编程2.1 汇编语言基础 2.2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2.3 程序调试和优化3. 单片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3.1 输入/输出数据格式 3.2 数据输入/输出接口 3.3 并行口输入输出接口4. 单片微型计算机中断响应和计时计数4.1 中断介绍 4.2 中断控制器 4.3 定时器和计数器5.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5.1 智能控制系统 5.2 计算机嵌入式系统 5.3 物联网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和编程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性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作业成绩等。
其中,平时成绩占30%,实验成绩占40%,作业成绩占30%。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参考书目:《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教程》、《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和基础技术;
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
3、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
4、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复杂运算,解决实际的问题;
5、了解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内容
1、微型计算机概述: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概念、类型、组成结构和技术特点等;
2、微型计算机组成:分析微型计算机结构中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器件、中央处理器单元等;
3、操作系统原理: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特性,深入介绍操作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4、编程语言原理:介绍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其组织结构,深入学习编程语言的编译和运行机制;
5、软件应用技术:介绍供应市场上的各种软件应用,及其系统设计原理,掌握使用软件的基本方法;
6、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和特点,介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和技术;
三、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原理,掌握相应的技术;
2、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安装、应用、调试等工作。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学时数:理论学时45、实验学时16学分数:3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编程技术、接口技术和实际应用。
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应用单片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知识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系统的扩展、接口技术。
2、素质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规范意识,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质量第一的思想;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要有进取精神;使学生确立严谨的工作特点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3、能力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能够编写有一定功能的程序。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概述1、单片机的发展及现状2、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要求:了解本章内容。
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1、MCS-51单片机的结构2、MCS-51单片机引脚及其功能3、8051存储器的配置4、CPU时序5、复位及复位电路6、输入/输出端口结构要求:掌握MCS-51单片机的结构、引脚、存储器配置,理解CPU的时序、复位电路、输入/输出端口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三章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MCS-51单片机的寻址方式2、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3、汇编语言源程序基本知识4、编程的步骤、方法和技巧要求:掌握MCS-51单片机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理解汇编语言源程序基本知识,学会编写汇编语言源程序的基本方法,能够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第四章 MCS-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1、微机的输入/输出方式2、中断的概念3、8051中断系统结构及中断控制4、中断处理过程5、外中断的扩展方法要求:理解MCS-51单片机中断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单片机中断系统的应用,掌握中断服务编程的编写。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 (2)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和掌握单片微机的原理与应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单片微机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1. 单片微机基础知识1.1 单片微机概述1.2 单片微机系统结构1.3 单片微机工作原理1.4 单片微机应用场景2. 单片微机开发环境2.1 KEIL C51微处理器开发环境2.2 Proteus电路仿真软件2.3 AVR ISP编程器3. 单片微机程序设计3.1 基本指令集介绍3.2 C语言程序设计3.3 汇编程序设计3.4 软件工程开发方法4. 单片微机应用案例4.1 矩阵键盘控制4.2 脉冲宽度调制4.3 温度检测与控制4.4 手写字符识别5. 实验5.1 单片微机程序设计实验5.2 单片微机外围电路设计实验5.3 单片微机应用案例实验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全程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四、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作业。
2.学生需要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3.学生需要自主探索和学习,深入理解单片微机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注重实际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需要尊重知识产权,不得抄袭他人作品或代码。
五、结语本课程设计是对单片微机原理与应用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通过学习,能够深入了解单片微机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第一章:单片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单片微型计算机简介解释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CPU、内存、输入/输出接口等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1.3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列举单片微型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家居自动化、工业控制、智能交通等第二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2.1 CPU的结构与功能介绍CPU的结构组成,如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等解释CPU的功能和工作原理2.2 存储器的设计与选择讲解存储器的作用和分类,如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等介绍存储器的设计原则和选择方法2.3 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与实现解释输入/输出接口的作用和功能介绍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方法和常用接口技术,如并行接口、串行接口等第三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编程3.1 程序设计基础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讲解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汇编语言等3.2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及其分类,如数据传输指令、算术运算指令等解释常用指令的功能和用法3.3 程序设计与调试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算法设计、编码实现等介绍程序调试的方法和技巧第四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实例4.1 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讲解如何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实现温度控制功能,包括硬件选择和软件编程4.2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智能家居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讲解如何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实现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硬件选择和软件编程4.3 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讲解如何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包括硬件选择和软件编程第五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5.1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技术发展趋势介绍当前单片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如集成度提高、性能增强等5.2 单片微型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探讨单片微型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5.3 我国单片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分析我国单片微型计算机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我国单片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前景第六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6.1 串行通信接口介绍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讲解串行通信接口的编程方法和应用实例6.2 并行通信接口介绍并行通信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讲解并行通信接口的编程方法和应用实例6.3 网络接口技术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网络接口技术,如以太网、Wi-Fi、蓝牙等讲解网络接口的编程方法和应用实例第七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7.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解释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介绍操作系统的分类,如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等7.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实现方法介绍常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uc/OS、Linux等7.3 操作系统的应用实例讲解操作系统在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应用实例,如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第八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编程工具与开发环境8.1 集成开发环境(IDE)介绍集成开发环境的概念和功能讲解常见的集成开发环境,如Keil、IAR等8.2 编程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编程工具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介绍编程工具在单片微型计算机编程中的应用实例8.3 调试与仿真工具介绍调试与仿真工具的概念和功能讲解调试与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实例第九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实验与实践9.1 单片微型计算机实验设备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实验设备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方法9.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讲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介绍常见的单片微型计算机实验项目及其实现方法9.3 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讲解实践项目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介绍常见的单片微型计算机实践项目及其实现方法第十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智能分析智能的系统组成和功能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在智能中的应用实例10.2 案例二:无人驾驶汽车分析无人驾驶汽车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在无人驾驶汽车中的应用实例10.3 案例三:物联网应用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实例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与应用展开,涵盖了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述、硬件组成、软件编程、应用实例、发展趋势等关键知识点。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学设计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习得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方法、输入输出技术、中断机制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利用单片微型计算机进行简单控制器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1.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述2.单片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3.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方法4.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技术5.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中断机制6.单片微型计算机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们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述、体系结构、编程方法和输入输出技术等内容。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亲自操作单片微型计算机,了解它的中断机制和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第一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述和体系结构。
第二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方法。
2.分发编译器和调试器软件,并让学生们亲自编写程序试验。
第三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技术。
2.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在单片微型计算机上实现简单的输入输出操作。
第四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中断机制。
2.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中断机制以及如何在编写程序时使用中断。
第五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2.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所学并思考单片微型计算机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
第六周1.期末考试:通过编写一个简单的控制器程序的方式,考查学生们对于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的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
理论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们对于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的理解程度,占总成绩的60%;实验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们对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六、教学效果评估针对本次课程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课程的优点和改进之处,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在工业控制、电子制造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习单片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二、教学目标1.掌握单片机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2.学习如何编写单片机程序3.能够熟练运用单片机进行简单的控制任务三、教学内容1. 单片机基础知识•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单片机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单片机的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2. 单片机编程入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编写单片机程序的基本要求和语法结构•使用Keil C51编译器进行单片机程序的编译和调试•单片机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 单片机应用开发•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数字输入输出口的使用•定时器和中断的应用•串口通信和数据存储技术四、教学方法1.讲授主要通过教材和PPT等方式讲解单片机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单片机编程的基本要求和语法结构,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概念。
2.实验利用PROTEUS和Keil C51等软件模拟实际场景,教学生编写单片机程序,并进行调试和测试。
3.实践通过实际的控制任务,结合设计流程和编程技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单片机进行简单的控制任务。
五、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和课堂表现。
•期中考试:涉及单片机基础知识。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的单片机编程和应用能力。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第2版)》•《单片机微控制器基础(第2版)》•《Keil C51用户手册》•《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七、总结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从单片机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编程要求和语法结构入手,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编程技术和应用开发方法。
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技术,并能独立开发简单的单片机控制程序。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微计原理及应用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先修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本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设计的基本方法。
然后讲解80X86主要外围支援芯片的功能、结构、编程方法以及基本外部设备的接口技术。
在此基础上, 对键盘、LED数码显示器、AD与DA转换器等基本外部设备的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讨论。
此外对微计算机系统总线、其它微处理器结构也给以介绍。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
它是为培养满足材料类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研究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在微计算机中的应用和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结合应用问题的科学。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对微处理器及微计算机内部结构的进行深入的研究,课程包括汇编语言的学习及应用。
还包括中断、接口、总线的使用技术的应用,如何使用软件编程控制硬件的正确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一门核心课程。
电工电子微机原理及应用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图1 微机原理及应用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图2 微机原理及应用与机自专业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关系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1).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前沿、发展前景和发展动态,包括新工艺、新方法、先进的成型设备和新的成型理论知识;(2).毕业要求5中的具有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理解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计算机系统这三个名词术语的内涵;掌握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计算机系统概念术语;;了解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概况。
单片原理与应用教学 大纲
课程编号:“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Monolithic Processor Course Outline40学时 2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在学生开设“数字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后的一门专业课。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用于控制最广泛的MCS-51/96系列单片微机的硬件结构、软件编程方法、接口扩展及其应用。
要求学生掌握MCS-51/96系列单片机的系统组成,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单片机接口及扩展,单片机软件设计,单片机开发及其开发系统,以培养学生把单片机用于工业控制、智能仪表等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微型计算机技术四、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从应用的角度了解单片机的内部结构,理解掌握单片机的应用特性及引脚功能(2)掌握存贮器内部结构、各种功能寄存器的作用(3)掌握描述指令的符号、各种寻址方式及指令(4)理解定时/计数器的结构、原理,掌握其应用(5)了解各种中断控制源,掌握中断控制及中断响应过程(6)了解串行口的工作方式,掌握波特率的设计及编程(7)了解80C-51单片机的工作方式,掌握部分接口扩展(8)了解软件编程的基本思想,会开发一些简单软件(9)掌握IIR数字滤波器及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及应用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1、单片机发展概况单片机及发展概况、80C-51系列单片机的类型和特点、MCS-96系列单片机的类型、特点、单片机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本课程的学习方法2、80C-51系列单片机的系统组成80C-51系列单片机的主要功能特点、80C-51系列单片机内部结构分析、80C-51系列单片机引脚及其功能、80C-51系列单片机管脚的应用特性、时序的概念3、80C-51存贮器配置存贮器概述、程序存贮器、数据存贮器4、指令系统及编程指令系统概述、寻址方式、指令系统及编程5、定时器/计数器定时/计数器结构与工作原理、方式、控制寄存器、定时/计数器四种工作模式,定时/计数器的初始化6、80C-51单片机中断系统中断的概念及一般功能、中断请求源、中断控制及中断响应过程7、80C-51单片机串行口串行通信的两种基本方式、80C-51串行口结构、串行口的工作方式,波特率的设计8、单片机接口扩展数据存储器RAM接口扩展、程序存储器EPROM接口扩展、80C-51单片机的工作方式9、单片机开发与开发系统软件设计、开发与开发系统(二) 课堂讨论的教学内容下列内容可以安排讨论课:1. 单片机查表程序设计方法2. 单片机基本功能部件的使用方法及特点(三)实验的教学内容1. 常用指令实验 2学时2.数据存储实验 2学时3.I/O实验 2学时4.定时器实验 2学时5.A/D转换实验 2学时共10学时七、主要参考书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一8098与8051 吴柄胜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徐君毅、张友德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3.单片微机接口技术赵依军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4.单片微机80C-51用户手册涂时亮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5.单片微机原理系统设计与开发应用万福君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阮家栋、何政编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八、评价方式(包括作业、测验、考试等)考试采用笔试为主,也可以配合上机考试。
MCS-51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及其应用大纲
Ⅰ、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MCS-51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及其应用》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段)考试计划规定的考试科目。
单片微型计算机作为微型计算机家族发展中的一个分支,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点,越来越深受各个应用领域的关注和重视,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在这样的工程应用背景下,开设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综合性专业科,以MCS-51系列单片机为主展开讨论。
在学习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和工程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如下:1.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及其引脚功能和内部组成部分的功能。
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存储器结构和寻址方式。
2.熟练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的指令系统,熟练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
3.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中定时/计数器与串行通讯技术,以及中断系统,学会I /O接口技术的应用。
4.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初步掌握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需要有许多先期基础知识课程的支撑,与本课程有关的先修课程有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技术、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为了加强实践训练与实际应用能力,本课程需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1.绪论一、课程内容1. 1 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微型计算机发展历史、单片微型计算机发展总趋势的特点1. 2 Intel MCS系列单片微机简介MCS―48系列单片微机、MCS―51系列单片微机、MCS―96系列单片微机1.3 单片微机工业产品(IGP)概念二、考核知识点1.单片微机发展的特点2.Intel MCS系列单片微机的种类3.MCS―51系列单片微机各产品性能4.单片微机工业产品(IGP)概念三、考核要求(1)识记1.MCS―51系列单片微机各产品性能2.Intel MCS系列单片微机的种类(2)领会1.单片微机发展的特点2.单片微机工业产品(IGP)概念2.MCS―51单片微机系统结构一、课程内容2.1 电子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单片微机的硬件组成结构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结构、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结构、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结构、MCS―51单片微机内部功能部件、MCS―51单片微机结构框图2.2 8051单片微机引脚功能说明主电源引脚、外接晶振或外部振荡器引脚、控制或选通复用引脚、多功能I/O 口引脚、8051引脚和逻辑符号图2.3 中央处理器CPU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专用寄存器(累加器A、寄存器B、程序状态字PSW、堆栈及栈指针SP、数据指针DPTR)、振荡器、时钟电路及时序、取指/执行时序图2.4 并行I/O口结构并行I/O口的内部结构、读―修改―写操作、并行I/O口的写操作、并行I/O 口的负载能力、总线2.5 RST/V PD引脚功能复位(RESET)、节电运行方式2.6 EPROM型8751H单片微机8751H内部EPROM编程、8751H内部程序的校验、内部程序存储器保密位、片内EPROM的擦除2.7 片内振荡器HMOS型8051片内振荡器、CHMOS型80C51片内振荡器二、考核知识点1.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结构2.MCS―51单片微机内部功能部件3.8051单片微机引脚功能4.8051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5.并行I/O口的结构6.复位(RESET)和节电运行方式7.片内振荡器原理与结构8.EPROM型8751H单片微机三、考核要求(1) 识记1.MCS―51单片微机的硬件组成结构和内部功能部件2.8051单片微机引脚分类和功能及8051引脚和逻辑符号图3.8051中央处理器CPU中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专用寄存器的功能4.MCS―51单片微机的时钟周期、机器周期、指令周期的分配5.总线的概念及分类(2) 领会1.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结构2.8051中央处理器CPU中时钟电路及时序和取指/执行时序图3.并行I/O口内部结构及读、写操作,及并行I/O口的负载能力4.复位(RESET)操作的功能和复位后CPU内部的状态5.节电运行方式6.片内振荡器原理与结构7.EPROM型8751H单片微机(3) 应用1.MCS―51单片微机内部寄存器的分配和正确使用2.MCS―51单片微机4个并行I/O口的分工和正确使用3.MCS―51存储器和布尔(位)处理器一、课程内容3.1 概述半导体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静态RAM、动态RAM、EPROM、EEPROM3.2 MCS―51存储器结构MCS―51程序存储器地址空间、MCS―51数据存储器地址空间、特殊功能寄存器地址空间3.3 外部存储器与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与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与访问、外部扩展地址/数据总线3.4 MCS―51的寻址方式寄存器寻址方式、直接寻址方式、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立即寻址方式、变址间接寻址方式、相对寻址方式、位寻址方式3.5 布尔(位)处理器二、考核知识点1.半导体存储器的类型、名词定义及使用2.MCS―51存储器结构,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地址空间及地址空间的分配3.外部程序、数据存储器与访问及外部扩展地址/数据总线(P0口、P2口) 4.MCS―51寻址方式的种类、各寻址方式访问的地址空间及应用5.布尔(位)处理器三、考核要求(1) 识记1.半导体存储器的类型、名词定义及使用2.MCS―51程序、数据存储器结构及地址空间的分配3.MCS―51寻址方式的种类及定义(2) 领会1.MCS―51特殊功能寄存器地址空间的分配2.访问外部程序、数据存储器执行时序及外部扩展地址/数据总线(P0口、P2口)的应用3.各种寻址方式访问的地址空间及应用4.位寻址空间及布尔(位)处理器(3) 应用1.综合MCS―51存储器结构的映象,进一步分析访问各存储器地址空间的寻址方式4.MCS―51指令系统一、课程内容4.1 概述指令系统、汇编语言、MCS―51汇编语言的指令格式、MCS―51指令系统的分类4.2 数据传送类指令MCS―51的数据传送、一般数据传送类指令、栈操作类指令、累加器传送类指令、16位数据传送指令4.3 算术运算类指令算术运算操作、加法类指令、减法类指令、乘法类指令、除法类指令4.4 逻辑运算类指令累加器A逻辑运算及循环位移类指令、双操作数逻辑运算类指令4.5 控制转移类指令无条件转移类指令、子程序调用类指令、返回类指令、转移类指令、条件转移类指令、判零转移指令、比较转移指令、循环转移指令、空操作指令4.6 布尔(位)处理类指令布尔(位)数据传送类指令、布尔(位)操作指令、布尔(位)逻辑运算指令、布尔(位)条件转移指令二、考核知识点1.MCS―51汇编语言的指令格式及MCS―51指令系统的特点2.数据传送类指令的类型、特点及应用3.算术运算类指令的类型、特点及应用4.逻辑运算及循环位移类指令的类型、特点及应用5.控制转移类指令的类型、特点及应用6.布尔(位)处理类指令的类型、特点及应用三、考核要求(1) 识记1.MCS―51汇编语言的指令格式2.数据传送类指令的指令格式3.算术运算类指令的指令格式4.逻辑运算及循环位移类指令的指令格式5.控制转移类指令的指令格式6.布尔(位)处理类指令的类型及指令格式(2) 领会1.数据传送类指令的应用,及执行后存储器、寄存器各单元内容的变化2.算术运算类指令的应用及对标志位的影响3.二―十进制调整指令应用的场合、执行的条件、执行后的结果4.逻辑运算及循环位移类指令的应用及对标志位的影响5.并行I/O口逻辑运算的应用6.控制转移类指令的应用及对SP、PC的影响7.相对偏移量的概念及计算8.比较转移指令和循环转移指令的功能及应用9.布尔(位)处理类指令的特点及应用(3) 应用1.对给定的程序段进行分析,确定其完成的功能及各种状态的变化2.编制一个程序段,实现某个指定的功能或期望的结果5.定时/计数器与串行通讯口一、课程内容5.1 MCS―51的定时/计数器MCS―51的定时/计数器的基本原理、定时/计数器控制与状态寄存器、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定时/计数器2、定时/计数器编程举例5.2 MCS―51的串行通讯口串行通讯概述、MCS―51的串行通讯接口、MCS―51的串行通讯技术二、考核知识点1.MCS―51的定时/计数器的基本原理2.控制定时/计数器的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和TCON3.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4.定时/计数器应用编程5.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及通讯方式6.MCS―51串行通讯的工作方式及控制7.MCS―51双机通讯和多机通讯技术的实现三、考核要求(1) 识记1.MCS―51的定时/计数器的基本原理2.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3.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及通讯方式4.MCS―51串行通讯的工作方式(2) 领会1.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和TCON的应用2.定时/计数器初值的计算及应用编程3.MCS―51串行通讯的应用编程(3) 应用1.按给定要求编写定时/计数器初试化程序段2.编写程序实现MCS―51双机通讯和多机通讯技术6.中断系统一、课程内容6.1 中断概述中断、中断源、查询中断、向量中断、中断技术的优点6.2 MCS―51的中断系统MCS―51的中断源、中断控制、中断优先级6.3响应中断的条件和过程响应中断的条件、响应中断的过程6.4 关于外部中断电平触发方式、跳变触发方式6.5 中断响应时间中断响应时间的计算6.6 中断技术应用举例二、考核知识点1.中断的基本概念、方式及中断技术的优点2.MCS―51的中断源、中断控制及中断优先级3.响应中断的条件和过程,及各中断源的向量地址4.外部中断的触发方式5.中断响应时间的计算6.MCS―51中断技术的应用三、考核要求(1) 识记1.中断的基本概念、方式及中断技术的特点2.MCS―51的中断源的种类及各中断源的向量地址3.外部中断的触发方式(2) 领会1.MCS―51中断设置与控制2.MCS―51中断优先级及设置3.MCS―51中断响应的条件和响应过程4.中断响应时间的计算5.MCS―51中断技术的应用(3) 应用1.针对各中断源编写中断初始化程序及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7.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一、课程内容7.1 程序设计概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步骤与方法、算法、流程图、源程序、汇编与调试、常用伪指令7.2 程序设计基础和举例简单结构程序、分支结构程序、循环结构程序、子程序结构程序、查表结构程序7.3 应用程序设计与技巧举例MCS―51源程序的基本格式、常用功能模块程序段设计举例、数字滤波程序段设计举例、软件抗干扰技术简介、系统的复位7.4 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调试单片微机应用软件的开发、程序的检测与调试二、考核知识点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步骤2.常用伪指令的格式及应用3.程序设计基本结构及应用4.根据程序的逻辑结构和算法,设计程序流程图5.MCS―51源程序的基本格式及应用6.常用功能模块程序段设计7.数字滤波程序段设计8.软件抗干扰技术与系统的复位9.单片微机应用软件的开发、程序的检测与调试三、考核要求(1) 识记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步骤2.常用伪指令的格式及应用3.程序设计基本结构种类4.MCS―51源程序的基本格式(2) 领会1.程序设计基本结构及应用2.根据程序的逻辑结构和算法,设计程序流程图3.常用功能模块程序段设计4.数字滤波程序段设计5.软件抗干扰技术与系统的复位(3) 应用1.采用汇编语言设计和开发程序段2.借助开发系统对程序进行检测与调试8.单片微机系统功能扩展一、课程内容8.1 概述确定单片机硬件系统总体方案、应用系统分析、硬件系统配置、地址空间的分配和译码8.2 外部存储器扩展外部程序存储器扩展、外部数据存储器扩展、外部EEPROM存储器扩展8.3 并行I/O接口的扩展8031配置8155H/8156H扩展RAM、定时器和I/O接口8031配置8255A扩展并行I/O接口8.4 D/A和A/D转换器的扩展8031外部扩展D/A转换器、8031外部扩展A/D转换器8.5 外部中断源的扩展8.6 MCS―51外部总线的驱动二、考核知识点1.单片机硬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2.系统地址空间的分配和译码3.系统外部存储器的扩展4.采用8155H/8156H扩展RAM、定时器和I/O接口5.采用8255A扩展并行I/O接口6.MCS―51外部中断源的扩展和外部总线的驱动7.D/A和A/D转换器的扩展三、考核要求(1) 识记1.应用系统分析和系统配置2.系统地址空间的分配和译码(2) 领会1.外部程序和数据存储器扩展2.外部EEPROM存储器扩展3.通用接口芯片8155H/8156H的结构及应用4.通用接口芯片8255A的结构及应用5.MCS―51外部中断源的扩展和外部总线的驱动(3) 应用1.8031配置8155H/8156H扩展RAM、定时器和I/O接口2.8031配置8255A扩展并行I/O接口3.8031外部扩展D/A转换器DAC08324.8031外部扩展A/D转换器ADC08099.MCS―51单片微机的开发与应用一、课程内容9.1 单片微机开发、应用概述单片微机在智能仪器中的应用、单片微机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单片微机在工业测控领域中的应用、单片微机在通讯技术中的应用、单片微机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9.2 单片微机的开发、应用过程9.3 MCS―51的仿真开发器9.4 MCS―51系列单片微机的开发、应用举例二、考核知识点1.单片微机的开发、应用过程及实例2.MCS―51的仿真开发器的基本结构及应用三、考核要求(1) 识记1.单片微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2.单片微机的开发、应用的过程(2) 领会MCS―51的仿真开发器的基本结构(3) 应用设计MCS―51系列单片微机开发、应用的实例Ⅲ、实践性环节的训练与考核一、类型:课程实验二、目的和要求1.目的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MCS―51系列单片微机的基本原理。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设计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将使学生理解单片微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具备使用单片微机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和调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单片微机的基本结构2.单片微机的工作原理3.单片微机的外设接口4.简单程序编写和调试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结合课件和实物展示单片微机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2.实践法:通过让学生编写简单的程序并使用单片微机进行调试,培养其基本的编程能力;3.讨论法: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单片微机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介绍本次课程的目标和重要性;2.理论部分:讲解单片微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实践部分: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并使用单片微机进行调试,巩固理论知识;4.总结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单片微机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五、教学评价1.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项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2.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表述能力,为教学质量的评定提供数据。
六、教学要求1.讲解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2.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尽量让课程内容丰富有趣;3.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解决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七、其他考虑1.教学设备:单片微机、课件、电脑、投影仪等;2.适当加强实际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3.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八、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预期目标;2.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3.教学环节:是否能够保证课堂内容有条理、丰富有趣;4.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参考文献1.《单片微机原理与技术》刘廷玉著2.《单片微机及其应用》苏仁明著3.《单片机技术及应用》朱伯韬何兴义著以上是本人对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设计的初步想法,教学设计的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单片微机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使用单片微机编写简单程序和进行调试的能力,同时也希望引导学生探究单片微机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其对未来科技的热情。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让学生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基本工作原理。
3. 让学生熟悉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操作。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2.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时钟电路3.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程序运行过程4.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智能家居手持设备5.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硬件连接编程调试系统运行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连接单片微型计算机硬件,体验实际操作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单片微型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单片微型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相关实验材料。
2. 准备相关软件工具,如编程软件、调试工具等。
3. 准备案例分析资料,包括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简单的单片微型计算机程序,巩固所学知识。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授课,每次授课2课时。
2. 授课方式:讲授与实验相结合,每讲完一个理论部分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3. 实验安排:每次授课后安排1次实验,共计16次实验。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次授课: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2. 第二次授课: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基本工作原理。
3. 第三次授课:分析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和程序运行过程。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工作原理及其编程方法。
3. 学会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开发。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片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2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3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2.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2.1 中央处理器(CPU)2.2 存储器2.3 输入/输出接口2.4 时钟电路与电源电路3.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3.1 指令系统3.2 程序执行过程3.3 中断与中断处理4.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方法4.1 编程语言与工具4.2 编程步骤与技巧4.3 常用编程实例5.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开发5.1 系统设计与需求分析5.2 硬件选型与电路设计5.3 软件开发与调试5.4 系统测试与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2. 演示法:展示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设计经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2. 实验设备:单片微型计算机开发板、编程器、仿真器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教程、案例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成绩: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4课时,实践教学8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单片微型计算机概述及组成原理第9-16课时: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编程方法第17-24课时: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开发实践第25-28课时:案例分析与讨论第29-32课时:实验与实践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为实践环节打下基础。
单片运算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单片运算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一、引言1.介绍单片运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史2.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单片运算机原理与应用的重要性和意义二、硬件基础1.单片机的组成与结构a.CPUb.存储器c.输入输出(I/O)接口d.定时器和计数器2.单片机的工作原理a.存储器和寄存器b.指令周期与时钟c.中断与外围设备3.单片机的编程与调试工具a.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b.编程器和调试器c.仿真与调试技术三、编程基础1.单片机的指令集与编程语言a.指令的格式和功能b.寻址方式和寄存器的使用c.数据运算和逻辑控制指令2.简单的单片机程序编写a.立即数和寄存器之间的操作b.分支和循环结构的控制c.输入输出的操作和数据传输3.常见的编程技巧和调试方法a.断点调试和单步执行b.寄存器和存储器的监视c.模拟器和仿真平台的使用四、应用实例1.数字电子钟的设计a.时钟显示和时间设置b.实时时钟和日期显示c.闹钟功能和计时器设计2.电子温度控制器的设计a.温度传感器和模拟信号采集b.温度显示和控制算法c.温度报警和远程监控3.智能小车的设计a.电机驱动和速度控制b.红外避障和传感器检测c.遥控和自动导航五、实践与实验1.单片机的实验工具和资源a.实验板和开发套件b.探头和示波器c.数字电路设计和PCB制作2.实验的设计与实施a.实验目标和过程b.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c.实验结果的总结与评估六、单片机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1.单片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案例2.单片机系统的性能与功能改进3.单片机技术的前景与发展趋势七、教学评估1.课堂讲解与问题解答2.学生个人或小组项目报告3.实验报告和综合评估八、参考资料1.教材:a.《单片运算机原理与应用》b.《C语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2.参考书目:a.《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b.《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设计》c.《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以上是单片运算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单片运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和调试工具,掌握单片机的编程技巧和应用实例设计,同时通过实践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单片机技术进行设计和开发。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2)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能自行设计简单的微型计算机实验。
二、教学内容
1.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
3.单片机的编程、调试和应用
4.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
2.课堂互动式教学
3.实验教学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课题(5分钟)
通过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念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步:讲授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30分钟)
讲解单片机的体系结构、CPU结构、存储器结构、接口功能,以及常用的单片机芯片。
第三步:编程、调试和应用(45分钟)
讲解单片机的编程方式、编程语言和简单应用实例,并通过案例演示单片机的
调试和应用过程。
第四步:分组设计实验(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微型计算机应用实验,并
在课堂上演示。
第五步:学生实验演示(60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应用实验演示,并进行评价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小组设计和实验演示,评价学生对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的理
解和掌握水平。
六、参考资料
1.王明达等.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2.张学洋. 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实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学时数:理论学时45、实验学时16
学分数:3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编程技术、接口技术和实际应用。
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应用单片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知识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系统的扩展、接口技术。
2、素质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规范意识,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质量第一的思想;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要有进取精神;使学生确立严谨的工作特点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3、能力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能够编写有一定功能的程序。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概述
1、单片机的发展及现状
2、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
要求:了解本章内容。
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
1、MCS-51单片机的结构
2、MCS-51单片机引脚及其功能
3、8051存储器的配置
4、CPU时序
5、复位及复位电路
6、输入/输出端口结构
要求:掌握MCS-51单片机的结构、引脚、存储器配置,理解CPU的时序、复位电路、输入/输出端口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三章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1、MCS-51单片机的寻址方式
2、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
3、汇编语言源程序基本知识
4、编程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要求:掌握MCS-51单片机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理解汇编语言源程序基本知识,学会编写汇编语言源程序的基本方法,能够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第四章 MCS-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
1、微机的输入/输出方式
2、中断的概念
3、8051中断系统结构及中断控制
4、中断处理过程
5、外中断的扩展方法
要求:理解MCS-51单片机中断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单片机中断系统的应用,掌握中断服务编程的编写。
第五章 MCS-51单片机的定时器及应用
1、定时器概述
2、定时器的控制
3、定时器的工作模式及应用
要求:理解MCS-51单片机定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单片机定时器的应用及编写。
第六章单片机系统扩展及接口技术
1、扩展三总线的产生
2、扩展程序存储器
3、扩展数据存储器
4、简单并行I/O口扩展
5、扩展8155可编程外围并行接口芯片
要求:理解单片机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的扩展方法,了解有关的接口芯片。
第七章应用系统配置及接口技术
1、人-机通道配置及接口技术
2、单片机测控系统前向通道配置
3、A/D转换器及接口技术
4、后向通道配置及接口技术
要求:了解单片机与键盘、显示器的接口技术,理解单片机与A/D、D/A的接口技术。
第八章 MCS-51串行口及其串行通信
1、串行通信基本知识
2、串行口及应用
3、RS-232C接口总线及串行通信硬件设计
4、8051间的点对点异步通信
要求: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理解MCS-51串行口的工作原理,理解单片机串行通信的程序,了解串行通信的编程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单片机的寻址方式、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中断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单片机定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
本课程的难点: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断服务程序设计,单片机的串行通信及编程等。
四、各教学环节要求
1、课堂教学
主要通过板书、图示、举例、讲解、演示、提问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使用教材: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朱定华编著。
教学参考书: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主编:丁元杰机械工业出版社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应用》主编:侯紫达兵器工业出版社
《单片机程序设计基础》主编:周航慈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主编:胡汉才清华大学出版社
《单片机开发与典型应用设计》主编:谢筑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