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经选读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Ⅰ前言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针灸学基础理论,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的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运动损伤性疾病。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重在讲清中医针灸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操作方法要领;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并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图表、模型、操作示范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0学时,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38学时,理论/见习学时比:1.8︰1。

计学分:6分。

四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供中医学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石学敏主编,第一版,2002年8月。

II 正文绪言一教学目的学习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经络学、腧穴学等基本理论的源流和针灸学的学习方法,在了解祖国医学整体面貌的基础上,认识针灸学在当代中医学和现代整个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供五、七、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课程性质:针灸学属于中医学范畴,是中西医结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课程任务: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的指示精神,加强对针灸学的学习,为人民培养中西医两套本领兼备的医生,以适应新世纪人类健康需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针灸学》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经络和腧穴理论,掌握一定的针灸操作技能,并能初步运用针灸方法防止常见病,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关于教课内容和进度,讲课教师可根据大纲精神,对针灸基础理论、方法、治则和重点病症,深入浅出,讲深讲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重点掌握经络循行路线、取穴方法、针灸方法、常用穴位和常见病的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具,使抽象理论形象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系或其它专业的《针灸学》教学,可根据学时数参照使用本大纲。

第一节经络目的要求:了解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经络的阐释病理、指导诊断、治疗预防作用;熟悉经络的含义;掌握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奇经八脉的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教学内容:经络学说概论、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学时分配:1学时第二节腧穴目的要求:了解特定穴的意义、常用骨度分寸;熟悉腧穴的主治规律、解剖标志取穴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掌握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重点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教学内容: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定位。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学时分配:1学时第三节十四经脉目的要求:手太阴肺经:了解经脉循行、主治概要;熟悉尺泽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列缺穴的主治、操作;重点掌握列缺穴的定位。

手阳明大肠经:了解经脉循行、主治概要;熟悉合谷穴的主治、操作,曲池穴主治、操作,肩髃穴的定位、主治、操作;重点掌握合谷穴的定位,曲池穴的定位。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针灸学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

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一)导学【目的要求】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针灸学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腧穴的定位和主治、针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

熟悉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原则和处方。

了解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现代研究进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进行常用穴位的定位和针刺、艾灸等操作,并能准确判断针刺得气与否。

具备根据病症制定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的能力,并能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

能够运用针灸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医针灸文化。

三、课程内容(一)针灸学概论1、针灸学的定义、发展简史和特点。

2、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等。

(二)经络系统1、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交接规律和表里关系。

3、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三)腧穴总论1、腧穴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等。

3、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四)腧穴各论1、十四经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方法。

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等。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等。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丘、足三里等。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等。

手少阴心经:少海、神门等。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等。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等。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等。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内关等。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设计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设计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熟悉针灸医籍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了解主要的针灸医籍内容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掌握基本针灸技能和操作要领
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医学概述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历程
•五运六气及其认识方法
•中医人体结构与功能、中医诊断和治疗原则
第二节:针灸医学的概述
•针灸医学的发展历史
•针灸医学的理论基础: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
•针灸医学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素问》选读
•《素问》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素问》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体系
•《素问》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第四节:《灵枢》选读
•《灵枢》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灵枢》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体系
•《灵枢》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第五节:基本针灸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针灸学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针灸的操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
•外周穴位和主要穴位的定位和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本节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举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的针灸技能。

教学评价
将学生的成绩评价分成两部分,理论考试和实际评分。

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际考核占总成绩的50%。

实际考核包括针灸操作技能和对患者操作的能力评估。

评价标准主要包括针灸的方法和技巧、操作的安全、操作的速度和患者的感受。

思考题目
•针灸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素问》和《灵枢》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针灸穴位的作用是什么?
•针灸治疗的禁忌症是什么?。

大学教学大纲_针灸原著选读

大学教学大纲_针灸原著选读

针灸原著选读Selected Reading in Classic Literature and Original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代码:S0303开课时间:第二学期总学时数:40学时开课部门:针推学院授课对象:硕士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60%,平时成绩40%预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主讲教师:徐平,王静,张潮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徐平,等.针道源流.自编教材参考资料: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张介宾.类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丹波元简.灵枢识、素问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傅维康.中国医学史.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肖少卿.中国针灸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程宝书.新编针灸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作为针灸专业的提高课程,前半段选取《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学理论内容,分门别类,使学生能熟悉、理解并掌握针灸学有关刺灸迎随补泻、经络气血浅深、五输、原穴、输募穴的经典理论,后半段介绍魏晋以来历代针灸学家的生平及学术特点,分析其针灸著作,阐述各著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后人的影响,目的是使学生从源到流熟悉我国古代代表性的针灸学术思想,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第一章导论1.主要内容1).《内经》的学术特征和学术体系;2).《内经》、《难经》与针灸的关系;3).《内经》、《难经》的传述和注释。

2.教学要求1).了解《内经》的时代特征和学术体系;2).熟悉“九针”的创制与时代的关系;3).熟悉阴阳五行学说与《内经》的关系;4).了解黄帝的学术派系;5).了解《灵枢》与《素问》的关系;6).了解《难经》与《内经》的关系;7).熟悉现存主要的《内经》和《难经》注本。

针灸医经选读

针灸医经选读


+ 持而内之
+ 排扬得针 – 如留如还 如蚊虻止

– 意若妄之
进针 – 意若妄之 出针 + 去如弦绝
一、针 法 补 泻 与 迎 随
五、 《灵枢·终始》第九 《灵枢·终始》第九 1. 掌握针灸治疗规律的重要意义 邪,不正 非法的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2. 针灸治疗规律以五脏为纲纪,以阴阳为根本。 3.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3.请罗列出本章中有二元组变量关系的词,如迎-随,疾-徐。 4.名词解释: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悬阳;两衡;男外女内。
思 考 题 思 考 题
5.请参照讲义分别找出下列各条的原文: 针刺治疗要点及其意义 守机、守神 逆顺、迎随 针刺补泻的原则及方法 疾徐补泻 | 开阖补泻 | 轻重补泻 | 寒热补泻 呼吸补泻 | 提插补泻,双手配合 | 子母补泻 候气调气 | 补泻的虚实判断
一、针 法 补 泻 与 迎 随
七、《素问 ·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 七、《素问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 2. 针刺候气、调气 注:静以久留,补泻均用,但时间长短有别。 注:静以久留,补泻均用,但时间长短有别。 泻 吸气进针后呼气,此时不宜捻转,再 泻 吸气进针后呼气,此时不宜捻转,再 吸气时再捻——留针短; 吸气时再捻——留针短; 目的——无令邪布; 目的——无令邪布; 补 静留针,不知日暮——留针长; 补 静留针,不知日暮——留针长; 目的——静候气至。 目的——静候气至。
原则

排扬出针 气来气开 迎而泻之 极出邪气 迟按针孔 令左属右 气去气阖 随而补之 无令气出 速按针孔

一、针 法 补 泻 与 迎 随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针灸学》是一门涵盖针灸理论、临床实践及保健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提高学生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腧穴定位及其作用。

2、理解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3、掌握基本的针灸操作技能,如取穴、进针、行针等。

4、熟悉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

5、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针灸技术水平。

三、教学内容1、针灸基本理论:包括针灸的概念、发展简史、经络系统、腧穴分类及其作用等。

2、针灸技术:包括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基本操作技能。

3、针灸治疗:以临床常见病为例,学习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如感冒、头痛、失眠、哮喘等。

4、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适应症包括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禁忌症包括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

5、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熟悉针灸的注意事项,如避免针刺伤、注意消毒等,了解常见意外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针灸理论。

2、实践教学:设立实验室或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操作,培养实践技能。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小组作业等形式,考察学生对针灸理论的掌握情况。

2、实践操作:在实验室或临床实践中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针灸操作技能。

3、论文或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针灸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考察学生的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能力。

4、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或实操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针灸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择合适的《针灸学》教材,并推荐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

2、教学视频: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资源,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针灸操作技能。

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 (2)

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 (2)

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一、选课背景随着中医针灸在国内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针灸。

而作为针灸领域的入门课程,「针灸医籍选」是大部分针灸学习者的第一堂课。

因此,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我们开设了这门「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经典针灸医籍,使学习者:•熟悉并掌握经典针灸医学基本概念与知识;•能够正确选择并运用适宜的针灸治疗方法;•掌握专业术语和操作技巧;•培养学习、实践和创新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典选择本课程选读4本经典针灸医籍,包括《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和《伤寒论》。

每本书分为多个章节,以符合课程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2. 教学模式•理论授课:讲解针灸医学基本概念、经络理论、气血理论、五行理论和针灸治疗基本原则等内容。

•经典讲解:分解、解析、点评选择的经典针灸医籍中的经典文章。

通过讲解,使学生直观、深入地了解到针灸医学的优秀传承文化。

•讨论交流:在阅读经典时,老师将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针灸医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临床实践:在提高学生对针灸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3. 实践环节为加强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将设立实验和实践环节。

这些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巧手、严谨、独立的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使学生逐渐系统地掌握针灸医学的知识,从实践中理解和掌握针灸的精华。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组织课程测验、作业、小组讨论、报告和实验、考试等多种教学评估方法。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老师将适时进行个性化辅导,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六、总结开设「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掌握经典针灸医籍的内容和应用。

同时,此课程还将加强学习者的实践操作和综合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针灸学》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正确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

2、掌握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能够正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掌握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和刺灸方法,能够正确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常见疾病。

4、了解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能够正确评价针灸效果和安全性。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1、针灸学基础知识:包括针灸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等。

2、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详细介绍人体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和刺灸方法等。

3、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结合具体病例,介绍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4、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介绍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范围等。

5、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介绍针灸的禁忌症和适应症,同时介绍如何正确评价针灸的效果和安全性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

其中,理论课包括针灸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等内容;实践课包括针灸治疗常见疾病、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以及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等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针灸学基础知识(2学时)2、第二周: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4学时)3、第三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4学时)4、第四周: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2学时)5、第五周: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2学时)6、第六周至第八周:实践操作训练(每周2次,每次2学时)五、考核方式及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标准如下:1、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针灸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

针灸推拿专业《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针灸推拿专业《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专业用)前言《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较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9个单元。

主要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气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

附篇介绍了《内经》的注家和注本等内容。

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提高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内经》原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堂讲授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注意避免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4计划学时。

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内经》的成书年代及沿革。

2.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内容】1.《内经》的成书及沿革。

2.《内经》《素问》《灵枢》书名的含义。

3.《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4.学习《内经》的主要方法。

原著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2.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3.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

4.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5.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

6.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人长寿及今时之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原文101)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针灸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针灸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针灸原著选读》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42.6.1课程名称:针灸原著选读Selected Reading in Original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开课(二级)学院:针灸推拿学院课程性质:限选课学分:2分学时:28学时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医学各科授课对象:针推、中医专业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时考核(作业)20%课程简介:本课程与《针灸医经选读》相衔接,内容上起魏晋、下迄明,分年代介绍作者生平及学术特点,以分析其针灸著作为重点,注意阐述各著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后人的影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我国历代医家有关针灸的代表性著作,了解针灸学术的发展源流,以提高阅读针灸古籍的能力。

This course is the follow-up of Selected Reading in Classic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t covers the authors in the period from Wei-Jin Dynasty to Ming Dynasty and introduces their life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course lays emphasis on analyzing the authors’ literatures on acumox,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 among literatures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 over later generations. It’s expected th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is course, students may get familiar with the typical literatures on acumox written by doctors in past dynasties, learn the development of acumox science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reading ancient literatures.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本课程与《针灸医经选读》相衔接,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针灸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熟悉我国历代医家有关针灸的代表性著作,了解针灸学术的发展源流,以提高阅读针灸古籍的能力。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针灸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课程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针灸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针灸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经络学1、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以及它们在人体的分布规律。

2、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讲解经络的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等生理功能,以及经络气血阻滞、经络虚损等病理变化。

3、经络的临床应用阐述经络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应用,如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等。

(二)腧穴学1、腧穴的分类和定位介绍腧穴的分类方法,如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等,并详细讲解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

2、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作用规律阐述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以及腧穴的主治规律,如分经主治、分部主治等。

3、特定穴重点讲解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的概念、分布和临床应用。

(三)刺灸法学1、毫针刺法包括毫针的构造、规格、选择和保养,针刺的练习方法,针刺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得气的概念和意义,针刺补泻手法等。

2、灸法介绍灸法的种类,如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以及灸法的作用、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3、其他刺法讲述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等其他刺法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四)针灸治疗学1、针灸治疗原则讲解针灸治疗的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原则。

2、针灸治疗作用阐述针灸的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治疗作用。

3、针灸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选取常见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如头痛、面瘫、中风、胃脘痛、痛经、小儿遗尿、耳鸣耳聋等,介绍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医籍选教学大纲

针灸医籍选教学大纲

《针灸医籍选》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针灸推拿外向型五年制本科专业用)Ⅰ前言《针灸医籍选读》是专门研究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理论和临床有关论述的一门课程。

其中选取了《内经》及历代针灸医家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强的篇章,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专业多方面知识,是针推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该课程对于加深本专业学生对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的理解,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对针灸医籍选原著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针灸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熟悉《黄帝内经》及历代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籍及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针灸外向型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理论课36学时。

Ⅱ正文上篇医经选第一章《黄帝内经》选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中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论述,明确不同的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针灸临床特点、针灸学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影响,正确认识《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及针灸理论体系形成的特点。

二、教学要求:1、熟悉《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体系形成特点的论述。

2、了解《黄帝内经》中不同的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针灸临床特点、针灸学理论体系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黄帝内经》中不同的经络、腧穴理论。

2、《黄帝内经》中不同的刺法灸法理论。

《针灸学》教学大纲(中医专业)

《针灸学》教学大纲(中医专业)

《针灸学》教学大纲(中医专业)《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使用)一、前言《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骨伤方向)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装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本课程共72学时,主要采取课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的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3、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课堂讲授。

上篇经络腧穴经络总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环、分面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针灸学 教学大纲

针灸学 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科,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针灸学教学大纲是指在针灸学专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体规划和安排。

本文将从针灸学教学大纲的制定背景、内容框架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定背景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普及和应用,对针灸学的教学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规范针灸学教学内容和标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实践能力,制定针灸学教学大纲成为必然选择。

二、内容框架针灸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灸学基础知识:包括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经络学说等。

学生需要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相关的历史文献,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2. 针灸学的操作技能:包括针灸器械的使用、穴位的定位和刺激方法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和掌握针灸学的基本技能,例如针刺、灸疗、拔罐等,以及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3.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包括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和技巧。

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针灸学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原则和临床经验,掌握常用的针灸处方和疗效评估方法,培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4. 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针灸学研究的设计、数据分析和文献阅读等。

学生需要了解针灸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科学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三、教学方法针灸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不仅关乎内容的安排,也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

在针灸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加深对针灸学原理的理解。

2. 实践操作: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针灸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针灸器械和进行穴位刺激。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是一门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学科,通过运用针灸技术来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学科,针灸学的教学大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针灸学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和结构。

一、教学大纲的重要性教学大纲是针灸学教育的基础,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框架。

教学大纲的制定有助于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教学大纲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内容和目标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符。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1. 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包括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如经络学、腧穴学、五行学等。

学生需要了解人体的经络系统、腧穴分布及其功能,以及五行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2. 针灸技术: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应该包括针灸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的针刺技术和手法,如刺血法、灸法、拔罐法等。

此外,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3. 临床应用: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应该包括针灸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诊断疾病,确定治疗方案,并进行针灸治疗。

此外,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针灸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结合,如中药学、推拿学等。

三、教学大纲的结构教学大纲的结构应该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一般来说,教学大纲可以分为导论、主体和总结三个部分。

1. 导论:导论部分应该包括针灸学的简介和历史背景,以及针灸学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导论部分还可以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2. 主体:主体部分是教学大纲的核心,包括基础理论、针灸技术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主体部分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需求进行分章节和分模块的划分。

3. 总结:总结部分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总结部分还可以提供学习建议和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大纲的更新和完善针灸学作为一门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医经选读》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41.2.2课程名称:针灸医经选读Selected Reading in Classic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开课(二级)学院:针灸推拿学院课程性质:限选课学分:3分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4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教学见习6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医学各科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五年制)考核方式:考试、考查(包括作业、小组活动)。

平时成绩主要通过作业及小组活动表现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课程简介:《针灸医经选读》是选取《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学理论内容,为针灸临床建立理论基础的一门课程。

作为针灸专业的提高课程,使学生能熟悉、理解并掌握针灸学有关刺灸迎随补泻、经络气血浅深、五输、原穴、输募穴,以及五脏六腑证治的经典理论,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Selected Reading in Classic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a course consisting of acumox theory in Neijing and Nanjing, and aiming at establish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cumox clinic. As an advanced course for acumox specialty, the course helps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understand and grasp classic theories in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uch as reinforcing-reducing techniques, meridians, qi, Blood and the depth of needling, five-shu points, primary-yuan points, back-shu and front-mu points, as well as patterns and treatment for zang-fu organs, and ultimately use these theories to guide their clinical practice.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针灸医经选读》是选取《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学的内容,为针灸临床建立基础的一门课程。

作为针灸专业的提高课,要求学生深入了解针灸学术的发展源流,掌握有关针刺补泻迎随、逆顺浅深与分层补泻、提插补泻、虚实补泻、寒热补泻、补泻方圆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后世学术的发展;全面掌握标本根结理论的意义,六经皮部的名称、功能、主病意义及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深度理解腧穴作为人体最精华之气的聚集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

【教学要求】要求安排在后期教学;教学方法按专题讲授,课堂以问题式教学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及网上查询等学习手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强调学生提炼归纳和分析批判思维的训练,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科研分析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导学、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学习目标、方式、评价的特点;2.了解《内经》的时代特征和学术体系;3.熟悉“九针”的创制与时代的关系;4.熟悉阴阳五行学说与《内经》的关系;5.了解黄帝的学术派系;6.了解《灵枢》与《素问》的关系;7.了解《难经》与《内经》的关系;8.熟悉现存主要的《内经》和《难经》注本。

【教学内容】1.学习目标、方式、评价与以往的异同2.《内经》的学术特征和学术体系;3.《内经》、《难经》与针灸的关系;4.《内经》、《难经》的传述和注释。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第一篇针灸治法类第一章针法补泻与迎随【目的要求】1.掌握“守神”与“守形”的意义和有关原文;2.熟悉“迎随”的意义,补泻的要领;3.熟悉《灵枢》、《素问》对补泻的不同论述。

【教学内容】1.《灵枢·九针十二原》;2.《灵枢·小针解》;3.《素问·针解篇》;4.《难经·七十二难》;【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章针刺得气与深浅【目的要求】1.掌握得气的意义和有关原文;2.熟悉掌握“三刺至谷气”的意义和原文;3.熟悉“刺热”、“刺寒”的刺法及其与徐疾的区分;4.了解“以时为剂”的意义;5.熟悉针刺的浅深分部与荣卫的关系。

【教学内容】1.《灵枢·九针十二原》;2.《灵枢·终始》;3.《灵枢·官针》;4.《素问·缪刺论》;5.《难经》七十难、七十一难、七十六难。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第三章针灸治则与补泻【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治则的原文;2.熟悉补泻“方”、“圆”关系的不同论述;3.熟悉关于“治神”的论述和实际意义;4.掌握呼吸在补泻中的运用;5.熟悉左右手的配合应用。

【教学内容】1.《灵枢·经脉》;2.《灵枢·官能》;3.《灵枢·背俞》;4.《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针解》、《素问·离合真邪论》;5.《难经》七十八难、八十难、八十一难。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第四章九针的应用【目的要求】1.熟悉九针的形状和用途;2.了解五方各治法的由来和“杂合以治”的意义。

【教学内容】1.《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灵枢·刺节真邪论》、《灵枢·九针论》2.《素问·异法方宜论》。

【教学方式】自学。

第二篇经络腧穴类第五章经络、气血、营卫【目的要求】1.熟悉皮部的命名及其意义;2.了解《素问·刺腰痛篇》各脉与经络的关系;3.了解脉度的记载及其与气血运行的关系;4.了解“是动”、“所生”的不同解释;5.了解十五络的不同记载;6.熟悉《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论述;7.熟悉营卫气血与三焦的关系及营气的运行次序;8.熟悉宗气与营卫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1.《素问·皮部论》、《素问·刺腰痛篇》;2.《灵枢·脉度》;3.《难经》二十二难、二十七难、二十八难、二十九难;4.《灵枢·营卫生会》、《灵枢·营气》、《灵枢·邪客》、《灵枢·本藏》。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小组讨论。

第六章五输、原穴与俞募【目的要求】1.掌握十二原的论述及其与五输的关系;2.掌握“节”与“神气”的基本概念;3.熟悉五脏分阴阳及其与经脉的关系;4.掌握五输主病的要领及其与五行的关系;5.熟悉原气“脐下肾间动气”的论述。

【教学内容】1.《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2.《难经》六十二难、七十三~七十五难、七十七难、七十九难。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第三篇藏象证治类第七章脏腑、五官证治【目的要求】1.熟悉“七七”、“八八”的理论;2.熟悉《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的意义;3.熟悉《素问·五藏生成》的主要论述;4.掌握五脏与五官关系的论述;5.了解“中阳溜经,中阴溜府”的意义;6.熟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的意义;7.熟悉六府病与五乱的治法。

【教学内容】1.《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五藏生成篇》、《素问·五藏别论》;2.《灵枢·脉度》、《灵枢·五阅五使》、《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灵枢·胀论》、《灵枢·五乱》、《灵枢·师传》。

【教学方式】自学+讨论。

第八章身形体质证治【目的要求】1.了解《灵枢·论痛》对不同耐痛情况的论述;2.熟悉《灵枢·行针》对“神”、“气”的分析;3.了解《灵枢·血络论》对刺血的分析;4.熟悉各经气血多少的不同论述;5.熟悉不同体质的气血差异及其刺法;6.熟悉《素问·刺禁论》主要论述的实际意义。

【教学内容】1.《灵枢·论痛》、《灵枢·行针》、《灵枢·血络论》、《灵枢·九针论》、《灵枢·逆顺肥瘦》;2.《素问·刺要论》、《素问·刺禁论》。

【教学方式】自学+讨论。

第九章疾病证治【目的要求】1.熟悉疟疾证治的主要论述;2.掌握“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的指导意义;3.掌握“百病皆生于气”的实际意义;4.熟悉“视其五色”的实际意义;5.掌握痹病证治的主要论述;6.熟悉痿病证治的主要论述。

【教学内容】《素问·疟论》、《素问·刺疟篇》、《素问·咳论》、《素问·举痛论》、《素问·痹论》、《素问·痿论》。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第十章探究性研究【目的要求】1.熟悉研究项目论文写作及演讲的要求;2.学会选题及查找资源。

【教学内容】1.论文撰写要求;2.演讲稿制作方法及演讲仪态;3.指导学生选择探究性研究项目,查找参考题目。

【教学方式】1.分小组,作好分工2.查资料—选题—再查资料—资料整理—撰写文章;3.主题发言,专题讨论。

三、课时分配四、大纲使用说明1.本教学大纲主要用于针灸推拿专业限选课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选修。

2.授课顺序可作适当调整,但不影响课程的基本体系。

3.课时分配在规定学时的范围内。

五、主要参考书目主要教材李鼎、徐平,等《针道源流》,自编教材教学参考书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6隋·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明·张介宾《类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5日·丹波元简《灵枢识》、《素问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