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浅谈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浅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74baf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e.png)
教师心理健康浅谈论文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身体健康、有利于智力的正常发挥、工作生活情绪十分和谐;适应环境能力强;有愉快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教师心理健康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师心理健康浅谈论文篇一《试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身体健康、有利于智力的正常发挥、工作生活情绪十分和谐;适应环境能力强;有愉快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心理健康的维护办法是: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有愉快的心境,做到工作、生活、家庭和谐发展;要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和养身之道,增强自身体质;领导要关心教师的成长,做教师的良师益友,创造一个适合教师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调节和维护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地位使人类的“健康”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的和谐,标志: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第二、适应环境能力强;第三、有幸福感;第四、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也就是说人的内心世界要保持安定、乐观和充满活力,能保障高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高尚的情操,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以良好的方式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心态。
心理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也就是说是人类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一个人只有发挥正常、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心胸欲达开朗和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生活和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增加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有利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
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500字(优秀7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500字(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de251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a.png)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500字(优秀7篇)心理健康的论文篇一《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些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迅速参与,发生改变。
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推动力,学会把心理学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教学形式:针对的讲,提升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的讲,提升学生的思考,你让学生动脑;互动的讲,提升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动身。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会让人觉得特别形象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
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
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
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
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乒乓球、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
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其中一部分结合来应用。
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
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备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展现形式。
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
关上电脑和ppt,从学生角度出发,无限接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辩驳或实地调查不断筛选,找到最好的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轻理论的系统传授,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例如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调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处理好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珍爱生命等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力和能量,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都得到成长和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共5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b7b23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a.png)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共5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素质教育中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1篇: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关键在于把语文课程中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教给学生,并使之有所感悟、有所认知、有所升华,既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更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情感、体验和理解。
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多年来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把小学语文的直接教育转变为对学生心灵和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研究中较好地实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通过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小学生不断、悦纳自己,逐步提高他们对研究、生活的适应能力,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正确的研究态度,以及开朗、向上、乐学、XXX、自信、独立的健康人格。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程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持久的研究热情,树立研究信心,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在语文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小我的体验与发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头脑感情”。
在语文教材中也到处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只要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
譬喻,在《瑞恩的井》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讲话、学生讨论等体式格局,让学生发现XXX的善良和真挚的爱心,从而变得更有同情心;《寻找幸运花瓣》一文让学生感受到,心中充溢美好的希望并为之努力,是人生中一件幸福的事;《无言的爱》让学生在感受植物之间友爱相处的温暖的同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更应当和谐相处。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c1b7c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3.png)
教师⼼理健康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理健康论⽂1 不久前的⼀篇报导很让我震惊,哈尔滨市某中学青年教师跳楼⾃杀,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解开⾃⼰⼼中的结,终在巨⼤的⼼理压⼒下崩溃。
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学习《⼼理健康》的必要性。
很幸运,通过⼀段时间的⽹络学习,使我受益⾮浅。
⼀、教师需要有健康的⼼理。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满⾜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的发展,⼈的发展,学⽣的发展则是教育的终极⽬标。
作为从事这种专业性教育职业的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是必须的条件,优良的⼼理品质却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条件。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现代⽣活的⽇益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加剧,使⼈们未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压⼒;物质利益⾄上以及激烈的竞争带来了精神危机,在⽬前还往往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作质量标准,以“成绩⾄上”作为家长和学⽣的信条与原则,以全⽅位的考评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教师的情况下,再加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种种偏见,来⾃社会各⽅⾯有形的⽆形的压⼒,教师的情感、个性常常会被忽视,教师所承受的⼼理压⼒、⼯作压⼒、家庭压⼒⽐以往要⼤的多,这使⼀些教师产⽣⼼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为,对学⽣⼼理产⽣不良影响。
因此,⼀名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理品质、正确的⾃我意识,才能正确理解⾃⼰的责任,认同⾃⼰的职业⾓⾊,悦纳⾃⼰的职业⾝份,积极及时地对⾃⼰进⾏⼼理调适,才能敬业、爱业、乐业;才能⾃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消极影响,在教师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作,才有可能培养出⼼理健康的学⽣,并促进学⽣的全⾯的未来的终⾝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7cadf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2.png)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相关推荐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通用7篇)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篇1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其次,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第三,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可渗透的因素。
第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课堂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
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寻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
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XX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等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我们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_共10篇.doc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_共10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33c810b2102de2bd9705885e.png)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_共10篇范文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俗话说得好:三岁定终身,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品德、人格、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虽然当今小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了,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在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向歧途。
我在平时工作中总结了小学生常见的几方面问题:一、学校内外表现的两面性。
有些学生在学校里面表现得非常乖,学习积极、听话,但是一出到校门或者回到家里,就如同小霸王一样,变得暴戾。
我分析这些小学生的情况,应该是家长教育走进“唯成绩论”的误区,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小孩子在学校听话、成绩好就行,从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甚至是纵容,这就对心智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因为很多学生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小学阶段可以轻松取得好成绩,而这个阶段往往是一个人品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小学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健全的品德、人格,在中学的叛逆阶段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家长在他们从小就纵容,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已经不再怕大人,如果受不了外界的诱惑,非常容易走上不正确的道路,从而影响一生。
因此,我认为,老师与家长的积极沟通非常必要,不能因为成绩表现好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抓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视平时的思想教育课,用身边好的事例来教育学生,使得他们容易接受。
二、不尊重长辈。
留守儿童不单单出现在农村基层,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里面也非常普遍了,即使不是完全的留守儿童,我也认为有一部分是半留守儿童,因为有很多的家长平时没空接送小孩子,甚至没空教育或者检查小孩作业的,跟小孩子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只能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委托某些机构,平时的爷爷奶奶非常纵容他们,对于他们的所有要求都尽量满足,这部分的小学生往往就表现出骄横任性,即使他们在学校里面表现得很好,但是在爷爷奶奶面前就完全变个样。
对于这类小学生,我们一定要及时纠正他们的行为,否则他们长大后很容易形成缺乏爱心、公德心的人,我认为,平时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小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积极与家长沟通,针对性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一定努力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024年《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调节》学习心得范文
![2024年《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调节》学习心得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419f9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8.png)
2024年《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调节》学习心得范文2024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调节的学习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中,我深入了解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调节压力,对我个人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我将分享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承担着巨大的教育责任和压力。
在前线教学中,我们时常面临教学改革、学生问题、家长压力等种种挑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其次,我了解到了一些实用的压力调节方法和技巧。
在研讨会中,专家们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效的压力调节方法,如身体锻炼、放松训练、情绪管理等。
我深刻认识到,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同时,我还要提醒自己要有意识地面对压力,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压力过大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
此外,这次学习还让我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与学生、同事以及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
在研讨会中,我从与会的老师们身上学到了一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倾听、尊重他人、包容和谅解等。
我将会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与同事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这次学习还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在研讨会上,我发现还有很多关于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调节的领域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
我决定利用业余时间,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课程等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0bb65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e.png)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引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然而,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人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还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第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1.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1) 教师职业压力的加剧(2) 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3) 缺乏自我调节和心理应对的能力2.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1) 忽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3) 缺乏有效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二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倡导(1) 提高学校和社会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2) 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倡导机制2. 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1) 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和机构(2)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服务3. 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1)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知识水平(2) 培养教师积极的心理应对和调节能力第三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1. 设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1) 量化评估指标的建立(2) 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多维度评估2.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1) 监测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2) 针对性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法结论: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教师幸福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可以有效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坚持“多元参与、全员关注、科学管理、分阶段”的原则,切实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教师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六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74c185c5da50e2524d7fbb.png)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六篇【篇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发现班级中最受宠是那些品学兼优的优等生,因为他们代表着一个班级的水平和荣耀,象征着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的成功,这些优等生沐浴在老师的青睐和同学的羡慕里,享受着老师的“厚爱”;而那些曾一度被冷落,甚至被遗弃的“差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用爱心、平等和尊重把他们“呼唤”和“拯救”了回来,老师已不再歧视他们,而把他们作为实施“爱心和耐心教育”的对象,小心翼翼地呵护,细心耐心地启发,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他们。
那些中等的学生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族。
这里的中等生暂且给它界定为那些属于学习成绩一般,排名在班级的21—40名(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在50—55人)的学生,平时他们在学习上也能做到努力刻苦,在思想行为上基本也没有越轨,属于那种循规蹈矩,不需要老师操心的一类,尽管教师在平时也常实行“爱每一个学生”和“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教学原则,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似乎很容易忽略这“中间”,其实这些中间生学得很不容易,他们受到了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他们要随时提防下面“差生”的“追赶”,有一种被超过的惧怕感;另一方面又被上面的优秀生压着,想超越有时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种永无出头的被压抑感,而老师认为他们很“乖”,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很少关注他们。
所以我们每一个老师也许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吧:每当一届学生毕业后事隔几年,老师和学生记得的总是其班级中最优秀的和最差的学生,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也许你会发现其中一个你以前从不认为是原因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给了这些中等生太少的关爱,忽略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很少去注意,去发现,去了解,去挖掘他们。
下面我想谈谈这些中等生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一些问题。
他们的心里到底渴望什么?而其表现出来的相应的行为又是什么?老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处理?我班的A同学,进班时排名三十几,不爱多说话,对老师有礼,碰见老师总是以微笑和一声“老师好”打招呼。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六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4aba54680203d8cf2f248f.png)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六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六篇【篇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发现班级中最受宠是那些品学兼优的优等生,因为他们代表着一个班级的水平和荣耀,象征着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的成功,这些优等生沐浴在老师的青睐和同学的羡慕里,享受着老师的“厚爱”;而那些曾一度被冷落,甚至被遗弃的“差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用爱心、平等和尊重把他们“呼唤”和“拯救”了回来,老师已不再歧视他们,而把他们作为实施“爱心和耐心教育”的对象,小心翼翼地呵护,细心耐心地启发,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他们。
那些中等的学生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族。
这里的中等生暂且给它界定为那些属于学习成绩一般,排名在班级的21—40名(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在50—55人)的学生,平时他们在学习上也能做到努力刻苦,在思想行为上基本也没有越轨,属于那种循规蹈矩,不需要老师操心的一类,尽管教师在平时也常实行“爱每一个学生”和“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教学原则,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似乎很容易忽略这“中间”,其实这些中间生学得很不容易,他们受到了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他们要随时提防下面“差生”的“追赶”,有一种被超过的惧怕感;另一方面又被上面的优秀生压着,想超越有时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种永无出头的被压抑感,而老师认为他们很“乖”,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很少关注他们。
所以我们每一个老师也许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吧:每当一届学生毕业后事隔几年,老师和学生记得的总是其班级中最优秀的和最差的学生,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也许你会发现其中一个你以前从不认为是原因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给了这些中等生太少的关爱,忽略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很少去注意,去发现,去了解,去挖掘他们。
下面我想谈谈这些中等生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一些问题。
他们的心里到底渴望什么?而其表现出来的相应的行为又是什么?老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处理?我班的A同学,进班时排名三十几,不爱多说话,对老师有礼,碰见老师总是以微笑和一声“老师好”打招呼。
幼儿园教师论文15篇(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研究)
![幼儿园教师论文15篇(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0097809d15abe23492f4d5f.png)
幼儿园教师论文15篇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研究幼儿园教师论文摘要: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往往注重所谓的实践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致使我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出现了经验丰富、理论不足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随意性、主观性和盲目性,不仅使学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还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所下降。
因此,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开展需要学前教育研究者和教师教育研究者夯实基础,从而提升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地位。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论文教师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摘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要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对心理健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并明确其影响因素。
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包括: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创造环境,给教师一分温馨。
关键词:影响因素;人际障碍;心理健康一、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健康调查及结果二、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调查表明,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
而班级人数太多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还有面临的职评问题、考评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2.生理症状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见的有厌食、失眠、头痛、恶心、心律失常等。
3.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她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加之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有很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3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7fd5c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1.png)
⼼理健康教育论⽂范⽂3篇德育⼼理健康教育论⽂[摘要]德育与⼼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有联系。
应加强德育与⼼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促进德育与⼼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德育;⼼理健康教育;⼤学⽣思想政治⼯作德育与⼼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有联系,只有有机整合,才能体现德育⼯作以⼈为本的原则,才能最⼤限度地发挥德育与⼼理健康教育的作⽤,共同促进育⼈⽬标的实现。
⼀、德育与⼼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的活动。
⼼理健康教育是运⽤⼼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法给教育对象的⼼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种技术性服务,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的⼼理健康发展。
⼆者的最终⽬的都是培养⼈格完善的全⾯发展的⼈,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法等⽅⾯是有区别的。
(⼀)理论基础有区别德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理健康教育以⼼理学、教育学等为理论指导。
(⼆)⽬标侧重点有区别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为,以塑造个⼈完善的道德品⾏为⽬标,其教育核⼼问题是⼈⽣观问题。
⼼理健康教育关注个⼈合理的⼼理需求,以塑造个⼈完善的⼈格为⽬标,其教育核⼼问题是个性的⾃我完善。
(三)内容有区别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感,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
⼼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阶级性,主要包括⼼理卫⽣、智⼒发展、⼈格评定、⾏为适应等内容。
(四)学⽣观有区别德育把学⽣当作塑造的对象,在师⽣关系上重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强调教育性。
⼼理健康教育把学⽣当作帮助、服务的对象,在师⽣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强调⼈性。
(五)教育原则有区别德育的主要原则是政治⽅向性原则,有明确的是⾮价值取向。
⼼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学⽣⼼理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在尊重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帮助,帮助学⽣解决⼼理⽭盾,培养⼼理能⼒。
教师心理健康小论文范文2篇
![教师心理健康小论文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62df6958fb770bf78a557c.png)
教师心理健康小论文范文2篇教师心理健康小论文范文一:高校党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目前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高校教师中党员比例已超过50%,他们的素质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有不少研究,如郭秀兰、哈丽娜等利用scl-90在不同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总检出率达30%左右,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特别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症状等方面。
党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通过查阅资料,国内只有何树德对103名小学党员教师进行研究,发现小学党员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p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绍兴文理学院党员教师286名,其中男性党员163人,女性党员123人;管理岗位党员101人,教学一线党员185人;年龄25-58岁,平均40.5±8.55岁。
(二)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能对被试最近一周的心理和躯体情况做出较准确评估。
量表在心理界被广泛使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前9个因子的分半信度为0.76~0.92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0.88之间,全量表为0.93。
(三)方法采用scl-90对300名党员教师问卷,有效回收2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33%,数据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二、调查结果由调查结果可知,高校党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阳性检出率为29.3%,在与全国常模比较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教师心理健康小论文范文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1结果1.1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为阳性筛选标准[9],即视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614bc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e.png)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推荐文章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2000字以上论文热度:幼儿教师入党积极分子个人思想汇报热度:最新幼儿教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热度:关爱学生的新幼儿教师师德自我评价热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热度: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据调查,肩负着基础教育之根本的幼儿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篇一《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论文摘要: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据调查,肩负着基础教育之根本的幼儿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有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职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幼儿,所以无疑对幼儿的发展也产生着不良的影响。
因此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引起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出于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
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
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
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
健康心理学论文【最新5篇】
![健康心理学论文【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d9b96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7.png)
【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论文【最新5篇】健康心理学论文篇一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提出从以下方面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
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
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dc6807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f.png)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教师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教师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篇一《做心理健康的快乐教师》摘要: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面对心理问题,教师要掌握调适的方法,正确认识自我,调整积极心态,学会心理减压,充分挖掘潜能,争做心理健康的快乐教师。
关键词:快乐教师心理健康心理调适教育部2002年14号文件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因为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可能“造就”一大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甚至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992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的不安感和无法入睡等,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1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部分教师的确存在着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与教师职业和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对于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力争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快乐教师。
一、认识自我,找准人生坐标苏轼曾说:“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
”知人难,知己更难。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是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之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c证培训论文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c证培训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8a4eb7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2.png)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c证培训论文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负面因素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影响,出现心理健康水平向下的倾向,这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更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c证培训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c证培训论文篇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实施策略》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负面因素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影响,出现心理健康水平向下的倾向,这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更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
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关心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策略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关心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心理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三个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
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术界针对不同的研究侧面和角度,有不同的定义。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
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普通人群有类似之处,但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与普通大众也有不同之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3篇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edd5c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a.png)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第一篇: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没有异常表现,即个体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是人的整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不仅与个人的幸福感、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责任承担、能力发挥、事业和财富的创造密切相关。
失去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幸福、社会交往和晋升,同时还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障碍甚至严重疾病,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心理健康的社会水平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建设水平和社会心态的重要标志。
一个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社会,通常具有较良好的社会秩序、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较低的社会矛盾,是一个具有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每个人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通过积极的心理保健与干预,更好地维护和提高个人和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今社会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第二篇: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人们通常将其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个体因素方面,包括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基本素质如遗传、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性格、认知风格、自尊心、社交能力和情感状态等。
因为这些因素是与个体本身的生理或心理素质相关的,它们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也是更为稳定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方面,包括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如家庭关系、工作环境、生活压力、社会支持、文化传统等。
这些因素相对于个体因素来说较为灵活和可变化,它们能通过合适的干预和改变而具有更明显的调整和影响作用。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都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的内在素质决定了能否应对压力的能力和程度。
而环境因素则是压力发生时的“触发器”,可以对个体产生较大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与建设
![教师心理健康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30a3fc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9.png)
教师心理健康与建设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同时也面临着压力与挑战。
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措施。
首先,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工作的稳定与质量至关重要。
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情感劳动,教师需要积极投入情感与精力来与学生建立联系、关注学生发展。
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例如焦虑、压力过大、情绪低落等,将难以有效履行教育使命。
有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保障教师心理健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然而,教师心理健康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师需要承担学生学业进步、行为管理、家长沟通等多项工作,这些工作的压力常常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
其次,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在一些地方,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单一,缺乏晋升机会,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压力和迷茫感。
此外,教师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常常遭受外界质疑和评判,这也会对教师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建设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关心与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加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与活动,鼓励教师自我调节与反思。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专项活动,如职业交流会、教师合作研究等,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助。
最后,教师个人也需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积极的心态,保持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参加健身运动、阅读等放松身心的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保障教师心理健康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塑造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谈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笔者对影响教师健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保障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近些年诸多数据表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
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曾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是: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2002年濮宁镇等人对我国19所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进行的心理检测,发现有60.1%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2.5%觉得精神压力很大,37.5%常对个人健康感到极大忧虑,36%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这个行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造福他人和社会。
一、原因分析
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1.教师职业的社会定位与教师个人的角色冲突。
我国自古对教师角色的期望较高,要求老师既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又是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者。
但作为个体的教师也会受到现实生活各种环境的影响,当教师的自我期望与社会和学生
的期望相一致时,其角色行为会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肯定,有自我实现的体验;当各种期望之间存在差别或分歧,频繁的角色转换和多方面的角色期望,就会使教师角色冲突时常发生,加上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多方面的压力,不适当调整心态,就会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2.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教师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声望等,是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可。
教师的社会地位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形象和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教师观念,更有赖于现实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目前社会上轻视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仍很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加之目前各种媒体广泛报道社会上一些不良教师的丑恶行为,致使很多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却常体验到受人轻视甚至蔑视的不安与自卑。
3.教师的职业压力过大。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学生对新事物认知的渴望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教学工作量剧增。
对教师的考评,多是以学生的成绩好坏作为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标准。
甚至一些学校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度。
激烈的竞争,常使任课教师精神疲惫、心力交瘁。
有时,还因考试成绩弄得教师之间猜忌和争斗。
在高校由于对科研的日益重视,使教师必须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高校教师经常写论文到午夜甚至后半夜屡见不鲜。
一些年青教师由于难以申请到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数量不够而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加上目前我国各种教育改革持续不断,教师的各种考核评估、职称评定、教师聘任制等的实行,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
应社会发展,这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冲击着教师的心理,使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此外,教师在生活中也时常会面临一系列困难问题,都需要教师抉择、处理和适应,一旦处理不当,适应不良,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
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培养新教师时应传授有关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各种心理评价与矫正,培养其角色意识和信念系统,以保证未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2.社会、学校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要合理,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这可以有效防止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和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减少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人为因素;与此同时还应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心理疾患提供方便,使教师们学会自我疏导,消除不良情绪。
3.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
遣能力,学会合理的控制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只有摆脱烦恼,教师方可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濮宁镇,蒋春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0).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俞国良,陈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4]刘启珍,明庆华.教师问题心理与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5]孟育群,宋学文.现代教师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6]胡国本.教师素养与能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7]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