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讲义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2、理解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成都市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成都市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 引言本文档为对成都市某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旨在对工程的地质和土壤条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本报告包括工程背景、勘察目的、勘察范围、勘察方法和勘察结果等内容。
2. 工程背景成都市某工程位于成都市中心地带,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工程用途为建设一座高层住宅楼。
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需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了解地质和土壤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3. 勘察目的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了解工程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 2. 研究土壤的力学特性和物理特性,判断土壤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3. 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4. 为工程施工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技术支持。
4. 勘察范围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范围主要包括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和土壤状况。
具体包括:1. 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的调查; 2. 土壤取样和实验室测试; 3. 地下水位测量和水文地质调查; 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5. 勘察方法本次岩土工程勘察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测试。
具体方法如下:5.1 实地调查1.地质构造的观测和测量;2.岩石的采样和分析;3.土壤的观察和采样;4.地下水位的测量和记录;5.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查。
5.2 实验室测试1.土壤力学特性的试验,包括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2.土壤物理特性的试验,包括含水量、颗粒分析等;3.岩石力学特性的试验,包括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4.地下水的化学分析。
6. 勘察结果根据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测试的结果,得到了以下结论:1.地质构造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稳定性较好;2.土壤主要由黏土和砂土组成,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3.地下水位较稳定,地下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4.工程地区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7. 施工建议根据勘察结果,提出以下施工建议:1.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止地质灾害的措施,如加固边坡、排水处理等;2.在基础设计中,考虑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3.注意地下水位的变化,做好相应的排水措施。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讲义
1.2 深部构造背景
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存在 重大差异。研究表明,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 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正好是莫霍界面深度明显变化的地带, 亦即地壳厚度变化的梯度带。莫霍界面的深度由四川盆地西 缘的42 km左右,到松潘—甘孜地块的腹地增大到60 km以 上,跨龙门山形成一个莫霍界面下降约15~20 km深的陡降 带
1.4 区域主要活动性断裂
1.龙门山断裂带 2.岷江断裂 3.虎牙断裂 4.鲜水河断裂 5.安宁河断裂 6.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
2. 成都地区的地质构造
2.1 成都断陷盆地
2.2 龙门山断裂带
2.3 龙泉山断裂带
2.1 成都断陷盆地
成都平原在构造上是成都断陷盆地(又称为成都凹陷), 其西侧为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东侧紧邻龙泉山西坡断裂。它 的形成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纪 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地壳物质向东南的滑动,导致 龙门山带由北西向南东强烈挤压、推覆,在山前形成了相对 下陷的第四纪断陷盆地。
2.3 龙泉山断裂带
龙泉山是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条背斜,总体走向NNE, 在背斜的东西两翼,各有一条断裂带,分别为龙泉山西坡断 裂和龙泉山东坡断裂,全长约200 km,相向倾斜。与龙门山 相比,龙泉山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幅度要小得多。同样,龙泉山 断裂带的活动性也要比龙门山断裂带小得多,其地震的频度 和强度也远小于龙门山带,该带上的最大地震为1967年仁寿 双流间的5.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Ⅶ度,震中区附近有破坏 和伤亡)。
1.3 区域动力学环境
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块有向SE 方向挤出的趋势,地震地质的研究、震源机制解、跨断层的 形变测量和大范围GPS测量(图1-2)的证据,均表明松 潘—甘孜地块在向南推移,这种强大的推移受到坚硬稳定的 扬子地块的阻挡,其挤压的前沿正好就是龙门山带。这次汶 川地震的发生,就和这种挤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开设的⼀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作⽤,能够使学⽣树⽴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的任务(1)⽬的:使学⽣对地质学有⼀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法,为进⼀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圈的特点;地质作⽤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的因素;变质作⽤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圈;地质作⽤;矿物;岩⽯;晶质体;⾮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标准化⽯;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矿床;品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地质灾害(解析版)
自然灾害地质灾害1.5·12汶川地震5·12汶川地震(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又称“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0°、东经103.4°)。
根据中国地震局修订后的数据,5·12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8.0级。
根据日本气象厅的数据,5·12汶川地震的地震波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北至内蒙古,东至上海,西至西藏,南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均有震感,中国之外的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等国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的发生及龙门山向东南方向推覆的动力来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挤,这一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大规模的构造变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
由于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得应力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高度积累,以至于沿映秀-北川断裂突然发生错动,产生8.0级强烈地震。
根据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大事记》,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
其中,四川省遇难68708人,失踪17923人。
四川除攀枝花市和宜宾市之外的19个市(州)均有人员遇难,尤其以阿坝州、绵阳市、德阳市、成都市、广元市因灾伤亡严重,5个市(州)人员遇难均超过4000人,其中阿坝州、绵阳市、德阳市伤亡均超过万人。
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5·12汶川地震共造成5462人遇难,5·12汶川地震中被毁的北川县城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离震中映秀东北方直线距离250公里之外的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5·12汶川地震造成4个社区整体掩埋,780余人遇难。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讲义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讲义一、引言成都市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中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地质构造和对地震活动、矿产资源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成都市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
二、地质构造特征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盆地特征: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核心地带,呈盆地状。
盆地内部地质结构较为平缓,地貌以平原为主,适宜农业和城市建设。
2.断裂特征:成都市附近存在多条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龙门山断裂带和瓦工山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的存在使得地质构造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地震活动的潜在风险。
3.抗震建设:鉴于成都市地处地震带,城市建设中注重抗震设计是必要的。
成都市的建筑物普遍采取抗震设计措施,以提高地震安全性。
4.构造变形:成都市地区受到构造力的作用,发生着不断的构造变形。
这种构造变形在地表上表现为地震、地裂缝等现象,对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地质成都市的地质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活动:成都市处于四川地震带附近,地震活动频繁。
地震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地震监测和预警是成都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2.矿产资源:成都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盐类、石油和天然气是成都市的重要矿产资源。
3.地质灾害:由于地震和地质构造的影响,成都市还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包括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4.水资源: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
这些水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成都市地质构造和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特征及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成都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同时,科学地利用地质资源、正确认识地质灾害风险也至关重要。
成都市地质构造和的了解对地震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二、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条件所导致的地质构造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构造解析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直线称(真)倾斜线,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层的倾向。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汶川大地震未对成都主城区造成损害的初步分析
汶川大地震未对成都主城区造成损害的初步分析2008年06月11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倪师军曹俊兴李永昭图1 成都平原的大地构造位置2008年5月12日,汶川映秀収生里氏8.0级地震,在四川龙门山一线和毗邻的陕南、陇南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难人数最终有可能高达8万,财产损失将超过5000亿。
成都主城区距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仅73km,但地面烈度只达到了5-6度,几无建筑破损,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大地震来袭,成都相对稳定、非常安全。
何以如此?是偶然还是必然?成都会不会遭受大地震的直接袭击?本文将就此做科学的分析。
一、稳定的扬子地块上的四川盆地的稳定性决定了成都不会发生大的地震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图1)。
扬子地块是一个稳定的地块。
四川盆地的基底大约形成于5-6亿年之前,主要由太古界或太古-下元古界结晶基底组成,结晶基底非常稳定。
结晶基底之上是可达10-15公里的巨厚的海相和陆相沉积,沉积物呈稳定的层状,连续性强。
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早期的沉积物已经变成了坚硬的岩石,构成了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四川盆地的基底。
图2 汶川地震的活动带四川省重要的地震活动带有3条,一是鲜水河断裂带、二是安宁河断裂带,三是龙门山断裂带。
这三条断裂带都不在稳定的扬子地块,也不在四川盆地,更不在成都平原(图2)。
因此不构成在成都直接发生大地震的任何可能性。
此次収生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是不稳定的青藏高原和稳定的扬子地块的接合部,此结合部位有一组3条北东向展布的深大断裂。
一条是灌县断裂,一条是映秀断裂带,一条是茂汶大断裂。
这三条断裂都是岩石圈断裂,几百公里长,几十公里深,几公里宽。
这一组3条北东向展布的深大断裂承受了不稳定的青藏高原地块逆冲带来的巨大压力,幵在这组深大断裂上释放应力(主震和余震)。
因此,成都平原不会承受青藏高原地块逆冲带来的巨大压力,也不会累积较大地应力。
成都不会直接収生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和余震带来的(或波及的)影响也是较轻微的。
构造地质学 实习讲义 第14章 赤平投影原理与应用简介1203
大圆图解。
圆柱状褶皱:各切面交线平行,且平行于褶皱枢纽, 这些经线大圆交于(β)点,即β轴=褶皱枢纽投影。
32
D7054 Cam-O 褶 皱 岩 层 产 状 统 计 图
33
D7052Cam-O褶 皱 岩 层 产 状 统 计
34
1.投影平面245°∠30°;20°∠60°;340°∠40°;120°∠70°。 2.投影直线42°∠62°;130°∠45°;220°∠50°;315°∠32°。 3.投影平面NW318°∠26°的法线(即极点)。 4.投影包含直线258°∠40°及42°∠62°的平面的产状。 5.已知铁矿层产状为154°∠40°,求下列各方向剖面上的视倾角:80°、330°、290°、 240°。 6.在公路转弯处的两陡壁上,测得板状含金石英脉的视倾斜线产状分别为120°∠16°和 227°∠22°,求该板状含金石英脉的产状。 7.岩层面产状为150°∠40°,岩层面上有擦痕线,其侧伏角为30°SW,求擦痕线的倾伏 向和倾伏角。(提示:作出岩层面的大圆弧后,由大圆弧的走向SW端沿大圆弧数其被纬线小 圆弧所分割的30°,即得擦痕投影。) 8.求平面254°∠30°与145°∠48°的交线产状。 9.求平面335°∠30°与平面235∠48°的夹角及夹角平分面的产状。 10.一圆柱状背斜北西翼产状为330°∠45°,北东翼产状为65°∠35°。求:(1)东西向 直立剖面上两翼的视倾角及两翼之间的夹角;(2)横截面的产状、横截面上两翼的侧伏角及 两翼之间的翼间角。 11. 某地灰岩中发育一对共轭剪节理,一组产状为190∠76°,另一组产状为278°∠53°, 假定两组节理的锐角等分线方向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求三个主应力轴的产状。
地质学基础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基本概念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学科之一。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外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确切的说,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岩石圈的一门学科。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分科: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元素分布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学科: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等。
3.研究地壳演变历史的学科: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等4.其它:煤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等。
第二节:地质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由于地质学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因而地质学具有以下特点:1.学科的实践性地质学科的大部分研究对象存在于野外,因此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深入到大自然中去,才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地质学。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每一种现象都具有独特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因此在研究地质现象时应树立正确的时空观。
例如当我们研究晶体的结构时常用微米、纳米作为尺度单位,而一次造山作用则用百万年作用时间单位等。
3.认识的局限性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及地质现象的复杂性,造成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十分有限。
例如,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大约为12公里,不到地球半径的2‰,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情况,另外,人类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00岁,而一次造山运动的形成过程则长达数百万年至上千万年,因此对单个人来说我们也无法观察到其形成的全过程。
大陆科学钻——江苏省东海市鉴于地质现象的特殊性有别于其它学科,其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野外观察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系统地观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手段。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国的地质灾害》讲义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质灾害情况,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之一。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
如 2008 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垦、修路建房等,容易引发滑坡灾害。
(三)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山区的沟谷容易形成泥石流。
(四)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悬崖等地带。
(五)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常见的有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质构造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板块运动活跃,这使得一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繁。
2、地形地貌高山、深谷、陡坡等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3、气候条件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暴雨会增加土体的含水量,降低其稳定性,从而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二)人为因素1、工程建设道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可能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引发地质灾害。
2、矿产资源开采过度开采煤炭、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容易导致地面塌陷。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及图片讲义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
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
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常用术语: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Himalaya Block 喜马拉雅地块Lhasa Block 拉萨地块Qiangtang Block 羌塘地块Songpan Ganzi Fold Belt 松潘甘孜褶皱带火山活动:Japan islands 日本诸岛Wudalianchi 五大连池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Tengchong 腾冲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
成都市概况介绍新
成都掠景
70年以前的成都第 一郊外公园照片
700年九眼桥
都江堰
成都体育中心
合江亭
成都掠景
城市精神
成都——“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
和谐包容
体现成都城市精神的“和谐包容”,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水环境的和 谐相处。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城市,水 是蜀文化的根本精神。从汉晋时期的“二江珥市”到唐代以后的“二江抱 城”,到当代成都人引以自豪的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城市雨污分流工程,都 表明成都城市的繁荣与水的联系。 成都人崇文重教、平和友善的处事风格营造了团结和睦的城市氛围,以开放、 包容的胸襟气度广泛吸纳外来文化,塑造了成都精致但不失大气、广博而又 高雅的文化品位。从秦汉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成都历史上 出现了多次移民高潮。从古至今,众多的名人曾聚集在成都,为成都留下大 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世界第一: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临 邛开采深井天然气,用于制盐、煮饭和照明;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 丝织品,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的足踏织锦机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到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为了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诞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和 使用雕版印刷术,成都的卞家《陀罗尼经咒》、西川过姓金刚经残页、成都樊赏家历残页为世界现存最 早的一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间这里的商人联合发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 这里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地理位置
地理: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内海拔387-5364米,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西 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平原面积占36.4%,丘陵面积占30.4%,山区面积占33.2%。平原地区西北 高、东南低,平均坡降0.3%。位于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网呈扇形展开在广阔的成 都平原上。 方位:成都位于成都平原中部。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东 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相接,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与眉山市相 连。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辖区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8平方公 里。现辖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双流县、郫县、 温江区、大邑县、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等9区6县,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4市。
成都地理知识
成都地理知识成都地理位置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都市这里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部。
地理坐标东经102°54'至104°53',北纬 30°05'至31°26',东西长192.55公里,南北宽166.35公里,总面积14,335平方公里。
东连德阳市、都江堰市,南接眉山市,西邻邛崃市、崇州市、乐山市、北与资阳市、简阳市相接。
(一)地势地形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的西部,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四川盆地的主体部分,整个成都呈扇面形状,坝间盆地低洼平坦,四周环山地高地势陡峭。
市区西北方青羊山最高点达到3144米,市域内有成都平原、都江堰平原及亚热带丘陵三种地貌类型,成都平原主要由嘉陵江和成都河冲积形成,有成都平原、都江堰平原及亚热带丘陵三种地貌类型。
成都地形特征主要为长江和岷江交汇处的一片平原,其地形特点是成都平原、丘陵和山地四个地貌类型。
城区北部为成都平原,平坦无峙;南部地势起伏较大,以丘陵为主。
最高海拔3144米,最低处为422.1米。
成都的地形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地、丘陵、山地三种。
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有华凌、龙泉山两个丘陵地,依山崖绵延而发,各自都具有特殊的风貌。
而在成都市的西南部,较为分布了整个市区的丘陵地,其中的峨眉山对于峨眉山地质的景观系好的地形地貌美景之一,也为旅游增色不少。
整个市城市内主要是滨江地,纵qu的河流有成都大学、府南河、金堂河等主要的河流。
(二)气候成都地处四川盆地,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少寒,夏热无霜,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20℃,年日照时数1195.2小时。
四季分明,春秋温和,夏雨及秋多雾霾,冬季北风较多。
全年均风向以东南风占一半左右,多为东南至偏西风。
阳光充足,降水充沥,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温13.1℃~18.9℃,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000-1150毫米,属多雨地区。
(三)水文地理成都地处川西水系较为发达的区域,岷江及其支流大部分经过成都市,其中包括双流、都江堰两大河流,全市境内共有河流11条,其中国家一级水系有都江堰、大邑两条河流,国家二级水系涵养、府南、蓝河、白河,九黄河五条河流。
成都地铁塌陷报告
成都地铁塌陷报告概述本文档是关于成都地铁塌陷事件的详细报告,主要包括事件背景、调查结果、原因分析以及防范措施等内容。
事件背景事件概述近期成都市发生了一起地铁塌陷事件,导致多人伤亡。
该事件发生在某地铁站附近的地铁隧道内,造成了一段地铁隧道部分崩塌。
事故调查组成立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成立了一支由专家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负责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结果根据事故调查组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事故原因1.地质因素:根据监测数据和现场勘查,事故发生的地点处于一个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
地质构造中的断层和裂缝导致了地下水的渗透,增加了地下隧道的稳定性风险。
2.建设施工质量问题:在地铁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存在建设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如土方开挖不规范、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等。
3.监测设备故障:调查组发现,事故发生的地铁隧道监测设备存在故障未及时发现地下水渗漏等异常情况,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管理责任1.监管缺失:地铁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对施工单位的监管不够严格,导致施工单位存在建设质量问题未及时发现和纠正。
2.监测不及时:地铁隧道监测设备故障未及时修复,监测数据未能准确反映地铁隧道的实际情况。
事故影响1.人员伤亡:事故导致多人受伤甚至死亡,给受害人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2.设施损坏:地铁隧道部分崩塌,导致相关设施损坏严重,需要进行修复和维护。
防范措施针对本次地铁塌陷事件,调查组提出了以下防范措施建议:强化监管加强对地铁建设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严格把控建设质量问题。
完善监测体系对地铁隧道的监测设备进行常态化维护,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强化培训对施工单位的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地铁塌陷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成都平原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知识
成都平原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知识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
成都平原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80公里,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
下面我们来来接一下该平原具体的地形以及气候。
▼▼目录▼▼●成都平原地形地貌成都平原四周群山环抱。
龙门山山脉(邓峡山)斜列于西,龙门山横拦于东,南连名邓冰汛形成之高台地,北接安县秀水一带山地丘陵,地形上形成南北对峙,东西夹持,从平原中心向周边阶梯状抬升的、封闭的菱形盆地景观。
平原内部地形平坦,南北长约200千米,东西宽近90千米,地面高程730-460米,由北西向南东倾斜,地面比降3-11‰。
从地形上可将平原分为扇状平原和周边台地两大部分。
前者位平原主体,称为平坝区;后者围绕平原周边断续分布。
冲洪积扇群冲洪积扇群主要分布在平原西测山前地带,自北向南主要由干河子一绵远河扇,石亭江扇、渝江扇、山民江扇、西河扇和南江扇。
各扇地势,均自北西向南东倾斜,联缀成群。
扇前缘,犬牙交错的叠置于晚更新统之上,与河流漫滩,阶地呈渐变关系,扇间位低洼地带。
其中崛江扇规模最大,其范围可由都江堰至郸县犀甫、永定一带。
冰水堆积扇冰水堆积扇由晚更新统冰水一河流堆积组成。
广泛分布在平原东、南、南东部,以2-3‰的比降向东及南东微倾。
表面形态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沿河分布时,为河流的二级阶地,比高4-17米,但有时与一级阶地之间不具明显的陡坎,呈条梗状或覆舟状,构成河间地块。
近平原边缘部位,表现为基座。
阶地分布高程440-700米。
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河漫滩、心滩呈舌形、条形、新月形分布于河心与岸畔,高出水面0-2米,往往不具明显陡坎,滩面倾向河心,组成物为灰白砂砾石层。
一级阶地,分布在平原南东侧河流中、下游地段,及名邓高地河道内。
呈条带状顺河断续展布,嵌叠于冰水扇状平原上,比高2-4米。
阶面平整,微向河床或下游倾斜。
各河以崛江阶地最发育,阶面宽可达数公里,长度数十千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地震反射剖面精细解释、GIS 地表 解析等手段对川西龙门山逆冲断断裂带构造特征进行了厘定, 进一步明确了龙门山地表4 条大型逆冲断裂带: 1. 青川-茂汶断裂带 2. 北川-映秀断裂带 3. 马角坝-安县-都江堰断裂带 4. 广元―江油―绵竹―大邑隐伏断裂带
受上述4 条大型逆冲断裂带控制,龙门山冲断带自北西 向南东方向依次划分为松潘-甘孜构造带、韧性变形带、基 底卷入冲断带、前缘褶皱-冲断带和前陆坳陷带。每一条大 型逆冲断裂带都是由一系列分支断裂组合而成,各分支断裂 之间往往被横向走滑断裂或捩断层分隔。龙门山冲断带的形 成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和多层次滑脱作用的叠加和改造,大 型逆冲断裂带是在多期构造活动中发生多期滑脱或逆冲而形 成的。
成都断陷盆地的基岩主要为白垩纪砂泥岩和第三纪 碎屑岩,盆地内充满了第四纪冲积、洪积物,形成了成 都平原。成都断陷盆地具有不对称的特点,第四纪北西 厚南东薄,竹瓦铺至茶店子间为第四纪最厚的中心沉陷 区,其两侧分布受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和蒲江——新 津——德阳隐伏断裂所控制,第四纪沉积等厚线长轴方 向沿龙门山作N 30°E方向延伸,最大厚度达541米,在 郫县竹瓦铺附近。
扬子地块岩石圈显示为高速、坚固和稳定特性,而松 潘——甘孜地块为低速、软弱及易于破碎。在松潘——甘孜 地块中,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它是引起中上地壳 推覆运动的滑脱层,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部地壳仰冲的 结果。低速层在龙门山推覆体内有所抬升,使脆性上地壳有 所减薄并发生破裂。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 km,正好位于 龙门山推覆体的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
2.2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南起于泸定、天全,向北东延伸经灌 县、江油、广元进入陕西勉县一带,全长约500公里, 宽40—50公里。龙门山构造发展大致可分为古生代以前 时期、印支运动时期和喜马拉雅时期三个阶段。喜山运 动期使龙门山带最终定型。由于印度洋板块陆壳与欧亚 板块强烈碰撞,产生的强大推挤力使龙门山断裂带成为 松潘-甘孜地块的东南边界。喜山运动主要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渐新世末,第二期为上新世末,第三期为早更 新世末,其中前两期是主要的造山期,特别是第一期, 是龙门山的大发展阶段,三大推覆构造带均在此期间形 成;第二期逆掩推覆作用继续发展,并形成重滑型飞来 峰,龙门山地貌轮廓形成,与四川盆地界线分明,高差 对比悬殊;第三期以来龙门山继续抬升,使山前强烈拗 陷。
成都盆地内分布有多条断层,这些断层有的部分出露地 表,有的则全部隐伏于第四纪覆盖层之下,延伸方向以北 东—南西向为主,规模较大,一般延长在30km以上,多表 现为逆冲断层。盆地东部逆冲断层一般消失在中三叠统雷口 坡组(T2l)构造滑脱层中,以向南东倾斜,向北西逆冲的 断层为主,且规模较大。盆地西部的逆断层多构成叠瓦式组 合,呈前展式扩展。逆冲断层均系中更新统以来(18万年) 以来的活动断层。
1.4 区域主要活动性断裂
1.龙门山断裂带 2.岷江断裂 3.虎牙断裂 4.鲜水河断裂 5.安宁河断裂 6.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
2. 成都地区的地质构造
2.1 成都断陷盆地
2.2 龙门山断裂带
2.3 龙泉山断裂带
2.1 成都断陷盆地
成都平原在构造上是成都断陷盆地(又称为成都凹陷), 其西侧为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东侧紧邻龙泉山西坡断裂。它 的形成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纪 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地壳物质向东南的滑动,导致 龙门山带由北西向南东强烈挤压、推覆,在山前形成了相对 下陷的第四纪断陷盆地。
1.2 深部构造背景
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存在 重大差异。研究表明,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 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正好是莫霍界面深度明显变化的地带, 亦即地壳厚度变化的梯度带。莫霍界面的深度由四川盆地西 缘的42 km左右,到松潘—甘孜地块的腹地增大到60 km以 上,跨龙门山形成一个莫霍界面下降约15~20 km深的陡降 带
1.3 区域动力学环境
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块有向SE 方向挤出的趋势,地震地质的研究、震源机制解、跨断层的 形变测量和大范围GPS测量(图1-2)的证据,均表明松 潘—甘孜地块在向南推移,这种强大的推移受到坚硬稳定的 扬子地块的阻挡,其挤压的前沿正好就是龙门山带。这次汶 川地震的发生,就和这种挤压有着直接的关系。
2.3 龙泉山断裂带
龙泉山是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条背斜,总体走向NNE, 在背斜的东西两翼,各有一条断裂带,分别为龙泉山西坡断 裂和龙泉山东坡断裂,全长约200 km,相向倾斜。与龙门山 相比,龙泉山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幅度要小得多。同样,龙泉山 断裂带的活动性也要比龙门山断裂带小得多,其地震的频度 和强度也远小于龙门山带,该带上的最大地震为1967年仁寿 双流间的5.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Ⅶ度,震中区附近有破坏 和伤亡)。
龙泉山西侧逆断层、龙泉山东侧逆断层和龙泉山背斜构 成冲起构造。纵向上,龙泉山西侧逆断层由龙泉山背斜西翼 断至东翼,断面斜切整个龙泉山背斜主体,对龙泉山背斜形 态起控制作用,由此显示,龙泉山构造不仅具有冲起构造特 征,而且显示该构造沿断层面具有由南东向北西逆冲推覆与 滑脱的特征。冲起构造以下龙泉山背斜逐渐消失。龙泉山西 侧逆冲断层在南段则表现为倾向北西西,向南东东逆冲性质。
1.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 2.大兴场东侧逆断层 3.大兴场西侧逆断层 4.蒲江—新津(熊坡背斜西侧)逆断层 5.熊坡背斜东侧逆断层 6.仙女山东(盐井沟构造东侧)逆断层 7.仙女山西(盐井沟构造西侧)逆断层 8. 黄龙溪-煎茶溪(苏码头构造东侧)逆断层 9.秦皇寺(苏码头构造西侧)逆断层 10.华阳逆断层 11.磨盘山逆断层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
1.地质背景与区域构造
2.成都地区的地质构造
1. 地质背景与区域构造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深部构造背景
1.3 区域动力学环境
1.4 区域主要活动性断裂
1.1 大地构造位置
成都盆地叠置于上扬子克拉通地块西北缘,东南邻龙泉 山构造带,西北邻松潘—甘孜地块东南缘龙门山碰撞造山带。 从地壳表层地质构造研究表明,以九顶山—北川断裂带和汶 川断裂带为界,以西属松潘—甘孜地块,以东属上扬子地块 西北缘川西前陆构造带,成都盆地叠置于川西前陆构造带中 南段。汶川8级地震就发生在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 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