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8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面山而居【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八、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愚公移山 《列子》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原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的意思。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是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大山 指同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许——赞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匮——音溃,缺乏的意思。
《愚公移山》故事
《愚公移山》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地方叫北山。
在北山的脚下,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爷爷。
北山可大啦,把愚公他们村和外面的世界隔开了,大家出门都特别不方便。
愚公就想,要是能把这座山搬走,那该多好呀!愚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里人,大家都觉得这太难啦,可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有一天能把山搬走。
”于是,愚公带着他的儿子、孙子,每天都去挖山。
他们不怕辛苦,不管是夏天太阳晒,还是冬天北风吹,都一直在努力。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话愚公:“你这么老了,能把山搬走吗?”愚公说:“我搬不走山,可我的子子孙孙能搬。
”最后,愚公的坚持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神仙把山搬走了。
《愚公移山》从前呐,有一位老爷爷叫愚公。
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这两座大山可把愚公他们害苦啦,出门得绕好远好远的路。
愚公就想把山挖掉,让大家出门方便些。
他的老伴儿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行吗?”愚公说:“我不行还有儿子,儿子还有孙子,一直挖下去,总能挖掉的。
”然后,愚公就带着儿孙们天天去挖山。
他们用锄头挖,用箩筐挑,从早干到晚。
有个叫智叟的人嘲笑愚公太傻,愚公说:“我虽然老了,但我有决心。
”他们的坚持感动了神仙,神仙把山背走了,大家出门再也不难啦。
《愚公移山》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愚公移山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家。
他们村子前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路。
愚公就决定把山挖走。
家里人都说这太难啦,愚公说:“不怕,咱们一直干,总能成功。
”每天,愚公带着儿孙们去挖山。
太阳晒得他们满头大汗,他们也不停下。
有个聪明人叫智叟,他说愚公傻。
愚公不理他,还是坚持挖山。
最后呀,神仙都被愚公感动了,把山搬走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愚公移山》_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字词: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原文: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字词: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译:(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字词: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着。
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原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字词: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译:(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原文: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字词: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
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
毕:竭尽,用尽。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指:直。
译:就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原文:杂然相许。
字词:杂然:纷纷。
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原文: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字词:曾:竟,却。
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丘:土山。
如。
何:把。
怎么样。
焉:哪里。
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呢?”原文: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译: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原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字词:子孙:儿子和孙子。
三夫:三个人。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的边上。
原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字词:京城:复姓。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跳:蹦蹦跳跳。
反:返回,现在写作“返”。
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愚公移山》全文翻译
《愚公移山》全文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愚公移山——列子【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
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愚公移山》注释
《愚公移山》注释
《愚公移山》是先秦列御寇的著作。
译文如下: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
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至于《愚公移山》的注释,由于篇幅原因,难以详述。
建议查阅古文鉴赏辞典等相关资料获取更多更详细的释义。
关于愚公移山的古诗词
关于愚公移山的古诗词
愚公移山,是中国著名的传说故事,该故事也广泛地被作为题材被古人们所写成的诗词,下面就是一些与愚公移山相关的古诗词: 1. 《愚公移山》
无情山岳不爱人,何必争奈愚公心。
愿将千古积石移,为平方寸作栋梁。
2. 《愚公移山》
千山万山山连山,远古愚公欲平之。
不辞远路逐清风,愿把高峰平作津。
3. 《愚公移山》
愚公挥斧意气昂,千锤万凿移山岗。
心存大志方能成,天上人间莫能阻。
4. 《愚公移山》
仙乡美景入愚公,移山平峦造万家。
千载传承光芒耀,为华夏之光辉加。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愚公移山的古诗词,以此来表达对愚公精神的赞扬和敬意,也展示了文人们对这个传说的不同诠释和想象。
- 1 -。
愚公移山经典寓言故事
【导语】《愚公移⼭》讲的是⼀个叫做愚公的⼈即使快九⼗岁了,依旧坚持移⼭,最终感动了天帝,最后天帝派了⼤⼒神把⼭移⾛的故事。
下⾯是分享的愚公移⼭经典寓⾔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 愚公移⼭的寓⾔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座叫太⾏⼭,⼀座叫王屋⼭。
那⾥的北⼭住着⼀位⽼⼈名叫愚公,快90岁了。
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阻隔,要绕很⼤的圈⼦,才能到南⽅去。
⼀天,他把全家⼈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起,⽤毕⽣的精⼒来搬掉太⾏⼭和王屋⼭,修⼀条通向南⽅的⼤道。
你们说好吗!” ⼤家都表⽰赞成,但愚公的⽼伴提出了⼀个问题:“我们⼤家的⼒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座⼩⼭,⼜怎能把太⾏、王屋两座⼤⼭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和⽯块放到哪⾥去呢?” 讨论下来⼤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和⽯块扔到东⽅的海边和北⽅最远的地⽅。
第⼆天⼀早,愚公带着⼉孙们开始挖⼭。
虽然⼀家⼈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
有个名叫智叟的⽼⼈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怎能把这两座⼭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太顽固了,简直⽆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在这⾥。
⼉⼦死了,还有孙⼦,孙⼦⼜⽣孩⼦,孩⼦⼜⽣⼉⼦。
⼦⼦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却不会再增⾼,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神见愚公他们挖⼭不⽌,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
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神下凡,把两座⼭背⾛。
从此,这⾥不再有⾼⼭阻隔了。
愚公移⼭创作背景 《愚公移⼭》选⾃《列⼦》,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量的神来实现征服⾃然的愿望。
因此,本⽂采⽤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物形象 愚公要移⼭,不是头脑⼀时发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先,他移⼭的⽬的⼗分明确。
“惩北⼭之塞,出⼊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惩,苦。
这⾥是意动⽤法。
愚公移山的故事和道理
愚公移⼭的故事和道理 《愚公移⼭》是中国古代寓⾔故事,选⾃《列⼦·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愚公移⼭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愚公移⼭的寓⾔故事 太⾏和王屋两座⼤⼭,⽅圆七百⾥,⾼达⼏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河阳的北⾯。
⼭北有位⽼⼈,叫做愚公,年纪快九⼗了。
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
他苦于⼤⼭阻隔,出⼊的道路⼗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商议说:“我想和你们⼀起,⽤尽⼀切⼒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条⼤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的南⾯,你们说⾏吗?” 全家⼈纷纷表⽰赞同。
只有他的妻⼦提出⼀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就是像魁⽗这样的⼩⼭包,恐怕都搬不掉,⼜能把太⾏、王屋这两座⼤⼭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头和泥⼟⼜往哪⾥扔呢?” 家⼈七嘴⼋⾆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的北⾯去。
”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的⼦孙,凿⽯头,挖⼟块,再⽤簸箕和筐⼦把⽯⼟运到渤海的后⾯去。
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次。
愚公家搬⼭的事,惊动了邻居。
邻居家的⼀位寡妇,有个遗腹⼦,才刚七⼋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个⽼头,⼈称智叟。
他以嘲笑的语⽓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要拔掉⼭上的⼀根树都不容易办到,⼜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块呢?” 愚公长叹了⼀⼝⽓,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呢!⼉⼦⼜⽣孙⼦,孙⼦⼜⽣⼉⼦,⼉⼦⼜⽣⼉⼦,⼉⼦⼜⽣孙⼦,这样⼦⼦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这两座⼭再也不会增⾼了,还怕挖不平吗?” 智叟听了,⽆⾔以对。
⼭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他挖⼭不⽌,就去禀告了天帝。
天帝为愚公移⼭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的两个⼉⼦去背⾛了那两座⼤⼭,⼀座⼭放在朔东,⼀座⼭放到雍南。
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的南⾯,再也没有⼤⼭挡路了。
愚公移山课文注音
愚公移山课文注音《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该故事讲述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的“愚”与智叟的胆小怯懦的“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课文注音版:太t ài 行x ín ɡ、王w án ɡ屋w ū二èr 山sh ān ,方f ān ɡ七q ī百b ǎi 里l ǐ,高ɡāo 万w àn 仞r èn 。
本b ěn 在z ài 冀j ì州zh ōu 之zh ī南n án ,河h é阳y án ɡ之zh ī北b ěi。
北b ěi 山sh ān 愚y ú公ɡōn ɡ者zh ě,年ni án 且qi ě九ji ǔ十sh í,面mi àn 山sh ān 而ér 居j ū。
惩ch én ɡ山sh ān 北b ěi 之zh ī塞s ài ,出ch ū入r ù之zh ī迂y ū也y ě。
聚j ù室sh ì而ér 谋m óu 曰yu ē:“吾w ú与y ǔ汝r ǔ毕b ì力l ì平p ín ɡ险xi ǎn ,指zh ǐ通t ōn ɡ豫y ù南n án ,达d á于y ú汉h àn 阴y īn ,可k ě乎h ū?”杂z á然r án 相xi ān ɡ许x ǔ。
其q í妻q ī献xi àn 疑y í曰yu ē:“以y ǐ君j ūn 之zh ī力l ì,曾c én ɡ不b ù能n én ɡ损s ǔn 魁ku í父f ù之zh ī丘qi ū,如r ú太t ài 行x ín ɡ、王w án ɡ屋w ū何h é?且qi ě焉y ān 置zh ì土t ǔ石sh í?”杂z á曰yu ē:“投t óu 诸zh ū渤b ó海h ǎi 之zh ī尾w ěi ,隐y ǐn 土t ǔ之zh ī北b ěi 。
愚公移山故事全文
愚公移山故事全文引言愚公移山是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坚定信念、努力不懈的精神。
这个故事不仅给人以启示,也道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持有的态度。
本文将为您讲述愚公移山故事的全文。
内容从前有位愚公,他住在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庄里。
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这两座山挡住了村庄周围的视线,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愚公和他的家人每天要从家门口绕过两座山才能去田地里干活,而且山上的乱石滚落,威胁到他们的安全。
愚公一家人虽然辛辛苦苦地走了很多年,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有一天,愚公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他决定动手移山,让道路通畅,让村民们从此不再受到山的阻碍和威胁。
愚公的儿子和孙子们都不理解他的决定,觉得这根本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愚公对儿孙们说:“我们不能一直被山阻挡,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
”于是,他们开始用铁锹、木材和麻绳,辛勤地挖土运石,希望拆掉两座山。
村民们听说愚公和他的家人正在挖山,纷纷来劝他们放弃。
他们认为这样的项目太过艰巨,根本无法实现。
然而,愚公却一直坚定地回答道:“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天经地义的事情终将会发生。
”年复一年,愚公和他的家人坚持不懈地工作着。
他们用坚定的信念抵挡着外界的质疑和困扰。
虽然他们的身体逐渐衰老,但他们的意志却越来越坚定。
终于,在众人意想不到的时候,大地动了起来。
愚公和他的家人成功地挖掉了第一座山。
这个消息传开后,引起了全村人的轰动。
然而,愚公和他的家人并没有因此满足。
他们继续努力工作,希望能够移掉第二座山。
虽然有人觉得这个目标实在是太过遥远,但愚公仍然坚信,只要坚持不懈,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最终,在他们的坚持努力下,第二座山也被移走了。
整个村子的人们都为愚公感到骄傲和感动。
他们发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化不可能为可能。
结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愚公虽然没有智慧、没有强壮的力量,但他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他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克服困难;信念是最强大的力量,它能让我们战胜任何困难;只要坚持努力,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实现。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
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
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
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
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
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
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释]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
(4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七尺或八尺。
《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关试题及答案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课文
《愚公移山》课文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御寇。
这则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与智叟的胆怯,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以下是《愚公移山》的课文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困难重重的任务,以及大家团结合作,努力坚持,最终赢得胜利的故事。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愚公移山》的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形如插几,连绵不断,自秦以来,几为阻隔西北之路,劳而无功。
每岁雪融水涨,必有土石崩裂,河泥泛滥,祸及于下,远近骇动。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之北,有神人也,状颜若卢,顶戴皆黑,白耳垂长。
一日,前来晓谕愚公曰:“汝家北有二山,阻隔人间,吾欲为汝移之。
” 愚公辞谢曰:“二山虽小,人力所不能服,扰之而无益,不若止已。
” 神人不怒而笑,令同去,日夕刨凿,垒石于海中,倾二山于渤海之口,以镇东海之波涛,北冥之鳐鱼。
愚公乃大喜曰:“得闻天仙之语,足见日月之明,运至若此,嗟乎胜人者有之。
”翻译:太行山、王屋山二山,连绵不断,方圆七百里,海拔万仞。
这两座山自秦朝以来就阻隔了西北的大道,劳而无功。
每年春天,雪融水涨,土石崩塌,河泥泛滥,给下游带来了无穷的灾害和恐慌。
有一天,太行山和王屋山北面的神仙来到了愚公家,他长相面目俊秀,黑色的头发耸立着,两只白色的耳朵垂在耳边。
他对愚公说:“你家北面是两座大山,为人所阻,我想帮你搬过去。
”愚公谦虚地说:“两座山虽然不大,可是人的力量无法胜任,闹来闹去也无济于事,还是算了吧。
”神仙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让愚公同他一起去。
他们日日夜夜地挖掘、敲打、建造,将两座山改造成了海中的一堆石头,并倾倒在渤海之口,以镇住东海的巨浪和北冥的鳐鱼。
愚公非常高兴地说:“我听了仙人的话,不但见到了日月的明亮,而且也想到了不可胜人的地方!”总结:《愚公移山》是一则关于人的力量与人的智慧的故事,是一则象征着奋斗不息、不居于已的精神摆动的故事。
传说中与愚公一起挖山的人数不一,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
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篇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之一,选自《列子·汤问》,作者相传是列御寇。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
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神话故事】从前,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名字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这两座山有一万多丈高,七百里宽,把村子挡得严严实实,大家进进出出都要绕很远的路。
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提议说:“这两座大山挡住(Block)了我们的去路,我们一起努力把它们移走,你们觉得怎么样?”大家都深受这两座大山之害,十分赞同愚公的话。
但是,愚公的妻子提出了异议,她说:“像你这样的年纪,即使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也未必能轻易搬动,何况是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魁父与它们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何况,那些石头和泥土又该放在哪里呢?”大家说:“我们可以把石头和泥土堆放在渤海边。
”愚公心意已决,于是,带领他的.儿子和孙子,一行三人来到太行、王屋两座山下,敲碎石头,挖出泥土,用簸箕和竹筐把这些东西装走,运到渤海边。
愚公的邻居中,有一个寡妇(Relict),她家里八九岁的孩子也跑出来,和愚公他们一起运土。
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精明的老人,别人都叫他“智叟”。
智叟听说愚公想要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就竭力阻止愚公,并嘲笑他说:“你这个老糊涂!都这把年纪了,还想去动那两座大山,别说是运石块和泥土,即使是山的毫毛你也损伤不了。
《愚公移山》文言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译文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的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的北面有位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的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对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过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