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传统文化
关于榆林诗词
关于榆林诗词【原创实用版】目录1.榆林诗词的历史背景2.榆林诗词的特点3.榆林诗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榆林诗词的传承与发扬正文榆林,位于我国陕西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这里,诗词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还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榆林诗词的魅力。
首先,榆林诗词的历史背景。
榆林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之地,尤其是诗词创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开始,这里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都曾来此地游览并留下了许多佳作。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榆林诗词更是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高峰,大量的诗词作品传世,丰富了我国的诗词文化。
其次,榆林诗词的特点。
榆林诗词在继承传统诗词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方面,榆林诗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地域特色。
另一方面,榆林诗词善于抒发豪放、奔放的情感,诗篇中常常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特点使得榆林诗词在我国诗词史上独树一帜。
再者,榆林诗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榆林诗词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作品。
如明代诗人张志真,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代表作有《登高》、《塞下曲》等;清代诗人刘鹗,他的诗作以抒发家国情怀为主题,代表作有《乌衣巷》、《夜泊牛渚怀古》等。
这些诗人和作品都是榆林诗词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传承。
最后,榆林诗词的传承与发扬。
在当今时代,榆林诗词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通过举办诗词讲座、朗诵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榆林诗词,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同时,我们还应该将榆林诗词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诗词作品,为繁荣我国诗词文化贡献力量。
总之,榆林诗词是我国诗词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截止2021年,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如下:
1. 冶铁技艺:榆林市冶铁技艺是榆林地区传统的冶炼技艺,代表性的有阳城炉细冲铁、横山炉冶铁等。
2. 木版年画:榆林市木版年画以榆林市棋盘山为代表,其图案色彩饱满,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个分支。
3. 炕绣:榆林市的炕绣是一种特殊的绣艺,以绣制在炕上的绣品为特色,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4. 云菜烹调技艺:榆林市云菜烹调技艺代表了榆林地区独特的烹饪传统,以云菜为主要特色,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5. 榆林馍:榆林市榆林馍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6. 榆林湾大麦芽酒酿造技艺:榆林市榆林湾大麦芽酒酿造技艺代表了榆林地区的传统酿酒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榆林市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榆林市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榆林市市端午节作文
陕西省榆林市市端午节作文篇一《榆林端午的别样风情在陕西省榆林市,端午节可是别有一番趣味。
一到端午节前夕,大街小巷就开始弥漫着各种香味。
我家住在老城区的一条小巷子里,那氛围浓得很。
巷子里的王奶奶早早就开始准备包粽子要用的材料。
我记得那天特别清楚,天刚蒙蒙亮,我就被一阵“沙沙沙”的声音给吵醒了。
我迷迷糊糊地穿上拖鞋,透过窗户往外看,原来是王奶奶在院子里整理粽叶呢。
那些粽叶青幽幽的,王奶奶坐在小板凳上,一张一张地仔细挑拣着。
她粗糙的手熟练地把粽叶在手里翻来覆去,偶尔还会把粽叶举起来对着光瞅一瞅,看看有没有破洞。
后来我才知道,那粽叶是王奶奶专门让人从乡下带回来的,就为了能包出地道的榆林粽子。
我跑去问王奶奶能不能在她那学学包粽子。
她哈哈一笑,满口答应。
我笨手笨脚地拿起粽叶就围,结果怎么也围不成个三角形。
王奶奶看我那傻样儿,笑着说:“娃娃呀,这粽叶得这样先折一下,再把米放进去。
”说着她的手就像魔法一样,几下就包出个漂亮的粽子。
我照着样子学,好不容易包出个歪歪扭扭的粽子,王奶奶还一个劲夸我呢。
端午节这一天呀,所有人都起得很早。
我和小伙伴们脖子上都挂上了五彩绳,手里拿着香包在巷子里跑来跑去。
那香包是妈妈自己缝的,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我的是个小老虎,眼睛是两颗黑乎乎的小珠子,特别可爱。
每家每户的门窗上都挂上了艾草,那味道有点怪怪的,但大人们说能辟邪。
中午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
王奶奶包的粽子有红枣的、豆沙的,还有腊肉的呢。
那味道香得不得了,咬一口,糯米黏黏的,馅料甜甜的或者咸咸的,感觉整个端午节的快乐都在那一口粽子里了。
在榆林,端午节就是这么有意思,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篇二《榆林端午:传统与热闹》在榆林,端午节可是个相当热闹的节日。
记得去年端午节,我跟着家里人去赶端午集市。
那集市真是人山人海啊,从街这头望到街那头,全都是人脑袋晃悠。
集市上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跟端午有关的东西尤其多。
有各种颜色鲜艳的纸葫芦,在微风中晃荡着,那颜色鲜亮得像是要把人的眼睛给吸进去。
榆林旅游文案短句
榆林旅游文案短句目录:一、榆林的自然之美二、榆林的历史底蕴三、榆林的特色文化四、榆林的美食与小吃五、榆林的民俗风情六、榆林的旅游胜地七、榆林的个人体验一、榆林的自然之美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拥有壮美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壶口瀑布、峪口、百里草原等天然景观,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壶口瀑布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水流奔腾,气势磅礴;峪口则是一片奇特的石峡谷,峭壁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而百里草原犹如一块绵延不绝的绿色海洋,草地上的牛羊成群,宛如诗画。
二、榆林的历史底蕴榆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
在榆林市区,可以游览到许多历史遗迹,如玄奘寺、大慈寺等,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体现了榆林的文化特色。
在游览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三、榆林的特色文化榆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里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舞蹈音乐等文化表演,都展示了榆林独特的风情。
游客可以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亲自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四、榆林的美食与小吃榆林的美食文化十分丰富多样。
这里的特色小吃有凉皮、油泼面、担担面等,口感独特,香味四溢。
此外,榆林还以羊肉为主要食材,制作出的羊肉汤、羊肉泡馍等美食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品尝榆林的美食,让味蕾享受一场盛宴。
五、榆林的民俗风情榆林的民俗风情独特而有趣。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榆林会举办盛大的皮影戏表演,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此外,榆林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炸麻花、赛羊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六、榆林的旅游胜地除了以上各项特色之外,榆林还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榆林博物馆、榆林沙漠等。
榆林博物馆是了解榆林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而榆林沙漠则是一片神秘而壮美的自然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无垠的沙漠中。
七、榆林的个人体验作为一位游客,来到榆林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还可以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在这里,我参与了赛羊活动、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还亲身感受了榆林的独特文化。
榆林的清明节习俗
榆林的清明节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一个祭祖悼念先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
在榆林市,人们在这一天会聚在一起,扫墓祭祖,悼念先人,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节还是一个踏青游玩的好时机,在榆林,人们会到郊外赏桃花、柳树,踏青玩耍,寓意迎春之意,欢度节日。
首先,清明节在榆林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祭祀扫墓。
每当清明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整理家族墓地,祭拜先人。
人们会提前购置鲜花、食品、酒水等祭品,细心擦拭祭祀之物,准备一番,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在榆林的乡村,每当清明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把祭拜需要用到的物品,如纸钱、香烛等,提前准备好,并且精心摆放。
在清明节这一天,家人们会一同前往墓地祭祖,祷告祖辈在天之灵得到安宁,同时也可以团聚一堂,增进亲情。
其次,在榆林市,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踏青游玩。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榆林的郊外草木葱翠,花开千朵,是人们踏青游玩的好去处。
在城市和乡村,人们会结伴出游,欣赏春日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在郊外,人们会赏花、踏青、野餐、放风筝、赶大青等活动,欢乐的氛围洋溢在清明节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在榆林的农村地区,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那就是踏青祭龙。
踏青祭龙是榆林地区特有的习俗,它源于古代的一种祭龙仪式,祈求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这一天,村民们会在田间地头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龙神,点燃香烛,烧纸钱,然后在田间地头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一年的农耕之事祈福。
除了祭祀扫墓、踏青游玩、踏青祭龙之外,榆林的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
比如清明节吃青团。
清明节这天主要有两种传统食品:一是青团,一是冷面。
青团是由糯米、豆沙、豆蓉等原料制成的一种糕点。
吃青团寓意着团圆、和睦。
而清明节吃冷面也是一种地方习俗,清明时节天气变暖,吃冷面有益于身体清热解暑。
总的来说,榆林的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试论榆林传统节日民俗
中图分类 号 : 8 2 文献标 志 码 : 文章编 号 :0 8— 8 1 2 1 ) 3— 0 2— 5 K9 A 10 3 7 (0 1 0 0 3 0 节 日民俗 , 由共 同 祖先 创 造 的 、 代相 传 的、 指 世
点 。单 一性 的节 日较少 , 如端 午节 , 间信 仰认为 五 民
的交 汇 之地 , 其传 统 节 1民俗 除 具 有 与其 他 地 区共 3
有 的特征 外 , 呈 现 了较强 的地 域特点 。 也
一
济基 础 上 的以父系 家 长 为 中心 的家族 制 度 , 正是 中 国传 统文 化所依 托 的社 会 结 构 , 对 民间 风俗 产 生 并 了长期 的、 重大 的影 响 。于 是在 传统 节 日中, “ 除 农
的庆祝 活动表 现人们 对未 来 的祝福 和追求 美好生 活 的愿望 , 体现 了该 地 民俗地 域 性 的 特点 。但 近 年来
辰) ”其三 与历 史 上 的 重要 事 件 和人 物有 关 。如 寒 食节 、 午 节 、 八 节 ( 端 腊 十二 月 初 八 ) 祭灶 节 ( 、 十二 月二 十三 日) 除夕 节 等 。事实 上 , 国传 统节 日在 、 中
日既有 与全 国其 他地 区相 似 的共 性 , 有 一些 独 特 也
中秋 节 、 阳节 、 至节 , 与时气农 节 大有关 系 ; 重 冬 都 其
二与宗教信仰有关 , 如四月初八 日的“ 浴佛节( 释迦
牟尼 生 日、 真武 祖 师修炼 成 仙 1 ”、 月 十 五 的“ 3) 七 中 元 节 ( 节 ) 和十月 十 五 日的“ 元 节 ( 官大 帝诞 鬼 ” 下 水
蜥 蜴 、 蛤 蟆 。此 月 多 灾 多 难 , 至 生 孩 子 都 会夭 癞 甚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榆林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榆林市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榆林市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市政府积极推动相关工作,于XX年申报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就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进行介绍,使读者对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榆林市位于陕北,历史上是军事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榆林市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二、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名单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评审,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终于出炉,其中包括了以下项目:1. 榆林刺绣榆林刺绣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榆林刺绣精湛绝伦,图案多样,色彩艳丽,深受人们喜爱。
2. 龙山砚龙山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
龙山砚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榆林地域文化元素,成为了榆林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3. 榆林鼓乐榆林鼓乐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音乐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榆林鼓乐在宗教、庆典、婚礼等场合都有着重要的表演作用,是榆林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榆林皮影戏榆林皮影戏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榆林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精湛,角色造型别致,被誉为“东方剪影”。
5. 燕赵书院燕赵书院是榆林市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建筑风格别具特色,保存完好。
燕赵书院是榆林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榆林市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6. 榆林腰鼓榆林腰鼓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舞蹈,起源于古代,曾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榆林小曲的简介
榆林小曲的简介榆林小曲的历史源流榆林,地处古河套文化和匈奴文化交融地带。
赵汉时期。
这里已是陕北的文化中心,但由于历代羌、胡、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徙频繁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这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
据《榆林府志》载:自明成化九年(公无1473)建立卫城。
大量移民实边。
榆林便成为我国九边重镇之一,常年屯驻重兵。
到榆林做官的外省籍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从浙江一带来榆林做官的,先后占了外籍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此地民间至今流行一种说法,叫“南官北座”)。
各地人才的汇聚,促成了各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榆林小曲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艺术新品种。
据清、乾隆皇帝《衔批通鉴辑览》中关于明武宗巡边至榆林的专篇记载称: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秋七月,明武宗由山西渡过黄河,先抵陕西府谷,于十月间到达榆林,住在在城内太乙神宫(即“凯歌楼”)。
每日有歌、舞、唱。
直至十四年(公元1519年)二月初,方才由原路返回京师。
行前纳了延德总兵戴钦之女为妃。
并大征了女乐。
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
康熙九年(公元1670),由江南来的谭吉聪(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
此人对榆林的“边韦地之形与风俗非常熟悉”,对“人物艺文也重长子之选录”对“兵食水利马政军器人物艺文宜有志此”。
对江南小曲十分喜好,来榆时带了家眷及使女。
歌伎和所用乐器等,闲暇时,常令其为他们演唱求乐,甚至在他主持修镇志时,也要请艺人来奏乐弹唱。
榆林总兵徐占魁在《重修延安绥德镇志序》中说:“爰时聚于署之东偏日,饮绿之堂,丝竹杂奏。
觞酒间行”。
据《榆林府志文艺志》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后,榆林城内“文艺其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常有“羌笛吹新调,秦筝弄急弦”。
其盛况可见一斑。
据民间相传,当时镇守城堡的兵士,大都是城内的小手工业者。
他们三天一小操,五天一大操,既当兵、又从业,日久开长,这些半职业兵士也听会了不少小曲。
一天,府内弹三弦的艺人病死,谭为此而发愁,当地一兵士闻讯便毛遂自荐。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原创版】目录1.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背景和意义2.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具体内容3.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4.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正文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背景和意义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榆林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近日,榆林市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具体内容根据公布的名录,榆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音乐:如榆林小曲、陕北民歌等;2.传统舞蹈:如榆阳区保宁堡老秧歌、清涧伞头秧歌等;3.传统戏剧:如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镇川干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4.传统美术:如榆阳剪纸、陕北窑洞门窗制作技艺等;5.传统技艺:如绥德平安书、绥德民间泥塑、绥德年茶饭等。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榆林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非遗名录、设立非遗传承人、举办非遗文化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榆林市还与周边省、市、县(区)开展非遗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1.源远流长: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多个领域,反映了榆林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地域特色鲜明: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陕北民歌、榆林小曲、镇川干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都是榆林地区独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3.生活气息浓郁: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绥德年茶饭等,都是民间生活中的传统技艺和习俗。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包括:
1. 榆林秧歌:榆林秧歌是榆林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深受人们喜爱。
2. 榆林陕北民歌:榆林陕北民歌是榆林地区特有的民歌形式,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其深情而朴实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3. 榆林皮影戏:榆林皮影戏是榆林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方式而著称。
4. 榆林舞狮:榆林舞狮是榆林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舞狮者以独特的技艺和表演方式展示狮子的神秘和力量。
5. 榆林腰鼓:榆林腰鼓是榆林地区的传统乐器,以其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表演方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6. 榆林刺绣:榆林刺绣是榆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刺绣技术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
7. 榆林剪纸:榆林剪纸是榆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剪纸技艺和精美的图案而备受青睐。
8. 榆林木偶戏:榆林木偶戏是榆林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木偶制作和表演方式而蜚声中外。
9. 榆林捆绑舞:榆林捆绑舞是榆林地区传统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方式而广受欢迎。
10. 榆林皮鞭舞:榆林皮鞭舞是榆林地区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皮鞭,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方式展示优美的舞蹈风采。
我的家乡风景如的榆林
我的家乡风景如的榆林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中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
我的家乡榆林不仅有峰峦叠嶂的山脉和清澈见底的河流,还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在这样迷人的环境中长大,我深深爱上了我的家乡的风景。
第一章:山水之城榆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边缘,山川纵横。
这里有着陕北的特色景观,如关中平原上难得一见的黄土高崖,山峦起伏,宛如中国版的大峡谷。
榆林市的南郑县是一个远离喧嚣的宜居之地,这里的绿水青山给人宁静祥和之感。
在南郑县境内,有着一个叫做白鹿梁的地方,是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白鹿梁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质峡谷,沿着溪流而建,有着壮丽的奇峰和险峻的岩壁。
每年春天,这里的梨花盛开,漫山遍野的梨花让整个峡谷变成了一个粉红色的花海。
这里的梨花以其花期长、花色美、品质优等特点而著名,吸引了无数游客。
第二章:历史之韵榆林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陕北的文化重地。
在榆林市区,有一座古老的城墙保留至今。
这座城墙建于明代,是陕北地区最完整的城墙之一,其雄伟壮观的风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城墙,榆林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值得一提。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榆林市的崇仁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崇仁寺建于唐代,是榆林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寺内保存着众多的佛像和佛经,是僧侣和信徒们修行和礼佛的圣地。
第三章:人文之美榆林的人文景观也是独具魅力。
这里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例如,榆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陕北民歌之乡”,这里的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深情的歌词而闻名。
每年的榆林民歌节上,不仅有着国内外的各地民歌团体前来表演,还吸引了大量的音乐爱好者。
此外,榆林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榆林的木偶、刺绣和纸扎艺术。
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是榆林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反映了榆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作为一个榆林人,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家乡的节日作文关于陕西榆林市
家乡的节日作文关于陕西榆林市一年中的节日榆林人最注重的还是春节。
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无论这些年俗有多么古老、程序有多么繁杂,但这片黄土地上的老老少少还是愿意年复一年地重温、上演。
榆林的年是用红色染成的,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色音符谱成的。
红灯笼、红窗花、红对联、红鞭炮、红被子、红鞋垫、红裤带、红内衣,闹红火用的红旗、红战鼓、红绸子、红扇子、红伞、红腰带、红袄子,姑娘抹的红口红,唢呐手用的红手套,长号上、鼓槌上系的红布条,吃的红烧肉、喝的红西凤、唱的红太阳、扭的红五角图案,给闹红火的人们赏的红苹果、大红枣、红皮鸡蛋,给娃娃包压岁钱用的红纸包,女人围的红围巾等。
哪里红色最艳丽,哪里的年气就最浓重;哪里最红火,哪里的人就最快乐!送灶君上天榆林人从过年前的'一个月就开始准备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元宵、闹秧歌、转九曲、观灯、放花才算基本结束。
榆林人讲究过富年,对于年货的准备极为重视。
腊月里踏进集市,会看到一派热闹非凡的红火景象。
腊月二十三是恭送灶王爷、灶王奶奶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家家都要杀只鸡(据说它将成为灶王爷的坐骑)、上供香,恳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关于祭灶糖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这种糖很甜,让灶君和灶王奶奶吃了之后就不在人间搬弄是非。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糖很粘,可以把灶君和灶王奶奶的嘴粘住,让他们不能乱说话。
腊月二十三榆林人要送灶君上天。
农村有些地方吃一顿猪肉烩粉捞饭,有些地方吃一顿杂面,燃放爆竹,送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上天。
年茶饭临近过年了,最具特色的就是忙前忙后做那些年茶饭。
从早晨到傍晚,碾米磨面、做豆腐、杀猪宰羊、卤肥肉。
年茶饭种类繁多,有茶有饭。
茶食简单,将黄米碾成面方便炒熟,搅进去芝麻、花生、瓜子仁,再将杏仁泡甜炒干,碾成面搅在一起,喝时再煮熟,就着麻花当早点。
黄酒,也叫米酒,或浑酒。
而米酒专门为佐餐之用,做黄酒用黄米、软米或谷米按照一定比例兑好,用开水浸泡一个时辰,放在碾子上压成细面,然后入笼蒸熟,取出放凉,再加入酒曲,也可以倒入少许白酒,一块搅好拌匀,放在密封的坛子里或盆子中,放置热炕头发酵。
榆林、关中市民俗风情
榆林市民俗风情:社交礼节榆林地区群众十分好客,亲戚朋友上门,热情接待。
群众认为:有亲朋上门是自己的荣耀,也是有人缘的标志;如果亲朋好友长久不上门,则是生活破落或离离寡合的表现。
客人来了,主人开门并揭起门帘迎接,让客人先进,然后自己才进门榆林市民俗风情:行旅之俗清末民初,境内尚无公路,村镇多为,人行便道,羊肠小径,坎坷不平。
即使所谓“官路”,也宽不过2米。
或则风沙扑面,或则爬山过塌,沟沟壑壑行旅甚为艰难。
其时群众出门,多赖步行,日行百余里是平常之事,穷人骑驴,富人骑骡马,也有骑骆驼的。
“骑驴婆姨榆林市民俗风情:过老年春节神木人称过春节为过老年,过老年是非常隆重的,时间长,内容丰富。
首先是过年的准备阶段长,神木旧时有句俗话说:“一年四大忙,淘米、刷房、淹菜、卧羊”。
四大忙中除淹菜之外的三大忙全是为着过年做准备的,所谓“卧羊”就是宰杀牛羊,榆林市民俗风情:府谷风俗民情府谷县由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和地域的特点,风土人情、乡俗习惯,既与毗连的神木县相近似,又受晋西北沿河各县和内蒙古伊克昭盟诸旗的影响,东、西、南、北传统习俗差异较大。
总的特点是古老纯朴,粗犷憨厚,不拘小节。
榆林市民俗风情:绥德有个民歌村陕北绥德有个“文艺之乡”远近驰名。
石雕汉子、剪纸婆姨、民歌艺人在这里卧虎藏龙,解放初成立的绥德县剧团中主要的戏曲演员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这个乡的村民们世代传承着前辈们对文艺的热爱和天分,用手艺与歌喉痛快地表达着生活中的欢乐与榆林市民俗风情:陕北窑洞陕北高原是窑洞的故乡,那有着拱圆窗户的靠山窑和四明头窑,三五孔或七八孔,一排或几排,单列或组成四合院,随处可见。
进入农家院落,你可以看到窑洞方格木窗的土院里左石磨右石碾,鸡跑猪哼,一派浓浓的乡土风情。
榆林市民俗风情:陕北剪纸陕北剪纸艺术品,俗称窗花。
即妇女们将它剪好后,贴在糊着雪白薄纸的窗格子内,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开的春花绽放在农家屋内,七彩纷呈,别有一番景象。
介绍家乡榆林
介绍家乡榆林
榆林是个美丽的城市,那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我喜欢那里!
榆林有着名的长城,明长城,清长城。
明长城是由明成祖朱棣修建的,全长14400米,保存完整。
长城的周围有许多古老的建筑,有烽火台、城楼、箭楼、敌楼等。
明长城的主要建筑有:八达岭、慕田峪、古北口、黄崖洞等。
这些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
城墙顶上生长着一排排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
榆林还有着名的地方就是榆林府了。
榆林府位于榆林市市中心,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是当时明代设在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府城。
它是一座城池与宫殿建筑相结合的城市。
榆林府最早叫“榆林州”,后改为“榆林府”,取“榆林天下壮”之意。
榆林府城内有明成祖朱棣修建的宫殿——文昌阁;有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修建的文庙——文庙;有朱棣亲自撰写“御制碑文”的石碑——碑林;有永乐年间修建的钟楼——鼓楼;还有永乐年间修建的长城——古城墙等建筑。
—— 1 —1 —。
榆林横山的民间故事
榆林横山的民间故事
榆林横山位于中国陕西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
以下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1. "狄青背妻过隙"
这个故事讲述了唐朝时期,狄青将妻子背过横山的隘口的壮举。
传说当时中国北方多次发生战乱,生活在横山的狄青决定护送妻子安全穿过难以通过的隘口,寓意着夫妻间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念。
2. "石壮得田"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农民石壮通过努力和智慧获得了自己的田地。
故事中,石壮聪明地利用了当地一条河流的变化,成功地扩大了自己的农田,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状况。
这个故事传承了努力和聪明才智获得成功的价值观。
3. "温家五老"
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横山的一个家族温家的五兄弟。
据传,五兄弟个个武艺超群,善于护家卫国。
他们在保卫家乡、抵抗外敌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佩。
这个故事展现了家族团结和民族亲爱的精神。
这些民间故事是榆林横山人民珍视的文化遗产,将继续被传承下去。
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传递着人们智慧、勇气和情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更是对生活智慧和价值观的一种宣扬。
身处横山,我们深深被这些故事所感动,浸润其中,继续传递和分享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
陕西榆林风土人情[日期:2009-08-24] [字体:大中小]“锣鼓唢呐一哇哇声∕扭起秧歌唱太平∕山也舞来水也舞∕舞得人寿年也丰。
”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
如果说榆林信天游放飞的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便是精神的狂飙。
作为文艺发展始祖的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
榆林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亦歌亦舞的表演。
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
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龙灯、竹马、花鼓、腰鼓、霸王鞭等表演技巧。
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
小场是几个人表演的舞蹈、歌舞和小戏。
参加人数为二、四、六、八人,成双成对,男持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
榆林秧歌也称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城乡群众普遍有闹秧歌的习惯。
现在的新秧歌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工农兵为主角,以歌颂新生活和欢庆丰收为主要内容。
在表演中突出“扭、摆、走、跳”,在三步一跳中,双臂连续左右摆动,随着节奏微微摇头摆脑,显得情致盎然,潇洒欢快,成为广大群众喜欢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榆林秧歌的场子设计主要有:双过街、二龙出水、蛇蜕皮、卷白菜、九曲灯、梅花盛开等等。
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
基本乐谱有《长流水》、《大摆队》、《得胜回营》等。
80年代以来,秧歌队前加彩车、广告宣传队(车)、仪仗队、管弦乐队等,秧歌队中普遍增加了水船、狮子、龙灯、跑驴、大头娃娃、大头罗汉戏柳翠、张公背张婆、高跷、霸王鞭等,规模宏大,热闹非凡。
每年春节期间,在榆林城举行秧歌汇演比赛,参赛最多达40多班,有不少国内外宾客专程来榆林观看、采风。
榆林秧歌是一种开放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
说它居于开放性,是因为榆林秧歌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毛头柳一样随处都可以生长。
院落里、硷畔上、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
榆林文化的边塞特色
榆林文化的边塞特色张俊谊陕北文化是地域文化,陕北文化的中心即在榆林的绥德、米脂、清涧、子洲等地。
曹颖僧先生也如是说:“今者自清涧以上绥米各县,地居陕北腹里,风俗礼教,尚存当日之旧习,堪称文化的中坚。
”(《延绥揽胜》)榆林的地域文化有三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即九曲黄河,万里长城,万里长征第一站。
九曲黄河,榆林位于黄河中游,黄河从其东境流过,她的文化底色应该是黄河文化,也就是黄土文化。
万里长城,榆林有秦代长城遗址、隋代长城遗址、明代长城遗址,也就是说榆林自古为边防要塞。
万里长征第一站,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站即在榆林的定边南部。
李子洲等革命先辈在榆林中学和绥德师范传播革命火种,陕北最早的共产党支部即在榆林成立,1927年10月,发生了著名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第一枪,1928年4月,在子洲南丰寨召开了陕北第一次党代会,使陕北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榆林大部分地方属陕甘宁边区,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主要在榆林。
榆林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地,八路军抗战的根据地,全国解放的转折地。
因此,榆林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榆林在中国革命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
“天下之势在九边,而秦有其三;三边之甲劲天下,而榆林居其首。
”(《延绥镇志序》)榆林位居陕西之北,榆林乃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且位居首要,天下驰名。
榆林文化有边塞特色。
从历史上讲,榆林就是边关重镇。
这里是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前沿。
金戈铁马,强弓劲弩,在这里各民族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剧目。
商代,这里是鬼方部落居住之地,鬼方非常强悍,《易经》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周代,这里居住着严允,严允和周王朝常有战事,《诗经》有多篇描述,其中有“不遑寝息,严允之故。
”春秋时是狄人居住之地,狄人也是游牧部落,非常强悍。
战国、秦汉为匈奴族驰骋往来的地盘,蒙恬镇守上郡,李广镇守上郡,都是为的抵御匈奴。
三国时期,这里干脆被匈奴占据,南北朝时,北方“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在榆林等地十分活跃,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在今榆林地盘建立了大夏国,后修建国都统万城,显赫一时。
榆林结婚风俗流程详解
榆林结婚风俗流程详解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榆林地区的结婚风俗流程,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传统色彩,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提亲与定亲:- 男女双方在经过相互了解和相亲看家后,若双方家庭同意结亲,便进入定亲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艺】榆林剪纸
• 榆林剪纸让人们领略到榆林女 人桃花般灿烂的内心世界。
• 剪纸在榆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 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 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 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 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 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 生活。
• 几千年的黄土文化孕育了这一 独特的艺术形式,雅俗共赏, 历来受到中外有识之士的偏爱, 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榆林的传统文化
【语言】陕北方言
谁能把下面这段话念出来???
在陕北,有一种给力叫局劲,有一种潇洒叫样 达,有一种笨蛋叫灰汉,有一种低调叫压的稳、 混的猛,有一种颓废叫球势兰,有一种盛气凌 人叫扎势,有一中可怜叫不当,有一种挖苦叫 排侃,有一种感冒叫鼻塌憨水,有一种无奈叫 脑出的丁辞 。
怎么样是不是别有一番感觉呢?-_-!
【舞蹈】榆林秧歌
• 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 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说榆林信天游放飞的 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 便是精神的狂飙。
• 榆林秧歌是一种开放性极 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说它 居于开放性,是因为榆林 秧歌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 毛头柳一样随处都可以生 长。
• 榆林秧歌一舞动,山在舞 动,河在舞动,一切都在 舞动,大地便在这情感的 舞动中告别今天的欢乐而 走向明天的欢乐。
【建筑】石窑洞
陕北浑厚的黄土地上,丘陵沟 壑密织如网,民居以窑洞居多。 但多以土窑洞居多,土窑洞相 对修凿容易,但窑内墙壁易碱 化,窑面经风化雨蚀常会剥落, 如遇洪灾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 害,其坍塌之危总是毁灭性的。 后来,榆林地区的人民发挥了 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土窑洞外 接一圈砖石拱洞,这样既加固 了居住的窑洞,又比过去的土 窑洞美观了许多。石窑洞既秉 承了土窑洞的优点,又克服了 它的缺陷,成为榆林人较为理 想的住宅。直到如今,平房、 楼房的大量兴建都无法替代陕 北人属于自己的窑洞。
• 每到七月十五中元节,每家每 户都会捏一些面花,这些面花 大都五彩缤纷,栩栩如生,豪 放、大气而传神,每件都可以 看作是一件绝好的手工艺品, 除祭祀外,烘干后分发给儿孙 和当作走亲串友、相互馈赠的 礼品。
发展中的榆林
展望未来 新城发展
•
祝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 榆林的剪纸是榆林人的骄傲, 如今,它正代表着榆林人民的 智慧与灵性走向全世界.
【创意】榆林面塑
• 过年蒸“花花”、清明捏“燕 燕”,是城乡妇女的拿手好戏。 “面花”有菊、梅、牡丹、石 榴、蝴蝶种种形状,“燕燕” 有雀、燕、猪、羊、猴、虎、 蛇盘兔、子母燕等各式造型, 点红着绿,简朴有趣,代代相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