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市场营销课后习题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市场营
第三章市场营销环境分析3.3.1 复习笔记第一节市场营销环境一、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和动向。
可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
每个企业都和市场营销环境的某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将这部分环境称为相关环境。
企业的相关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最为成功的企业,一般是能够适应其相关环境的企业。
二、环境威胁与市场营销机会环境发展趋势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威胁,另一类是市场营销机会。
1.环境威胁环境威胁是指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市场营销行动,这种不利趋势将伤害到企业的市场地位。
企业市场营销经理应善于识别所面临的威胁,并按其严重性和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分类,之后,为那些严重性大且可能性也大的威胁制定应变计划。
2.市场营销机会市场营销机会是指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富有吸引力的领域。
在该领域内,企业将拥有竞争优势。
企业在每一特定机会中成功的概率,取决于其业务实力是否与该行业所需要的成功条件相符合。
三、分析市场营销环境的方法1.业务划分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可以用“环境威胁矩阵图”和“市场机会矩阵图”来对威胁和机会加以分析、评价。
可得出四种不同的结果:(1)理想业务,即高机会和低威胁的业务;(2)冒险业务,即高机会和高威胁的业务;(3)成熟业务,即低机会和低威胁的业务;(4)困难业务,即低机会和高威胁的业务。
2.对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态度最高管理层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机会,必须慎重地评价其质量。
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者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Levitt)曾警告企业家们,要小心地评价市场机会。
他说:“这里可能是一种需要,但是没市场;或者这里可能是一个市场,但是没有顾客;或者这里可能有一个顾客,但目前实在不是一个市场。
”企业对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三种对策:(1)反抗,即试图限制或扭转不利因素的发展;(2)减轻,即通过调整市场营销组合等来改善环境适应,以减轻环境威胁的严重性;(3)转移,即决定转移到其他盈利更多的行业或市场。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管理学
第四章决策1.4.1 复习笔记第一节管理就是决策一、管理职能与决策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管理行为,都有一个可分解的决策过程。
表4-1 管理职能与其中的决策问题二、“决策人”的管理模式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按照关于人的假设对管理理论作了如下分类:(1)“机械人”模式把组织成员看作是进行一定作业的生产工具——机械。
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命令、进行作业,在解决问题时并不发生什么作用。
(2)“动机人”模式认为组织成员不是机械而是人,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要求、动机和目的而劳动的。
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的而进行合作的动机是劳动生长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3)“决策人”模式认为组织成员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
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完备性、对未来预测的困难性以及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替代方案,因此,在有限合理性的基础上,追求满意化而不是最优化决策的“决策人”模式才是更现实的合理模式。
“决策人”模式是把下述的决策方面的心理学因素作为其行动的基础的:①学习。
人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采取试验的方法,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理论的推断,对特定的选择将产生的结果作出估计;②记忆。
把为解决一个问题而收集的信息以及从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储存起来,以便在发生同类问题时用来作出新的决策的参考依据;③习惯。
它是帮助符合目的的行动方式持续下去的重要途径,具有“从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的范围内排除情况反复”的作用。
第二节决策的过程和准则一、决策过程1.收集信息阶段(信息活动)收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同时对组织内部的有关信息也要搜集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2.拟订计划阶段(设计活动)以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第一阶段所搜集到的信息,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3.选定方案阶段(抉择活动)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4.对已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审查活动)决策过程还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识别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效果等八个阶段。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管理学
第二章组织管理原理1.2.1 复习笔记第一节个体层次的基础知识一、个体假设1.个体假设的意义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的协调的科学。
如何看待个体,以一种什么样的个体假设前提作为决定管理方针、运用管理手段的基础,从基本的方面制约着管理的方式和效果。
对人自身的认识或假设是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由独立的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过程,是组织管理的基础。
管理学原理首先要回答独立的个体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纽带或机理结合为团体。
由个体到整体的环节,是组织管理理论最基本的环节。
2.传统的看法(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指以完全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且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2)社会人假设社会人:指以追求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个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的,他们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
(3)管理人假设管理人:遵循令人满意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作出最优的决策,而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
上述各种假设,都只强调个体的某一个侧面。
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即“复杂人”。
但如果把个体当作一种多因素的复杂人对等,组织管理问题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明确选择个体的有关特征为依据,是一种较为适当的选择。
3.必须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管理学研究人的什么;人的需求结构如何;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有哪些;人的理性能力有无限度,限度何在等。
巴纳德关于个体是由物的、生物的、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个体的看法,包含了对个体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从本质上说,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性制约。
因此,管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对人的理性能力给出判断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财务管
第四章企业筹资方式4.4.1 复习笔记第一节筹资的基本问题一、企业筹资的有关概念企业筹资,就是公司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
1.筹资渠道筹资渠道又称为资金来源渠道,是指筹措资金的方向与通道,体现资金的来源与供应量。
认识和了解筹资渠道及其特点,有助于公司充分拓宽和正确利用筹资渠道,筹集到公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本数额。
我国目前的筹资渠道主要有:(1)国家财政资金吸收国家财政资金在过去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获取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尽管国家财政资本在公司自有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但将仍然是属于基础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的公司资本的重要来源。
(2)银行信贷资金银行对企业的各种贷款,是各类公司重要的资本来源。
我国的商业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
政策性银行为特定企业(公司)提供政策性贷款,其主要目的不是盈利。
银行信贷资金有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存款等财力雄厚的经常性资金来源,且贷款方式灵活多样,能够较好地满足各类公司的多样化资本需求。
(3)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等。
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证券承销、物资和资金的融通、信贷资金的投放等金融服务。
这些机构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式为一些企业提供资金或服务。
在我国,虽然目前这种筹资渠道的财力比银行要小些,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公司理财人员努力去开发,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筹资渠道。
(4)其他企业资金一些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形成部分暂时闲置的资金,有时,出于一定目的,公司间往往也会相互投资。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购销业务可以通过商业信用方式来完成,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债务人对债权人的短期信用资金占用。
企业间的相互投资和商业信用的存在,使其他企业资金也成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市场营
第三篇市场营销第一章市场营销导论3.1.1复习笔记第一节市场营销学与市场营销一、市场营销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定义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特点(1)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
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对市场营销思想均有影响。
(2)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3.研究对象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即作为卖主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的市场上有效地管理其与买主的交换过程和交换关系及相关市场营销活动过程。
二、市场的含义1.含义市场是指具有特定需要和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或欲望的全部潜在顾客。
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作为销售者的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即研究企业如何通过整体市场营销活动,适应并满足买方的需求,以实现经营目标。
因此,在这里,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
2.市场包含的因素市场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即: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市场的这三个因素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才能决定市场的规模和容量。
三、市场营销的含义1.市场营销(1)市场营销的含义市场营销是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
市场营销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企业营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①1985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②1990年,日本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包括教育机构、医疗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基于与顾客、委托人、业务伙伴、个人、当地居民、雇员及有关各方达成的相互理解,通过对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领域的细致观察,而对组织内外部的调研、产品、价格、促销、分销、顾客关系、环境适应等进行整合、集成和协调的各种活动。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管理学
第七章人员配置1.7.1 复习笔记第一节人员配置概论人员配置,即有关管理人员的安排、配合、选拔、培养和考核的管理工作。
一、人员配置的重要性1.人员配置概述人员配置是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职能活动。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员配置包括拟定组织工作计划、选拔、储备、任用、调动、考核评价、培养训练等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环节和工作,因而可以视其为一个职能系统。
人员配置系统与其他管理职能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统一于企业管理的整体系统之中,成为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人员配置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1)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企业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地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适当选拔、配备和使用人员,可以充分挖掘每个职工的内在潜力,实现人员与工作任务的协调匹配,做到适才适能,人尽其才,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高度开发。
(2)有效发挥组织结构功能人员的配备尽量适应各类职务的性质要求,使各职务应承担的职责得到充分履行,组织设计的要求才能实现,组织结构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3)提高群体质量,形成最佳工作组合群体是企业的基本构成单位。
通过人员配置,可以极大地提高群体质量,促进成员关系的协调一致,发挥互补优势,减少因互斥而造成的损耗,增强群体的活动效率。
(4)强化管理职能,完善企业管理系统管理人员的配置是企业人员配置的核心和关键。
合理选择、任用和培养管理人员,把素质好、能力强、能胜任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到各级管理岗位上,进而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管理人才队伍,可以促进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推动企业管理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二、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是合理配置企业各类人员的依据和基础工作,具体包括工作系统分析、人力资源计划、人事工作计划等内容。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企业战
第七章战略控制与组织结构2.7.1 复习笔记第一节企业战略控制一、战略控制的性质1.战略控制的必要性战略控制是监督战略实施进程、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战略有效实施、使战略实施结果基本上符合预期计划的必要手段。
2.战略控制的基本原则(1)领导与战略相适应;(2)组织与战略相适应;(3)执行计划与战略相适应;(4)资源分配与战略相适应;(5)企业文化与战略相适应;(6)战略具有可行性;(7)企业要有战略控制的预警系统;(8)严格执行完整的奖惩制度。
3.战略控制的特点(1)企业战略活动必须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因而控制具有开放性。
(2)战略控制是企业高层管理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的总体控制。
(3)战略控制所依据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而不是战略计划本身的目标。
(4)战略控制要使战略计划保持稳定性,又要具有灵活性。
(5)战略控制根据企业的效益,客观地评价与衡量战略行为的正确性。
4.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人员既是执行战略控制的主体,又是战略控制的对象。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使战略实施获得预期效果,企业首先选择或培训能胜任新战略实施的领导人;其次,改变企业中所有人员的有关行为习惯,使之适合于新战略的要求。
(2)组织这是指企业的人事系统、权力与控制结构、领导体制及方式等等。
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时,其组织结构通常要进行调整。
否则,企业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准则等的系统,影响着企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如何加以诱导利用,使之利于战略的实现,是战略控制中的难点。
二、战略控制的类型完善的控制可以通过避免一些行为问题,或者通过运用其他的控制类型来实现。
下面重点介绍四种主要的控制类型。
1.回避控制问题在许多情况下,管理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避免不合适的行为发生,从而达到避免控制的目的。
具体的做法有:(1)自动化;(2)集中化;(3)与外部组织共担风险;(4)转移或放弃某种经营活动。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企业战
第四章企业业务层竞争战略2.4.1 复习笔记第一节基本通用竞争战略一、战略与竞争优势产生竞争优势的条件:具有抵御竞争者挑战的实力并且赢得顾客。
竞争战略考虑因素:竞争的手段;目标市场的状态。
二、几种通用竞争战略根据寻求优势的类型和目标市场的特征,可以分为几种通用竞争战略:1.低成本领先战略(1)实现条件①比竞争对手实现更低的成本价格。
②能持续降低成本。
(2)取得成本优势的方法①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低成本地运作价值链活动;②附加从购买者角度看待的价值重构价值链。
a.控制生产成本的基本方式:实现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实现学习和经验曲线效应;管理主要资源投入的成本;考虑价值链中各种活动之间的连接;寻求与其他业务单位的共享机会;比较垂直一体化与外包;评估先发者的优势与劣势;控制能力效用的比率;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运作方式。
b.重构价值链的基本方式:放弃传统的商业做法,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或Internet;利用直接营销的形式;简化产品设计;转向更为简单、更低资本密集、更柔性化的技术和流程;剔除高成本的原材料;将设备放置在更接近于供应商或顾客的地方;放弃为所有顾客服务的做法,只集中在有限的产品或服务;核心业务流程的再造。
(3)低成本提供者的特征所有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活动;要有一个促进持续成本降低的计划;要有详细、严格的预算审查流程和制度。
(4)实施低成本战略的最佳时机价格竞争非常激烈;产品是标准化的或能从供应商轻易得到;较低的产品转换成本;购买者规模大并且具有强大的谈判力;产业潜在进入者能用低价格吸引顾客建立市场。
(5)低成本战略的陷阱价格降得过低,限制了企业的盈利率提高;过于强调降低成本而忽视技术突破,使得成本降低竞争激烈,或者使过去用于降低成本的投资与经验积累丧失;这种战略最致命的缺陷是容易被模仿。
2.差异化战略(1)差异化战略的实质整合各种差异化的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找出差异化的方法,为购买者创造价值,而这些方法不能被竞争对手轻易找到或轻易模仿;为实现差异化而增加的投入不应比价格提高而带来的收益多。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
第六章组织1.6.1复习笔记第一节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为确立分工协作的基本框架,必须确定分工关系、部门化、权限关系、沟通与协商和程序化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分工关系1.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利益(1)分工可以使各种工作简单化,这在现场作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由于从事专业化的工作,使得每一个工人都能掌握专业化的操作技能。
2.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弊端(1)分工会带来工作的单调化;(2)分工会阻碍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降低其对组织变化的适应能力;(3)专业化会助长组织内部的冲突。
组织结构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面权衡分工的利弊,决定组织分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务。
分工离不开协作,缺乏协作的分工是危险的。
协调分工的方法很多,市场协调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市场协调借助的是看不见的手,而组织中的协调则以看得见的组织系统为手段。
二、部门化1.组织层次组成部门是组织协调的第一个方法。
通常是给每一个团体安排一个管理者,由其全权负责,统一协调团体内的所有工作。
这种团体就称部门或组织单位。
大型化组织通常采用横向的多维式部门结构。
首先,由几个人或职务组成一个小团体,而这个团体又归属于另外一个更大的部门,如此不断递进,便形成组织层次。
2.管理幅度受认识和情报处理能力的制约,管理者直接有效地协调下属人数有一个客观的限度,称之为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会受到管理者的能力、被管理者的训练水平、工作性质和内容、控制手段等因素影响。
管理幅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最佳管理幅度因企业、因人而异。
管理幅度的有限性导致了组织层次的产生,进而又产生了层次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就是部门化。
3.部门化的两个问题(1)部门规模的大小或组织层次的多少①缩小管理幅度,会增加管理层次,使组织呈狭长形态。
狭长型组织有利于强化统一管理,但会增加管理者人数;②扩大管理幅度,会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呈扁平形态。
扁平型组织虽然会减少管理者人数,缩短信息传递路线,但存在协调困难、易于失控的缺点。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市场营
第二章企业战略计划过程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3.2.1 复习笔记第一节企业战略计划过程战略计划过程,又称为战略管理过程。
它是指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目标、业务组合计划和新业务计划,在企业的目标和资源(或能力)与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之间发展和保持一种切实可行的战略适应的管理过程。
战略计划过程包括:①规定企业使命;②确定企业目标;③安排业务组合;④制定新业务计划。
一、规定企业使命1.企业在规定企业的使命时需考虑的主要因素(1)企业过去历史的突出特征;(2)企业的业主和最高管理层的意图;(3)企业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
企业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会给企业造成一些环境威胁或市场机会;(4)企业的资源情况;(5)企业的特有能力。
2.使命报告书一个有效的使命报告书应具备的条件:(1)市场导向企业的使命或目的应回答本企业的业务是什么。
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在使命报告书要按照其目标顾客的需要来规定和表述企业使命。
(2)切实可行使命报告书中要根据本企业的资源的特长来规定和表述其业务范围,不要把其业务范围规定得太窄或者太宽,也不要说得太笼统。
(3)富鼓动性富鼓动性的使命表达方式可以使全体工作人员感到其工作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并很重要,能提高士气,鼓励全体工作人员为实现企业的使命而奋斗。
(4)具体明确企业最高管理层在使命报告书中要规定明确的方向和指导路线,以缩小各个工作人员的自由处理权限的范围。
二、确定企业目标1.目标管理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规定了企业的使命之后,还要把企业的使命具体化为一系列的各级组织层次的目标。
各级经理应当对其目标胸中有数,并对其目标的实现完全负责,这种制度称为目标管理。
2.企业常用的目标企业的常用目标有:投资收益率(ROI=利润额/投资总额)、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创新等。
3.企业所规定的目标必须符合的要求表2-1 企业规定的目标的要求三、安排业务组合1.战略业务单位的划分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在安排业务组合时,首先要把所有业务分成若干“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BusinessUnits,简称SBU)。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管理学
第十一章变革与发展过程管理1.11.1 复习笔记第一节发展过程的特点变革与发展过程管理基于以下一个基本事实: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差异、矛盾和对立。
矛盾或不平衡,是管理面临的一般情况。
企业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充满了矛盾冲突,一是由于企业组织本身的地位和特点包含了各种矛盾的成分在内,二是由于企业内外均存在变化着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力量。
矛盾冲突是企业发展过程的常态。
一、企业组织本身的矛盾因素(1)环境要求与组织内部要求之间的矛盾市场环境对企业组织的基本要求:革新、竞争、多样化、灵活;组织内部对企业组织的基本要求:安全、稳定、连续、协调。
(2)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企业组织有其共同的目标。
共同目标是根据环境提供的可能,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能力确定的,不依个人的目标为转移。
但参加组织协作的个人又都有其个人目标和追求。
(3)科学、理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企业组织要获得经济利益,要生存发展,就要讲究科学,依靠理性,提高效率;但人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情感的存在,不是一台理性的机器。
二、环境的变化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均衡,是通过适当的目标和战略实现的。
环境时刻在动,其中,竞争、技术和需求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
三、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带来的问题:(1)企业发展带来企业与环境均衡的破坏主要是由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不平衡。
(2)企业发展带来企业内部均衡的破坏由于企业的成功和发展,规模扩大或者分支机构增加,原来适宜、稳定的管理体系和操作变得不适应,需要作出调整和修正。
(3)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长期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会滋生一些与成功和发展相伴随的弊病,如机构官僚化、办事拖拉、文牍主义、自满、大意等等。
四、企业发展与惯性企业发展当中的惯性,从大的方面划分,可分为体系惯性和个人惯性。
1.体系惯性(1)定义:指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整体意义上形成的固定、僵化的体系和程序。
(2)体系惯性存在于两个层次:①业务活动层次。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考试分
第一部分考试分析一、报考指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是我国目前开展的非全日制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保证我国学位授予的总体质量、规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而设立的国家水平考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是国家为同等学力人员开辟的获得学位的渠道。
这对于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干部队伍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申请人通过了学位授予单位及国家组织的全部考试、并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了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者,可以获得硕士学位。
1.报名条件报名参加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考生,必须是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审查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即考生应具备以下资格:(1)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2)本人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的有关材料已提交学位授予单位,并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被确定具有申请硕士学位资格;(3)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考试(包括外国语考试)。
2.报名时间考试报名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办法。
报考者在网上报名规定时间内,登陆有关省级主管部门指定的网站,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持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通过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资格审查表》(简称《考试资格审查表》)到指定地点现场照相、缴费、确认报名信息。
网上报名时间为3月中、下旬。
各省级主管部门确定所辖考区网上报名具体时间和网址后,于3月6日之前传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中心”汇总后于3月9日在“中心”网站()向社会公布。
现场确认时间原则上在每年3月底,各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情况确定具体现场确认时间,并在网上报名阶段告知考生。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
同等学⼒申硕《⼯商管理学科综合⽔平考试⼤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第⼗章组织⽂化1.10.1 复习笔记第⼀节组织⽂化的性质组织⽂化是⼀种渗透于企业组织各⽅⾯、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式和⾏为习惯,是组织的风⽓、风格。
它不仅对企业组织的运转是⼀种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且能够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和组织环境,从观念、信仰层次调动组织成员的⼯作积极性和忠诚⼼,是其他管理⼿段⽆法取代的。
⼀、经营⽬标与经营理念经营⽬标解决企业物质追求⽅⾯的问题,经营理念解决企业精神追求⽅⾯的问题。
价值观是企业及全体员⼯⼀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对于企业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共同认识或看法。
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最⾼⽬标和宗旨。
⼆、组织⽂化及其构成以组织基本⽬标和价值观为核⼼形成的,包括成员思维⽅式和⾏为⽅式在内的⼀整套观念和⾏为⽅式,就是组织⽂化。
1.组织⽂化的缘起20世纪70后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本经济迅速发展,这⼀严峻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
经过多⽅⾯的⽐较研究,美国学者认识到:⽂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为此,他们提出要向⽇本学习,借鉴⽇本社会和企业中许多独特的⽂化因素,培育和发展美国的组织⽂化,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股世界范围的组织⽂化热潮。
⽬前,组织⽂化在理论和实践⽅⾯均得到了长⾜的发展,组织⽂化学作为⼀门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思维⽅式共有的思维⽅式主要包含:(1)企业⽣存的环境、企业⽣存的世界是什么样的;(2)企业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承担何种职能,扮演什么⾓⾊;(3)在企业当中⼯作的是些什么样的⼈;(4)企业⽣存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即企业的世界观、环境观和对⼈的看法等。
3.⾏为规范管理者往往需要把价值观和思维⽅式具体化为具体的政策,组织的规程、制度、管理体系。
通过这些⼿段,告诉组织成员在具体情况下应该如何⾏动,即确定明确的⾏为规范。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企业战
第二章企业战略态势分析——外部环境分析2.2.1 复习笔记第一节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因此,宏观环境分析又简称为PEST分析法。
宏观环境分析的意义在于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一、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
(1)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体制、国家权力机构、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式。
(2)法律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执法机关等因素。
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1)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2)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三、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的社会中的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其中,人口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企业经营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四、技术环境技术环境不仅包括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第二节产业环境分析产业是指一组生产的产品非常相似、可以相互替代的企业的集合。
在战略分析中,产业环境分析的要点是对产业内竞争程度的评估。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种力量模型是最具代表性并被广泛应用的产业竞争分析框架。
按照波特的理论,一个产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这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
第二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1.1.1复习笔记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一、早期的管理思想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宗教。
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主要表现在:(1)人类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近代管理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
(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
(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从1880年起,泰罗(FrederickTaylor,1856—1915,美国)为了改进管理,开始试验和研究,逐步形成被称为“科学管理”或“泰罗制”的管理理论和制度。
泰罗制的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即适合于某种工作并且愿意努力工作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
(4)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蛋糕”做大。
(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
(8)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即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责,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力。
泰罗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近代科学分析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三、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法国)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后来的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工商管理课后题答案整理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第一章市场营销导论一、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具体来讲也就是,作为买主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的市场上有效的管理其与买主的交换过程和交换关系及相关市场营销活动过程。
二、简述市场营销与销售的区别。
1、营销是从整体上理解企业的战略,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进行规划,销售只是企业的一个活动,难度较低,随时可开展;2、营销活动需要全员参与,销售活动之需要销售人员参与即可;3、营销侧重利用“道”来进行交换,而销售侧重利用“术”来进行推销;4、营销的结果是建立长期的顾客关系并开发顾客价值,销售的结果是把产品和服务卖给顾客;5、营销的控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销售的控制则代价比较小;6、销售只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简述交换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
1、至少有两方;2、每一方都有被对方认为有价值的东西;3、每一方都能沟通信息和传送物品;4、每一方都可以自由接受或拒绝对方的产品;5、每一方都认为与另一方进行交换时适当的或称心如意的。
四、简述交易与转让的区别。
1、在转让过程中,甲将某物给乙,甲并不接受任何实物作为回报,而交易是一定要有回报的;2、一次交易包括三个可以量度的实质内容:至少有两个有价值的事物,买卖双方所同意的条件,协议时间和地点,而转让出了第三个条件外,前两个不必具备;3、交易需要计算交易成本和时间,转让不需要。
五、简述交易所包括的实质内容。
1、至少有两个有价值的事物;2、买卖双方所同意的条件;3、协议时间和地点。
六、简述交易市场营销与关系市场营销的区别。
1、交易市场营销只是关系市场营销的一部分;2、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交易市场营销能使企业获利,却不是十分注重长远利益;3、关系市场营销可节省交易成本和时间,并由过去逐项逐次的谈判交易发展成为例行的程序化交易;4、在交易市场营销情况下,企业很难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与顾客保持持久的关系;5、关系市场营销更强调顾客的忠诚度,交易市场营销更注重市场占有率。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企业战
第三章企业内部环境与资源均衡分析2.3.1 复习笔记第一节企业资源分析一、企业资源企业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大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
1.有形资产有形资产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必要的资源,是最容易判别的,也是唯一可以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清楚体现的资源。
它包括房地产、生产设备、原材料等。
具有稀缺性的有形资产可以使公司获得竞争优势,容易被竞争对手获得的有形资产不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2.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包括公司的声誉、品牌、文化、专利和商标以及工作中累积的知识和技术,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3.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所有资产、人员与组织投入产出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结合,包含了一组反映效率和效果的能力,是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
二、有价值的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在评价一个企业拥有的资源时,必须知道哪些资源是有价值的,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其主要的判断标准如下:1.资源的稀缺性拥有稀缺性资源的企业能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无法获取的处于短缺的资源,即获得了竞争优势。
若能持久拥有该短缺资源,则竞争优势也是可持续的。
2.资源的不可模仿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价值创造的核心。
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物理上独特的资源有些资源是物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这些资源都有它的物理上的特殊性,是不可能被模仿的。
(2)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资源这是指那些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获得的资源(3)具有因果含糊性的资源企业对有些资源的形成原因并不能给出清晰的解释。
具有因果含糊性的资源,是组织中最常见的一种能力,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
(4)具有经济制约性的资源这是指企业的竞争对手已经具有复制其资源的能力,但因市场空间有限不能与其竞争的情况。
三、企业的核心能力1.核心能力的概念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具有重要竞争意义的经营活动中能够比其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核心能力的形式每个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