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导航方法与制作流程
机器人视觉导航算法设计与仿真
机器人视觉导航算法设计与仿真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视觉导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机器人的视觉导航可以帮助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自主导航和避免障碍物,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完成各种任务。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视觉导航算法的设计原理和仿真实验。
一、机器人视觉导航算法设计原理机器人视觉导航算法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避障三个部分。
1. 环境感知机器人在导航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以获取环境相关信息。
常用的环境感知方法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深度相机等。
激光雷达可以获取周围物体的距离和形状信息,摄像头可以获取图像信息,深度相机可以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
通过综合利用不同的传感器,机器人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环境信息。
2. 路径规划在获取环境信息后,机器人需要进行路径规划,即确定从当前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最优路径。
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分为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
全局路径规划是在整个地图上进行规划,通常使用A*算法、Dijkstra算法等。
局部路径规划是在机器人周围的局部区域内进行规划,通常使用动态窗口法、基于速度的局部规划法等。
路径规划算法需要考虑避开障碍物、避免碰撞和最短路径等因素。
3. 避障在路径规划的过程中,机器人需要避开遇到的障碍物,以确保安全导航。
避障算法可以通过激光雷达或摄像头获取障碍物信息,并根据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进行决策。
常用的避障算法包括人工势场法、虚拟障碍法等。
避障算法可以使机器人绕过障碍物或调整路径避免碰撞。
二、机器人视觉导航算法的仿真实验为了验证机器人视觉导航算法的有效性,常常需要进行仿真实验。
仿真实验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导航过程,可快速获得结果并进行调整。
1. 环境建模首先需要对导航环境进行建模。
可以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如Blender)创建一个虚拟的导航环境,并添加不同类型的障碍物。
2. 传感器模拟在仿真实验中,需要模拟机器人的传感器。
机器人导航与避障系统设计与实现
机器人导航与避障系统设计与实现导航与避障系统是现代机器人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
通过设计和实现这样一个系统,机器人能够在未知环境中自主导航,并避免与障碍物的碰撞。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导航与避障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其实现方法。
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机器人导航与避障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目标是使机器人能够在未知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并且能够智能地避开障碍物。
二、设计方案1. 传感器选取机器人导航与避障系统的核心是传感器的选取和布置。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
激光雷达可以提供较为精确的环境地图,摄像头可以获取环境图像进行识别,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检测障碍物的距离。
2. 环境感知与地图构建机器人需要能够感知到周围环境并构建地图,以便进行导航和避障。
通过传感器获取到的数据,可以使用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算法进行地图构建。
SLAM算法能够同时实现定位和地图的构建,为机器人导航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
3. 导航算法设计导航算法是机器人能够自主导航的关键。
常用的导航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算法、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地图信息计算出最优的路径,并指导机器人进行移动。
同时,导航算法还需要考虑到避障问题,确保机器人能够安全绕过障碍物。
4. 避障算法设计避障算法是导航与避障系统的核心部分。
通过传感器获取到的环境信息,机器人需要能够分析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相应的避让动作。
常用的避障算法包括漫游法、VFH(Vector Field Histogram)算法、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等。
这些算法能够有效地避开障碍物并找到可行的路径。
三、实现方法1. 硬件搭建机器人导航与避障系统的实现需要搭建相应的硬件平台。
机器人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教程
机器人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教程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伙伴。
而机器人导航系统作为机器人行动的核心,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教程,帮助读者了解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一、机器人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机器人导航系统是一种能够让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自主导航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感知环境并进行地图构建,确定机器人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规划行动路径,并实时调整路径以应对环境变化。
1. 感知环境:机器人导航系统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来感知环境信息,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提供机器人周围的障碍物位置、地形高度、光线强度等信息。
2. 地图构建:机器人导航系统通过感知环境的数据构建地图,用于描述环境的特征和机器人在其中的位置。
地图可以是二维或三维的,可以使用栅格地图、拓扑图或点云等表示方法。
3. 位置估计:机器人导航系统需要通过感知数据和地图信息来确定机器人当前的位置。
常用的定位方法包括激光定位、视觉定位和惯性导航等。
这样一来,机器人就可以在未知环境中准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4. 路径规划:机器人导航系统需要根据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结合地图信息,规划机器人的行动路径。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 算法和RRT(快速随机树)等。
5. 动态路径调整:机器人导航系统需要实时监测环境变化,并对路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
当机器人遇到新的障碍物或地形变化时,导航系统会根据实时感知信息优化路径规划结果。
二、机器人导航系统的开发流程1. 硬件准备:开始开发机器人导航系统之前,我们需要准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包括机器人底盘、传感器和计算机等。
2. 系统架构设计:在开发机器人导航系统之前,我们需要先进行系统架构设计。
这包括确定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设计,确定感知模块、控制模块和算法模块之间的协作关系。
3. 感知与地图构建:实现机器人导航系统的第一步是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地图表示。
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算法及现实应用
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算法及现实应用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合理的算法和方法,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地感知和规划路径,从而实现目标导航并完成各种任务。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的基本概念、常用算法以及在现实应用中的一些案例。
一、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的基本概念机器人导航是指机器人在所处环境中自主地寻找和到达目标位置的过程。
路径规划是在所给环境中计算出机器人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路线。
为了实现机器人的导航和路径规划,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感知和建模,通常采用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构建地图。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
接下来,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规划算法,根据机器人的起始位置、目标位置以及环境地图,计算出一条安全、高效的路径,并将路径转化为机器人可执行的指令。
二、常用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基于图的搜索算法,适用于无权有向图和有权有向图的最短路径问题。
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Dijkstra算法可以用来计算机器人在网格地图中的最短路径。
它通过不断更新起点到当前点的最短距离,并选择具有最短距离的邻接节点作为下一个节点,直到到达目标节点。
2. A*算法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基于评估函数(启发式函数)来选择扩展节点。
它综合考虑了起始节点到当前节点的代价和当前节点到目标节点的估计代价,通过优先级队列来选择下一个扩展节点。
A*算法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快速找到最短路径并且适用于不同的地图和环境。
3. RRT算法Rapidly exploring Random Tree (RRT)算法是一种适用于高维空间的路径规划算法。
RRT算法通过随机采样生成树状结构,不断扩展树的节点,直到找到目标节点。
RRT算法具有计算简单、高效、适用于复杂环境等优点,可用于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的导航和路径规划。
机器人视觉导航中的建图与路径规划
机器人视觉导航中的建图与路径规划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机器人视觉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了热门的研究方向。
在机器人的视觉导航中,建图与路径规划是两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将重点介绍机器人视觉导航中的建图和路径规划。
一、建图在机器人视觉导航中的建图阶段,机器人需要通过视觉传感器获取到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对应的地图。
建图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感知和重建。
1. 感知在建图过程中,机器人使用多种传感器来感知环境,最常用的是视觉传感器。
利用视觉传感器,机器人可以获取场景中的图像或深度信息,进而识别出障碍物、地标和其他重要的特征。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利用激光雷达、超声波等传感器获取环境的几何信息。
2. 重建在感知完环境后,机器人需要将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构建出对应的环境地图。
常见的重建方法包括:- 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通过图像处理算法,机器人可以识别出环境中的物体,并提取出对应的特征点。
利用这些特征点,机器人可以计算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构建出场景的拓扑关系。
- 点云处理:利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获取到的点云数据,机器人可以将点云数据进行滤波、配准和重建,以得到一个较为精确的环境地图。
-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机器人建图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通过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机器人可以将感知数据直接输入网络进行处理,以生成对应的环境地图。
二、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机器人视觉导航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建立好地图后,机器人需要根据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找到一条最优路径来实现导航。
路径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在考虑到环境限制和机器人能力的情况下,寻找到一条最短、最安全的路径。
1. 环境建模在路径规划之前,机器人需要对环境进行建模。
这包括将地图进行划分,并对每个区域的可行走性进行建模。
常用的方法包括栅格法、代价地图法和图搜索法等。
2. 路径搜索路径搜索是路径规划的核心部分,其目标是找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
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方法与实现
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方法与实现机器人导航和路径规划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其目的是使机器人能够在未知环境中自主移动,并通过优化路径规划来避免碰撞或绕过障碍物。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导航和路径规划的常见方法和实现。
一、机器人导航方法1.传感器感知方法: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例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红外线等。
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构建地图,并通过比对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方向来进行导航。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得更准确的环境信息,但同时也需要较多的计算资源。
2.基于模型的方法:机器人根据已有地图模型和自身的运动模型,预测出在不同位置和姿态下的行动结果,并选择潜在导航路径中最优的一条。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建模和计算来实现自主导航,但需要准确的地图模型和运动模型。
3.强化学习方法:机器人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最佳的导航策略。
它基于奖励机制,根据不同的行动结果给予机器人奖励或惩罚,并通过更新价值函数来优化导航策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在未知环境中进行学习和适应,但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训练时间。
二、路径规划方法1.基于图搜索的方法:机器人将环境表示为图,其中节点代表位置,边代表路径。
然后使用图搜索算法(如A*算法、Dijkstra算法)来找到起始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最短路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找到全局最优路径,但需要准确的地图数据和高效的搜索算法。
2.基于采样的方法:机器人通过在环境中随机采样一系列点,并评估每个点的可通行性和距离目标的代价。
然后使用最优化算法(如RRT、PRM)来连接这些点,生成一条可行的路径。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但可能无法找到最优解。
3.基于人工势场的方法:机器人根据环境中的障碍物和目标位置,构建一个势场模型,其中障碍物产生斥力,目标位置产生吸引力。
然后机器人根据当前位置和势场,选择产生最小势能的方向来移动。
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但可能会陷入局部最小值。
三、路径规划实现1.地图构建:在实现路径规划前,需要先将环境进行地图构建。
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导语: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机器人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作为其中之一的重要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导航服务。
本文将重点讨论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引言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技术以及路径规划算法等,使机器人能够在室内或室外环境中高效地感知、定位和规划导航路径的系统。
其设计和实现旨在为机器人提供准确、安全的导航能力,使其能够自主地完成各种导航任务。
二、系统设计(一)感知模块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中的感知模块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感知模块,机器人能够实时感知到周围环境的信息。
感知模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视觉: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人可以通过摄像头或3D传感器等设备获取环境图像或点云数据。
通过对图像或点云数据的处理,机器人可以提取出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从而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识别和跟踪。
2. 环境感知传感器:环境感知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红外传感器等,可以用来感知机器人周围的环境信息。
通过激光雷达可以获取到机器人周围的障碍物的距离和形状信息,从而可以进行避障操作。
(二)定位模块定位模块是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中的关键模块,通过定位模块,可以准确地获取机器人当前的位置信息。
常用的定位方法主要包括:1. 惯性测量:利用惯性传感器如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测量机器人的角速度和线加速度,通过积分计算机器人的位移信息,并结合初始位置信息,最终得到机器人的位置。
2. 视觉定位: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从环境图像中提取特征点,并通过与地图中已知特征点的匹配,得到机器人的位置信息。
(三)路径规划模块路径规划模块是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中的核心模块,通过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最短路径算法:最短路径算法是寻找两个给定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算法,其中最经典的算法之一是迪杰斯特拉算法。
机器人自主导航方法及应用综述
机器人自主导航方法及应用综述概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是指机器人能够在未知或多变的环境中自主地规划路径并实现导航的能力。
这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对机器人自主导航的方法及应用进行综述。
一、基于传感器的导航方法基于传感器的导航方法是机器人自主导航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机器人搭载各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
1.1 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是一种能够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感知环境的传感器。
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扫描周围环境,获取环境中物体的距离和方位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
激光雷达导航方法在室内环境中表现出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广泛应用于仓储、清洁等机器人领域。
1.2 视觉导航视觉导航是机器人自主导航中另一种常用方法。
机器人搭载摄像头,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对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
通过识别环境中的特征物体、路标或者地标,机器人可以计算出自身位置并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
视觉导航方法在室外环境或者需要特定标志的室内环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二、基于地图的导航方法基于地图的导航方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机器人自主导航方法。
该方法通过预先构建环境地图,并将地图与机器人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导航。
2.1 基于占据地图的导航占据地图是一种常用的环境地图表示方法。
它通过将环境划分为一系列小的网格单元,每个单元表示一个可达或不可达状态,进而构建出环境的地图。
机器人在导航过程中通过传感器数据更新这个地图,并根据地图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
2.2 基于拓扑地图的导航拓扑地图是另一种环境地图表示方法。
它通过识别环境中的关键地点和连接关系,构建出地图的拓扑结构。
机器人在导航过程中,通过判断当前所在地点和目标地点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下一步的导航目标。
拓扑地图导航方法在大规模环境中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和鲁棒性。
机器人智能导航技术的实验教程及优化分析
机器人智能导航技术的实验教程及优化分析导语:机器人导航技术是目前机器人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可以使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自主地感知、定位和规划路径。
本文章将介绍机器人智能导航技术的实验教程,并对其进行优化分析。
一、实验教程1. 硬件准备为了进行机器人导航实验,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些硬件设备。
主要的设备包括机器人平台、传感器、计算机和导航软件。
- 机器人平台:选择一个适合的机器人平台,如移动机器人或无人机。
它们应具备足够的运动能力和传感能力。
- 传感器:使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信息,如激光雷达、相机、陀螺仪等。
- 计算机:需要一台计算机来运行导航算法和控制机器人。
- 导航软件: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导航软件,如ROS (Robot Operating System)等。
2. 导航算法选择机器人导航技术主要包括感知、定位和路径规划三个步骤。
常用的导航算法有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A*算法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导航算法。
3. 实验步骤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搭建机器人平台,连接传感器并安装导航软件。
- 步骤二:进行环境建图,利用SLAM算法或其他方法进行地图构建。
- 步骤三:定位机器人,使用定位算法精确定位机器人位置。
- 步骤四:路径规划,根据目标点和地图信息生成路径。
- 步骤五:控制机器人,使其按照生成的路径进行移动。
- 步骤六:优化调整,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导航算法的优化。
二、优化分析1. 传感器选择与优化传感器对机器人导航性能影响很大,因此传感器的选择和优化是很重要的一步。
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精度和稳定性:传感器精度越高,导航定位的准确性越高。
- 延迟和响应速度:传感器的响应速度越快,机器人的导航反应也就更及时。
- 环境适应性: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激光雷达适用于室内环境,而GPS适用于室外环境。
2. 导航算法优化导航算法的优化是提高机器人导航性能的关键。
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智能导航系统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的设计原理、实现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一、设计原理1. 定位技术: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需要准确地定位自身位置。
目前常用的定位技术包括GPS、惯性导航系统、激光雷达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结合使用,机器人可以实时获取自身的位置信息,并进行精确的导航。
2. 地图构建: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需要建立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地图数据库。
地图数据库可以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扫描仪等设备收集环境信息,并进行地图构建和更新。
地图数据库是机器人导航的核心,决定了机器人在导航过程中的准确性和速度。
3. 环境感知: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需要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的障碍物。
这可以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声音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来实现。
通过环境感知,机器人可以及时调整路径,避免碰撞,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导航场景。
4. 路径规划: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需要根据目标位置和环境信息,规划最优的导航路径。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导航需求进行优化,以保证机器人在导航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的路径。
5. 运动控制: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需要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
通过控制机器人的轮子或关节来实现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需要考虑速度、加速度、转向等因素,以保证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定路径进行导航。
二、实现方法1. 硬件设备: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的实现需要使用一系列硬件设备。
常用的硬件设备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声音传感器、运动控制器等。
这些设备需要具备高精度、低功耗、稳定性好等特点,以满足机器人导航的需求。
2. 软件算法: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软件算法。
路径规划算法、图像处理算法、运动控制算法等都是机器人导航的核心。
这些算法需要经过设计、实现和优化,以提高机器人导航的效率和准确性。
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操作教程及路径规划优化方法
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操作教程及路径规划优化方法一、引言机器人导航系统是指通过使用传感器和算法,使机器人能够自主地感知环境并导航到目标位置的系统。
在现代社会,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物流、医疗、农业等。
为了使机器人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操作人员需要掌握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操作方法并了解路径规划的优化方法。
二、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操作教程1. 硬件准备在操作机器人导航系统之前,需要确保相关硬件设备的准备工作已完成。
包括机器人本体、传感器、导航软件等。
2. 系统启动按照机器人导航系统的启动步骤将系统进行启动。
通常需要检查系统的硬件连接是否正常,开启机器人的电源,并确保相关软件已安装并可以正常运行。
3. 地图创建与导入机器人导航系统通常需要借助地图数据来进行导航。
操作人员可以使用相关软件提供的地图编辑工具,创建室内或室外的地图。
同时,也可以将现有的地图数据导入到导航系统中。
4. 传感器配置机器人导航系统需要借助各类传感器来感知环境,如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
在操作系统前,需要对传感器进行配置和校准,确保其能够正确地获取环境信息。
5. 目标设置与导航命令下达通过系统提供的界面,操作人员可以设置机器人的导航目标。
可以通过点击地图来选择目标位置,也可以手动输入坐标或名称。
之后,下达导航命令,让机器人开始导航。
6. 导航监控与指令调整一旦机器人开始导航,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界面来监控导航过程。
可以查看机器人当前位置、目标位置、导航路径等信息。
如果需要调整路径或中止导航,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交互界面进行相应操作。
7. 系统维护与更新定期维护机器人导航系统的硬件设备,确保它们正常工作。
同时,也需要及时更新导航软件和地图数据,以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
三、路径规划优化方法为了使机器人能够高效地完成导航任务,需要对路径进行规划和优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路径规划优化方法:1. 最短路径规划最短路径规划是最基本的路径规划方法之一。
它通过计算导航环境中各个位置之间的距离,找出最短路径。
机器人导航算法设计与实现
机器人导航算法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护理、军事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何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准确导航仍然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导航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一、感知与建图机器人导航的第一步是感知环境并生成地图。
机器人需要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来构建地图。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
激光雷达可以提供准确的距离和方向信息,而摄像头可以用来检测目标物体。
超声波传感器则可以检测到障碍物。
在感知的基础上,机器人需要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生成地图。
地图可以用栅格地图、拓扑图等形式表示。
栅格地图将环境划分为小的方格,每个方格表示一种属性,如障碍物、开放区域等。
拓扑图则用图的形式表示环境中的连通性和关系。
二、路径规划与规划算法路径规划是导航算法的核心。
机器人需要通过算法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来到达目标位置。
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算法、RRT算法等。
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通过估计每个节点到目标点的距离来选择下一个节点。
该算法可以在保证最优解的情况下找到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是一种广度优先搜索算法,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距离来选择下一个节点。
该算法适用于无权图,可以找到最短路径。
RRT算法是一种随机采样规划算法,通过随机采样生成一系列节点,将这些节点连接起来形成路径。
RRT算法可以应对复杂环境,并解决动态障碍物问题。
三、运动控制与导航路径规划确定了机器人的行进路径后,机器人需要根据路径进行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包括速度控制、姿态控制、位置控制等。
速度控制是调整机器人速度的过程,可以根据路径规划的结果来调整速度。
姿态控制是调整机器人姿态的过程,可以通过PID控制器等方法来实现。
位置控制则是根据路径规划的结果来调整机器人的位置。
机器人导航还需要考虑动态障碍物的问题。
动态障碍物是指障碍物的位置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机器人导航系统中的地图构建方法与实现
机器人导航系统中的地图构建方法与实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导航系统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在工业生产线上、医疗设备中,还是在家庭助理机器人中,地图构建是机器人导航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地图构建,顾名思义,是将机器人所处的环境转化为一个可供机器人导航和理解的地图。
在实际应用中,地图构建可以分为静态地图构建和动态地图构建两种情况。
静态地图是指环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地图构建,而动态地图是指环境具有一定变化性质的情况下进行地图构建。
在机器人导航系统中,地图构建通常是通过传感器数据获取实现的。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
首先,我们来看静态地图构建的方法与实现。
静态地图构建可以通过激光雷达进行实现。
激光雷达是一种能够测量周围环境中物体距离和位置的传感器。
它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激光束的时间和强度来确定物体的距离和位置。
通过将激光雷达数据与机器人的位置信息相结合,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静态环境的地图。
具体实现上,可以采用基于栅格的地图表示方法。
栅格地图表示将环境划分为一个个的方格,每个方格表示一个位置的状态(通常用0或1表示是否有障碍物)。
在机器人探测到障碍物时,将对应的栅格状态置为1,不断更新地图。
栅格地图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并且易于处理。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无法准确表示物体形状、障碍物的尺寸等。
除了栅格地图表示方法外,还有其他的静态地图构建方法,比如基于特征的地图表示方法。
基于特征的地图表示方法将环境中的特征点(比如角点、直线等)提取出来,并保存在地图中。
通过对特征点的匹配和对应关系的建立,可以构建出一个静态环境的地图。
特征点可以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进行提取,比如哈里斯角点检测算法、SIFT算法等。
接下来,我们来看动态地图构建的方法与实现。
动态地图构建可以通过多传感器融合进行实现。
多传感器融合是指将多个传感器获得的数据进行融合,得到一个更准确的地图。
科技小发明制作简易机器人导航装置
科技小发明制作简易机器人导航装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人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从工业生产到家庭服务,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而机器人能够准确地移动和执行任务,导航装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机器人导航装置。
要制作这个简易机器人导航装置,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所需的材料。
原理方面,常见的机器人导航方式有基于地图的导航、基于传感器的导航以及两者结合的导航。
对于我们的简易装置,我们主要依靠传感器来实现导航功能。
传感器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比如距离、障碍物等,从而帮助机器人做出相应的决策。
接下来是材料准备。
我们需要以下这些东西:一个微控制器,比如Arduino 开发板;几个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测量距离;电机驱动模块,用来控制机器人的移动;直流电机,为机器人提供动力;电池和电池盒,以保证供电;一些杜邦线用于连接各个组件;以及一个小型的车架或者底盘来搭建机器人的主体结构。
有了材料,就可以开始动手制作了。
首先,我们将 Arduino 开发板固定在车架上,然后将超声波传感器安装在机器人的前方和两侧。
通过杜邦线将传感器与开发板连接起来,注意连接的引脚要正确,以确保数据能够准确传输。
接下来是连接电机驱动模块和直流电机。
将电机驱动模块与开发板相连,再把直流电机接到驱动模块上。
根据电机的正反转需求,正确连接电线。
然后,我们要编写控制程序。
使用 Arduino 的开发环境,通过 C 或C++语言来编写代码。
程序的主要功能是读取超声波传感器的数据,根据距离信息计算出机器人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并通过电机驱动模块控制电机的运转。
比如,当传感器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程序会控制机器人减速或者转向。
如果两侧的传感器检测到距离变化,机器人可以相应地调整方向,以保持在预定的路径上行驶。
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调试和测试。
将程序上传到Arduino 开发板后,启动机器人,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自主导航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
自主导航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去辅助我们完成各种工作。
自主导航机器人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未来主流的机器人之一。
那么,如何设计和实现一台自主导航机器人呢?一、硬件设计在设计自主导航机器人的硬件部分时,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功能及操作需求。
通常,自主导航机器人需要配备激光雷达、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用于感知环境和障碍物,实现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功能。
此外,还需要配备轮式驱动或者履带驱动装置,以及一块控制板或者嵌入式主板,用于控制机器人的方向、速度、转向等参数。
当然,还需要电池组、电源模块、通讯模块等配套设备,以保证机器人的电力供应和通讯功能。
二、软件设计在设计自主导航机器人的软件部分时,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和导航算法。
机器人的导航算法通常是基于环境感知和控制优化的,其中主要包含定位和建图、路径规划、动态避障等功能。
1. 定位和建图定位和建图是自主导航机器人的重要基础。
在机器人行动时,需要实时感知自身位置,并构建环境地图,以便后续的路径规划。
在定位和建图方面,常用的技术有激光雷达SLAM、视觉SLAM等。
2. 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指机器人从当前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最优路径选择。
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有A*算法、Dijkstra算法、RRT算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 动态避障动态避障是指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够快速反应并做出避障决策。
常用的动态避障算法有VFH算法、DWA算法、MPC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常组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避免机器人与环境发生碰撞。
三、实现过程在完成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机器人的实际制造和开发。
这里需要考虑到制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机械件的制造和装配、控制程序的调试和优化等。
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持续投入,同时也需要对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充分的评估和预防。
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变得日益重要。
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用于指导机器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移动和导航。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传感器选择、地图建模、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等方面,并提出一种基于SLAM的导航控制系统来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
1. 引言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是机器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机器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导航和移动。
一个好的导航控制系统能够使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准确地感知周围的情况,并规划出安全有效的路径。
2. 传感器选择在设计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信息。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惯性导航传感器等。
激光雷达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环境地图信息,摄像头可以用于目标识别和视觉导航,惯性导航传感器可以测量机器人的加速度和角速度等信息。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组合。
3. 地图建模地图建模是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可以根据传感器获取的环境数据,生成机器人所处环境的地图。
常用的地图建模方法包括栅格地图、拓扑地图和基于点云的地图等。
栅格地图将环境划分为网格,拓扑地图则通过关键点和连接关系来表示环境,基于点云的地图则利用点云数据来重建环境的三维模型。
根据导航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建模方法。
4. 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决定了机器人如何在环境中移动。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有A*算法、Dijkstra算法、RRT算法等。
A*算法是一种基于图搜索的算法,可以找到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则可以找到最短路径的一种变体,RRT算法则适用于非完全已知环境下的路径规划。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路径规划算法。
5. 运动控制运动控制是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中实现路径规划的关键环节。
它将路径规划算法生成的路径转化为机器人的运动指令,控制机器人按照预定的路径进行移动。
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技术的教程与使用方法
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技术的教程与使用方法导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机器人的智能化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技术的教程与使用方法,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技术。
一、机器人导航技术的基本原理机器人导航技术主要是指让机器人能够自主地在环境中规划路径并实现导航的能力。
这种技术的实现,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感知、决策和执行。
1. 感知:机器人需要借助各种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
通过收集环境信息,机器人可以获取到地图、障碍物位置以及其他与导航相关的信息。
2. 决策:机器人在感知到环境后,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做出决策。
这包括了路径规划、避障算法等。
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导航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通过算法自动计算出机器人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
3. 执行:机器人根据决策的结果执行相应的动作,实现导航功能。
这可能涉及到机器人运动控制、定位等技术。
通过控制机器人的轮子、关节等部件,使机器人按照规划的路径移动。
二、常见的机器人导航与路径规划算法及方法1. A*算法:A*算法是一种常用且高效的路径规划算法。
它基于启发式搜索的思想,通过评估当前节点到目标节点的估价函数,选择估价函数值最小的节点作为下一步的目标节点。
该算法的优点是能够找到最优路径,但在大规模地图中计算复杂度较高。
2.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用于求解最短路径的经典算法。
它基于图论的思想,通过动态更新节点的距离值,在路径选择时选择距离最短的节点。
该算法适用于没有障碍物的环境,但在存在障碍物时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
3. 蚁群算法: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模拟蚁群行为的启发式算法。
通过模拟蚁群在选择路径时的信息素挥发和释放行为,实现了全局优化的路径规划。
蚁群算法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寻找到较优路径,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的使用方法与实现
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的使用方法与实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指的是机器人能够在未知或复杂环境中自主感知和决策,实现准确、高效的导航。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的使用方法与实现。
一、传感器技术机器人自主导航离不开精准的环境感知能力,而传感器技术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传感器可以通过获取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比如地标、障碍物、声音等,帮助机器人构建地图并进行定位。
常见的传感器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
激光雷达是机器人自主导航中最常用的传感器之一。
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反射回来的信号,可以得到物体的距离和形状信息。
这样,机器人就能够通过激光雷达构建环境地图并实现自主导航。
摄像头也是常用的传感器。
通过识别环境中的物体和地标,机器人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环境信息。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人可以辨别出不同的物体,并根据物体位置进行导航。
超声波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障碍物。
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机器人可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当机器人发现存在障碍物时,就可以相应调整路径,避免碰撞。
二、路径规划算法路径规划是机器人自主导航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机器人需要找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并且在实时情况下不断调整路径以应对环境变化。
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蚁群算法和Dijkstra算法等。
A*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启发式搜索算法。
它通过综合考虑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的代价函数,不断搜索最优路径。
A*算法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因此在机器人自主导航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蚂蚁觅食行为的启发式算法。
该算法通过不断的正反馈和信息交流,找到最短路径。
蚁群算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动态环境下的路径规划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
Dijkstra算法是最基础的图搜索算法之一,通过不断更新节点的开销和路径,找到最短路径。
虽然Dijkstra算法计算时间较长,但其结果较准确,可以在一些复杂环境下实现路径规划。
机器人视觉导航技巧的分享
机器人视觉导航技巧的分享导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机器人的视觉导航技术则是其实现智能移动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分享机器人视觉导航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实践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机器人视觉导航的基本原理机器人的视觉导航技术主要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
通过摄像头等传感器获取环境图像信息,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算法进行特征提取、目标检测和场景理解等。
然后,结合地图信息和机器人自身的运动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
视觉导航的基本流程如下:1. 图像采集与预处理:机器人通过摄像头获取环境图像,并利用预处理算法对图像进行降噪、滤波和增强等。
2. 特征提取与目标检测:通过特征提取算法,提取图像中的关键特征,并根据预设的目标进行目标检测和目标跟踪。
3. 场景理解与地图匹配:通过场景理解算法,对目标位置进行理解和判断,并将其与地图信息进行匹配。
4. 运动规划与控制:结合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在环境中的自主移动与导航。
二、机器人视觉导航的应用案例1. 家庭服务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个领域。
它们可以通过视觉导航技术,实现在室内环境中的自主巡航和位置定位,帮助用户完成诸如扫地、整理物品等家务工作。
2. 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是机器人视觉导航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
通过搭载多个摄像头和传感器,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的图像和环境信息,进而进行路况判断和车道保持等自主驾驶操作。
3. 机器人导览员:在旅游景区和博物馆等场所,机器人导览员可以利用视觉导航技术,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
它们能够根据地图信息和游客需求,智能规划路径并引领游客参观。
三、1. 地图建立与更新:为了便于机器人进行准确导航,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环境的地图。
可采用激光扫描、摄像头或混合传感器等方式进行环境感知和建图。
同时,由于环境会随时间变化,需要定期对地图进行更新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属于机器人导航控制技术领域。
方法包括:步骤S01,获取驱动轮和旋转编码器信息,计算机器人里程;步骤S02,获取九轴传感器采集信息,基于融合算法计算机器人的偏航角Z、横滚角X和俯仰角Y;步骤S03,获取激光导航模块扫描信息,定位机器人的平面位置;步骤S04,基于机器人里程、偏航角Z、横滚角X、俯仰角Y和激光导航模块的扫描结果,提取机器人周围信息并生成二维地图;步骤S05,获取视觉导航模块的图像信息,提取机器人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方向和环境信息,建立环境模型;步骤S06,基于二维地图和环境模型,生成全景空间地图。
本技术使得机器人在高精度综合导航上定位精度可达豪米级别,且消除了机器人运动累积误差。
权利要求书1.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在底盘设置配有旋转编码器的驱动轮、九轴传感器和激光导航模块,以及在头部设置视觉导航模块的机器人,方法包括:步骤S01,获取驱动轮和旋转编码器信息,计算机器人里程;步骤S02,获取九轴传感器采集信息,基于融合算法计算机器人的偏航角Z、横滚角X和俯仰角Y;步骤S03,获取激光导航模块扫描信息,定位机器人的平面位置;步骤S04,基于机器人里程、偏航角Z、横滚角X、俯仰角Y和激光导航模块的扫描结果,提取机器人周围信息并生成二维地图;步骤S05,获取视觉导航模块的图像信息,提取机器人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方向和环境信息,建立环境模型;步骤S06,基于二维地图和环境模型,生成全景空间地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1具体包括:步骤S11,获取驱动轮和旋转编码器信息,计算机器人的左轮速度vl和右轮速度vr;步骤S12,根据机器人的左轮速度vl和右轮速度vr,依据公式计算机器人前进速度v,并依据公式计算机器人绕圆心运动的角速度w;步骤S13,根据机器人前进速度v和机器人绕圆心运动的角速度,依据公式计算机器人圆弧运动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编码器信息包括左轮旋转圈数、右轮旋转圈数;所述驱动轮信息包括左轮周长、右轮周长;依据左轮旋转圈数和左轮周长计算所述左轮速度vl,依据右轮旋转圈数和右轮周长计算所述右轮速度vr。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九轴传感器包括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和三轴磁力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3具体包括:激光导航模块通过其内的旋转机构带动激光雷达360度扫描外围环境;每次扫描获得光脉冲从发射到反射回的传播时间,根据传播时间确定扫描距离,进而定位机器人的平面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4具体包括:步骤S41,将机器人里程、偏航角Z、横滚角X、俯仰角Y和激光导航模块的扫描结果基于融合算法融合,更新机器人位置状态,收敛误差;步骤S42,提取机器人周围信息并生成二维地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5具体包括:步骤S51,利用视觉导航模块捕捉图像信息,以获取机器人在空间所处的位置、方向和环境信息;步骤S52,利用图像算法对机器人在空间所处的位置、方向和环境信息进行处理,建立环境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6具体包括:步骤S61,将里程参数、机器人姿态参数、二维地图参数、环境模型参数组成空间信息;步骤S62,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通过自适应重加权采样ARS技术,选择出PLS模型中回归系数绝对值大的波长点,去掉权重小的波长点;步骤S63,用交互验证选出RMSECV指最低的子集,寻出最优参数组合,计算机器人所在环境中的精确坐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3还包括:在机器人运行过程中,根据加权算法计算机器人所处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偏差,根据运动轨迹修正算法,修正偏差,进而获得机器人所在环境中的精确坐标。
技术说明书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技术领域本技术属于机器人导航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智能控制领域的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
背景技术导航与定位是移动机器人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
根据环境信息的完整程度、导航指示信号类型、导航地域等因素的不同,机器人的导航方式可分为:基于环境信息的地图模型匹配导航;基于路标导航;基于视觉导航;基于传感器导航等。
环境地图模型匹配导航是在机器人内部存储关于环境的完整信息,并在预先规划出的一条全局路线的基础上,采用路径跟踪和避障技术,实现机器人导航。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则需要完善环境的整体信息,否则无法有效实现机器人导航。
另外,目前机器人导航只是单一传感器,或是简单几个传感器组合导航,导航精度不高,不适合导航精度要求高的场所。
技术专利申请CN109946732A公开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无人车定位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厘米级高精度地图、视觉和激光雷达传感器数据,在卫星定位信号被遮挡区域实现高精度定位。
但该定位精度仅达到厘米级。
技术内容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导航精度高,消除了机器人运动累积误差。
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应用于在底盘设置配有旋转编码器的驱动轮、九轴传感器和激光导航模块,以及在头部设置视觉导航模块的机器人,方法包括:步骤S01,获取驱动轮和旋转编码器信息,计算机器人里程;步骤S02,获取九轴传感器采集信息,基于融合算法计算机器人的偏航角Z、横滚角X和俯仰角Y;步骤S03,获取激光导航模块扫描信息,定位机器人的平面位置;步骤S04,基于机器人里程、偏航角Z、横滚角X、俯仰角Y和激光导航模块的扫描结果,提取机器人周围信息并生成二维地图;步骤S05,获取视觉导航模块的图像信息,提取机器人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方向和环境信息,建立环境模型;步骤S06,基于二维地图和环境模型,生成全景空间地图。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1具体包括:步骤S11,获取驱动轮和旋转编码器信息,计算机器人的左轮速度vl和右轮速度vr;步骤S12,根据机器人的左轮速度vl和右轮速度vr,依据公式计算机器人前进速度v,并依据公式计算机器人绕圆心运动的角速度w;步骤S13,根据机器人前进速度v和机器人绕圆心运动的角速度,依据公式计算机器人圆弧运动的半径。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编码器信息包括左轮旋转圈数、右轮旋转圈数;所述驱动轮信息包括左轮周长、右轮周长;依据左轮旋转圈数和左轮周长计算所述左轮速度vl ,依据右轮旋转圈数和右轮周长计算所述右轮速度vr。
作为优选,所述九轴传感器包括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和三轴磁力计。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3具体包括:激光导航模块通过其内的旋转机构带动激光雷达360度扫描外围环境;每次扫描获得光脉冲从发射到反射回的传播时间,根据传播时间确定扫描距离,进而定位机器人的平面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4具体包括:步骤S41,将机器人里程、偏航角Z、横滚角X、俯仰角Y和激光导航模块的扫描结果基于融合算法融合,更新机器人位置状态,收敛误差;步骤S42,提取机器人周围信息并生成二维地图。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5具体包括:步骤S51,利用视觉导航模块捕捉图像信息,以获取机器人在空间所处的位置、方向和环境信息;步骤S52,利用图像算法对机器人在空间所处的位置、方向和环境信息进行处理,建立环境模型。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06具体包括:步骤S61,将里程参数、机器人姿态参数、二维地图参数、环境模型参数组成空间信息;步骤S62,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通过自适应重加权采样ARS技术,选择出PLS模型中回归系数绝对值大的波长点,去掉权重小的波长点;步骤S63,用交互验证选出RMSECV指最低的子集,寻出最优参数组合,计算机器人所在环境中的精确坐标。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63还包括:在机器人运行过程中,根据加权算法计算机器人所处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偏差,根据运动轨迹修正算法,修正偏差,进而获得机器人所在环境中的精确坐标。
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使得机器人在高精度综合导航上定位精度可达豪米级别,且消除了机器人运动累积误差;可以在室内室外不同场景和不同环境的场地上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采用本技术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的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步骤S04中二维地图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步骤S05中视觉导航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本技术一种机器人导航方法,应用于在底盘1设置配有旋转编码器的驱动轮、九轴传感器和激光导航模块2,以及在头部设置视觉导航模块3的机器人(如图2)。
方法包括:步骤S01,获取驱动轮和旋转编码器信息,计算机器人里程;步骤S02,获取九轴传感器采集信息,基于融合算法计算机器人的偏航角Z、横滚角X和俯仰角Y;步骤S03,获取激光导航模块扫描信息,定位机器人的平面位置;步骤S04,基于机器人里程、偏航角Z、横滚角X、俯仰角Y和激光导航模块的扫描结果,提取机器人周围信息并生成二维地图;步骤S05,获取视觉导航模块的图像信息,提取机器人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方向和环境信息,建立环境模型;步骤S06,基于二维地图和环境模型,生成全景空间地图。
其中,图2示出了送餐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送餐机器人由机器人底盘1、机身4、机器人头部人机交互界面5三大部份组成,机器人底盘1由控制器、驱动轮、九轴传感器、激光导航模块组成,另外机器人头部加装视觉导航模块3。
机器人底盘装有两个驱动轮,并配有旋转编码器作为机器人的里程计,机身装有托菜盘6。
送餐机器人采用本技术方法能精确导航到每个餐位。
本技术方法不限于应用于送餐机器人,还适用于其他需要导航定位的任意用途机器人。
所述步骤S01具体包括:步骤S11,获取驱动轮和旋转编码器信息,计算机器人的左轮速度vl和右轮速度vr;步骤S12,根据机器人的左轮速度vl和右轮速度vr,依据公式计算机器人前进速度v,并依据公式计算机器人绕圆心运动的角速度w;步骤S13,根据机器人前进速度v和机器人绕圆心运动的角速度,依据公式计算机器人圆弧运动的半径。
在步骤S11中,Vr和Vl这两个速度就是通过旋转编码器输出的脉冲数(以轮子转一圈输出脉冲数为基础)和轮子的周长计算而得。
具体地,所述旋转编码器信息包括左轮旋转圈数、右轮旋转圈数;所述驱动轮信息包括左轮周长、右轮周长;依据左轮旋转圈数和左轮周长计算所述左轮速度vl ,依据右轮旋转圈数和右轮周长计算所述右轮速度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