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风研究综述_关茂
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论苏轼的词风
![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论苏轼的词风](https://img.taocdn.com/s3/m/95782a9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8.png)
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论苏轼的词风胡改英【摘要】苏轼是词坛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词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二是自是一家,开创了豪放一派。
这种词学观念无疑具有开放的革新的意识,把词从艳科小道的品质和地位提高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豪放与婉约并存,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Su shi is a great person in ci poetry field and his ideas about ci poetry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wo as pects: one is that to regard the poem as ci, which expanded its lyrical function; and the other is that poetry and ci poetry are of one family, which started a style of boldness in poetry. His thought about ci poetry, undoubtedly, raised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upgrading the status ofci poetry, making poetry both vigorous and graceful and imposing new vitality into the poetry.【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5)001【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豪放【作者】胡改英【作者单位】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文法教学部,陕西西安7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8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批评家。
陈廷焯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3499b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c.png)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苏轼词文献综述。
一、引言。
苏轼,那可是咱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超级巨星,他的词就像一个个宝藏,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人去挖掘。
写这个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苏轼词派对里当导游,带大家看看各路学者是怎么解读这位大文豪的词作的。
二、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 (一)豪放风格。
# (二)婉约风格。
可别以为苏轼只会豪放,他的婉约词也是一绝呢。
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词写得是真感人,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细腻入微。
学者们研究发现,苏轼的婉约词和传统婉约词还是有区别的。
传统婉约词大多是写男女之间的哀怨情思,比较单一。
而苏轼的婉约词,虽然也有情感的细腻表达,但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他可能在思念妻子的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
而且他用词很巧妙,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把那种深沉的情感传达出来,就像一把小锤子,轻轻一敲,就敲到了读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 (三)旷达风格。
旷达是苏轼词中很独特的一种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就是典型的旷达。
学者们说这种旷达其实是苏轼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态度。
他能够在风雨中潇洒前行,不被外界的困境所左右。
有的学者把这种旷达和他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苏轼受到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懂得放下,懂得顺应自然。
他的旷达风格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就像一盏明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愁眉苦脸,要学会像苏轼那样乐观豁达。
三、苏轼词的艺术手法。
# (一)用典。
# (二)意象运用。
意象在苏轼词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像“月”这个意象,他就经常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月”就代表着美好的祝愿。
学者们发现,苏轼笔下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他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情感需求,赋予意象不同的含义。
有时候“月”是孤独的象征,有时候又是团圆的象征。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里。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ebc7e516fc700aba68fcbc.png)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
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注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
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
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注B]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
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
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
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74dd3f0910ef12d2af9e7db.png)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擅长书法、绘画,可谓之文学全才。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政治上却遭遇不少坎坷。
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苏轼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热门研究对象,各种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大杂志报刊。
本文试就2007-2012年的苏轼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关于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
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
因此,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一直是苏轼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一文中写道:“‘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
”,认为“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靖飞的《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调的特点》(《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4期)则从时代背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宋朝历史上,北宋文学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
”而苏轼在这场文学变革中“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归纳:“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人们关注视野的变化及生活情趣的转变,特别是转变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金燕《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05期)则把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放在了苏轼的黄州时期,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最终得出结论:“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d0f98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9.png)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自新世纪以来,对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歌研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更融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手段,使得苏轼诗歌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揭示。
本文旨在综述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对苏轼诗歌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文章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本文也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苏轼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挖掘苏轼诗歌的更多内涵和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作品主题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更是对其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苏轼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的诗篇。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东坡志林》中的《游金山寺》一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同时,苏轼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如《题西林壁》一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在风格方面,苏轼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苏轼的诗歌还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长篇叙事诗中,也贯穿于他的短诗和绝句之中。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对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者们通过对苏轼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苏轼词调研报告
![苏轼词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412d78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f.png)
苏轼词调研报告《苏轼词调研报告》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代文学巨擘。
他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苏门词派”的奠基人。
本报告对苏轼的词调进行研究,概括总结了他的特点和影响。
苏轼的词调以情感真挚、表达自由、丰富多样而闻名。
他的词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他擅长表达琴棋书画、山水花鸟等素材,以及对时事和政治状况的批判,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苏轼的词调较多采用了广阔、悠远的氛围,给人以豁达开阔、宽广深远之感。
例如《水调歌头》这一副调,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人生起伏的感概,以及对个体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念奴娇·迟迟花开旧院闲》则以淡远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苏轼的词调中还常常融入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他借助于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使人物、山水等形象形态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他的《赤壁怀古》一词,通过对纷繁的山水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热爱之情,给人带来写意、宁静之感。
此外,苏轼的词调还具有豪放奔放的特点。
他倡导文风豪放明快,反对拘于礼教和形式。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雄奇磅礴的气势和大胆豪放的语言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与期望。
这种豪放奔放的风格让苏轼的词调更具个性化的特色,给人以深刻震撼。
苏轼的词调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豪放、独立的个性化风格成为后来词坛的榜样,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扩展了词调的艺术边界,为后世的词艺创作铺平了道路。
总之,苏轼的词调在词坛上独树一帜,以其丰富多样、豪放奔放的个性特点而备受推崇。
他的词作不仅保留了唐宋词的传统美学,还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思想和表达方式,赋予了词调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他的影响远超当时,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与追随对象。
关于苏轼的诗歌风格的文献综述
![关于苏轼的诗歌风格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49a50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6.png)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诗歌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充满豪放、清新、婉约的艺术气质,被后人称为“苏门六一”之首。
以下是关于苏轼诗歌风格的文献综述:**1. 豪放风格:**苏轼的豪放风格表现在他诗歌中奔放豁达、激情澎湃的表达方式上。
他擅长以豪放的笔调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对人生、时局和个人遭遇都能以豁达的态度应对。
这种豪放风格在他的《赤壁赋》、《东篱乐府》等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清新风雅:**苏轼的诗歌中也融入了清新风雅的元素,他善于用清新、雅致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一特点体现在他的山水诗、田园诗等多个题材的作品中,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3. 婉约风情:**苏轼的诗歌中不乏婉约之美。
他通过对细腻感情和微妙心思的表达,展现出一种婉约的艺术魅力。
在他的爱情诗、女子诗中,常常透露出一种柔情和含蓄,如《江城子·夜雨寄北》、《卜算子·黄州定梦》等。
**4. 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诗歌往往充满了个人情感的宣泄。
他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愁绪,以及对人生、时事的思考。
这种个人情感的宣泄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不仅有豪放奔放的一面,也有微妙细腻的一面。
**5. 技巧独到:**苏轼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极为独到,他善于运用修辞、排比、对仗等手法,使诗句更富有韵律感。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自然,表达准确,句法灵活多变,为后世诗人所推崇。
**6. 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苏轼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独特的文学鉴赏力使他能够对古典文学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又能够在创作中赋予新的内涵和风采,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旧有模式。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风格是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
他的诗歌集中展现了豪放、清新、婉约等多种风格,使得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学巨匠,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词风格研究
![苏轼词风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68f95369eae009581bec7c.png)
苏轼词风格研究摘要: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
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
本文就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以及农事词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苏轼;词;风格;多样性一、苏轼的豪放词(一)豪放含义的界定“豪放”,在词义上一般认为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见新《辞海》)。
但“豪放”作为词的一种风格,新《辞海》似乎没有明确的阐释。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谈到了对“豪放”的看法,他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馀地,运斤成风。
”他认为,“豪放”首先是一种创新,并不拘泥古人成法;同时,既极豪放,却又符合规律——不违反生活事物的“自然之数”和“妙理”。
这样,“豪放”实则包含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内容是指艺术的真实性及其雄峻磊落的内在气势;风格是指艺术表现的的形象性、生动性及其雄放不羁,气象恢弘的浪漫主义特色。
苏轼还认为“豪放”本是作家的一种内在气质的表现。
在《观吴道子画壁诗》中,苏轼指出“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后,接着又说:“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这就是说,吴道子在尚未落笔作画之前他的艺术见解和气质——“豪放”的个性品格,早就酝酿成熟了。
可见,“豪放”首先是一种作家的内在气质,一种精神状态的表现;既而溢而成文,则形成风格上的“清雄绝世”和“超妙入神”的艺术特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突出表现了苏轼豪放词的风格。
此作激荡奔放,气势磅礴,格调雄浑。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中用“元气淋漓”四字来形容苏轼此作,那是在恰当不过了。
从以上对豪放词的种种论说,我粗浅认为苏轼的豪放词具有气势雄浑和旷达洒脱的特点。
论苏轼词风的综合特征
![论苏轼词风的综合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a41aa9e31b765ce04081432.png)
论苏轼词风的综合特征唐本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指导教师:强中华摘要:苏轼对于古代文学诗词的贡献也功勋卓著,摆脱了浮躁华丽,空洞滥情的词风,提升了词的境界,扩展了词的类容,以诗为词,确立了词的正统地位。
本文就在词的基础上来分析苏轼词风中的两个特征:首先,苏轼是一位与老百姓一起成长的学者,在他的词中现实主义的风格无不凸显,另外浪漫主义不光是屈原、李白的标志,也是东坡的词风的一特征,这两个特征在东坡的身上体现的非常的充分,在他的词风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且并不矛盾,很是完美的诠释了苏轼词风所独有的综合特征。
关键词:苏轼词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of Su shi’s Words StyleTang BenzhongMajor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the College ofLiberai ArtsThe tutor: Qiang ZhonghuaAbstract: Su Shi pays prominent contribution to the ancient poetryliterature poetry. Because it get rid of the impetuous gorgeous, the hollow amorous words, enhance the speech realm, extends the word content , at the same time, set up the lineal status on the basis of taking poetry as word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Su Shi's words style on the foundentmental of the words: first of all, Su Shi is the one who grows up with the elderly men. The realistic style is highlight in his words. Besides, his words also embodys the romanticism just as the symbol of Qu Yuan and Li Bai. These two festures is very outstanding in Su Shi, the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are both exist in his words. It perfectly annotat the particular 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 Shi's words.Key words: Su shi; word style; realism; romanticism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杰出的的作家之一,他豪放的性格,不羁的精神,卓越的艺术追求对我们后人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de77f0de80d4d8d05a4f84.png)
13.杜昕,《浅谈轼词中的“月〞》,缤纷杏坛,2015年第3期〔总第347期〕,第203页
14.淑香,《轼词的艺术探究》,文教资料,2015年第3期〔总第671期〕,第5页
15.蔡相宗,《轼词风格研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轼的豪放词得到大多学者的推崇,铮在《轼豪放词风格特征探析》总结了轼豪放词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怨愤的隐现三大特征,其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是其豪放词的普遍具有的特征,但在豪放中植入怨愤的情绪这一观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
豆争在《略述轼时期的词作特色》论述轼被贬时期写下大量的豪放词,还有记述自己恬淡生活的作品,其作品大多展现淡然旷达的创作风格。
懿的《轼咏茶诗的生命情境与文化意蕴》论述轼喜爱以茶会友,托茶言志,折射出轼对现实的批判与对刚直性格的推崇。轼以咏茶雅心,以悠然的心态处世,以茶参悟佛理。
在梁珍明的《简析轼茶诗中的禅意》中,轼有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展现出清旷静寂、平淡空灵的禅境。在品茶时,当茶的清幽静静地浸润心田时,心灵在虚静中变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得以升华净化。轼把饮茶化为超脱的心体验,显现出茶诗的空灵寂静的禅境。
四、关于轼的其它研究
轼的散文也是北宋时期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散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王小燕在《浅析轼散文的艺术特点》中阐述文以善变创新为主要特色,表达文笔犀利,说理透彻明晰,描摹绘形绘声,抒情感人肺腑。
轼不仅仅是位文人,在医学上也有研究。从岳宗相等人著作的《浅谈轼的医学贡献》读出轼也是一位喜爱专研医学的人,轼所著作的《间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养生倡》等数十篇有关养生的文章被清代学者王如锡整理成《东坡养生集》,对我国养生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便在如此坎坷的环境下,书云的《试析轼在岭南的医疗活动》里轼在被贬岭南期间,屡次传播医疗知识,亲自种药、施药,对岭南医疗水平的提高作出极大的贡献。一位心系天下、豁达超然的轼,从不畏强权势力。在永加的《轼智开“惠民药局〞》中轼与高价卖药的药商斗智斗勇,最终智取药商,使其捐出几百银两,惠与几千人。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99d88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3.png)
苏轼研究综述周斌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那么,我们也就有必要进一步地对20世纪苏轼词的研究做学术史的回顾考察和定性分析。
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
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
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
通过检索统计获知,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可谓硕果累累。
本文拟就这几年东坡词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概述如下。
一、东坡词的深层文化探寻一定地域的民俗文化、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往往会给作家的思想及其创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杭州、密州等地域亚文化与苏轼的思想、心态变化及其创作结合起来研究,有了可喜的创获。
一般认为,苏轼是在判杭期间才开始词的创作的,那么为什么苏轼近50首判杭词几乎都是应歌体呢?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
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1998年,关于“苏轼与密州”的探讨是苏轼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_关茂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_关茂](https://img.taocdn.com/s3/m/a0b7de5fcf84b9d528ea7ac6.png)
收稿日期:2015-07-11 作者简介:关 茂,男,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研究。
·9·
第4期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
第 17 卷
展开,苏词风格的探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拓 展和加强。豪放说由于受建国后三十年的影响还保 持了相当大的惯性,许多研究者认为苏词的主导风 格是“豪放”,但是却不再就豪放论豪放,他们从 外延、内涵上赋予了“豪放”更多更细的意义。同 时,“豪放”唯我独尊的垄断局面被多样化的说法 所取代。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们在探讨 苏轼词风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其词风与其 人的关系。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echnic
VOL.17.No.4 Aug.2015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
关茂
(西藏大学 文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者们对苏轼词风的探讨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豪放一枝独秀的时期主
要是建国后三十年,到了八九十年代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二十世纪以来,研究者们把
对苏词风格的探讨虽在80年代没有形成统一的 定论,但是一直以来的苏词“豪放”强势状态却被 彻底打破了,长期受到冷落的“婉约”得到了研究 者们的关注。研究者们对苏轼婉约词的研究,除了 对其进行一般性地描述外,还对其思想内容进行了 探讨,找出了苏轼婉约词对传统词的创新之处。如 张富华通过分析苏轼的恋情词、悼亡词、咏史词以 及咏物词等几类婉约词,指出苏轼婉约词的创新之 处在于:“能在众多词作中展示出高尚的人生哲理 与深刻的社会见解,从而唤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 深刻认识与思考,从中获得启迪与激励。”[ 。 11] 顾之京指出:“苏轼悼亡词在表达上多层次多方位 且曲折细腻,具有特别强烈的感人性。苏轼以怀人 的情思来悼亡,与亡妻进行生死感情的交流,敢于 如此写,大异于一般的悼亡诗词。苏轼的词中,妻 子是知己,而不是附属物和生活配角。”[12]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037069f84868762caaed560.png)
苏轼研究综述王相红“苏东坡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2000—2001年间,有关苏轼研究的成果再创新高。
这两年有关苏轼的研究论著达200余项,仍然高居近两年宋代作家研究成果量的首位。
兹将这两年有关苏轼研究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其人的研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儒士创造出这种“穷达观”以处穷通出入,而实则难以做到无论穷达皆优游的境界。
苏轼则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为我所用,穷达不以为念,其超逸高风,千载之下,令人仰叹。
论者纷纷著文,研究苏轼思想。
何江南的《对程颐和苏轼争论的哲学分析》(《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粟品孝的《理学与非理学之间:朱熹对苏轼学术的批评和吸收》(《社科研究》2000年第1期)两文,直接将程苏之争论、朱苏之异同统一于儒家道德分析,肯定了苏轼的儒家思想。
何文认为程苏争论之关结在对礼的观点和态度,程之理学“存天理,去人欲”之“天理”对人要求太苛,成为人性枷锁而近伪,苏觉察其作伪成分,斥程不近人情为“奸”。
粟文则由分析朱前期批苏之“杂学”,颠倒义利、文道关系等,而后期取苏之书经之学、读书之法的相反相成的态度,说明了苏学在儒家思想史上具一定地位。
于释道影响方面,邱俊鹏的《苏轼少年时期思想探微》(《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辩驳“少年苏轼不闻佛,而是在遇王彭后始闻释氏”的传统之说,认为苏轼少年时就不单深受儒家外道家思想影响,亦深受佛家思想影响。
正因为如此,少年苏轼“不欲婚宦”,而想“逃遁山林”,入世出世成为苏终其一生的思想矛盾,而苏终究未能遁入山林缘于其坚定的“有益于世”及报君恩、酬知遇的儒家思想。
而薛亚康《从苏轼赋看其人生哲学的内部构成》(《周口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则认为苏轼以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为轴心,融合儒释道各家思想,最终形成了荣辱得失无系于心的实用主义的忧患人生哲学。
宋代词人苏轼研究
![宋代词人苏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4bfd2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4.png)
宋代词人苏轼研究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散文、词曲等文体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其中的苏轼则是宋代词人中的佼佼者。
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文风,成为了宋代文坛的巨擘和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文学创作、词人地位、词风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探究苏轼作为词人之路的光辉和奥秘。
苏轼有“东坡先生”之称,是北宋文化中心地带扬州的人。
他于1037年中进士,以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然而,由于他与新党多有冲突,他数次被贬。
在这些流放、贬官的经历中,苏轼不断地思考人生、自我修养、生命意义等等问题,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苏轼的作品多写风景、历史、人生、现实等,特别是词,更是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厚度。
苏轼的词,以其豪放洒脱、自由自在的特点,成为了宋代词坛的代表性作品。
苏轼的词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文学意义等,为后人所熟知。
他的词既有高腔、平水、油腔等不同风格的表现;也有关于爱情、友情、自然、生活等方面的情感表现。
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水调歌头》、《诉衷情》、《定风波》等等都出自苏轼之手,其良辰美景、清平世界,清新自然的意境,动人心魄。
苏轼的词人地位得到了历代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他的词以自由奔放、丰富多彩等特点而深受读者欢迎,是不可多得的文学艺术佳作。
作为一位词人,苏轼不仅独具一格,更是因其词的文学性、情感性和思想性而被后人称为“词圣”。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为后人所推崇,更成为了后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苏轼的词风是其创作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他的词语意通畅,音韵优美,形象生动,字句工整,极具诗意。
苏轼的词作远离古典的限制,充满了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等多重元素。
其作品内容丰富,浪漫唯美,充满了生活智慧和文化底蕴。
苏轼的词以其优美的韵律、优美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综上所述,苏轼的词具有高度的文学性、情感性和思想性,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支佳作。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0b67a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c.png)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篇1宋代的诗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正是豪放派诗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诗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诗词的主要风格。
苏轼还对诗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诗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诗词境,是苏轼改革诗词体的主要方式。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诗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诗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诗词,使诗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诗词风。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诗词,语诗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
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诗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诗词风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诗词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诗词中形象一般而言,诗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7d999c3d5901020207409c7f.png)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苏轼文学研究述略2007-02-10 16:48:33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来国内苏轼文学研究的进展。
根据各个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并着重介绍了九十年代学者们运用新方法,从新的角度对苏轼人生观、文艺观及其诗、词、文赋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
关键词苏轼文学研究研究进展***苏轼一直是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据粗略统计,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到现在,国内各报刊发表的苏轼文学研究论文数量可以千计,涉及面相当广泛。
在资料搜集、笺注、考辨、鉴赏、评论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文就其研究的主要情况分阶段简述于下。
一、本世纪二十年代——1949这一时期沿袭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苏轼诗词的风格、特色以及渊源等问题都有所涉及。
如张尊五《东坡文学》(《国专月刊》1937年5月)详细评述了苏轼诗词的风格特色、渊源、流派及影响,其《东坡行实录》(《国专月刊》1937年4、5月)记述了苏轼的生平事迹,材料详实,体现了重材料、述评相结合的特色。
赵宗湘《苏诗臆说》(《国专月刊》1936年12月)分析了苏轼的风格是“豪放奔肆,婉约清丽兼而有之”,认为“东坡受李杜之影响较深,韩刘之关系为浅,此外陶渊明韦苏州王右丞诸家,予东坡之助力亦大”。
严恩纹《东坡诗渊源之商榷》(《文史杂志》1945年第1期)认为苏诗渊源于韩愈、刘禹锡、李白、白居易、杜牧。
张尊五《东坡文学》认为苏诗的来历以陶李及佛经(华严维摩圆觉之经)为最显著,并将苏轼与李白作比较。
关于苏词的论文也颇多,一些研究者对苏词“短于情”、“不协音律”的观点表示了质疑,充分肯定了苏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梅诚《苏东坡词的研究》(《中日文化》1941年5月)认为论文学成就苏词的地位在诗文之上,不受“词为艳科”的约束。
张尊五《东坡文学》认为苏词变婉约为正宗词风,开辟了词的新气象,并比较了柳永与苏轼词的风格特色,认为苏词为北派之祖。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6a719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9.png)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词人,其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多样,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的诗词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诗词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二、苏轼诗词概述苏轼的诗词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情感、哲理等多个方面,既有豪放洒脱的词风,又有婉约细腻的诗风。
其诗词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而著称。
三、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1. 豪放洒脱的词风:苏轼的词作以豪放洒脱为主要特点,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人生、自然的独特见解。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句,表现了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 婉约细腻的诗风:与豪放洒脱的词风相比,苏轼的诗作则更显婉约细腻。
其诗作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句,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四、苏轼诗词比较研究1. 主题比较:苏轼的诗词主题多样,既有描绘自然山水的作品,如《赤壁怀古》等;也有表达人生哲理的作品,如《题西林壁》等。
这些作品在主题上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色。
2. 情感表达比较:苏轼的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其词作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而诗作则更注重描绘景物和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艺术手法比较:苏轼的诗词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差异。
其词作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而诗作则更注重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
五、结论通过对苏轼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诗词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苏轼的词作以豪放洒脱为主要特点,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而诗作则更显婉约细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无论是在主题、情感表达还是艺术手法上,苏轼的诗词都表现出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393fb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16.png)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苏轼,被誉为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词不仅风格独特,且充满深情与哲思。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苏轼诗词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特点与风格变化。
二、苏轼诗词的创作背景苏轼的诗词创作贯穿其一生,从青年时期的豪放洒脱,到中年时期的沉郁顿挫,再到晚年时期的淡泊明志,其诗词风格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将分别从其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入手,探讨其诗词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三、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1. 青年时期的豪放洒脱:苏轼青年时期的诗词以豪放洒脱为主,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的“人生几时有,对酒当歌”。
这种风格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未来的期待与追求。
2. 中年时期的沉郁顿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苏轼的诗词逐渐转向沉郁顿挫的风格。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风格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世事的关注与担忧。
3. 晚年时期的淡泊明志:苏轼晚年时期的诗词风格更加淡泊明志,如《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种风格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的胸怀,对生活的豁达与通透。
四、苏轼诗词的比较研究1. 主题的比较:苏轼的诗词在主题上有所不同。
其青年时期的作品多以抒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而中晚年时期的作品则更多关注人生、世事,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
2. 风格的比较:苏轼的诗词在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青年时期的作品以豪放洒脱为主,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中年时期的作品则更加深沉、内敛,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晚年时期的作品则更加淡泊明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3. 情感表达的比较:苏轼的诗词在情感表达上也有所不同。
无论是欢乐、悲伤、忧郁还是豁达,都能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比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
五、结论通过对苏轼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创作风格与特点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歌研究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8c32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5.png)
介绍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1037年-1101年)被广泛认为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政治家和愤世嫉俗者。
苏轼以其豪放派诗歌而闻名于世,这种独特的诗歌风格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定义豪放派诗歌是一种以个人情感表达和自由创作为基础的诗歌风格。
这种诗歌风格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和个人独特性。
豪放派诗歌通常更加直接、坦率,以此展现诗人的真实个性和情感体验。
苏轼的豪放派诗歌特点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具有许多独特特点,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特点的详细分析:1. 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苏轼的豪放派诗歌以其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他不拘束于传统诗歌形式,使用自由的笔调和语言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的诗歌常常充满情感和个人的喜怒哀乐,展现出他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
2. 独立的个人风格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在诗歌中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考方式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
苏轼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和微妙之处,并将其融入他的诗歌中。
3. 畅达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苏轼的诗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4. 探索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苏轼的豪放派诗歌不仅是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他对人性、政治和哲学等重要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苏轼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1. 开创了豪放派诗歌的先河苏轼被认为是豪放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豪放、激昂的诗歌风格开拓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
苏轼的诗歌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一个模板,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那么他的词也(接近于)有多少种风格。而 在这多种风格中,又都贯注着‘情深’、‘思深’ 和‘真率’的总特点。”[10]除此之外,也有研究 者探讨了苏词的雄浑刚健、豪迈奔放、清新明丽、 俊秀雅致、格调平淡、超然绝俗、意趣盎然等风 格。
总之,20世纪80年代的苏词风格研究取得了不 少成就,和之前的就豪放论豪放相比,这个阶段的 研究在深度和细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研究角 度的多样化使得结论也比较丰富多彩。种种现象表 明,苏词风格的研究正在朝着学术化和科学化的方 向前进。
(一)“豪放”说 在这个时段内,部分研究者从苏轼在词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来论述苏词“豪放”。如袁行霈认为苏 轼对词体解放的贡献就是创作了豪放词。“苏轼的 豪放词的革新意义可以作如下概括:苏轼以前的词 大多是向内心的幽微之处搜索,狭深委曲;而苏轼 的词是向外部的广阔世界驰骋,恢宏扩大。他的一 种超越时空的强烈要求,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笔 墨没有一点拘束。于是,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解 放。”[5]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从“豪放”的内涵和 外延上进行了挖掘。如朱德才:“苏轼的豪放词应 包括激越雄健、慷慨悲壮和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两 类”[6],王水照:“‘豪放’乃兼指在内容题材、 手法风格特别是形体声律方面的艺术倾向以及放笔 快意的创作个性,而苏轼的艺术个性无疑更倾向于 豪健的一面。”[ 7]。除此之外,蒋哲伦认为: “‘豪放’不单指‘大江东去’或‘老夫聊发’一 种调子,而是包括了清旷、飘逸、雄健、疏放、简 淡、明丽等多种相近的风格”[8]。 (二)多样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单一的“豪放”论已经逐 渐不能使大部分人感到满意。其实在此之前已有研 究者提到苏轼除了豪放的词作之外,还有婉约词。 在这个阶段内,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苏词的风格不 是一两种能简单概括得了的,他的风格是随着“所 写的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9]。在这些论述中 尤为可喜的是杨海明在探讨苏词风格的过程中注意 到了其词和其人的关系,如“苏轼词的风格就是他 的为人的‘风格’。苏轼的为人,有多少种‘风
有朱德全、钱仲联、朱德才以及周振甫等人都论述 了苏词的豪放[2]。第二,在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与 风格特征分析中认为苏词是豪放的。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的豪放词。詹安泰 对这首词的解释是:“怆怀国事,憎恨坏人,不能 不向往过去的‘风流人物’和英雄业绩;他热爱祖 国,热爱生活,不能不依恋江山,宽解自己。这样 的思想感情是有它的一致性,又有它的毛锻面的, 融合一起抒发出来,就使全词充满豪迈而又沉郁的 气氛。我们读了,能体会到作者的豪情激荡和他的 不平之气。”[3]除此之外,夏承焘、怀霜称“《江 城子·密州出猎》是范仲淹《渔家傲》之后,宋词 发展史上豪放词派中一首很值得重视的作品”[4]。
第17卷第4期 2015年8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echnic
VOL.17.No.4 Aug.2015
苏轼0)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者们对苏轼词风的探讨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豪放一枝独秀的时期主
参考文献: [1]陈志宪.论苏轼词与北宋词坛[N] .光明 日报,1960-10-3. [2]朱德全.<大江东去>与豪放词派[N]. 大众日报,1962-01-06;钱仲联.唐宋词坛·定风波 [ N] .新 民 晚 报 ,1963-03-15;朱 德 才 .苏 词 札 记 [J].破与立,1979(6);周振甫.豪放壮阔的苏轼词 风[J].中国青年,1979(11). [3]詹安泰.略谈苏轼的《念奴娇》[J].语 文学习,1957(5). [ 4]夏承焘 ,怀霜 .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N].文汇报,1962-7-1. [ 5] 袁 行 霈 .词 风 的 转 变 与 苏 词 的 风 格 [J].社会科学战线,1986(3). [ 6] 朱 德 才 .论 苏 轼 对 宋 词 的 开 拓 与 创 新 [J].文史哲,1983(4). [7]王水照.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 [J].中华文史论丛,1984(2). [8] 蒋哲伦.论东坡词的主体意识[J].上海 师范大学学报,1987(2). [9]宋景昌.论苏词内容的复杂性和风格的多 样性[J].河南大学学报,1986(5). [10]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M].上海科学
三、20世纪90年代:研究视野空前广大,豪放 被彻底打破,婉约得到强调
90年代的苏词研究更趋向于全面化、扎实化、 深入化和细致化。在这一阶段,苏轼婉约词得到了 应有的关注,同时研究者们在更加努力真实地描述 苏词本体特色的基础上,也更加有意识地注意它与 当时词坛的关系,与北宋乃至两宋词坛的密切关 系。
总之,建国后三十年,由于社会审美趣味和 文艺观念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苏词 “豪放”几乎 是无人会质疑的事实。但是站在文学研究的角度来 看,这个时期的探讨明显存在着研究思路单一、认 识浅显、结论简单的缺陷。
二、20世纪80年代:豪放说深入发展,多样说 开始涌现
苏词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一个全方位的
五、80年代至今:“旷达”被大部分人提及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开始了一个苏 词风格多样化的探讨过程,在众多的风格中,旷达 可以说是每个研究者必提的风格之一,有的研究者 甚至把苏词的主导词风确立为“超旷”。如严迪昌认 为:“东坡词并非豪放而是清旷”[22],陈华昌认为 “旷达作为主要情调渗透进豪放词和婉约词,形成 既豪放又旷达,既婉约又旷达的风格色彩”[ , 23] 这其实已经把苏词的基本风格确定为旷达了。韩楚 森云:“稼轩之豪放,在于描写物象的雄伟,更在 表现思想内涵的豪放,即使表现旷达或悲慨风格的 词中也透露着豪气,物象之雄与心志之状和谐统 一;而苏轼词的豪放,主要表现在物象的雄壮,物 象之雄与心志之旷和谐统一。”[24]杨海明认为苏 轼推出了“豪放”与“旷放”的新词风。齐文榜认 为“乌台诗案”后苏词的风格是“旷达飘逸”,崔 海正把本世纪研究者们争论的苏词风格归纳为“豪 放说、豪放兼及其他风格说、超旷说、清雄说、精 警说、雅词说、自成一家说、风格多样不定说” [25]八种,周晓音把苏词的风格概括为“清丽、浓 艳、清淡、韶秀、缠绵、风趣、超旷、豪放”[26]等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5.04.03
关于主体词风的研究,一直都是各个时期苏词 研究者们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之 前已有研究者从苏轼整体研究现状的角度去撰文梳 理,可关于苏词风格的研究综述从未有人整理。鉴 于此,本文试以时间为经线,以各阶段苏词风格研 究的成果为纬线,为苏词的研究爱好者编织一个清 晰的脉络。
一、建国后30年:豪放说一枝独秀
从明代开始,研究者们习惯性地将两宋词坛 的创作分为豪放、婉约两个流派或两种风格,建国 初的学者们继承这一传统,用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来论词的风格是绝大多数人的一个共识。在这个时 期内,由于政治的原因,突出豪放词而贬低婉约词 是词风研究评价的主流,苏轼的主导词风是豪放几 乎是所有人的一致观点。研究者们主要分以下两个 方面论述苏词的“豪放”:第一,在北宋词的风格 流派研究中论述苏词豪放的。如唐圭璋认为柳、苏 被分为婉约、豪放两个流派是颇有道理的,陈志宪 云:“词中豪放一派,是经过苏轼的开辟才有 的。”[1]胡云翼先生高度评价了苏词的豪放风格, 认为苏轼给当时的词坛注入了新血液。除此之外还
收稿日期:2015-07-11 作者简介:关 茂,男,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研究。
·9·
第4期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
第 17 卷
展开,苏词风格的探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拓 展和加强。豪放说由于受建国后三十年的影响还保 持了相当大的惯性,许多研究者认为苏词的主导风 格是“豪放”,但是却不再就豪放论豪放,他们从 外延、内涵上赋予了“豪放”更多更细的意义。同 时,“豪放”唯我独尊的垄断局面被多样化的说法 所取代。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们在探讨 苏轼词风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其词风与其 人的关系。
对苏词风格的探讨虽在80年代没有形成统一的 定论,但是一直以来的苏词“豪放”强势状态却被 彻底打破了,长期受到冷落的“婉约”得到了研究 者们的关注。研究者们对苏轼婉约词的研究,除了 对其进行一般性地描述外,还对其思想内容进行了 探讨,找出了苏轼婉约词对传统词的创新之处。如 张富华通过分析苏轼的恋情词、悼亡词、咏史词以 及咏物词等几类婉约词,指出苏轼婉约词的创新之 处在于:“能在众多词作中展示出高尚的人生哲理 与深刻的社会见解,从而唤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 深刻认识与思考,从中获得启迪与激励。”[ 。 11] 顾之京指出:“苏轼悼亡词在表达上多层次多方位 且曲折细腻,具有特别强烈的感人性。苏轼以怀人 的情思来悼亡,与亡妻进行生死感情的交流,敢于 如此写,大异于一般的悼亡诗词。苏轼的词中,妻 子是知己,而不是附属物和生活配角。”[12]
总之,在这个十年里,以往单纯探讨苏词风格 的文章逐渐减少了,研究者们把苏词风格的研究放 在词史的演进过程中来考察,从文化、苏轼本人的 理论及对比中对其风格作出定位,而且研究的理论 化水平提高了,学术性增强了。众多背景资料的收 集整理也为其准确定位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本世纪初至今:苏词风格成因探讨
21世纪到现在的苏词研究无论是背景资料的收 集还是理论研究,文章数量都相当可观。苏词风格 的探讨虽未达成一致共识,但一些研究者们找到了 一个新的突破口,他们把研究重点转向了探讨苏词 风格的成因上,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
第4期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
第 17 卷
八种。赵俊成云:“确切地说,苏轼的风格主要是 ‘放’,是‘旷达’,而非‘豪’,”[27]田猛更 是认为苏词风格是旷达并非豪放。
综上所述,从建国后到现在,苏轼词风的探讨 是一个由单一到全面、由表面到内部、由零散到系 统的逐步深化、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的 方法多样了、学术性增强了。尤其是本世纪以来, 研究者们不再仅仅就他的风格作探讨,而是把研究 的重点转向了其成因上,这为之后的学习者、研究 者提供了不少方便。当然,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有 一些不足,如大量的重复研究。我们应该加强苏词 研究的现代意识,努力寻找苏词与当今社会实际的 契合点,把苏格和其词格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