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常规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常规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常规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有无骨痛、骨痛的程度、部位及性质。

2.评估患者有无局部淋巴结肿大,有无出血倾向。

3.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心理状态和经济承受能力。

二、护理措施

1.按血液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以降低肌肉张力,避免用力过度,以防病理性骨折。

3.睡硬垫床,协助患者定时变换体位,适度床上活动,避免长久卧床而加重骨骼脱钙预防压疮发生。

4. 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少食多餐,每天饮水 2000~3000ml,多食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

5.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评估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6.严密观察骨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指导患者采用放松、音乐疗法等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如某部位骨痛加重,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应及时处理。

7.观察有无贫血及出血的表现。

8.对于化疗患者,按化疗护理常规护理。

9.定期监测尿常规及肾功能的变化。

10.给予患者心理安抚和支持,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和积极配合治

疗。

三、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活动时注意安全,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和快速转体等动作,避免受伤造成病理性骨折。

2.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的副反应,指导患者自我预防出血的方法。

3.卧床休息,使用硬板床或硬床垫。

四、出院回访

1.病情缓解后仍需定期复查与治疗。

2.若活动后出现剧烈疼痛,可能为病理性骨折,应立即就诊。

3.正确遵医嘱服药。

4.定期复查血常规及骨髓象,发生发热、出血等情况及时就诊。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常规

多发性骨髓瘤 1.护理评估 1.1病史:评估患者目前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既往有关的相关辅助检查、用药和其他治疗情况。 1. 2身体评估: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营养状况。 1.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是否正常。 2.护理问题 2. 1疼痛骨骼疼痛 2. 2躯体活动障碍 2. 3潜在并发症 3.护理措施 3. 1加强心理护理。 3.2平日应睡硬板床,保持身体的生理弯曲,减少体重对骨骼的压力。不做剧烈活动,防止骨骼横断。 3. 3饮食指导,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低蛋白质、低钠饮食,同时增加摄水量。 3. 4严密观察出血倾向,去除能引起出血的因素。 3. 5积极预防感染。 3. 6骨痛的护理 3. 6. 1观察疼痛部位、形式、强度、性质、持续时间等并做好记录。

3. 6. 2减少疼痛刺激,取舒适卧位,防止因姿势不对造成肌肉、韧带或关节牵扯而引起疼痛。 3. 6. 3药物止痛:注意选择合适的止痛剂及给药途径。了解止痛剂的有效剂量及使用时间,正确预防其副作用。 3. 7贫血的护理 3. 7. 1轻度贫血可适当活动,应避免劳累,重度贫血应绝对卧床休息。 3. 7. 2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 3. 7. 3对于极度虚弱者,应协助完成生活护理。 4.健康指导 4.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4. 2加强营养,积极预防感染。 4. 3按医嘱用药,定期门诊复查血象,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5.护理评价 5.1病人能描述引起或加重出血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了出血。 5. 2出预防感染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未发生感染。 5. 3采取应对措施,主动配合治疗。 5. 4疾病,悲观情绪减轻并消除。

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健康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健康护理 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可有数月至十多年无症状期,早期易被误诊。临床表现繁多,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部分病人在早期或后期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健康教育 1、休息一般病人可适当活动,过度限制身体能促进病人继发感染和骨质疏松,但绝不可剧烈活动,应避免负载过重,防止跌、碰伤,视具体情况使用腰围、夹板,但要防止由此引起血液循环不良。如病人因久病消耗,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合并症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有骨质破坏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防止引起病理性骨折。 2、防止病理性骨折应给病人睡硬板床,忌用弹性床。保持病人有舒适的卧位,避免受伤,特别是坠床受伤。 3、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饮食宜清淡,选用能抑制骨髓过度增生的食品,如海带、紫菜、裙带菜、海蛤、杏仁,戒烟酒。 4、对肢体活动不便的老年卧床病人,应定时协助翻身,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骨折。受压处皮肤应给予温热毛巾按摩或理疗,保持床铺干燥平整,防止褥疮发生。 5、口腔护理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因代谢物积累过多,部分废物进呼吸道排出而产生口臭,影响病人食欲,应做好口腔护理,可用益口含漱,预防细菌和真菌感染。 6、疼痛随着病情进展,骨痛症状难以缓解,骨痛程度轻重不一,主要发生于富含红骨髓的骨骼,如肋骨、胸骨等。神经根可因受压而出现神经痛。要关心体贴病人,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尤其对病人因身体活动时引起的疼痛,应密切观察,细心护理。按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止痛药,必要时可给予杜冷丁、吗啡等镇痛药。也可进行局部放射治疗,以减轻症状。神经性疼痛的病人可给予相应的局部封闭或理疗。 7、预防感染本病以呼吸道感染和肺炎为多见,其次是泌尿道感染,故应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温湿度适宜,避免受凉和防止交叉感染,协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及时排痰;鼓励水化利尿。 8、化疗护理化疗期间病人应多饮水,每日入液量不少于3000ml,并碱化尿液,准确记录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9、心理护理疏导病人说出自已的忧虑,加倍地给予关爱和照顾,尽力缓和病人的精神压力,帮助病人正视现实,摆脱恐惧,情绪平稳。

多发性骨髓瘤的_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 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整理)多发性骨髓瘤护理常规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常规 【评估及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疼痛的特征及日常活动能力。 2、评估患者有无尿潴留。 【护理措施】 1、骨痛的护理: (1)卧床休息,对疼痛剧烈的病人,给予止痛剂。 (2)病理性骨折的病人,使用围腰夹板固定,不要弯腰及做剧烈运动,在卧床期间进行被动肢体运动。 2、感染的护理 (1)病室环境清洁卫生,定期空气消毒,限制探视,进行保护性隔离。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 (3)做好口腔、会阴及肛门的护理。 (4)观察病人有无发热现象、感染伴随症状及体征,鼓励病人多饮水,警惕感染中毒性休克。 (5)遵医嘱按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6)对病人及家属作好预防感染的卫生宣教工作。

3、出血的护理: (1)明显出血时卧床休息,待出血停止后逐渐增加活动。 (2)严密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注意有无皮肤粘膜出血、淤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女性病人月经是否过多,特别要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症状。(3)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或输血治疗。 (4)各种操作应动作轻柔,避免手术,穿刺后压迫局部或加压包扎。 (5)应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硬食物。 4、高粘滞性综合征的护理: (1)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遵医嘱给予化学治疗。 5、合并压缩性骨折的护理: (1)避免负荷过重,如不要手提或肩背重物,过度肥胖的病人,

瞩其减肥。 (2)遵医嘱使用围腰夹板。 (3)观察精神症状:有无麻木、感觉异常。 【健康指导】1、坚持用药,定期复诊。 2、避免剧烈活动,进行适当的轻微运动,如慢走、打太极拳。 3、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 4、鼓励病人多饮水,防止血钙升高造成肾损害。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

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 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 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一)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诊断标准(需满足第3条+第1条/第2条)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作者: ————————————————————————————————日期: ?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专家共识 肾脏受累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常见并发症,根据肾损伤定义的不同,MM患者初诊或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发生肾损伤的比例为20%-50%,其中约半数肾功能可完全逆转,而其余可能演化为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约2%-12%MM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MM的诊疗指南,但国内尚缺乏规范的、系统的MM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近日,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协作组结合国内临床实践,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具体内容如下: 一、疾病概述 MM肾损伤以管型肾病最常见。MM患者肾小球滤过的轻链超过近端小管最大重吸收能力,到达远端肾小管的轻链,在酸性小管液中与Tamm-Horsfall蛋白(THP)形成管型,阻塞远端小管,其成分还包括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围绕以炎性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同时,轻链对近曲小管细胞有直接毒性,可致成人获得性范可尼综合征。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综合征、脱水、肾毒性药物、对比剂等可能诱发和加重MM 患者肾损伤。据文献报道,肾小球损害如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和轻链型肾淀粉样变分别占MM肾脏病理类型的22%和21%,值得注意的是,肾活检显示少数患者肾损伤病因与MM无关。 二、主要临床表现 1.慢性肾脏病(CKD): 尿中长期排出轻链可致慢性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尿浓缩及酸化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发生范可尼综合征,骨髓瘤管型所致慢性小管间质病变常导致不同程度的CKD。近半数MM患者就诊时已存在肾功能不全,贫血出现早,与肾功能受损程度不成比例,多无高血压,双肾体积一般无明显缩小。蛋白尿发生率60%-90%,较少伴血尿,部分患者尿常规蛋白阴性或少量,但24 h定量为中、大量尿蛋白(轻链蛋白)。肾病综合征不常见,如发生应注意排除肾淀粉样变或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 2.急性肾损伤(AKI): 可发生在肾功能正常或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管型肾病是最常见病因,常因脱水、感染、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药物及对比剂等诱发,病死率高。其他AKI病因还包括肿瘤细胞浸润肾实质、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病等。 临床上如有下述表现应考虑MM肾损伤的可能:(1)年龄>40岁不明原因肾功能不全;(2)贫血和肾功能损害程度不成正比;(3)肾病综合征无血尿、高血压,早期伴贫血和肾衰竭;(4)早期肾功能不全伴高血钙;(5)ESR 明显增快,高球蛋白血症且易感染(如泌尿道、呼吸道等);(6)24 h尿蛋白(多)与尿常规蛋白(少或阴性)检测不一致。 三、MM肾损伤的诊断标准 IMWG和NCCN指南对MM肾功能损害的定义为:血肌酐>176.8 mmol/L(2 mg/dl),或内生肌酐清除率(Ccr)<40 ml/min。对肾功能平稳的慢性肾损伤MM患者,推荐基于肌酐检测并应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

多发性骨髓瘤肾病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性血液滤过的治疗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肾病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性血液滤过的治疗观 察 目的通过系统观察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和(或)联合化疗在多发性骨髓瘤肾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反应,进行多发性骨髓瘤肾病(MMN)治疗前后相关临床及免疫炎症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结合相应的实验室临床指标监测,寻求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的治疗方法。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化疗组(B组)20例与连续性血液滤过透析后进行联合化疗组(A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A组在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肾功能恢复率、血肌酐(SCr)、轻链蛋白、血钙和血尿酸均显著地优于B组(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血清球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和联合化疗在多发性骨髓瘤肾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有优势,2个疗程可明显观察到临床症状缓解,临床活动指标可有效改善。 标签:连续性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系恶性增殖性浆细胞疾病,其中骨髓浆细胞克隆性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或)M蛋白(monoclonal protein),并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由于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可引起骨质溶骨破坏,表现为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以及感染、贫血、蛋白尿等各种临床症状[1]。肿瘤细胞异常产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损害肾脏,导致肾脏受累,称骨髓瘤肾病MMN(multiplemyeloma nephropathy,MMN),又被称为管型肾病(cast nephropathy,CN),其并发的肾功能衰竭也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对MM的病程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治疗MMN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将新乡地区2007年2月~2012年10月住院治疗的40例MM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M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2年10月新乡地区肾内血液科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入选年龄39~57岁,平均(48.33±8.54)岁。15例行肾活检,临床符合上述MMN的诊断及入选标准并符合慢性肾功能不全(176.8μmol /L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联合化疗采用MP(美法仑和泼尼松)方案或V AD(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同时辅以水化治疗、碱化尿液、预防感染、防治高血钙、降低高尿酸血症、纠正贫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问题及措施.docx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问题及措施 护理问题及措施 疼痛措施: 评估病人疼痛的部位,并正确引导病人对疼痛的性质定级,有利于制定适合病人的护理计划。 选用非药物性措施,使疼痛缓解,如:减少噪音和活动,室内光线柔和;可采用身体舒适的体位;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等转移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 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告诉病人用药的剂量、方法和途径,以利于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 根据病人疼痛的规律和最佳药效时间给予止痛剂,以便起到良好的效果。 躯体移动障碍措施: 评估病人日常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利于制定适合病人的护理计划。 在卧床期间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 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和呼叫器放在床旁易取处,便于病人使用。 在病情平稳后协助并督促病人早日进行功能锻炼,活动要循序渐进,防止碰伤。 鼓励并帮助病人在可以活动的限度内进行活动,以防止骨骼进一步脱钙。 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并在活动时给予正面鼓励,但注意适当休息。 有感染的危险措施: 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血象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和空气落尘一次,紫外线消毒60 min,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两次,每次15~30 min ,注意保暖。 嘱病人注意口腔、鼻腔、会阴、肛周及皮肤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勤漱口和勤换内衣、裤的习惯,以减少发生感染的机会。 教会病人每日自我观察口腔、鼻腔、皮肤有无破溃,肿胀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增强机体抵抗力,加强饮食营养,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 告诉病人和家属尽量减少探视的次数,并避免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潜在并发症——出血措施: 密切观察并记录病人的血小板变化及有无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并同时教会病人如何观察,如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牙龈有无渗血,大小便颜色,有无头痛,视力模糊等。 在病人血小板低于20 x109 / L 时,应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以防止自发性出血。 各种穿刺时应尽量选用小号针头,注射后按压穿刺部位5~10min ,并应密切观察陈旧穿刺部位的情况 指导病人避免各种可引起出血的活动,告诉病人使用软毛牙刷刷牙,不要用牙签,不要用力擤鼻涕,大便时不要用力过度,不要穿紧身衣裤。 遵医嘱予以新鲜血或血小板,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恶心、呕吐、寒颤、高热、荨麻疹等,应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肾脏损害 因为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于肾小管内、高粘滞血症和淀粉样变性、骨髓瘤细胞浸润还有合并肾盂肾炎等因素,50%病人在诊断时已存在“骨髓瘤肾病”,可现象为蛋白尿和肾病综合症,但多不伴高血压。骨髓瘤肾病和高血钙,是带来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常常原因,脱水可加剧肾功能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晚期症状。 (二)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的病症—高血钙 广泛的溶骨性病变,可导致血钙与尿钙增高,现象为厌食、恶心和多尿、烦渴、烦躁、心律失常,乃至昏迷是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 (三)骨骼病变 骨髓瘤细胞浸润,并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可诱发溶骨性损害,2/3上面病人,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很复杂,常常见于胸部及腰背部,随活动而加重。受累的骨骼局部可隆起,按之有弹性或声响,易察觉病理性骨折,导致神经根或者脊髓压迫。 (四)贫血和出血 骨髓内骨髓瘤细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会诱发全血细胞减少。同时,因为肾功能不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和继发感染、M-蛋白引起高粘血症所致血浆容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几乎所有病人均有不一样程度的贫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M-蛋白对血小板与凝血系统功能的干扰、血管壁淀粉样变等均可能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患者多现象是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内脏和颅内出血。

四、一辈子孤单并不可怕,如果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自由,那我们就是幸福的。许多长久的关系都以为忘记了当初所坚持与拥有的,最后又开始羡慕起孤单的人。 五、恋爱,在感情上,当你想征服对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征服了。首先是对方对你的吸引,然后才是你征服对方的欲望。 六、没有心如刀割,不再依依不舍,只有,沉默相隔…… 七、和你在一起只是我不想给任何人机会。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措施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1494109.html,/ 多发性骨髓瘤(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措施具体有: 1.持续性的无法解释的骨骼疼痛(特别是在背部或胸廓),肾功能衰竭。 2.反复发生细菌感染(特别是肺炎球菌性肺炎)。 3.病理性骨折和椎骨压缩,可能导致脊髓受压迫和截瘫。 4.有些病人以贫血,伴乏力和疲劳为主。 5.诊断标准:存在血清M蛋白的患者,并具有下列三项症象中的一项:骨髓浆细胞成片或成丛;溶骨性病损;蛋白尿>300mg/24h. 6.血液病检查为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血沉常明显加快。血尿素氮,血清肌酸和血清尿酸常增高。血钙增高。血清β2-微球蛋白常增高并与浆细胞瘤肿块相关。 2.专家介绍,骨髓瘤的发生与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故预防本病发生,增强病人的体质,积极治疗慢性疾患,避免射线及化学毒物的接触,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方法宜注意调理情志,防止七情太过,从而保持气血和畅,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之后,保持乐观情绪,性情勿大怒、勿大悲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措施之一。 3.注意身体锻炼,顺四时而调形体,可采取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或配合本病治疗。注意起居有常,劳逸有度,适寒温,避虚邪,尤宜节房事,以防肾精暗耗。宜禁烟酒,注意饮食调养,忌暴饮暴食,饮食偏嗜。避免辛辣肥甘厚味之品。既病之后,可对症选用补血、壮骨和减轻脾肿大的食品。 二、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有: 1、骨路损害:骨痛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部位以腰、背部脊椎最多见,也见于胸骨、肋骨及四肢骨路,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2、感染:由于机体的免疫缺陷,病程中常反复发生感染。 3、贫血及出血倾向: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并随病情的发展而加重。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血管损害及凝血障碍所致,表现以皮肤紫瘦及粘膜渗血为主。晚期可有内脏出血、颅内出血是引起死亡的原因之一。 4、肾脏损害:常在发病时发生,约20%的病例发生肾功能衰竭,尿豫症也是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b11494109.html,/ 北京蓝海中医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肾病伴神经损害一例

165 华西医学 2013, 28(2)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 Vol.28, No.2 Feb. 2013 [12] S tevens H, Bakker PF, Schlosser NJ, et al . Use of a dual-head coincidence camera and 18F-FDG for detection and nodal staging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ccuracy as determined by 2 independent observers[J]. J Nucl Med, 2003, 44(3): 336-340. [13] R oman MR, Rossleigh MA, Angelides S, et al . Staging and managing lung tumors using F-18 FDG coincidence detection[J]. Clin Nucl Med, 2001, 26(5): 383-388. [14] Z imny M, Hochstenbag M, Lamers R, et al . Mediastinal staging of lung cancer with 2-[? uorine-18]-? uoro-2-deoxy-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a dual-head coincidence gamma camera[J]. Eur Radiol, 2003, 13(4): 740-747. [15] L ee SM, Park CM, Paeng JC, et al . Accuracy and predictive features of FDG-PET/CT and CT for diagno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T1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manifesting as a subsolid nodule[J]. Eur Radiol, 2012, 22(7): 1556-1563. [16] T subamoto M, Kuriyama K, Kido S, et al . Detection of lung cancer on chest radiographs: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size and extent of ground-glass opacity at thin-section CT[J]. Radiology, 2002, 224(1): 139-144. [170] N omori H, Wa t anabe K, Ohtsuka T, et al . The size of metastatic foci and lymph nodes yielding false-negative and false-positive lymph node staging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J] .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4, 127(4): 1087-1092. (收稿:2012-05-29 修回:2013-01-21) (本文编辑:朱敏) 多发性骨髓瘤肾病伴神经损害一例 臧丽,刘芳,付平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肾病;神经损害 【文献标识码】 E DOI: 10.7507/1002-0179.20130054 短篇报道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成都,610041) 【作者简介】 臧丽(1986-),女,四川西昌人,在读硕士,E-mail :zangli2005917@https://www.360docs.net/doc/6b11494109.html, 【通讯作者】 刘芳,E-mail :liufangfh@https://www.360docs.net/doc/6b11494109.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3-02-06 18:30 【网络出版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1494109.html,/kcms/detail/51.1356.R.20130206.1830.034.html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59岁。因“反复乏力7个月,加重伴口角歪斜5 d ”于2011年10月14日入院。7个月前患者因乏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尿毒症”,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示“双肾正常大小,左肾囊肿,双肾实质损害声像图,双肾血管未见异常”,予保肾、降压、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好转出院,继续维持性血液透析。5 d 前,患者感全身乏力加重,伴口角歪斜,无大小便失禁、吐词不清、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于当地医院行头颅MRI 未见异常;肌电图:正中神经、尺神经、双侧胫神经、腓神经近端神经根损害可能性大;腰椎MRI 提示腰4-5椎间盘突出。予营养神经治疗,无好转,四肢乏力加重,转入我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6.5o C ,脉搏8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5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神志清楚,慢性病容,贫血貌,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闭眼不全,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 向左侧歪斜,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未闻及干 湿啰音。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轻度水肿。双上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4+级,双下肢近端3+级,远端4+级。血常规:血红蛋白94 g/L ;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3/HP ,白细胞2/HP ;生化:白蛋白40.6 g/L ,球蛋白29.7 g/L ,肌酐653.2 μmol/L ,钙2.29 mmol/L ;免疫全套:IgG 4.73 g/L ,IgA 182.00 mg/L ,IgM 118.00 mg/L ,IgE 22.32 U/mL ,补体C3 0.680 0 g/L ,补体C4 0.371 0 g/L ,抗核抗体谱(ENA )正常。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阴性。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58.64%,α1-球蛋白5.98%,α2-球蛋白8.86%,β-球蛋白17.68%,γ-球蛋白8.85%。尿KAP 轻链0.040 8 g/L ,尿LAM 轻链3.260 0 g/L 。免疫固定电泳示LAM 轻链带增粗浓聚(图1),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浆细胞增高占40% (图2),考虑多发性骨髓瘤(MM )。骨髓病理诊断:符合浆细胞性骨髓瘤改变,累及>90%(图3)。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考虑克隆性浆细胞疾病。腹部彩超:右肾大小约13.0 cm×6.0 cm×5.4 cm ,左肾大小约12.3 cm×6.0 cm×5.8 cm ,双肾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较清,左肾囊肿;前列腺增大。尿细胞学检查:未查见肿瘤细胞。头颅MRI 未见异常。诊断:① LAM 轻链型MM ;② 骨髓瘤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肾性贫血。血液内科建议控制感染后,行苯丙氨酸氮芥+泼尼松+沙利度胺方案化学治疗,但患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饮食建议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饮食建议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由骨髓浆细胞病变引发的恶性血液肿瘤。比起如雷贯耳的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听起来似乎很少见。但事实上,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已超过白血病,成为第二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殊饮食可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不过,有一些特定的营养策略可以用来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比如贫血和肾脏损害,以及减少癌症复发。 一、食补纠正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可引起贫血,即体内红细胞太少。红细胞的减少会导致疲劳和虚弱。贫血也可能因缺乏铁、叶酸和维生素B-12而引起。 1.补铁 铁有两种类型: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动物性食物提供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提供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更容易被身体吸收。 如果一个人的铁含量很低,服用铁补充剂和吃含铁量高的食物会有所帮助。血红素铁的最佳来源包括:蛤蚌、肝脏、红肉、沙丁鱼。非血红素铁的最佳来源包括:豆子、鹰嘴豆、小扁豆、坚果、菠菜和其他绿叶蔬菜。 2.补充叶酸 叶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有助于骨髓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成。叶酸含量高的食物包括:芦笋、牛肝、豇豆、小扁豆、西兰花、豆类(干熟)、菠菜。 3.补充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与叶酸共同作用形成红细胞。B12的缺乏会进一步降低MM患者骨髓制造和维持红细胞的能力。B12的食物来源包括:牛肉、肝脏、蛤、鱼、家禽、鸡蛋、乳制品、早餐谷物、脱脂奶、营养酵母等。 4.补充维生素D 一项针对32名经治骨髓瘤患者的小型研究发现,59%的人缺乏维生素D,25%的人叶酸不足,6%的人缺乏B-12。维生素D的来源包括:阳光、橙汁、强酸奶和牛奶、红鲑鱼、金枪鱼和沙丁鱼、蛋黄等。 二、抗癌食物 最近的研究表明,某些蔬菜和水果对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透析对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患者用药的影响(1)

透析对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患者用药的影响 1.评价肾脏功能的指标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形成尿液,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临床上常通过以下指标来评价肾脏的功能: ●尿量:正常人每天的尿量在800~1500毫升之间。如果肾功能受 损,尿量常常会减少,尿量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尿量只能很粗略、间接地反映肾功能的好坏。 ●血清尿素氮:尿素是人体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氨在肝脏中也合 成尿素。血清尿素氮90%以上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体外。 当肾功能受损时,导致血液中的血清尿素氮浓度增加。但当膳食中蛋白质的量会引起血尿素氮的波动,所以尿素氮反映的肾功能情况并不十分准确。 ●血肌酐:血肌酐的浓度取决于人体的产生与摄入和肾脏的排泄能 力。血肌酐通过肾脏排泄,当肾功能受损时,血肌酐水平增加。 血肌酐基本不受饮食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应肾脏的损害程度。 2.透析对药物的影响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0%合并肾病,部分患者经过临床医生的综合评价后,有时需要做透析治疗。透析能起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或毒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的作用。部分药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可能受到透析的影响。一般情况,分子量大于500的药物、低水溶性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分布容积大的药物不易

被透析清除。骨髓瘤患者的化疗方案往往采用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下面把骨髓瘤患者化疗中常用的药物是否受透析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万珂(硼替佐米)蛋白酶体抑制剂,是针对骨髓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分子量384,血浆蛋白结合率83%,体内部分游离药物可能通过透析清除,建议透析后给药。目前,硼替佐米也是临床上逆转骨髓瘤患者肾损伤、使患者摆脱透析治疗、起效最快的药物。 沙利度胺免疫调节剂。分子量258,在血浆中沙利度胺的两种立体构型的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55%和66%,透析可增加药物的体内清除速度,建议透析后给药。 来那度胺免疫调节剂。分子量259,血浆蛋白结合率30%,研究发现通过4个小时的透析,可清除体内大约30%的药物,建议透析后给药。 环磷酰胺烷化剂。分子量279,血浆蛋白结合率27%,通过透析可清除体内大部分药物,建议透析后给药。 阿霉素蒽环类药物。分子量543,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静脉注射后很快分布于肝、脾、肾、肺和心脏中,不能通过血液透析清除。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26T13:46:30.2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作者:马雨佳 [导读] 可明显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良心理状况,促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疾病康复,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3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19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多发性骨髓瘤;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的单克隆浆细胞出现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多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并发症比较多,因此,给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2]。本文对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的影响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和接受治疗的3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所有患者编号1~38,然后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所3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9例患者。对照组中,有12例男性患者,有7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45~77岁,平均年龄为(50.22±1.29)岁;实验组中,有13例男性患者,有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44~78岁,平均年龄为(50.18±1.33)岁。所有纳入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占比、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平均病程、所患有疾病的类型与病情的程度等因素都不存在比较大的差异,P>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特征、预后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一定的指导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于患者化疗的间歇期有效指导其进行适宜的运动等,心理护理的方法为,采用行为治疗、支持疏导治疗、集体治疗、合理的情绪改善治疗等治疗方式,有效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悲观、恐惧、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促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待治疗。 1.3 评估标准 评价与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以及两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间隙期感染例数、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SPSS 17.0软件包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主要是应用描述性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数据比较应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方法,P<0.05时,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比较 护理之前,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比,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护理之后,两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抑郁、生活自理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护理后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比,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例数、生活自理例数比较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间隙期感染例数、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比较 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间隙期感染例数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比,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实验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比,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间隙期感染例数、按时复诊治疗例数、病情好转例数比较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恶性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常常比较多,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骨髓的破坏、免疫功

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诊断和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诊断和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系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是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主要浸润骨髓和软组织,能产生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 由于免疫轻链和肿瘤本身的合并症的因素,常有肾脏受累,称骨髓瘤肾病(MMN)。MMN 又被称为管型肾病(CN),是MM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对MM的病程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流行病学 MM占所有肿瘤的比例约1%,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左右,在美国发病率为3/10万,我国年发病率估计1/10万左右。 MM属于中老年性疾病。在欧美国家发病高峰为65~75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8岁,男性多于女性。我国发病年龄高峰为55~65岁,其中40岁以下占10.8%,男女之比为2.35∶1。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发生率为60%~90%,肾衰竭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仅次于感染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 1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形成 生理状态:每个浆细胞只能合成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人的每一类免疫球蛋白,如IgG等是由多克隆的浆细胞株产生。正常人血清的抗体是结构和功能不同的5种免疫球蛋白的复合物,每一类免疫球蛋白又由百万种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组成即多克隆免疫球蛋白。 病理状态:单株B细胞恶性增生、分裂成完全相同的B细胞群,即形成巨大的单克隆浆细胞群,这些来源于一个B细胞的浆细胞将分裂产生大量分子结构均一的免疫球蛋白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其具有同一抗原决定簇,独特型完全相同。 2 尿轻链蛋白的形成 生理状态:每一条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合成1条重链约需18min,而合成1条轻链只需10min,组成1条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后,有1条以上轻链剩余。多余、过剩的轻链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再转入肾脏,约10%在肾小管内分解代谢,80%被肾小管回吸收,由体内巨噬细胞吞噬降解,剩余10%从尿中排出。因此,正常人尿中始终有微量轻链排出,每日约5~10Lg/ml,最多20Lg/ml,每天排出约25mg。因为正常人尿液轻链为多克隆的,κ和λ的比值和血中一样,基本也是2:1。 病理状态:合成1条重链需2.5min,1条轻链只需1min,合成1条免疫球蛋白分子就剩余3条轻链,针对一个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它的轻链成分单一,所以单克隆增生的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成分也是单一的,尿中排出成分也单一,不同的病人尿中κλ比值也是不确定的。 临床表现 肾外表现 浸润性表现:如贫血、血小板减少、骨痛、髓外浸润、神经系统病变等。 异常M蛋白相关症状:如感染发热、出血倾向、高黏滞综合征、淀粉样变等。 有报道回顾性总结分析的432例患者中,乏力与骨痛是首诊时最常见的主诉(分别占60·9%和54·9% ),其次为出血和发热(分别占20·8%和16·0% ),伴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的分别为15·7%、9·7%和8·3%。初诊时81%患者有贫血(Hb≤100 g/L),高黏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及肾功能不全及淀粉样变等并发症的比例分别为60·1%、9·1%、39·4%、21·1%和1·1%。肾脏表现 MM肾脏损害发生率60-90% 肾脏损害的病理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