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林语堂
林语堂妙译道德经_以_老子的智慧_之_上善若水_篇为例
2011 NO.02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作家与作品研究本文试根据林语堂在1932年初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来解读其英译《老子的智慧》中的《上善若水》篇。
窥一斑而知全豹,认为林译老子在理解上达到与原作者情感互通,译文忠实通顺且具准确传神美等特点,不失为英译《道德经》颇具代表性的佳作。
为国外读者解读《道德经》和老子思想提供一个很好的脚注。
1林语堂老子译文赏析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就是他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重要译作之一。
古人常用“水”比喻“道”,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不争,谦恭,涵养及就低位(如水),这些阴柔的思想处处体现在第八章中,能把这章翻好就意味着译者深谙老子著作的精髓。
故本文特选此章作一评析,与读者商榷。
1.1《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2林语堂翻译策略作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曾在多篇论文中阐述翻译标准的问题,并在1932年初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长篇译论《论翻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是以字为主体的“字译”。
因此,他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
1.2.1 忠实为本且看第一二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解释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林语堂把这句话翻译为:The bestof men is like water, Water benefits allthings, And does not compete with them.可谓是忠实地译出了老子原文的意思,不差毫厘。
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通用10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通用10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假设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如今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
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
居处擅长选择地方,心胸擅长保持沉静,待人擅长真诚相爱,说话擅长遵守信誉,为政擅长精简处理,处事擅长发挥所长,行动擅长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
它以“上善假设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
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
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
所以老子讲,假如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擅长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擅长包容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乱的趋势而动乱,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根本的原那么,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林语堂: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
林语堂: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诸子所共仰,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以道为体、以德为用”,这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总构架。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在书中它被描绘为一种超越对立的实体存在,在这样的思维高度上,老子以“德”为准衡、以辩证为手段,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文中通篇文字简约,又多用韵文写成,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
细细品读,不得不感叹其文字简约而意境深远。
《道德经》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全书仅仅五千多字,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
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
这部旷世奇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经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
林语堂曾说过:“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道德经》的意义永无穷尽,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书中光辉熠熠的朴素辩证法,包含智慧的箴言妙语和深刻的大智慧,今日读来,仍旧能在笑声中带给读者以耳目一新、深受启迪之感。
本书借鉴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使这本经过两千多年岁月洗礼的奇书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例析林语堂妙译的道德经
例析林语堂妙译的道德经本文试根据林语堂在1932年初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来解读其英译《老子的智慧》中的《上善若水》篇。
窥一斑而知全豹,认为林译老子在理解上达到与原作者情感互通,译文忠实通顺且具准确传神美等特点,不失为英译《道德经》颇具代表性的佳作。
为国外读者解读《道德经》和老子思想提供一个很好的脚注。
1 林语堂老子译文赏析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就是他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重要译作之一。
古人常用“水”比喻“道”,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不争,谦恭,涵养及就低位(如水),这些阴柔的思想处处体现在第八章中,能把这章翻好就意味着译者深谙老子著作的精髓。
故本文特选此章作一评析,与读者商榷。
1.1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2 林语堂翻译策略作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曾在多篇论文中阐述翻译标准的问题,并在1932年初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长篇译论《论翻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是以字为主体的“字译”。
因此,他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
1.2.1 忠实为本且看第一二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解释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林语堂把这句话翻译为:The best of men is like water, Water benefits allthings, And does not compete with them.可谓是忠实地译出了老子原文的意思,不差毫厘。
林语堂《道德经》译本赏析
林语堂《道德经》译本赏析作者:秦龙蛟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7期[摘要]文章通过对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中几个片段的欣赏,以管窥的方式分析了林语堂译本的译文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并进而提出了笔者个人在典籍翻译上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林语堂;道德经;典籍;翻译;晓真喻俗[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157-03一、引言《道德经》,又称《老子》,据传是春秋末期李聃所著。
全书共5000余言,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计八十一章。
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的译本不下百余种,对西方影响之大仅次于《圣经》。
林语堂先生作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其对《道德经》的翻译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对其译作进行欣赏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典籍的翻译与传播。
二、林译《道德经》片段赏析本部分将列举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中几个精彩的片段进行欣赏和分析,并与其它译本进行对比。
片段一: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作为开篇之言,林语堂的译文是: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Is not the Absolute Tao: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Are not Absolute Names.对比起见,这里引用另外一位译者Arthur Waley的译文: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0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The names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两种译文在用词上都没有涉人过多复杂词汇,而且句式简单,使得译文显得通俗易懂,自然清新。
但细究之下,两种译文还是有些出入。
老子《道德经》德语世界最热的中国典籍
百年译介百种版本老子《道德经》:德语世界最热的中国典籍从左到右:波莱恩克那教士在1870年出版的第一部《道德经》德语全译本;德博在1961年出版的译本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汉斯-格奥尓格·梅勒在1995年出版的德语世界第一部帛书《老子》德译本;汉学家顾彬教授翻译的《老子·原文》于2011年出版,是首部由德国学者翻译的简本《老子》。
作为德语世界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典籍之一,《道德经》的德语译本众多:荷兰奈梅亨大学教授克努特·瓦尔夫主编的《西方道学目录》第六版中,收录的从1870年到2009年《道德经》德译本,计有103种之多。
直至1870年波莱恩克那教士和神学家史陶斯先后以“TAOTA KING——der Weg zur Tugend”和“LAO TSE’S TAO TA KING”为名出版了最初的两个《道德经》德语全译本后,老子学说才开始在德语世界迅速传播,在百余年历程中出现了数次“老子热”,《道德经》成为德语世界译本数量最多的中国典籍。
纵观德语世界对《道德经》的译介史,整体而言可分为德译肇始(1870年-1933年)、初步发展(1933年-1945年)、逐渐多元(1945年-1990年)和全面发展(1900年至今)四个阶段。
德译肇始:第一次“道”的热潮1870年至1933年是《道德经》德译的肇始阶段。
期间,德语世界出现了第一次传播和研究《道德经》的热潮。
这一阶段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饱受战乱折磨的动荡时期,知识分子们转而在东方思想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探求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东方文化研究成为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学术界的新热潮。
然而,来自遥远国度的东方思想要在基督教思想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土壤上生根发芽并不容易。
正如远赴中国的“索隐派”传教士为了将基督教带入中国民众的生活中而将《圣经》和中国古代典籍进行类比,早期的《道德经》德译者们也同样希望找出老子学说与基督教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此为突破口,让德国读者更容易接受这部来自古老东方的哲学典籍。
2023年《道德经》读后感集锦15篇
2023年《道德经》读后感集锦15篇《道德经》读后感1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发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非常多,难以用具体语言驾驭,所以创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规矩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该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东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悉吧“,他回答“不熟悉,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绝对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时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不自显,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zhang);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
《道德经》的中心是“道”。
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道德经》(林语堂译本)
【佛慧双语弘道馆】——《道德经》汉英对照(林语堂译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Is not the Absolute Tao;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Are not Absolute Names.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Therefore:Oftentimes, one strips oneself of passionIn order to see the Secret of Life; Oftentimes, one regards life with passion,In order to see its manifest forms.These two (the Secret and its manifestations)Are (in their nature) the same;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namesWhen they become manifest.They may both be called the Cosmic Mystery:Reaching from the Mystery into the Deeper MysteryIs the Gate to the Secret of All Life.--------------------------------------------------------------------------------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如何学习道德经心得(通用10篇)
如何学习道德经心得(通用10篇)如何学习道德经心得篇1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
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如何学习道德经心得篇2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
(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论“美译”在林语堂英译《道德经》的体现
论“美译”在林语堂英译《道德经》的体现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在翻译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家。
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提出了“美译”理论,将“忠实”、“通顺”和“美”作为翻译的审美标准,并在他的翻译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美译”的探索。
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的《道德经》译文,体会译者展现出的“美译”之美,旨在从多角度分析原作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如何体现在其英译本的《道德经》中。
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当今的中国典籍翻译工作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美译;道德经;意境;音韵;形式1.引言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自19世纪被翻译成英文以来,在国外已有百余种英文译本,是被公认为的除《圣经》外翻译版本最多的作品。
林语堂先生作为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在《论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三大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对于翻译“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而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文字之美”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文字之美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应包括:“声音之美,意义之美,传神之美,文气文体形式之美”。
本文从意境、音韵和形式三方面分析和鉴赏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之美。
2.译本赏析2.1意境之美意境是文艺作品或自然现象中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林语堂在翻译《道德经》时,发挥其精湛的英语功底,斟字酌句,使读者收获美的感受。
如原文: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八章·节选)林译:He who is aware of the Male, But keeps to the Female.依照陈鼓应撰写的《老子今注今译》,“雄”指“男性,主动性和好动”,而“雌”指“女性,主柔弱和顺从”。
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林语堂如是评价老子:这样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课内挖掘】课内素材老子的人生智慧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
孔子的哲学,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而“老庄”的哲学——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门,开辟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
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反对过分强调模式,认为这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
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
《老子》中讲到世上有四个伟大存在:天、地、人,加上道。
它们的运行规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
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
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
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
道德经繁体(注音版)
道德經原文第一章dào k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
gù。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ǎo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cǐ liǎng zhě tóng chū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xuán ,xuán zhī yòu 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
•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sīè yǐ。
jiē zhī shàn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zhī wé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
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yì xiāng ché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gāo xià xiāng qīng 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yīn shēng xiāng hè,qián hòu xiāng suí。
《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作者:张敏敏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摘要:《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经典哲学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真实反映了历史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有利于传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
本文从物质、社会、宗教、生态和语言文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林语堂和亚瑟·韦利的《道德经》英译本,探讨文化负载词英译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道德经》;文化负载词;林语堂;亚瑟·韦利1 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经典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源泉,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其思想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学,以及教育、经济、逻辑、宗教等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愈加密切,迄今为止《道德经》的英译本不计其数,而其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译者的关注。
王佐良先生曾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也是不同的,因而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貌和民族特性。
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就是所谓的文化负载词。
《道德经》中涵盖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在全球化背景下准确翻译《道德经》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比较林语堂和亚瑟·韦利的《道德经》英译本进一步说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比语言本就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典型体现。
奈达将语言文化分为五大类: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和语言文化。
下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来比较林语堂和亚瑟·韦利的《道德经》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物质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一个民族表示食物、服装、器具、物品等日常用品的词汇,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特点。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通用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800字(通用15篇)引导语: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800字(通用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1、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托尔斯泰说“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拜见老子后,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盛赞老子是龙,神龙见首不见尾,那是神秘莫测啊。
老子所著《道德经》,广泛涉及了哲学、治国、军事、伦理、修身等等方面,却仅仅只有五千字,正可谓大道至简,更符合他所说的“大辩若讷”的语言艺术;据说除了《圣经》以外,这本书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这么一部奇特的书,不能不看吧。
薄薄的一册,放在书桌上,很不起眼的样子;打开书本,第一句就电闪雷鸣般的震撼心灵,因而,不得不正襟危坐,屏息静气。
带着不解、带着好奇,一遍遍地翻阅《道德经》。
2、关于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林语堂解读道德经阅读
林语堂解读道德经阅读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林语堂对《道德经》的理解
二、道的含义及《道德经》的思维模式
三、学者对《道德经》的解读
四、结论:认知与学习的差异导致解读偏差
正文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他曾对《道德经》进行过深入的解读。
在他看来,《道德经》是道的经书,道即是认知,即明白真相。
这一观点与传统观念中的道有所不同,传统上,道通常被理解为宇宙间的一种神秘力量,而林语堂则将其理解为认知。
《道德经》的思维模式是观察思考,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思考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思维模式是基于常识的,通过发现常识中的规律,从而认知世界。
这种思维模式与学者们的学习研究思维模式不同,学者们通常通过学习知识,组成体系来认知世界。
对于《道德经》,许多学者进行了解读,但他们的解读往往与《道德经》的原意相差甚远。
这是因为,学者们的思维模式是学习研究,他们试图通过学习知识,组成体系来解读《道德经》,而这种方法恰恰忽略了《道德经》的观察思考思维模式。
因此,他们的解读往往无法真正理解《道德经》的本意。
总的来说,林语堂对《道德经》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见解,他从道的角度出发,理解了《道德经》的思维模式,并揭示了学者们解读《道德经》时存在的问题。
第1页共1页。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2章无为之事,不言之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3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4章象帝之先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6章玄牝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8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9章功成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11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读书心得——《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
读书心得——《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典籍,《道德经》进入西方世界,与西方传教士来华密切相关。
据英国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考证,《道德经》最早的西方文字译本是17世纪末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Francois Noel)的拉丁文译本。
此后,翻译、研究《道德经》的外语语种与文献数量逐渐增多,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也逐渐加大。
时至今日,《道德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国内学者,如丁巍、苏丽湘等人于21世纪初曾对《道德经》的海外翻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
美国学者邰谧侠(Misha Tadd)于2019年发表《〈老子〉译本总目》。
总目涉及73种语言,1576种译本。
我们进一步搜集完善了译本信息,同时汇集了世界主要语种研究老子及其思想的著作、论文和学术机构信息。
经过梳理与统计,截止到2020年5月,《道德经》英语译本553种,法语译本91种,俄语译本69种,德语译本298种,西班牙语译本95种。
我们拟以上述资料为基础,探寻和理清老子著作与思想在西方主要语种,包括英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中传播的历史。
一《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道德经》自1868年开始进入英语世界,距今已有150多年。
一个半世纪里,《道德经》的英译版本种类繁多,流传广泛。
(一)1868年~20世纪初,老子思想与基督教义的相遇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愈来愈多地派传教士入华。
起初,西方传教士一心想把《圣经》介绍给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并无太多重视。
文化的隔膜导致其传教过程障碍重重。
为了更好地履行在中国传教的使命,传教士开始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他们期望透过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了解,洞察中国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走近中国人,为教义传播做铺垫。
在此期间,传教士发现老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某些方面能够与基督教思想相契合。
因此,《道德经》便成为其嫁接中华文化和基督教义的一个连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慧双语弘道馆】——《道德经》汉英对照(林语堂译本)道德经老子著林语堂英译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Is not the Absolute Tao;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Are not Absolute Names.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Therefore:Oftentimes, one strips oneself of passionIn order to see the Secret of Life;Oftentimes, one regards life with passion,In order to see its manifest forms.These two (the Secret and its manifestations)Are (in their nature) the same;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namesWhen they become manifest.They may both be called the Cosmic Mystery:Reaching from the Mystery into the Deeper MysteryIs the Gate to the Secret of All Life.--------------------------------------------------------------------------------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When the people of the Earth all know beauty as beauty,There arises (the recognition of) ugliness.When the people of the Earth all know the good as good,There arises (the recognition of) evil.Therefore:Being and non-being interdepend in growth;Difficult and easy interdepend in completion;Long and short interdepend in contrast;High and low interdepend in position;Tones and voice interdepend in harmony;Front and behind interdepend in company.Therefore the Sage:Manages affairs without action;Preaches the doctrine without words;All things take their rise, but he does not turn away from them;He gives them life, but does not take possession of them;He acts, but does not appropriate;Accomplishes, but claims no credit.It is because he lays claim to no creditThat the credit cannot be taken away from him.--------------------------------------------------------------------------------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Exalt not the wise,So that the people shall not scheme and contend;Prize not rare objects,So that the people shall not steal;Shut out from site the things of desire,So that the people's hearts shall not be disturbed.Therefore in the government of the Sage:He keeps empty their heartsMakes full their bellies,Discourages their ambitions,Strengthens their frames;So that the people may be innocent of knowledge and desires.And the cunning ones shall not presume to interfere.By action without deedsMay all live in peace.--------------------------------------------------------------------------------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Tao is a hollow vessel,And its use is inexhaustible!Fathomless!Like the fountain head of all things,Its sharp edges rounded off,Its tangles untied,Its light tempered,Its turmoil submerged,Yet dark like deep water it seems to remain.I do not know whose Son it it,An image of what existed before God.--------------------------------------------------------------------------------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Nature is unkind:It treats the creation like sacrificial straw-dogs.The Sage is unkind:He treats the people like sacrificial straw-dogs.How the universe is like a bellows!Empty, yet it gives a supply that never fails;The more it is worked, the more it brings forth.By many words is wit exhausted.Rather, therefore, hold to the core.--------------------------------------------------------------------------------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It is called the Mystic Female.The Door of the Mystic FemaleIs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Continuously, continuously,It seems to remain.Draw upon itAnd it serves you with ease.--------------------------------------------------------------------------------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The universe is everlasting.The reason the universe is everlastingIs that it does not life for Self.Therefore it can long endure.Therefore the Sage puts himself last,And finds himself in the foremost place;Regards his body as accidental,And his body is thereby preserved.Is it not because he does not live for SelfThat his Self is realized?--------------------------------------------------------------------------------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The best of men is like water;Water benefits all thingsAnd does not compete with them.It dwells in (the lowly) places that all disdain -Wherein it comes near to the Tao.In his dwelling, (the Sage) loves the (lowly) earth;In his heart, he loves what is profound;In his relations with others, he loves kindness;In his words, he loves sincerity;In government, he loves peace;In business affairs, he loves ability;In hi actions, he loves choosing the right time.It is because he does not contendThat he is without reproach.--------------------------------------------------------------------------------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