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20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概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调整为普通本科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食品中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危害的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或增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各种与食物有关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专业担负着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重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涵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监督、管理等内容,多学科交叉,科技与管理并重,但鉴于它归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因此,专业范围重点涵盖食品(含食品原料)保鲜、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有关内容,对食品原料的农业生产作一般了解。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主干学科包括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公共管理等。
食品科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等;分析化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微生物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动植物食品检疫等;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以及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学术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较强等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一、学科简介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食品原材料和食品为对象,以工学、理学、农学和医学作为主要科学基础,研究其在加工、贮存、保鲜、流通、销售中的营养、卫生安全、品质和深度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学类一级学科。
主要涉及物理学、化学及化学工程、统计学、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生理学、毒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前身是1988年创办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科专业,园艺系果蔬贮藏加工、兽医系卫检、畜牧系畜产品加工、农学系农产品加工等组建而成。
2001年获得“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食品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自主设置“园艺产品采后科学”、“畜产品质量与安全”2个博士二级学科。
现有“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四川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有实验室面积5297m2,仪器设备总价值900余万元。
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变性淀粉开发利用、畜产品加工、园艺产品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园艺产品加工关键技术、食品微生物及其应用、天然产物提取等研究领域已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
现有专任教师30名,平均年龄40岁以下,4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0%。
现有“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校级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4人。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1名,中国食品卫生学会常务理事1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分会常务理事1名,四川省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1名、理事2名,四川省高级咨询师3名,四川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2名,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委员1名,四川省绿色食品协会常务理事1名,四川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1名。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食品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食品检测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学时数:42 学分数:3执笔人:林红英编写日期:2016年3月审批人: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主干课之一。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它是在食品化学及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以食品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其营养成分和卫生质量的检验方法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卫生学与食品检测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食品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污染物质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实验分析操作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食品样品的分析与检测,为今后从事科研、生产、检测、新产品开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制备、保存、前处理方法及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主干课之一。
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进展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与管理2、教学要求:(1)掌握食品安全的概念,了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2)了解不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3)了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与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4)了解现代食品检测新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要求(14学时)1、教学内容:实验室技术要求、样品前处理技术要求、实验方法评价与数据处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的标准物质要求、食品安全技术预警应急预案中的技术要求2、教学要求:(1)了解仪器分析操作及对环境的要求;(2)了解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的内容;(3)掌握样品采集的方法,样品制备、保管的方法,样品的前处理方法;(4)掌握试验方法评价的标准(5)掌握t检验法和F检验法等分析数据的处理方法(6)了解风险评价的意义及作用第三章食品中残留危害物质检测技术(6学时)1、教学内容:食品中的残留物质概述、农药残留的危害特征、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2、教学要求:(1)了解农药、兽药的分类方法。
韩宝平院长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韩宝平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0月26日)尊敬的徐处长,各位老师、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动员大会。
首先,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对省教育厅高教处徐子敏处长亲临我校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总体部署,我校定于2012年下半年接受评估。
这将是对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各项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推动我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校“迎评”工作的正式启动。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希望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精神面貌,全力做好迎评各项工作。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我校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重要性开展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是国家为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教育部上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拉开帷幕,截止2008年结束,接受评估的高校共592所。
上一轮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的顺利发展,强化了质量意识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规范了教学管理,深化了教学改革。
在经过上一轮“水平评估”之后,为了使新一轮评估更加具有针对性,体现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避免“一把尺子来衡量”,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教育部对没有参加第一轮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院校启动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目前,“合格评估”正式启动,预计三年完成,今年评估17所学校,前不久,教育部专家组已完成了对内蒙古赤峰学院的评估工作。
顺利通过合格评估,对我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评估是促进我校成为“全面合格”本科院校的重要手段2005年,教育部在同意建立徐州工程学院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在适当的时候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评估。
学校“升本”,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但层次提升不仅仅是名称的更换,更要有办学实力上的全面提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本科院校的水平。
扬州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成效
108扬州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成效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疾病事件频频发生,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产者和经营者道德的缺失、企业内控不严格、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有待提高、政府和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培养不到位等。
因此,在高等院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具有深造基础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已成为食品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扬州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源于1983年江苏农学院《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1994年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3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归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一级专业下属的二级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
2006年获批“农产品加工与储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8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该专业开设以来,扬州大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专业建设上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一、专业基本现状目前本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40人,现有在校生135人。
目前该专业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4人、副高级9人、讲师1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
教师中有22人已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有博士学位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2%。
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宿迁市科技领军人才聚集计划1人、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校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
本专业现有实验室面积15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2100多台(件),总值3650多万元;建有肉制品、黄酒、乳制品、啤酒、分离工程、挤压膨化等校内实习生产线;建立了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本优机械有限公司等17个校外实习基地;建有“食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示范中心;拥有江苏扬州现代乳业加工服务中心、江苏省乳品生物技术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食品化学研究所、扬州大学乳品研究所、扬州大学焙烤食品技术中心等一批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充分保障学生的实践与工程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培养方案
大学英语(2)
18 510GY003
大学英语(3)
按选课通知选修 3 门课程(6 学分)
19
其他高阶外语类课程
20 610GJ001
大学计算机
College Computer
2.5 54
一秋
610GJ002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者:王卫东,孙月娥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0期王卫东,孙月娥(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转型地区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制造强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要求为目标,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分类入手,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设想,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基础,为快速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 (2018 ) 10-0068-0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己经开展,其对工程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证实。
工程教育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
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确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分分布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吻合度按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和“补充标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课程进行分类统计,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分与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对照如表1所示,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33学分,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56学分,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课程40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51学分。
必修课所占总学分的比例为87. 8%(158学分),选修课所占比例为12. 2%(22学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分类统计学分比例均高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补充标准要求。
二、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课程体系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见表2,包括《高等数学B(1、 2 )》、《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C》、《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共计33学分,占总学分的18.3% ,满足通用标准“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同时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设置” 的要求,即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
3.4.3近四年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及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25%)
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指近四年有学生实习且签有协议的实习实践基地。
3.4.4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利用情况、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质量(25%)
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利用情况主要依据实验室台账,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质量主要依据基地层次和合作水平。
该专业学生为获奖人之一。
6.2.3近四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受理等情况(15%)
该专业学生在正式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该专业学生为专利受理限额内成员。
6.2.4五名优秀在校生简介(25%)
本专业在校生,每人简介300字以内。
7.专业特色(满分10分)
7.1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100%)
在实践中培育和凝练出的专业特色及其效果说明(1000字以内)。
3.1.4专业主干教师学科背景符合度(1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的本、硕、博学历中至少有一个毕业于以下专业:食品、化学、农学、轻工、生物工程、生化、微生物、医学。
3.1.5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情况(15%)
专业课主要是指理论课,而实践教学环节不计算在内,高级职称教师指具有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
2.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70%)
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2.1.2课程体系(50%)
1.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30%)
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持程度;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2.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40%)
课程设置对培养计划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
2018各专业教学标准
XX专业教学标准(参考格式)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二、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三、基本修业年限解读:一步细分。
职业面向内容包括:专业大类与专业类(对应2015 版专业目录大类和中类)对应的行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对应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15 版,到小类)主要岗位类别(需调研行业企业现行通用岗位类别)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举例(社会和行业认可度高的)五、培养目标解读:通用内容: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面向×××等行业/ 职业类别/技术领域,能够从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专科毕业后 3 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还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
培养目标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二)知识(三)能力解读:培养规格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描述。
这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和终点。
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注意落实2017 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文化素质提出对毕业生文化素质的普遍要求,也可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面向提出进一步要求。
职业素质一般应包括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要求。
可综合写一条,也可分写2-3 小条,200-300 字。
注意与中职和本科的区别。
身心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普遍要求,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面向提出有关要求。
0827-0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标准
等)经历;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 1/4。35
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5
岁以下
岁以下实验技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
本科或以上学历。 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 20 人。 每位教师指导学 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 6 人。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1)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系统、扎实 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够熟练开展课程教学。 (2)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3)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改进教 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 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 (4) 能够指导学生课外学术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关心学生成长,能够对学生的学业与生涯规划提供 必要指导。 (5)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不断提高教学 水平。 (6)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及时了解和掌 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不断 提高学术水平,更新教学内容,用科研促进教学。 5.3 教师发展环境 (1)具有基层教学组织,能够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
修课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 6.2.3 图书信息资源 6.3 教学经费要求根据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 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 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 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 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如:知网、IEEE、EI 工程索引库等) ,和检 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满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需 要。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 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视 听资料、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 共享资源课程,并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 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 研所需。 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6.3.1 年生均教学运行费 教学经费有保障,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 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 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满足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的 合格数值。 6.3.2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2018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位授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监管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专业准人、专业建设和专业质量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1.2术语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1.2.1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类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能力的总体描述。
培养目标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2.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本类专业本科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技能、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的具体描述。
1.2.3评估评估是识别、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与数据的过程,是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的一个或多个进程。
评估应运用直接、间接、定性和定量等手段,以确定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
适当的抽样分析可作为评估过程的一部分。
1.2.4 评价评价是解释评估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证据的一个或多个进程。
评价决定学生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评价结果用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2.5 学时和学分学时是指学习时间以课时为单位的计算单位,不少于45分钟计1学时。
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32学时计1学分;工程实践1周计1学分。
1.2.6 学制和学位学制是国家对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学位是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2适用专业范围2.1专业类代码农业工程类(0823)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农业工程(08230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082302)农业电气化(08230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082304)农业水利工程(082305)3培养目标3.1总体目标农业工程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农业工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工程技能和技术知识,富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能够在农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介绍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介绍专业名称:粮食工程门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工学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或农学学士主要课程:粮食工程概论、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产品加工、粮食贮藏、粮食运输、粮食市场营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粮油加工工艺、发酵食品工艺、焙烤制品工艺、食品机械与设备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粮食储运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验环节等。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管理、粮油产品加工、粮食工程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研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粮食和油脂生产和经营管理、新产品开发、加工技术改造、工厂设计、贮运物流的基本能力;2.掌握粮食和油脂品质与安全控制、粮油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3.具有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4.具有一定的从事科研工作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5.具有熟练地专业英语沟通、阅读、写作等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6.具备一定的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能力。
就业前景和方向:现今各省市的国家粮食储备库也需要大量的粮食工程专业人才,该专业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粮食生产、储运、加工、销售领域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专业点评:本专业具有两个专业方向,一是粮油加工工艺,一是食品工程。
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专业名称:酿酒工程门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工学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或农学学士主要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葡萄品种学和栽培学、葡萄酒酿造学、葡萄酒鉴评学、葡萄酒工程学、实用企业治理学、市场营销学等。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199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1992)(可按照一级学科代码寻找相关学科)110 数学 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130 力学 140 物理学 150 化学160 天文学 170 地球科学 180 生物学 210 农学 220 林学230 畜牧、兽医科学 240 水产学 310 基础医学 320 临床医学330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340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350 药学 360 中医学与中药学410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420 测绘科学技术 430 材料科学 440 矿山工程技术450 冶金工程技术 460 机械工程 470 动力与电气工程 480 能源科学技术490 核科学技术 510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520 计算机科学技术 530 化学工程540 纺织科学技术 550 食品科学技术 560 土木建筑工程 570 水利工程580 交通运输工程 590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610 环境科学技术620 安全科学技术630 管理学 710 马克思主义 720 哲学 730 宗教学 740 语言学 750 文学760 艺术学 770 历史学 780 考古学 790 经济学 810 政治学 820 法学830 军事学 840 社会学 850 民族学 860 新闻学与传播学870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880 教育学 890 体育科学 910 统计学代码名称110 数学110.11 数学史110.14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110.1410 演绎逻辑学(亦称符号逻辑学)110.1420 证明论(亦称元数学)110.1430 递归论110.1440 模型论110.1450 公理集合论110.1460 数学基础110.1499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其他学科110.17 数论110.1710 初等数论110.1720 解析数论110.1730 代数数论110.1740 超越数论110.1750 丢番图逼近110.1760 数的几何110.1770 概率数论110.1780 计算数论110.1799 数论其他学科110.21 代数学110.2110 线性代数110.2115 群论110.2120 域论110.2125 李群110.2130 李代数110.2135 Kac-Moody代数110.2140 环论110.2145 模论110.2150 格论110.2155 泛代数理论110.2160 范畴论110.2165 同调代数110.2170 代数K理论110.2175 微分代数110.2180 代数编码理论110.2199 代数学其他学科110.24 代数几何学110.27 几何学110.2710 几何学基础110.2715 欧氏几何学110.2720 非欧几何学(包括黎曼几何学等) 110.2725 球面几何学110.2730 向量和张量分析110.2735 仿射几何学110.2740 射影几何学110.2745 微分几何学110.2750 分数维几何110.2755 计算几何学110.2799 几何学其他学科110.31 拓扑学110.3110 点集拓扑学110.3115 代数拓扑学110.3120 同伦论110.3125 低维拓扑学110.3130 同调论110.3135 维数论110.3140 格上拓扑学110.3145 纤维丛论110.3150 几何拓扑学110.3155 奇点理论110.3160 微分拓扑学110.3199 拓扑学其他学科110.3410 微分学110.3420 积分学110.3430 级数论110.3499 数学分析其他学科110.37 非标准分析110.41 函数论110.4110 实变函数论110.4120 单复变函数论110.4130 多复变函数论110.4140 函数逼近论110.4150 调和分析110.4160 复流形110.4170 特殊函数论110.4199 函数论其他学科110.44 常微分方程110.4410 定性理论110.4420 稳定性理论110.4430 解析理论110.4499 常微分方程其他学科110.47 偏微分方程110.4710 椭圆型偏微分方程110.4720 双曲型偏微分方程110.4730 抛物型偏微分方程110.4740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110.4799 偏微分方程其他学科110.51 动力系统110.5110 微分动力系统110.5120 拓扑动力系统110.5130 复动力系统110.5199 动力系统其他学科110.54 积分方程110.57 泛函分析110.5710 线性算子理论110.5715 变分法110.5720 拓扑线性空间110.5725 希尔伯特空间110.5730 函数空间110.5735 巴拿赫空间110.5740 算子代数110.5745 测度与积分110.5750 广义函数论110.5755 非线性泛函分析110.5799 泛函分析其他学科110.6110 插值法与逼近论110.6120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110.6130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110.6140 积分方程数值解110.6150 数值代数110.6160 连续问题离散化方法110.6170 随机数值实验110.6180 误差分析110.6199 计算数学其他学科110.64 概率论110.6410 几何概率110.6420 概率分布110.6430 极限理论110.6440 随机过程110.6450 马尔可夫过程110.6460 随机分析110.6470 鞅论110.6480 应用概率论110.6499 概率论其他学科110.67 数理统计学110.6710 抽样理论110.6715 假设检验110.6720 非参数统计110.6725 方差分析110.6730 相关回归分析110.6735 统计推断110.6740 贝叶斯统计110.6745 试验设计110.6750 多元分析110.6755 统计判决理论110.6760 时间序列分析110.6799 数理统计学其他学科110.71 应用统计数学110.7110 统计质量控制110.7120 可靠性数学110.7130 保险数学110.7140 统计模拟110.7199 应用统计数学其他学科110.74 运筹学110.7410 线性规划110.7415 非线性规划110.7420 动态规划110.7425 组合最优化110.7430 参数规划110.7435 整数规划110.7440 随机规划110.7445 排队论110.7450 对策论(亦称博奕论)110.7455 库存论110.7460 决策论110.7465 搜索论110.7470 图论110.7475 统筹论110.7480 最优化110.7499 运筹学其他学科110.77 组合数学110.81 离散数学110.84 模糊数学110.87 应用数学110.99 数学其他学科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120.1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120.1010 信息论120.1020 控制论120.1030 系统论120.1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120.20 系统学120.2010 混沌120.2020 一般系统论120.2030 耗散结构理论120.2040 协同学120.2050 突变论120.2060 超循环论120.2099 系统学其他学科120.30 控制理论120.3010 大系统理论120.3020 系统辩识120.3030 状态估计120.3040 鲁棒控制120.3099 控制理论其他学科120.40 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120.50 系统工程方法论120.5010 系统建模120.5099 系统工程方法论其他学科120.60 系统工程12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其他学科130 力学130.10 基础力学130.1010 理论力学130.1020 理性力学130.1030 非线性力学130.1040 连续介质力学130.1050 摩擦学130.1060 柔性多体力学130.1070 陀螺力学130.1080 飞行力学130.1099 基础力学其他学科130.15 固体力学130.1510 弹性力学130.1515 塑性力学(包括弹塑性力学) 130.1520 粘弹性、粘塑性力学130.1525 蠕变130.1530 界面力学与表面力学130.1535 疲劳130.1540 损伤力学130.1545 断裂力学130.1550 散体力学130.1555 细观力学130.1560 电磁固体力学130.1565 结构力学130.1570 计算固体力学130.1575 实验固体力学130.1599 固体力学其他学科130.20 振动与波130.2010 线性振动力学130.2020 非线性振动力学130.2030 弹性体振动力学130.2040 随机振动力学130.2050 振动控制理论130.2060 固体中的波130.2070 流体—固体耦合振动130.2099 振动与波其他学科130.25 流体力学130.2511 理论流体力学130.2514 水动力学130.2517 气体动力学130.2521 空气动力学130.2524 悬浮体力学130.2527 湍流理论130.2531 粘性流体力学130.2534 多相流体力学130.2537 渗流力学130.2541 物理—化学流体力学130.2544 等离子体动力学130.2547 电磁流体力学130.2551 非牛顿流体力学130.2554 流体机械流体力学130.2557 旋转与分层流体力学130.2561 辐射流体力学130.2564 计算流体力学130.2567 实验流体力学130.2571 环境流体力学130.2599 流体力学其他学科130.30 流变学130.35 爆炸力学130.3510 爆轰与爆燃理论130.3520 爆炸波、冲击波、应力波130.3530 高速碰撞动力学130.3599 爆炸力学其他学科130.40 物理力学130.4010 高压固体物理力学130.4020 稠密流体物理力学130.4030 高温气体物理力学130.4040 多相介质物理力学130.4050 临界现象与相变130.4060 原子与分子动力学130.4099 物理力学其他学科130.45 统计力学130.50 应用力学130.99 力学其他学科140 物理学140.10 物理学史140.15 理论物理学140.1510 数学物理140.1520 电磁场理论140.1530 经典场论140.1540 相对论与引力场140.1550 量子力学140.1560 统计物理学140.20 声学140.2010 物理声学140.2020 非线性声学140.2030 量子声学140.2040 超声学140.2050 水声学140.2060 应用声学140.2099 声学其他学科140.25 热学140.2510 热力学140.2520 热物性学140.2530 传热学140.2599 热学其他学科140.30 光学140.3010 几何光学140.3015 物理光学140.3020 非线性光学140.3025 光谱学140.3030 量子光学140.3035 信息光学140.3040 导波光学140.3045 发光学140.3050 红外物理140.3055 激光物理140.3060 应用光学140.3099 光学其他学科140.35 电磁学140.3510 电学140.3520 静电学140.3530 静磁学140.3540 电动力学140.3599 电磁学其他学科140.40 无线电物理140.4010 电磁波物理140.4020 量子无线电物理140.4030 微波物理学140.4040 超高频无线电物理140.4050 统计无线电物理140.4099 无线电物理其他学科140.45 电子物理学140.4510 量子电子学140.4520 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140.4530 带电粒子光学140.50 凝聚态物理学140.5010 凝聚态理论140.5015 金属物理学140.5020 半导体物理学140.5025 电介质物理学140.5030 晶体学(包括晶体生长、晶体化学等) 140.5035 非晶态物理学140.5040 液晶物理学140.5045 薄膜物理学140.5050 低维物理140.5055 表面与界面物理学140.5060 固体发光140.5065 磁学140.5070 超导物理学140.5075 低温物理学140.5080 高压物理学140.5099 凝聚态物理学其他学科140.55 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10 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20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30 等离子体光谱学140.5540 凝聚态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50 非中性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99 等离子体物理学其他学科140.60 原子分子物理学140.6010 原子与分子理论140.6020 原子光谱学140.6030 分子光谱学140.6040 波谱学140.6050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140.6099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140.65 原子核物理学140.6510 核结构140.6515 核能谱学140.6520 低能核反应140.6525 中子物理学140.6530 裂变物理学140.6535 聚变物理学140.6540 轻粒子核物理学140.6545 重离子核物理学140.6550 中高能核物理学140.6599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140.70 高能物理学140.7010 基本粒子物理学140.7020 宇宙线物理学140.7030 粒子加速器物理学140.7040 高能物理实验140.7099 高能物理学其他学科140.75 计算物理学140.80 应用物理学140.99 物理学其他学科150 化学150.10 化学史150.15 无机化学150.1510 元素化学150.1520 配位化学150.1530 同位素化学150.1540 无机固体化学150.1550 无机合成化学150.1560 无机分离化学150.1570 物理无机化学150.1580 生物无机化学150.1599 无机化学其他学科150.20 有机化学150.2010 元素有机化学(包括金属有机化学等)150.2020 天然产物有机化学150.2030 有机固体化学150.2040 有机合成化学150.2050 有机光化学150.2060 物理有机化学(包括理论有机化学、立体化学等) 150.2070 生物有机化学150.2099 有机化学其他学科150.25 分析化学150.2510 化学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150.2515 电化学分析150.2520 光谱分析150.2525 波谱分析150.2530 质谱分析150.2535 热谱分析150.2540 色谱分析150.2545 光度分析150.2550 放射分析150.2555 状态分析与物相分析150.2560 分析化学计量学150.2599 分析化学其他学科150.30 物理化学150.3010 化学热力学150.3015 化学动力学(包括分子反应动力学等)150.3020 结构化学(包括表面化学、结构分析等)150.3025 量子化学150.3030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150.3035 催化化学150.3040 热化学150.3045 光化学(包括超分子光化学、光电化学、激光化学、感光化学等) 150.3050 电化学150.3055 磁化学150.3060 高能化学(包括辐射化学,等离体化学)150.3065 计算化学150.3099 物理化学其他学科150.35 化学物理学150.40 高分子物理150.45 高分子化学150.4510 无机高分子化学150.4520 天然高分子化学150.4530 功能高分子(包括液晶高分子化学)150.4540 高分子合成化学150.4550 高分子物理化学150.4560 高分子光化学150.4599 高分子化学其他学科150.50 核化学150.5010 放射化学150.5020 核反应化学150.5030 裂变化学150.5040 聚变化学150.5050 重离子核化学150.5060 核转变化学150.5070 环境放射化学150.5099 核化学其他学科150.55 应用化学150.99 化学其他学科160 天文学160.10 天文学史160.15 天体力学160.1510 摄动理论160.1520 天体力学定性理论160.1530 天体形状与自转理论160.1540 天体力学数值方法160.1550 天文动力学(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动力学等) 160.1560 历书天文学160.1599 天体力学其他学科160.20 天体物理学160.2010 理论天体物理学160.2020 相对论天体物理学160.2030 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160.2040 高能天体物理学(包括天体核物理学)160.2050 实测天体物理学160.2099 天体物理学其他学科160.25 天体化学160.30 天体测量学160.3010 天文地球动力学160.3020 基本天体测量学160.3030 照相天体测量学160.3040 射电天体测量学160.3050 空间天体测量学160.3060 方位天文学160.3070 实用天文学160.3099 天体测量学其他学科160.35 射电天文学160.3510 射电天体物理学160.3520 射电天文方法160.3599 射电天文学其他学科160.40 空间天文学160.4010 红外天文学160.4020 紫外天文学160.4030 X射线天文学160.4040 r射线天文学160.4050 中微子天文学160.4099 空间天文学其他学科160.45 天体演化学(各层次天体形成与演化入各学科) 160.50 星系与宇宙学160.5010 星系动力学160.5020 星系天文学160.5030 运动宇宙学160.5040 星系际物质160.5050 大爆炸宇宙论160.5060 星系形成与演化160.5070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160.5099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160.55 恒星与银河系160.5510 恒星物理学160.5520 恒星天文学160.5530 恒星形成与演化160.5540 星际物质物理学160.5550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160.5599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160.60 太阳与太阳系160.6010 太阳物理学160.6020 太阳系物理学160.6030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160.6040 行星物理学160.6050 行星际物理学160.6060 陨星学160.6099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160.65 天体生物学160.99 天文学其他学科170 地球科学170.10 地球科学史170.15 大气科学170.1510 大气物理学(包括大气光学、大气声学、大气电学、云雾物理学、边界层物理学、中层物理学等) 170.1515 大气化学170.1520 大气探测(包括大气遥感)170.1525 动力气象学(包括数值天气预报与数值模拟等)170.1530 天气学170.1535 气候学170.1540 云与降水物理学170.1545 应用气象学170.1599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170.20 固体地球物理学170.2010 地球动力学170.2015 地球重力学170.2020 地球流体力学170.2025 地壳与地形变170.2030 地球内部物理学170.2035 地声学170.2040 地热学170.2045 地电学170.2050 地磁学170.2055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170.2060 地震学170.2065 勘探地球物理学170.2070 计算地球物理学170.2075 实验地球物理学170.2099 固体地球物理学其他学科170.25 空间物理学170.2510 电离层物理学170.2520 高层大气物理学170.2530 磁层物理学170.2540 空间物理探测170.2550 空间环境学170.2599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170.30 地球化学170.3010 元素地球化学170.3015 有机地球化学170.3020 放射性地球化学170.3025 同位素地球化学170.3030 生物地球化学170.3035 地球内部化学170.3040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170.3045 成矿地球化学170.3050 勘探地球化学170.3055 实验地球化学170.3099 地球化学其他学科170.35 大地测量学170.3510 地球形状学170.3520 几何大地测量学170.3530 物理大地测量学170.3540 动力大地测量学170.3550 空间大地测量学170.3560 行星大地测量学170.3599 大地测量学其他学科170.40 地图学170.45 地理学170.4510 自然地理学(包括化学地理学、生态地理学、地貌学、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岩溶学等) 170.4520 人文地理学(包括区域地理、旅游地理, 其他入有关学科)170.4599 地理学其他学科170.50 地质学170.5011 数学地质学170.5014 地质力学170.5017 动力地质学170.5021 矿物学(包括放射性矿物学)170.5024 矿床学与矿相学(包括放射性矿床学,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截至 2018 年 6 月)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截至2018年6月)序号标准名称标准号通用标准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1-2017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2-2017 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2763-201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百草枯等43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1-2018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GB 29921-2013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2016 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GB 14880-2012 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7718-2011 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 28050-2011 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 GB 13432-2013 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 GB 29924-2013食品产品标准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 GB 5420-2010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 GB 11674-2010 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炼乳 GB 13102-2010 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 GB 19301-2010 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 GB 19302-2010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粉 GB 19644-2010 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巴氏杀菌乳 GB 19645-2010 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稀奶油、奶油和无水奶油 GB 19646-2010 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 GB 25190-2010 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调制乳 GB 25191-2010 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再制干酪 GB 25192-2010 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 GB 14963-2011 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速冻面米制品 GB 19295-2011 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盐碘含量 GB 26878-2011 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 GB 2757-2012 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酒及其配制酒 GB 2758-2012 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面筋制品 GB 2711-2014 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豆制品 GB 2712-2014 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酿造酱 GB 2718-2014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GB 7096-2014 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制品 GB 9678.2-2014 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调味品 GB 10133-2014 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 GB 13104-2014 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淀粉糖 GB 15203-2014 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 GB 16740-2014 2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膨化食品 GB 17401-2014 2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GB 19298-2014 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 GB 19300-2014 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淀粉制品 GB 2713-2015 3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腌菜 GB 2714-2015 3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 GB 2720-2015 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盐 GB 2721-2015 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腌腊肉制品 GB 2730-2015 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 GB 2733-2015 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蛋与蛋制品 GB 2749-2015 3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冷冻饮品和制作料 GB 2759-2015 3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罐头食品 GB 7098-2015 3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 GB 7099-2015 3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饼干 GB 7100-2015 4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 GB 7101-2015 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 GB 10136-2015 4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动物油脂 GB 10146-2015 4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胶原蛋白肠衣 GB 14967-2015 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脂制品 GB 15196-2015 4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 GB 17325-2015 4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方便面 GB 17400-2015 4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冻 GB 19299-2015 4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料 GB 19641-2015 4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海参 GB 31602-2015 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畜、禽产品 GB 2707-2016 5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粮食 GB 2715-2016 5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熟肉制品 GB 2726-2016 5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蜜饯 GB 14884-2016 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加工用粕类 GB 14932-2016 5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糖果 GB 17399-2016 5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冲调谷物制品 GB 19640-2016 5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藻类及其制品 GB 19643-2016 5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加工用植物蛋白 GB 20371-20165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花粉 GB 31636-2016 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淀粉 GB 31637-2016 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酪蛋白 GB 31638-2016 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加工用酵母 GB 31639-2016 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酒精 GB 31640-2016 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 GB 2716-20186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 GB 2717-20186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醋 GB 2719-2018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537-2018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糖 GB 25595-20186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复合调味料 GB 31644-20187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胶原蛋白肽 GB 31645-2018特殊膳食食品标准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 10767-2010 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 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10 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 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食营养补充品GB 22570-2014 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GB 24154-2015 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GB 31601-2015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及相关标准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2011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料通则GB 29938-201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GB 30616-2014 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钠GB 1886.1-2015 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GB 1886.2-2015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氢钙GB 1886.3-2016 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4-2015 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硝酸钠GB 1886.5-2015 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酸钙GB 1886.6-2016 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钠GB 1886.7-2015 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硫酸钠GB 1886.8-2015 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盐酸GB 1886.9-2016 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乙酸(又名冰醋酸)GB 1886.10-2015 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GB 1886.11-2016 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GB 1886.12-2015 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高锰酸钾GB 1886.13-2015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没食子酸丙酯GB 1886.14-2015 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GB 1886.15-2015 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香兰素GB 1886.16-2015 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紫胶红(又名虫胶红)GB 1886.17-2015 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糖精钠GB 1886.18-2015 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米GB 1886.19-2015 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钠GB 1886.20-2016 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钙GB 1886.21-2016 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油GB 1886.22-2016 2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小花茉莉浸膏GB 1886.23-2015 2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桂花浸膏GB 1886.24-2015 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GB 1886.25-2016 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石蜡GB 1886.26-2016 3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GB 1886.27-2015 3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钠GB 1886.28-2016 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生姜油GB 1886.29-2015 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可可壳色GB 1886.30-2015 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对羟基苯甲酸乙酯GB 1886.31-2015 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高粱红GB 1886.32-2015 3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桉叶油(蓝桉油)GB 1886.33-2015 3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红GB 1886.34-2015 3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苍子油GB 1886.35-2015 3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留兰香油GB 1886.36-20154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GB 1886.37-2015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薰衣草油GB 1886.38-2015 4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 1886.39-2015 4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L-苹果酸GB 1886.40-2015 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原胶GB 1886.41-2015 4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l-酒石酸GB 1886.42-2015 4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钙GB 1886.43-2015 4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钠GB 1886.44-2016 4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钙GB 1886.45-2016 4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低亚硫酸钠GB 1886.46-2015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阿斯巴甜)GB 1886.47-20165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玫瑰油GB 1886.48-2015 5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GB 1886.49-2016 5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甲基-3-巯基呋喃GB 1886.50-2015 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3-丁二酮GB 1886.51-20155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植物油抽提溶剂(又名己烷类溶剂)GB 1886.52-20155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二酸GB 1886.53-2015 5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烷GB 1886.54-2015 5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烷GB 1886.55-2015 5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1-丁醇(正丁醇)GB 1886.56-2015 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单辛酸甘油酯GB 1886.57-2016 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醚GB 1886.58-2015 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石油醚GB 1886.59-2015 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姜黄GB 1886.60-2015 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花黄GB 1886.61-2015 6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硅酸镁GB 1886.62-2015 6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膨润土GB 1886.63-2015 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GB 1886.64-2015 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单,双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65-2015 6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黄色素GB 1886.66-2015 7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皂荚糖胶GB 1886.67-2015 7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甲基二碳酸盐(又名维果灵)GB 1886.68-20157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GB 1886.69-20167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沙蒿胶GB 1886.70-2015 7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1,2-二氯乙烷GB 1886.71-2015 7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胺醚GB 1886.72-2016 7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不溶性聚乙烯聚吡咯烷酮GB 1886.73-2015 7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钾GB 1886.74-2015 7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L-半胱氨酸盐酸盐GB 1886.75-2016 7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姜黄素GB 1886.76-2015 8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罗汉果甜苷GB 1886.77-2016 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番茄红素(合成)GB 1886.78-2016 8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GB 1886.79-2015 8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酰化单、双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80-2015 8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月桂酸GB 1886.81-2015 8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铵磷脂GB 1886.83-2016 8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巴西棕榈蜡GB 1886.84-2015 8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乙酸(低压羰基化法)GB 1886.85-2016 8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刺云实胶GB 1886.86-2015 8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蜂蜡GB 1886.87-2015 9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富马酸一钠GB 1886.88-2015 9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草抗氧化物GB 1886.89-2015 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硅酸钙GB 1886.90-2015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镁GB 1886.91-2016 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钠GB 1886.92-2016 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脂肪酸甘油酯GB 1886.93-2015 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钾GB 1886.94-2016 9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GB 1886.95-2015 9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季戊四醇酯GB 1886.96-2016 9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GB 1886.97-201510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糖醇(又名4-β-D吡喃半乳糖-D-山梨醇)GB 1886.98-20161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又名阿力甜)GB 1886.99-201510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GB 1886.100-2015 1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又名十八烷酸)GB 1886.101-2016 10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钙GB 1886.102-2016 10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微晶纤维素GB 1886.103-2015 10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喹啉黄GB 1886.104-2015 10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橙GB 1886.105-2016 1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罗望子多糖胶GB 1886.106-2015 10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一钠GB 1886.107-2015 1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偶氮甲酰胺GB 1886.108-2015 1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GB 1886.109-2015 1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然苋菜红GB 1886.110-2015 1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甜菜红GB 1886.111-2015 1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GB 1886.112-2015 1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菊花黄浸膏GB 1886.113-2015 1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紫胶(又名虫胶)GB 1886.114-2015 1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黑豆红GB 1886.115-2015 1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GB 1886.116-2015 1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羟基香茅醛GB 1886.117-2015 1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杭白菊花浸膏GB 1886.118-2015 1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1,8-桉叶素GB 1886.119-2015 1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酸GB 1886.120-2015 1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GB 1886.121-2015 1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桃醛(又名γ-十一烷内酯)GB 1886.122-2015 1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己基肉桂醛GB 1886.123-2015 12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广藿香油GB 1886.124-2015 12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肉桂醇GB 1886.125-2015 1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芳樟酯GB 1886.126-2015 1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楂核烟熏香味料I号、II号GB 1886.127-2016 13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甲基环戊烯醇酮(又名3-GB 1886.128-2015甲基-2-羟基-2-环戊烯-1-酮)13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香酚GB 1886.129-2015 1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庚酸乙酯GB 1886.130-2015 1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戊基肉桂醛GB 1886.131-2015 1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酸烯丙酯GB 1886.132-2015 1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枣子酊GB 1886.133-2015 13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壬内酯GB 1886.134-2015 13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醇GB 1886.135-2015 13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苄酯GB 1886.136-2015 13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十六醛(又名杨梅醛)GB 1886.137-2015 14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乙酰基吡嗪GB 1886.138-2015 1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百里香酚GB 1886.139-2015 14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八角茴香油GB 1886.140-2015 14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核糖GB 1886.141-2016 1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紫罗兰酮GB 1886.142-2015 14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癸内酯GB 1886.143-2015 14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己内酯GB 1886.144-2015 14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δ-癸内酯GB 1886.145-2015 14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δ-十二内酯GB 1886.146-2015 14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氢香芹醇GB 1886.147-2015 1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芳樟醇GB 1886.148-2015 15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醛GB 1886.149-2015 15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甲酸香茅酯GB 1886.150-2015 15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甲酸香叶酯GB 1886.151-2015 1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辛酸乙酯GB 1886.152-2015 15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 2-甲基丁酯GB 1886.153-2015 15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丙酯GB 1886.154-2015 15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橙花酯GB 1886.155-2015 15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松油酯GB 1886.156-2015 15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香叶酯GB 1886.157-2015 1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丁酸乙酯GB 1886.158-2015 1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戊酸 3-己烯酯GB 1886.159-2015 1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正癸醛(又名癸醛)GB 1886.160-2015 1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棕榈酸乙酯GB 1886.161-2015 1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6-二甲基-5-庚烯醛GB 1886.162-2015 16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甲基-4-戊烯酸GB 1886.163-2015 16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甲基丁酸 2-甲基丁酯GB 1886.164-2015 1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甲基丁酸 3-己烯酯GB 1886.165-2015 1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庚内酯GB 1886.166-201517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十二内酯GB 1886.168-2015 17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卡拉胶GB 1886.169-2016 17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5′-鸟苷酸二钠GB 1886.170-201617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1886.171-201617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迷迭香提取物GB 1886.172-2016 17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GB 1886.173-2016 17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用酶制剂GB 1886.174-2016 17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麻籽胶(又名富兰克胶)GB 1886.175-2016 17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构化乳糖液GB 1886.176-2016 17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甘露糖醇GB 1886.177-2016 18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178-2016 1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钙GB 1886.179-2016 18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β-环状糊精GB 1886.180-2016 18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红GB 1886.181-2016 18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麦芽酮糖GB 1886.182-2016 18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GB 1886.183-2016 18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 1886.184-2016 18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琥珀酸单甘油酯GB 1886.185-2016 18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GB 1886.186-2016 18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糖醇和山梨糖醇液GB 1886.187-2016 19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田菁胶GB 1886.188-2016 19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3-环己基丙酸烯丙酯GB 1886.189-2016 1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乙酯GB 1886.190-2016 1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醛GB 1886.191-2016 1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乙醇GB 1886.192-2016 1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酸乙酯GB 1886.193-2016 1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乙酯GB 1886.194-2016 19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异戊酯GB 1886.195-2016 19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酸乙酯GB 1886.196-2016 19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乙酯GB 1886.197-2016 20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松油醇GB 1886.198-2016 2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然薄荷脑GB 1886.199-2016 20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香叶油(又名玫瑰香叶油) GB 1886.200-2016 2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苄酯GB 1886.201-2016 20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异戊酯GB 1886.202-2016 20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戊酸异戊酯GB 1886.203-2016 20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洲薄荷素油GB 1886.204-2016 20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香芹酮GB 1886.205-201620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中国肉桂油GB 1886.207-2016 2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基麦芽酚GB 1886.208-2016 2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正丁醇GB 1886.209-2016 2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酸GB 1886.210-2016 2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茶多酚(又名维多酚)GB 1886.211-2016 2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酪蛋白酸钠(又名酪朊酸钠)GB 1886.212-2016 2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GB 1886.213-20162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GB 1886.214-20162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白油(又名液体石蜡) GB 1886.215-2016 2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氧化镁(包括重质和轻质) GB 1886.216-2016 2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亮蓝GB 1886.217-2016 2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亮蓝铝色淀GB 1886.218-2016 2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苋菜红铝色淀GB 1886.219-2016 2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胭脂红GB 1886.220-2016 2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胭脂红铝色淀GB 1886.221-2016 2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诱惑红GB 1886.222-2016 2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诱惑红铝色淀GB 1886.223-2016 22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日落黄铝色淀GB 1886.224-2016 22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氧基喹GB 1886.225-2016 2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海藻酸丙二醇酯GB 1886.226-2016 2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吗啉脂肪酸盐果蜡GB 1886.227-2016 23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GB 1886.228-2016 23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又名钾明矾)GB 1886.229-2016 2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GB 1886.230-2016 2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链球菌素GB 1886.231-2016 2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GB 1886.232-2016 2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E GB 1886.233-2016 23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木糖醇GB 1886.234-2016 23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GB 1886.235-2016 23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二醇脂肪酸酯GB 1886.236-2016 23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植酸(又名肌醇六磷酸)GB 1886.237-2016 24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改性大豆磷脂GB 1886.238-2016 2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琼脂GB 1886.239-2016 24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草酸一钾GB 1886.240-2016 24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草酸三钾GB 1886.241-2016 2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草酸铵GB 1886.242-2016 24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海藻酸钠(又名褐藻酸钠) GB 1886.243-2016 24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紫甘薯色素GB 1886.244-201624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滑石粉GB 1886.246-2016 24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钾GB 1886.247-2016 2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GB 1886.248-2016 25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4-己基间苯二酚GB 1886.249-2016 25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植酸钠GB 1886.250-2016 25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氧化铁黑GB 1886.251-2016 2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氧化铁红GB 1886.252-2016 25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羟基硬脂精(又名氧化硬脂精)GB 1886.253-2016 25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刺梧桐胶GB 1886.254-2016 25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活性炭GB 1886.255-2016 25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甲基纤维素GB 1886.256-2016 25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溶菌酶GB 1886.257-2016 2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正己烷GB 1886.258-2016 2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蔗糖聚丙烯醚GB 1886.259-2016 2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橙皮素GB 1886.260-2016 2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根皮素GB 1886.261-2016 2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柚苷(柚皮甙提取物) GB 1886.262-2016 26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玫瑰净油GB 1886.263-2016 26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小花茉莉净油GB 1886.264-2016 2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桂花净油GB 1886.265-2016 2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茶酊GB 1886.266-2016 26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绿茶酊GB 1886.267-2016 27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罗汉果酊GB 1886.268-2016 27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芥末提取物GB 1886.269-2016 27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茶树油(又名互叶白千层油) GB 1886.270-2016 27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香茅油GB 1886.271-2016 27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大蒜油GB 1886.272-2016 27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香花蕾油GB 1886.273-2016 27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杭白菊花油GB 1886.274-2016 27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白兰花油GB 1886.275-2016 27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白兰叶油GB 1886.276-2016 27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树兰花油GB 1886.277-2016 28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椒样薄荷油GB 1886.278-2016 2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洋茉莉醛(又名胡椒醛)GB 1886.279-2016 28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甲基戊酸乙酯GB 1886.280-2016 28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香茅醛GB 1886.281-2016 28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麦芽酚GB 1886.282-2016 28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基香兰素GB 1886.283-201628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覆盆子酮(又名悬钩子酮) GB 1886.284-2016 28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酸苄酯GB 1886.285-2016 28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丁酯GB 1886.286-2016 28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戊酸乙酯GB 1886.287-2016 29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乙酯GB 1886.288-2016 29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苄酯GB 1886.289-2016 2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甲基吡嗪GB 1886.290-2016 2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3-二甲基吡嗪GB 1886.291-2016 2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3,5-三甲基吡嗪GB 1886.292-2016 2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5-羟乙基-4-甲基噻唑GB 1886.293-2016 2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乙酰基噻唑GB 1886.294-2016 29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3,5,6-四甲基吡嗪GB 1886.295-2016 29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铁铵GB 1886.296-2016 29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GB 1888-2014 30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GB 1900-2010 3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磺GB 3150-2010 30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苋菜红GB 4479.1-2010 3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黄GB 4481.1-2010 30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黄铝色淀GB 4481.2-2010 30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日落黄GB 6227.1-2010 30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明胶GB 6783-2013 30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栀子黄GB 7912-2010 3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甜菊糖苷GB 8270-2014 30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锌GB 8820-2010 3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β-胡萝卜素GB 8821-2011 3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GB 10287-2012 3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GB 13481-2011 3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司盘80)GB 13482-2011 3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A GB 14750-2010 3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1(盐酸硫胺)GB 14751-2010 3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2(核黄素)GB 14752-2010 3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GB 14753-2010 3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抗坏血酸)GB 14754-2010 3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GB 14755-2010 3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E(dl-α-醋酸生育酚)GB 14756-2010 3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烟酸GB 14757-2010 3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咖啡因GB 14758-2010 3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牛磺酸GB 14759-2010 3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新红GB 14888.1-2010。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工学院2007年8月目录一、专业概况 (3)二、专业建设情况 (3)1.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 (3)1.1专业建设教学条件 (3)1.2人才培养方案 (4)2.师资队伍 (5)2.1专业负责人情况 (6)2.2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6)2.3实验教师队伍 (7)2.4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7)3.教学条件与利用 (9)3.1专业实验室状况 (9)3.2图书资料 (9)3.3实习基地状况 (9)4 教学建设与管理 (10)4.1 课程建设 (10)4.2实践教学 (11)4.3 教材选用 (11)4.4 教学研究和改革 (12)4.5 教学管理制度 (12)4.6质量监控 (13)5.教学效果 (13)5.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13)5.2毕业设计(论文) (14)5.3综合素质 (15)5.4就业情况 (16)专业特色 (16)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7)1.主要存在的问题 (17)2.整改措施 (18)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自评报告一、专业概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为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199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1998年国家教育部公布本科专业目录后,按要求将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99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到目前为止,共招收本科生10届,毕业生总数623名,现有在校生数256人。
该专业通过十多年时间建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专业教学经验,1999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就获批为校级重点学科,2003年该专业又成功申报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007年成功申报了《食品工艺学》省级精品课程,有《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发酵工艺学》、《食品营养》、《畜产品加工学》等7门课程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专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安徽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职业中学等单位和部门输送了一批合格人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标准(doc 8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标准(doc 8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第四稿)2010年3月20日1适用范围本专业标准/要求适用对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时可授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
2说明本专业要求/评估标准是依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二〇〇九年八月《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等文件精神而制定的。
3培养目标与要求3.1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较高的道德水平,能从事食品生产及管理、品质监控、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3.2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能力要求:●光学,热力学,电磁学等。
●化学: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等。
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烃与卤代烃;有机含氧化合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天然有机化合物以及高分子化学等内容。
生物化学主要包括:生物体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能量改变以及生物体内主要物质的代谢途径,理解生命新陈代谢过程的分子机理,了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过程。
食品化学主要包括:食品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中变化及食品风味成分等。
●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和食品化学实验。
(除微生物实验外,这些实验要求及内容没有做出规定和要求)●工程课程:包括机械制图、食品工程原理。
机械制图主要包括:投影法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CAD制图等。
新工科背景下普通民族高校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摘 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改革是面向新时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关键驱动力。
分析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代表的普通民族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立足普通民族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分别从通识课程体系、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以期为寻求质量型发展的普通民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族院校;新工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5-0046-030 引言人类社会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科技创新战略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变革[1]。
教育部为深化工科教育改革,2017年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积极推进高等院校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是在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立德树人新要求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2]。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定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理工结合的特点[3],区别于车辆、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一般被称为软工科[4],也属于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范畴。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食品专业)涉及生物、物理、化学、机械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联通的重要桥梁[5]。
专业课程培养方案都具有明确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是通过合10.3969/j.issn.1671-489X.2021.15.046新工科背景下普通民族高校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韩立宏 陈文娟 乌日娜 于淑坤 徐小春 张嫱理的课程体系来布局的。
因此,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改革是面对新经济时代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驱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概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调整为普通本科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食品中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危害的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或增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各种与食物有关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专业担负着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重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涵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监督、管理等内容,多学科交叉,科技与管理并重,但鉴于它归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因此,专业范围重点涵盖食品(含食品原料)保鲜、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有关内容,对食品原料的农业生产作一般了解。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主干学科包括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公共管理等。
食品科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等;分析化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微生物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动植物食品检疫等;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以及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学术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较强等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
2适用专业范围2.1专业类代码食品科学与工程类(0827)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082702)3培养目标3.1专业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系统地掌握数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创新实践、自我发展、国际交流等综合能力。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全商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结合各自基础条件和学科特色,在充分调研与分析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准确定位,细化培养目标的内涵,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各高校还应根据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定期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进行评估,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4培养规格4.1 学制4年。
4.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4.2 业务方面(1)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营养与卫生、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食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掌握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
(5) 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创新思维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7)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4.4.3 体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5师资队伍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1)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2)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全职专任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
(3)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4)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同时指导学生数不超过20人; 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须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1)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系统、扎实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开展课程教学。
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应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有关食品企业、检测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习基地。
6.2信息资源要求6.2.1基本信息资源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教学基本信息。
6.2.2教材及参考书专业基础课程中2/3以上的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余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除教材和讲义之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应推荐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6.2.3图书信息资源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
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如中国知网,IEEE和El工程索引库等),以及有关的检索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具有完善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视听资料、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并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6.3 教学经费要求6.3.1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经费投人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到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的合格数值。
6.3.2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
6.3.3新开办专业的仪器设备价值新开办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6.3.4 仪器设备维护费用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用不低于已有仪器设备总值的1%,或总额超过10万元。
7质量保障体系7.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和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 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附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1专业知识体系1.1 知识体系1.1.1 通识类知识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各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教学内容。
1.1.2 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其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基础。
1.1.3 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1)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为本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核心内容: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酶、维生素、矿物质、色香昧物质等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营养与代谢、生长与控制、生态、分类鉴定、传染与免疫、食品微生物污染、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脱水、热处理、冷冻、罐藏、腌渍、烟熏、发酵、化学保藏、辐射保藏。
(2)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至少应包括以下核心内容: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营养与能量平衡、六大营养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食品强化与营养标签、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健康、社区营养。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各类食品的卫生、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食品卫生管理。
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毒作用影响因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毒理学安全性评价,风险分析。
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护色剂与漂白剂、食品调味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增味剂)、增稠剂、乳化剂、食品香料与香精、酶制剂、营养强化剂、其他食品添加剂的特性及应用。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方法的选择与数据处理、食品物理性质测定、食品成分功能特性测定、食品营养成分分析测定、气相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法、电化学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微生物测定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及其标准、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食品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国际及部分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食品标准的基础知识、我国的食品标准、食品国际标准及采用国际标准。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及工具、食品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QC管理、全面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卫生标准操作规范、食品良好操作规范、55管理、食品生产许可制度、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 等)、市场调查。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监督法规、市场准人、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召回管理、预警、社会共治。
1.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实习(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或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科技创新川练等多种形式实验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