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儒家思想
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渊源
![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7143fd1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5.png)
作者: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610064。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七年第二期 总第132期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渊源周裕锴〔摘 要〕 杜诗中的儒家情怀来自杜甫从小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尤其是孔、孟的“仁爱”学说。
杜诗中的儒家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仕以为已任”的儒家担当意识;三是“仁者能恶人”的现实批判精神;四是“以民为本”的反战意识。
〔关键词〕 杜甫儒家情怀仁爱精神思想渊源 唐人评杜,多从文章词句角度赞誉,便有了“全美”之说。
宋人评杜,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称颂,便有了“诗史”之说。
而明人评杜,多从温柔敦厚的诗教立场崇奉,便有了“诗圣”之说。
仇兆鳌《杜诗详注序》对此发展历程有相当清晰的叙述,并对“诗史”“诗圣”与儒家学说之间的关系作出精当的说明:“孟子之论诗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孔子之论诗曰:‘温柔敦厚,诗之教也。
’又曰:‘可以兴、观、群、怨,迩事父而远事君。
’故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
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
”①然而,无论是宋人还是明人,毕竟都是君主制下的臣民,因此他们对杜甫的评价,既有身份认同而产生的同情理解和感情共鸣,但难免也有处身局限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遮蔽。
难道杜甫从儒家那里获得的“诗之实”“诗之本”仅仅是“知人论世”的写实、“一饭不忘君”的忠厚、“事父事君”的垂教?作为当今共和国制度下的公民,我们可以从“奉儒守业”的杜甫诗中,看到儒家更伟大的情怀,看到更具普世价值的理想。
一、仁者爱人:杜甫诗中的人道主义杜甫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濡染儒学甚为深厚。
孔孟倡导的儒家学说,其中最伟大的精神乃在于“仁爱”。
孔子说:“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何为“里仁”?孟子的理解是“仁者爱人”。
是否有“仁”,首先把君子和小人区别开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总结范文]诗人杜甫简介
![[总结范文]诗人杜甫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3fc9ba2cc22bcd126ff0c46.png)
[总结范文]诗人杜甫简介诗人杜甫简介总结归纳精选(1):诗人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之后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总结归纳精选(2):诗人杜甫简介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杜甫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杜少陵,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
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
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试论杜甫儒家思想及杜甫文学的地位影响
![试论杜甫儒家思想及杜甫文学的地位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d16ab307375a417866f8f38.png)
老, 幼吾 幼以及人之 幼。 ” (< 梁惠 王上 ) ) 依孟 子之 见 ,侧 隐之 神 ,他 们创作了一 些优 秀 的作 品 ,表现 了一 定 的爱 国忧 民的 思想 安定城楼 > 、< 行次西效 作一 百韵》 、《 有感 》 、 心 ,人 皆有知 ,把对 亲人 的 爱心 推广 开去 ,既 是爱 普天 下人 ,爱 感情 。如李 商隐的 《
国封建 时代 知识分 子 最可 宝贵 的 品质 ,从 而教 育 、激 励 了后 世无
数 的诗人和爱国者 , 是 他们学习 的楷模 。晚唐时期 素有 “ 小李 杜”
其次, 受 儒家的爱 民思 想的影 响。孟子说 : “ 老吾 老以及 人之 之称 的李 商隐和 杜牧 ,极 力 推崇 杜甫 ,重视 他诗 歌 的现实 主 义精
会画卷 、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了各 种 尖锐 复杂 的社 会 矛盾 和 广大 人 义精神 ,他们 的许 多诗 作 如 《 悯荒 诗》 、《 贫 妇词 》 、《 舂 陵行》 、 民灾难深 重 的生 活 ,以及 自己悲 天 悯人 、爱 国爱 家 的博 大 情 怀 ,
《 囝》 、 《 菜蜡 》等反 映 了人 民悲惨 痛苦的生活 , 寄寓 着诗人对 人 民 汇构成 为一部 具有 丰 富社会 内 容 、鲜 明时代 特色 、强烈 政治 倾 向 的关怀 与同情 ,赋予 了强 烈 的批 判现实 主义精 神。中 唐后 期 以 自 和兼擅众 长、沉郁顿挫 风格 特征 的 “ 诗 史 ” 而彪炳 青史 、流芳 千 居易 、元稹 为代 表 的新 乐 府 诗 派 ,包 括 张 籍 、王建 、李 绅 等 人 。
古 。历来 ,对 杜甫的诗歌研究甚 多 ,对 其文艺 思想 的研究 也 不少.
继承杜甫 “ 即事 名篇 ” 的优 良传统 ,他们 目睹 社会 弊端 ,力 图 以 诗歌揭露现 实 ,进 行讽 谏 ,改 良政 治 ,挽 救 危机 。创作 了大量 的 开展起一个 新乐府运动 , 是 继杜 甫 之后 掀起 的 唐诗 发展 又 一 次现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bf4150b16fc700abb68fcdd.png)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论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某些局限的突破
![论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某些局限的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c4a7211af18583d049645999.png)
论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某些局限的突破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诚如闻一多先生推许的,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作为中国中世纪诗人的唯一代表进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主要原因是他的诗文中所反映的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伦理风范。
杜甫一生服膺并视为安生立命思想之所的是早期儒家思想。
本文在披览部分杜甫诗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发现: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并不墨守成规,对其中的某些局限有所突破,比如他无论居官与否都积极的思谋政事,与劳动人民保持着友好交往,不歧视妇女。
这是一种“扬弃”,是对儒家思想的有意发展。
关键词:杜甫;早期儒家思想;继承;局限;突破【中图分类号】g410早期儒家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先秦时代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它就逐渐表现出一些局限性。
对此,杜甫没有墨守,又由于杜甫长期生活在下层民众中间,给他反观儒家学说提供了可能。
故而,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的某些局限是有所突破的。
一、不在其位,亦谋其政“不在其位,亦谋其政”是早期儒家思想所提供的著名论题,它对人的虑事范围做了基本规定:“君子思不出其位”杜甫一生的行为却对早期儒家思想这一规范有所突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不过在位与否都“谋其政”,为朝政国事每每思虑不已。
杜甫一生,在朝任左拾遗只有一年时间,期间被赦放还家达两月之久,实际在朝不到一年,加上华州司功任和在成都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实际为官时间总共才两年的。
换言之,杜甫大半生是在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不在位”中度过的。
他可贵处就是,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邦国和苍生,有诗为证: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诗写于至德二年(757)春,时诗人陷身贼巢叛将史思明等合兵围攻太原。
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
![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https://img.taocdn.com/s3/m/0174644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c.png)
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杜甫成为儒学复兴运动的先行者与先声,不仅是由其思想成就所决定的,亦是由其实践境界所奠定的。
杜甫全幅人生是仁的境界,儒家真精神的境界,无论颠沛造次,始终没有“违仁”,没有“忘本”。
杜甫对于亲人,朋友,普天下人,皆抱以一片爱人之心。
尤其对于苦难深重的劳苦大众,他满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般的恻怛同情。
陆象山说:“人之文章,多似其气质,杜子美诗乃其气质如此。
”是极有见地之言。
杜甫生存在“世已疏儒素”、“儒冠多误身”、“儒服弊于地”的时代,始终倔强激昂地以儒自守,守死善道。
当唐肃宗斥贤拒谏、政治失道,杜甫毅然以抗疏廷争、甚至弃官以示抗议,实践了“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的儒家大义。
杜甫不仅以儒自守,而且以儒勉人。
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自述: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本”,是指儒学。
“仁”,即指人性。
杜甫对儒家人性思想核心,有极深刻的体认和再发明。
杜甫《过津口》诗云:“恻隐仁者心。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云:“恻隐诛求情。
”这表示,恻隐之心即是仁心;恻隐之心是仁政的根本。
这是对孟子“恻隐之心仁也”之思想的重新发明。
759年史思明引兵南下,唐军溃败,洛阳城内之人皆纷纷逃命,杜甫也于此时匆匆离开洛阳返回华州。
他又一次看到惊魂未定的人民再一次受到战乱的威胁,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三吏”“三别”。
这些诗作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和统治阶级残酷性的愤怒控诉,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通过这些诗,我们也看到了诗人的心也在因人民的灾难而痛苦的滴血。
而这也无疑是诗人受到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影响,它是诗人认识社会、批判现实的主要依据,也奠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基调。
杜甫对人民的仁爱、恻隐之心是不带任何功力目的的,纯粹是他内在情感的要求,这种内在情感的根源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精神。
儒家的人生价值观本来就是一个极富理想色彩的思维模式,真正付诸实践,谈何容易!但杜甫做到了,在他身上表现出了惊人的虔诚和执著。
浅谈杜甫践行儒家思想的体现
![浅谈杜甫践行儒家思想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547c16a8700abb68a982fbd7.png)
浅谈杜甫践行儒家思想的体现作者:杨建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4期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有志报国,无路请缨,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
但作为儒家薪火的传承者,杜甫用一生坚守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这一体现儒家思想的信念,赢得了“千秋万岁名”,赢得了“诗圣”这一至尊雅号。
一、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现在思想观念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
他年少便深受祖辈的儒士做派的影响,成年后的杜甫更喜欢以儒士自居。
作为儒学的继承者,杜甫一直坚守着君臣有义、父子有亲、朋友有信的伦理道德意识及忠君思想。
这从他的诗中频繁使用“朝廷”“致君”等词语中可以体现出来。
在漫游齐赵时期,杜甫写下了历代传诵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皆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气象雄伟,胸襟开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那种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最佳写照。
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必然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充盈着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作支撑。
杜甫这首诗极好地诠释了这一理想人格,这也正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现在从政之路《礼记·儒行》:“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恩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又有:“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
”这说明儒家并不是把做官看成唯一的出路,杜甫的从政之路即是践行了儒家这一思想。
从他后来的求官经历来看:举进士不第则应制举,应制退下则干谒权贵以求荐引,荐引不成又投恩匦以献。
要求一次比一次高,路子越走越窄,他并不像世俗士子那样屡败屡战,非考个进士不可。
可见他恃才负气,自视极高,生性是很倔强的。
他曾写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正是对此种选官制度的抨击。
这种性格同时也影响了杜甫后来的为官之路。
儒学传统中有着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杜甫当然也一直未停止对仕途的追求,他曾多次痛心的违拗自己刚直的本性而屈身干谒。
唐代诗人杜甫受什么思想影响最深
![唐代诗人杜甫受什么思想影响最深](https://img.taocdn.com/s3/m/1bfb0f2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d.png)
唐代诗人杜甫受什么思想影响最深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但有所突破。
杜甫的思想内容异常丰富。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比李白小11岁,他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被世人称作诗圣,他受儒家思想影响。
,从他的整个生涯来看,王维的诗歌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对唐代三大诗人你有什么认识?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附近),先世于隋末因罪流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伊塞克湖西北楚河边)。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显(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病歿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怀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也接受道家蔑视传统和权贵、追求自由返于自然的影响;又兼有游侠、策士、酒徒一类人的气质。
李白才华横溢,诗风奇特,飘逸如仙。
同代诗人贺知章推崇李白,溢美其为“谪仙”。
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
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明代诗词大家杨慎的《升庵诗话》也是则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
”后世评诗家冠于李白的“仙”与“神”,均因其诗而得,遂使李白“诗仙”的雅号广为流传。
诗现存九百多首,用豪放笔调抒发自己的理想,内容十分广泛。
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而风格之雄奇豪放,更前无古人。
是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新的高峰。
最为世人传送的作品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渡荆门送别》、《登金陵凤凰台》、《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后改名为《李太白全集》)是旧注中最为详尽的本子。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属河南省)。
出身小官僚家庭,诗人杜审言之孙。
安史乱起,政局混乱,颠沛流亡。
最后,病死在湘水上。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但有所突破。
一生历尽忧患,遭遇坎坷,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真切认识,对人民疾苦有深刻体会。
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d5f1fe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0.png)
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有志报国,无路请缨,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
但作为儒家薪火的传承者,杜甫用一生坚守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这一体现儒家思想的信念,赢得了“千秋万岁名”,赢得了“诗圣”这一至尊雅号。
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现在思想观念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
他年少便深受祖辈的儒士做派的影响,成年后的杜甫更喜欢以儒士自居。
作为儒学的继承者,杜甫一直坚守着君臣有义、父子有亲、朋友有信的伦理道德意识及忠君思想。
这从他的诗中频繁使用“朝廷”“致君”等词语中可以体现出来。
在漫游齐赵时期,杜甫写下了历代传诵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皆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气象雄伟,胸襟开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那种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最佳写照。
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必然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充盈着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作支撑。
杜甫这首诗极好地诠释了这一理想人格,这也正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礼记・儒行》:“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恩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又有:“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
”这说明儒家并不是把做官看成唯一的出路,杜甫的从政之路即是践行了儒家这一思想。
从他后来的求官经历来看:举进士不第则应制举,应制退下则干谒权贵以求荐引,荐引不成又投恩匦以献。
要求一次比一次高,路子越走越窄,他并不像世俗士子那样屡败屡战,非考个进士不可。
可见他恃才负气,自视极高,生性是很倔强的。
他曾写的“纨F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正是对此种选官制度的抨击。
这种性格同时也影响了杜甫后来的为官之路。
儒学传统中有着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杜甫当然也一直未停止对仕途的追求,他曾多次痛心的违拗自己刚直的本性而屈身干谒。
但诗人的从政之路是极为短暂的,杜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贫困漂泊的在野状态。
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997b185cc22bcd126ff0c82.png)
儒家熙相,C一^墨对杜甫的影响陈丽婷(福建师范大学仓山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摘得诗国“诗圣”桂冠的杜甫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也与他伟大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坚强而执著的进取精神密切相关。
杜甫这种伟大的人格精神已经超越了儒家思想自身的价值,是完美的人格与完美的诗歌艺术的最佳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伟大民族,所谓的“诗品出于人品”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心理和习惯。
杜甫对儒家思想的恪守与超越形成了自己伟大的人格精神和完美的诗歌艺术。
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是时代和儒家思想培育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风格人格精神儒家思想“诗圣”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当我们进一步研究杜甫时就会发现.无论其诗歌风格还是其伟大人格的形成.都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一、主流思想的形成杜甫的主流思想的形成主要与他的家世传统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祖先杜预曾是西晋著名的名将和学者。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的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
对于宦官家世,杜甫也引以为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进雕赋表》)这就是他的家学渊源。
“未坠素业”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有“诗是吾家事”。
杜甫一生中“奉儒”和“写诗”一直是他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他在诗文中屡屡提及“儒生”和“老儒”等,甚至谑称是“腐儒”,如《江汉》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的思想与儒家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
所以有言:“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①杜甫少年时代虽也有过浪漫的时期,也曾纵酒放歌、慷慨怀古。
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但这只是受盛唐时代气氛影响的产物。
在经历重重磨砺和苦难之后,杜甫少年时期的狂傲、浪漫大大地减少了。
杜甫为什么自称腐儒又言心犹壮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杜甫为什么自称腐儒又言心犹壮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0858e4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e.png)
杜甫在诗中自称“腐儒”,这个词语包含了他的自嘲和自我批评。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是主导思想,而杜甫认为自己虽然接受了儒家教育,却未能真正践行儒家的仁义之道,因此自称为“腐儒”。
这个词语也反映了他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了严格的上等教育,但仕途坎坷,一直未能得志。
然而,尽管杜甫自称为“腐儒”,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在诗中言心犹壮,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这个词语揭示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在遭受挫折和困苦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结合全诗来看,杜甫的自称“腐儒”和言心犹壮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既对自己的境遇感到无奈和自责,又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期待。
这种矛盾情感源自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背景。
他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深知儒家仁义之道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遭挫折和失落。
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和道义的追求。
总的来说,杜甫的自称“腐儒”和言心犹壮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揭示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他的思想和经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遭遇和心境。
杜甫儒家思想的诗
![杜甫儒家思想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1a74d4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2.png)
儒家思想的中心,唯“仁”而已。
杜甫写了无数体现他仁心的诗歌,也做了不少这样的事。
比如有个孤寡老妇人经常来他家前偷枣子吃,他从未阻止,不但如此,他搬家后还写信劝后来者不要阻止她,说她无儿无食,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偷枣子,希望不要为难她。
其他的就不说了,三吏三别,北征,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等等等等,都体现了他的仁心,最难得的是当时他自身也过得不如意,乃至潦倒穷困,但却依然能推己及人,关怀他人命运,这是史上少有的。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8344e2abd64783e09122b9c.png)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一生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他的忠君是从爱国爱民出发的,他一方面对皇帝存有很大的幻想,希望通过皇帝的“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另一方面,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民”乃“国家之根本”,杜甫的爱国之心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军的为国献身,不同于屈原的冒死劝谏。
他的爱国之心,是根植于“民本”思想的爱国。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41b25a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d.png)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
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2b781c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9.png)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
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二)在唐朝国势因“安史之乱”的爆发由极盛转衰的过程中,唐代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位泽被后人的大诗人,他就是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
从杜甫诗歌中看他的儒家思想
![从杜甫诗歌中看他的儒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7b0b81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4.png)
杜甫是一位杰出的儒家诗人,他的诗歌中多少都透露出了儒家的思想。
杜甫曾在其诗作中表达了他对道德修养、君臣道义、社会公平正义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他深信道德修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并且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有责任与义务相互牵制,遵守礼仪和道义。
此外,杜甫在许多诗作中都提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
总之,杜甫的诗歌中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周原始儒家,以孔子(前55l一前479)、子思(前483——前402)、孟子(约前372一前289)为代表。儒家人性思想,系承自西周以来的中国文化精神,而发展成熟。《诗·大雅·烝民》产生于周宣王时期(前827一前782)1,是现存最早的中国人性思想原型。《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烝即众,彝即常,懿即美,则、彝均指人性。《烝民》,实际巳显性地或潜在地包涵了后来被儒家发展成熟的人性思想的全幅意义。以下即就《烝民》的义理架构,论述儒家人性思想的全幅意义。第一,人类起源于自然。依《烝民》,人类产生于天。天,在《烝民》,犹是有意志的天,至晚周,转化为自然之天(即天地),与形上之天(即天道。《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表示形上天道体现于自然万物。这一思想,显然是由《烝民》“有物有则”所代表的前儒家思想之理路发展而来。《易传》系孔子及其后学层累地创制而成)。人类产生于有意志的天这一意义,亦转化为人类起源于自然。《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即表示人类起源于自然。《易传》这一思想,是在人类起源论上,为中国人性论提供了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合理前提。第二,人性根源于天道(自然的形上本体、本质)。依《烝民》,人性根源于天。这一意义,至晚周,发展为人性根源于天道。子思所作《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表示人性源于天道,人道源于人性,人文源于人道。第三,人性本善。依《烝民》,人性爱好美德,则人性本质是善。这一思想,直接地为儒家所继承发展。《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依孔子、孟子,仁的根源是内在人性,即爱人之心、同情之心,所以人性本善。依孟子,恶不是人类本性,恶根源于“失其本心”而“蔽于物”(《告子上》),即人性失落,人性被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所吞没。第四,人性普遍平等。依《烝民》, 天赋人性为普遍平等(烝民是指人类)。这一思想,亦直接地为儒家所继承发展。《论语·阳货》:“性相近也。”《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皆表示人性普遍平等。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四海之内皆兄弟”(《颜渊》)、“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孟子所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一系列超越历史时代、涵盖普遍人类的思想命题的根源,即正是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的思想。第五,天道客观地是善,人性则是自觉地善。依《烝民》,天赋人性是善,则有意志的天亦是善。至晚周,天转化为形而上的、无意志的天道,这一意义亦转化为天道客观地是善。《周易·乾·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系辞上》:“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皆表示天道客观地是善。《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依孟子,因为人有自觉心,所以人性是自觉地善(心性是一不是二,就其静态讲是性,就其动态讲是心,良知,良能)。体认人性,即体认天道,尽到人性,即实践天道。天道人性,本质一致(天道体现于自然的万物并育和人类的人性人道,并非独立存在于自然人类之外,这是儒家体认的终极存在。尽人性而体天道,由个体挺立人性主体,进而达成天下有道,这是儒家的终极关怀。在儒家,终极存在与现实存在体用不二,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亦体用不二。此即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但并非把人与自然混为一谈,因为人有自觉性,已区别于自然在先)。儒家人性思想的核心意义,是人性源于天道、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这三层意义。
至隋代,王通(584—617)重新发明原始儒家的人性思想,开始扭转董仲舒学说的歧出传统。《中说·述史篇》:“(薛收)问性,子曰:‘五常之始也’。”王通肯定人性是道德的根本,即是肯定人性本善。这是对董氏性善恶混论的纠正。《中说·魏相篇》:“子谓收曰:‘我未见欲仁好义而不得者也。如不得,斯无性者也。’”王通肯定人皆有道德人性,即是肯定人性普遍平等。这是对董氏人性三等说的纠正。《中说·立命篇》:“夫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这表示,统元气的形上之天体现于自然之天,即道在自然。这里没有董氏所讲的有意志的天的存在。《中说· 问易篇》:“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语本《易·系》,天、命、理,均指天道,性指人性。王通所表示的对忧患意识的最终超越与克服,乃是基于对天道人性同一为善的无限信心。如实地说,这是对董氏天道人性善恶混学说的扭转。
在汉代,汉儒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改变了原始儒家人性思想的核心意义。第一,以人性善恶混说,改变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三十五》:“性未可全为善也。”即表示人性本质是善恶相混。第二,以人性三等说,改变了人性普遍平等的思想。《春秋繁露·实性第三十六》,即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等。并谓:“中民之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这实际是把下民之性,排斥在为善的范围之外。第三,以天有意志、有善恶说,改变了天道无意志、天道客观地是善的思想。《春秋繁露·阴阳义第四十四》:“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深察名号》:“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董氏以阴为恶、阳为善,天有善恶,所以受命于天的人性亦善恶混。由于董仲舒在汉代思想史上具有首要地位,即“承秦灭学之后”,“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2,因此天有善恶、人性善恶混、人性三等说,在汉后数百年思想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原始儒学人性思想核心反而不传,若存若亡。韩愈、宋儒所讲的儒家之道自孟子以后不传3,主要即是指向此一大事而言。
晚周原始儒家的人性思想,可以分为两系。两系本质相同,都认为人性源于天道、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但两系重心不同。一系以《论语》、《孟子》为代表,主要就人性本身说人性,即说人性是什么,尤重切己体认与实践。其发展高峰,是孟子直指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为仁的思想。这也是晚周儒家人性思想的高峰。另一系以《易传》、《中庸》为代表,主要从天道说人性,即说人性从何处来,特富形上智慧之色彩。了解这两系思想的不同重心,对于把握杜甫对原始儒家人性思想重新发明的意义,关系十分重要。
本文的宗旨,是阐明晚周原始儒家思想的两大骨干——人性思想和建基于人性思想之上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意义,以及从汉代到唐代儒家思想核心意义变化发展的主要过程,进而阐明杜甫对原始儒家思想核心意义的继承,重新发明和实践品格的发展。同时,本文对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将作出必要的说明,以之作为印证。我的愿望,是为读者独立判断儒家与杜甫的思想的意义、价值及局限,提供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本文最后将提出几点结论。但是,读者对儒家与杜甫思想的判断,最终取决于读者自己心灵的照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