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与重构: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反思
《2024年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范文
《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后现代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主导文化形态,以数字化的手段重塑我们的认知方式和理解世界的角度。
其形成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表现为动态、多元化、跨文化的特性,涵盖了影视、绘画、设计、广告、游戏等多个领域。
本研究将致力于对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旨在理解其如何塑造了当代社会的视觉经验。
二、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内涵后现代视觉文化以图像为媒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
它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强调多元化、跨界性和互动性。
后现代视觉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作品,如电影、电视、绘画等,还包括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兴的视觉形式。
三、后现代视觉文化的特点1. 多元化:后现代视觉文化具有极高的包容性,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 跨界性:后现代视觉文化打破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界限,如影视与游戏、广告与设计的融合。
3. 互动性:后现代视觉文化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
四、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影响后现代视觉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变认知方式:后现代视觉文化通过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理解世界的角度。
2. 文化交流与传播:后现代视觉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推动了全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3. 艺术创新:后现代视觉文化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推动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4. 商业价值:后现代视觉文化在商业领域具有巨大的价值,如广告、设计等领域都离不开视觉文化的支持。
五、后现代视觉文化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将继续丰富多样。
一方面,新的技术和手段将为后现代视觉文化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人们对于高质量的视觉体验需求也将推动后现代视觉文化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后现代视觉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 的世界图像 , 不如 画,你会说这并 不是现实 ,这只不过是 幅艺术 : ofrneO i a Ltr y 提 出了视 觉文化 C n ec iV s l i a ) e l u e c
说, 根本上世界变为图像 , 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 品, 而在摄影面前你却不 能这样说。 意识到相 : 你 课程 的教学 目标: “ 具备视觉文化 的人能识别和 理解他 在周 围环境中见到 的自然的和人工设计 现代之本质 。 可见 , ” 海德格尔已经看到 了由“ 片上的形象就是现实 ,无 法否认现实就是这个 : 语
告、 插图书等扑面而来 。 当然这种趋势在小学语 日常生活 , 导致 日常生活审美化 , 最终我们在一 : 现文字的含义 。 怎样实现上述美好的 目标 , 则不
主体的消失 ” 。 文课本乃至教师 的教学过程 中也能够明显地感 种距离感消失的前提导致了“ 受到 , 教材 中图像压倒 了文字 , 教学中的多媒体
有必要了。 关 键 词 :视 觉 文 化 图像 文化转 向
化 中,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通过大量复制生产的 : 得不立 即考虑的问题 。 距离感 不复存在。 : 他 语 言 形象 已经取代 了现实本身 , 在这里 ,我只是想打破小学语文教师心中 进一步引述詹姆逊的话 :我认为性形象这个 东 : “ 的视觉 文化或 影像在教 学 中有 无 限作用 的神
: 是本文所Leabharlann 完成 的任务了。 参考文献 : 1Roe B.rn e k a d o n . b s . gr Fa s c y n J h LDe e
另一方面,图像或影像 的逼真性消除 了其 :
幻灯片也无不使教师在努力考虑 怎样尽量地把 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 导致 图像就是生活 , 生活就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宋晓琛【摘要】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国内外学界备受关注的重要思潮,自诞生以来即推动了艺术史、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然而由于产生根源、研究范式、关注内容及研究者学科背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与面貌.本文从文化根源、学科背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在比较视野中为国内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思考与启示.【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视觉文化;比较;反思【作者】宋晓琛【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4视觉文化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以来无疑是当今最富有活力的学术思潮之一。
在西方,其诞生最初源自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和文化分析转向,并与艺术界的反形式主义、学界普遍的反语言学、反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合流,成为对以“图像时代”为表征的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富有成效的解释策略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对象首次从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代表的高雅艺术转向包括绘画、艺术设计、雕塑、建筑、新媒体、影视、影像等所有富有视觉意味的文化载体,其研究指向和方法自然也溢出传统艺术史学的范畴,吸引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和参与,成为极富包容性的跨学科研究。
而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视觉文化研究在最初的边界模糊之后亦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研究范式和价值指向,在20世纪末终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国内的视觉文化研究最初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作为与其他西方理论一起引入中国的学术思潮,视觉文化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同步的研究背景和社会文化土壤,因此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仅是作为教育中的多媒体手段得到关注和提倡,并无更多的学理发展。
直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征象开始在国内出现,学界对“图像时代”、“读图时代”的关注与日俱增,视觉文化研究也开始成为备受关注的方法和策略。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其中,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崛起和转型,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视觉文化,顾名思义,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手段的文化形态,它以图像、影像、视觉符号等为主要表达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型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视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直到近现代,随着摄影、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视觉文化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早期的静态图像到动态影像,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视觉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三、视觉文化的转型特点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文化的转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媒体化: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的融合,使得视觉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2. 互动性: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视觉文化的传播具有了更强的互动性。
观众可以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成为视觉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3. 虚拟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视觉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便捷。
四、视觉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型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图像和影像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其次,视觉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视觉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五、视觉文化的未来趋势未来,视觉文化将继续保持其多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同时也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高清化: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清化的图像和视频将更加普及,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视觉信息的细节和美感。
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应用:随着VR、AR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视觉文化将更加具有沉浸感和交互性。
《文化身份的丧失与重构》范文
《文化身份的丧失与重构》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然而,这种趋势也带来了文化身份的丧失与重构问题。
文化身份是个体或群体对其文化背景、传统、价值观等文化特质的认同和归属感。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身份的丧失与重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二、文化身份的丧失1. 全球化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被淡化或遗忘,导致文化身份的丧失。
例如,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降低,更倾向于追求西方文化和时尚。
2. 文化同质化文化同质化也是导致文化身份丧失的重要原因。
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一些文化元素被过度强调或过分模仿,导致文化特色和差异性的消失。
这种文化同质化现象使得个体或群体在文化认同上产生困惑和迷茫。
三、文化身份的重构1. 文化自觉与认同面对文化身份的丧失,个体和群体需要树立文化自觉,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学习,以保持和传承自身的文化特色。
2. 文化创新与融合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要进行文化创新和融合。
这包括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结合自身文化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
通过文化创新和融合,可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文化。
四、应对策略1. 教育引导教育在文化身份的重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引导,可以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感。
同时,要加强对多元文化的教育,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性。
2.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例如,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还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确保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3. 社会参与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文化身份的重构过程。
这包括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通过共同推动文化创新和融合,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周宪: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美学论文
周宪: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美学论文●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晶教授)话语: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
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
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著,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
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
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
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著,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
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其中,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崛起和转型,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视觉文化不仅仅是指图像、影视、广告等视觉艺术的集合,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和趋势,它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就视觉文化的转向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视觉文化的定义及发展视觉文化,顾名思义,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文化形态。
它以图像、影像、符号等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视觉媒介如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传播,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视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洞窟壁画,但真正的视觉文化发展则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摄影、电影、电视等技术的出现而开始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传媒的发展,视觉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形态。
它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全新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三、视觉文化的转向在当今社会,视觉文化的转向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转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的变化:传统的视觉文化多以静态的图像为主,如绘画、摄影等。
而现在,动态的影像和视频成为了主流,如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
这种变化使得视觉文化更加生动、真实和富有感染力。
2. 形式的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视觉文化可以以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形式呈现。
3. 社会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向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更加直观和生动。
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
四、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生活的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通过图像和影像,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
其次,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24年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范文
《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篇一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引言视觉文化,作为一种通过图像、符号和视觉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思想的媒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到现代的影视、网络、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体,视觉文化的形式和内涵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视觉文化的特点传统视觉文化以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为主要代表,其特点在于以静态的、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思想。
在传统视觉文化中,艺术家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成为人们了解过去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视觉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影视、网络、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为视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视觉文化以动态的、抽象的图像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创造出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视觉体验。
此外,现代视觉文化还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让观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作品中,与作品进行互动和交流。
四、视觉文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视觉文化的发展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视觉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途径。
其次,视觉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视觉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
此外,视觉文化还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使得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价值的判断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五、现代视觉文化的挑战与未来趋势然而,现代视觉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问题。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保护传统艺术形式并使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也是一个挑战。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的文化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尤其是视觉文化的崛起与转向,已成为了这一时代的重要标志。
这一转变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视觉感知,更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向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视觉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视觉文化,顾名思义,是以视觉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式。
它涵盖了图像、影像、符号等多种元素,通过视觉表达来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视觉文化的特点在于其直观性、即时性和全球性。
它以图像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使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三、视觉文化的转向背景视觉文化的转向背景是多方面的。
首先,科技进步为视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
例如,数字技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图像的创作、传播和分享变得更加便捷。
其次,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视觉元素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此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也促使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直观、即时的信息,从而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
四、视觉文化的转向现象视觉文化的转向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图像的泛滥。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图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导致图像的产量和传播速度急剧增加。
二是视觉冲击力的增强。
现代视觉文化作品往往注重视觉效果的冲击力,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是视觉文化的商业化。
商业资本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会利用视觉文化来制造热点和话题,进一步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
五、视觉文化的影响视觉文化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外观和形象,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其次,视觉文化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图像的直观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信息,但也可能导致思维的浅薄化。
此外,视觉文化还对传统文字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文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文化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视觉文化的崛起和转向。
在传统的文化形态中,文字扮演了主要的传播和记录信息的角色。
然而,随着数字媒体、社交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视觉元素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它对我们社会、文化和个人的意义。
二、视觉文化的崛起视觉文化的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为视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视觉信息。
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如视频、图像、动画等。
此外,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也使得视觉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消费对象。
三、视觉文化的特点视觉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观性。
视觉信息通过图像、色彩、光影等元素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知信息。
二是符号化。
视觉信息往往通过符号化的图像、色彩等元素来传递特定的意义和信息。
三是互动性。
在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背景下,视觉信息的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其中。
四是全球化。
视觉信息的传播不受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四、视觉文化转向的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向对文化传播、社会交流和个人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传播方面,视觉文化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其次,在社会交流方面,视觉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直观和生动的交流方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在个人认知方面,视觉文化通过图像、色彩等元素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五、视觉文化转向的挑战与机遇然而,视觉文化的转向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视觉信息的泛滥,人们可能会忽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高中作文教学“语境变迁”及“视觉文化”反思分析
高中作文教学“语境变迁”及“视觉文化”反思分析作者:郁琼雅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11期视觉文化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新语境,其应受到重视。
站在视觉美学这一角度来看,可以把视觉意识当作高中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而让语文和情境想象以及视觉形象充分融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一、语境变迁从20世纪90起,文学就慢慢退出了人们的重要领域,变成了一种供消遣的艺术形态。
到了二十一世纪,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出现,让文学衰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之后我们又进入了真正的读图时代,这些都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作文教学的语境。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学和法学一级经济学得到了比文学更多的重视,这要求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倾向进行反思,不仅要让学生用语文这一工具参与讨论公共的社会话题,还要让他们在现实生活感受人文关怀以及审美价值。
还有一方面,媒介手段最为凸显的地位即视觉,其极大程度的削弱了文字的功能。
当前,微信作为学生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融合了多种传播信息的手段,包括视频和语音、表情和文字等等,而这要求作文教学顺势作出改变,使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
比方说,教师可让学生按照自己写作所需对素材进行收集,借助网络和报刊等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教师还可借助计算机编辑文稿、设计版面。
这都表明,要想在新的社会语境和媒介环境下获得发展,有所突破,就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力而为,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但是从实质上来讲,高中作文教学不同于多媒体应用教育,也不同于社会政治教育,审美是其不能剔除的本质,这一基础美育课程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应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即便很多高中都对一些艺术类的课程进行了开设,但其存在的形式都是副科,课程安排的时间太少。
在这种情形下,高中作文需要具备更多的美育功能,同时要使语文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情感价值取向得以保持,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
可以说,这既是教育问题,还是美学问题。
二、视觉美学有些学者说学生慢慢改变了阅读的对象,文本正慢慢被图片和图形替代,而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内容。
反思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笔谈编者按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
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
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
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反思视210093“非常时期”, 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近视现象仿佛是一个征兆, 标志着人们正在遭遇空前的视觉“逼促”。
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 从印刷图片到服饰美容, 从互联网图像传输到家庭装修, 甚至在医院里, 透视、CT 、核磁共振图像, 我们的眼睛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
一方面是越来越挑剔的视觉索求, 另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视觉负担。
美国艺术史家休斯说得好:我们与祖辈不同, 是生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里。
“自然已经被文化所取代, 这里是指城市及大众宣传工具的拥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拥塞呢? 为什么一个人造的世界里充满了大众宣传工具的拥塞呢? 英国批评家伯格说得很是明白:“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 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 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最为传神, 他早就宣布一个“世界图像时代”的降临。
晚近所谓的“语言转向”, 正在被一种新的“图像转向”或“视觉转向”所替代。
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
在西方, 这个转向的轨迹清晰地与“后现代转向”纠结; 而在中国, 我们也已深切地感受到这个转向, 它似乎和日趋完善的“小康社会”关系密切。
显然,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问题或课题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历史地看, 较早提出视觉文化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
面对如今的电影我们要反思批判_网络视觉传播的批判与反思
《面对如今的电影我们要反思批判_网络视觉传播的批判与反思》摘要:事实上,在视觉文化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存正在经受着由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痛苦,种种对网络视觉文化盲目的、不自觉的状态使得社会大众不断丧失对其批判的能力,逐渐放弃对深度意义及价值的思索,网络视觉文化具有全球性、多元性、大众化、个性化、可视化、多样化、互动性、平等性的表象特性,还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游戏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的内在特征,有人说它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它的界定尚无统一认可,互联网本身既拥有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新闻传播功能,还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广泛的传播面,多媒体化的信息,突破线性限制的超链接方式,不断增强的互动性,灵活多变的传播模式实时性,以及极强的交互性等特点在现代科技文明的作用下,媒介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视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视觉文化的影响已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生存方式,网络视觉文化由此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视觉文化传播已经是社会的现实,我们也无法抗拒这个文化时代的到来,但对此盲目地乐观显然有失公允。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媒介凭借其优势对当前的视觉文化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视觉传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给人类生活提供大量景象享受的机会之外,也在逐渐改变着人类固有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
事实上,在视觉文化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存正在经受着由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痛苦,种种对网络视觉文化盲目的、不自觉的状态使得社会大众不断丧失对其批判的能力,逐渐放弃对深度意义及价值的思索。
视觉传播通过改变传统的人观察社会的视角,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超真实”的反映和通过对身体与空间意义的颠覆,形成了对传统的人类生活的全面压迫,这必将影响社会精神价值的建构,而这种影响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尤其突出。
视觉文化与网络视觉文化视觉,即看、观看。
《2024年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范文
《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篇一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引言视觉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演进的见证。
从传统到现代,视觉文化的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二、视觉文化的传统形式传统的视觉文化主要表现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上。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传达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在古代社会,这些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宗教、神话等社会功能,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传统的视觉文化还表现在民间艺术、手工艺品等方面,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三、视觉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影视、网络、数字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崛起,为视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
现代视觉文化以其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同时,现代视觉文化也呈现出交互性、个性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使得观众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
四、现代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现代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1.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现代视觉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包括影视、网络、数字媒体等。
2. 交互性和个性化:现代视觉文化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体验,使得观众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进行定制。
3. 娱乐化:现代视觉文化注重娱乐性,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通过各种手段和技巧,使得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愉悦的体验。
4. 全球化:现代视觉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各种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和融合。
五、视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视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2024年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范文
《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篇一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引言视觉文化,作为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传播方式,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古老的壁画、雕塑到现代的电视、电影、网络图像,视觉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的演变历程,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传统的视觉文化传统的视觉文化主要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如壁画、雕塑、绘画、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传递着历史、文化、社会等信息。
在古代,这些艺术形式往往被用于宗教、政治等领域的传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传统视觉文化的特征包括静态性、象征性、隐喻性等。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观察、思考和感悟,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这些形象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需要通过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才能理解和欣赏。
三、现代的视觉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视觉文化呈现出多样化、交互性、娱乐性等特征。
电视、电影、网络图像等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体验。
现代视觉文化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形式,传递着各种信息和观点。
现代视觉文化的创作更加注重创新和实验,艺术家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
同时,现代视觉文化也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通过互动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让观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作品之中。
四、视觉文化的演变与影响从传统到现代,视觉文化的演变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视觉文化形式不断涌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同时,视觉文化的传播也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首先,视觉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通过视觉形象的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其次,视觉文化的传播也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都在不断演变。
在这其中,视觉文化的崛起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趋势。
从静态的图片到动态的短视频,再到交互性极强的VR、AR等新型媒介技术,视觉文化的呈现形式愈加多样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信息传播平台。
因此,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这一转向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次意义。
二、视觉文化的变迁传统的文字信息时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需求。
现如今,图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性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视觉文化的发展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也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首先,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图像、视频等视觉信息来获取信息。
这种趋势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人们通过分享图片、短视频等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此外,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形式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
其次,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从简单的照片、海报到如今复杂的动漫、电影、虚拟现实等多媒体作品,这些视觉表达形式无不丰富了我们的感知世界。
同时,这些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
三、视觉文化的深层意义视觉文化的转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转变。
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速度、效率的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
同时,视觉文化的发展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方式。
首先,视觉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图像、视频等媒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此外,视觉文化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
其次,视觉文化的发展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视觉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避免被虚假信息和误导性信息所蒙蔽。
居伊·德波景观理论的视觉性批判——兼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反思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1Feb.2021居伊·德波景观理论的视觉性批判——兼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反思余燕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蕴含着丰富的视觉性元素,从不同角度批判景观社会的视觉表演性、视觉密集性、视觉对倒性和视觉消费性,构成了视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视觉层面阐释景观理论,将景观批判话语纳入视觉文化理论谱系,无疑是近年来建构视觉文化理论体系的必要环节。
不容忽视的是,景观理论存在一概而论的决裂性,导致景观的视觉话语方式缺乏严密的系统论证,也使其在真实和幻象之间失去价值重建的信心。
然而,在批判理论和视觉文化的交汇点上,德波为研究当代具有批判意义的视觉文化提供了一个思想个案,在推动与发展当代视觉文化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参照意义。
关键词: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视觉性;视觉文化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1-0063-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1.011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巴黎,居伊·德波必然感受着都市的速度、绚烂和过度刺激。
那是铺天盖地的时尚广告,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以及缤纷多彩的橱窗陈列,不断更新着视觉景观之中的都市形式。
更为瞩目的是现代媒介所引发的变革,正如商品的逻辑支配着资本家竞争的野心,战争的逻辑支配着武器的升级,同样,景观的逻辑也促发着媒体的丰富多样性,照相、电影和电视生产的影像不断占据人们视野,为景观的无限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德波敏锐地意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宏阔命题已转换为景观、空间和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他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现实抽离为一幅真幻对倒的视觉图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框架中提出了关于视觉思考的“景观理论”。
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及其反思
-
-
: 。 - - 一
-
艾 更 艺 术
视 觉 文 化 与 文 学 演 变 研 究 及 其 反 思
杜 莹 慧
( 吉林 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1)
中图分类 号 :I O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0 1 — 0 1 9 7— 0 1
审美 观 念和形 式 。审美活 动 和非 审 美 活 动 之 间 的 鲜 明界 限开 始 模 展 ,同时在 研究 方法方 面还 存在 不足 ,值 得探讨 。
糊 。“ 审美 距离 说” 开始 被消 解 ,过 去 的艺术 与 生活 之 间 的清洗 界
限如今 已经不 复存 在 。
2 .1 缺 乏对 视觉 文化研 究方 法 的探讨
一
一
般 性 的介 绍 ,缺 乏对 理 论 的深 入探 讨 ,更 缺乏 田野 调 查 式 的 研
直保 持一 定的影 响 力 就必 须 从 视觉 观 众 的 群体 中争 取 自己 的读 究 。近年来 对 国外 视觉 文 化 理 论 的介 绍 已经 非 常 全 面 ,但 是 如 何 方理 论 的本 土 化始终 是 当代 学 人 不 得 不 面 对 的 难 题 ,视 觉 文 化 理
阅读价值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也有学 着通 过 当代 都 市 面 貌 ,电影 , 电视 等 的 研 究 ,探讨 了
2 .2 视觉 文化 理论 有待 进一 步本 土化 进入 新世 纪 ,随着 研 究 的深 入 以 及 文 化 批 判 和 建 构 的 需 要 ,
视觉文 化语 境 中当代读 者 的审美趣 味 接受 习 惯所 发 生 的 巨大转 变 , 视觉 文化研 究 已不 能满足 于 对 视 觉 文 化 理 论 的 泛 泛 之谈 ,更 要 完 认为视 觉文 化 中的文化 接 收对 象 要 是 以观 众 的 形式 存 在 的 ,当 成这 一文化 理论 的本 土化 问题 。而 近 年 来 大 量 的 研 究 还 只 是 流 于 代小说 的潜 在读者 实际 上存 在 于这 些 视 觉 观 众 中 ,因 而 小说 试 图
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节选)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节选)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节选)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节选)高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
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画面有什么感想。
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
”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最好的解释。
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
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
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
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
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的人》 中慨 叹道 : “ 虽然 这一称谓 我们可 能还熟
悉, 但 活生生 的 、 其声 可 闻其容 可 睹的讲 故事 的人无 论
如何 是 踪影难 觅 了。他 早 已成 为某 种离 我们 遥远— —
2 0 1 3年 1月
湖北第 二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J a n . 2 0 1 3
Vo 1 . 3 0 No .1
第3 O卷第 1 期
多业 内人 士认 为 , 阅读 率还将 进 一步走 低 , 媒体 多元 化
对 阅读 的影 响还远 未 达到 峰值 。
代, 讲故事的人被小说 、 诗歌 、 戏剧等文学作品取代 , 而
首次 低 于 5 0 % 。 我 国 国 民 中 有 读 书 习 惯 者 仅
占5 % 。
有人 曾选取 了 1 0 0部 中外 知名 的及 优秀 的文 学作 品作 了一 次 “ 现 代 受 众 了解 文 学 作 品 的 途 径 调 查 ” 。 这 一 百部作 品 均 先 后 被 改 编 成 电 影 、 电视 、 广 播 和戏 剧, 调 查对 象是 4 0岁 以 下 的大 学 生 、 中学 生 及 文 化 程 度高 中以上 的成年人 。调查 结 果 表 明 , 有6 0 . 5 % 的人 是先 从 电视 、 电影或 其他 媒介 传 播 中 ( 非 文 字 传播 ) 了 解 这 些作 品 的 , 其 中, 有 1 8 . 5 % 的人 在 影 视 等 媒 体 上 看 了 以后 、 再 去看原 著 , 而 其余 的人 看 了影 视 、 戏 剧 后 就不 再看 原著 了 J 。与 此 同 时 , 近 年来 我 国 国 民 网上 阅读 率正在 迅 速增 长 , 上 网 阅读 率从 1 9 9 9年 的 3 . 7 %
的大崩 溃 。将 上述 两文 对 照 阅读 , 我 们 不 难 得 出这 样 的结论 : 信 息传 播载 体 的 更替 将 导 致 文 化 艺 术样 式 和 文 化接 受方 式 的变 化 。在 口传 时 代 , 讲 故 事 是 主要 的
文 化表 达方 式 , 而 听众 则 是 文 化 接 受 者 ; 到 了 印 刷 时
作者简介 : 赵晓芳( 1 9 7 7一) , 女, 湖 北松 滋人 , 讲师 , 文学博 士 , 研 究方 向为中国当代 文学与文化传播 。
图像或影像在当代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
色 , 电影 、 电视 、 广告 、 摄影、 网络 、 动漫、 游戏 等 电子 媒 介交 汇 激荡 , 创造 出层 出不 穷 的影像 或 图像 , 充 斥着 我 们 的 日常生 活空 间 。以 阅读为 主 的传统 纸质媒 介 也开 始 重视 视觉 因素 : 报纸 的摄 影版 面一 再扩 充 、 新 闻图 片 不 断增 加并 置 于显要位 置 ; 杂志 的装 帧愈 加豪 华精 美 , 青 春靓 丽 的封 面女 郎总 是 在 第 一 时 间攫 取 读 者 眼 球 ;
分伯 与皇 匏 : 礼 鬼 又 伯 时 代 的 诶 老 反 愚
赵 晓 芳
( 湖北 第二 师 范学 院 文 学 院 , 武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视 觉文化时代 , 文化 传播 由以文字符号为 中心转向 了以声像 为 中心 , 传 统意义上 的文学 阅读 者被视像 观看 者所
增加到 2 0 0 3年 的 1 8 . %, 再到 2 0 0 5年 的 2 7 . 8 %, 七
造 了一 个轻 松愉 快 的 阅读 氛 围 。与此 同 时 , 我们 的 日
常经验 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 了, 我们 的 生存 也越 来越 依 赖 于 我们 的视 觉 行 为 。一 言 以蔽 之 ,
而 且是 越来 越远 的东 西 了 。……讲 故事这 门艺术 已是
年 间增长 了 7 . 5倍 , 每年 平均 增长 率 为 1 0 7 %l 2 J 。 由此 可见 , 以互 联 网为代 表 的新媒 体 的迅速 崛起 ,
日薄西 山。要碰到一个能很精彩地讲一则故事的人是
难 而 又难 了 。 ” l 同一年 , 本 雅 明又 写 了另 一 篇 重要 文
对传统阅读造成了巨大冲击 : 它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
的渠 道 , 占用 了人们 有 限 的阅读 时 间 , 改变 了人 们 的阅
读 习惯 , 并 不 可遏 止地 分 流 了一部 分 现有 读 者 甚 至 包 括潜 在读 者 。很 明显 , 新媒 体将 会进 一步 发展 壮大 , 许
章《 机械复制时代 的艺术作品》 。他敏锐地感觉到 : 随 着摄影 、 电影等机械复制艺术的兴起 , 将带来传统艺术
取代 。读 者在 思维方式、 审美趣味 、 主体地位等方 面进行 了转 变与重构 。 关键词 : 视 觉文化 时代 ; 文学阅读 ; 视像观看 ; 读者重构 中图分类 号 : G 2 0 6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3 ) 1 - 0 1 2 4 - 0 3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度 湖北省教 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 目( 2 0 1 2 Q o 4 8 )
图书 中文字 与 图片 的交 相辉 映 既赏 心悦 目又 为读者 营
样 调 查结果 显示 : 六年来 , 我 国 国 民 阅读 率持 续 走 低 。 1 9 9 9年 首 次 调 查 发 现 国 民 的 阅 读 率 为 6 0 . 4 %, 2 0 0 1
年为 5 4 . 2 %, 2 0 0 3年 为 5 1 . 7 %, 而2 0 0 5年 为 4 8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