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课件:第六章 口腔面颈部肌肉

合集下载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课件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课件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本PPT课件将详细介绍口腔颌面颈部的解剖结构和相关知识。
颌骨分类
下颌骨
构成口底、颏部和下颌角。
上颌骨
构成眶底、鼻底、上颌窦和上颌牙槽突。
颧骨
构成眼眶外壁、颧弓和颧突。
舌骨
位于颈部,参与舌头运动、喉部运动和呼吸。
颞颌关节
结构
由关节突、关节盘、下颌骨的髁突组成。
运动
由张口、咀嚼、侧移、前伸等多种运动组成。
舌下腺
分泌唾液,经颏淋巴结注入舌淋巴管。
颈部软组织
1 颈筋
能转动颈部,使头部偏斜和旋转。
2 颈肌
分为背侧和腹侧,支撑和活动头部和颈部。
3 颈血管
包括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液供应和回流头部 和颈部。
4 其他组织
包括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
颅底
延髓
控制心脏、呼吸和消化,连接脑、脊髓和神经。
小脑
调节运动、平衡、协调和姿势。
垂体
分泌多种激素调节内分泌和生殖。
视交叉
视神经交叉,主管眼球视网膜映射的部分视觉信息。
牙齿
牙冠
牙的可见部分,由牙釉质和牙 本质构成。
牙根
隐藏在牙槽骨中的牙部分,由 牙本质、牙周膜、根尖孔和根 管组成。
牙周韧带
连接牙根和牙槽骨,支撑和稳 定牙齿。
病理
颞颌关节紊乱症、永久性关节脱位、关节强硬等是常见疾病。
口腔黏膜
1
结构
由表皮、基底层、粘膜层和肌层构成。
2
功能
保护口腔组织、吸收和分泌、呼吸和感觉等。
3
病理
口腔黏膜溃疡、口腔癌等是常见疾病。
腮腺
耳下腺
分泌水样唾
分泌粘液唾液,经颈深淋巴结汇入淋巴导管向上注 入颈内淋巴管。

口腔颌面颈部肌肉课件

口腔颌面颈部肌肉课件

颈中肌群
舌骨上肌群 舌骨下肌群
舌骨上肌群
下颌舌骨肌 颏舌骨肌 二腹肌前腹 茎突舌骨肌(stylohyoid)
舌骨下肌群
肩胛舌骨肌(omohyoid) 胸骨舌骨肌(sternohyoid) 胸骨甲状肌(sternothyroid) 甲状舌骨肌(thyrohyoid)
颈深肌群
内侧群(椎前肌)
口周肌下组
降口角肌(depressor anguli oris) 降下唇肌(depressor labii inferioris) 颏肌(mentalis)
口轮匝肌
位于上下内、围环绕口裂 肌纤维呈扁环形排列 肌纤维包括浅层 、中层和深层 主要作用是闭唇及吮吸 并参与咀嚼和发音
颊 肌
位于颊部、呈四边形 起自上下颌骨磨牙翼下颌韧带 止于口角、上下唇、颊部的皮肤 颊肌纤维向前参与口轮匝肌的组成 颊肌的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后 助于咀嚼和吮吸
闭颌肌群
咬肌(嚼肌) 颞肌 翼内肌 翼外肌
开颌肌群
下颌舌骨肌 颏舌骨肌 二腹肌前腹
腭 部 肌
腭舌肌(palatoglossus) 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腭垂肌(uvulae) 腭帆张肌(tensor veli palatini) 腭帆提肌(levator veli palatine)
眼周围肌
眼轮扎肌 皱眉肌
鼻 部

鼻肌(压鼻孔肌 鼻孔开大肌) 降鼻中隔肌 鼻根肌(降眉间肌)
耳 周 围 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颅 顶

额肌(frontalis) 枕肌(occipitalis) 帽状腱膜(galea aponeurotica)
咀 嚼

闭颌肌群(闭口肌群) 开颌肌群 (开口肌群) 主要作用是开闭口及下颌前伸、侧向运动 咀嚼肌受三叉神经下颌支支配

《口腔颌面颈部肌群》课件

《口腔颌面颈部肌群》课件

围绕眼裂周围的肌肉,作用是闭眼。
口轮匝肌
围绕口裂周围的肌肉,作用是闭嘴。
鼻肌
分为横部和翼部,横部起自上颌骨额突和 眶内侧壁,翼部起自上颌骨锥突和上齿列 ,作用是使鼻孔缩小。
舌骨上肌群的解剖结构
二腹肌
起自下颌骨二腹支,止 于舌骨体上部,作用是
拉舌骨向上。
茎突舌骨肌
起自茎突,止于舌骨小 角,作用是拉舌骨向外
热敷和按摩
通过热敷和按摩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 肌肉疼痛和僵硬。
肌群锻炼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肌肉状况和健康状况不同, 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和保 养方法。
适度原则
避免过度锻炼和保养,以免造成肌肉 拉伤和其它损伤。
持之以恒
锻炼与保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 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咀嚼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够刺激唾液分泌,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同时 ,咀嚼也能够锻炼面部肌肉,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持面部年轻和健康。
表情功能与作用
表情功能
口腔颌面颈部肌群中的表情肌能够产生各种面部表情,如微 笑、惊讶、愤怒等。
表情作用
面部表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观察面部 表情,可以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同时,表情也能够表达 个体的情感和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他作用
口腔颌面颈部肌群在保持口腔和颈部姿势、维护口腔和颈部健康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口腔颌面颈部肌 群的结构和功能也是人类面部美容的重要基础之一。
PART 04
口腔颌面颈部肌群的疾病 与治疗
肌群相关疾病概述
肌群相关疾病定义
肌群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
是指与口腔颌面颈部肌群相关的疾病 ,包括肌肉、神经、骨骼等方面的病 变。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肌 咬肌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肌 咬肌

2/3向下后方走
半部
中层
颧弓前2/3的深面及后1/3 下颌支的中分深 的下缘
深层
颧弓深面
下颌支上部和喙突
功能:上提下颌骨并使下颌骨微向前伸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功能:上提下颌骨并使下颌微伸向前,参与侧方运动
口腔面颈部肌
咀嚼肌
• 运动下颌的主要肌肉,受三叉神经 下颌支支配
• 狭义: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 广义:还包括舌骨上肌群
1.二腹肌 2.下颌舌骨肌 3.颏舌骨肌 4.茎突舌骨肌

外:咬肌粗隆----咬肌 内:翼肌粗隆----翼内肌
咬肌
层 浅层
起于
止于
上颌骨颧突、颧弓下缘前 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的下

口腔颌面颈部脉管神经与局部解剖—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口腔颌面颈部脉管神经与局部解剖—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 上界颧弓及外耳道 ❖ 下界下颌骨下缘
(3)腮腺管parotid duct:行程、体表投影、开口部位
腮腺与面神经相互位置关系
腮腺前段:为面神经主干,长约1cm。 于茎乳孔浅出后,并非急转向前,而是在腮腺 后面向下走一短段。此处前方为茎突,后方为乳突, 下方为二腹肌后腹,三者均可作为寻找面神经主干的标志。
颈动脉三角
carotid triangle
颈动脉三角 carotid triangle
一、境界:
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肩胛舌骨肌上腹、二腹肌 后腹
浅面:皮肤、浅筋膜、 颈阔肌、颈深筋膜 浅层
深面:椎前筋膜 内侧:咽侧壁及其筋膜
颈动脉三角 carotid triangle
二、内容:
颈内静脉及其属支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舌下神经及其降支 迷走神经及其分支 副神经 颈深淋巴结
入此三角,在颈内动静脉 之间行向后外穿入胸锁 乳突肌上份,本干向后 至枕三角
颈动脉三角 carotid triangle
在下颌下腺的内下方,行于舌骨舌肌的表面
下颌下三角 submandibular triangle
舌动静脉:伴行于舌下神经下方,舌动脉后行于舌骨舌肌深面入舌。 舌神经:lingual nerve在下颌下腺深部内上方与舌骨舌肌之间前行入 舌。 下颌下神经节:submandibular ganglion 位于下颌下腺深部上方和舌 神经下方之间。 下颌下淋巴结:4~6个,在下颌下腺周围。
• 内含血管、神经、脂肪组织等,有的还含
有腺体。
眶下间隙(infraoreital space)
• 界限
上:眶下缘 下:上颌骨牙槽突 内:鼻侧缘 外:颧大肌 底:尖牙窝为中心的下颌骨前壁

颌面部局部解剖—肌(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颌面部局部解剖—肌(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一)口颌系统的肌链
3.姿态肌链:由头部背侧的颈后 部肌肉通过帽状腱膜绕过头顶, 连接颞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 群组成。和胸锁乳突肌等支持头 的垂直位置。
下颌骨的位置取决于这个肌链 中诸肌群的平衡力。如头后仰闭 颌时,下颌则回到正中合位之后; 相反,如头前倾闭颌时,下颌则 回到正中合位之前。
(一)口颌系统的肌链
腮腺导管:腮腺浅叶前缘发出,在颧 弓 下 约 1.5cm 处 穿 出 腮 腺 鞘 。 长 5~7cm,壁厚,管径0.2~0.3cm。 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走行,与颧 弓平行,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 动脉,下方有面神经下颊支,在咬肌 前缘几乎成直角转向内,穿颊肌,约 成45°角向前,在颊肌与颊粘膜之间 走行一短距离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 牙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 腮腺乳头:为导管口处的粘膜隆起。
口周肌群:口轮匝肌
浅层:固有纤维,从唇的 一侧至对侧,构成浅层。
深层:部分纤维来自颊肌 唇部,构成深层。
中层:由颧大肌、颧小肌、 提上唇肌、提 上唇鼻翼肌、提口角肌、 降口角肌和降下 唇肌的纤维参与组成。
作用:闭唇,并肌指咬肌、 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广义的咀嚼肌包括舌骨上 肌群。
舌骨下肌群的作用:下拉舌骨。 舌骨上、下肌群共同收缩,亦能 固定舌骨以利于附着舌骨的诸肌 活动。
五、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头颈部口颌系统的各肌肉之间,各组肌群之 间都有密切联系,以链的方式互相连接着。任何 一组肌肉的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牵动另一组肌 肉的张力和功能。各肌链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行 使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否则就可能引起肌肉 功能失调甚至结构的紊乱。
数为粘液性腺。
一、腮腺
(一)位置、形态和毗邻
位置:颜面两侧部,颧弓下方,外耳道前下方,下颌 支后外方,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后窝内。深、浅叶之间 在下颌支后缘以峡部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口颌面颈部肌
内容
一、 表情肌 1二. 、Int咀ro嚼du肌ction 三、 腭部肌 四、 咽部肌 五、 喉部肌 六、 颈部肌 七、 口颌系统肌链
第一节、表情肌
唇周肌群 颅顶肌
鼻部肌
耳周围肌
眼周围肌
一、概述
• 1. 位置表浅 • 2. 肌束薄,收缩力弱,表达多种表情。 • 3. 纤维走向多与面部皮肤的皱纹相垂直,当面部外伤或切断表情肌后,
下动脉、眶下静 脉及眶下神经。 主要作用:是牵 拉上唇向上。
5、提上唇鼻翼肌(levator labli superioris alaeque nasi)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主要作用:闭唇,并参与咀嚼和发音等。其深部斜行的肌束,可使唇 靠近牙,交叉纤维使唇突出,做努嘴,吹口哨等动作。若与颊肌共同 作用,可做吮吸动作。
颊肌 颏肌
口轮匝肌
口轮匝肌
(四)、颊肌(buccinator)
• 颊肌位于颊部,呈四边形。在提口角肌、颧大肌、颧小肌、笑肌和降 口角肌的深面与口腔粘膜的浅面之间。
尖牙肌
又称尖牙肌,位
于提上唇肌的深 面。 起自上颌骨的尖
牙窝,向下止于 口角的皮下,并 参与口轮匝肌的 构成。
主要作用是牵拉 口角向上。
(二)唇周围肌下组
降下唇肌(
deperessor labli inferioris)
降口角肌 (depressor
anguli oris)
颏肌(mentalis)
1、降口角肌(depressor anguli ori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又称三角肌,呈三
角形,起自下颌骨 外斜线,行向内上 ,集中于口角,部 分肌束与 部分唇周
由于表情肌的牵拉,创口裂开较大,创缘内卷,临床手术应缝合表情 肌。 • 4.在孔裂周围有环状和放射状两种排列方式,临床上手术缝合断肌 时,应注意肌纤维的走行方向。 • 5.由面神经支配。面神经至各肌的肌支,大都靠近该肌的后缘,自深 面进入肌内.损伤面神经,可导致表情肌瘫痪,产生面瘫。
\
二、唇周肌群
4、提上唇肌(levator labli superiori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提上唇肌
起自上颌骨眶下
缘和上颌骨颧突 附近,下行交织 于口轮匝肌,下 行与口轮匝肌交 织, 其深面有眶
颧大肌
3、颧小肌( zygomaticus minor)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颧小肌
与颧大肌并行。 起自颧骨外侧面
的颧頜缝后,与 颧大肌并行向下 ,止于口角内侧 和上唇外侧部的 皮下。 主要作用是牵拉 口角向外上
围肌上部肌相连续 ,止于 口角周围皮 下 ,并参与口轮匝
肌的构成。主要作 用是下降口角。
降口角 肌
2、降下唇肌(deperessor labli inferiori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降下唇 肌又称下唇方肌,来自呈方形,位于颏 孔和颏结节之间 , 起自下颌骨外斜
线,行向上内, 与对侧同名肌汇 合,止于下唇和 颏部的皮下和粘 膜下。 主要作用是降下 唇。
3、颏肌(mentali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颏肌
也称颏提肌,呈 圆锥状,位于降 下唇肌的深面。
起自下颌骨切牙 和中切牙的牙槽 突处的骨面,行 向内下,靠近对 侧颏肌,止于颏 部皮下。
主要作用是收缩 时上提颏部皮肤 ,并前伸下唇。
(三)、口轮匝肌(orbiculars oris)
位于上下唇内, 围绕口裂呈扁环形排列 浅层:为固有纤维,从唇的一侧至对侧; 中层:由唇周肌上下组的肌纤维构成。 深层:由颊肌和唇部的部分纤维构成。
2、颧大肌(zygomaticus major)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表浅呈带状。 起自颧骨颧颞缝前
方,行向前下,越 过面动脉和面静脉 ,止于口角和上唇 的皮下。 主要作用是牵拉口 角向外上。
唇周围肌上 组
唇周围肌下组
口轮匝肌
(一)唇周围肌上组
唇周围肌上组包括笑肌、颧大肌、颧小肌、提 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和提口角肌。各肌起止 及功能详见后。
提上唇肌 提上唇鼻翼肌
笑肌 颧大肌
唇周围 肌上组
颧小肌
提口角肌
1、笑肌(risorius)
笑肌
薄而细窄。 起自腮腺咬肌筋膜
,行向前下,越过 咬肌,止于口角和 唇的皮下,部分肌 束与颈阔肌的面部 肌束相连,不易分 离。 主要作用是牵拉口 角向后外上。
提上唇 鼻翼肌
起自上颌骨额突 和眶下缘,分内 外两束斜向外下 ,内侧束止于鼻 大翼软骨和皮下 ,外侧束与提上 唇肌共同参与口 轮匝肌的构成。
主要作用是牵拉 鼻翼向上。
6、提口角肌(levator anguli ori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 起自上下颌骨第三磨牙牙槽突的外面和翼突下颌缝(又名翼下颌韧带, 为颊肌和咽上缩肌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又名颊咽肌缝),纤维向口 角汇集,止于口角、上下唇、颊部的皮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