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实验四 综合实验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全套-ppt课件精选全文

医学免疫学全套-ppt课件精选全文

第二节 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 因素
一、异物性 1.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异种物质、异体
物质) 2.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
物质。(隔绝的自身成分和修饰的自身 成分)
医学免疫学全套
二、理化状态
(一)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
质是良好的抗原。 多糖及多肽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TD-Ag + TI-Ag
医学免疫学全套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
人工复合抗原 免疫 动物
产生针对半 抗原的抗体
产生针对载体 蛋白的抗体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T细胞 识别载体表位。并以此将T、B细胞连接起 来,共同发挥效应。
医学免疫学全套
抗原
医学免疫学全套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1.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复合抗原只能与相
免疫动物
抗BSA抗体 针对BSA的效
应淋巴细胞
天然BSA 结合抗BSA的抗体
刺激T细胞增殖
加热变性BSA 不结合抗BSA抗体 刺激T细胞增殖
表明TSA中含有两类不同性质的表位,分别 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医学免疫学全套
1. B细胞表位 (B细胞决定基) ①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 ②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
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2. 同种化学基团由于连接位置不同所获
得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强结合反 应。 3. 同种化学基团的空间构象不同特异性 亦不同。
医学免疫学全套
医学免疫学全套
五、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 两种不同的物质间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
(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 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其他抗原

免疫学实验ELISA双抗夹心法课件

免疫学实验ELISA双抗夹心法课件
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 结果判断:待测样品孔OD值大于或等于判断值为阳性;
小于判断值为阴性。 注:阴性对照OD值小于0.05按0.05计算,
大于0.05按实际OD值计算判断值。
14
注意事项:
1. 试剂及待测标本使用前应平衡至室温,并将试剂混匀, 弃去1~2滴垂直滴加;
2.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依次加样,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 3. 应尽量避免孔中有气泡,以免所测得OD值不准确。
15
思考题:
1.免疫标记技术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ELISA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6
17
2009级医疗专科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5*8,共20分
免疫、抗原、抗原决定基(表位)、异嗜性抗原、白细胞分 化抗原、TD-Ag、 TI-Ag、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多)克 隆抗体、补体、经典途径、旁路途径、细胞因子、IL、IFN、 CSF、TNF、MHC、MHC限制性、TCR、BCR、模式识别 受体(PRR)、抗原提呈细胞( APC)、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免疫调节、超敏反应、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 免疫、计划免疫 注:红色标记为要求掌握英文
实验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 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实验技术,可用于检测体 液中微量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首先,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在一种 固相载体表面-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孔中进行,通过洗涤去除多余的游 离反应物;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酶标记的抗抗体,从而形成抗体- 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双抗体夹心法)或抗原-抗体-抗抗体复合物 (间接法);此时加入酶底物和显色剂,在酶催化底物后,液体呈现显 色反应。液体显色的强弱与复合物中待测抗原或抗体的量呈正比,借此 可检测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有无及含量。

医学免疫学实验四 小鼠脾脏、胸腺单个核细胞分离及流式染色实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四 小鼠脾脏、胸腺单个核细胞分离及流式染色实验

NK细胞表面标志
人类细胞表面标志主要以 CD16、CD56来 认定,临床上将CD3-CD56+CD16+淋巴 细胞认定为NK细胞。
流式细胞术(FCM)
流式细胞术(FCM)是一种对处在液流中的单个细胞或其它生物微 粒(如细菌)等进行快速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它将免疫荧光 与细胞生物学、流体力学、光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高新 技术结合,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MACS
磁性微珠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高分子材料和金属离子(如Fe3O4 )为原料聚合而成的一种以金属离子为核心、外层均匀地包裹高 分子聚合体的固相微粒。
以磁性微珠为载体,包被上针对某种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即可制成免疫磁性微珠。
通常有二种分离方式:阳性分离和阴性分离。 基本原理及步骤:首先将抗特异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致敏到磁珠
胸腺功能: (1)产生T淋巴细胞 (2)产生和分泌胸腺素和激素类物质
免疫细胞分离方法
1. 根据不同免疫细胞表面标志:FAC: 1)根据细胞比重差异:自然沉降法、密度梯 度离心法、改变细胞密度法 2)根据细胞黏附特性:B细胞黏附于尼龙棉 3)根据细胞对渗透压变化的敏感度:红细胞 对低渗敏感
(二)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
1. 将取出的脾脏置于盛有PBS缓冲液(10ml)的平皿中,然后再 置于尼龙指套中。用针芯轻轻碾磨使单个核细胞通过尼龙指 套悬浮于平皿中;
2. 吸取平皿中细胞悬液置于15ml离心管中,再取5mlPBS冲 洗培养皿后移入15ml离心管。以1500rpm离心5min。弃 去上清,轻轻弹散细胞沉淀,加红细胞裂解液ACK至2-3ml ,轻轻吹打混匀并放置3-4min,以破坏红细胞。然后加 PBS缓冲液至10ml,以1500rpm离心5min;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02
实验二: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培 养
Chapter
免疫细胞的分离方法
将细胞悬液种植在特定培养皿上 ,只有贴壁生长的细胞能够继续 繁殖,常用的有T细胞分离培养法 和B细胞分离培养法。
利用荧光标记抗体和细胞表面抗 原的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检测 系统对细胞进行快速分选和计数 。
密度梯度离心法 贴壁筛选法 磁珠分离法 流式细胞术
培养条件
适宜的温度、湿度、气体环境等 ,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
01 02 03 04
生长因子
刺激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蛋白质, 如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等 。
传代培养
当细胞密度达到一定水平时,需 要进行传代培养,即将细胞分散 并重新种植在新的培养器皿中。
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
增殖能力检测
通过检测细胞分裂的速率来评估细胞的增殖能力,常用方 法有MTT法和BrdU法。
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共刺激 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提供 必要的共刺激信号,促使T细胞活化 。
细胞因子作用
如白介素(IL)、干扰素(IFN)、肿 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可 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细 胞活化。
免疫细胞的分化过程
初始T细胞分化
在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初始T细胞分化为不同 亚型的效应T细胞,如Th1、Th2、Th17等。
04
血清的收集和分离是在免疫反应达到高峰后进行的,通常采用离心、 沉淀等方法将免疫血清与其它成分分离,得到纯净的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的效价测定
01 02 03 04
效价测定是评估免疫血清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通常采用抗原-抗体 反应的方法进行测定。
效价测定的方法包括间接凝集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和试 验等多种,根据抗原和抗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医学免疫学实验》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实验目的
掌握医学免疫学实验 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培养学生对医学免疫 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了解免疫学在医学中 的应用和价值。
实验背景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是医学领
实验结果一
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血清中IgG 的浓度,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
间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结果二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T细胞亚 群的比例,发现实验组中CD4+ 和CD8+T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有
所不同。
实验结果三
通过斑点试验检测了细胞因子IL2的产生,发现实验组细胞培养 上清中的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
文献
作者4,文章标题4,发表年份4,刊物名称4。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流式细胞术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细胞表面 或内部的抗原。
实验步骤
样本准备
采集实验动物或组织样 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和
固定。
免疫染色
按照实验方法要求,进 行抗体标记和抗原抗体
反应。
结果观察
通过显微镜或相关仪器 观察实验结果,记录数
据。
结果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 分析,得出结论。
0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免疫 学人才,提升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国际 地位。
关注免疫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中的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
05
参考文献
文献
作者1,文章标题1,发表年份1,刊物名称1。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二
疫苗接种与免疫反应:将疫苗接种到实验动物体 内,观察免疫反应,评估疫苗的有效性。
ABCD
实验一
疫苗制备:根据病原生物的特性,制备相应的疫 苗。
实验三
疫苗保护效果评估:通过感染实验,观察接种疫 苗的动物对病原生物的抵抗力。
疾病诊断方法实验
总结词
通过实验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 技术。
实验一
抗原抗体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反应, 检测血清中的病原抗体,如ELISA、 免疫荧光等技术。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
通过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学生可以了解 免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机制,掌握免疫 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如细胞因子检
测、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实验等。
03 病原生物学实验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总结词
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 常见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及培养特 性。
详细描述
THANKS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 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目录
CONTENTS
• 实验课程概述 • 医学免疫学实验 • 病原生物学实验 • 综合实验设计 • 实验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实验课程概述
实验课程目标
01 掌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实验 技能。
02 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03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寄生虫检测实验
总结词
掌握寄生虫检测的基本技术,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特点。
详细描述
通过实验操作,学习寄生虫检测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寄生虫检测的 基本技术,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特点,为后续的病原生物学 实验提供技术支持。
04 综合实验设计

《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乳胶——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用途:检测类风湿因子等。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妊娠试验
(已知) (已知)
(已知) (已知)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四、实验操作内容
(一)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用已知血型Ab,测未知血型Ag;为定性实验。
ABO血型系统
血型 红细胞表面的血型Ag 血清中的血型b
二、免疫实验课目的 1.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2.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三、要求 1.严肃认真。 2.多想、多看、多做。 3.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四、Ag-Ab反应的相关知识 血清学反应——即体外进行的Ag-Ab反应。 由于机体绝大部分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
称之为血清学反应。 1.Ag-Ab反应的基本原则 (1)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2)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类风湿因子检测(小组做)
三、凝集反应相关知识
(一)概念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
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称为凝集反应。
颗粒性Ag 又称凝集原 相应Ab 又称凝集素
· 颗粒性抗原: 光镜下可见,肉眼观呈浑浊悬
液,如细菌、RBC等。
· 可溶性抗原: 光镜下无形态,肉眼观呈澄清
4大经典免疫实验
(3)补体结合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学反应概念、特点。 2.熟悉凝集反应的概念、常用凝集反应 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3.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其用途。
二、实验内容 1.直接凝集试验(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2.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 变性IgG — Ag 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 Ab 临床上用检测类风湿因子以辅助诊断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

谢谢观看
03
实验步骤
样品采集
采集环境中的水样、 土壤样、空气样等, 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 代表性。
记录采集时间、地点、 环境条件等信息,以 便后续分析。
使用无菌容器或薄膜 采集样品,避免交叉 污染。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使微生物分 散。
对样品进行富集培养,提高微生物的 数量。
对样品进行过滤或离心,使微生物与 杂质分离。
结果应用
环境监测
实验结果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依 据,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
数量,评估环境质量。
公共卫生
实验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领域提 供参考,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
风险。
科学研究
实验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数 据支持,深入探究环境中微生物
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05
实验总结
实验不足与改进
实验不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操作显微镜时还不够熟练,有 时会出现观察不准确的情况。此外,我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记录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等。
改进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计划在课后多加练习使 用显微镜,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我也要加强学习数 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应用 技巧。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 课件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
01
微生物检测是利用特定的方法和 技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和计数,以评估环境卫生状况和 潜在的健康风险。
02
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培养法、免 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基于不同原理,能够对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实验报告 - 医学免疫学

实验报告 - 医学免疫学

实验报告 - 医学免疫学
实验名称:人类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单因素比较法测定人类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比较法,利用已知浓度标准品与待测样品进行比较,从而测定待测样品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在本实验中,用样品与标准品混合后进行免疫共沉淀,得到的沉淀物可以用BCA法或者Bradford法定量,从而测定待测样品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标准品和待测样品,标准品为人类免疫球蛋白。

2. 将标准品和待测样品分别加入试管中,每个试管加入1 ml。

3. 加入NaCl溶液至试管至5 ml。

4. 加入100 μl的兔抗人IgG抗血清,覆盖瓶口,置于4℃静置过夜。

5. 旋转离心,取上清液并分别定量。

四、实验结果:
本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样品编号 | 试剂盒编号 | 每1 ml含IgG量(mg)
--------- |----------| ---------------------
样品1 | 001 | 10.2
样品2 | 002 | 9.6
样品3 | 003 | 12.0
样品4 | 004 | 11.5
标准品 | 005 | 13.0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样品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相对于标准品略有差异,但整体来说,差异并不明显,说明本实验所使用的测定方法准确可靠。

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可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说明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说明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说明为了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充分挖掘和综合利用现有实验课资源以及适当补充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该综合性实验课内容。

本实验课的特点和创新之一是将科学研究中基本环节引入了实验课,包括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和整理等;之二是实验内容为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实验,从免疫动物开始,学生亲自动手制备出抗毒素中和实验要使用的破伤风抗毒素,并对此抗体进行纯化、效价鉴定及特异性鉴定,最后完成体内中和试验;三是90%以上的实验内容将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四是有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的过程。

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具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并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

一、名称:抗毒素的制备与鉴定二、学时:19学时三、分组:4-5人/组,每位学生操作机会均等四、目的及意义:1.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经验。

2.使学生初步掌握某些实用的免疫学技术和技能。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主要内容1.课题的设计(分值:20%)根据实验课的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了解相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课题内容应包括目的意义、拟采用的实验技术、实验内容和进度。

教师应对课题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并予以解释。

如有创新之处,教师应提交全体同学进行讨论,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分值:10%)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器材的清洗、试剂的配制。

器材清洗应符合标准,制剂的配制须准确。

如使用有毒易燃试剂及特殊试剂,教师应事先介绍相关防护常识和保存条件和方法等。

3.实验阶段(分值:50%)实验内容及流程如下:家兔的免疫→免疫血清的采集→免疫血清的鉴定→特异性抗体(抗毒素)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体外实验)→特异性抗毒素的生物学活性的观察(体内实验)→免疫器官的观察(1)家兔的免疫: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免疫技术及佐剂的作用原理(2)免疫血清的采集:要求学生掌握①一种采血技术和血清分离技术;②免疫血清的一般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3)免疫血清的鉴定:包括效价和特异性鉴定,鉴定方法为对流电泳或ELISA。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PPT学习教案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PPT学习教案
Assays (ELISA)
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检测抗体(或抗原)。 检测敏感度:ng/ml 固相载体:
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
标记酶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碱性磷酸酶(AP)
酶标仪读OD值
第3页/共11页
第4页/共11页
Sandwich ELISA
第5页/共11页
indirect ELISA
4.
显色

每孔加显色液A、B各1滴,混匀,封板,37 C 15min
5. 观察结果
第6页/共11页
E花环形免成疫试验细胞功能检测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大、小吞噬细胞
第7页/共11页
• E花环形成试验
T cell
CD2(SRBC receptor)
第8页/共11页
•淋巴细பைடு நூலகம்转化试验
T细胞
PHA
淋巴母细胞
(体积增大,形态不整齐 ,核大,松散,有核仁, 胞浆变宽,出现空泡)
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 正常:60~80%
第9页/共11页
•大、小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巨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第10页/共11页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会计学
1
第3次 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免疫体外检测
1. 录像(免疫标记技术)
2. ELISA(操作,间接法检测 抗-HBs)
3. E-花环试验、淋巴细胞转化 试验、大、小吞噬细胞(示 教)
第1页/共11页
Immunofluorescence, IF
第2页/共11页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HBs
步骤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讲义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讲义

实验一、免疫器官 (Organs of the Immune System)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在哺乳类动物,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在禽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有淋巴结、脾脏等。

(本实验属于示教内容)1、胸腺(Thymus)胸腺位于胸腔纵隔上部,胸骨后方。

人类胸腺在胚胎期及出生后2岁内生长很快,体积较大;2岁后到青春期发育仍很快;但青春期后开始萎缩,逐渐由脂肪组织所代替,它在机体免疫功能的建立上占有重要地位。

骨髓内有部分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素的影响下,增殖分化成为具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再经血流输送到淋巴结和脾等周围免疫器官发挥免疫功能。

若新生期切除胸腺或胸腺生长肿瘤,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常因感染而死亡。

胸腺的组织结构:胸腺分左右两叶,表面覆盖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深入实质将实质分割成若干小叶。

胸腺小叶的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胸腺皮质区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皮质区内85%-90%的细胞为未成熟的T细胞。

髓质区内有大量的胸腺上皮细胞和稀疏分散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标本:胎儿胸腺、胸腺组织切片图1.不同年龄期的胸腺示意图2、骨髓(Bone marrow)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

基质细胞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骨髓又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和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因此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标本:骨髓组织切片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在禽类,法氏囊是位于泄殖腔上方的一个囊状物,内充满着淋巴组织,其中淋巴细胞不断受囊素的影响,发育成B淋巴细胞。

若新生期切除法氏囊,抗体的形成将受影响,而细胞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对于B淋巴细胞发育而言,禽类的法氏囊具有哺乳类动物骨髓相似的作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等,协调和调节免疫反应的 过程。
免疫学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
免疫学实验旨在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反应和调控机制,帮助阐明疾病发生 的机理,并提供改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常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1 ELISA检测
2 流式细胞术
通过测定特定抗体或抗原 的定量反应,用于检测疾 病标志物和免疫应答水平。
通过将细胞悬浮液与荧光 标记的抗体反应,用于定 量和鉴定免疫细胞的类型 和数量。
3 免疫组化
利用抗体与组织中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用于检测和 定位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和 分布。
实验准备和实施步骤
1
实验设计
制定实验方案和流程,本采集
从受试者收集血液或其他生物样品,并进行预处理和储存。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医学免疫学的定义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免疫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异常状态,致力于预防和治疗 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器官
包括脾脏、淋巴结和肺等, 承担着产生、存储和激活免 疫细胞的重要功能。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 胞等,负责识别、捕获和消 灭入侵的病原体。
3
试剂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标准品和控制品,确保其纯度和可靠性。
4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各项操作,包括样品处理、测量和分析等。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整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图形化处理。 • 分析数据,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并寻找相关的趋势和规律。 • 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并进行科学解释和讨论。
实验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免疫学实验具有时间、资源和技术限制,未来可以发展更加高效和精确的实验方法,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免疫系 统及相关疾病。

医学免疫学-本科实验4

医学免疫学-本科实验4

碱性磷酸酶(AP)
酶免疫组化:组织和细胞中的抗原 (IHC) 可定性、定位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概念】
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与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的技术。
可敏感的检测体液中微量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
【大致步骤】
12
间接ELISA法检测SRBC抗体步骤
1. 取包被好的酶标板,充分洗涤3次。第一孔加入100ul 洗涤液做阴性对照,第二孔加入100ul待检血清(兔抗 SRBC 抗体,一抗),37℃孵育45min。
2. 洗涤3次,每孔加入100ul酶标羊抗兔IgG(二抗), 37℃孵育30min。
Ag Ag Ag/Ab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c)
【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荧光素可与抗体分子结合而不影响其活性。 用荧光抗体将标本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加以观察,可 对待检标本中相应抗原进行鉴定、定位。 • 常用荧光素
♪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黄绿色荧光 ♪ 罗丹明—桔红色荧光 ♪ 藻红蛋白(PE):红色荧光 ♪ DAPI:深蓝色
应,洗涤游离物质。 4. 酶将底物催化,显色深浅与受检Ag或Ab的量成正比。 5. 借助颜色反应的深浅来定性、定量Ag或Ab。
【常用方法】
1. 间接法:最常用来检测抗体。 2. 双抗体夹心法:最常用来检测抗原。 3. 抗原竞争法:可检测抗原或抗体。
4. BAS-ELISA:提高实验敏感性。
间接ELISA
• 与抗原或抗体结合的小分子物质称为标记物。
o 优点: 特异、 敏感、 快速、 定性、定量、 定位 、易于观察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PPT医学课件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PPT医学课件
Pm=
Pm<5%为失控。此时,阴性标本可以发出报告,所有阳 性标本在查清原因后重做。
根据二项式分布的概率计算
如果一个实验室检测HBsAg,平常病人结果的阳性率为 10%,即p=0.1, 在某一次检测19个样本出现5个阳性结果, 14个阴性结果,则检测过程中是否存在污染的可能性可通 过下述方法计算。即计算在19个样本中出现至少5个阳性结 果的概率,此时的概率为1-(获得0个或1个或2个或3个或4 个阳性结果的概率)即:
本章小结
分析前质量保证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患者的准 备、标本的采集、运送、接收和保存等。
分析中的质量保证包括实验室环境条件、仪器设 备维护校准、试剂方法的性能验证、标准操作程序的 建立、人员培训、标本前处理、室内质量控制、室间 质量评价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其中室内质量控制和室 间质量评价是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
本章小结
临床上绝大部分开展的免疫学检验,都是仅能作为 筛查试验或诊断试验,阳性结果仅代表在检测中发生了 抗原抗体的阳性反应,但阳性反应可能是真阳性,也可 能是假阳性,也就是说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可能。由 于免疫检验方法学的这一局限性,在免疫检验的分析前 、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保证中,都涉及到与其他检验项 目不同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检验项目的申请(分析前) 和结果的报告与解释(分析后)两个方面。
是对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方法的回顾性评价,而不是用 来决定实时的测定结果的可接受性。
通过参与EQA,实验室可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纠正, 从而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五节 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重点提示
结果的报告与解释 检验后标本的保存与处理 咨询服务
结果的报告
基本信息 ①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 ②送检科室或单位名称; ③标本采集时间和实验室接收标本时间;④标本的编号或 条码;⑤检测项目;⑥标本类型;⑦检测方法和主要设备 等。

2024版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2024版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研究对象
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相关疾 病。
4
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免疫系统功能
防御、自稳、监视。
2024/1/30
5
免疫应答类型与特点
2024/1/30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快速应答、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慢性应答、有免疫记忆。
特点
识别“自我”与“非我”,排除异己,维持内环境稳定。
01
02
03
皮肤和黏膜屏障
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皮 肤和黏膜能有效阻挡病原 体入侵。
2024/1/30
生理屏障
如胃酸、肠道菌群等,通 过维持内环境稳定来抵御 病原体。
免疫细胞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在组织中分 布广泛,能够快速应对感 染。
12
固有免疫细胞类型及功能
1 2
单核/巨噬细胞 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同时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 课件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免疫学概述 • 抗原与抗体 • 固有免疫系统 • 适应性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 免疫学应用与展望
2
01
免疫学概述
2024/1/30
3
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30
免疫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的识别、应答及 排除的科学。
17
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B淋巴细胞活化
通过BCR识别抗原,启动信号转导, 活化B细胞。
B淋巴细胞分化
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参与体液 免疫应答;记忆B细胞则长期存活, 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快速应答。

实验四 溶血反应(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实验四 溶血反应(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思考题
1.根据所给条件,请预测哪几管会溶血?哪几管不会溶 血?请详细分析溶血和不溶血的原因? 2. 实验中第2、第3支试管为对照管,为何要设两支对 照管? 3.试验中加入生理盐水的作用? 4、实验材料中为什么使用豚鼠的新鲜学清? 5、本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只激活了补体的经典途径?
溶血反应
【实验材料】
3.补体:豚鼠新鲜血清,以生理盐水1:30稀释后, -20℃冻存。
4.生理盐水。 5.试管、试管架等 6.微量加样器、37℃水浴箱、离心机等。
溶血反应
【实验方法】
1.取试管3只,按照下表加入各种成份,单位为mL。
2.混匀,37℃水浴30分钟。
溶血反应
【实验结果】
如红细胞溶解,则试管内混浊的悬液变 成红色透明的液体;
物(MAC),红细胞裂解,呈现溶血现象。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IgM/IgG -Ag复合物
识别阶段
C1qrs
Ca++ Ca++
活化阶段
C4
C4b + C2 抗体Mg++ C4b2a(C3转化酶)
C4a
C2b
抗原
抗原
C3
<40nm﹥
C1qrs
细胞溶解
膜攻击阶段
C4b2a3b
(C5转化酶) C3b
C3a
C5bC-6CC67,7,8,9n
实验三 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
【实验目的】
1. 掌握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2.通过实验验证补体活化经典途径的激活 3.理解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和免疫病理作用。
溶血反应
【实验原理】
SRBC与特异性IgG抗体混合,形成特异性抗
原抗体复合物,此时红细胞被致敏(凝集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服用氟哌酸,无效。

查体:患者表情淡漠,体温39℃,脉搏50次/分,腹部触疹肝脾肿 大,其他无异常。
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程序
(二)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程序
血液标本
增菌培养
粪便标本
分离培养
SS/EMB
鉴 定 程

纯培养 KIA
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
药敏试验
(一)肠杆菌科细菌分离鉴定常用培养基 1. 分离培养——选择性培养基
病原生物学实验 实验四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授课教师: 联系方式: 时间:2018年1月
教学内容
01 02
04 03
病例的分析方法
病例
主诉:持续发热、腹泻3天。
病史:一周前外出旅游,回来后食欲不振,开始发热,第一次量体
温是38℃,而后多次量体温都是39.5℃。发热的同时有腹
病 例
涨、腹泻,大便刚开始成形,后成水样,一天四到五次。
(一)肠杆菌科细菌分离鉴定常用培养基
2. 纯培养——KIA培养基
上层
观察颜色:变黄——分解乳糖产酸

变红——不分解乳糖


下层

1. 观察颜色、产气:变黄——分解葡萄糖产酸 变黄且培养基断裂——产酸产气
2. 观察黑色沉淀——产生硫化氢
KIA培养基结果可作出初步鉴定
葡萄糖
乳糖
硫化氢
大肠埃希菌



科 细 菌
试剂
液体石蜡、吲哚试剂、FeCl3
鉴 定
2. 分组与材料分配
(1)2人/组

(2)1种待检菌/人
杆 菌
(3)SS、EMB各1个/人
科 细
(4)1支KIA/人
菌 鉴
(5)生化编码管1套/人

3. 方法
(1)将待检细菌分别接种相应培养基

平板分区划线

KIA先穿刺接种底层再在斜面划线接种
52℃, 1h

上清
沉淀
凝集程度
清 学
清亮
大的凝集块
++++

轻度混浊
大多凝集管底
+++
验 原
中等混浊
小、部分凝集块
++

混浊
很小的凝集颗粒
+
与对照相同
无凝集现象
-
产生明显凝集反应(++)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血清中所测抗体的效价。

效价愈高,表示血清中所含该抗体愈多。
清 学
如血清的最低稀释度仍无凝集,或血清效价低于1:80 ,
+ 紫色 - 黄色
- 不变色 枸橼酸盐 + 蓝色
科 细 菌 鉴
+ 绿色
- 浅绿色

苯丙氨酸 - 不变色
尿素酶 + 粉红色
- 不变色
5. 结果判断
① 记录各项试验结果

② 填入肠杆菌科11E编码鉴定结果记录表
杆 菌
③ 计算总值
科 细
④ 查询肠杆菌科11E编码鉴定手册得出菌种名称。

⑤ 如果有必要应做补充试验。
F
阿伯丁沙门氏菌
11
i:1,2
沙门氏菌诊断血清(11种已知抗体)
O2
O4
O7
O9
血 清

Ha
Hb
Hc
Hd



A-F群多 A-F群多
Hi
Vi

价O
价O
(4)结果分析
群别
菌型
抗原
o
H
A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1,2,12
a:-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1,4,5,12 b:1,2
B
德比沙门菌
1,4,12
f,g:-
血 清 学
尿素 尿素酶 碳酸铵
2NH3+CO2+H2O
2NH4OH+CO2


结果:指示剂为酚红
对照 阳性 阴性
培养基pH↑
程 序
粉红色——阳性
不变色——阴性
生化编码鉴定管基本原理
④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培养基中只有枸橼酸盐一种碳源,细菌能利用枸橼酸盐 则可以生长,并分解氨基酸。
枸橼酸盐
培养基pH↑
溴麝香草酚蓝 指示剂变蓝色



沙门菌属




志贺菌属



鉴 定 程 序
阴性对照
铜绿假 单胞菌
宋内志贺菌 伤寒沙门菌 大肠杆菌 变形杆菌
3. 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
鉴 定 程 序
生化编码鉴定管基本原理 ①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赖氨酸 鸟氨酸
氨基酸脱羧酶
尸胺 腐胺 +CO2
培养基pH↑


为防止出现假阳性结果,必须同时接种氨基酸对照管,并且接种
菌种
待测菌种一支


诊断血清
1盒 /组
血清学鉴定流程
A-F群多价及Vi
A-F群多价 -
A-F群多价 +
A-F群多价 -
Vi -
Vi -
Vi +


非沙门氏菌, 初步判断为沙
初步判断为沙

无需继续鉴定
门氏菌属
门氏菌属


继续鉴定O抗原、 H抗原成分。
去除菌体Vi荚 膜
继续鉴定其他 抗原成分。
注意事项
1. 生理盐水端应不出现凝集颗粒。
2. 沙门菌Vi抗原存在时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


故在做玻片凝集时应加注意,需事先加热破坏Vi抗原,O


抗原才得以与相应的O诊断血清发生凝集。

菌 科
微量管直接穿刺接种


(2)7℃培养18~24小时


(3)观察结果
4. 微量管使用方法
(1)按顺序排列
(2)标签、液面在胶布外
(3)在所有微量管中接种细菌








各项生化编码鉴定管结果判断
+ 黄色
+ 黑色
糖、醇 - 紫色
硫化氢 - 不变色

+ 黄色,气泡
吲哚 + 粉红色
杆 菌
赖氨酸 鸟氨酸

则为阴性,应报“<1:80”;
验 原
如果血清的最高稀释度1:1280仍呈“++”或更强凝集,则血清效价应报 理
“>1:1280”。
抗体 体内出现 类型 特征
体内出现情况
血 清
O抗体 IgM
出现较早, 维持时间短



学 试
H抗体
IgG
出现较晚, 维持时间长



验 原 理
患肠热 症可能 性大
感染早期、 其他沙门菌引 起的交叉反应







沙门氏菌的主要抗原组成
O抗原:至少58种, 含相同抗原组分归为一组,引起人类疾病的沙 门菌大多数在A~F组。
血 清
H抗原:分为Ⅰ、Ⅱ相,Ⅰ相以a、b、c等表示,Ⅱ相以1、2、3 等表示。
学 试 验
Vi抗原:抗原性弱,不稳定,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 应。
原 理
弃掉
1
23
4
5
鉴 定
肠杆菌科生化编码鉴定管结果记录方法






+ +-
- ++ + -
--

AG
4
7
0

AG470
大肠埃希菌
肠杆菌科生化编码鉴定管结果记录方法







+ + + + - + + - --

A
7
3
0
A730
沙门菌属
(二)血清学试验——血清学鉴定
血清学鉴定材料分配
分组
4人 /组
血 清

鼠伤寒沙门菌
1,4,5,12 i:1,2

C
猪霍乱(或丙型副伤寒) 沙门菌
6,7,(Vi)
c:1,5

D
伤寒沙门氏菌
9,12,Vi
d:-
E
鸭沙门氏菌
3,10 e,h:1,6
F
阿伯丁沙门氏菌
11
i:1,2
(一)肠杆菌科细菌鉴定
1. 材料

菌种
1号菌、2号菌
杆 菌
培养基 SS平板、EMB平板、KIA培养基、肠 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

后在氨基酸管内滴加液体石蜡。

结果:指示剂为溴甲酚紫,碱性呈紫色为阳性 酸性呈黄色为阴性
注意:对照管应为阴性,否则实验失败
生化编码鉴定管基本原理 ② 苯丙氨酸脱氨试验
苯丙氨酸脱氨酶
苯丙氨酸
苯丙酮酸
+FeCl3




结果:绿色——阳性
不变色——阴性
生化编码鉴定管基本原理 ③ 脲酶试验(尿素分解试验)
群别
菌型
抗原
O
H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