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继达: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作用12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珠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第一稿)

珠三角城市群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中国经济密度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转型、大变迁的背景下,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转型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显著加强,已经成为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是未来一个时期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切入点和重要着力点。

一、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及消费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实行充分发挥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以及华侨众多的人文优势,不断开拓创新,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目前珠三角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最具生机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珠三角区域产值总量

1980-2000年,珠三角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6.9%,大大高于同期9.6%的全国平均增速和13.8%的广东平均增速,率先成为全国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近十年来,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更为迅猛,经济总量呈稳步提升的态势,经济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明显。2001年,珠三角城市群实现国内GDP8622.88亿元,2002年珠三角城市群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953.96亿元;2006年,成功跨越2万亿元关口,2010年达到3.7万亿元,换言之,珠三角经济总量已超过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仅次于江苏和山东。

表1 2001-2010珠三角城市群GDP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局

表2 2001-2010年珠三角各市经济增长速度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珠三角各城市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势头非常强劲。如东莞,2001年以来多数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在20%上下,直到2010年才降低为10%左右。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江门、肇庆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GDP的快速增长,珠三角的人均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珠三角九市人均GDP达到54721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196美元,参照世界经合组织的划分标准,已经达到中上等收入水平标准,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达62643.8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6.7%;比上年增长11.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2010年珠三角人均GDP7812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二)珠三角产业结构变迁及面临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轻工业逐步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比重排序从“一二三”演变成“二三一”,并延续至上世纪末。1993年,珠三角人均GDP达到1588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8.8:50.7:40.5,呈现出典型的“二三一”排序。到了2002年,珠三角人均GDP达到3131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1:47.2:48.7,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三二一”的排序。“十一五”以来,珠三角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2009年,珠三角第一产业产值为723.6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5427.4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5995.92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2.2:48:49.8(见表3)。

表3 珠三角产业结构变迁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当前珠三角产业布局面临的主要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产出效率偏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珠三角地区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占全省用工的25%,但只创造8.5%的增加值。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消耗,环境成本日益加大。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能源土地等资源制约突出和部分地市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情况下“难以为继”。据统计,受产业废气的排放影响,珠三角年灰霾日普遍在100天以上。又如,产业和技术经济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为继”。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难以为继”,等等。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珠三角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足,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农民增收困难,就业门路不多的状况依然存在。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全国前列,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层次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比,第三产业还有很大潜力。美国、日本、加拿大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1%、64%,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3%以下。珠三角第三产业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存在1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

3.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内竞争加剧。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相当突出,仅在“十一五”期间,珠三角各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呈高度同质化,各市主导产业大同小异,各市均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作为本市的主导产业,为吸收外商投资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三)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2003年广东全面启动文化大省建设,标志着珠三角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省统计局2005年的测算数据显示:2004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1205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66%,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

率为7.7%,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77万多人,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超过20%和10%,居全国首位。经过五年发展后,到201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4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加1倍,占全省GDP比重5.6%,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已连续八年位居各省市首位。2006至201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水平;占全省GDP比重保持在5.5%以上,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数达13857家,从业人员近40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近400亿元,珠三角其他各城市也有不俗的表现。

注:本表为2008年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审核反馈

资料来源:2010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

(四)珠三角城市群消费状况

珠三角是国内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其居民收入也相对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以2009年为例,该地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45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东莞市达到13064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4倍。当然,该地区相对落后的肇庆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城市间收入差距较大。

表5 2009年珠三角城乡居民收入单位:元

资料来源:《2010广东统计概要》和各市统计公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