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中国第一产业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起着无可替代的基本作用和保障作用。
本文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个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总也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STATA、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我国的农业进行研究,不论是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还是对于充分发挥农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居民生活的作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数据(一)变量选择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我国各省市2018年农产品的相关数据,数据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8》。
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为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农业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1.数据整理本文共设置了13个变量,分别是城市、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把这13个变量分别定义为V1~V13,并分别给这些变量加标签说明。
样本是我国分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的相关数据。
图1 录入完成后数据三、回归分析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建立线性模型:Var2=a*Var3+b*Var4+c*Var5+d*Var6+e*Var7+f*Var8+g*Var9+h*Var10+i*Var11+u图2是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结果。
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分析互联网农业
中国三大产业中,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其相关环节众多,市场空间巨大,按照农作物经营流程可分为:产前,产中,产后。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农业耕种环节都在周而复始的进行着这三个环节的重复工作。
当前互联网行业进入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分别有几种类型的企业,产前集中在农资电商,土地信息,农业金融等。
产中集中在农业种植技术,农机具设备等。
产后则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流通。
我们开始分析农业的时候,优先需要分析农民群体在种植环节中的痛点和需求点。
因为农民是推动整个农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承载了所有农产品从无到有的完整性工作。
在我们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户需求的同时,优先看到的时候各种业务的需求,需要便宜有保证的农资,需要资金金融的支持等,但是反观整个农民群体,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农民风险意识的强烈,和对抗风险所具有的手段的薄弱。
当前农资行业和o2o这两部分是农业互联网最直接可看到的需求点,我们也依据在各个地方的实际工作和调研,发现很多不同于大众的观点。
1、农资行业农资作为农业耕种的基本生产资料,可分为:种子,农药,化肥三个大类,这三类农资产品保证了农业基本耕种所需的必需品。
这也是目前很多互联网企业重点在做的农资电商,利于电商平台去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向。
农资流通环节真的冗余和效率低下吗?在当前农资行业里面,基本存在两到三级的流通渠道,有些偏远地域存在四级的流通渠道,每个级别的渠道均承担了相应的服务内容,才得以存在目前的市场环节中。
1如上图所示,农资行业中每个环节均以承担了相应的金融,物流,仓储等作用。
原有只提供信息服务的环节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农资行业清洗,已经基本不存在,而且当前的传统行业流通效率之高,是超出其他行业认知的,例如:在黑龙江的一个县级经销商对当地的农户或乡镇级别经销商的掌握程度可以精细化到一个村里面一个屯(黑龙江村中包含屯)的某个种植大户。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当前相邻上下游之间基本不存在。
在物流方面,传统物流分为:火运,汽运两种,火运由于受到铁路局统一管控和编排,物流效率相对平稳。
中国三大产业比重趋势
中国三大产业比重趋势中国三大产业指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即农业,第二产业即工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三大产业比重发生了变化,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个趋势。
2000年以前,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相对较大的比重。
这是由于中国人口多、农村占据着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随着1994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工业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化将工业和农业衔接起来,农业生产的原料通过工业生产被加工成为商品,最后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销售。
这一过程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也使得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增加。
这是由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推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经济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并逐渐向服务业转型。
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如商业、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促使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金融和信息技术方面,中国服务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从2008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推进服务业的力度,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2012年,中国制定了《国家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了发展服务业的重点和目标。
该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服务业比重将达到47%左右。
而事实上,到2015年末,中国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了48.1%,超过了规划目标。
此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不断加强,2016年服务业占据了GDP的50.5%。
到了2019年,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达到了54.5%。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农业的特性1)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2)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3、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
(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农业的作用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2)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和布局分析
1、概念:
在当代化过程中,发展多种经营、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 旳农业经济构造,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长投入,提升农业 综合生产力;依托科技,增长资源产出率;预防污染,保持农 业生态平衡;增长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渐建成一种资源节
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旳当代化农业。 2、目旳、内涵
2) 农林间作或混林间作模式: 3) 枣粮间作、果粮间作等 。 3) 多种多收旳时间构造优化模式: 4) 利用各个农作物之间生长时间差及对养分旳需求差
进行合理配置,多种作物互不影响而生长良好。 4) 多层高效旳空间构造模式: 5) 农田作物按地形带立体种植。 5) 基塘结合模式: 6) 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稻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
• 粮食总产量变化图
2023年9052.8亿斤
1999年10500亿斤
6 7 3 5 20 ? 6
3
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量旳变化
• 播种面积 亿亩
中国粮食构成变化与分布
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万吨)
•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构成变化 %
年代 作物
水稻 小麦 玉米 薯类 其他
1952年
41.7 11.6 10.2 9.9 ---
•
增产261.5亿公斤
•
其中:江南各省22亿公斤
•
黄河-长江之间100.7亿公斤
•
东北三省75亿公斤
• 失
300 公斤/亩以上旳地域增产抵消耕地降低旳损
• 合计增长 633.7亿公斤
4. 播种面积单产与估算增产区
人
人 口 注意:播种面积单产东西差别与南北差别旳差别
5. 控制无效蒸发,提升降水利用率旳工程试验与设想
(三)生态农业
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趋势探讨
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趋势探讨一、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
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第一,工业第二,服务业第三,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但是在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型向工业型和服务业型的转移,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历了由以农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阶段,再到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的三个阶段。
1.农业时期:1949~1965年1949年之前中国农业一直占据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
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导致农村占有资源和财富的比重较大。
同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国农业生产依赖天灾和人灾的情况很严重,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到了1965年,农业占比下降到了68.6%。
2.工业时期:1965~1995年从1965年至1995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时期被称为中国的工业化时期。
1965年,中国的工业占比仅为12%,但在此后的30年内,工业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活动逐渐发展起来。
到1985年,工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
1995年,工业生产增加到GDP的第一位,占比达到了43.2%。
3.服务业时期: 1995年至今21世纪初,经济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
200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了33.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服务业的国家。
到2018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4.5%,而农业和工业的对GDP的占比分别为9.8%和35.7%。
二、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1.农业趋势中国农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地位仍然非常关键。
因此,在农业领域的升级和转型是必要的,这也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
在农业方面,未来的趋势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的品牌营销,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改造投资等。
中国行业分类大全
中国行业分类大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拥有多样化的产业和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行业分类体系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其中,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是中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中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其中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等。
畜牧业则包括牲畜、家禽和水产养殖。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的工业主要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中国的制造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钢铁、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
中国的工业产值居世界前列,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是中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商务服务业的不断壮大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除了以上三大产业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色产业,如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
这些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的产业分类体系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的产业分类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中国的产业分类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和健全。
中国三大产业变化趋势
中国三大产业变化趋势中国三大产业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这三个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技术进步、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中国三大产业的变化趋势。
一、第一产业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牧业。
在过去,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以下是第一产业变化的几个趋势:1. 技术进步:中国农业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准确判断农作物的需求,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
此外,无人机、无人驾驶技术等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2. 土地利用: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推动,农业用地逐渐减少。
因此,第一产业需要寻找更加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比如多层次农业和城市农业等。
3. 环境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农业也需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例如,减少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4. 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农业种植、养殖等,农民还可以通过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种方式发展经济。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可以促进乡村的发展。
二、第二产业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制造业。
中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但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也使中国的第二产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技术创新: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技术创新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2. 产业升级: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境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例如,汽车产业正在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发展,传统制造业也在朝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方向发展。
3. 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成为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产业和区域发展(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①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 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 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①重视品种的 保护和培育
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打造区域特殊地标性农产品的基础
②标准化种/养殖 包括生产过程、加工和存储物流各环节
种养殖标准化有利于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③种植环境 基本统一
一个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尽量选择光照、湿度、温度、土质、水质等 接近的地块进行规整生产,在不适宜的地块应借助农业科技去控制 环境的统一,从而在保证产品高品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地标品牌。
位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政策
政策优惠
工业基础 传统工业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好,社会协作条件好
因
新
技术变革 产生新的经济活动;改变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的组合(如钢铁)
素
因
交通变革 促进了企业生产的空间分离;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成为首选
素
产品分工 研发型:高水平科技供给、信息网络发达、人才集聚;生产型:劳动力充足、交通便捷;
专题一 区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学者们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一方面是关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的三产融合,另一方面是关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 也有学者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在新问题和新挑战的 背景下提出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
专题一 区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整治土地,建设高标准质量农田
②销地集散 渠道的打造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精讲
2024/9/17
82
(二)农业信息化将是21世纪农业 发展的重要标志
主要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1.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环境信息化是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服务和辅 助决策支持的重要基础, 是环境管理工作实现 综合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2.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2024/9/17
83
3.农业生产信息化 4.农业科技信息化
2024/9/17
84
5.农业教育信息化 6.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 7、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8、农业管理信息化
2024/9/17
85
二、中国农业生产的五大趋势
1.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从纯农业向综合企业发展 都市农业
3.从单纯生产向种植、养殖、加工、销 售、科研一体化发展
2024/9/17
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比:
80年代中期: 1: 1.8 1990年: 1: 2.2 1995年: 1: 2.71 2012年: 1: 3.1
2024/9/17
46
(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就业问题突 出
经济发展的矛盾(工业化的矛盾):
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产业升级的矛盾
2024/9/17
47
2024/9/17
*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
*太空农业: 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 生物技术相结合。
2024/9/17
93
三、21世纪农业发展的八种类型
1.可持续农业:
符合环境和发展要求
2.立体高效型农业:
符合复合生态系统要求
沪、浙、湘、
鄂、赣、粤、 闽、琼
湿润气候,降水800-1800mm;人多地 少,粮食不均;集约化程度高,59主产稻
中国第一产业的分布,详细清楚
1. 水稻----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总体分布特点: 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总体分布特点: 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总体分布特点: 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生产分布: 南方稻谷集中产区有长江流域稻区华南双季稻区.西南高原稻区三个稻区北方稻谷分散产区东北早熟粳稻区.华北单季稻区.西北干旱稻三个稻区2. 小麦----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北方多而集中,南方少而分散。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
①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这部分地区高寒、干冷,冬小麦不能越冬。
栽培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秦淮以北、六盘水以东,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长消费区域。
产量和播种面积约占全国2/3左右。
栽培制度以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为主。
③南方冬小麦区:位于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集中产区主要在秦淮以南、长江以北,其余为分散产区。
由于高温多雨,小麦易生病,加之适宜水稻生长,且本区人口多以水稻为口粮,故小麦播种规模小,商品率高3. 玉米---我国发展最快的粮食作物中国的玉米带: 东北---华北---西南(吉、黑、辽、冀、晋、陕、鲁、豫、川、云、贵、桂), 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占我国的80%以上中国商品玉米的集中产区: 东北地区4. 大豆---“东方一宝”、“中国珍珠”年份1936 1957 1965 1976 1985 1995 1998产量1330 1005 614 664 1050 1350 1515(万t)松辽平原----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大豆生产基地,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已分别退居世界第四•棉花1. 生产变化波动最大的大田作物2. 生产分布变化较大主要棉区a. 黄河流域棉区-----我国最大的棉区b.长江流域棉区c. 西北内陆棉区•油料作物1.花生----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于北方山东、河南、河北面积和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2. 油菜以冬油菜为主,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糖料作物甘蔗: 我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集中分布于台、桂、粤、云、琼甜菜: 集中分布于黑、甘、新、内蒙古、吉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及类型•一、特点•(1)生产规模大,但生产水平不高。
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是什么
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是什么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众多、范围很广,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应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第一产业及其发展困境
第一产业及其发展困境一、何谓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各类职业农民和各类水生、土生等农业原始产品,如粮农、菜农、棉农、猪农、豆农、渔民、牧民、瓜农、茶农,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为控制其生长和繁殖过程,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一类行业。
其范围在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民和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
我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民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定义:第一产业(primary sector),又称第一次产业。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
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
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
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首先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的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A.B.Fischer)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G.Clark)。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界普遍采用了这种划分方法。
第一产业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
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
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二、第一产业发展遇到的困境农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但我国农业发展模式陈旧,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的水平。
水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年也是多事之年,承压之年,挣扎之年。
水产品价格下行,出口难度加大,资源状况不佳等问题逐步凸现。
目前中国的传统水产交易市场存在着的问题,制约了水产品市场的发展。
批发零售商“待业”现象越发严重。
同一家批发市场内大量批发零售商聚集,导致水产品同质化严重,交易量削减,同行竞争也日趋激烈。
客源不稳定,需求不稳定,进货成本高但售价却要随行就市,致使批发零售商的收益逐年递减。
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标准
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标准我国三大产业划分标准简介在国民经济中,我国通常将产业分为三大部分,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这种划分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统计、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分析研究。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三大产业的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事自然资源开发,以及农牧渔等产品的生产活动。
这一产业主要依赖土地、水资源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
农业是第一产业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林业则指的是森林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包括造林、采伐、森林经营等活动。
牧业则主要涉及家畜和家禽的饲养、繁殖和贩卖等。
而渔业则是指利用河流、湖泊、沿海等水域资源进行捕捞、饲养和加工等活动。
第一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但仍然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农业是中国农村经济的支柱,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还直接影响到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产业:工业第二产业是指将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和加值的活动。
这一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工业。
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的核心部分,它是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装配转化为成品,从而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建筑业则是指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为基础,通过建筑施工完成住房、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能源工业则主要涉及采矿、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第二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速,制造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是指为人们提供各类服务的产业活动。
这一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贸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卫生、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领域。
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农业作为中国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中国第一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农业不仅为市场创造巨大需求和提供生产要素,而且为市场提供重要产品。
大量的农产品既要满足国内市场,也要出口到国外,成为创汇和对外贸易的主渠道。
然而,中国加入WTO后,农业作为首当其冲的领域,农产品出口遭遇到近几年来最猛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冲击,越来越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不可或缺的主要障碍。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农产品出口因农残和抗生素超标被退回的事件每年都有500~600起。
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据商务部调查,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
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对中国实行技术壁垒最多的是欧盟、美国、日本,占95%以上,其中欧盟为41%,日本为30%,美国为24%,这些国家采取技术壁垒的主要方法是增加检疫项目、提高检验标准等。
二、中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作为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九大出口贸易国,中国农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与贸易对象国的利益有冲突等原因,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等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技术壁垒越筑越高。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中国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长期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上是要解决吃饭问题,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考虑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不足。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于分散,没有建立稳定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十分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即使是同一批产品,其质量也是高低不一。
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混入成批的出口产品中,一旦被检验检疫部门查验出来,就会导致整批出口产品被退货。
2、中国农产品自身标准的落后性中国农产品领域目前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还有差距,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优势。
而且中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使企业产品出口不畅。
中国三大产业gdp趋势
中国三大产业gdp趋势中国三大产业GDP趋势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其经济活动主要分为三个产业,即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产业的GDP趋势展开,分析其过去的演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第一产业(农业)GDP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农业产业历史悠久,也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业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农业GDP占到整个国家GDP的近50%。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减弱。
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业GDP所占比重已经降至不到30%。
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和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尽管农业GDP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中国的农业产值仍然非常庞大。
农业是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为数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基本生活保障。
此外,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外汇储备。
未来,中国的农业GDP可能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产能和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此外,中国还将继续鼓励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第二产业(工业)GDP趋势中国的工业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工业生产逐步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工业GDP经历了高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过程。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GDP只占整个国家GDP的不到40%。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的工业快速发展。
到了21世纪初,工业GDP已经超过50%,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的工业GDP增长主要得益于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产业布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业布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在当今世界,中国正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产业布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分析中国产业布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现状1. 第一产业: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农业人口超过5亿人。
中国的农业规模庞大,农村劳动力丰富。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土地面积2.2亿公顷,耕地面积1.3亿公顷,农业生产种类繁多。
中国的农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内陆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中国的工业主要分为:轻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轻工业是较为传统的行业,主要分布在沿线各省、市;重工业主要是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少数民族地区和若干省份。
中国的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中国的服务业人口逐年上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趋于逐年增大。
中国的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商贸、旅游、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行业。
同时,中国的服务业正在朝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二、发展趋势1. 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将逐渐增加中国将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将以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未来,制造业的下游产业将越来越依赖服务业的高附加值服务,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将成为制造业的“推手”。
2. 农村产业将注重优化结构、提升品质面对城乡差距问题,中国将推动农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技术投入,打造“三农”现代化。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产业布局。
3. 服务业将朝着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在服务业的发展中,目前以低端产业为主,未来将逐渐向高端产业转型,逐渐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提升服务业的品质、服务水平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中国的产业布局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二三产业如何划分的
第一二三产业如何划分的在经济学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是对经济活动的分类,用来描述和区分各个产业部门的特点和功能。
第一产业指的是农业、渔业、林业等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制造业、建筑业等对原材料的加工和转化的产业;第三产业则包括了服务业、金融业、教育业等为其他产业和人民提供服务的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那些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并进行生产的产业部门,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过去人们主要靠农业获得食物和生活所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仍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除了农业外,还包括渔业、林业等。
第二产业是指将第一产业产品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产业,也就是生产型的产业。
这些产业通过加工和制造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造福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制造业是第二产业中最重要的部门,包括了各种工业和制造业。
此外,建筑业也属于第二产业,它以建筑物的修建和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
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三产业是指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部门,也被称为服务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了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包括了各种服务行业,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保险、教育医疗、旅游餐饮等。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指导和衡量的作用。
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
一般来说,发展中的国家在经济转型期会经历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变。
而发达国家则对各个产业进行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旨在描述和区分各个产业部门的特点和功能。
第一产业是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产业的总称,第二产业则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产业,第三产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不同行业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结构。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下是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的详细描述:1.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传统农业部门。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加,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
2024年,中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仅为7.7%。
2.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的支柱: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中国自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和推动投资的快速增长,成功地发展了制造业,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2024年,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8.2%。
3.第三产业逐步升级: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教育、医疗等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服务业的占比也随之提高。
尤其是金融、电信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4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4.1%。
4.区域差异明显: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贡献了大部分的GDP。
中部地区以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为主,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开发为主。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这些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5.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国正在致力于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之一总体来说,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作为中国第一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农业不仅为市场创造巨大需求和提供生产要素,而且为市场提供重要产品。
大量的农产品既要满足国内市场,也要出口到国外,成为创汇和对外贸易的主渠道。
然而,中国加入WTO后,农业作为首当其冲的领域,农产品出口遭遇到近几年来最猛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冲击,越来越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不可或缺的主要障碍。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农产品出口因农残和抗生素超标被退回的事件每年都有500~600起。
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据商务部调查,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
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对中国实行技术壁垒最多的是欧盟、美国、日本,占95%以上,其中欧盟为41%,日本为30%,美国为24%,这些国家采取技术壁垒的主要方法是增加检疫项目、提高检验标准等。
二、中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作为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九大出口贸易国,中国农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与贸易对象国的利益有冲突等原因,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等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技术壁垒越筑越高。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中国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长期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上是要解决吃饭问题,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考虑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不足。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于分散,没有建立稳定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十分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即使是同一批产品,其质量也是高低不一。
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混入成批的出口产品中,一旦被检验检疫部门查验出
来,就会导致整批出口产品被退货。
2、中国农产品自身标准的落后性中国农产品领域目前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还有差距,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优势。
而且中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使企业产品出口不畅。
例如,目前中国茶叶卫生质量若按国家现行GB9679判定,合格率高于90%,但问题是国家现行茶叶卫生质量标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导致有些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出口。
3.中国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视不够中国许多农产品出口企业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而国家目前还不能很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宏观上予以指导,因此,在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候往往是“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农产品进口国有时还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由,单方面地提高某些产品的技术标准和检测手段,由于信息不畅通等因素,中国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防不胜防的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障碍。
例如,从2001年7月起,欧盟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限制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最高残留量标准比原来标准提高了100-200
倍。
根据近年来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整的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这些法律既规范着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
第二,药物残留标准要求越来越严;
第三,苛刻的标签制度与包装要求;
第四,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农产品出口之所以容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原因在于:
一方面,根据WTO/TBT、WTO/SPS的有关规定,在涉及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各国可以制定本国的标准和规则,甚至可以实施超出国际标准的技术性措施。
显然,这给许多国家随意制定农产品技术标准留下了"合理"的空间。
另一方面,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原本是为了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防止经济欺诈行为。
但长期以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被一些实行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所利用,使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恶化,其后隐藏着的是深刻的政治内涵。
眼光向内寻找破解答案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
三、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是应对技术性壁垒的有效措施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发展趋势,任何试图在国际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均不能回避贸易自由化的强大击。
贸易自由化一方面表现为消除关税壁垒强烈要求,另一方面又催生了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内的以非关税壁垒为形式的保护性贸易政策的广泛使用。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在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面前,只能走积极应对的道路。
1.提高农产品质量发达国家优先实施这一战略,必然在生产和消费没有污染、口感好并富含大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高质量生态产品上先行一步,这些又被称之为可持续产品的高质量,就会被该国确定为外国同类产品进口时检验检测的质量标准,并成为国际标准制定和变动的重要参考,从而具有“先行优势”并从中受益 2.扩大生态耕地面积生产生态产品的关键之一,是必须有符合生态种植或生态饲养的客观条件和环境,以生态农业的方式经营土地或牧场。
3.合理利用游戏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和发展,既有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动因,也有检测技术发展和WTO及相关国际公约因素供给方面的动因。
无论是1979年GATT第七轮多边贸易谈判东京回合中签订的《标准守则》、乌拉圭回合进一步修正的《TBT》协议,还是其他有关的国际公约,虽然不断地要求对TBT进行规范,同时却又都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用TBT,这就使得WTO框架体系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条款的制定和变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一种游戏规则来对待。
要看到作为保护国内市场和实施有利于本国出口企业收益最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也大量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
4.尊重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要引导消费者选择可持续产品,就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关于产品原料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增加食品成分的透明度。
不断推出容易为消费者所识别的新的质量标记和用于标明常规农业中未采用基因技术或在特殊情况下施用药物的最低标准。
实践证明,谁能为消费者提供最广泛优质产品的选择范围,谁就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真正赢家。
总之,决定技术性贸易壁垒规则条款推陈出新和更迭交替的最终发言权在于消费者,在于他推着购物车自由而又理智地选择什么样的产品。
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它有助于我们的饲料生产者和农场主经食品工业和零售商直到决策者,在纷繁复杂的安全壁垒、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的较量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就是必须适应消费者购物方式的改弦更张,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三、 WTO有关TBT的规定
(一) WTO有关协议的宗旨。
WTO的TBT协议有三个宗旨:第一,消除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减少国际贸易壁垒。
第二,承认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其合理性,允许在一定限度内用,但要制定一个国际规则来规范你。
第三个宗旨,希望大家尽量采用国际标准、国际技术法规,因为国际标准对推动提高国际贸易效率是很有好处的。
SPS的宗旨也是三个:第一,它同意成员有权利采取必要措施来维护人民安全,但不能滥用。
第二,通过贸易中多边规则指导成员如何采取措施。
第三,要求采取SPS措施时,要对贸易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 WTO关于设立和实施TBT的原则与规则
制订和实施TBT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则,三大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发展中国家差别特殊待遇原则。
四个规则是贸易影响最小规则、合理性规则、协调规则和等效规则。
非岐视有两个概念:第一是国民待遇原则。
第二,要明确国民待遇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透明度,这是TBT、SPS最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