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事纷繁:中国历史上的食盐生产与销售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https://img.taocdn.com/s3/m/74dfa20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3.png)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一、古代盐政中国盐业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政事简易,国用不繁。
盐与百物同等,官不统制,任民自由产制运销。
夏、商、周三代,始在产地设虞衡之官,掌其政令,加以管理,许民以时采制。
周代并设太宰,掌诸侯邦国之贡赋。
诸侯岁有常贡,各以其地土特之产贡于王室,而盐为贡物之一。
史籍虽记周有“盐人”之设,“掌盐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盐”;考其职掌,大概不过分管诸侯贡盐之事,故此时尚无专门盐政。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
于是兴盐铁之利,推行“官山海”政策,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买卖加以管理,开中国盐政之始。
其法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运销,寓租税于官府专卖盐价之中,因其产盐于官制之外复有民制,盐史学者称为“部分专卖制”。
齐国由是富强,称霸诸侯。
所作《管子·海王篇》,为百代论述盐政之祖。
秦国自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发展生产,民得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而征税。
沿至始皇,一统天下,盐制未改。
惟征税过重,盐价昂贵。
史载,秦时盐利二十倍于古,盐商富累巨万,人食贵盐,小民贫困。
西汉初年,因循秦制未改,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国家征税,税入归主管皇室财政的少府;但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收入不归中央。
武帝时,内修法度,外拓边疆,连年用兵,国库大空。
而盐商财累万金,不助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元狩四年(前119)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笼罗天下盐铁之利归官,排富商、锄豪强。
以齐地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大冶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并采纳其建议,派他们乘传车举行天下盐铁,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
其制盐法,由官府置备煮盐器具,雇民煮盐,给以工费;其卖盐法,设盐吏坐列市肆,贩物求利。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9ba42757ed630b1c59eeb5cc.png)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关于盐的国家历史
![关于盐的国家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80a5e6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d.png)
关于盐的国家历史
盐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白色的黄金”。
下面是一些关于盐的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
1. 中国:中国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盐
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盐被用作货币和国家税收的来源,并且盐业经营由政府垄断。
盐也曾被用来制作火药、保存食物和药物。
2. 印度:在古代印度,盐的生产和贸易活动非常繁荣。
印度的盐业曾经成为著名的行业,印度盐湖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盐产区之一。
盐也是印度独立运动中的重要符号。
圣雄甘地领导的盐法抗议运动,挑战了英国对盐的垄断权,成为印度独立斗争的象征。
3. 美国:美国的盐资源丰富,尤其是在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的盐盆地。
19世纪初,盐成为美国西部拓荒者的重要需求之一。
盐湖城以其丰富的盐湖而闻名,为当地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和盐产品。
4. 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在欧洲对盐的生产和交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罗马帝国发展了盐的加工技术,改善了其保存和运输方法,并在罗马军队的运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盐的供应对于罗马帝国的贸易和军事战略至关重要。
5. 日本:盐在日本的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日本的食盐
生产开始于古代,并且在江户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的盐业发展达到了高峰。
江户时代的盐业经营由政府垄断,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以上是关于盐的一些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说明了盐在许多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上的那些“盐”事儿
![历史上的那些“盐”事儿](https://img.taocdn.com/s3/m/b15f871e0740be1e650e9a7e.png)
农村·农业·农民2017.2A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
江苏盐城、四川自贡、山西运城分别是海盐、井盐、湖盐的代表。
有人说,中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终被废止。
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这是我国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其次,虽然食盐专营制度确实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齐国管仲,但不能说它持续了2600多年,因为历朝历代政策不一,有施行专营的时期,也有允许民间开采经销的时期……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盐”事纷繁复杂。
齐桓公称霸与食盐官运有关?商周两代实行等级分封制,纳“贡”代税。
所谓“青州厥贡盐”,就是以“盐”作为贡品,向上级缴纳,以代赋税。
当时,食盐的产运销由百姓们自己经营,官府仅在产地设官,督促民众按时采煮。
名列春秋时期“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三名的猗顿,原本只是一个贫下中农,后来在陶朱公的启发下,把家搬到河东盐池附近,专心搞起盐业和畜牧生意,仅10年就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盐业经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被齐国国相管仲看在眼里。
于是,他亲自担任“商务部长”,一心为国家搞创收,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收归国有,推行食盐国营制度。
齐国临海,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
尽管在食盐生产方面,管仲部分放权给百姓,但官府仍然严格控制生产者的生产时间和食盐资源的管理。
至于食盐运输,无论是本地生产还是从境外“进口”的食盐,均归官府统一运输。
除了为政府赚钱外,食盐官府专运还能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对于那些不生产食盐的诸侯国,不听话就不给盐吃。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利用经济制裁达到政治目的的案例之一了。
当时,东方诸国除齐国外,多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任由食盐民产商销,官府只管收税。
但西方的秦国,也有一个和管仲一样,认识到食盐产业具有“百倍雷册渊整理历史上的那些“盐”事儿传统制盐作坊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间,盐的专卖制度进一步得到强化,食盐专营及其盐课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盐的发展历程
![盐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b131a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3.png)
盐的发展历程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下面是对盐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描述:1. 早期手工制盐:最早的盐是通过将水蒸发来制成的。
在古代,人们将海水或盐水倒入浅盘中,让水慢慢蒸发,留下白色的盐结晶。
2. 小规模盐产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增加,盐的生产开始规模化。
古代社会发展起来的城市附近通常有一些盐场和盐井,用于生产盐并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3. 盐的商业交易:随着贸易的发展,盐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
一些地区因为盐资源丰富而成为盐的重要产地,并通过贸易将盐输送到其他地区。
4. 盐的储藏和运输:古代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储藏和运输盐以满足长途贸易需求。
他们通常使用石罐或木桶来储藏盐,并使用动物力量或人力来运输盐。
5. 盐的生产技术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研究和改进了盐的生产技术。
例如,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盐井,可以从地下提取盐水,大大提高了盐的生产效率。
6. 盐的纳税和垄断:在某些时期,国家对盐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垄断,并以此作为收税的手段。
这种垄断权通常在封建社会中被统治者或贵族所掌握。
7. 盐的现代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盐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蒸发盐池被工业化的盐矿所取代,使得盐的产量大大增加。
8. 盐的多样化用途: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食物味道的不断追求,盐也被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例如食品加工、化工和医药等。
9. 盐贸易的国际化:现代社会中,盐已成为一种国际贸易商品。
许多盐产地将盐出口到世界各地,满足全球人民的需求。
总结起来,盐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手工制盐、小规模盐产业、商业交易、储藏和运输、生产技术改进、纳税和垄断、现代生产、多样化用途以及国际贸易等阶段。
这些发展推动了盐产业的进步和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https://img.taocdn.com/s3/m/4c9c680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5.png)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很少有人在想盐的来源和历史。
盐业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对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盐业。
一、盐的重要性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不仅可以调味,还可以用于保鲜食物,制作肥皂和药品等。
在古代,盐被称为“百味之首”,而“有盐则有货”,说明了盐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由于盐在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同时,还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盐业也因此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
二、中国古代盐业的起源据考古学研究,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会在淤泥地中寻找含盐的泥土,然后通过晒干和加热,将盐提取出来。
而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则与哪些城市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密不可分。
在商代时期,中国南方的岭南地区就已经开始盐业的生产,用于交换、财政、交战等方面。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盐业不仅在岭南地区发展,还开始在江汉平原、陕西等地区兴盛起来。
秦代统一中国后,盐业也走向了全国化发展,盐业权力逐渐被国家掌控。
三、盐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在中国古代,由于盐的重要性和盐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国家开始对盐业进行专卖。
盐业的专卖地位使得盐成为了古代最重要的经济税收来源之一。
同时,盐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也非常明显,它不仅涉及众多百姓的生计,也涉及到各级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
国家对盐业的专卖使得盐的价格受到严格控制。
造成了市场上竞争的不公平性,也导致了盐的产销过程中贪污腐败现象的盛行。
同时,中国盐业的专卖制度也成为了许多社会起义和民变的导火线。
四、盐业的技术和制度发展古代盐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制度的进步。
在技术方面,盐的生产和加工方式从最初的采集到了后来的采茶煮汁、大釜煮盐、海水煮盐等。
其中以采茶煮汁的方式被称为“盐政革新”的一个里程碑。
采茶煮汁能够使得盐的呈色更加单纯,品质更佳,因此在宋代之后,这种方式很快被广泛使用。
盐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的制度创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盐业专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
商朝盐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盐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42ce56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c.png)
商朝盐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盐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盐用于贸易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大约从公元前
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在商朝早期,盐还没有成为主
要产业,而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
商朝人将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物品,用于与其他部落进行贸易。
第二阶段:盐的生产发展
随着商朝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朝开始重视盐业的生产。
商代文献记载了商朝人使用盐井和盐釜进行盐的生产。
商朝盐釜是一种用于煮沸海水并使其蒸发,从而得到盐的器具。
这一阶段,盐生产逐渐与盐贸易并行发展。
第三阶段:盐业的专业化
随着商朝社会的进一步繁荣,盐业逐渐出现专门的盐场和盐商。
商朝政府开始监管盐业,并设立盐官进行管理。
专业的盐场逐渐兴起,成为由专业人员进行盐的生产和管理的地方。
商朝人还通过建设盐道、设置税收和关卡来加强盐业的监管和利用。
第四阶段:盐业的规模化生产
到了商朝晚期,盐业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产业。
商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与盐业相关的法规和文书。
商朝政府还通过盐业进行税收征收,盐业成为商朝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盐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技术和工艺也逐渐提升,使得盐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商朝盐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贸易到生产再到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演进过程。
盐业在商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商朝政权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支持。
中国古代盐业史
![中国古代盐业史](https://img.taocdn.com/s3/m/62ea3b5f680203d8ce2f24e6.png)
天然晒盐法
中国古代盐业史
恳畦浇晒法
中国古代盐业史
盐与诗歌
诗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浩瀚如烟的诗词 作品中,有很多与盐业和盐商相关,具体表现内容丰富多样。
杜甫《盐井》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无棣县盐业志
中国古代盐业史
盐与小说
小说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现 实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盐文化、盐商阶层等作为社会整 体的一部分对小说的发展也起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反映盐商狡诈的——《雅观楼全传》 反映盐商艰辛的——《雨花香》 反映官商勾结的——《骨董祸》 反映盐商贪色的——《梦厂笔记》卷九 反映私盐严重的——《聊斋志异》卷十一
《海盐风云》、《火漫银滩》、《盐民支队》等, 记述了盐产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枯木逢春,朝气蓬勃的生产热情和生活情趣。
中国古代盐业史
盐与建筑
盐与建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盐商建筑符号上。盐商建筑符号是反 映盐商经济强弱最显著的特点和标志。盐商建筑主要包括盐商豪 宅、盐商会馆和盐商城寨。
中国古代盐业史
中国古代盐业史
中国古代盐业史
食盐专营的起源
据记载,齐国是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事实上,齐长城最 早修建与盐政管理有紧密的联系。 管子回答:“一家十口人,就有十口人吃盐。使盐价每升增加半钱, 万乘之国每月就可多的六千万,而人们无法逃避。” 公元前685年至前645年,齐桓公任管仲为相,修长城垄断 食盐官营,防止食盐走私,集结天下财富,成为春秋霸主。
中国古代盐业史
仓颉创造盐字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的文字,是由炎帝时期一位叫仓颉的人首 创的,其中,盐字最早也是有仓颉所造。 仓颉,姓侯冈,名颉。生而龙颜侈侈,四目电光。幼善画,养灵 龟一头,揣摩其纹理,又见群鸟践迹沙地,乃依龟文鸟迹,一划 一竖,一点一圈,撇捺钩挑,配聚而成文体。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56a2c9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3.png)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制盐技术我国盐业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在古代,盐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被称为“白色黄金”。
最初的盐是通过自然蒸发海水或盐湖、盐井、盐矿中提取的。
古代制盐技术主要有日晒法、煎熬法等。
日晒法是最早的制盐方法之一,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使海水蒸发,从而得到盐。
煎熬法则是在铁锅等容器中将盐水煮沸,使水分蒸发,留下盐分。
这些方法得到的盐含有较多的杂质,与现代精盐相比,质量较低。
二、近代制盐技术的变化进入近代,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制盐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改进。
19世纪末,开始使用真空蒸发法制盐,这种方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高效地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盐。
20世纪初,这种技术传入,我国的制盐业开始迈向现代化。
真空蒸发法的引入,使盐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盐的品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洗涤法、电渗析法等制盐技术,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去除盐中的杂质,生产出接近现代精盐的产品。
三、现代精盐的生产与发展盐业作为重要的国计民生行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5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的盐厂,采用真空蒸发、洗涤、干燥等工艺,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精制盐。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精盐的生产工艺不断优化。
例如,引入了连续结晶器、逆流洗涤塔等设备,提高了盐的纯度和白度。
同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精盐的生产更加稳定和高效。
在盐的品质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
对食用盐的氯化钠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这些标准的实施,保证了精盐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四、精盐的多样化发展除了传统的食用盐,精盐产品还向多样化发展。
例如,调味盐、低钠盐、加碘盐、加钙盐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工业盐、畜牧盐等特种盐的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盐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盐业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一些企业还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986fe0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f.png)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精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在中国古代,盐就是一种珍贵的商品,因为它不仅用于食品调味,还被广泛用于防腐和医疗。
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相传商王盘庚在位期间,曾经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来管理盐业,确立了中国古代盐业最早的制度。
在秦汉时期,盐的生产和贸易已经非常发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管理盐业,制定了盐铁法,将盐厂与铁厂合并,实现了盐铁统一,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汉武帝时期,盐业发展更加迅速,盐业的管理更加规范,盐制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隋唐时期,盐业继续蓬勃发展。
唐代政府统一盐铁业,加强了对盐业的监督管理,确保了盐的质量。
唐代时期,盐业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盐井温泉盐、煮盐、晒盐等不同的生产方式。
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为中国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中国盐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盐业规模巨大,盐商、盐铺遍布全国各地,盐税成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宋代盐业在经济和政治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盐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宋代盐商风采贩卖盐,其中以钱塘为盐商的集散地最为繁荣,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盐商区域。
明清时期,盐业进一步发展。
明代盐业得到了更加严格的管理,盐政逐渐规范化,盐商也开始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阶层。
清代则继续完善了盐政制度,加强了对盐业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盐业的稳定性。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盐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化。
盐的生产和销售也逐渐由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方式。
盐业也逐渐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
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今,中国盐业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
中国的盐业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开始走向国外市场。
中国盐业的品牌也在逐渐崭露头角,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盐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完全不同于古代的现代化盐业。
中国的盐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人民的饮食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中国盐的发展史
![中国盐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4a30857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8.png)
中国盐的发展史
嘿,说起中国盐的发展史,那可真是咱们中国人的老本行了。
咱们先不说那历史长河里有多少传奇故事,就单说这盐,那可是贯穿了咱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老少皆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讲,咱们的祖先可是最早发现盐的。
那时候,人们就在沿海地区用海水晒盐,那可是个大工程。
你看,海水里含着盐分,咱们祖先就找了个开阔的地方,把海水引进来,然后就让太阳公公帮忙晒干,盐就留下了。
这不就是最早的“海水晒盐”嘛!
那时候,盐可是宝贝,就像现在的金子一样珍贵。
你看,老百姓用来腌制咸菜、做咸鱼,都离不开盐。
还有,古代打仗,盐可是军需品,重要得很。
那时候,谁掌握了盐的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井盐、矿盐,这就更方便了。
你看,四川自贡的井盐,那可是闻名遐迩。
人们用竹筒把盐水抽上来,再进行加工,那味道可比海盐好多了。
你说说,这盐的变化,是不是就像咱们中国人的智慧一样,越来越巧妙?
再后来,咱们国家还成立了盐业公司,统一管理盐的生产和销售。
那时候,盐的价格稳定了,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买不到盐了。
你说说,这盐的发展,是不是就像咱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一样,越来越好?
不过,说到底,盐还是那个盐,它见证了咱们国家的发展,也见证了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如今,科技发达了,咱们已经不再需要用海水晒盐了,但那晒盐的场景,那海水咸咸的味道,却永远留在了咱们的记忆里。
所以说,盐,可是咱中国人的骄傲。
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见证了咱们国家的繁荣。
嘿,这盐的历史,就像一部中国的史诗,让人回味无穷。
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2ae5d0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2.png)
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盐业变迁史是指盐业产业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1.古代盐业:古代盐业最初出现在中国,最早的盐采取海水晒制的方式制作,后来出现了井盐和卤盐。
在古代,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物品之一。
2.明清盐业:明代开始,盐业逐渐成为了国家垄断的行业。
在明清时期,盐业存在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称为“盐法”,并由官员负责管理。
在这个时期,盐业成为了一项非常庞大的行业,其规模和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近现代盐业: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盐业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20世纪,盐产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海盐和矿盐的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也促使盐业向着更为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4.当代盐业:在当前,盐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盐业生产的环保问题愈发突出,盐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同时,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市场多元化也为盐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机遇。
总之,盐业变迁史不仅是盐业发展的历史记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发展的历史记录。
食盐掀翻了大唐
![食盐掀翻了大唐](https://img.taocdn.com/s3/m/36b07b0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c.png)
食盐掀翻了大唐
/ 雷音
4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识
在 古 代 ,盐 是 一 种 仅 次 于 粮 食 的 战 略 物 资 。 各朝各代的盐业政策反反复复,时而官营,时 而民营,到了唐朝,围绕食盐的经营,终于掀 起了轩然大波。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起兵 叛唐,并进攻中原地区,当时的平原太守颜真 卿,为了抵抗安禄山的叛军,需要筹措大量军 饷 ,于 是 他 用 政 府 资 金 垄 断 了 当 地 的 盐 业 市 场 , 把所有的食盐全部收购,然后加价卖出,赚取 了足够的军费。 颜真卿的做法是战时不得已而为之,但安 史之乱后,却被唐朝庸官们奉为至宝,认为是 政府发财的真经,唐朝的盐业制度立刻从民营 转 向 了 官 营 ,而 且 官 盐 的 出 售 价 格 还 节 节 攀 升 。 原本民营期间,食盐的价格每斗不过 10 钱,官方垄断之后,食盐的销售价格就提高到 了 110 钱,暴涨了 10 倍有余! 唐朝后期官营盐业给统治者带来了巨额财 富吗?没有! 过去 10 文一斗的盐变成了 300 文一斗, 这不是明摆着给冒险家们一个获取暴利的机会 吗?当时只要是产盐的地区,就少不了私盐贩 子的身影,私盐大批入市,强烈地冲击了官盐 的市场。唐德宗把食盐价格推上了高峰,但总 收 入 却 不 升 反 降, 因 为 百 姓 都 去 买 私 盐 了, 300 文一斗的官盐,根本无人问津! 面对蜂拥而起的私盐贩子,唐朝皇帝们高 高举起了屠刀,想用杀无赦的办法来维护自己 的盐业垄断地位。如果此时官府能够和私盐贩 子们和解,也许这个王朝还有救。但是唐王朝
的统治者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最终让唐朝 灭亡,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私盐贩 子 ——黄 巢 。 黄巢的老家是山东菏泽,那里在春秋战国时 期就是重要的产盐区。唐朝末年,黄巢家中三代 都是私盐贩子,贩卖私盐是死罪,黄巢家能把这 个营生做成了家族企业,可见当时的法律不过是 吓唬老实人的,对于老练的私盐贩子来说,严厉 的法律不过是减少了自己的一些潜在竞争者而己。 贩卖私盐利润极高,所以黄巢在唐朝末年 犯上作乱,颇有点儿古怪。―般人都是吃不饱 肚子,不得已暴动抢东西,给自己找条活路。 而黄巢家中殷实,居然还去参加过科举考试, 只可惜名落孙山。 唐末的大动荡是另一个私盐贩子王仙芝发 动的,当他带领造反的队伍攻城拔寨的时候, 他的私盐合伙人黄巢看到了一条通往仕途的另 类道路,于是拉起来一号人马与王仙芝响应。 其实,黄巢和王仙芝造反,目的是为了功 名 ,而 不 是 地 盘 。王 仙 芝 在 战 败 被 杀 前 的 一 年 , 曾 经 七 次 向 朝 廷 要 求 投 降 求 官 ,都 遭 到 了 拒 绝 。 黄巢在流窜过程中,也是屡屡求官,都未能如 愿 。最 后 ,黄 巢 攻 入 了 长 安 ,自 己 当 起 了 皇 帝 。 后来,唐朝向周边民族借兵,终于平定了 黄 巢 的 暴 乱 ,但 唐 朝 遭 此 重 创 ,已 经 奄 奄 一 息 , 没过多久就灭亡了。这糟糕的结局,很大程度 上要归罪于唐朝后期执行的糟糕的盐业政策。 我国古代盛极一时的唐朝,竟然就这样被私盐 贩子终结了。
我国历史上的食盐专卖揭秘 图
![我国历史上的食盐专卖揭秘 图](https://img.taocdn.com/s3/m/99bdf2cb9e3143323868930f.png)
我国历史上的食盐专卖揭秘图历史上,盐业专卖曾在世界各地实施过,比如古罗马等。
20世纪初期的英国也曾在印度殖民地实施食盐专卖。
数千年来,实施盐业专卖最著名的国家便是中国。
所谓私盐,是指违反官府有关禁令而私自生产、运输、销售的食盐。
私盐的产生和泛滥通常同官府的食盐政策,特别是食盐专卖政策关系密切。
一般说来,在食盐由民间自由生产、运销的时期,既不存在为官府垄断经营的官盐,自然也就无所谓私盐了,所以,私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食盐专卖制度(政策)的直接产物。
所谓食盐专卖制度,就是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控制食盐的生产和运销,垄断盐利的制度。
主要是因为私盐影响税收。
中国古代为法所禁之私盐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类人所为,史无明载,一般认为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之后,“盐始有官、私之分”(注:《经济大辞典·中国经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
鄙意以为,私盐既与官府对盐利的垄断有关,则它的出现当在政府实施食盐专卖政策之后,而中国古代实行食盐专卖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开始了,齐桓公时的管仲被认为是中国食盐专卖政策的创始人。
食盐专营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盐的专营(或专卖)在我国始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上,齐国的丞相管仲主张,海滨产盐之国,可以计口授盐。
当时盐的生产,政府和百姓都可以煮海为盐,而运销,分配、进出口归国家管理,零售归商。
所谓”计口授盐“就已经很明显地带有我们今天按人口计划销售的含意。
2014年4年21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停止几千年中国大地实行的食盐专卖制度。
概括起来,世界各国实施盐业专卖的动机大致包括: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食盐价格和流通、减缓民间财富积累以及对食盐实行质量控制等。
现在看来,最主要的动机应该还是财政考量。
众所周知,在农业社会,尤其是其早期阶段,政府税源是非常狭窄的。
农业几乎处在听天由命的自然状态下,不可能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稳定税收。
盐业的历史演进与变革
![盐业的历史演进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f9c3f84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a.png)
盐业的历史演进与变革盐作为重要食品的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化学原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盐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盐的历史演进出发,分别探讨盐业的变革与发展。
1.古代盐业的兴衰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物资之一,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盐业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盐业被认为是一项国家重要的产业,不仅是赋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的盐业生产和销售大多采用的是贩运方式,盐路分布在各个省份之间,最著名的是江西盐井和井陉的盐业。
由于是手工生产,盐价高昂,仅是富裕阶层可负担得起。
随着火药和机械文明的发展,盐业生产开始进行技术升级,制盐和调味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良。
2.现代盐业的创新盐业的创新和变革大多是由机械化生产和化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
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使得盐的制作更加高效,同时也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另外,化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盐的品质和口味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生产方面,设备自动化生产和生物发酵技术在现代盐业中的应用不断推进。
生产方式的创新也让盐的制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与此同时,对盐的卫生与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3. 经济化的变革与社会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席卷,盐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盐业所面临的焦虑和困局日益增强。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尝试,盐业生产企业逐渐找到了通向经济化的途径。
盐业生产企业逐渐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类新品种的盐制品开始涌现。
同时,企业也在包装、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升级,逐渐打造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和风格。
由于更加人性化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盐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和富有人文关怀的行业。
4.未来盐业的展望目前来看,盐业在未来将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盐业将迎来一波高质量发展的浪潮。
未来的盐行业将会是一个集数字、信息技术、物流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高度现代化产业。
盐业领域的数字化提升将会成为下一步标准,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开启盐业生产全面转型的新篇章。
中国历史上的盐与盐政
![中国历史上的盐与盐政](https://img.taocdn.com/s3/m/5d8038c35022aaea998f0f4a.png)
1、由国家完全控制食盐产销,并严禁私盐的历史,起于汉武帝时期(元狩4年,BC119)的盐铁专卖制度私盐,即相对官盐而言,违反官府禁令私自生产贩售的食盐称为私盐。
中国私盐产生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之后,"盐始有官、私之分"。
原本汉初盐业开放民营,富商大贾和地方诸侯因此而财累万金,甚至威胁到了中央政权。
武帝时征战频繁,国库窘迫,富商们却不愿"佐国家之急",汉武帝因此下令将盐铁经营完全收归官府,实行专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人经营。
2、自唐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都依赖于盐利,食盐专卖成为历代固定制度西汉之后,食盐管制时兴时废,甚至隋唐初期有128年是完全放任盐业,且免除食盐征税。
但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盐业专卖又重新开始实行,垄断而产生的盐利收入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此后历朝历代都因此而加强盐业管制。
自中唐起,盐利所得已居全国赋税之半,北宋时期,盐利占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二,到了元朝,"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
直至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其半取给于盐"。
民国初年,袁世凯甚至还以盐税收入为抵押,向列强借款。
3、官盐价高质次,百姓更愿意购买物美价廉的私盐,官府便以政令强制购买官盐食盐专卖的弊端之一便是官盐不仅估价高,而且质量低劣。
如北宋仁宗时,大臣上奏称官盐运输过程中被杂以泥砂、硝石,味道苦恶不可食,而其时刘太后回应"御膳亦多土,不可食。
"可见当时连御用食盐质量都如此不堪,却仍然要价昂贵,"利有至十倍者"。
同官盐相比,私盐则物美价廉,如从岭南贩至江西的私盐"纯白不杂,而卖钱二十",民众更欢迎此类私盐,造成官盐滞销,于是官府便以政令强卖于民,《宋史•食货志•盐上》记"盐价既增,民不肯买,乃课民买官盐,随贫富作业为多少之差。
盐的历史与文化
![盐的历史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c9359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5.png)
调味:盐是烹饪中 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可以增加食物的口 感和味道。
防腐:盐可以抑制 细菌生长,防止食 物腐败变质。
提鲜:盐可以提升 食物的鲜味,使食 物更加美味可口。
促进消化:盐可以 促进胃酸分泌,帮 助消化食物。
四川自贡盐帮菜:以盐为特色,口味咸鲜,辣而不燥 广东潮州卤水:以盐为主料,味道鲜美,口感滑嫩 浙江绍兴梅干菜:以盐腌制,味道独特,口感香脆 江苏扬州三丁包:以盐调味,味道鲜美,口感细腻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古代盐的发现:早期人类在煮食食物时发现盐的存在 古代盐的利用:用于调味、腌制食物、保存食物等 古代盐的生产:早期采用自然晒盐法,后来发展为煮盐法、煎盐法等 古代盐的贸易:盐成为古代重要的贸易商品,促进了商业发展和文化交流
调味品:盐是古代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用于烹饪和腌制食物。 防腐剂:盐具有防腐作用,可以用于保存食物和防止腐烂。 货币:盐在古代曾被用作货币,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 政治工具:盐在古代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通过控制盐的生产和销售来获取财政收入。
现代改进:引入现代化设 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和质量
制盐工艺:蒸发、结晶、洗涤、干燥等步骤 盐的种类:海盐、湖盐、井盐、矿盐等 盐的生产设备:蒸发器、结晶器、洗涤器、干燥器等 盐的品质控制:杂质去除、色泽控制、颗粒大小控制等
盐的种类:海盐、井盐、矿盐、湖盐等 盐的用途:调味品、食品防腐剂、化工原料等 盐的生产技术演变: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从晒盐到真空制盐等 盐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盐象征着纯洁、吉祥、财富等
盐税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盐税的征收和管理方式 盐税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盐税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关系
盐业发展历程
![盐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4d4fcc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2.png)
盐业发展历程盐业是人类文明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人们就开始利用盐,用它来调味食物、防腐储存食物、治疗疾病等。
下面就是关于盐业发展历程的一篇简单介绍。
盐的生产和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竹桶和木盆来制造盐,并且把生产出来的盐用作食物的调味品。
早期的盐业生产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和地热来将海水和盐湖的含盐水浓缩和蒸发,以获取纯净的盐。
这种方式称为太阳能蒸发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盐业逐渐从传统的太阳能蒸发法转向了现代化的盐业生产方式。
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中国商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盐井来获取盐。
盐井是专门挖掘在盐层下的地下滴水洞,通过地下水的滴入,让含盐的地层溶解并通过井口提取。
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盐的生产效率。
古代中国不仅自己发展了盐业,而且还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盐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在中国历史上,盐被称为“白色之货”,也是重要的贸易品。
盐税也成为中国古代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之一。
盐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繁荣。
在其他国家,盐也一直是重要的商品。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盐被视为宝贵的商品之一。
罗马帝国时期,盐的供应和控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社会稳定和财政收入,罗马帝国征收了盐税。
到了近代,随着化学知识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兴起,盐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革。
19世纪末,法国化学家莫雷-贝尔纳尔发现了通过电解方法制造氯和氢气的技术,从而实现了盐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这种方法被称为“氯碱法”,极大地改变了盐业生产方式。
现代盐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海盐和盐井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矿井开采盐,利用钻井技术获取地下盐水,并进行工业化提取。
此外,人们还开发了盐湖资源,利用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和蒸发结晶技术,从盐湖水中提取纯净的盐。
总结起来,盐业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从传统的太阳能蒸发法到现代的化学工业生产方式,盐业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食盐的千年往事
![食盐的千年往事](https://img.taocdn.com/s3/m/4206f7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8.png)
通识30/火火 中国人很早便发现了盐。
在古代,人们称自然盐为“卤”,《说文解字》中也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为盐”,即“卤”经过加工后,才能被称为“盐”。
至于盐的发现,还有一个传说。
先秦古籍《世本》说,黄帝时期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
后来,关于夙沙的传说越来越具有戏剧色彩:相传有一天,夙沙从海里打了半罐水刚放到火上煮,这时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
等他扛着打死的野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底部留下一层白白的细末。
夙沙用手指蘸了一点尝尝,又咸又鲜。
他用烤熟的猪肉蘸着吃了起来,感觉味道很鲜美。
这白白的细末便是盐,而这位发现盐的夙沙氏,也被后世尊为“盐宗”。
也有观点认为,“夙沙”或许并不是一个人名,更有可能是沿海一个部落的名称,是这个部落掌握了煮盐的技术。
当然,远古传说的真实性难以考究,夙沙的故事也不排除是后世编撰加工。
但根据考古发现,在中国,使用盐的时间确实超过五千年,至少在黄帝时期,古人就已经掌握了用海水煮盐的技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后,煮盐技术历代相传,不断成熟。
在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柳永就写过一首《煮盐歌》,提及当时的盐民早出晚归,前往深山中砍柴禾,然后堆积起来烧火,经过日夜不休的看守,最终得到洁白的食盐。
海盐的发展日益兴旺。
唐代之后,从中国北方的幽州,到南方的岭南等沿海地区,都有海盐生产,其中“两浙盐”和“两淮盐”最有名。
中国也是井盐的发明地。
川盐作为中国井盐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
战国末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今成都双流地区开凿了广都盐井,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
自此开始,一座座盐场应运而生。
历史上,自贡盐场是四川最重要的产盐基地,民国初年,1.2万多口盐井遍布在自贡的土地上,密集程度堪称全国第一。
盐井中最著名的当数燊海井,深达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
对古人而言,盐的意义就像是冰箱对现代人的意义。
盐可以用于保存菜、肉、鱼等食物,食盐的千年往事通识31因为这些食物容易腐烂变质,不像谷物可以长期保存,但用盐将其腌制成酸菜、火腿、咸鱼,就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事纷繁:中国历史上的食盐生产与销售
根据国务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2017年1月1日起,我国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
江苏盐城、四川自贡、山西运城分别是海盐、井盐、湖盐的代表。
有人说,中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终被废止。
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这是我国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其次,虽然食盐专营制度确实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齐国管仲,但不能说它持续了2600多年,因为历朝历代政策不一,有施行专营的时期,也有允许民间开采经销的时期……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盐”事纷繁复杂。
齐桓公称霸与食盐官运有关?
商周两代实行等级分封制,纳“贡”代税。
所谓“青州厥贡盐”,就是以“盐”作为贡品,向上级交纳,以代赋税。
当时,食盐的产运销由百姓们自己经营,官府仅在产地设官,督促民众按时采煮。
名列春秋时期“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三名的猗顿,原本只是一个贫下中农,后来在陶朱公的启发下,把家搬到河东盐池附近,专心搞起盐业和畜牧生意,仅十年就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盐业经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被齐国国相管仲看在眼里,于是,他亲自担任“商务部长”,一心为国家搞创收,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收归国有,推行食盐国营制度。
齐国临海,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
尽管在食盐生产方面,管仲部分放权给百姓,但官府仍然严格控制生产者的生产时间和食盐资源的管理。
至于食盐运输,无论是本地生产还是从境外“进口”的食盐,均归官府统一运输。
除了为政府赚钱外,食盐官府专运还能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对于那些不生产食盐的诸侯国,不听话就不给盐吃。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利用经济制裁达到政治目的的案例之一了。
当时,东方诸国除齐国外,多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任由食盐民产商销,官府只管收税。
但西方的秦国,也有一个和管仲一样,认识到食盐产业具有“百倍之利”的人物——商鞅,在他推动下的变法中,山川河泽国有化是一项重要内容,食盐国营当然也不在话下。
管仲富国,使齐国成为霸主,商鞅富国强兵,秦发展成为超级大国,并一举实现统一大业。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继续推行食盐国营的政策。
西汉召开“盐铁会议”激辩盐政
为了避免秦朝严刑峻法覆国的命运,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开放盐禁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弛山泽之禁”,意味着食盐国营政策被取消,民间可以“自由”开采、运输和销售。
盐官不再承担食盐的产、运、销,只负责征收盐税。
汉武帝时,长期的对外卫国战争致使国库日渐空虚。
于是,武帝把目光投入到利润丰厚的盐铁业,重新开始施行盐铁国家专营,以图创收。
对于私自煮盐的人,除了没收“作案工具”外,还要处以“釱左趾”,即给左脚戴上镣铐的惩罚。
官府以低价强制收购盐民们生产的食盐,转手又高价出售,食盐价格猛涨,百姓买不起,只能“淡食”。
食盐运输等劳役也要征发百姓,这些都直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汉武帝死后,西汉实际领导人霍光对武帝以来的政策进行反思,但以御史大夫、盐铁国营的主要支持者和推行者桑弘羊为代表的一小撮顽固分子,坚持“按既定方针办”。
始元六年二月,霍光以昭帝的名义下诏,召集各郡国专家60余人,到长安与桑弘羊等辩论。
这就是著名的“盐铁会议”,学者桓宽将其编辑为《盐铁论》一书。
此后,尽管对武帝的很多政策进行了拨乱反正,但因为事关国家财政收入和军需供应,盐铁国营并没有被废止。
王莽时期,食盐国营出现松动:富商大贾贿赂地方官府,
开始公开或半公开的“盗煮”。
王莽新朝地皇三年,再次废止了“食盐国营”,直到曹操重新施行“国营”,食盐私营持续了180多年。
当然,这种私营,也多为地方土豪、强人所掌握。
三国魏晋时期,各个政权吸取了春秋战国东方诸国“不煮盐无以富国家”的教训,纷纷推行军事强制性的“国营”或“军营”政策。
唐人发明榷盐法:食盐国家专卖
隋到唐前期,和汉初一样,采取官少管、促生产的执政理念。
隋文帝立国第三年就宣布废除了盐禁,凡是盐池、盐井,政府“与百姓共之”。
唐初诸帝也基本继承了这一方针。
直到唐代中期,唐玄宗开始败家,导致财政赤字,君臣一起想方设法生财创收,于是食盐国营又被提上了日程。
但唐中期后的食盐国营制度,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叫做“榷盐法”。
所谓“榷盐法”,是指食盐国家专卖制度,由以前的官运、官销制改为就场专卖制。
也就是说,盐民生产食盐,政府低价买来,再高价卖给商人,由商人运输到政府指定经销店贩售。
这样,政府不但控制了食盐的货源,也掌握了食盐的批发环节。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时期,盐政的税收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中央实际总收入的五分之二左右,成为当时唐朝的主要经济来源。
此后,虽然盐政多有变化、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更加细致,除元代一会儿商运商销、一会儿官运官销外,其他朝代大体都遵循了榷盐专卖制度。
改变中国历史的私盐贩子
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间,盐的专卖制度进一步得到强化,食盐专营及其盐课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盐运使一向是个肥缺,制售贩卖私盐的行为虽然受到政府一再打压,但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仍旧不绝如缕。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盐业专卖史就是一部血雨腥风的官民斗争史。
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职业,就是私盐贩子。
有些私盐贩子直接参与了农民起义,而那些没有直接参与军事斗争的私盐贩子中,也不乏造反起义的支持者。
公元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齐。
两年之后,他就从皇帝宝座上被赶下台,不久即在山东泰安附近兵败自杀。
黄巢的老家在山东菏泽,三代都是私盐贩子。
贩私盐在唐朝是死罪,但是利润奇高。
作为私盐贩子,黄巢家里并不缺钱,所以在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造反的时候,黄巢的造反更是一种借机获取更大利益的策略。
而元末更是典型,朱元璋起义的经费大多是私盐贩子提供的,就连他的对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也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可以说,封建历史上的元末农民起义,基本上
是一伙私盐贩子在争夺江山。